返回索引页

参观智能工厂

wxmang

2016-06-22 13:35:50





最近参观了一个以XXX技术为核心的智能工厂(把技术提供方隐去,是因为我不知道这些技术来源是公开的还是秘密的,是瓦森纳协定限制的还是不限制的,所以暂且假定是限制的),工厂包括六个核心模块:设备互联、计划排程、生产协同、资源优化、质量控制、决策支持。

工厂是在前期实施的CAD、PDM、MES 、ERP、WMS系统基础上,实现了设备互联互通,数据自动采集,车间作业计划自动排程,生产实时进度跟踪反馈,现场物料消耗和质量问题实时监控。

其中采用XXX技术和标准的设备互联互通是技术亮点,大幅提升了工厂对生产现场的控制能力。其实这个技术的核心是基于中央控制系统、路由器、传感器、嵌入式终端系统、PLC控制器、RFID等等构成的工业总线,对我们大多数企业来讲,硬件技术没难点,关键是工业互联网的标准和程序有困难。

设备互联互通主要包括以下模块:

1、所有设备均安置有自动数据采集传感器,实现生产过程自动数据采集(包括数字和图像)。

2、所有设备均用工业互联网实现网络化分布式通讯,实现集中控制。

3、生产流程和工艺程序在中央控制系统的数据库集中管理:现场可以通过工业互联网,直接调用和浏览NC、TXT、DOC、BMP、PDF、 Autocad、Solidworks、CATIA、PRO/E、UG等多种数据文件,对CATIA PRO/E、UG等三维图形文件能直接进行缩放、旋转、平移、剖切。中央控制系统对生产流程和工艺程序实行权限管理、流程管理和版本管理。

4、全厂可以实现虚拟化制造:在计算机系统上可以模拟全部制造过程,将生产流程和工艺流程中可能出现问题在虚拟制造环境中发现,最大程度避免真实制造时出现问题。

5、实现了全厂的智能化数据采集:通过安置在设备关键节点的各种数据采集传感器,实现了制作过程的实时、准确、客观、自动的数据采集,并对不同设备进行实时动态监控。通过采集设备实时数据,提供设备的状态监视,对设备产线停机时间进行自动统计,对设备效率进行计算和分析。对设备的报警进行监视和闭环管控,通过发送短信等方式对维保人员进行提醒。

6、对生产过程的所有关键生产工艺参数进行实时监测和动态预警:通过工业互联网对熔炼、压铸、热处理、机加工、组装、总装、测试、检测、实验、涂装、X光机、超声、图像识别系统等数字化设备进行采集与管理,包括采集设备基本状态、各类工艺过程数据进行实时监测、动态预警和过程记录分析等功能。

至于计划排程,没有亮点,采用的是约束算法,具有按交货期、精益生产、生产周期、最优库存、同一类产品优先、已投产订单优先等多种排产方式。不过计划排程模块的图形化的界面非常形象直观,通过手工拖拽就可调整计划,易于掌握和使用。

生产协同用的仍然是PDCA循环模型,协同工具用的是PERT网络优化调度算法。

资源最优配置,用的是线性规划模型+马尔科夫库存管理模型。

质量管理是通过生产全流程的数据采集,分析质量问题,找到降低制造成本的质量问题,把质量控制由事后检验转为事前预防(操作指示、防呆防错)、事中控制(质量判定、质量传票、不合格流程管理),事后分析,把质量管理前置。

决策支持模块比较简单,其实就是生产过程的数据统计,报表分析,为PDCA循环提供实时的生产计划制订数据、计划执行数据、质量情况、成本数据、库存数据等。这些数据可以在工厂现场的专用移动设备调用,让各级管理者对现场生产情况、设备运行情况、质量情况和成本情况能够实时掌握,对异常情况能够实时处理。

整个系统是可视化的,通过现场PC终端、目视化电子看板、移动终端,动态显示生产线及各工段运行状态,实时显示生产流程的产能、设备状况、质量、成本、工艺合格率和物料供应等信息,动态提示现场各种异常信息(工人,物料、设备、工艺、质量),显示现场的视频信息。通过各种可视化工具实现生产现场的透明化管理。

上述系统实现了:

(1)、实时了解核心设备运行状态、生产型号、数量、在制品、质量状态等。

(2)、对全厂生产流程核心数据的了解由0.5小时缩减至 1分钟。

(3)、对全厂生产数据的分析由1小时缩减至5分钟。

(4)、同样设备下,生产效率提高30%,并且能够完全应对订单不规律,例如紧急插单,小批量订单等等。

我参观的感受就是智能工厂的基础就是工业互联网+传感器阵列+中央处理系统。

具体说就是智能工厂是管理信息系统(包括CAD,PDM,ERP或SCM,WMS,DMS,MES或APS等等)+工业互联网+互联互通设备+传感器阵列+分布式控制系统+高速数据通讯系统+校验系统+现场信息终端(主要是无线)等集成的系统。

系统的产品信息来自PDM系统,生产计划信息来自ERP(或SCM),订单信息来自DMS系统,生产装配指令信息来自MES(或APS),库存数据来自于WMS。

实现了设计与生产同步优化,逐步逼近。设计与生产可以共享数据。  

显然上述系统在老工厂基本没有可能实现。因为老工厂的信息系统太落后,设备也不具备联网功能(大多数设备没有通讯接口、仪表都是模拟的)。

管理信息系统有一个中央数据库,包括三类数据:

(1)、产品数据:包括设计、建模、工艺、加工、测试、维护、产品结构、零部件配置关系、变更记录等数据。这些数据是定制化生产和产品升级的基础。

(2)、运营数据:包括订单、销售、计划排程、设备状况、产能、工艺完成率、计划完成率、成本、质量、采购、库存、目标计划、物流配送等数据。这些数据是提升运营效率的基础。

(3)、供应链数据:包括客户、供应商、合作伙伴的订单、合同、协作、质量、应付应收款等数据。这是组织企业打群架的基础。 

这个智能化工厂建设期为六年。首先是用两年时间制定工厂的信息系统集成标准和操作规范,建立任务清单和改造目录,制定出工业总线标准和框架,并初步搭建完成,然后将管理系信息核心系统(是一个ERP)进行升级,把SCM、MES、DMS、WMS等等应用系统通过总线与核心系统联网。然后用两年时间完成全面预算系统与上述系统的集成(包括ERP,SCM,WMS,DMS,MES),然后进行业务流程集成整合,全系统联调,测试,试运行,同时建立BOM平台和会商平台,图形图像演示终端。

在智能工厂集成应用这个环节,我们与美国德国差距不大。因为他们也刚起步,刚应用。当然在智能工厂核心技术上,例如工业互联网技术上,我们差距很大,我们基本还在做书面文件翻译工作(美其名跟踪前沿)。至于工厂需要的传感器阵列,我们基本还无法生产,大多数高端数字化仪器仪表,我们也无法生产,高端数控系统,目前我们也无法生产。所以追赶的路还还长得很。

这是一个军工厂,所以细节没法说更多。



















55 条留言

1900-01-01 00:00:00
再强调一次智能制造系统的定义:

智能制造系统(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 System---IMS)是由智能机器和人类专家共同组成的人机系统,高度柔性和集成制造流程,对制造过程进行分析、判断、推理、构思和决策,减少人为干预制造过程导致的低效率和不稳定,同时收集、存储、完善、共享、继承和挖掘人类专家的制造知识。

智能制造系统一般包括四个子系统:

★设计子系统:能实现产品可制造性、可装配性、可维护和保障性的自动化设计;

★计划子系统:能实现自动优化配置资源和自动调度平衡产能;

★生产子系统:能将生产,检测,库存,物流等等制造核心流程实现自治或半自治管理;

★监控子系统:能实现监控生产过程自动化,生产状态实时数据监测自动化,制造系统运营故障诊断自动化和系统自动修复维护。

 
智能制造具有以下特征:

自律能力:智能制造系统能够搜集与理解环境信息和系统内部信息,并进行分析判断,优化和规划自身行为的能力。

人机一体化:单纯基于自动化的制造系统(例如CIMS)只能进行机械式的推理、预测、判断,智能制造系统是人机一体化,是在智能机器的配合下,更好地发挥出人的潜能,具有逻辑思维(专家系统)+图像思维(神经网络),能够充分发挥人类专家的智能优势,独立承担起分析、判断、决策等任务。
 
虚拟现实:智能制造系统能够集成信号处理、几何图像数字化技术、动画技术、智能推理、预测、仿真和多媒体技术,借助生产系统中的各种传感器阵列,虚拟展示现实生产流程中的各种过程、物件等,并数字化,便于优化和控制。

自组织与超柔性:智能制造系统中的各组成单元能够依据工作任务的需要,自行组成一种最佳结构,其柔性不仅表现在运行方式上,而且表现在结构形式上,具有生物自组织特征。

学习能力与自我维护能力:智能制造系统能够在实践中不断地充实完善知识库,具有自学习功能和知识挖掘功能,实现在制造系统运行过程中自行故障诊断,并具备对故障自行排除、自行维护的能力,使智能制造系统能够自我优化,并适应各种复杂的环境。
2016-06-23 11:55:53 回复
鹦鹉
2016-06-22 14:19:43
算机器人吗?
你可以设想这种运营模式就是用工业互联网把一群机器人组织起来,用中央控制系统制定作战计划,并指挥、控制和协调他们打群架。

美军最近用同样的思想,实现了组织60架无人机编组作战演习。我们现在也能组织、指挥、控制、协调XX架无人机编组作战,包括侦查,对地攻击。
2016-06-23 10:43:01 回复
知行合一
2016-06-22 14:44:56
产品变了,流程变了,是不是维护更换成本太高了?
不高,比人低。
2016-06-23 10:43:23 回复
樵苏
2016-06-22 15:55:33
看了忙总的介绍有两点胡思乱想,一是目前我们无法生产的仪器仪表、传感器等领域将是蓝海——走别人趟出路的山寨还是比创新容易,国家也许也希望把泛滥的民间资本引入这一领域。二是工厂智能化的下一步应该是工厂傻瓜化,随着机器人应用的同步推进,也许未来管理一个工厂群,跟玩忙总推荐《金融帝国2》没太大区别了。
高端仪器仪表和传感器需要大量基础研究和材料工艺基础,其实这两个行业本质就是拼材料。材料没有捷径,只能靠时间,金钱和人力堆。

全世界,现在能够生产高端仪器仪表和传感器的企业,一只手而已。不是什么南海,是门槛高得惊人的行业。国内民营企业就不要指望在这个行业发财了,因为研发一个产品周期至少十年,甚至三十年,他们企业寿命一般不太会有这么长。
2016-06-23 10:47:02 回复
天堂物语
2016-06-22 16:02:45
有稳定需求,供应链条不会断的那种企业上这个系统会极大提高生效效率,目前中小企业有上个ERP系统运营就很好了
中小企业主要问题是没有金刚钻,附加值低,所以上高大上的管理信息系统是浪费。承担不起。
2016-06-23 10:48:08 回复
salanghen
2016-06-22 16:03:04
这里脑洞一下,请问下忙总和大家。等这种人工智能型的工厂啊,生产线啊什么的普及以后,会不会导致很多人失业啊,什么职业或专业能比较受欢迎?
不会,中国大多数工厂仍然将是靠人海战术的。高端企业毕竟是少数。中国大多数企业仍然是血汗工厂2.0或血汗工厂+。

低端我们是无法放弃的,因为政权稳定需要就业。
2016-06-23 10:49:42 回复
cold
2016-06-22 16:05:46
忙总能不能讲讲超算的发展形势。
不了解这个行业。中国超算,我个人知道,大概气象和核武器模拟实验是用得比较成功的。
2016-06-23 10:50:57 回复
伊贺双刀流
2016-06-22 16:09:26
智能工厂的发展使得原来工厂中的中层管理人员变得多余了。
未来30年,世界上大多数工厂仍然将是传统工厂,智能工厂在德国美国也是奢侈品。
2016-06-23 10:51:47 回复
某些大侠
2016-06-22 16:28:50
人工智能的发展估计要让很多人的技能作废了,不知道未来往什么方向学习比较好
不是所有人都需要去搞智能制造的,仍然有很多行业是搞不了的,也没必要搞的。传统产业和传统企业未来仍然是主流,就像现在自行车仍然在马路上大摇大摆一样。
2016-06-23 10:53:12 回复
officexp422
2016-06-22 16:54:14
最近在研究智能矿山,感觉智能矿山就是上边介绍的这套智能工业系统外再加上矿山地质系统。
矿山需要智能化,因为矿山智能化的效率跟人工开采差距巨大,有的上百倍差距。国投辛集矿,全数字掘进,全液压支撑,全数字监控环境,几个人操作,就是上千人煤矿的产能。
2016-06-23 10:55:15 回复
盈飞轻
2016-06-22 16:56:28
去参观过郑州海尔和三水海尔,跟您说这个有点类似。现在仪器仪表圈,最赚钱的就是做传感器的了,简直就是在搂钱。
低端传感器不值钱,已经是白菜价。高端需要技术工艺积累。
2016-06-23 10:55:58 回复
月夜清潭
2016-06-22 17:03:39
忙总,这是否就是未来中国制造业的发展方向?
不是,只是很少一部分高精尖制造业企业的样板,大多数制造业工厂不会这么高级。
2016-06-23 10:56:43 回复
嘿嘿哈
2016-06-22 17:22:40
感觉忙总说的就是工业DCS的应用,现在应该很普遍吧。
现在DCS一般在车间一级,或生产线一级用的多,但是在几万人的大厂整个管理系统成功使用,美国不超过一双手,德国不超过一只手,全世界不超过双手双脚。
2016-06-23 11:25:41 回复
夏侯
2016-06-22 18:11:37
忙总,请教一些具体问题:1、我们这个工厂是否所有生产流程都在自己工厂完成,如果中间工序有外协如电镀等,能否对外协部件实施精确追溯。2、整个系统是否做到从fmea到作业指导书的自动联动,在同一产品族下修改了相关fmea和控制计划后,最为经验教训传导给其他新产品的设计。3、现场大量工位设置终端采集信息后,如何平衡好操作易用性,遇到节拍快的生产时候现场工人会否抱怨和抵触操作……,我自己实施项目常遇到类似问题,难道有这样帖子正好问下
1、这家企业有200多加外协,例如需要10多种金属材料,N种非金属材料和复合材料,动力系统,武器系统,电子系统等等都需要外协。他控制外协的工作依靠SCM中的SAM系统(供应链关系管理系统)实现,SAM与所有外协企业的管理信息系统都有一个数据共享借口,互相都能实时监控:订单,跟催,在途,库存,应收应付,结算,质量,数量等等数据,至于每一件零配件都有生产过程条形码可以追溯任意一个加工工序。条形码数据是接口数据的一个指针。

2、这个企业生产数据是与设计单位和工艺研发单位共享的,因为产品改进是在全寿命中的,除非产品退出现役,否则设计单位和工艺研发单位一直再跟进改进,有时后期产品是前期他妈都认不出来的,例如歼8与歼8IIM,歼7与枭龙。所以任何生产改进和工艺改进都是裹在生产流程中不断滚动的,每次更新,只是在工位加工手册和工艺文件(例如作业指导书)进行修改即可(这些文件已经数字化,由工位操作人员每天生产时从这样数据库调用)。

3、企业效率提高,不是靠增加操作人员负荷或工作时间实现的,是靠减少重复劳动,减少窝工,减少停工待料,减少浪费实现的,系统能够保证操作的精确度。实际上操作人员劳动强度是大幅下降的,例如焊接,喷涂,移动,组装等等许多工序全部采用了机器人(有的只能叫机器手)。生产节拍不是可以随便调的,需要总经理(厂长授权),一般原则下,生产纲领决定了一个批次生产的节拍,不会乱动。因为乱动,会导致系统崩溃(所有设备都得调生产参数,这是一个不可能完成任务,全厂设备加起来,几万个参数,调到猴年马月)。
2016-06-23 11:10:20 回复
yyshenqiu
2016-06-22 21:12:03
李开复等人预言10年后一半的人将因人工智能而失业,请问忙总怎么看?
不会,大多数企业仍将是传统的,依靠人拼命。
2016-06-23 11:11:03 回复
然后203
2016-06-22 21:38:17
这个工厂的架构师很厉害呀。
这个项目起源于863,我在中科院系统所时就开始了,快30年了。是一代代人积累的结果,不是一个人的功劳,也不是一批人的功劳。是中国追赶美国的一个缩影(其实863就是在科技和制造业追赶美国先进项目的国家计划)
2016-06-23 11:13:13 回复
香辣蟹
2016-06-22 21:59:49
没去过忙总提到的工厂,但可以根据我们企业来回答你一下。外协公司在SCM或ERP上集成,通过RFID或者条形码二维码或序列号来保持追溯性。 FMEA和下游生产的自动联动应该是通过流程实现的。现代化工厂需要相应的培训,工人要掌握应知应会,公司要形成相应的文化保证操作规范合理。我们工厂即使生产紧急,工人依然会按部就班保证安全和质量的前提下生产,绝对不会走捷径省力气。
越山
2016-06-23 05:57:57
你们RFID感应标感应距离是多远,成本是多少钱一个?容易受到金属物的干扰吗?
RFID读卡器功率1W,天线尺寸300mmX400mm,感应标有效识别距离是2--60cm,识别距离可调,可同时识别50个/秒以上标识,识别速度可达200公里/小时。加密算法与认证,确保数据安全,防止链路窃听与数据破解。在阅读器有效识别范围内,电子封锁摆放方向对识别率没有任何影响。使用范围-40℃-85℃,防冲击。ISM微波频段,无须申请和付费。对现场各种干扰源无特殊要求
2016-06-23 11:17:55 回复
stevezhouxj
2016-06-23 10:22:08
记得以前在微信看过一个德国鸡肉加工厂的视频,网上链接:
http://v.ku6.com/show/-2knmlTk--cDrdKoeBp1Cg...html?mobile
里面只看到了5个工人,就是开始挂活鸡的时候,后面基本没看见有工人。

是不是这样的工厂就是一个小型的智能工厂?

如果这样的智能工厂在欧美正式广泛应用,对我们中国的世界工厂地位是否是极大冲击?
不是,智能工厂的标志是主要设备是智能的,最形象的简单说有:数控系统,通讯接口,远程网络,数字化仪器仪表等等。没有这些,只是工厂自动化而已。屠宰场一般只是工业自动化,与智能化差距巨大,智能化是工厂的控制系统能够自主决策,自主计划,自主执行,自主判断,自主检验,自主维护。
2016-06-23 11:21:14 回复
麦秸
2016-06-23 13:23:38
忙总你好,对ASD的S系列标准(S1000D~S6000T)还有ISO 10303 怎么看?能否利用这些标准的思想方法和定义的数据模型来实现装备生产和保障的智能化?不知道这个智能工厂是否用到了类似的标准,还是自己独立的标准。
独立标准,目前GE有自己标准,西门子也有。
2016-06-23 14:26:34 回复
stevezhouxj
2016-06-23 15:19:05
感谢忙总给我这样的“下里巴人”分享这样高端前沿的知识。

看来,目前我国最尖端的技术、设备和管理体系对欧美的追赶,依然只能依靠军工和央企去努力实现。

至于民企,如忙总您以前所说,因为寿命短,压力大,无法忍受长期投入和技术积累以及企业所有者自身的原因,所以不能实现产业升级的重任。

那么,请问,国外的私人企业,他们为什么能实现这种积累和升级?

是因为他们先行一步,经过了原始积累之后,所以步步领先吗?

还是因为他们这类私人巨头企业(如GE),其实也是依附于国家(如美国),隐性地利用国家的力量来帮助自己实现这个目标的吗(如您所讲的美国的私企巨头之间的协商经济的方式)?
美国的实质产业升级是巨型企业完成的,例如GE,波音,IBM等等。举例来讲,GE创造的GDP大概相当于我国31个省市GDP第五名或第六名水平,超过四川,河南这种亿人大省。第二,重点产业升级技术,美国有国家基金和总统基金重点资助,主要就是给巨型企业;第三,美军每年6000多亿美元军费,很大部分就是这些巨型企业的研发拨款。

所以美国巨型企业没有民营的。
2016-06-24 13:57:23 回复
成奎花
2016-06-23 16:26:25
特意找了您之前写过的高端仪器仪表帖子: https://www.douban.com/group/topic/80014125/ 复习.

您能否随便列几个这样的国外企业,我们自己好去钻钻,学习学习? 多谢老哥啦!
就我们央企经常进口的工业装备五武器装备用传感器来看,进口金额前十名有6家美国公司,2家德国公司,1家意大利公司,1家日本公司。(其中不包括汽车专用传感器,这个日本占优势)。

n年前的数据大致排名是:

TI(德州仪器),是世界上最大的模拟电路技术部件制造商,是系统温度监测的温度传感器 领导者,生产的传感器主要有温度、湿度、光学、压力、气体/化学、超声波、霍尔器件等。

罗姆,是种类最多的传感器厂商。主要产品有霍尔传感器,光传感器,X-ray传感器,UV传感器,CIGS可见光传感器,红外传感器,离子传感器,SPR 表面等离子激元共振传感器等等。

霍尼韦尔,生产的主要传感器有压力、温度、湿度、红外、超声波、磁阻、霍尔、电流传感器等,应用领域主要是在航空、航天、核武器、交通运输、医疗以及工业领域。

飞思卡尔半导体,传感器有加速度、压力传感器。

美国模拟器件公司(ADI),传感器主要是运动、温度和声音领域传感器,例如加速度传感器、陀螺仪、惯性测量单元(IMU),以及所有模拟或数字温度传感器。

美国MEAS传感器公司,主要的传感器产品包括压力及动态压力传感器,位移传感器,倾角及角位移传感器,霍尔编码器,磁阻传感器,加速度传感器,振动传感器,湿度传感器,温度传感器等。产品主要应用于航天、航空、核武器、机械设备、工业自动控制、汽车电子、医疗、家用电器、暖通空调、石油化工、空压机、气象检测、仪器仪表等领域。

西克(SICK),传感器产品主要是跟工业自动化有关的温度,重量,液体,气体,电磁,光学等等传感器,用于机器人,数控设备,自动化生产线等等。

博世(Bosch),全球最大的MEMS传感器制造商。博世的传感器主要是压力、加速度、气体传感器、陀螺仪等。

意法(ST),传感器有压力、加速度传感器、MEMS射频器件、陀螺仪等。

欧姆龙,以光电传感器为核心,例如光强、光照度、辐射测温、气体成分分析等传感器,用来检测零件直径、表面粗糙度、应变、位移、振动、速度、加速度,以及物体的形状、工作状态的识别等。
2016-06-24 13:52:45 回复
xmlnk
2016-06-23 19:05:14
忙总,国内央企有哪些在开发高端传感器的,能否介绍下,我是做磁性材料的,很想了解下。
据我知道央企没有专业搞传感器的,不过捎带搞的有,例如上海航天机电,中航电测仪器,航天时代电子,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研究院等等。
2016-06-24 13:22:53 回复
yyshenqiu
2016-06-24 15:13:58
请问忙总这些巨型企业由谁控制?管理人员怎么选拔?谢谢
财团,建议看我写的美国财团帖子,这些人才是美国的赵家人。至于管理人员培养选拔流程,看杰克韦尔奇自传即可。
2016-06-24 15:37:21 回复
yyshenqiu
2016-06-24 16:04:57
谢谢忙总,之前看过您写的关于美国和日本财团的文章,解开了很多疑惑,只是还有一问:做到韦尔奇级别的是否已经算赵家人的一份子了或者说依然是职业经理人?那些硅谷的大老板比如谷歌和脸书的创始人他们算新晋赵家人吗?期待忙总解答
职业经理人原则上只是赵家人请的工头或管家,不是赵家人自己。当然有的官家也比较牛,可以当美国总统。

美国巨型企业也不是什么都干,有的还没有培育出来的,或者判断不关键的,或者利润不够丰厚的,或者市场潜力不大行业,他们也会让中小企业去干,有点像我们央企,并不是什么赚钱的都握在手里。例如互联网行业,全世界就没有什么国企,央企或垄断财团企业能够插手,因为这个行业大起大落,不符合他们资产运营的规则:可靠性和稳定性。不过等这些企业做大后,赵家人就会通过投资基金或参股进去,参考中国的阿里巴巴,腾讯,百度,以及美国的几大企业。不然他们参股,就是黄光裕的下场。
2016-06-25 09:23:16 回复
嘿嘿哈
2016-06-24 17:48:47
Weed的传感器,我们这个行业重要的地方只用这种
WEED INSTRUMENT主要是温度传感器,可靠性高,但是技术并不先进。你是核电或飞机行业?
2016-06-25 09:26:08 回复
越山
2016-06-24 18:03:59
未来有可能大规模降低成本民用吗?据说RFID标签传统毛病怕金属干扰,怕水
现在就是民用的,例如德国麦德龙超市集团都在全部卖场实行RFID基础为主的自动库存管理了。应该不怕干扰,我在火车站看过车皮快速经过时,RFID快速扫描并储存数据的应用。
2016-06-25 09:18:15 回复
yyshenqiu
2016-06-25 10:36:13
谢谢忙总的解答。请问美国赵家人一方面享受人生,但是另一方面他们通过哪些途径去控制国家决策?什么可以保证他们有如此途径?(难道是法制?),他们决策的理论依据是什么?(难道他们可以接触到一线的国家机密?)期待忙总解答。
找本书看看吧。你知道美国的中央银行美联储下面的联邦储备银行是私人的吗?是七个赵家人控股的吗?美国政府并不能自由发行美元,必须用未来税收等等政府收入向美联储抵押才行。

美国体制跟中国不一样。有机会去美国看看吧,这是一个几个家族控制的所谓民主国家。
2016-06-27 14:15:54 回复
laokay
2016-06-26 01:52:48
忙总,能不能谈谈美国财团对新兴行业的渗透?微软、甲骨文、苹果和各大财团的关系?谢谢!
这个没资料。我对制造业感兴趣,不熟不做。
2016-06-27 14:01:00 回复
文化体制
2016-06-27 14:48:12
忙总,华生说华润和宝能是一伙的(http://www.guancha.cn/HuaSheng/2016_06_27_365494.shtml)您咋看?
可能在这件事情上是协调一致行动的,因为他们利益一致,都是万科的现金储备和土地储备,但是这两家的确不是一个老板的。华生其实是知道的,只是不敢得罪背后老板而已,否则他死无葬身之地。
2016-06-28 10:12:00 回复
6200
2016-06-27 16:36:20
中国未来会这样吗?中国目前只有他们自己青史留名的道德约束吗?
已经这样了。
2016-06-28 10:27:27 回复
6200
2016-06-27 17:06:52
这个是不是就是您曾经提到过的门阀?
差不多吧,很多都是下面的小弟或爪牙狐假虎威,可是你无法验证,甚至一验证就成为真的。有的人去验证,结果进监狱了。
2016-06-28 10:26:24 回复
laokay
2016-06-28 00:09:29
谢谢! 华为的情况你提到过,也听过一些,结合美国的说法,基本一致;阿里以前的情况不清楚,但蚂蚁金服的A、B轮融资引入了不少国资;百度的情况不知;腾讯的大股东是一家“南非”企业,但曼德拉期间 ,南非的资产基本落入5大流氓手上,中国也有份。综合起来,可佐证 “等这些企业做大后,赵家人就会通过投资基金或参股进去,参考中国的阿里巴巴,腾讯,百度,以及美国的几大企业。不让他们参股,就是黄光裕的下场”。但听说黄光裕也是白手套。美国财阀对新兴行业 因该因该也不会不渗透。

我朝精英推崇美国,财阀模式因该也在学,能否推荐基本书,以方便了解真正的美国?
读我推荐的《美国经济史》休斯凯恩入门吧。
2016-06-28 10:14:53 回复
winternight39
2016-06-28 02:55:12
黄光裕不是也有背景吗?
退役过气的怎么能跟正在蒸蒸日上的比?再说他的前后台已经因为他不听话,太贪婪,把他放弃了。
2016-06-28 10:07:25 回复
winternight39
2016-06-28 02:57:38
请教忙总应该也不是完全控制吧,当年罗斯福不也拆分了几家?
有时只是作秀,有时是自己内讧。
2016-06-28 10:06:31 回复
winternight39
2016-06-28 03:05:53
阿里应该算马云一手带大的吧,您的意思是阿里发展的过程中的关明生、卫哲、孙彤宇这类人才是真正把阿里做起来的人?
不是,具体不好说。
2016-06-28 10:05:22 回复
一休哥们儿
2016-06-28 10:29:58
这个工厂的工业互联网采用的是开放标准还是私有标准?
开放标准。
2016-06-28 10:34:30 回复
6200
2016-06-28 10:51:08
请问忙总关于中国的有类似的书籍推荐吗?
这就是中文的。
2016-06-28 10:56:25 回复
山川锦绣
2016-06-28 11:53:14
忙师,华生的文章读过一些;感觉此人还是比较有材华和客观公正的。可是看了他关于宝万之争的文章,怎么感觉屁股坐在万科一边了?分析得不痛不痒缺乏以前文章那种说服力,这么做对他个人讲,值得吗?
人在江湖,身不由己,拿人钱财,为人消灾。他曾经是赵紫阳的师爷,他出的价格双轨制主意,是8*8事件的导火索之一,所以政治屁股不干净,怕人家秋后算账。就算知道什么,也无法说。
2016-06-28 12:06:00 回复
levelworm
2016-07-01 10:01:58
忙总,我还有点疑问,就是这种财团是如何保持对下属企业的控制的?毕竟代理人问题应该哪里都有吧?或者说,财团其实本身已经虚化了,并不属于任何家族了,而是通过他们的先辈设置的信托一类的实体来控制企业?也就是说,其实财团依靠虚化、拜托肉身,形成永续信托,通过大手笔招募最优秀的管理人才,来避免富不过N代的宿命?
看杰克韦尔奇自传即可,说的很清楚。
2016-07-11 12:15:27 回复
小飕风风
2016-07-01 22:33:12
当时第一次在《货币战争》里看到这件事时被震惊得无以复加,很快又有人说书里不过是些阴谋论……
《货币战争》大概属于夸张过度或想象过度的,其实大量资料去美联储网站一查就明白。
2016-07-11 12:14:49 回复
Yankee
2016-07-02 08:24:53
忙总,粗略翻阅了此书,在“金融发展1863-1914”章节,谈到“《联邦储备法案》是私人利益和政治创造力的混合物。”,“1935年对美联储的结构和功能进行了改革,现在他的外表看起来像是‘政府’的一部分。然而,外表可能是具有欺骗性的。”
“为了让各方满意,联邦储备体系的所有权和管理权从一开始就是一个大杂烩。拥有联邦特许状的全国性银行被强制从属于这一体系。他们从地区银行购买最初的股份。每家全国性银行必须购买相当于其资本和盈余6%的联邦储备银行的股票(3%解款,另3%在未来随要求清偿)。美家地区银行将拥有九名理事,分为三类,每类三名:第一类代表银行家,第二类代表工商业和农业,第三类代表‘公众’。第二类理事不能是任何银行的员工、董事或官员。对第三类理事有同样的限制,而且他们不能拥有任何银行股票。”
“将这些结合在一起的是联邦储备委员会:共有七名成员,最初包括财政部长和通货审计官。总统在参议院的建议下认命其他五名成员,并需经过参议院同意。办公室章程试图将白宫的占有者通过任命成员控制这一系统的可能性最小化。地区银行高级官员的任命需经过联邦储备委员会的同意。而且,每家地区银行都将有一名来自联邦储备委员的‘代理人’,以促进内部交流与合作。地区银行可以在定期举行的联邦咨询委员会上对联邦储备委员会提出建议和意见。”

仅此而已,别的地方并没有太多提及美国的私有垄断本质,比较宏观。

我是觉得并没有什么太特别的地方。为什么您推荐此书呢?仅仅是入门?
入门,想仔细了解,还得看引文的,这种美国经济史的原版书极多,有的很专业。
2016-07-11 12:13:45 回复
老土拨鼠
2016-07-02 11:05:18
忙总,海运业务从天津大连转移到上海广州,能给分析一下原因吗?如果是纯粹的政治原因就算了。
不是,是经济原因,北方经济发展前景堪忧。
2016-07-11 12:12:58 回复
winternight39
2016-07-05 21:39:28
请教忙总,是不是可以说中国目前和以后的体制本质上和美国是类似的?
不会,我们是国家资本主义。他们是家族资本主义。
2016-07-11 11:55:54 回复
常挨揍
2016-07-10 20:56:26
洛克菲勒的孙子不是当过纽约州长,后来谋总统不得,再后在捡漏的福特那当了两年副总统。有说基辛格其实算他们家幕僚的。
每个大家族都有一些奇葩,民国四大公子就是例子,他们干出任何事情都不奇怪。
2016-07-11 11:55:18 回复
winternight39
2016-07-11 13:32:40
以后上海的经济影响力会超过北京?
现在应该就超过北京了。
2016-07-12 10:46:23 回复
Casamia
2016-07-11 13:35:42
忙总您好,由中央控制系统+路由器+执行确认(各种传感器,嵌入式终端,PLC,RFID)其实可以对比为管理思想体系(中央控制器)+流程化(各种路由)+标准化执行(各类传感器等)以及由此而来的数据自动采集分析报告传输,事实上把生产车间的各种直接管理层(工头车间主任一类)和办公室的间接管理人员(计划,跟催,下单)和中高层(营运分析)的功能都数字化,准确化和实时化,也为企业的少人化精益营运打下坚实基础。不知我的理解是否准确。谢谢
是的,现代自动化工厂或数字化工厂或智能工厂其实就是用机器实现人的管理功能,因为机器成本低,效率高,误差小,稳定性高。所以智能化工厂的功能,人都能实现,只是效率低,就像计算机的功能人都能做到,只是效率相差悬殊。不过创意工作,目前机器做不到。
2016-07-12 10:48:44 回复
香辣蟹
2016-07-11 22:40:49
忙叔,我记得有人以前说过咱们是权贵资本主义,各个央企集团就是数个权贵的自留地,这个说法正确不?
不是,权贵退休或死亡,就要换老板,不是世袭的。美国是世袭的。
2016-07-12 10:49:33 回复
大山猫
2016-07-12 09:41:41
本猫觉得,二代之间的分歧,不会比一代小。
二代大多数都是胸无大志的,想抓多点钱,泡妞,灯红酒绿,莺歌燕舞而已,与清朝皇族子弟中的废柴并无区别。
2016-07-12 10:51:06 回复
心中一片空明
2016-07-12 10:54:16
请教忙总,就您观察,当初家里培养的时候也是希望他们以后能挑大梁吧?最后结果和教育初衷相违背最重要原因是什么呀?
人性本能:贪图安逸,懒惰成性,食色性也。能够有雄心壮志的,都是被受苦,被整治的后代。没有受过苦难的二代,基本都是废柴。不经历风雨,哪能见彩虹。

我见过一个著名将领(著名到我都不能暗示)儿子,他的爱好只有一个:睡遍中国所有好看的唱歌的(当然不犯法,是你情我愿,人家不干王老虎抢亲的把戏,觉得没品位)。至于国家大事他并不关心,因为有人关心。他蒙父辈余荫,有一个著名的企业,不过老兄基本不管,只要可以随便花钱就行。企业碰到问题,他来解决。例如曾经带领三个老家伙(他父亲曾经的部下,也是叱诧风云的一方将领)去某省找省委书记要他在某省投资项目失败(被当地土财主坑了)的债,地方政府最后不得不垫付这笔钱。
2016-07-12 11:15:43 回复
西皇城根儿
2016-07-12 11:08:02
现在是不是没有铁帽子王了,所以叶四代和邓三代也要亲自上阵了?
他们没机会了。
2016-07-12 11:16:13 回复
winternight39
2016-07-12 12:37:33
目前的深圳会快速超越广州的说法正确吗?
不可能,深圳产业结构没底蕴,基本就是一个点,广州是珠三角产业的吸引子。
2016-07-14 13:15:21 回复
罗阿宝
2016-07-12 15:40:12
忙总,我有点困惑,理论上来说,数据化运营能辅助管理者更好的决策,但实际上,从更广的环境上看,现在很多行业原本相对固化的产业链路 A->B->C->D, 不是在信息化的过程中按预期那样优化成(A+B)->(C+D),而是变成一团毛线:

->B1 ->C1+X ->D2
A1->B2 +Y-> C2 -> D1
-> C3+ D1+W ->E
->B+C ->D

这种情况下,所谓的数据化运营,实际上也是迷雾中,只能看清车灯照到的地方而已,并不能避免开车开进沟里去,我感觉信息流动越快,给管理层,尤其是高管带来的不都是高效决策,反而是更大的压力和不确定性吧?还是说这种情况一直存在,只是现在更清晰了?
其实是管理者能力不足导致的,汽车开不好,不能怪汽车技术进步太快。
2016-07-14 12:56:44 回复
Casamia
2016-07-12 19:28:47
其实数据实时化后应该还可大量减少操控数据徇私舞弊的行为,也即业绩稽核的投入也会大量减少。
好奇,这家工厂明显多余出来这些基层和中高层直接和间接人员怎么安顿的?
提前退休,买断工龄,转销售或售后服务。
2016-07-14 12:58:41 回复
whamlu
2016-07-14 19:30:57
忙总觉得广州南沙的发展前景怎样?感觉广州政府现在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有好的项目也没深圳政府那么进取上心。
是的,目前广州官员人人自危,不知道下一个万庆良名额落在谁头上。
2016-07-18 10:56:14 回复
返回索引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