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目前工业互联网有几个大问题尚未解决:
1、标准不统一。
工业互联网目的是实现工业生产全流程、产品全周期的扁平化和数据链打通,目前不同行业,统一行业不同企业,同一企业不同层级、不同环节的信息系统间,软硬件接口、协议、数据结构很乱,多种标准并存应用,数据无法互联互通。
标准不统一是工业互联网发展最大的障碍。
目前德国已经开始研制工业工业互联网标准,美国国家标准技术院(NIST)也提出了工业互联网标准框架。工业互联网标准将是下一个制造业竞争的制高点。
我国也开始策划由国家层面组织通信、软件、设备制造商、国内外标准化组织共同联合开发中国工业互联网标准。
现在一些中国企业已经作了一些基础工作,例如福建中海创的IAP平台就是解决不同工业控制器之间的兼容组态问题,并建立数据结构和规范,使得数据不仅能够通过互联实现传递和交换,还能够基于统一的结构化标准,能被有效地利用和分析。
当然世界上目前最成熟的工业互联网标准是GE的Predix,他们已经完全解决各类传感器的数据集成和分析问题。
不过工业互联网标准比民用互联网标准难度大很多,主要难在生产执行层面的标准。民用互联网互联互通主要是在数据层面,而工业互联网不仅是要实现数据层面的互联互通,还需要实现系统控制层面的互联互通,例如工厂的信息系统包括4个层级:
(1)、设备层面上的基本功能组件,比如流程工业的智能仪表、现场仪表、调试工具、各类控制阀门等;离散工业比如包括工业机器人、数控机床设备等;
(2)、车间层面上的控制系统,比如包括安全仪表系统(SIS)、分散式控制系统(DCS)、组态监控系统(SCADA)、各类PLC控制系统等,它们的主要功能是把设备的监控信息集成,通过控制算法来实现自动实时控制的功能;
(3)、工厂层面的生产执行系统(MES),它的主要功能是实现生产任务的调度和执行;
(4)、企业层面的集成应用软件,比如包括OA、ERP、SCM,CRM等等业务管理应用平台等。
控制层的互通要求控制语言标准化,而制造业系统硬件平台控制语言五花八门,各个系统、人与人、机器与机器之间交流所需要的标准也五花八门,要想低成本实现互通,难度很大,成本过高,系统过大,就无实用价值。
现在工业互联网在底层使用的通信标准是工业以太网协议或者工业总线协议,已经标准化,技术上讲不存在障碍。难度是制造层面和企业层面两套信息化系统的互通,例如目前MES系统通常是定制的,数据标准不统一,定制成本也很高。
同时工业互联网未来要大规模使用的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在工业领域应用并不成熟,制定标准化就不可能。
2、搞工业互联网的人才太少,而且尚无标准培训模式和培训教材。
3、网络安全漏洞太多。
为实现智能化生产,工业互联网要求用户主机、数据终端、手持移动通信和数据采集终端,数据采集传感器阵列等等能够互联互通,但是工业互联网开放的模式,导致网络存在被侵入风险,而工业生产要求系统绝对安全、稳定、可靠,这是工业互联网不能大规模应用的主要原因之一。伊朗核工业中心被美国CIA从工业互联网入侵后,植入蠕虫病毒,导致伊朗核工业完全瘫痪就是例子。
2015-10-08 14:44:4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