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 条留言
不靠谱,讲的故事太多。学习并购,还是从教材开始吧。
2015-12-16 11:21:57 回复
douban
2015-12-16 16:37:56
请忙总推荐一些学习并购的教材,适合刚开始从事并购工作的初学者。多谢!
中文的不靠谱,因为写书的老师没干过并购,干过并购的不写书(不传之秘)。看英文的吧,哈佛商学院有一套并购案例,可以看看,斯坦福商学院,mit斯隆管理学院商学院也有。并购理论很少,主要学案例,其实三大内容:估值,交易构造,风险控制。一般都是从业者的精华,大的投资银行都当成宝贝,不会随便教的。释放出来的都是皮毛,意义不大。
所以想学真家伙,去世界一流的投资银行打工,参与几个并购项目,就掌握了。
我个人经验,估值这类东西,看书是学不会的,只能时间,老师手把手的教。其实有的投资银行,连并购估值的指标体系,估值流程,估值方法和估值模型都是保密的,更别说估值的数据库了。
并购最核心的基础是并购对象估值:值多少钱,以后能够赚多少钱。
2015-12-16 16:51:23 回复
请教芒总并购几个问题,第一是在美国敌意并购占比大概是多少?第二是毒丸策略能有效应对敌意并购否?第三是我国目前应用前景如何?
大多数并购媒体都没报道,大多数并购追求都是双赢,那种鱼死网破的极少,但是鱼死网破有报道价值,所以媒体上看,都是鱼死网破玩命的。
最近陶瓷化学与杜邦合并,就风平浪静。
这可是世纪级别的大并购。
2015-12-17 09:47:44 回复
这个消息大家都在关注。
美国不会轻易让出世界工业头把交椅。只是竞争越来越残酷了。
估计今年中国制造业规模(总产值)=美国制造业规模+日本制造业规模,量我们已经够了,现在需要质,目前我们的制造业平均的毛利率20%多一点,美国平均可达35%左右,日本也有接近30%,我们任重而道远,还要继续追赶。
2015-12-17 12:25:15 回复
我思故我在
2015-12-17 13:10:55
忙总,金融业赚钱多,原因就是因为很少的几个人可以撬动很大的资本运作么?特别多的人都想转到金融行业中工作,不会产生人员的过剩么么?
金融业赚钱主要靠金融许可证。老王说过:搞金融业都赚不了钱的人,搞其他更赚不了钱。
中国金融业赚钱是政府权力保障的霸王餐:利差。
不过基层金融业的人,很苦,也没什么钱,除非混到省级分行行长或部门经理一级。
银行管理岗位很难进,非常难进。一般人去都是柜员或扫街的,与民工也差不多了。
2015-12-17 13:20:36 回复
我在看《门口的野蛮人》,是几位华尔街日报记者对纳贝斯克公司80年代杠杆并购的相关消息,分辨不出哪里是故事哪里是实情
比较扩张,艺术化想象太多,其实并购很枯燥,也很考验心脏承受能力。
2015-12-17 21:09:14 回复
我思故我在
2015-12-17 14:35:52
谢谢您的解答,忙总,还有个更具体的问题想跟您咨询咨询是,就是周围有些原来学理工科做技术研发的同学现在转行去做券商分析师、行业研究员之类的工作了,从经济上来看,金融行业的工资明显比制造业多,节奏也快不少,您看好这种转换么?还觉得应该踏踏实实做做技术,把技术做做好,不要好高骛远的~~
这些所谓分析员大多数都是炮灰,工具,资料收集员,待遇也不高,晋升潜力也不大,除非有绝招或背景。
2015-12-17 21:19:25 回复
douban
2015-12-17 15:02:27
谢谢忙总,回头就去找哈佛案例教材来读。
另外还有不解之处:
印象中,最懂并购的似乎应该是伯哈、KKR、黑石之类的投资公司(投机公司)。而像高盛、大摩之类的投行,主要业务应该是中介(类似国内券商),为什么中介的并购水平会是最高?
还有就是,任何估值(不管是多么复杂的数学模型),本质都是基于预测得出来的,这就需要对标的行业和标的企业足够了解,有种观点认为,如果非常精通对方行业情况和企业情况,做出的估值就比任何模型都更准,不再需要模型了。比如陶氏和杜邦的合并,就是因为双方都是同行,知根知底,如果是沃尔玛来并购杜邦,则用任何模型应该都不如陶氏准确。
以上困惑,请忙总拨冗解答和斧正。
并购的案头工作都得投资银行完成,那些所谓投资公司,没这么多经验和数据积累来完成估值和交易构造和风险控制,他们没技术,有胆子。
2015-12-17 21:10:24 回复
开车去中亚
2015-12-17 22:50:56
忙总能否开一篇,谈谈这俩大家伙世纪并购对产业大格局的影响?
暂时还不能,还要看他们合并同类项后的结果,不过德国美国化工我们还有得追。美国这种合并也是未雨绸缪,免得被到时被动,主动拉开与中国企业的距离。
2015-12-18 10:14:17 回复
忙总能不能讲讲现在正在发生的宝能系强吃万科a?
这个真有点“门口的野蛮人”的味道了
如果是安邦插手并策划的,这就是秃鹫分肉了。没什么说的。谁叫王石们的后台气数已尽。
2015-12-18 16:31:17 回复
忙总,王石自己并不占多少股份,且明知对手有后台!来势汹汹的,这么抗拒是出于什么心态呢?仅仅不想别人插手万科?问题他就一个经理人,和所有人搭不上关系,谁来入主有什么区别,华润和安邦有啥子区别!还是他本来就和安邦不是一路人,就吼一嗓子意思一下,反正没能力抵抗!那别人先礼的时候顺坡下来不就好了,何必闹停牌和对方拼命,拼赢了万科也不是他家的
万一有人需要他出来吼一吼呢,他不出来不行。本来就是后台较劲的游戏,前面的都是演员。
2015-12-18 17:35:21 回复
如果是安邦做的,能定位为新旧白手套的替换?当王石放出毒丸的消息时,就觉得这个并购已经不是王石可控了。
资源转移。我亲身经历过类似事情,只是没有这么有新闻媒体效应。静悄悄就完成了。
2015-12-21 12:34:02 回复
safeguard
2015-12-19 12:15:24
忙总的意思是王石鼓吹的这种股权模式根本是他一厢情愿不能长久?
跟他本来就没关系。
2015-12-21 12:24:45 回复
请教:万科 为啥是肥肉?
房地产业现在也不是已经高速发展的时候了,而且背景最强 也得把房子卖出去才能 收钱?
真与 王石与郁亮的管理层搞毛了,管理层出走后,收购来后的企业 不也就慢慢败落了?
现在万科市赢率都29倍多了,市值2700亿了,股价24,纵然15~16元买来的股票也不算便宜啊?
你根本就不知道我们说的是什么。
2015-12-21 12:34:26 回复
2014年有两篇文章分析万科股权的问题,只需很少的成本(远比二级市场的便宜)可以控制整个公司的地。
搞清楚收购的四百亿是怎么来的,利益线路图就能看清楚了。万科不过是套现的工具而已。不懂这个手法,根本不可能理解并购如何赚钱。
2015-12-21 13:33:43 回复
湖畔2010
2015-12-21 14:14:21
怎么套现? 分拆万科? 还是用万科做抵押再融资?
你连这个都不懂或者不知道,就不要浪费时间了。与万科无关。
2015-12-21 14:38:59 回复
层层杠杆,放大了n倍,也就是空手套白狼???
你这是瞎猜。圈内人不会这么玩。
2015-12-21 14:39:56 回复
whamlu
2015-12-21 19:31:42
对不是圈内人来说,无论怎么猜都是离题千里。只是好奇害死猫。忙总能否在这事不是焦点时,用小说形式说一下国内并购案例的操作方法,和套现方式?
其实已经有现成例子了,当年鲁能收购案(当然后来基于各种原因被迫吐出来)就是很好样板。只要抓住收购资金来源,就能什么都看清楚了。
2015-12-22 10:40:28 回复
忙总,并购不好说,咱就不说,您说说万科的历史就好,我就纳闷为啥王石当初放弃股权,为啥万科的股权那么散。
万科历史真的还不能说,虽然圈内都知道,但是公开说出来,我怕万科打官司,说我诽谤,就算我能拿出证据证明不是诽谤,也很花时间不是。其实万科怎么起家的,以前在西西河我随口说过。
2015-12-22 10:46:04 回复
之前看民生银行的一些过往,卢志强在其中的穿插手法印象深刻,觉得这个人蛮有来头的,忙总对泛海和这个人了解不?不忌讳的话,说说看,给我们长长眼~~
以前我在写德隆分析的那篇帖子里,可能介绍过卢志强的泛海集团,不过是不是被网站删除不清楚。
2015-12-22 11:11:07 回复
心中一片空明
2015-12-22 11:27:33
忙总说的这点和我学的一样。上学期有门PE的课,教授是个很有名PE的co-founder。他买企业估值核心思想就是看这个企业以后的cash flow是多少。给出价格后绝对不改,只改条件。
企业估值有各种流派,我学习的流派就是现金流估值。也即假定这个企业交给你管理,在其生命期内,你最大和最小可以创造多少现金流。
当然要先假定:创造各种现金流需要的基本条件(资源,人才,技术等等,当然可行性优先于必要性,如何设置可行的条件,需要很多经验);采取的主要管理手段(如何对一个陌生企业制定管理大纲和运营改造方案,也是需要很多技术和经验的)。(这两点是估值的核心技术)
然后再对比同样类型的企业(这个企业是业内基准企业,一般选择经营稳定,业绩中等的),分析企业价值:
技术诀窍价值;
占有的特殊资源价值;
垄断或政府特许经营权价值;
市场地位价值(包括品牌价值,商誉价值,销售网络价值);
硬件价值(重置价值)。
也即对比两个类似企业,采用同样管理手段,如果计算出不同的现金流,这个差就是估值企业的溢价价值(用净现值计算,这个有标准软件)。当然还必须计算风险和不确定性对估值的影响。至少要做现金流敏感性分析(这个有标准软件)。
2015-12-22 11:43:37 回复
心中一片空明
2015-12-22 11:53:23
感谢忙总分享干货!
其实我学习的估值方法的核心是:可行性优先于必要性,也即:这个企业值多少钱,看我接手后,聘请到的适当的管理人员(不能假设天才,中等水平),他运营管理后,能够赚多少钱来定。
其实就经验而言,一般战略投资并购,企业估值实现,与接管后的运营管理能力有关;如果是财务投资并购,企业估值实现,与在财务报表上能够挖掘的题材有关(当然也与企业运营效果相关,巧媳妇难为无米之炊),但是跟财技有很大关系。
海航就是一个例子,单纯就运营管理能力而言,他不算很优秀,但是就资本市场的表现而言,他绝对是杰出的,甚至算得上世界级的表现(22年前从1000万人民币起家,现在控制资产超过7000亿人民币,核心资产3500亿人民币),他的长处就是财技水平大大超出管理运营水平。当然管理运营水平在国内也不算很差,中等偏上,上等偏弱是比较客观的。
2015-12-22 12:01:20 回复
当年曾经听一个长城宽带的小头目聊过他家大公子、二公子的风雨往事,感叹新贵族阶层真心不是我等小民可以揣度的。
其实任仲夷、袁庚都有回忆录,管中窥豹,可见一斑。
你做初一,我做十五,在这个体制下,无人能够幸免。
2015-12-22 12:31:07 回复
这么看,非财技并购的成功与否关键一点是能否控制管理权并按照并购者的设想进行管理。溢价的成功点在于我的管理技能是否比旧管理层更优。
从另一层面看,双龙、康柏的并购失败也在于管理层控制后的管理失败。
战略并购能否成功,主要取决于价值挖掘,也即企业存在的创造现金流的条件没有被以前的管理层发现,或者没有很好利用,并购者发现了这个条件(也即并购眼光,也叫金手指),并有能力或办法使这些潜在价值兑现,这就是价值挖掘实现。所以战略并购成功,很大程度是眼光(这一版取决于运营管理经验);操作手段(这取决于估值后的讨价还价,尽量压低并购交易成本);和接管后的运营能力(包括流程重组能力)。
财务并购我不熟悉。
2015-12-22 12:26:43 回复
心中一片空明
2015-12-22 12:27:23
您那篇关于海航财务管理的文章,正在拜读。
Corporate Finance正是敝校强项,不过您这篇文章对我来说还是有点大。
从一个大集团的视角去理解,受益匪浅。
有一点想和您请教,关于企业融资,发行股票或新股与发债,银行贷款,从您的经验来看,哪一项成本更低一些?个人感觉,国内发股不需要考虑分红,是否更划算?
不一定,股权融资时间成本惊人,有时要好几年,而且不确定因素多,结算开始交钱,都可能刹车停止。如果指望股权融资救命,会导致企业被活活饿死,这种例子国内比比皆是。
2015-12-22 12:30:02 回复
忙叔,你说决战过后就不是权贵瓜分国家主义了,可是看看现在政治以及市场上的惊涛骇浪,其实也没超出权贵们的纵横捭阖,谈笑间,决定国家的市场的方向。而且各种剪羊毛的手段层出不穷,如果以资产集中对比明朝的土地兼并,咱们离嘉靖末期的情况已然不远了吧?国家资本主义时期又会有啥变化呢?居民福利更好,社会更公正?我觉得目前的形势看来,都是遥远的奢望。
现在真的还未到尘埃落定时候,谁知道呢。
2015-12-22 19:17:33 回复
王石:我们愿意照顾宝能诉求
今天最新的新闻。
如忙总所料,前台的都是马仔,比的是后台的胳膊谁最粗。权力面前,怎么挣扎都没用。
联系忙总之前说的,见过的互联网创业的百分百失败,看来,不能心太高,否则心比天高命比纸薄啊。中国这个国情,太特别了。
其实只要知道400亿收购资金怎么来的,就知道结果了。
2015-12-23 13:10:46 回复
难道就是说北京那个建好的楼被抢走的事情?
不是。这个很早了。
2015-12-23 13:11:09 回复
不准确,其实中信故事是很多的,只是没人敢写。连当事人都不敢吭气。
2015-12-25 10:54:07 回复
一休哥们儿
2015-12-23 17:17:31
做估值模型时对风险和不确定性对现金流的影响通常是采用主观评判还是其它什么方法?
几年前学用dcf给上市公司估值(当然是业余想在股市上挣点零花钱),刚开始时劲头很大,认为找到了终极解决办法,还写了个小程序来计算,后来通过程序计算发现,稍微对某个参数做一点小调整,对自由现金流的影响就很大,而这些参数的设定一直找不到什么客观参照,感觉是凭经验。开始时觉得懂了dcf,计算得越多反倒越觉得心里没底,越不懂了。
估值本质上都是主观评判,都是依靠估值人员的经验来判断,就像上市场买菜,如果你种过菜,知道菜的成本,也会做菜,知道做好后能卖多少钱,你大概就能准确判断对方盈亏平衡点,心理价位和交易底线,也能判断你的出价底线和交易盈亏平衡点。
采用一些估值模型和估值数据库,无非是把估值经验进行积累,便于传授,也便于经验升级。
2015-12-25 10:50:14 回复
lengyan
2015-12-23 20:03:04
今天据财新报道:该收购资金大部分来自浙商银行的理财资金。http://finance.caixin.com/2015-12-23/100891965.html?url_type=39&object_type=webpage&pos=1
不完全是这样。可能就算知道也不敢透底,毕竟有忌讳在。想想400亿人民币,谁有?
2015-12-25 10:43:45 回复
LZ1030
2015-12-25 11:36:57
安邦表态了啊,好玩的,看银监和保监的意思是要弄宝能呢
你不知道宝能是安邦的马仔?
2015-12-25 12:06:09 回复
80年代改革开放开始计算,有两家公司深刻影响了今天的财富棋局,一家是华润,一家是中信。忙总说的对,无奈爆料太少,我们只能凑合着看了。中信泰富老板的下台也许就是阴谋论的舞台版。
中信泰富荣智健翻船,他的女儿是主要坑爹角色。
2015-12-26 17:36:05 回复
荣明芳对赌澳元亏成狗。
这事情里面故事极多,只是不好讲,太有戏剧性了。
2015-12-27 15:48:55 回复
看来还是李嘉诚最老奸巨猾,从大陆房地产项目撤资的时间拿捏的不早不晚,否则也是王石的下场。
不是,李嘉诚是不得不走,靠山罩不住了。
2016-01-05 12:24:41 回复
monsieur
2016-01-21 13:23:02
我有一点比较好奇,很多保险、理财、P2P贷款实质上做的是庞氏骗局,如果中国经济需要几年的时间才能够重回繁荣的话,那么这些公司多半会倒掉,那可真成了金融危机了,政府会出面去进行风险兜底么?
不会。当年海南发展银行倒闭,有多少人血本无归,倾家荡产。政府能够保证的就是工农中建交五大银行。
2016-01-21 13:39:46 回复
monsieur
2016-01-21 14:32:00
海南发展银行因严重支付能力不足而关闭,境内居民在该银行的储蓄存款本金及合法利息,最后由央行指定工商银行保证支付。
居民才有多少存款?4/5亿而已,10%都不到。
2016-01-21 14:47:56 回复
BabyShark
2016-03-23 03:23:28
忙总,你这些权力背后的东西见的多了,会不会对个人奋斗的价值和意义,产生或多或少的虚无感?
平民百姓的子女,除了自己奋斗还有其他选择吗?
打麻将炒股为生,大概与慢性自杀区别不大,占山为王拦路抢劫为生,大概就是快速自杀了。
2016-03-23 10:36:18 回复
不是一直说有50万亿吗?
看全文,这是仅仅指海南发展银行。
2016-03-23 11:14:5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