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索引页

请教忙总关于商超企业的看法

monsieur

2015-09-05 20:52:41



目前传统零售企业走的路似乎有这么几种:
1)物美型的,感觉物美的毛利很低,主要挣钱是靠企业的赞助费或者是广告费,看上去是传统零售企业,其实更像广告渠道商。
2)华联综超类的,看上去是做超市,其实主要是做百货,靠当二房东挣钱。
3)阿尔迪类的,靠自己的买手,做少品类以做大批量,从而实现薄利多销。
4)好市多类的,主要靠会员费来挣钱。
5)永辉类的,低毛利的生鲜加高毛利的日常用品。
不知道忙总您觉得零售企业哪种最有前途?另一个问题就是,我国的电子商务为什么比其他国家对传统零售的冲击更大?

26 条留言

1900-01-01 00:00:00
从你提问来看,你对零售业100%不了解,所以我也没法回答,因为具体回答需要对业界和业态有了解才行,不然就要写零售业科普著作了。至于中国网络销售对传统零售业冲击比美国大,理由只有两个:第一是中国网络销售可以卖假货而不必承担法律责任,第二是中国房租与人工工资相比,已经大大超过美国。
2015-09-06 11:22:35 回复
monsieur
2015-09-06 12:15:05
确实不了解,我只是奇怪,为什么沃尔玛除了美国基本都很那做成功,阿尔迪似乎也局限在欧洲,而我国,似乎还没有出现一个主流的大超市,基本上各省各有自己的优势超市。看过忙总所说的地方保护对商超的影响,不过阿尔迪在欧洲为什么就能做大呢?
阿迪在中国也失败了。以前与物美合资开过。原因很复杂,主要还是中国市场消费模式无法支撑自有品牌需要的高成本。沃尔玛在亚洲,包括日本。中国都是亏损的,从未有过盈利。
2015-09-06 12:22:28 回复
T-bone
2015-09-06 12:49:16
如果有空,能否请忙总简单普及下零售业的一些知识,或介绍些相关科普读物。刚到百联集团工作,高层在轰轰烈烈的搞所谓商务电子化(有别于电子商务化),可是我自己粗浅的感受是,这种国企部门之间人事关系及其复杂,壁垒很多,大部分人每天都在磨洋工,现在就是靠从电商挖人,组建新的电商公司。忙总一直强调执行力,个人觉得这么一帮背景各异(主要是各外企,私企)的员工聚在一起,加上国企的文化和老员工,似乎很难跟上电商的步伐。请忙总指教,谢谢
建议看看我写的书,《企业实战案例》,这本书就是以一个连锁超市集团为案例的。
2015-09-06 13:45:43 回复
monsieur
2015-09-06 13:05:33
您的意思是说,如果物美自有品牌还比不上明显的假品牌?好像是有点道理,我总觉得去物美买“给你省”牌子的调料品,可能还不如买一瓶“克林顿”牌酱油更拉风一些,这是否说明国家的消费文化对于零售来说会是最重要的?好市多在美国较好但在中国却难是否因为美国人喜欢为服务花钱?而阿迪在德国流行也是因为德国崇尚极简主义?
不是。不过讲起来太复杂,对不从事这个行业的人,知道也没有用。
2015-09-06 13:44:38 回复
土壤
2015-09-06 13:25:33
沃尔玛在亚洲,包括日本。中国都是亏损的,从未有过盈利。
================================================
忙总,华润万家呢?
我住的附近有沃尔玛和华润,沃尔玛的购物体验很好,进去就感觉比较舒服的样子;华润万家进去有点乱,老觉着有点农贸市场的味道。
好像沃尔玛的零售价格也有优势,平时都去那里采购,这么一说,赔本赚吆喝啊,呵呵。
华润万家严格讲不是连锁超市集团,是挂着连锁超市集团的单店经营,连锁集团的四个统一(统一采购,统一结算,统一品牌,统一价格)华润万家没能实现,所以华润万家单店之间差距较大,甚至是完全不同的,有的很赚钱,有的亏损很严重。
2015-09-06 13:43:40 回复
夜半人语
2015-09-07 00:32:56
共同点是售后服务都不好,而且国内传统零售商同时做网络销售的有限,或许是因为供应链和配送管理水平不行?觉得国内的网络销售与传统零售 的竞争关系更偏向于伯川德竞争模型,产品服务替代性强,定价低者得市场,赢家通吃,加上由于房租和人工成本的差异导致网络销售对传统零售冲击很大。

欧美的售后则做的很好,无论是传统零售还是电子商务。像Walmart、Tesco这些巨无霸以及中大规模的百货商店都提供网络销售,而且占不小的市场份额。这些商家提供的线上线下销售服务都是互补的,你可以在网上买到实体店取货退货,你也可以在实体店看好款式在实体店电脑线上点货送货上门。
我们大零售业都有自己网络销售平台,国美,苏宁,物美都有,只是因为淘宝京东太大,显不出来。
2015-09-08 11:14:45 回复
阳小样
2015-09-07 12:43:39
简单的说就是根本原因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吧。老百姓的消费观念,层次和结构和发达国家完全不一样。绝大多数人根本不考虑全寿命使用成本,使用感受,购物感受。说白了,那些大型超市想成功就只能做的比农贸市场还便宜,或者好一点点,这对他们几乎是不可能的。不过我家附近的本地超市好像已经成功了,做到了菜比农贸市场便宜,甚至比路边摊便宜。这种每个社区一个分店,营业面积只有二三百平米的连锁小超市,那些跨国大集团是做不来的。
不是,是诸候经济导致的地方保护导致的各种麻烦和高成本。
2015-09-08 11:12:12 回复
dioxin
2015-09-07 14:14:53
关于房租,最近听上海的朋友说,浦东一条美食街的很多店面因为付不起上调的租金,最近纷纷撤离或关门。餐饮业的利润应该还不错吧,尚且如此。其他行业可想而知。
餐饮业一直是这个业态,每年死亡50%,新增50%多,就算没有房租问题也是这种模式,因为很多餐饮店铺并无金刚钻,只是找不到投资门路的一个被动选择,在中国,餐饮是唯一没有任何投资门槛的行业。
2015-09-08 11:08:18 回复
真牛
2015-09-07 15:20:15
沃尔玛的山姆会员店不会在中国不挣钱吧,我家附近有一家,一到周末人山人海,会员店自有品牌“会员优品”认可度很高。
至少北京石景山的山姆会员店亏损。
2015-09-08 11:06:06 回复
真牛
2015-09-08 11:17:59
如果石景山山姆会员店都在亏损,那会员超市模式短期内在中国没法走通。
忙总能否讲讲亏损的详细原因?是地方保护的问题?还是物流成本的问题?
沃尔玛的优势是物流,或者说供应链优化能力,这玩意在中国没有相应的配套措施(供应商管理水平低,其管理信息系统无法满足沃尔玛要求SCM嵌入标准,只能退化到原始状态:手工操作),诸侯经济导致的地方保护形成的事实上的经济诸侯割据,使他的四个统一威力无法完全发挥。所以运营成本实际上很高。单纯压榨一点营业员血汗钱并不能弥补。
2015-09-08 11:55:31 回复
青芝坞
2015-09-08 15:26:31
山姆在亦庄又开了一家。不过东西是越来越贵……原来有种¥20多的布袋子包装的绿豆,后来找不到了问售货员,说上面要上贵的,一下变成了真空包装40多了。
在中国,低价格+中心地段是零售业取胜的唯一法宝,其他都是次要的。装逼的毕竟是少数,养不活太多高大上零售业。
2015-09-10 12:13:29 回复
阳小样
2015-09-10 10:35:45
恩。这点你以前特意讨论过。但感觉和我说的不矛盾。我说的是直接原因,你说的是根本原因。其实挺讽刺的,都拿秦始皇和欧盟做对比,大陆管理严格和欧美自由散漫做对比。实际情况是恰恰相反的。中国从秦始皇就开始统一,但市场却到现在还有严重的诸侯经济;欧美的国内市场倒是几乎畅通无阻,甚至畅通到国外市场。大陆管理严格,却统计数据严重不可靠,税收和执法也是漏洞百出;相反的是欧美好像只有税后现金没税,钱一旦流动起来,根本没办法偷税漏税,生活中规矩无处不在,大家都主动遵守。
这很简单,西方资本家是老大,我们这里政府是老大,各自利益取向不同,资本家要通吃,政府要保地盘,什么时候政府也要通吃,就是军阀扩张时代了。
2015-09-10 11:46:42 回复
阳小样
2015-09-10 11:56:18
我不懂的是为啥需要分税制。而且分税的比例还那么大。按照大陆官本位的思维,给一把手利益就足够驱动一把手压榨手下把活干完了。其实欧美的各种州税,也是分税。忙总有机会能给科普一下,中国和欧美的分税制的不同和优缺点吗?
看我以前写的帖子,对分税制改革过程和理由有大量解释。
2015-09-10 12:54:19 回复
ludwigwa
2015-09-10 12:16:37
那宜家这种算什么路数呢?不便宜,但销路还不错。
对宜家运营模式不了解。
2015-09-10 12:55:52 回复
伊洛
2015-09-11 15:28:23
忙总,不知了解零售连锁药房行业吗?
有三家刚刚上市,一心堂、益丰药房、老百姓,毛利率都在40%,净利润率均接近7%。看了下永辉超市、红旗连锁,毛利率在26%,净利润率接近4%。印象中,周边药店门客寥寥,经营应该很困难才是,不知为何保持这么好的盈利状态?
其中益丰药房开到了六个省(各省均盈利),老百姓多个省市布局,似乎在外省扩张也未看到地方政府太多的牵制。
药品连锁其实是噱头,每一个店铺都是独立法人公司,不然地方不可能给你注册。至于毛利率大,这是业界常态,因为他的价差大,但是成本也大,需要打点的牛鬼蛇神多,所以实际上真实利润不如开饭馆的,与一般零售业区别不大。我搞过药品连锁零售,这个行业比一般连锁零售业难,药品采购渠道,药品定价,售后服务规则,品项配置,店铺选址,人员聘用等等都不是企业自己说了算,而是官老爷说了算。
2015-09-12 12:26:06 回复
monsieur
2015-09-11 15:50:28
我记得有人曾经说过一句话,超市主要看毛利率,毛利率越低的企业越有前途,例如好市多就比沃尔玛发展快些,以此而论,是否国内物美就是做的最好的超市了?
不是,超市是否成功,本质是物流效率+品项配置优化技术,财务指标是其结果,而不是原因。
2015-09-12 12:21:24 回复
一休哥们儿
2015-09-12 19:13:30
忙总您了不了解大商集团和欧亚集团,这两家根都在东北,东北目前人口流失老龄化如此严重,但从大商集团和欧亚集团的报表来看,这两家业绩在国内零售行业都可名列前茅,甚至好于植根上海的百联,搞不懂是什么原因。难道东北人舍得花钱,消费挺厉害?
不了解,东北人商业经营模式不太看得懂。他们理念是开零售业,就是开银行。
2015-09-12 21:50:54 回复
土壤
2015-09-12 20:25:19
貌似每个店都必须要有药师证。之前还可以花钱租,现在这边规定每个药师的药师证只能挂一家。这证成稀缺资源了。
其实所有这种政府限制,都是权钱交易的接口。
2015-09-12 22:01:55 回复
伊洛
2015-09-13 00:06:29
受教!感谢!
药房确实监管严格,需要符合GSP(Good Supply Practice,新版要求其实小药房是达不到的),需要执业药师配置(实际根本配置不到)。各省甚至地市监管条件都不一(医保接入、开店距离要求),其实也是门槛相较普通零售企业更高了。

不知我理解连锁有问题不?其中一家企业已经找SAP做了五期的项目,完成财务一体化、动态库存管理、自动补货系统、HANA数据查询分析系统、CRM客户行为分析系统。这种连锁应该不是简单的小药房攒到一起的加盟模式了。

看了下零售药企的资料,获得高毛利率来源主要依靠制造业给贴牌品种,大概占他们营收总额的60%,非贴牌代理的品种毛利率也就在20%左右,与一般零售相仿。一般超市可能也有厂家贴牌,但占比可能没有这么高(昨天在全家便利店还看到了)。

能够获得这么高代理率,原因可能在于上游厂家数量众多、良莠不齐,竞争过于激烈被迫向渠道商让利,下游消费者对药品又是低频、随机消费,信息不对等,而价格敏感性不高,容易被售货员忽悠。

现在行业情况是比较散乱,小药房多,集中度低,几家企业的策略是通过新开店、收购兼并等扩大市场规模,通过更大的市场规模向上游生产企业要价。

通过以老养新,收购兼并模式扩张的连锁模式,是否可顺利扩张几年,保证营收和利润顺利膨胀增长?不知实际中困难在哪些地方?公司管理系统的支撑、人员的匹配?
零售业运营上连锁,产权上分离,也即经营权和所有权分离是很常见的,大量土财主(或隐形富豪)都会把资产(其实是店面)托管给一些专业公司运营,在百货业这个特别典型(中国的大型豪华百货商场一半以上都是托管运营的),至于豪华酒店,就超过90%了,那些世界名牌酒店集团,例如希尔顿(包括希尔顿、港丽、斯堪的克、双树、大使套房酒店、家木套房酒店、哈里逊会议中心、庭园旅馆(、汉普顿旅馆、希尔顿度假俱乐部等),洲际(包括洲际、皇冠、假日、快捷等),万豪(包括万豪, J.W万豪,万丽,万怡,万豪居家, 万豪费尔菲得,万豪唐普雷斯,万豪春丘,万豪渡假俱乐部, 华美达,丽池卡尔顿 等 ),海逸,圣达特(豪生,天天等),凯宾斯基,喜达屋(包括瑞吉斯、至尊精选、喜来登、威斯汀、福朋、W 、美丽殿等),雅高(包括索菲特、诺富特、美居、雅高套房饭店、宜必思饭店等),香格里拉等等就在中国大量受托精英,例如海航很多物业就是委托这些运营公司管理的。

所以运营专业公司他不会去收购企业,而是争取委托企业来运营。运营公司兼并收购企业来运营,只能说明两个事情:一是他自己没有运营金刚钻,二是他不懂这个行业游戏规则。

收购兼并是资本运营方式,那玩意是冒险,是赌博,靠胆量和眼光,甚至是靠官商勾结吃饭;运营企业是靠技术吃饭。没人能够两样都做到,喜欢投机冒险的人,没法静下心来搞运营,必然留下一堆资产垃圾,鲍鱼都能做成土豆。
2015-09-13 11:11:30 回复
薄荷糖家族
2015-09-13 12:12:42
忙总好:对这句话不是很理解(开零售业,就是开银行)能否解读一下。谢谢。
他们把供应商的钱挪用去炒股,做房地产,炒期货,甚至赌博,找他们要结算款,,还得送礼赔笑脸,供应商供货,就相当于在他们那里存定期。
2015-09-13 15:40:55 回复
霍牛
2015-09-14 10:23:08
忙总也搞过医药零售,顿感亲切。
我家里也是搞医药零售的,说白了就是开药店的,从我出生起,家里一直吃的这碗饭,对医药零售这一行有感情,也有感慨。
小时侯经常在仓库里玩耍,童年的记忆里,很多都是码的高高的麻袋,是真正的用麻绳编成的大袋子,不是现在的塑料蛇皮袋,里面装着各种各样的中药材,散出说不清楚的混合了各种草药味道的气味,一回忆我的童年,就想起这种气味。回到父亲的办公室,经常被制成药材的各种动物制品:盘成一块的蛇皮、摊成一大片的蛤蚧之类的吓哭。小时侯国家管控不完善,上火了还能喝到犀角或羚羊角磨的粉,用水一冲,一下肚,火气一夜肯定消退。还有各种珍藏的中成药材,像安宫丸之类,放在厚厚的锦盒里,上面是一个玻璃的盒面,这些东西现在都很难找到了。
家里现在有几家药店,但还达不到连锁的数量标准,算是几家单体店的联合,这些年受到大连锁药房的挤压,在规模上继续扩张已经不容易了。
从我个人感觉来讲,医药零售行业,发展方向除了单纯卖药,应该还能向综合医疗服务发展,即发展自己的诊所功能,用社区卫生中心+医药零售服务社区和基层,更紧密服务基层,也许能为小型医药零售企业提供一条出路。
硕士学的是量子光学,毕业后本专业工作难以找到,就出来找了家国企,浑浑噩噩工作了几年,算是社会实践,也算是了解社会与职场,唯一的慰藉就是从西西河开始看到了忙总的帖子,有幸能看到忙总的帖子,彻底转变了对企业管理的看法,价值观也改变了不少,也有了兴趣系统学习企业管理。说不上什么时侯就得回家去陪父亲管店铺,希望从忙总的帖子里多多学习中,将来有机会能把自家这小企业都算不上的微企业能管好。
我觉得医药必然会走到服务与服务集成路子上,例如提供健康咨询,简单处方,简单保健咨询等等,甚至简单治疗理疗。单纯的购销价差,可能在不断上升的运营成本(人力成本和地租成本)下很难维持下去。

我以前接手的是一群小国企下面的散件药店(原来地方医药公司的门店),这些门店地理位置很好,都在黄金地段,但是经营极端困难,成本极高,人员老化,知识老化,运营落后,不求上进。经过重组,我们实现了四个统一:统一采购,可以保证质量,并提高讨价还价能力,降低成本;统一结算,使资金运作效率提高,同时并入嵌入医保系统;统一价格,便于打群架,与其他系统竞争地盘;统一品牌,便于塑造统一质量,提升市场公关效率和降低成本。同时统一引入服务外包商,例如美容,保健,食疗等等合作伙伴,扩大经营范围和盈利点。
2015-09-15 13:11:07 回复
monsieur
2015-09-16 15:17:50
美国的CVS做的感觉像是一个便利店,忙总对711这类的便利店怎么看?看711日本创始人的介绍,711实现了少批量,各厂商的混合送货,感觉很厉害的样子。此外,在人口老龄化的大背景下,是不是这种便利店模式会有很大的前途?
便利店跟超市运营原理不同,他不是追求一站购足,而是追求精品,应急,方便,高毛利。便利店必须14小时甚至24小时营业,目标是上班族,出差族救急的。便利店需要中央配送系统支撑,要求配送快速响应。便利店一般品项不超过2000,大多数在800到1500(大卖场至少30000,综合超市至少6000)。
2015-09-16 21:18:32 回复
伊洛
2015-09-16 21:36:30
上海这两年全家扩张的速度很快,用廉价盒饭吸引流量
便利店的品项优化方案(因为随季节是动态配置的)是其核心竞争力,这个玩意基本基于目标客户群的消费调查和消费心理分析来做,有这个金刚钻的人,去任何超市集团应聘,都能当便利店系统的采购总监。
2015-09-16 21:50:28 回复
jakac
2015-09-17 08:35:48
忙总居然酒店业也了解。确实如忙总所说,很多酒店都是地主叫来的管理公司。而且不光忙总说的那些大品牌,其实还包括很多大家熟知的,如七天,如家,汉庭,宜必思。都是这种套路。都是地主造好叫来管理公司经营。我们公司当年旗下的两处产业起先自己经验的一塌糊涂,后来交给七天和宜必思,一直收益都不错
国企什么都搞,餐饮娱乐都搞,当年银行收烂账,什么行业,什么玩意都有。
2015-09-17 19:44:06 回复
monsieur
2015-09-17 15:01:35
嗯,您说的和711日本创始人铃木敏文非常一样,他把非常大精力都放在心理学和单品管理上,基本上就是从来不怕开风气之先。
便利店必须与时俱进,不然就要被综合超市用价格战干掉,他必须在品项配置上奔跑在前面。
2015-09-17 19:45:01 回复
阳小样
2015-09-27 08:36:36
那么大商场,中档百货公司,高档百货公司的经营模式又是什么特点?最近几年这些地方逛的多,有点感觉,但还不清晰,请忙总指点一下。
商场有几十种经营模式,几句话很难说清楚,要写一本书才行,总的来讲,有三大类,一类是是地产经营模式,靠物业租金收入;一类是物流经营模式,靠占用供应商货款周转盈利;一类是品牌经营,靠控制制造业产业链盈利。
2015-09-27 22:27:00 回复
返回索引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