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索引页

瞎扯中国焊接

wxmang

2015-10-08 12:59:56







前几天有人在帖子中说到乌克兰巴顿焊接研究所在广东搞合资搞企业。我顺便简单说说我知道的中国焊接情况。资料比较老,是N年前我身体还能支撑在一线时的情况,而且仅限于某一些特殊行业,而且只是国有大型制造业情况,民营企业和小企业情况不了解,不具有普遍性,将就看。

一般我们把焊接结构用钢量作为衡量一个国家工业发达及焊接技术先进的主要指标。目前全世界平均45%的钢材要经过焊接才能成为投入市场的产品,德国、美国、英国、日本等国焊接结构用钢量占本国钢产量的60%以上。随着我国工业现代化的高速发展,许多重型结构如电站锅炉、压力容器、船舶、建筑工程、冶金装备、重型机械等都趋于大型化、规模化、高效化,焊接结构用钢量大幅度上升,据不完全统计,2010年我国焊接结构用钢超过我国钢材消耗量的45%以上,超过世界的平均水平。

目前大型国有制造业在大型机床、阀门制造中,以焊代铸、以锻焊代铸的技术普遍应用,在大型建筑钢架、铁路及公路桥梁和城市交通建设中各种高级焊接技术也普遍使用。

总体来讲,我国焊接技术除极少数的工艺和技术外,整体技术和工艺与世界水平相差不大,属于德国,美国,英国,日本之后的第二集团。

焊接就是把金属材料连接在一起,主要应用于重型机械、电力设备、石油化工、交通运输、建筑工程、航天航空等行业,电子器件、家用电器、医疗器械、通讯工程等也有一些焊接业务。

焊接学科包括了材料学、力学、热处理学、冶金学、自动控制学、电子学、检验学等。

一、我国焊接技术发展简单过程

我国焊接是从苏联援助156项开始起步的,也是苏联老大哥手把手教出来的。直到苏联1960年撕毁援助协议前,我国是并无真正的焊接技术和设备,不过是一个苏联焊接技术和设备使用者而已。

直到1972年,我国才独立自主的建立了几个焊接设备制造厂。目前国内大型通用焊接设备制造企业包括上海东升、上海沪工、上海通用、凯尔达、山东山大奥太、榆次经纬等。

改革开放后,这些大型焊接设备制造厂的技术骨干被人挖出来,在江浙一带建立了许多中小型的焊接设备生产厂,不过他们主要生产简单的焊接操作机、滚轮架、变位机、翻转机等,在自动化程度上比较低。目前中小型通用焊接设备制造企业包括无锡汉神、上海威特力、上海华威、上海正特、南通富力、成都华远、成都熊谷、成都焊研科技、重庆运达、唐山烁宝、广州烽火、深圳瑞凌实力、深圳瑞凌电器、深圳东山等。

80年代后,西方对我国技术封锁减轻,一些非军用焊接设备可以进口,我国一些央企在技术改造项目下,大量引进成套焊接设备,这些设备的自动化水平很高(真的开眼界,例如普遍使用机械控制技术、PLC控制技术以及数控系统)、设备精度也很高。这些设备引进,使我国在自动化焊接技术有了很大进步。

1996年我国开始批量进口焊机机器人,到2001年焊接机器人达到1040台,其中弧焊机器人占49%,点焊机器人占47%(目前全世界有不到200万台机器人投入使用,其中焊接机器人占全部机器人的45%以上,我国焊接机器人占机器人比例达到50%左右,2014年中国机器人保有量20万台,其中10万台是焊接机器人----这个数据是中国机器人产业联盟数据,有夸大嫌疑)。

现在我国大型国有制造企业现役的多数焊接设备都采用自动控制系统、智能化控制系统和网络控制系统等,并广泛采用焊机机器人作为操作单元,组成焊接中心、焊接生产线、集成制造系统。

目前在我国大型制造业里面,焊接已从简单的构件连接或毛坯制造,发展成为制造业中的精加工方法之一,已经实现不需要人直接参与焊接过程的焊接加工方法和工艺方案,以及焊接机械装备和焊接系统的结构和配置,并实现焊接检验和装配检验的自动化(也即实现了没有人直接参与的自动焊接过程)。

当然小企业,民营企业焊接依靠手工还是广泛存在的现象。

目前我国焊接技术已经从从单一的加工工艺发展成综合性工程技术,包括材料、结构设计、焊接工艺方法、焊接设备及工艺装备、焊接材料、焊接预热处理、切割下料、坡口加工、焊接工艺制定及相关标准、焊接生产、焊接过程监控和管理、焊后处理和涂装、检验、焊接环境保护、焊接接头运行等众多技术过程。

二、我国大型国有制造业焊接技术的进步

1、国有大型制造业普遍实现焊接机器人应用和激光焊接技术普及化

我国目前基本实现中低端点弧焊机器人完全国产化(包括传感器、数控系统,减速机和伺服电机),并且实现工业联网控制,实现远程对焊接电流进行精细和智能调节。高端焊接机器人尚无竞争能力,主要是数控系统差距大,且产品精度,寿命和可靠性差距巨大。

目前我国正在推广的还有激光及激光电弧复合热源焊接工艺。

这种工艺具有高能量密度、高能量利用率、高的电弧稳定性、较低的工装准备精度和较低的待焊接工件表面质量。结合了激光和电弧两个独立热源各自的优点,激光热源具有高的能量密度、极优的指向性、及透明介质传导的特性,电弧等离子体具有高的热-电转化效率、低廉的设备成本的运行成本、技术发展成熟等优势,避免了二者的缺点,金属材料对激光的高反射率造成的激光能量损失、激光设备高的设备成本、低的电-光转化效率等,电弧热源较低的能量密度、高速移动时放电稳定性差等。

目前国内可以用于复合的激光包括CO2激光、YAG激光、半导体激光等,可以用于复合的焊接电弧热源包括TIG、MIG、MAG、等离子弧等,均能完全国产化。

不过电弧焊机中交流弧焊机所占比例仍较大,高耗能的旋转式直流焊机仍占有一定的比例,CO2焊机所占比例还需要提高。

2、逆变式焊机在大型国有制造业普遍使用

逆变式焊机节能20%~30%、省材80%~90%,易实现多功能、自动化和智能化。

逆变式焊机我国研发和生产技术成熟,产量和品种发展很快,目前已经接近世界一流。其中逆变焊机中的关键器件逆变变压器是我国优势,目前国内大功率逆变式焊机普遍采用非晶铁芯,而国外多数还采用铁氧体磁芯,非晶铁芯比铁氧体更有材料成本优势和工艺指标优势。

而且在国有大型制造业普遍实现大功率逆变技术增大至1000A埋弧;电弧气刨以及250A级的空气等离子切割等工艺已普遍应用;逆变式CO2/MAG/MIG直流、脉冲、交流方波焊接设备,通过增大功率(最大630A)、波形控制、一元化调节,引弧收弧控制等技术的引入,减少了飞溅,改善了成型,可以部分满足高档焊接结构的需要;我国逆变式高性能焊机已经普遍采用DSP为代表的数字化控制技术。

高效电弧焊工艺普遍使用,例如气体保护电弧焊(包括利用氩气作为焊接区域保护气体的氩弧焊、利用二氧化碳作为焊接区域保护气体的二氧化碳保护焊等);钨极氩弧焊(常用于不锈钢、高温合金焊接);
等离子电弧焊等等。

3、国有大型制造业波控、智能及自动、半自动焊接技术基本普及

目前我国已经能够完全国产化自动、半自动气体保护焊机、埋弧焊机、电阻焊机等产品。

工艺上主要使用双丝埋弧焊(在国有大型制造业达50%--60%的比例)

双丝焊焊接速度高,在焊接薄板时,可以提高焊接速度达到3~6m/min,比常规单丝焊法提 高5~10倍,对于厚板可以提高焊丝熔敷率;焊接质量好,例如焊接铝合金时,可显著减少气孔量;且可用于低碳钢、普低钢、不锈钢和铝等金属材料焊接。

此外等离子喷焊工艺也开始推广使用(等离子喷焊是采用等离子弧为热源,在金属表面喷焊合金粉未,随着喷枪和工件的相对移动,液态合金逐渐凝固,便形成了合金喷焊层)。

近净成形焊接新技术也在推广使用,(近净成形技术是指零件成形后,仅需少量加工或不再加工,就可用作机械构件的成形技术)。

4、国有大型制造业高效、节能、工艺过程数字化、自动化、智能化控制的数字化焊机普及,数控等离子切割机已经普及(不过可靠性高的配套的切割电源还要进口)。

例如目前大型国有制造业使用的数字控制焊机,具有电流、电压、弧坑处理、焊丝直径选择等90多种规范参数的存储和再现功能,并可以通过工业网络组网形成焊结生产线,同时还有焊接专家系统数据接口。

5、搅拌摩擦焊工艺应用

摩擦焊是利用工件端面相互运动、相互摩擦所产生的热,使端部达到热塑性状态,然后迅速顶锻,完成焊接的一种方法。

摩擦焊可以方便地连接同种或异种材料,包括金属、部分金属基复合材料、陶瓷及塑料。

原始摩擦焊方法焊接的对象主要是回转形零件,虽然也有其它形式的摩擦焊技术出现,以克服被焊工件几何形状的限制或提高生产率,如相位摩擦焊、径向摩擦焊、线性摩擦焊等,但实际应用很少。

搅拌摩擦焊是英国焊接研究所1991年发明的专利焊接技术,主要用于解决铝合金等低熔点材料的焊接。

搅拌摩擦焊也是利用摩擦热与塑性变形热作为焊接热源,由一个圆柱体或其他形状的搅拌针伸入工件的接缝处,通过焊头的高速旋转,使其与焊接工件材料摩擦,从而使连接部位的材料温度升高软化,在焊接过程中,搅拌针在旋转的同时伸入工件的接缝中,旋转搅拌头与工件之间的摩擦热,使焊头前面的材料发生强烈塑性变形,然后随着焊头的移动,高度塑性变形的材料逐渐沉积在搅拌头的背后,从而形成搅拌摩擦焊焊缝,同时对材料进行搅拌摩擦来完成焊接。

搅拌摩擦焊除了具有普通摩擦焊技术的优点外,还可以进行多种接头形式和不同焊接位置的连接。

搅拌摩擦焊对设备的要求并不高,就是焊头的旋转运动和工件的相对运动,一台铣床也可简单地达到小型平板对接焊的要求。但焊接设备及夹具的刚性要求高。

搅拌摩擦焊接过程中不需要其它焊接消耗材料,如焊条、焊丝、焊剂及保护气体等。唯一消耗的是焊接搅拌头。

搅拌头的设计和材料是搅拌摩擦焊工艺的关键。搅拌头的硬度要求远远高于被焊材料的硬度,这样能够在焊接过程中将搅拌头的磨损减至最小;搅拌头形状是获得良好机械性能焊缝的关键。

由于搅拌摩擦焊接时的温度相对较低,因此焊接后结构的残余应力和变形都比熔化焊小得多。特别是铝合金薄板熔化焊接时,结构的平面外变形是非常明显的,无论是采用无变形焊接技术还是焊后冷、热校形技术,都是很麻烦的,而且增加了结构的制造成本。

搅拌摩擦焊主要是用在焊接金属基复合材料、快速凝固材料、钛、低碳钢、复合材料等采用熔焊会有不良反应的材料,以及熔化温度较低的有色金属,如锌、铝、铜等合金。对于钢材,需要先经辅助加热才能实现搅拌摩擦焊,但这时搅拌摩擦焊成本比传统熔化焊接高。目前搅拌摩擦焊在铝合金和铜合金上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焊接厚度范围从1mm到75mm,现在广泛应用于铝铝复合材料焊接,铝镁复合材料焊接,铜铝复合材料焊接;铸铝合金与碳硅复合材料焊接。

搅拌摩擦焊可进行多种位置焊接,如平焊,立焊,仰焊和俯焊,可完成多种形式的焊接接头,如对接、角接和搭接接头,甚至厚度变化的结构和多层材料的连接,也可进行异种金属材料的焊接。

但是搅拌摩擦焊存在一些缺点,例如焊接工件必须刚性固定,反面应有底板,所以仅限于结构简单的构件,如平直的结构或圆筒形结构的焊接,而且在焊接过程中工件要有良好的支撑或村垫;对一些特殊领域中要考虑腐蚀性能、残余应力和变形时,目前还不适用;对板材进行单道连接时,效率远远不如熔化焊接;而且成本高,搅拌头的磨损消耗太快。

挪威是世界上第一个商业化搅拌摩擦焊工艺的国家,可焊接厚3-15mm、尺寸6×16的铝合金船板。

1998年美国波音公司的空间和防御实验室引进了搅拌摩擦焊技术,用于焊接某些火箭部件,这种技术用于制造Delta运载火箭的推进剂贮箱。

我国中航工业集团的北京航空制造工程研究所在2002年购买了英国焊接研究所的搅拌摩擦焊专利技术许可,成立了中国搅拌摩擦焊中心(北京赛福斯特技术公司),开始搅拌摩擦焊工程化,目前已经实际应用。

目前赛福斯特公司已成功开发了60余套搅拌摩擦焊设备,发展处纵缝焊接、环缝焊接、无匙孔焊接、变截面焊接、自支撑双面焊接、空间3D曲线焊接、搅拌摩擦点焊、回填式点焊、搅拌摩擦焊表面改性处理、搅拌摩擦焊超塑性材料加工等多种连接加工方法和技术。

搅拌摩擦焊技术目前已经广泛应用于我国航空、航天、船舶、列车、汽车、电子、电力等工业领域中,铝、镁、铜、钛、钢等金属材料焊接已经普遍使用,例如我国的航天筒体结构件、航空薄壁结构件、船舶宽幅带筋板、高速列车车体结构、大厚度雷达面板、汽车轮毂、集装箱型材壁板、各种结构散热器及热沉器等都使用了搅拌摩擦焊结技术。

6、高精度及大厚度切割工艺在大型国有制造业中普遍使用

高精度及大厚度切割主要是激光切割和等离子切割。

激光切割目前已经广泛使用CAD/CAPP/CAM和自动控制,可以根据加工速度自适应地控制激光功率和激光模式或建立工艺数据库和专家自适应控制系统,提高激光切割整机性能。

个别大企业已经有多功能的激光加工中心,将激光切割、激光焊接以及激光热处理等各道工序集成在一起,充分发挥激光加工的整体优势。

我国大型国有制造业目前使用的激光切割设备主要是三维高精度大型数控激光切割机,实现了激光切割单元FMC、无人化和自动化。

等离子弧切割是利用高温等离子电弧的热量使工件切口处的金属局部熔化(和蒸发),并借高速等离子的动量排除熔融金属以形成切口的一种加工方法。

等离子切割配合不同的工作气体(常用的等离子弧工作气体有氩、氢、氮、氧、空气、水蒸气等)可以切割各种氧气切割难以切割的金属,尤其是对于不锈钢、铝、铜、钛、镍等等切割效果更佳。在于切割厚度不大的金属的时候,等离子切割速度快,例如在切割普通碳素钢薄板时,速度可达氧切割法的5--6倍,且切割面光洁、热变形小。

7、特种工程条件下的特种材料焊接获得突破

特种工程条件下(高温、低温、石化、海洋、核能、航空航天、酸碱腐蚀等),特种工程材料(超强度钢,铝合金,钛合金等等)的焊接工艺获得突破,基本能够完全依赖国产设备和焊接材料完成任务。

8、成套、专用焊接设备实现批量制造,基础件、配套件也实现突破,通用产品部分已接近或达到国外先进水平

目前我国大型企业生产的焊接设备可以满足:

用于超临界和超超临界火力发电机组的新型耐热钢焊接;

用于各行业的超低碳贝氏体高强钢和超高强钢焊接;

用于低温液化石油气(LPG)和液化天然气(LNG)储罐的低温钢焊接;用于X70、X80和X100的高强管线钢焊接;

用于高层建筑钢结构和大跨度钢桥的高性能高强钢及高强度耐大气腐蚀钢焊接;

用于石油精炼设备和加氢裂化设备的新型高强度耐热钢焊接;

以及高性能铁素体不锈钢和双相不锈钢焊接等。

并且能够生产各类高性能的配套焊接材料。

9、焊接材料生产水平迅速增长,产品结构变化大

我国焊丝产量早就是世界第一,最近几年,产品结构实现了优化,低附加值的焊丝产量减少,而用于半自动、自动焊的焊丝产量增加。目前在大型国有制造业中消费的焊材中,焊条比例均已小于20%,气保护焊丝使用比例大于50%。

我国焊接材料目前主要问题是质量稳定性与世界水平存在差距,所以一些重点工程和国防工程不愿意用国产焊接材料,不得不依赖进口的高价焊材,例如高合金钢、镍基合金以及其他合金用的气体保护实芯焊丝、埋弧焊丝,以及一些超高压压力容器和超临界机组锅炉使用的焊接材料。

焊材的质量稳定性,是由焊材厂的生产装备、检测手段和质量管理体系决定的,这其实是管理问题而不是技术问题,也不是设备工艺问题。

目前我国焊材产量与钢材产量之比为0.9%左右,已经接近发达国家水平。

10、焊接工序自动化和焊接生产自动化获得进展

我国目前在实验室阶段的焊接自动化系统能够实现:

(1)、系统的控制器及软件系统有很高的信息处理速度,电气机械装置有很好的控制精度(机器人和焊接操作机行走机构的定位精度要达到0.1mm,移位速度的控制精度达到0.1%)。

(2)、系统的结构是模块化的设计,能够根据不同用户对系统功能的要求,进行模块的组合,提供不同的控制功能。

(3)、系统能够利用传感技术、计算机技术和智能控制技术,使系统能够在各种复杂环境、变化的焊接工况下实现高质量、高效率的自动焊接,不仅可以根据指令完成自动焊接过程,而且可以根据连续实测焊接工件坡口宽度,确定每层焊缝的焊道数及相关参数、覆盖层位置等,而且从坡口底部到盖面层的所有焊道均由焊机自动提升、变道、完成焊接。

(4)、系统还可以组成柔性制造系统,能够充分发挥装备的效能,满足同类产品不同规格工件的生产需要。

(5)、系统能够通过工业网络实现管控一体化,生产管理和焊接过程自动控制一体化,实现脱机编程,远程监控、诊断和检修。

(6)、系统结构、硬件电路芯片、接口实现了标准化、通用化,能够实现系统的扩展、外设的兼容,而且有利于系统的维修。

再次声明,上述情况以偏概全,不一定正确,尤其是不能当真,就是瞎扯而已。



18 条留言

喷气机
2015-10-08 14:04:27
操作自动焊机的操作手不了解,据我所知的手工焊接焊工,搞气体保护焊,焊X70 X80钢的焊工,月入过万还是有保障的,估计焊接X70 X80高难度位置的焊工工资更高。
制造业焊工工资没这么高,民营企业高点,不到一万吧,好一点技术的8/9000一月,一般有证的6/7000,真正的高级别焊工都在央企,他们虽然待遇不高,也就是高级技师或首席技师(万多一月)水平,但是荣誉多,福利还可以(有的分房子)。
2015-10-09 13:53:20 回复
罗阿宝
2015-10-08 14:14:55
学习了,忙总最近的几贴合起来就是现代制造业基础的科普贴,颠覆了我对制造业的印象。

对于最后一段 “焊接工序自动化和焊接生产自动化获得进展 ”, 很感兴趣,忙总有空的话,能否再展开说说,工业自动化是德国得以启动工业4.0的重要前提之一,我们如果要把工业自动化推广到实际应用的话,怎么保证标准的统一,不同行业、不同公司、不同系统之间,接口的统一,参数的统一、安全、质量等度量的统一?

这是做数据治理最痛苦的一点,也是我对工业4.0最怀疑的一点,互联网本性是灵活多变、难统一标准的,而工业流程是严谨、高度结构化的,两者要怎样才能广泛、低成本地结合在一起?

对了,我不是问嵌入式系统的实现方案,是有点想像不出来,这些海量的工业数据,会在什么样的标准和企业管理制度下,低成本 + 高安全 + 高可靠稳定性+ 自由 +快速地流通?
我国目前工业互联网有几个大问题尚未解决:

1、标准不统一。

工业互联网目的是实现工业生产全流程、产品全周期的扁平化和数据链打通,目前不同行业,统一行业不同企业,同一企业不同层级、不同环节的信息系统间,软硬件接口、协议、数据结构很乱,多种标准并存应用,数据无法互联互通。

标准不统一是工业互联网发展最大的障碍。

目前德国已经开始研制工业工业互联网标准,美国国家标准技术院(NIST)也提出了工业互联网标准框架。工业互联网标准将是下一个制造业竞争的制高点。

我国也开始策划由国家层面组织通信、软件、设备制造商、国内外标准化组织共同联合开发中国工业互联网标准。

现在一些中国企业已经作了一些基础工作,例如福建中海创的IAP平台就是解决不同工业控制器之间的兼容组态问题,并建立数据结构和规范,使得数据不仅能够通过互联实现传递和交换,还能够基于统一的结构化标准,能被有效地利用和分析。

当然世界上目前最成熟的工业互联网标准是GE的Predix,他们已经完全解决各类传感器的数据集成和分析问题。

不过工业互联网标准比民用互联网标准难度大很多,主要难在生产执行层面的标准。民用互联网互联互通主要是在数据层面,而工业互联网不仅是要实现数据层面的互联互通,还需要实现系统控制层面的互联互通,例如工厂的信息系统包括4个层级:

(1)、设备层面上的基本功能组件,比如流程工业的智能仪表、现场仪表、调试工具、各类控制阀门等;离散工业比如包括工业机器人、数控机床设备等;

(2)、车间层面上的控制系统,比如包括安全仪表系统(SIS)、分散式控制系统(DCS)、组态监控系统(SCADA)、各类PLC控制系统等,它们的主要功能是把设备的监控信息集成,通过控制算法来实现自动实时控制的功能;

(3)、工厂层面的生产执行系统(MES),它的主要功能是实现生产任务的调度和执行;

(4)、企业层面的集成应用软件,比如包括OA、ERP、SCM,CRM等等业务管理应用平台等。

控制层的互通要求控制语言标准化,而制造业系统硬件平台控制语言五花八门,各个系统、人与人、机器与机器之间交流所需要的标准也五花八门,要想低成本实现互通,难度很大,成本过高,系统过大,就无实用价值。

现在工业互联网在底层使用的通信标准是工业以太网协议或者工业总线协议,已经标准化,技术上讲不存在障碍。难度是制造层面和企业层面两套信息化系统的互通,例如目前MES系统通常是定制的,数据标准不统一,定制成本也很高。

同时工业互联网未来要大规模使用的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在工业领域应用并不成熟,制定标准化就不可能。

2、搞工业互联网的人才太少,而且尚无标准培训模式和培训教材。

3、网络安全漏洞太多。

为实现智能化生产,工业互联网要求用户主机、数据终端、手持移动通信和数据采集终端,数据采集传感器阵列等等能够互联互通,但是工业互联网开放的模式,导致网络存在被侵入风险,而工业生产要求系统绝对安全、稳定、可靠,这是工业互联网不能大规模应用的主要原因之一。伊朗核工业中心被美国CIA从工业互联网入侵后,植入蠕虫病毒,导致伊朗核工业完全瘫痪就是例子。
2015-10-08 14:44:40 回复
罗阿宝
2015-10-08 15:13:59
原来也没有什么太好的办法来解决数据治理这个问题啊,我还想参考借鉴一下呢,忙总您能说说您个人的想法吗?如果让您来,上述几大问题您有具体的解决思路吗?
这个个人没办法有想法,因为相当于在一个国际班里,有一群讲几十种外语的学生,想变成互相都能交流,要不强制都学中文(这就是国家强制标准),要不搞一个多通道翻译器(这就是数据接口,银行网络用的就是这个办法,不过银行有钱,而且学生品种不多),工业没法玩这种翻译器的办法。

不过你的企业导致可以考虑翻译器,先把各种来源数据规范化,然后再接入数据库和主机,因为学生品种也不多。
2015-10-08 17:39:54 回复
罗阿宝
2015-10-08 17:57:12
技术层面的问题都不是问题,数据全链路打通后,怎样分赃吃肉,一起维护既定游戏规则才是问题,大家都想把有价值的东西拿到自己碗里去.......

我整理下思路,再向您详细解释下这个问题 :D
这个就不管了,这是老板考虑的事情。其实这个业务核心掌握在翻译手里,翻译器一出问题,1全体抓瞎。设想国家领导人的翻译乱翻,会是结果:奥巴马说:你好;翻译说:他说你去死。领导人说:说话客气点;翻译说:他说要漏两手。。。。。用不了多久,世界大战就要爆发。

所以国家之间都是双方各派一名翻译,互相监督,不给捣乱的机会。

但是企业数据翻译器不可能做到互相监督。
2015-10-08 18:01:22 回复
嘿嘿哈
2015-10-09 00:17:57
说到焊接只知道核电站一回路弯头焊接都是请老外来做,五六年前据说本科有焊接专业的大学也就五六所
现在应该有中国人可以作这个焊接工作了,以前广东核电站的确只有洋人有这个焊接资格,现在不是了,我们也有人能够作,当然还是个位数。
2015-10-09 13:50:36 回复
夏侯
2015-10-09 01:39:17
忙总说的这个翻译器应该是作为数据总线的ESB,目前有不少公司在做,是构建在cps之上的
目前各专业都有一些这种类似数据总线的接口,例如化工的杜邦有,机械的GE有,但是好像跨专业的,通用的没有,因为不同行业,数据规律和模式不一样,化工的是连续六数据,机械的是离散数据。

我国三军的数据链统一也是费了很大的力气才完成,花费以千亿人民币为单位。

数据总线,其实技术难度不大,就是成本问题,成本要普通企业都能用得起,不然再好也是摆设。
2015-10-09 11:34:24 回复
夏侯
2015-10-09 11:42:24
忙总说的对,但是各厂商的数据总线我个人觉得大致是根据工艺设计的,比如焊接、cnc、注塑、但是落地到生产企业,各企业情况就复杂了,每个工厂的工序流程不同,各工艺也不同,相同工艺下不同期建立的线的设备厂商也不同,这样情况下厂商提供的统一总线是很难作为标准化产品直接部署的,需要集成商客制化开发,带来的问题就是客制化成本高,企业用不起
我举个简单例子,我以前管理过的一个企业,既有化工性质的生产线,连续性数据流,生产线上大量自动数据采集阵列(引进西欧某国的),也有一个巨大的机修厂(3000人,有各种数控机床和加工中心,可以自己生产维修保养全企业所有设备,甚至能够制造一些设备,只是电子控制系统自己造不了。这种特点在当年大型国有制造企业里面很普遍,什么都得自我满足,为大世界大战做准备),他们的设备数据就完全是离散的,可以用工业以太网连接,但是没法进入集团管理信息系统平台,所以必须有翻译器,但是这个机修厂设备来自几十个厂家,光日本厂家就有十几个,用的语言,技术,数据库格式完全不同。

这还没算完,企业还有庞大的成品仓库群(遍布全国和国外)和原材物料仓库群(每天至少需要两个专列,140个车皮的原材物料供应,多的是否需要四个专列供应)和几万种备品备件仓库群,还有水厂,热电厂,污水处理厂,高压动力气厂,以及物流调度中心,十几个生产厂,上百条生产线,几千台套设备需要联网,而且设备来源也是五花八门的。我们曾经试图搞统一的信息化管理平台,请中科院系统所和计算所的人来咨询,结果是他们玩不转。太复杂。

如果就搞一个机修厂的联网,我觉得可行的,可是没什么用。因为他必须嵌入到服务对象;各生产厂的管理平台中,实现设备的在线监测和实时监控才有提高运营效率的价值。这个就是很难得问题,不是技术问题,是钱太贵,企业用不起,得不偿失。

2015-10-09 12:07:21 回复
千千
2015-10-09 12:52:24
歪个楼,前些时间,朝廷台报道商飞大飞机项目的首席焊工,家里的房子才70平,还是郊区贷款,也是醉了
他哪个焊工不是什么高级焊工,我国的高级焊工在洲际导弹、核电站和核潜艇上。铝合金焊接不是很难,最难的是钛合金焊接,超高强度钢焊接和不同金属之间焊接,例如钛合金与钢焊接,铝锂合金与镍铝合金焊接等等。
2015-10-09 13:49:01 回复
山川锦绣
2015-10-09 18:01:24
这规模听起来都头晕,不要说管理了!看来天赋丶努力是一方面,人生机会丶境遇缺一不可。安贫乐道对于普通人来说真是一剂良药。
好像是法国人(拿破仑?)说的:每一个人都有成为伟人的机会,关键看你在机会来临时是不是准备好抓住它了。
2015-10-10 09:36:41 回复
infinity
2015-10-09 19:01:53
这要多好的精力和体能,看来做什么最后都是拼身体。
所以拼成病人了。
2015-10-10 09:35:12 回复
罗阿宝
2015-10-10 09:39:36
赞最后一段话,这是数据化运营的核心,这个企业的复杂度真是叹为观止!

忙总,不知道中科院系统所和计算所的人是从哪个角度来设计这个统一的信息化管理平台的?类似于ERP系统吗?

如果以后各种嵌入式芯片、终端感应设备、大数据存储变得更廉价(即:更便利低廉的实时数据采集体系),统一采购这类终端感应设备贴到五花八门的机器设备上,各类仓库、各关节流程环节等,实时采集数据给信息化管理平台做分析,但细节问题再通过人肉和具体的电子控制系统之间做切换,这样有无可能在我们的大型制造业 企业里,实现局部、初级的数据化运营?这对提升运营效率有帮助吗?
当时不具备建ERP条件,N个并购在一起的企业的运营流程没有整合完成,我只是想建立一个在集团推行PDCA循环的控制系统,需要实时知道下属企业都在做什么(这些企业部分并不在一起,全国到处都有),计划执行情况,进度和工作质量,成本控制问题,销售指标问题,流动资金问题,库存问题,销售问题,订单问题,物流问题,人员稳定问题等等,现在存在什么问题,可能回出现什么问题,我不能等派出去的克格勃汇报,那就黄花菜都凉了,因为书面报告严重滞后,等他们汇报来,可能都停产了,都死人了。根据可能出现问题,我准备建立一个基于专家知识(其实就是经验库)的决策支持系统,对任何一种问题,都能给我组合出来几种备选的处置方案,然后我提前动作。

管理者的职责就是预防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2015-10-10 10:06:13 回复
d4m
2015-10-10 18:26:35
那看来,轨道交通行业里的综合监控还是属于简单的东西。摘一段百度百科的介绍:

http://baike.baidu.com/view/5720179.htm
简介
地铁综合监控的主要功能包括对机电设备的实时集中监控功能和各系统之间协调联动功能两大部分。一方面,通过综合监控系统, 可实现对电力设备、火灾报警信息及其设备、车站环控设备、区间环控设备、环境参数、屏蔽门设备、防淹门设备、电扶梯设备、照明设备、门禁设备、自动售检票设备、广播和闭路电视设备、乘客信息显示系统的播出信息和时钟信息等进行实时集中监视和控制的基本功能;另一方面,通过综合监控系统,还可实现晚间非运营情况下、日间正常运营情况下、紧急突发情况下和重要设备故障情况下各相关系统设备之间协调互动等高级功能。

综合监控系统架构、组成部分和构成原则
综合监控系统(ISCS)由控制中心ISCS系统、各车站级ISCS系统、车辆段ISCS系统、停车场ISCS系统、网络管理系统(NMS)、培训管理系统(TMS)、维护管理系统(MMS)等组成。
一般软件采用分层体系结构,借助成熟稳定的中间件技术,使系统模块化和松耦合,实现故障分离;同时采用分布式C/S结构和标准TCP/IP协议,并且在软硬件方面实现冗余容错管理,保证了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
这种系统不复杂,因为不确定因素少,而且数据是现成的,不需要从现场监控图像生成数据,并能够从图像数据监控质量和流程。而且系统不存在多种模型。
2015-10-11 17:34:52 回复
夏侯
2015-10-11 07:49:52
忙总,现在和当时比,有一个变化是智能手机出现了,建立集团级企业的协调,数据统一管理并有专家库和经验教训库辅助决策现在仍旧很难,但我看见不少总部做了一些小系统搞快速反应,比以前派克格勃出去检查晚上报告要有效率一点……………
不过离管理界的理想差得远,管理科学的理想是管理系统自动运行,人只是系统的维护者。所以最高理想是所有的计划、组织、指挥、控制和协调工作都是计算机完成,人只是旁边的一个巡视者。

现在大型企业的现场监控图像数据化模型开始实用,可以识别各种具有几何特征的在制品质量情况,必能转化成现场运营数据流,这个才是未来监控系统的最可能成功方向。

企业现在用一些移动工具组网来监控,其实还是模拟数据,不是真实的全数据化运营监控。模拟数据需要转换,效率还是低得多。
2015-10-11 17:09:02 回复
salanghen
2015-10-11 17:24:06
忙总,看到现在及将来很多事情都用计算机做,那人失业的岂不是更多了?有什么工作是计算机取代不了的?
创意是计算机做不了的。
2015-10-11 17:57:42 回复
神京大头Panda
2015-10-12 10:46:11
忙总,我记得前些日子您曾经谈过互联网的价值(价值发现)和从数据的角度评论阿里巴巴整体战略(交易撮合+物流+支付 等等),您还说在企业运营实战案例这本书里对此有更详细的分析,但我今天拿到书后好像没有发现这一章节,若是我记错了的话还请谅解。
在下册的《未来企业管理模式和组织模式猜测》这一章,其实这一章说的就是马云未来的设想和战略,只是不能明说罢了,怕他找我算账。
2015-10-12 11:21:02 回复
神京大头Panda
2015-10-12 18:20:37
感谢忙总回复。您在以前反复强调阿里巴巴物流落地的重要性,以及其巨大的盈利空间。我读完后的感觉是知其然,却不知其所以然。您是否能推荐一本靠谱的,系统性介绍物流含行业特点,盈利模式等的入门读物?保罗﹒麦尔森的《精益供应链与物流管理》适合我这样无基础的小白吗?

现在BAT为了掌握更多的数据打得不可开交,都想在大数据时代拔得头筹。但您的判断是大家都说自己再做大数据,但是该怎么做谁都不知道。我最近看了几本关于大数据的书,感觉也是泛泛而谈,没有太多干货。不知道您有没有比较靠谱的书可以推荐一下?
物流就看SCM的书吧,这个说得清楚,不过数学不好就算了。其实想搞物流,数学不好搞不了,因为全部是优化模型和调度网络模型。

至于大数据,也是同样道理,能够弄懂大数据怎么运作,需要很好的数学。任何一本靠谱的大数据书,都是数学。口水话的,都是骗人的。

不是学数学的,不要场合物流管理和大数据这两个行业,因为不会有任何结果,你连入门都困难。
2015-10-12 18:40:08 回复
夏侯
2015-10-12 18:55:31
忙总,复旦大学大数据学院上周刚揭牌,目前国内高校关于大数据研究的积累如何。

另外再问一个较私人问题,您对福州大学数学系有了解吗,里面一位老师搞了一个大数据的算法模型,邀请我去谈合作,他们想对接我公司现有的一些汽车行业客户和我们的BI团队,用他们的模型做车联网项目,我明天就要去见他们了,届时如何判断他们算法和模型的价值,谢谢您啦!
其实就是并行计算+数据挖掘+知识发现+海量存储和快速读取这种老东西换个马甲,国内储备甚为深厚,清华,中科院计算所,都还不错。目前国内号称大数据院士的鄂维南是我科大同班同学,据他说中国目前算是跟上世界潮流了。

福州大学不了解,不知道他们做得如何。

判断他们模型价值,你只能先用一个简单数据包来验证其搜索效率了,对比传统算法。
2015-10-12 19:12:21 回复
夏侯
2015-10-12 20:04:09
多谢忙总,之前听他们介绍,好像主要偏重相关性因子的分析这块
如果只是相关性分析,其实就是数理统计了,与大数据没什么关系。大数据的核心其实是数据挖掘和知识生成,加上云计算(其实就是分布式计算)和并行计算等算法,再加上数据快速存储和读取,以及海量存储磁盘阵列。
2015-10-13 16:37:15 回复
返回索引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