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林斯潘:中国目前增长率应是6.5%
薄荷糖家族
2015-09-15 18:57:55
受中国经济减速的影响,金融市场的不稳定性正在加剧。由于美国正寻求加息等原因,世界经济前景面临不确定性。目前主要国家面临哪些风险?对此记者采访了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FRB)前主席艾伦·格林斯潘。
记者:股市等的波动正日趋剧烈。这是暂时性的调整局面?还是新危机的前兆?
格林斯潘:现在作出判断仍然为时过早。我认为此前就担心的市场调整已经开始,但不清楚是否已经度过危机。我看到的很多预测到目前为止,都缺乏可靠的根据。
格林斯潘 限制市场交易、以防止股价下跌的中国的应对举措将产生相反效果。如果当局的干预导致流动性恶化,反而会招致糟糕的结果。有可能让投资者感到不安,进而使其撤走资金。担忧是侵蚀金融系统的最大因素。
记者:混乱的导火索是否是中国经济的变局?
格林斯潘:中国实际增长率可能低于标准预测。我认为目前的数字或许在年率6.5%左右。
中国一直借用其他国家的技术,保持惊人的经济发展。但是,目前生产效率已提高至接近美国的水平,依靠借来的技术实现增长的余地正在缩小。此外,以影子银行为核心的债务扩张也成为严重问题。
中国维持7~8%的增长率已经很困难。如果今后有所加速,将令人惊异。中国经济一直依靠吸收资本主义要素来取得成功。能否发生“创造性破坏”或将成为今后的关键。
记者:美国经济正在缓慢复苏。您如何看待目前情况?
格林斯潘:美国面临世界范围内相同的问题,但在美国,生产效率增速正在迅速下降。而主要原因则是设备投资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率正在下滑。同时劳动力增速正在放缓。由于这些因素相互叠加,潜在增长率仅为2%左右。
如果这样下去,将陷入可以用“停滞”这个词语来形容的状态。但是,执政党民主党与在野党共和党的对立仍未化解,难以采取有效对策,这正是目前的问题。美国一直尽可能地利用货币政策。而如今只能依靠政治力量来强化美国经济的增长力。
在美国,社会保障给付的增加正在导致储蓄率的下降。受此影响,用于设备投资的资金出现了减少,生产效率增速正在放缓。但是,给国民带来痛苦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被比喻为给电车输送电力的‘第三轨’。其含义是只要接触就会触电,因此政治家不会认真解决这个问题。有必要将这项改革提上议事日程。
记者:美国物价涨幅很低也令人担忧。
格林斯潘:需求减退是根本性原因,但由于货币宽松的效果,迟早都将开始上涨。而问题在于很难稳定在物价涨幅目标附近这一点。例如,就算日本银行达成同比2%的物价涨幅目标,但无法保证物价就此停止上涨。可以说其他国家的央行也面临同样问题。
记者:美联储将在何时启动加息?
格林斯潘:自从卸任主席职务以来,我就尽量避免回答这种特定的问题。重要的是美联储的经济预测。如果能准确地预测经济动向,货币政策的判断或将更加简单。
记者:由于市场动荡等原因,美联储正被迫作出艰难判断。
格林斯潘:的确非常艰难。在我担任主席期间,不存在量化货币宽松。这样低的物价涨幅以前从未长期持续。(在这样艰难的环境下,推动罕见的货币政策走向正常化)是任何人都从未经历过的工作。
记者:美联储主席耶伦在与市场沟通方面是否成功?
格林斯潘:在我担任主席期间,她担任美联储理事和旧金山联邦储备银行总裁。耶伦非常聪明,有关经济问题的建议经常很有用。她赢得了广泛信赖。有能力处理任何人都无法胜任的问题。没有人能比她更妥善地应对这个问题。
记者:您如何看待日本经济走向?
格林斯潘:对于很多人来说,4~6月的负增长或许略微令人吃惊。但日本经济的基本走势并未明显改变。
严重的问题是人口减少的影响。劳动力将减少,楼宇和住宅建设需求也有可能减弱。很难期待增长力的显著提高。
不过,促进创新(技术革新)的力量看起来依然存在。在革新性企业的全球排行榜上,日本企业的排名似乎正在提高。日本经济的未来并非一片黑暗。
记者:由于希腊财政危机的影响,欧元圈的信誉正在动摇。
格林斯潘:现在的欧元汇率对希腊来说很难说恰当。如果是在欧元诞生之前,希腊可以诱导本国货币“德拉克马”(Drachma)贬值,以恢复国际竞争力,但目前却无法干预货币。这是欧元圈的巨大问题。
以希腊财政改革为前提条件的欧盟(EU)金融援助很难长期持续。希腊文化与严格的德国完全不同。问题或将继续存在。
艾伦·格林斯潘:
曾担任美国总统经济顾问委员会主席等职务,自1987年至2006年担任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FRB)主席。通过灵活的货币政策运作和巧妙的市场沟通技巧,实现了美国经济的长期稳定,被称为“金融指挥家”。不过有批评认为,未能阻止导致2008年9月的金融危机的住宅泡沫。现年89岁。
13 条留言
薄荷糖家族
2015-09-15 19:13:45
忙总好:借此文想请教忙总几个问题,第一个记得您以前也说过中国的生产效率已接近美国的水平,而格林斯潘也提出了这个观点—— 中国目前生产效率已提高至接近美国的水平。想请教的是,从哪些方面来评估国家的生产效率。
另一个问题是格林斯潘在讲到美国时,提到设备投资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率在下滑,想请教一下设备投资在经济中的作用以及正常年份各国的设备投资占(gdp)的比重,谢谢。
很简单,用投入产出表计算。主要是计算主要经济部类的投入产出消耗系数。
2015-09-17 19:39:23 回复
薄荷糖家族
2015-09-20 19:06:03
忙总好:如果说主要经济部类的投入产出消耗系数已接近美国,或者说生产效率已接近美国,那么就是意味着我国的绝大多数的产业的设备、生产技术、管理等方面接近美国。这样的话,我们哪些行业和美国有差距,距离有多大?
我们跟美帝制造业差距主要是高精尖,但是高精尖占经济总量份额不大,只有5%左右,而我们在中低端赶上来了,所以制造业效率差不多。
我们现在效率差距最大的是金融业和物流业。
金融业从货币乘数(金融业创造再生货币能力,可以看成金融业运营能力度量指标之一)和M2/GDP(货币周转效率)两个数据相比,差距巨大,美国40年货币乘数平均值9.3,最高12.9,最低4.6,我们20年平均值4.6,最高4.8,最低1.8。M2/GDP,2014年美国0.7,我们1.88。
物流业效率差距也很大,美国货车空载率平均20%左右,不超过28%,我们45%左右,不低于40%。
不过金融业和物流业效率提升不是技术问题,是政治问题。金融业的五大银行是党产,必须承担维稳任务,必须接受指令性任务,例如这次救股市,就有一大笔钱肉包子打狗。物流业受到分灶吃饭的诸侯经济限制,各自为政,互相封锁,以邻为壑。
所以我们目前制造业算世界第一梯队,高端服务业算世界倒数第一梯队。对此,我们搞技术的,无能为力,明知道问题所在,也只能干瞪眼。
2015-09-20 21:53:27 回复
infinity
2015-09-24 17:15:21
那这个问题是不是就永远无法解决了?
我们也不完全是劣势,有一利必有一弊,虽然我们金融和物流效率不高,但是不易造成大危机,控制很严。
2015-09-24 19:11:13 回复
infinity
2015-09-25 00:19:10
理解了,分而治之就比较难有系统性风险。
这是体系设计的原因,当年毛主席为了跟苏联打世界大战,要求每一个省都有独立作战能力,都能独立抗击苏联,所以中国除掉西藏以外,每一个省都有钢铁厂,炸药厂(和平时期是氮化肥厂),轻武器厂,弹药厂等等。相应的物流系统也是可以独立运行的。这个传统很难改过来,因为各省自成体系后是有地方利益的。
2015-09-25 12:52:28 回复
infinity
2015-09-25 13:27:56
国家目前在多个行业内推行、鼓励并购会改变这一局面吗?
不会,跨省并购国企,尤其是地方国企,比跨国并购还难,有的省,情愿卖给外国人,也不卖给竞争性的省份,例如四川和重庆,山东和河南,辽宁和吉林等等。
2015-09-25 14:37:20 回复
ludwigwa
2015-09-25 13:30:53
现代高科技战争,这样的体系还有优势吗?
当然有,一个山东省,河南省,四川省,广东省,江苏省,就是一个大国,苏联与6/7个能够独立对抗的大国打仗,不是找死?当年苏联最终没敢冒险,这是主要原因,担心进来肉包子打狗。
2015-09-25 14:39:04 回复
infinity
2015-09-25 15:00:15
如果真打起来有可能东南互保吧,不过没有任何一个大国愿意付这个代价。
目前不可能有什么东南互保,省委书记有任何风吹草动,他的保姆秘书司机等等就可以要他的命。
2015-09-25 21:15:39 回复
如果中央硬要推行就只能与地方进行利益交换对吧?
是的,当年中央甩包袱,下方很多央企给地方,就要掏钱给嫁妆,后来要把这些企业要回来,也得掏钱买。
2015-09-25 20:55:11 回复
我怎么感觉:脑子进水。。。。
这是未来淘汰过剩产能的政治工具,与美国人基本无关,至多算顺水推舟给美国人一个人情而已。
2015-09-25 21:40:29 回复
能够倒逼国内改革也蛮好的
这个不是倒逼,是我们淘汰过剩产能需要工具,是国内政治需要,与美国人关系不大,不要想多了。
2015-09-25 21:39:28 回复
芒总,那请教一下,这可以认为气候司有点话语权了?还是原来霸气的司局依旧?
应该还是没有,这个玩意只是工具,用工具的人才有权。
2015-09-25 22:28:16 回复
感谢芒总。
再请教一下,这次老大把徐绍史带出来是为了讨论这个问题以及包括产能、产业升级、产业对接等问题否?还是就循惯例,老大和总经理出访都得带着?
按您所说,这次的成果不算差,虽然表面上好像受到一些慢待
惯例,与美国磋商的主要议题都是发改委在负责。
2015-09-26 11:24:47 回复
忙总好,此说倒是验证了之前我的一个猜测:各省都是按独立的藩镇来搞的,因为直到今天各省的经济组成基本上都差不多,三个产业比重都类似。只是忙总此说可有征引?还是忙总自己的猜测?有没有哪个中央决议与此相关呢?
有,看中央文献出版社《毛泽东传》。
2015-09-28 21:51:0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