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4 条留言
智能装备制造业是未来国家重点战略投资方向,不过你的专业可能没什么机会,就算去也是打杂+边角余料。
智能装备制造业未来需要的主要专业是:数学(计算数学,运筹学,最优控制),计算机(工业互联网,算法,软件工程,系统集成),系统工程(系统分析,大项目管理),工业工程(生产系统优化,物流系统优化,计划系统优化,装备系统优化),基础件(传感器,伺服系统,减速机,精密定位和精密测量,光电系统等等),基础材料(金属基复合材料,超高强度钢)等等。
其中高端数控系统是核心,超高精密测量和精密控制是基础。
传统机械专业的知识远远不够,需要补充很多。
2016-04-14 10:09:51 回复
忙总,“2、云/移动应用创新门槛降低” 这段少了正文,是漏贴了吗?
没有,本来这里是介绍一些可能使用的开发平台和软件工具,但是涉及几个上市企业,我怕有人用这些信息炒股,把它删除干净了。
2015-10-22 14:23:42 回复
目前中国企业或大企业中相关工作小组的典型状态,小、散、乱。精密仪器得靠大协同来搞定,但大批量复制成本何时能下来,关键还是看传感器这个行业啊。中高端传感器价格下不来,意味着各种试验存在一个试错成本过高的风险,这种试错成本谁来承担,体制机制还存在很多问题。
还是难。
国家投资应该就是为试错成本买单的。
2015-10-22 19:13:59 回复
忙总考虑的真周全
不是周全,是教训,我在西西河时,有一次不知道说了个什么事情,有人把它当成宝,当成内幕消息去炒股,结果亏了,然后就不依不饶的到处骂我,说我骗子,满嘴跑火车,不靠谱,装神弄鬼等等,等等,不一而足。
所以现在只要涉及上市公司的信息,一律删除屏蔽。不惹这个麻烦,也无义务给别人提供信息。
2015-10-22 19:13:18 回复
问个问题,制造业智能化导致的人力需求变低从而导致就业率的问题中央怎么考虑的?全民创业还是大力发展服务业?
不会,中国制造业是低端,中端和高端都要配置齐全的,是全产业链,全活。
对我们这种大国而言,单凭高端制造业无法养活我们十几亿人。我们配置产业结构原则应该跟连锁超市集团原理一样:生鲜低毛利(15%左右),甚至部分品项零毛利或负毛利,以吸引客流量,包装食品杂货等等中档毛利(25%--35%),以冲销售额,解决现金流量和基本吃饭(平衡房租、水电气和人事成本),百货洗消化妆品等等高毛利(40%--70%),解决企业利润指标问题。
我们低端产业,低附加值,解决就业问题,保证社会稳定;中端制造业,解决税收问题,解决财政收入问题,解决吃饭问题;高端制造业,解决超额利润留存问题,为国家发展储备后劲。
高端市场需求少,虽然附加值高,但是重量收入不如中端,但是不搞,就会被别人卡脖子。
2015-10-22 19:21:51 回复
“4、功能安全和工业信息安全标准研究和验证平台建设 ”
这个是指IEC61508吗,或者对应的国内标准?
不是,这个是工业互联网的安全标准。是我们独立的标准。
2015-10-23 10:39:51 回复
[已注销]
2015-10-23 15:55:58
忙总,打扰问下,你写的财务管理的书什么时候出版
不写了,现在没时间,5年后可能也没价值了,因为企业管理模式和管理结构正在面临一次大突破(基于移动通讯+互联网为基础的),以后所有管理书籍都得重写,就像工业革命时代的管理书籍(例如泰勒的科学管理)被信息革命时代的工业工程+管理信息系统书籍代替一样。很多原则和基础概念都会被颠覆。
例如成本管理问题,以后可能不再是什么计划成本和标准成本控制,而是全流程的完全成本控制和动态成本控制。全面预算不再是什么流程优化,而是动态优化了。
我的知识和经验在技术革命面前,慢慢过时了。
2015-10-24 10:56:04 回复
pilgrim
2015-10-23 16:46:43
支持支持 一直在等待
大家还是紧追时代潮流,追赶最新的管理技术和管理概念吧,我的已经开始过时了。
我现在也在开始重新学习,与大家在同一起跑线上。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管理,与信息系统时代的管理完全是不同的。
2015-10-24 10:58:11 回复
infinity
2015-10-24 13:20:39
“基于移动通讯+互联网为基础”,可否请教忙总大致讲解下?
暂时还没有成型的理论,建议追踪IBM,GE等等企业的管理革新。估计10年内就能成熟。
2015-10-25 10:30:34 回复
在哪里能找到比较好的学习资料
只能找美国第一流企业的实际运营革新资料。
2015-10-25 10:47:23 回复
wkstz
2015-10-24 15:12:41
有哪些不同,忙总能简单说两点吗?
自己一直做企业管理软件,在这阵互联网的势头下,有点迷茫,不知怎么走。
与以前用静态模型和局部优化模型不同,未来的管理全部基于网络基础的整体优化(其实是非劣,因为不具备优化条件)和动态优化,所以对硬件要求会上很大台阶,对算法开发能力和模型构造能力都有很高要求,在数据量上,也将升级N个数量级,以前是对单个企业,未来将是对整个供应链,信息链,资金链和业务链的全部企业进行协同和优化,管理结构不再是金字塔,而是各种网络或价值链(供应链,信息链,资金链和业务链)。
2015-10-25 10:46:26 回复
能说说具体有什么不同吗?
静态到动态,局部优化到价值链优化,批处理到实时。
2015-10-25 10:53:07 回复
pilgrim
2015-10-25 00:20:31
谢谢忙总回复,那忙总开个书单吧,没有您引领,我们只怕连门框都入不了。
现在没书,都是美国一流大企业,例如IBM,GE之类在试探,在变革。
2015-10-25 10:52:16 回复
nt4587
2015-10-25 11:02:13
这是不是有点像新时代的计划经济了
不是,计划经济是静态计划,同时是金字塔组织结构。
2015-10-28 10:59:06 回复
infinity
2015-10-25 11:43:39
国内阿里巴巴应该接近于这个方向吧?
没有,阿里巴巴没有下游整合能力,也没有上游调度能力,他本质上是一个广告公司。
2015-10-28 10:56:33 回复
这种追踪恐怕也要熟悉GE原有的管理体系吧?作为一般的基层员工,想据此作为以后的发展方向,恐怕很难。即使是高级管理人员,如果没有机会参与整个供应链管理,也许也只是了解皮毛?
那倒不一定,因为企业管理原理、理论、方法、模型、流程、规范、标准和制度是一样的,只要搞懂一个,就全部懂了。我去海尔生产现场参观,单凭其在制品摆放和堆栈,我就知道海尔的所谓精益生产是什么东西,同样我们去杜邦的生产线参观,只需要看看岗位上的看板或作业指导书,就知道其流程节拍以及调控方式。所以只要真的懂管理,就能看懂目前他们在做什么。所谓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其实一点都不神奇。
2015-10-28 10:43:08 回复
据说GE的供应链管理可以使成本降低1/3?
如果与中国最大的制造业同类型企业相比,例如核电,医疗设备,电力,能源等等,不讨论技术工艺差距,单纯的物流成本来看,大约是我们的50%不到,甚至30%。美国巨型制造业的竞争能力并不是我们现在可以想象的。
2015-10-28 10:39:12 回复
忙总能否说说为什么GE回归制造业呢?
或者说只能是GE这样的企业才能够取得“智能制造”的突破呢?比如GE可以推出Predix这样的准工业互联网标准面向不同的行业,而互联网应该是“智能制造”的一个核心。
因为美国需要GE这样的支柱,金融业美国有他不多,没他不少,可以替代,技术和制造,世界上无人可以替代GE。
2015-10-28 10:36:27 回复
jianduanle
2015-10-28 11:21:47
现在阿里一方面大力扩建阿里云,一方面在想法与政府和传统公司合作,想把它的云架构推广开,为后续混合云和将来的大平台布局。忙总怎么看阿里在云计算方面的这些动作?
马云那里最大问题是想得多,做得少,战略家多,几乎人人都是战略家,但是执行能力不行。
2015-10-29 11:38:12 回复
云计算是个广告范畴的概念,或者不是概念,而是广告。如果要追溯技术来源,美国军方对全球通讯的监听(后来是利用网络对全球进行情报收集),是来源;你如果了解赵元任在美国做的语言学和其他现代学科结合的工作,可能会更准确地把握住技术发展的源流核心。
开车去中亚
2015-10-28 20:53:42
赵元任在美国做的语言学和其他现代学科结合的工作,可能会更准确地把握住技术发展的源流核心。------这个能不能专题介绍下.
这个真的很惊奇了,难道GE的供应链管理有这么神奇!
GE是高端制造,与低附加值制造完全不是一个概念。
2015-10-29 11:28:00 回复
一休哥们儿
2015-10-29 10:04:23
低附加值制造业主要成本是原材物料+人工,这个中国以前有优势,一个是我们人工成本低,极低,二是我们可以随便污染环境而不付出成本。这才是我们低端制造业有竞争力的核心:剥削农民工血汗+吃子孙饭污染未来。
高端制造业我们一直没有任何成本优势,甚至是劣势。
GE没有低端制造业,都是高端。
2015-10-29 11:39:08 回复
这次上海浦江创新论坛的工业互联网分论坛是GE承办的,GE接下去对智能智造应该会重点布局了
的确如此,GE最近又进行了一次内部产业板块调整,把以前划在工业板块的智能制造平台单独列出来了。从这次板块调整,我们可以看出GE未来的发展重点和整个制造业的发展趋势。
GE最近这次内部板块调整,我单独写一个帖子。
GE基本上10年进行一次大的板块调整,没有增长潜力的企业就会卖掉,自己集中力量做未来发展方向的企业,目前GE所有板块基本都是全球老大(个别小行业是老二)。
2015-10-30 10:45:34 回复
wxmang
2015-10-30 10:45:34
的确如此,GE最近又进行了一次内部产业板块调整,把以前划在工业板块的智能制造平台单独列出来了。从这次板块调整,我们可以看出GE未来的发展重点和整个制造业的发展趋势。
GE最近这次内部板块调整,我单独写一个帖子。
GE基本上10年进行一次大的板块调整,没有增长潜力的企业就会卖掉,自己集中力量做未来发展方向的企业,目前GE所有板块基本都是全球老大(个别小行业是老二)。
GE把媒体和娱乐全部卖掉,金融业也卖掉非核心资产,但是智能制造的整个产业链完善了。
2015-10-30 10:46:35 回复
dingdang
2015-10-30 11:10:51
忙总,阿里现在搞菜鸟物流,是不是想整合下游供应链的意思?忙总怎么看待菜鸟这个公司?
这个已经讨论多次,不重复了。
2015-10-30 11:12:37 回复
infinity
2015-10-30 14:35:24
忙总能不能从智能制造方面简单评价一下ibm、西门子、ge、三菱几家企业?
完全无法相提并论,大学生怎么跟小学生比?GE是全产业链,从太空到深海,从化工、机械,电子,电气到材料,从能源,到交通到金融。西门子长项是电气+机械+自动化,IBM是大型计算机+信息系统集成+信息系统运营维护。三菱与我们中信重工+北方重工差不多,甚至产能和产品类别我们已经超过他。
2015-10-30 21:58:20 回复
感觉 阿里不是搞制造业,阿里是搞运营的,做商业基础设施;
云计算这一块 以后也是基础设施,亚马逊,微软,Google等都在做这一块;
亚马逊的云服务上 就支持了很多 企业, 股票涨得也非常好;
现在美国好些中小型企业都把系统搭建在亚马逊上,这样无论软硬件成本 还是 后续扩建成本都会非常低。云计算 以后 说不准就是企业的水和电一般;因此这一块不能算广告。
这近十年的发展, IBM是步步后退的 从PC 到服务器 到它的数据库系统 DB2,到它的操作系统AIX。
开源软件在互联网的发展中 真是起到了莫大的作用,所有后起的互联网企业都是充分利用了开源软件的成果。
现在正在兴起的是开源硬件的活动,不知道这一股思潮 对将来会有何影响;硬件开源毕竟不像软件那么容易。
阿里做不到。因为他的战略不是这个。
2015-10-30 22:00:39 回复
忙总,听说波音在2014年的时候,就能做到研制一体化、3天生产一架飞机了,他们有一个叫GCE的全球协同环境系统,支撑全球6K+工程师在上面并行工作,从设计、建模、工艺、工厂总装,记录全部工作流程上所有数据并以最终成品为目标,集成可视化展现,即同步虚拟化全流程工作场景,任何一个改动,都可以让其他项目参与者及时直观地看到,一起参与讨论。原来波音需要负责90%的设计工作,采用GCE系统支持后,从波音787飞机研制开始,就把很多设计工作(好像是60%)开放给下游的德国、日本等合作公司,更好地组织打群架。空客也构建了类似的空客并行研制环境(ACE),我们也有一个---数字化协同环境(DCE),不知道用得怎么样?
福特级航空母舰的研制,也是采用类似的研制一体化系统支持,还可以让工程师戴上3D眼镜,去虚拟的舰身上去感受,各种通道设计是否合理啊,从各个场地跑到指定位置需要多少时间,模拟感受武器的实际使用效果等,这样的设计,不仅可以考虑静态效果,还可以感受整体系统的动态效果。
忙总,以上案例,属于智能制造系统的大型实际应用案例吗? 要是有机会去实地参观一下就好了,忙总您参观过吗?能否给我们讲讲这类系统的实际使用情况和利弊?
我感觉20年后,制造业顶尖的工程师会很幸福的,向往中........
你说的这个全数字可视化虚拟设计平台+工作流远程协同会商平台,我们已经有了,而且现在有的武器系统就是这个平台设计出来的。
当然是不是比得上波音的,我不好说,因为波音的人家也不给我们看,怕我们一看就怀孕。中国人在这方面名声的确比较差,谁叫我们天生就勤奋好学呢,我们一般是见猎心喜,看见好东西总想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是中国传统,而且是优秀传统,不过美国人不这么看。我们去杜邦看复合材料生产线,人家用塑料布把关键仪器仪表和核心控制台全部遮挡起来,有的关键工序干脆谢绝参观。真的到了防火防盗防中国地步,闻风丧胆。
目前我们的系统不但可以可视化设计,还可以可视化模拟生产,通过模拟生产,发现流程问题,改进流程,然后再实际上生产线。至于协同人数,几千工程师在一个平台并行作业,并互相看到对方工作进展和修改结果,不是什么问题。
2015-10-30 22:10:00 回复
细节我不清楚,我就是看了忙总您的这贴后,到网络上扒智能制造的资料后扒出来的。忙总您的干货太干了,对于没有制造业从业经历的网友来说,比较难以想象整个智能制造是怎么联动起来的、什么样的场景需要智能制造,您能推荐点这方面的书籍吗?
好像一般意义上的智能制造的书还没有,尤其是普及性质的更没有。不知道英文书有没有,不过估计也没有,智能制造方面我们现在跟美国基本在同一起跑线上。真的很难得,这是几百年来头一次。
文章应该很多,不过都太专业,不了解并行计算,分布式计算,知识生成,数据额挖掘,工业信息化技术,工业流程管理和管理信息系统,基本没法看。
2015-10-30 22:37:16 回复
忙总您说的这个让我想起了本周去参观的一家工厂。他们建立了智能仓库系统,可以按设置好的好算法按先进先出的原则进行产成品出库和原料入库管理。智能设备的操作原则是是一个机器人管理两个通道,一个负责成品出库,一个负责原料入库,机器人做完产成品出库后发现有入库通道有原料直接就把原料入库了。在空闲的时候机器人在库房内做优化,把先生产的成品放到库边,以便节省下次出库操作的时间
智能仓库在国内制造业已经普遍使用了,例如成都132厂,非常先进。
2015-11-02 11:07:43 回复
不好意思,我把大数据和云计算混一起说了。90年代美国卫星体系可截获通过卫星通信传播数据量的九成以上,其中大部分为语音信息;而后才有了大数据;大数据常有,赵元任不常有,因而需要更大量的计算;成本太高了,需要找分摊者,于是云计算概念诞生。
赵元任的著作网上很容易找。不容易的是问问题。问问题、找答案也是件不贪不急不忿之事。听您的问题,您似是没看赵氏著作便已发问?
hjh247
2015-11-01 23:46:34
个人观点:大数据是源于多年的数据挖掘才提出的概念。
我不知道最早是不是用来分析语音记录,但现在更多地是应用在广告推荐,相关性分析等等。
这些工作使用的算法大部分都是聚类、分类这些数据挖掘的算法,其实并不依赖于大师级的参与。
按照大数据的宣传口径,语音识别应该是小菜一碟;但很打脸的事情是,如果发音者带口音(这很显然是普遍的事情),那语音识别就一塌糊涂。
lidahai
2015-11-03 21:49:14
忙总,国内在智能仓库、智能制造方面有知名的集成商吗?
没有,通用软件企业现在还没有能力搞这种需要特别定制的高大上东西。国内目前成功的系统,都是军工研究单位搞的,属于私房菜系列。目前还没有大众点菜。
2015-11-05 11:38:46 回复
hjh247
2015-11-04 13:02:02
我也从来没有把大数据跟语音识别上扯吧?语音识别我没有搞过,但人脸识别现在精准度可以到99%以上,不管什么角度、背景色。
我一直认为在可见的5年内,大数据最有价值的应用场景是精准营销,这叫计算广告学,不是什么瞎扯的概念。而是Google、Facebook、Amazon、Yahoo、Ebay、BAT一直在搞的事情。即使是在国内的二线电商如美团点评、一号店也都在投入大量人才在搞这件事情。
为什么互联网会对传媒、广告产生这么大的影响?因为广告商第一次可以针对个人投放相对应的广告。就拿忙总以前搞过的超市来说,品类管理第一次可以针对个人来呈现,而成本只不过是后台的计算。这样不就是价值发现吗?
说这么多,我只想说,不要对大数据报什么偏见,真正搞大数据的没有人认为其是万能的,但也绝不是毫无价值的。抓住其中一点,就认为大数据是吹出来的概念,我无法理解你的思路。
人脸识别有个笑话,某年开两会前,某核心想提前试试新技术,结果识别半天识别不出来。我觉得搞技术要多看看其他领域的应用现实,多分析,少看广告。
计算广告学有法律隐患,这不重要。重要的是欧美人口分布较稀疏,不同广告间干扰不算严重;但在中国人口稠密地区(参见黑河腾冲线)则完全不一样,不同广告互相干扰太严重了。在中国搞计算广告学,主要是塞广告商的话头,你不是要解决目标群体广告投放问题吗?我替你解决了这个问题。事实上,广告这个链条很长,单一环节解决问题,对消费广告业的壮大是喜是忧尚未可判断。同时,某些工业压根把广告内置为自身渠道,比如国内电力行业中的南瑞。你说的广告业其实只是消费广告业,技术广告学其实只是消费类广告的计算应用。
当然,能挣钱的活计,肯定要试一试:)
现在网络讲的大数据精准投递广告其实都是指快速消费品或低价值消费品,是一个很小的行业。工业品和高价值商品的广告是无法靠所谓大数据分析精准投放实现的,因为客户都是专家,或者是行家。
举两个例子。一个轮胎,这个产品兼具工业品(整车厂配套),消费品(修车店零售),批发品(运输公司,公交公司等等批量采购),一般说来,在媒体上做广告的轮胎,都是无法进入整车厂和批发客户领域的企业(主要是价格,售后服务保障,例如米其林,因为其价格和售后服务网络无法支撑),而那些不在媒体做广告的企业,并不是做广告,只是他们的广告是针对特殊客户的,而且与售后服务和使用人员培训在一起。其实工业品都是一个样,数控机床从不在媒体做广告,可是他们广告或销售费用一点都不低(一般占销售额5%左右)。所以因为大数据网络定向投送广告就是广告未来,这是不懂微观企业运营的表现。
第二个例子是强声武器系统(我们面前主要用于索马里海军护航军舰驱赶海盗,武警特勤支队用于压制群体事件等等领域),这个普通人是看不到广告的,但是如果去参观北京警用装备展,就能看到大量广告,包括美国的,虽然美国的强声武器因为政府禁运不能出口中国(我们国产的性能已经超越美国产品),但是他们也要来展览,不是要卖给中国,而是要卖给来参观的各国代表里面感兴趣的。所以定向投送广告的含义不是大数据的统计分析得出的相关性,还是必须有逻辑性和因果关系的。你不能认为一群家伙围着强声武器平台连续转三天就是你的潜在客户,也许这只是一群神经病或武器粉丝或军迷而已。这个我是有体会的,一种武器,其实真实客户,或者说值得去发广告的客户,不会超过热情无比参观者1%。99%的参观者其实都是打酱油的。如果用大数据分析投递广告的模式,99%都是浪费。
2015-11-06 12:13:42 回复
忙总可否点评一下沈机的5i系统?个人感觉他所谓‘’云制造‘’炒作的可能性较大。同时推行设备租赁的方式来扩大销售忽视了财务压力,这种销售方式应该很难持续。
应该吹嘘比较多,不过他才刚开始,也不能一棍子打死,再看看吧。现在他们研发中心在上海,比沈阳的要踏实一些,沈阳的那伙除了吹牛水平比较高级,到了舌头上跑火车等级外,其他也就不剩下什么了。
2015-11-11 13:59:12 回复
忙总我这句话没太理解:“未来的管理全部基于网络基础的整体优化(其实是非劣,因为不具备优化条件)”,能否给解释一下 :)。
这个是凸分析的常识。多目标规划的约束条件很难满足凸集,所以也就不太可能有整体最优解,只有非劣解。
数学中最优化问题的一般表述是:
求取x*∈X ,使f(x* )=min{f(x):x∈X},其中x是n维向量,X是x的可行域,f是X的实值函数。
凸优化问题是指X是闭合的凸集,且f是X上的凸函数的最优化问题,这两个条件任一不满足则该问题即为非凸的最优化问题。
其中,X是 凸集是指对集合中的任意两点x1、x2∈X ,有tx1+(1-t)x2∈X ,t∈[0,1],即任意两点的连线段都在集合内。
数学上很简单就能证明,非凸函数则无法获得全局最优解。
如果可行域不是凸集,也无全局最优解,只有局部最优解(非劣解)。
2015-11-11 14:09:28 回复
看到这一段,实在很感慨,大学里边学的高等代数、线性代数、微积分等,参加工作后七八年没用到,现在基本上忘光了,只能看个囫囵吞枣。
很好奇忙总是怎么还能记这么清楚,是高层次的管理工作中需要经常用到数学工具,还是天赋秉异记忆力好,20年前的东西还嫩该记得住
是30多年快四十年了,1983年学的。其实记得住一个东西,或者说明很重要,或者说明你喜欢。优化是管理者的基本工具,就像吃饭的筷子一样,怎么会记不住?
2015-11-12 10:33:11 回复
忙总,我感觉现在这种网络状,反馈加速,流程交叉的企业状态,对习惯于流程化、一个萝卜一个坑的一线基层管理者压力很大,需要业务+技术+管理三方面复合的人才能较好地领导团队,但这样的人,又不大可能愿意长期待在一线的小团队,您碰到过这样的问题吗,怎么处理呢?
这是性格问题,有点本事的人一般都不安分守己,不过也因此成就不大。有本事,又能安分守己,安命顺时,才能成功。这也就是聪明人很多,成功人不多的原因。
2015-11-12 11:42:13 回复
那忙总,从公司角度,应该怎么应对这种压力?
不管他,旧的不去新的不来,愿意留下的才是好的。强留人留不住心,反而得不偿失,愿意走的都欢送,我以前是帮忙写推荐信,只要愿意走都不会留。这点史玉柱跟我一样,只要有人说想走,立即送客,不管你是不是仅仅只是讨价还价的假惺惺想走,都赶走。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同样反向也一样,此处爷不留,立即就请走。
2015-11-12 12:30:30 回复
明白了,要加强人才储备和日常培训体系,可预算好少……蹲墙角思考中。
洗脑比技术培训更重要,洗脑是培训核心内容,因为只有形成共识,统一思想,才有凝聚力,才能如臂使指。
2015-11-12 16:44:49 回复
记得忙总以前也表达过类似观点,如果能早点看到这个解答,我也不用付出那么大的代价。
确实,人心一旦变了,一切就乱了。与其这样,还不如换人,或者就如忙总所说,此处不留
爷,自有留爷处,何必纠缠不休。
换人比换思想容易多了,看看网上就知道,要改变一个人的思想何其难。
人能够在一起共事,其实很多时候是缘分,缘尽则散。不能强求。
2015-11-12 16:43:40 回复
infinity
2015-11-12 17:56:48
洗脑的核心应该是价值观塑造吧?
不是,价值观太高级了,形成利益共同体就可以了。
2015-11-13 13:05:11 回复
个人认为对于“命”和“时”的判断是个难题。能判断准命和时不是一般聪明人做的到的。
不需要判断,只需要跟随,跟随需要心平气和。
2015-11-13 12:59:48 回复
从西西河开始,跟随忙总多年了,您的帖子基本上都读了好多遍了。但是还是不太懂这里“跟随”的具体含义。以您在以前帖子里举的例子请教。您在以前的帖子里举过好多人物的例子,比如权力的真相中那位董事长和总经理,比如那位因为老婆神经病丢了职位,后来在困境中卖房帮秘书聚拢人心东山再起的老总,还有在东北的那个黑老大,还有因为走私让手下顶罪还落井下石的高干,还有您本身的几个转折比如骂前任总经理,比如或某央企邀请到了目的地觉得不爽立刻折返。这么多人和事中,那种算“跟随”,那种不算。又或我的理解和以上的疑问跟“跟随”基本上没啥关系,我的认识从根子上就有偏差。希望忙总能教训一二。多谢忙总多年来的无私奉献,我本人是获益良多。
你的确没看懂我的意思。跟随是跟随大趋势而已。你太注重具体故事了,还少点举一反三和悟性。
2015-11-16 11:55:33 回复
ludwigwa
2015-11-15 16:10:14
那还是会面临选择的啊,这就没办法跟随了
大趋势你没得选。
2015-11-16 12:04:49 回复
基本养成每天上豆瓣看忙总文章的习惯,常看常新。看到这两个案例,提点疑惑
一,工业品和高价值商品的广告是无法靠所谓大数据分析精准投放实现的,那么忙总以前管理的企业是通过哪几种方式做高价值商品的推广的
二,见过很多定位不清晰,导致推广失败的例子,听到忙总对大数据精准投递广告的分析让我有了一点学习的方向,想了解忙总以前管理的企业有什么推广失败的案例,原因是什么?
这个你需要看广告专业基础的教材,我没法在这里开基础课。
2015-11-16 12:06:23 回复
我也想到过您说的可能是大趋势。但是大趋势判断对我来说也是个很大的问题,甚至是最大的问题。比如按您说的,炸大使馆前我国实质上是没核反击能力的,至于以后有没有估计当时领导人心理都没数。那么当时选择去欧美的人算是跟随大趋势吗?但是现在来看对很多人来说出国不算太好的选择。说歪点董事长的前妻估计也是对当时中国的前景不看好,这个不看好也可能是对大趋势误判决定的(当然,不能以是否当上国母判定人家是否幸福,这里只是举个例子臆测一下)。您对大趋势的判断尤其是对中国大趋势的判断以及判断的理由一直是我追读您文章的一个主要原因。
大趋势每个人看法都不同,所以每人成就都不同。看对的,就上去了,看错的,就淘汰了。就这么简单。至于能不能看对大趋势,跟自己能力,心态,性格,眼光,知识有关,一般说来,急功近利的,偏激狂妄的,胆怯懦弱的,自卑灰暗的,都不太可能看对。
80年代初,我的大学同班同学中70%或80%选择去美国洋插队,他们不是不聪明,而是太聪明,不过显然是小聪明,因为30年后,事实证明他们选择可能是错的,他们对中国的大趋势判断错误了,丧失掉自己人生最重要的机会,浪费掉自己生命最重要的价值。里面坦然一点的,公开说后悔,愿赌服输;不坦然的,说自己就是要过与世无争,三亩地一头牛的田园生活(自然不敢说当年在科大时要以天下为己任的豪言壮语了);极端的,就拼命贬低中国成就,只要中国出点什么大小事情,就兴奋得要从地球上起飞了;最差的,就是仇恨中国,反共到底了。
当然我没有出去,不是说我比他们强多少,而是我的老师比较强,比较负责,知道我的前途在中国而不在美国,阻止我出去。
2015-11-16 12:19:27 回复
还有请教忙总,如果能够做到跟随大趋势那么细节是不是就不具有决定性,换句话说大趋势跟对了哪怕做错一件事,错事一个机会后面还有别的机会。比如哪位国企老总,如果当时没选择破釜沉舟聚拢人心,您觉得他以后还会东山再起吗。
会,只要大趋势在,失败只是一个浪花,下面机会还多得很。我们现在不是没机会,而是机会多得用不完。这点跟西方不同,他们已经成熟了,基本没机会了,不要说失败一次,就算是平凡一点,都很难出人头地。
2015-11-16 12:23:02 回复
我总结一下您看我的理解对嘛,就是成功不但要有看准大趋势的智慧,还要有坚持看法,不为一时起落所动的耐心恒心。您说的那些不成功的聪明人就是缺了智慧和恒心耐心。
你现在不要操心这个,你只需要做好具体事情,储备够了,就有机会,机会不是靠投机得来的。你储备不够,你或者机会来了抓不住,或者根本无能力识别是不是机会。
2015-11-16 12:24:50 回复
谢谢忙总,受教了!最近我一直情绪不稳,看来需要找个僻静的地方,好好想想了。
我说句不爱听的老实话,情绪不稳定的人,不要梦想出将入相,最好的位置是大学老师或研究所研究人员。管理类的工作最好不要去做,因为没有成功的先天条件,情绪不稳定是管理者的致命伤。没有强大的心理承受能力,没法做管理工作,包括当官。除非机缘巧合,例如天翻地覆的变故或有进无退的处境,有机会把心理素质彻底改变。
2015-11-16 12:29:57 回复
ludwigwa
2015-11-16 12:25:57
现在很多出去的只是贪图干净的空气和水,以及相对安逸的生活了。
这种人也不能说不对,不过他们也就只能说是一辈子混日子了而已,来人世走一遭,跟没来,也无什么区别。那么何苦来人世受一次罪呢。当然这是人生观问题,有的人会说:你管我,我就是要混。无可厚非。
2015-11-16 12:32:32 回复
ludwigwa
2015-11-16 12:31:30
感觉从大学选专业开始就考验趋势判断能力了。越到后来越难翻身,就逐渐定型了。
所以科大老师建议选专业时,建议大家选以后最容易转专业的专业,不要进来死胡同,进去就出不来。当年我们全班80多人,选计算数学的大概40多人,选择数理统计的20多人,选择纯数学的10来人(这是些人是真喜欢数学)。结果30多年过去,选计算数学的人,大多数在华尔街搞金融模型或保险公司精算或顶级IT公司当码农,少部分在大学教书或自己开软件公司;选数理统计的,大多数也在华尔街从事风险管理和交易业务或者码农,少部分在大学教书;选纯数学的,基本都在大学教书。
2015-11-16 12:40:01 回复
谢谢先生指点。抗压是我一大优点,越是困难,越是危险我越是镇定。缺点主要是智商不高,临场发挥随机应变能力较差,很少有灵光一闪时刻。做事一般只能下笨功夫尽量把预案想全面想细致。目前情绪不稳其实还是耐不住寂寞了,最近同学聚了聚,几个从体制内跳出来朋友已经小有成就了。体制内的有好老丈人好父亲的县长都当了三四年了,看样子正厅前应该一帆风顺。我知道现在大形势不好,跳出去没勇气,但还是不甘心就这么下去退之前混个巡视员之类的终老。人哪,没有生存压力,又没有发展前景,就容易无事生非。
那还是不要指望当官了,当官需要的智商最高。
2015-11-16 17:47:16 回复
ludwigwa
2015-11-16 14:44:06
忙总,现在心理承受能力已经锻炼得很好了,不怕发生什么。但就是有个缺点:做不了繁杂琐碎程式化的文案工作,久了身体精神智力状况都会严重下降。这个缺点怎么克服?我要避免从事什么职业?
那没办法,那就选轻松的工作,例如老师。
2015-11-16 17:46:36 回复
ludwigwa
2015-11-16 18:09:52
我现在做的是内控审计工作,感觉脑子非常吃紧,每天都在崩溃边缘。
那是换工作吧,量力而行,选择自己游刃有余的工作。不要自讨苦吃。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
2015-11-16 18:49:54 回复
可能我和您对于智商的理解又不一致了,您说的可能是情商智商都包括的这种意义上的智商。我说的是门萨测试那种的,我就是数学几何都差,做那个门萨也就中上等或者好些上中等的成绩。相对于同学朋友圈子里算是偏低的了。情商还算比较好的。
我说的就是智商,不是情商,当官需要最高智商:超级强记忆力,非常强逻辑能力,计算能力和想象能力,很好的表达能力。
2015-11-16 18:48:47 回复
计算力是大缺陷。不过按您的标准,体制内不适合当官的官不是一般的多,大多数也是混日子的。
公务员里面,能够有机会升级到厅局级的,千分之一,升级到副省部级的,万分之一,升级到正省部级的十万分之一。
2015-11-16 18:56:24 回复
那按您的标准到哪个级别算官那?按您对履职能力的要求,我直接接触的副部以下的(包括副部)不合格明显多于合格的。晋升的话那个衙门到副部都很难。但是司局级的话,不同衙门难易差不少,权力资源也查很多,按平均晋升概率算,有时候难免有些片面。
中国公务员体系里面分官和吏,官就是列入内阁系统的主官,例如财政,公安,发改委等等,其他各种办公室之类的就不算了。副手都是吏,不管他是不是正部级,因为说了不算,也不承担责任,也无人权财权,只是打酱油的。至于所谓非领导岗位(各种巡视员,调研员等等)只是混日子的养老候选人员。
我讲的是官,不是吏,更不是混日子的。
当吏,可以靠关系混上去,基本是会说话会出声就行,不过也就是如此而已。
2015-11-16 19:18:55 回复
忙师,您简单的几句话对我来说真是醍醐灌顶!打拼多年,工作中遇到棘手的人和事还是放不下,焦虑、不安,心里煎熬。虽然牢记您说过的‘济难之方唯从容不迫’,但心理状态还是难调控。
原来认为自己修炼还不够,忙师指点一下,这种情况随时间推移,会改善吗?
一般人终身都不会改变。这种患得患失,一有点事情就彻夜难眠的,基本都是先天神经系统过于敏感导致的,或者说是肾上腺素不稳定导致的(忽高忽低,如果一直高也好,毛主席应该就属于肾上腺素一直很高的),情绪易于起伏不定,一会行情万丈,一会绝望深渊。
2015-11-16 19:21:41 回复
是这样,您分析的对,但人活于世,不就是和人斗争、和自己斗争吗?一直在努力改变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所谓信命不认命吧。谢谢忙师的提点!
放松点,自己觉得爽就行,不要太在乎社会舆论或别人看法。放得开,才能收得拢,一直放不开的人,其潜力发挥可能不会超过放的开的50%。
2015-11-17 10:01:10 回复
想回来的忙总还用吗?
用,不过从头做起。原来位置肯定没有了。
2015-11-17 09:59:40 回复
然后203
2015-11-16 20:19:57
我觉得上面那位网友主要是太紧张了,在工作中不懂得调节,不懂得把握节奏,也不懂得积累,是被工作“做”,而不是在“做”工作。
我观察到的很多人,都有这个毛病。这不是智商的问题。按您的说法,属于有慧,但不能恰当的运用。
太在乎别人看自己的形象,能力,太在乎自己,放不开,其实一咬牙,一跺脚,去他妈的,也就松快了,自己把自己捆绑过一生,也是挺悲哀的。
2015-11-17 09:59:06 回复
感觉还是跟个人素质有关系。忙总去了美国,搞不好也是某大公司CEO哟。所谓锥处囊中。那么多印度人都当上了。您那些同学,也许数学天分不错,但拼搏人生的劲头不足,即使留在国内,也不一定就都成功。就像您举的4君子呀那么多秀才的例子,不还是淘出来的少嘛。
去美国应该没什么机会,印度人可以,中国人不可以,有文化障碍和政治障碍。目前80年代以后大陆出去的,我还没听说谁在美国巨型企业里面混到CXO。
2015-11-17 09:57:43 回复
可可的巧克力
2015-11-17 15:14:15
忙总 真性情~
贵州的几个主要少数民族,例如苗族,布依族,侗族之类,都是这种特点,放得开,随时能够随心所欲,不会在意别人看法,他们心理负担相比汉族小得多,而同一个寨子的汉族就患得患失,在乎别人看自己是是不是土,是不是傻,是不是丑,是不是穷。。。。。。
2015-11-19 10:28:28 回复
卡冈诺维奇
2015-11-17 16:43:50
想起了忙总说的那个从西藏回来,先是开火锅店,后来搞装修发达,最后投资木制别墅失败的哥们,忙总说他的失败就是大势没有看好,没有“跟随”住当时房地产市场大发展的趋势,进行了错误的选择。
一般说来,赚小钱看努力,赚大钱看努力+眼光,赚巨大的钱看努力+眼光+运气。
2015-11-19 10:25:18 回复
然后203
2015-11-17 21:32:10
忙总对工程机械行业怎么看,挖掘机、装卸机、液压钻车,还有机会赶上卡特比勒、阿特拉斯、日立吗?卡特比勒昨天说中国挖掘机再不可能回到2010--2011年的需求巅峰了。
工程机械需求疯狂扩张的巅峰期已经过去了,下面就是精耕细作阶段了。这个行业会从消费品行业回归到资本投资品行业,以前做过太疯狂,很多县(例如江西广丰)把工程机械当成可以出租牟利的消费品。广丰一个县就有20多万台挖掘机在全国各地的工地上劳动,这是世界奇葩,一个县的产业支柱就是出租(湿租,包括司机和维修保养人员)工程机械。
我们工程机械技术上在20年内应该可以跟世界一流基本看齐(个别精细专业会有差距,不过美国人也不是都强,精细行业与德国差距也很大)。
2015-11-19 10:13:30 回复
一点体会:想清楚自己要什么(动机),做好计划,接着就是动手去做,就像忙总说的可行性优先。至于别人怎么看那是他的事。比如我跑步,有人说我减肥效果不好,有人说我背个红色的小包如何如何,那就让他们说去吧,我自己跑着高兴、舒服、少生病就行。
做任何事情都必须有目标,而且必须时刻牢记,很多人做事情没有目标,或者说做着做着就把目标忘掉了。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或要干什么了。
2015-11-19 10:16:20 回复
神京大头Panda
2015-11-18 13:17:05
我正好看这一块儿,个人感觉有不少难度。国内机械工程龙头说不好听的大多是攒机商,大部分核心零件(液压部件等)依赖进口。整个行业产能严重过剩,三一,中联重工的报表很难看。高库存,高应收款,高坏贷自2013年底就成了业界常态,现在还有逐渐恶化的趋势。
三一已经开始用工程机械给钢铁厂抵账,其一部分注意力已经转移到金融(所谓互联网金融等),我觉得很像德隆的布局和步骤。当年梁稳根在全国人大会上忽悠老朱给他特殊政策,老朱的回答是:你是什么人我不清楚吗?别忽悠人了。当时老梁是:豪情万丈,慷慨激昂瞬间戛然而止,就像万丈飞瀑瞬间冻结成冰。
2015-11-19 10:53:26 回复
传销应该就是这么来的
传销高手的洗脑能力,或者说凝聚力,其实在管理中或政治中,都是很常见的,我甚至怀疑传销的基本手册就来自于党校教材,因为太相像了。
另外,管理中的一个核心教程:组织行为学,其实就是传销教材。
2015-11-19 10:35:29 回复
ludwigwa
2015-11-19 11:19:14
如果要觉得爽,我应该辞职,谈好恋爱,把身心养好,再自己去找喜欢的工作。其实不缺钱也不用担心什么,和别人比也没啥不好,就是豁不出去。
先把身体养好才是,想多了。
2015-11-20 12:36:30 回复
神京大头Panda
2015-11-19 13:04:41
谢谢忙总回复,工程机械这一块实在不看好。就连小松这样食物链顶端的玩家在中国的销量也是以每年30-40%的速度下滑,更别提三一之流,一次性收入/支出的出现频率频繁到每季度都有,一看就是做账做出来的业绩。
一般商场原则是:不熟不做,做熟不出。一旦违反这个原则,就是有大问题了。就像一个餐厅,如果在装修,肯定就是亏损严重了。大火不上房,何必跳烟囱。
2015-11-20 12:27:15 回复
忙总,管理上, 如果碰到洗脑洗不动的人,你会怎么处理?官场,如果也有这样的人,一般怎么处理?
直接删除。
2015-11-20 12:25:12 回复
最近接触到几个所谓做直销的(合法传销),出于道义,指出了他们的荒谬和错误,想劝他们退出。我发现我的话基本白说。
传销原理跟邪教一样,他们不是不懂,而是觉得自己很懂,要骗不懂的人入彀,好谋取利益。因为绝大多数人都是这个想法,结果就是一场自相残杀。
2015-11-20 12:51:57 回复
说到做事的目的性,向忙总请教今天遇到的一件事:上级来对我们的事故整改工作进行验收,现在上级的思路是按照5w2h来指导事故分析、制定措施,确保整改有效。我觉得5w2h也可以用于管理工作,只是对每个要素的定义要做调整。
why——目标;要实现这个目标就要解决以下几个要素。who——包括工作的实施者和工作的对象;what——工作的内容;when——工作的时间要求以及在给定目标下以时间轴对工作的排序,类似于项目管理的里程碑计划;where——工作开展的环境因素;how——工作的方法;how much——完成目标所需要的资源。换个说法就是:基于目标和对象,在给定条件(时间、资源)下寻求最优解。
这个理解是否恰当,请忙总指导,谢谢!
6W2h本来是就是一个做事情的流程,就像一辆载重车,里面运什么东西随意。
按照数学的角度,6w2h其实是一个流程算法,从目标倒推过程、节点和步骤。
2015-11-20 12:50:14 回复
忙总可以公开介绍组织行为学吗?或者推荐好书
我写的《企业运营实战案例》第一部分就是标准的组织行为学,只是没有按照传统教科书模式来写,但是精华尽在,只要仔细看明白。如果对照中央文献出版社的《毛泽东传》看,会发现,毛主席也用这些办法,只是他是天才,是自己发明的。而组织行为学是几十年来成千上万的心理学家和管理学家智慧结晶。
2015-11-20 12:55:04 回复
ludwigwa
2015-11-20 12:56:30
是的。我就是拉不下面子辞职,身体越来越差。最近认识一个很投缘的姑娘,倒是让我的 意志力恢复了不少。
身体是一切的本钱,是能力的载体,是做事情的成功的保障,再好的机会,再强的的能力,没有身体保障,也只能干瞪眼,或者去干几天就要自己打道回府,不管这些事情多重要,你多想干好,都是力不从心的。出将入相,建功立业都是需要身体本钱的。我自己因为身体不好,体会太深了。如果没有先天不足,先养好身体再说其他的。
2015-11-20 13:02:50 回复
您觉得他们是揣着明白装糊涂,我觉得不太像。这几个人是被人洗脑了,觉得自己抓住了不多的成功机会,他们是在做利己利人同时利国利民的事业。他们的状态比我们一般人要积极的多。还有他们经常搞集体活动,人很亢奋的样子。邪教的人和他们是有区别的,邪教的人是靠精神层面被组织起来的,他们则是靠物质财富被组织起来的。
我说的明白人是指创始人或最高层的决策层的人。下面的人,大多数都是浆糊脑袋。
2015-11-23 10:00:02 回复
查了一下,Amazon 网站上有几本关于智能制造的书。不过都没有评价。
1. 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 Reviving U.S. Manufacturing Including Lessons Learned from Delphi Packard Electric and General Motors
http://www.amazon.com/Intelligent-Manufacturing-Reviving-Including-Electric/dp/1466564040/ref=sr_1_1?ie=UTF8&qid=1448021469&sr=8-1&keywords=Intelligent+manufacturing
2. Virtual Reality Technology and Applications (Intelligent Systems, Control and Automation: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http://www.amazon.com/Virtual-Technology-Applications-Intelligent-Automation/dp/9400769091/ref=sr_1_2?ie=UTF8&qid=1448021469&sr=8-2&keywords=Intelligent+manufacturing
3. Condition Monitoring and Control for 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 (Springer Series in Advanced Manufacturing)
http://www.amazon.com/Condition-Monitoring-Intelligent-Manufacturing-Springer/dp/1846282683/ref=sr_1_3?ie=UTF8&qid=1448021469&sr=8-3&keywords=Intelligent+manufacturing
4.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of 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 Systems: From Expert Systems, Neural Networks, to Fuzzy Logic
http://www.amazon.com/Design-Implementation-Intelligent-Manufacturing-Systems/dp/0134582179/ref=sr_1_4?ie=UTF8&qid=1448021469&sr=8-4&keywords=Intelligent+manufacturing
5. 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 Systems (Prentice-Hall International Series in Industrial & Systems Engineering)
http://www.amazon.com/Intelligent-Manufacturing-Prentice-Hall-International-Engineering/dp/0134683641/ref=sr_1_5?ie=UTF8&qid=1448021469&sr=8-5&keywords=Intelligent+manufacturing
不知道这些书里有多少是有具体案例的,就像当年介绍柔性生产线是有GE具体生产线案例的(包括逻辑结构,流程结构,数据结构,硬件配置清单,任务流清单,运营流程,操作系统和各应用子系统接口),如果没有具体案例,只是概念描述,中国跟他们差距就还不大,如果他们已经有具体案例的总结文件中国就有差距了。
2015-11-23 09:57:20 回复
randy
2015-11-28 16:31:04
忙师,哪里买到GE柔性生产线的资料?谢谢
GE推销产品的材料有配送。此外美国一些商学院的《运营管理》课程的教材有介绍,例如MIT斯隆管理学院,斯坦福商学院,哈佛商学院等等。中文书目前尚未看到。
2015-11-30 09:45:28 回复
sunny2014
2015-11-28 22:14:56
请教忙总 怎样培养信心?
不断取得成功,成功可以累积信心。
一般来说,家庭环境对人的信心影响较大,出身那种家长自怨自艾,自卑胆怯家庭的孩子,自信心明显不足。他们需要不断的成功来扭转负面情绪。
2015-11-30 09:47:31 回复
海绵小方块
2015-12-01 17:11:29
请教忙总,高端制造业的成本核心又是什么呢?人才?
技术研发前期投入巨大,需要以后的产品性能指标构造的价格门槛来保护高附加值来回收。
例如研发一款民用大飞机涡扇发动机,研发投资需要上千亿人民币。
2015-12-02 10:21:12 回复
sunny2014
2015-12-03 20:41:29
大飞机涡扇发动机 现在可以用在919上面吗?
以后也许可以,不过目前主要是为军用服务。
2015-12-04 10:46:17 回复
忙总好!目前中国石化正在进行智能工厂试点建设,一期试点已选择在镇海炼化、九江石化、茂名石化、燕山石化试点,我在镇海炼化这边工作,从前期的试点工作来看,说实话,在什么是“智能工厂”、“智能工厂到底该怎么建设?应该建设什么信息化项目”大家在思想和认识上并没有统一,我也比较迷茫,忙总能否多谈谈像镇海炼化这样的炼油化工一体的企业如何进行智能工厂(包括信息化配套)建设?
这个问题没法简单回答,石化、钢铁、冶金、建材、纺织、造纸、医药、食品等流程制造企业,搞智能工厂的基础需要很高,至少需要先实现数字化工厂才行,因为只有生产线实现数字化,才可能实行流程数字化集成,才会实现生产全流程自动化控制。
如果企业的信息化基础仅仅是在生产链(例如工艺流程)或过程管理(例如物流、库存)等单个环节实现了现场数据自动化采集,而没有整个工厂的数据自动采集传感器阵列联网和总线控制,就不可能实现智能工厂最基础的条件:覆盖全流程的动态数据控制体系,也就不可能建立统一的可视化平台,实现工厂生产全过程跨部门协同控制。
就算是生产一线设备和工位数据实现了联网和实时监控,仍然无法建立智能工厂,因为智能工厂必须是生产管理一体化,也即生产制造、运营管理、采购销售等核心业务必须是系统集成的,各个控制系统的资源和信息必须实现整合和共享。
就算是工厂的MES实现了集成,如果与供应链没有实现集成,就无法做到工厂运营协同化,原材料采购和配送需求就无法实现自动优化和自动控制,而且对石化这种企业,还要横向集成供应商和物料配送协同资源和网络,实现外部原材料供应和内部生产配送的系统化、流程化,提高工厂内外供应链运行效率。
上面条件都具备了,才可以开始搞智能工厂。
我认为化工这类企业的智能工厂应该包括四层:第一层是重点岗位(与质量,产能,安全,环保,成本有关的)+重要工艺节点的数据传感器自动采集阵列+数据总线+实时异常监控预警系统+实时控制动作系统;第二层是MES+APS等等集成;第三层是ERP+SCM集成;第四层是可视化监控系统+会商平台+协同平台+决策支持平台+生产大数据分析平台+海量数据快速存储和提取阵列集成。
当然上述系统全部靠工业互联网连接,在供应链管理环节,还要有射频系统或图像扫描系统来实现物流的数据化采集(也许就是这就是时髦的物联网应用吧)。
2016-02-16 18:35:27 回复
拉文克劳小魔仙
2016-03-18 23:13:09
请教忙总,ATM机制造业未来如何呢?
苏格兰皇家银行(RBS)宣布,将削减550个投资顾问职位,转而启用#机器人顾问#(在线机器人顾问服务),这将是全球首家采用机器人投资顾问的银行。。RBS在线平台将于下半年开始接手低于25万英镑(约$35.9W)的投资业务。高于25万英镑的客户将仍会与顾问面对面交谈。
在去ATM制造商(国内最大那家)做商务(标书)和留在留学培训机构教基础课程抉择。
谢谢忙总。
估计ATM行业够呛,除非转移到在线支付技术上。
2016-03-21 11:04:24 回复
Sigmund
2016-03-19 15:46:23
忙总好,想请忙总谈谈您是怎么学习的,怎样提高记忆力、逻辑能力、想象力的,用了什么方法,有什么方法书世面上能买到的?
看老帖。
2016-03-21 10:42:39 回复
这种趋势真有人可以看对。留下的有极少是热爱国家,还有是不愿意离开熟悉的环境,没出国的多半是出不去的。
在数学上讲,你这是正确的废话,相当于出不去的人是出不去的。
2016-03-21 10:42:27 回复
拉文克劳小魔仙
2016-03-21 11:37:25
这种上万人的大型国企必须要整体转型去跟apple pay或者阿里竞争吗。。
就像当年生产电视机显像管的大型国企洛阳彩虹(也是几万人),拒绝转型液晶屏,结果现在已经看不见了。
这种技术进步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就像你是世界唯一的黑白现象电视机生产厂商,·现在也得完蛋,除非转型。
数字货币代替实体货币,是不可逆转的趋势;网络化的、移动通讯平台的、数字化的和消费信贷捆绑的结算工具代替传统结算工具也是不可逆转的趋势。
2016-03-21 11:43:46 回复
slyypp
2016-03-21 12:03:33
忙师说的那个应该是安阳的企业,叫 安彩高科,做传统电视机玻壳的。
对对,是安阳彩虹集团。
2016-03-21 12:06:08 回复
morningtiger
2016-03-22 15:29:27
宋文骢老爷子走了
Caiym2012
2016-03-22 17:25:12
看过黄河故人的文章,宋老的一生活得很精彩! 几年后j20巡航东至关岛,西至帕米尔高原时,可含笑九泉。
morningtiger
2016-03-22 17:36:07
国之栋梁,民族脊梁。他们那一代人见过国家太多苦难,有浓厚的强国自强动力。宋老爷子这辈子值了。
许国志先生去世前,我去北京医院看他,他说的就是:一生最大的安慰就是亲眼看到中国成为美国真正的对手。
这是上一代人成就,下一代人要战胜美国才对得起他们。
2016-03-23 10:40:53 回复
essaliu-人艰不
2016-03-22 21:03:05
忙总,聪明人太难安分守己了,成功是不是该多折腾呢?
聪明人成功的概率很小,因为人成功不是因为聪明,而是坚韧不拔。
至于失败,性格软弱的人是从失败走向失败,性格坚毅的人,时从失败走向成功。
2016-03-23 10:37:51 回复
squid
2016-03-23 11:09:54
现在我们做的是,摆脱美国佬在本领域几个技术点上卡我们脖子的现状。,做好自己,先摆脱美国。
在我们领域,虽然他很强,至少还是有兴趣去和他较量较量的。
慢慢来,总有一天会成功的。
许国志先生他们那一批都是抗战结束后去美国的,其实他们去留学之前,在国内已经有不错的地位,或者是大企业的工程师或管理人员(例如许国志先生家是大盐商,自己在上海有银行,他在抗战时是兵工厂的工程师,抗战结束回家继承家业),或者是国民党军队或政府中有职务(例如马世俊先生是军队里面负责生化武器研制的中校),还有一些人是从文科转理工科,例如钱伟长是从历史转物理,吴文俊从历史转数学。因为抗战的悲惨,让他们觉得中国自己不强大,迟早还是被压迫的命运。
他们出国的时候,国家满目疮痍,一片废墟;他们回来的时候,正是抗美援朝取得胜利的时候(吴文俊先生就是听到抗美援朝胜利消息,离开法国回国的),全国意气风发,斗志昂扬;当他们离开这个世界时,中国已经开始在参与世界游戏规则制定了。
我们终将站在世界巅峰,不管现在有的人爽不爽,还是百般诅咒或谩骂,都无法阻挡(我的大学同班同学中,谩骂,诅咒,污蔑中国的不少,我一概视为羡慕、嫉妒、恨的资深重症患者)。
2016-03-23 11:25:57 回复
essaliu-人艰不
2016-03-23 17:38:14
忙总,其他因素呢?眼光、胆识等等,您愿意排个序吗
年轻人有什么眼光?只有意淫。眼光是需要失败锻造的;年轻人有什么胆识?只有傻大胆,无知者无畏。胆识需要经验塑造。
2016-03-24 11:01:47 回复
baogesj
2016-04-13 00:06:22
忙总,机械专业的,从事机床机械设计工作马上满7年,行业不景气,收入偏低。
最近下决心跳出来,瞄准一特大型国企的新成立的智能制造公司,公司有雄心壮志。
作为偏技术本科生,有两个岗位可投,一是高级机械工程师,负责结构设计、绘机械图、参与项目开发方案和计划、售前售后支持;另一个是系统集成项目经理,负责自动化系统集成项目管理、制定项目进度采购计划质量计划、对项目参与人进行合理配置控制管理、总结项目经验等。
本意想搞机械工程师,但单位招聘信息显示只招一个,目前有100+人排队;系统集成项目管理招若干,且排队人只26个。还有一个人原因是,本人熬夜上网、近一年手机翻翻股票,导致眼睛近600度近视,感觉眼睛有些不能快速抓住物体了。
请问作为想投身机器人行业的新手,是不是继续找技术岗位,哪怕进小的企业;还是说在大集团新成立公司,项目经理也有好前途,以后可以往管理转?(对项目管理类不了解,这类有没有前途?)
这个不好说,可行性优先于必要性。
先看人家要不要你,你没什么机会讨价还价。因为这个行业现在机会很少,整体过剩,不景气。先找到驴再说骑驴找马的事情,打下地盘好吃饭,没吃饭的地盘,想的太远怕你后悔。
2016-04-13 12:59:19 回复
airflow
2017-08-02 13:23:30
忙总,不知您是否记得几年前谈到的“网购对超市的冲击”这个话题。当时您的举证是网购品类10000+,家乐福30000+,网购不会替代超市。现在遇到几个现象不理解,请指点:
1. 网购规模越来越大,很多非连锁大型超市(包括商场)已消失。同时,华联/永辉这些超市的利润也在增长。请问这是什么原因?死掉的市场被网购和大型超市瓜分?
2.足不出户即可网购的同时,下楼就有便利店的现象也在同步产生,比如全家/罗森等等在北上广以及一些二线城市的扩张。请问这说明什么问题?是否是因为有些项目(早餐/咖啡等速食)体验还是第一位的,导致线上无法替代,问题是只靠这些体验的项目能保证其与线上竞争吗?
3.像亚马逊这样常年高投入扩张,没有回报的公司,股价却在节节上升。投资人如何给其定价的,如何才能相信亚马逊能比麦德龙这样的大型超市连锁做的更好呢?
死掉的传统超市,不是死在网购竞争上,而是死在他的同业竞争上。
2017-08-14 11:47:34 回复
一休哥们儿
2017-08-16 15:36:25
最近看到马大师搞了个“淘工厂”,通过网络平台整合了上万家小的服装生产厂家,网商通过众筹或小批量试单方式产生订单,然后通过淘工厂下单给服装厂家订制生产,颇有点柔性生产的味道,整个供应链变成了终端用户下单驱动厂商生产,完全反过来了。
这种生产模式会否是以后新零售的一个发展方向?
这个模式香港的冯国经已经搞了二十多年了,也没什么太大成就。你可以搜索一下香港利丰集团的供应链管理案例,这是一个典型案例。
2017-08-24 13:14:43 回复
一休哥们儿
2017-08-28 11:14:42
多谢忙总指点。研究了下利丰的案例,没想到利丰的模式看上去高大上,想挣点钱如此难,每年将近200亿美元的销售额,净利只有10几亿人民币。又看了下国内物产中大,利润率也是低得可怜。看来这种中间业务不好玩。
这种模式因为不创造太多价值,而且没有任何技术门槛,政策门槛和资源门槛,所以利润率低。
2017-08-28 11:19:53 回复
一休哥们儿
2017-08-28 11:38:12
是啊,尤其利丰这种模式,市场在欧美,采购在中国和东南亚,几万人的员工队伍,要管理1万多个供应厂商。供应厂商要降低成本,信息程度必然不高,估计大多只能靠人盯人管理。再加上全球物流,想想都头大,还不如街边卖烧饼好赚。
最近看了马大师的新零售战略和京东刘强东的新零售战略,感觉刘强东的干货多些,隐约觉得以后新零售可能会带来供应链翻天覆地的变化。
刘强东想成功,需要强大的管理能力。马云想成功,需要他的后台长命百岁。
2017-09-03 13:28:57 回复
忙总,在智能制造设备全面铺开的背景下,低端产业无人化恐怕更难以避免吧?这种背景下如何指望低端产业能保障就业呢?
低附加值产业无法自动化,因为自动化成本太高。
2017-10-21 17:17:18 回复
菜鸟一开始是做平台,并没打算做线下,更多的是想做大数据。但感受到京东物流的威胁,现在也积极在各地拿地建仓,据悉在武汉,天津等地的自建仓分别达到40万平方米,还对外招租。同时成立了新配送联盟,亲自做物流最后一公里配送。然后利用卡行天下这个壳在货运市场上抢货运资源。虽然动作很多,但结合之前忙总所说的,他们打群架的能力没京东厉害,个人看法。不过京东,菜鸟甚至以后的苏宁,国美都会改变目前的物流地产的现状,无商流不物流…
京东物流成本太高,能不能支撑住,还要看现金流能不能保证,否则我觉得三年就可能完蛋。
2019-04-22 11:44:0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