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索引页

应收账款融资简介

wxmang

2015-09-01 18:27:28




豆瓣把这个帖子删掉了,我觉得这是纯粹管理技术帖,应该没风险,可能是讨论中有什么忌讳了。所以我还是把主题发上来。


应收账款融资是企业融资的常用手段,尤其是流动资金融资经常用到。

应收账款融资,主要有三种方法,一种是批发,一种是零售,一种是证券化。

1、批发

所谓批发,一般是指把应收账款成批量卖给银行,银行提供保理服务(又叫保付代理,或托收保付),也即银行收购企业应收账款债权,然后向企业提供信用保险或坏账担保、应收账款代收或管理、流动资金贷款服务。

目前保理业务包括应收账款买断和应收账款收购及代理。不过一般情况企业都是选择应收账款买断服务,如果银行同意的话。

企业接受保付代理服务,一般有两个理由,主要理由是以赊销方式结算货款时(也即产生应收账款时),为了规避收款风险而把风险转嫁给银行,当然转让成本(也即应收账款打折数)与应收账款质量有关,这个银行一般都有自己一套评估风险的流程和计算方式,目前对有的经营高风险行业,应收账款打折大概在50%左右(例如钢铁企业的销售应收账款),而对经营风险不大的行业,应收账款打折不超过9折(例如航空公司机票应收账款)。次要理由是筹集流动资金,变现呆滞资产。

企业购买保理业务不但可以融资,更重要是利用银行的商业信用调查数据和风险管理手段,可以分散和转嫁一部分经营风险(经营风险是不可能消失的,更不可能消灭,只能转嫁或分散,转嫁和分散就需要支付成本。所以风险成本对企业是客观成本)。

一般说来,银行收购企业应收账款后,不但马上会提供收购资金,还会定期向卖方提供应收账款的回收情况、逾期账款情况、账龄分析等,发送各类对账单,协助卖方进行销售管理,银行也可以根据应收账款的催收情况,为应收账款卖方企业提供其销售客户的信用信息评价,并给出建议的赊销信用额度(当然这种服务是需要企业付费的)。

这种业务之所以被称为批发业务,是因为企业一般会与银行签订长期合作协议,把所有应收账款回收业务外包给银行。例如某国内大企业就与交通银行签有长期保理合作协议。

保理业务涉及风险控制,额度控制,应收账款信息处理等技术,比单纯的信贷业务复杂(当然收益率也高),目前国内保理业务技术最好,最专业的银行是交通银行,其次是浦发银行、招商银行和民生银行。目前每年国内保理业务量大概在4万亿人民币左右(包括外贸的保理业务在内)。具体保理业务流程比较复杂,暂时就不介绍了。

2、零售

所谓应收账款零售融资就是应收账款抵押融资,企业把应收账款债权作为抵押品向银行贷款,若应收账款债务人拒绝向银行付款或无力付款,银行有权要求应收账款债权人偿还贷款。这种融资方式与一般抵押贷款没有区别,不再详细介绍。

应收账款抵押贷款由于银行风险大,且管理成本高,现在很少有银行愿意主动开展这种业务,除非企业还能提供其他好处,例如企业提供打折商品房之类(这种应收账款抵押业务在房地产开发企业中常见的原因,往往是打折卖给银行门面或住宅)。当然航空公司机票应收账款抵押业务银行还是欢迎的,因为结算周期短(一个月),且基本无风险。

3、证券化

所谓应收账款证券化,基本流程如下:

(1)、企业将其持有的应收账款转让给工具公司或项目公司(一般是一些资金掮客或投资银行猎狗组成的,他们目的就是到处收破烂,相当于金融业的收破烂专业公司),这是买断性质的,也即不再具有追索权,但是一般只能支付20%左右定金,剩余部分资金支付必须等到应收账款资产包成功证券化后才行;

一般工具公司选择可以证券化的应收账款有几个原则:

首先是应收账款债务人有稳定的现金流量;

其次是应收账款出让方能够接受比加大的打折幅度,打折收益可以覆盖资产证券化的收有成本,并还有理想收益;

其三是应收账款追索方面,法律清楚;

其四一般是半年之内的应收账款。

(2)、工具公司将若干企业的应收账款根据一定规则大量打包转让给专业的资产购买公司(打包方法往往跟购买者要求有关,例如有的投资银行喜欢装备制造业的应收账款,有的喜欢农产品的应收账款,等等),这些资产购买公司,一般是投资银行的资产管理专业机构或下属部门,他们就是靠应收账款资产证券化获得收益的;

(3)、资产购买公司在商业票据市场上向投资者发行商业票据筹集资金,或者干脆募集设立以若干应收账款资产包为投资标的的证券投资基金,这种基金可以在资本市场上交易流通;

(4)、资产购买公司将所筹资金支付给掮客公司,掮客公司留下自己应得的佣金,剩余部分支付给出让应收账款的企业;

(5)、应收账款到期由债务人直接向工具公司偿付账款。

目前证券化的应收账款主要是汽车应收款、信用卡应收款、租赁应收款、航空应收款、高速公路收费等。

4、企业选择应收账款融资的理由

(1)、成本理由

应收账款的成本是比较高的。

首先是机会成本,一旦不能及时回收货款,就可能导致企业其他投资项目损失;

其次是应收账款的管理费用非常高,不但需要专人监控,还要支付委托第三方调查机构的客户信誉调查费,委托专业收账公司的催收和收账费用(自己派专人收账,成本也很高),如果选择买断性质的应收账款转让,就可以减少信用调查及应收账款收款的成本;

其三是坏账成本,其实坏账损失是企业运营最大风险,很多企业瓦解倒闭就是因为这个原因。

(2)、提升资产运营效率

首先是出让应收账款,不但降低坏账损失,减少运营风险,减少呆滞资产,加速资金周转,还可以改善资产负债率,盘活资产,也即获得资金又不增加负债,使财务结构的优化。

其次是提高财务杠杆,可以大比例采去赊销模式,迅速提升经营规模(当然要付出部分收益代价)。

其三是融资时间短、效率高,一般应收账款融资审核第一次时间较长,以后如果采取额度滚动模式,效率非常高。

其四是通过购买银行对赊销客户的信息分析服务,可以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大幅降低运营风险。

5、应收账款融资的前提条件

(1)、客户信用保障

只有应收账款有收回的足够保证时,银行才会接受应收账款收购。所以企业赊销对象选择很关键,必须评估其管理能力、盈利能力和成长能力。

(2)、应收账款管理平台有效

任何企业都不可能把所有应收账款都卖给银行,能够卖给银行的,都是质量比较好的应收账款,剩下的应收账款必须有效管理,否则出现大的运营风险,银行也就不会再继续合作。

(3)、能够接受融资成本

应收账款融资成本主要包括:咨询成本、折扣成本、税务成本。一般说来主要问题在折扣成本上,大量国有企业有保值增值任务,打折出让应收账款,涉及侵吞国有资产或导致国有资产流失嫌疑,就算是民营企业,打折出让应收账款,也会受到股东质疑,认为管理层在监守自盗,而市场上也很难找到合适的第三方机构评估适当的打折数据,就算有机构评估,相关各方也未必认可。

这是目前应收账款融资最大障碍。
 
6、企业用应收账款融资存在的风险

企业采用应收账款融资出现问题的很多,经常陷入法律纠纷,就目前情况看,主要原因是以下几种:

(1)、道德风险

企业赊销管理人员,应收账款债务人和收购方内外勾结,在应收账款质量评估、风险分散和转嫁等等计价环节弄虚作假,导致企业低价转让应收账款,导致巨大损失(例如当年某资产管理公司低价到一折转让包销、贷款审查、一个数十亿的应收账款资产包,结果让相关人员牟利超过10亿,虽然后来相关人员均被判刑,但是企业损失惨重,是很大教训)。

(2)、操作风险

首先是内部欺诈,包括相关部门扭曲或编造交易(例如在交易做成之前就确认销售收入,把虚假销售、有条件销售都界定为销售,不把退货和折扣人账,左右手倒腾的关联交易,货不对板等),以此伪造应收账款,然后出让套现,最后导致企业承担法律责任(某航空公司就出现过这种事情)。

其次是寅吃卯粮。主要是提前出单,例如把将要销售而没有销售的产品或服务的发票作为应收账款担保,但可能因为各种原因,这种销售被取消了,导致企业造假骗钱,承担法律责任。

其三是账龄造假。有时具体操作人员为了多融资,往往把不合格应收账款账龄科目中转移到未过期的合格应收账款账龄科目下。一旦银行在应收账款追索过程中发现受骗,企业就要承担法律责任。

其四是隐瞒给客户的各种优惠、打折、回扣金额(一般这些金额不可能出现在销售合同和发票上的,只是一种潜规则),也即应收账款实际比账面少得多,一旦银行在追索过程中发现受骗,就会让企业承担法律责任。

其五是虚构应收账款,这是最严重的行为。这种情况其实很普遍,中国上市公司经常与关联公司玩这种把戏,从来没有销售,但是能够有应收账款,并能够出让套现。不过一旦被银行发现,企业不但要承担相应的民事赔偿责任,相关人员还要承担刑事责任。为此被判刑的上市公司财务负责人不在少数。

其六是价格虚高。企业内部相关人员与应收账款债务人相关人员,合谋虚报应收账款价格(往往采取的手段是实际上货物是折扣销售,但账面按照名义价格计算),中间收益被双方参与者瓜分。但是银行追索应收账款时,会最终发现问题,导致企业承担法律风险。

7、银行风险防范措施

当然银行购买应收账款也有很多风险,所以他们会有很多防范措施,例如:

(1)、事前调查

银行首先会审查应收账款能否转让或质押,并判断是否有时效障碍(也即是否是法律限制的资产);

其次会调查应收账款出让人和应收账款债务人的资信与诚信,要核实应收账款是否存在,要审核合同价格等是否正常与合理,以确保应收账款确定和出质价格未被虚高;

其三要调查应收账款出让人和应收账款债务人的资产负债状况,审查应收账款出让人对销售、资金回笼等的管理措施与水平,以及财务管理水平等。

(2)、事中防范

首先是尽可能细化合同条款,约定防范措施。极端情况甚至有数百项条款来保障银行利益。例如尽可能要求有有限追索权,并要求应收账款出让人的基本财务比率和财务业绩水平,作为收购的前提条件。其实核心思想就是不救奄奄一息的企业,只做锦上添花的事情。

其次是对应收账款债务人进行全程监控,一般要求其在银行建立基本账号或还款账户,并定期去企业实地巡视,并要求企业定期上报报表。

三是对应收账款债务人的供应链进行监控,随时发现其运营异常情况(一般情况下,会与相关企业也签订各种合作协议,例如供应链融资协议,结算协议,贸易融资协议等等,建议全面的监控网来防范风险)。

8、目前我们开展应收账款融资是非常困难的

(1)、管理混乱

目前国内绝大多数公司的应收账款都是关联交易,尤其是国企的集团型企业,经常是左右手倒腾,应收账款风险极大,一般都很难通过风险评估。而且现行制度又无保障,例如企业对第一大股东的往来款项的坏账准备计提比例为:一年以内10%;一年以上是20%。但是实际上第一大股东往往是空壳公司,没有任何还款来源,不存在什么偿还能力,风险巨大。

(2)、运营冒险

很多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运营胆子极大,只要有账面高利润,就敢用赊销战术去争夺市场,而事先不会去评估客户的资信和风险,导致应收账款质量低下,坏账率极高。而且一旦形成呆滞,就想造假脱手,让银行买单。在金融危机前,美国企业的平均坏账率大概在0.25%—0.5%,无效成本(坏账、拖欠款损失、管理费用的三项总和)大概在3%,同时期我国企业的平均坏账率是5%,平均无效成本是销售收入的14%,民营企业更高。


(3)、法律法规不健全

例如我国《破产法》规定,企业破产,应付账款涉及的资产仍归属于破产财产,进入清算后,任何债权人都不具备优先追索权。这样,应收账款证券化资产就失去保障,无法与原始权益人进行破产隔离,难以保证投资人权益。

另外应收账款资产证券化交易涉及的会计、税收都无明确规定,导致资产证券的合法性、盈利性和流动性都无法可依,导致极易踩红线,甚至犯法。


0 条留言

返回索引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