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索引页

中粮集团与领航人

东南光华通明

2015-07-13 20:25:19



国资委管理的行政级别副部级央企中粮集团,目前在中纪委委员宁高宁带领下,力量发展方向延伸:贸易、实业、金融、地产,很多元。那么以“绝利一源,用师十倍”的角度观察,想问以下问题:
1.中粮是否摊子铺得太大,综合实力使用是否浪费,是否过度?
2.中粮发展的重点与非重点能否有序均衡?如能,会否猫大成虎?
3.宁高宁作为职业经理人中的高手,对蒙牛三聚氰胺危局的应对、收拾,既是比较漂亮的政绩,也是权力场中的人情。目前作为中粮的领航者,其经营理念是否对中粮的影响会持久一些,正向影响多一些?
敬请有识之士赐教。

14 条留言

1900-01-01 00:00:00
就我了解的宁高宁,他不是一个善于精耕细作的人,所以他赚钱能力是不行的,他是一个善于布局的人,占地盘能力不错。如果他有一个善于经营的团队跟在后面打扫战场,替他收拾屋子,他的成就会很大。不过央企里面会经营的人,大多数都是保守稳健的人,也未必愿意跟宁高宁这种老板,因为风险较大。
2015-07-20 12:37:37 回复
东南光华通明
2015-07-20 14:54:37
哈哈,高兴!此前观察宁高宁及中粮集团得出的结论,与忙总所说类似。宁善破,可做先锋,善立则未必,中盘鏖战功夫似欠火候。不仅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也在人。能够带领众人步调一致多目标有序协同作战,拥有忙总一直强调的打群架能力,张弛有度,一呼百应,这样的帅才确实难求。
其实央企也有难处,央企的总裁基本没有人事权,副部级任免在中组部,司局级在国资委干部局,处级在党委组织部。而在央企,想做事情,必须有名分,没有正规任命,很难开展工作,体制外的人,海归等等想进入央企有名分,有一官半职,只有一条路:参与全球招聘。但是真正有本事的人,一般不会参与这种有明确目标,桌下动作很多的招聘。所以央企很难从体制外找到真的高手,全靠自己培养,自己培养的速度慢,且缺点明显:不敢承担风险。

所以宁高宁无人可用,也是无可奈何的事情,不完全是他缺乏凝聚力或个人魅力,体制也是很大约束。
2015-07-21 10:25:44 回复
东南光华通明
2015-07-21 10:34:50
公允!内行之言。做事需势,借势、造势、顺势。央企真正做事,腾挪辗转的余地,有时确实不多。不拘一格的灵活性,度的把握太难,只好一刀切,以防止撕开口子形成大洞,没有最优解,只有可行性。一个英雄三个帮,否则孤掌难鸣,人的问题贯穿一切。
所以央企就蔓延典型的近亲繁殖,提拔自己老部下,老同学,老乡,因为这些人不管能力强不强,至少不会在关键时刻反戈一击,至少愿意跟自己同甘共苦,承担风险。

尤其象宁高宁这种上进心强的,做的事情开拓性的,搞得好,就是改革明星,开路先锋,搞不好,就是违法乱纪,胆大妄为,没有人敢冒险跟他,他更寸步难行。

一般老江湖,有本事的,都会在傍边观望,不会掺和的。这就是央企的内部生态,一个人做事情,N个人参观,评头品足,找毛病,挑骨头,甚至在后面拿枪瞄准,等机会把前面家伙干掉,自己好上去。所以央企领导做点事情很不容易。
2015-07-21 10:43:50 回复
甲木清泉
2015-07-21 14:01:42
既然忙总都发言了,我就多说两句。
1 宁总是典型的先锋官,善于攻击,长于谋算,但是整合功夫偏弱,管理一直是短板(要是和忙总联合就好了,双剑合璧啊)宋某在接受华润后也提过大量并购的后遗症颇多。
2 他需要一个善后的人,(忙总目光如炬啊),这个人已经有了,但不是正面战场。
3 资本市场从2013年以来的腥风血雨,都应该有某某某的影子
以后央企越来越难干,现在我知道的一个趋势是大量专业人士离开央企,成立市场化运作的外包公司,外包央企的业务,现在还只是一些专业性强的,例如管理信息系统运营维护,投资风险控制和风险评估等等,以后我想甚至员工培训,财务管理都可能外包。明确薪酬制度无法养住这些高度专业化的人才。

以后唯一不会外包的可能就是党委和党委大部门。
2015-07-21 17:17:57 回复
douban
2015-07-21 16:37:02
“处级在党委组织部。”

请教忙总,很多央企都没有党委只有党组(比如中石油中石化等),这种情况下处级干部的任免权由哪个机构掌管?
以前只有党组,现在全部改党委,央企党管干部实现总部统一管理,收回属地化管理原则。以前分支机构的党务在地方,所以总部不管,所以总部只有党组。

现在分支机构任命也要总部控制。在党组年代,地方党委有一定发言权,可以拒绝某个央企总部任命的人到任。现在央企总部完全说了算。
2015-07-21 17:14:08 回复
东阳山
2015-07-22 16:57:43
现在分支机构任命也要总部控制。在党组年代,地方党委有一定发言权,可以拒绝某个央企总部任命的人到任。现在央企总部完全说了算。
--------------------------------------------
这不是应该的吗? 总部说了算,才是正常,才能如臂指使。
恰巧相反,没有地方支持,央企寸步难行,现在割断地方与央企纽带,在地方央企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央企不能生活在真空里,后勤保障,土地供应,最简单的养老退休,医疗服务,学校都得地方支持(属地化管理,本来使央企丢掉了自己小而全的社会保障包袱,现在又得自己建立支撑体系,不过成本就大大不同了)。

我管理过的企业,曾经除了火葬场以外,什么都有,连电视台,报纸,文工团,学校(幼儿园到大学),医院,消防局,公安局,水厂,电厂,煤气厂,火车站,宾馆,超市,菜市场,米店等等一应俱全,移交地方后,省去一大笔钱,还剥离6000多服务人员。如果地方以后不管,现在一且又得重新开始了。而且肯定央企没这笔钱来重建后勤服务体系。

你以为这是好事?
2015-07-22 17:30:55 回复
Caiym2012
2015-07-22 17:27:55
如此那以后这种党委管理模式可以称其为看门狗模式,主人扔块他啃过没肉的了骨头,然后告知其任务就是放人进去打扫屋子,但是不能让人顺走屋子里的东西
不知道下面会如何,反正现在很多人都在变相休假晒太阳呢。
2015-07-22 17:32:37 回复
齐的隆冬强
2015-07-22 18:33:37
忙总,那这么干央企的运行成本会增加吗?
成本会增加,但是效率会提升。
2015-07-23 11:06:44 回复
荷兰猪
2015-07-23 11:27:05
忙总,现在这些东西都市场化了吧。除了社保,像宾馆之类的都不求地方了吧
很多央企处在很偏僻地方,例如生产涡扇发动机的黎阳,如果地方政府不提供支撑,就得自己搞。再说一个大厂,几万人,谁能服务谁?外来人口进去开饭馆,地方都没有,而且还泄密。贵州061基地就抓住过在总装厂附近开KTV的台湾特务。
2015-07-23 11:32:48 回复
香辣蟹
2015-07-23 12:20:17
外企民企不是也没有地方支持这些社会化系统吗?为啥央企就必须得要地方这么大的支持?
外企都在繁华地方,民企规模都不大,而且外企民企都不管员工生老病死,只当人型机器使用,用坏就换,连修都不修。央企规模很大,很多一个企业就是一个城市,例如攀枝花,例如大庆,你不提供支撑环境,让员工都当野人?

外企,民企其实是在占国家国家提供公共服务的便宜。

当然,在上海等地的央企,就不需要自己建立支撑体系了,但是大多数央企都在很偏僻的地方,比如说最极端的是国投集团的罗布泊钾盐,这个企业年产120万吨钾盐,占我国总需求600万吨的20%,平抑了进口钾盐的虚高价格,可是他们厂区离最近的县城有600公里。
2015-07-23 13:12:12 回复
甲木清泉
2015-07-24 16:44:02
很多不能适应央企新常态的资深员工和40岁左右的中层,估计就靠央企服务外包来发家致富了,靠山还是要吃山的。
当然是这样,其实央企运营也的确离不开这些人,重新培训一批人,没两三年门都找不着。
2015-07-24 22:08:18 回复
林汀洋
2015-07-24 16:57:35
这种事我也听说过,九院那边也抓过在门口开书报亭的日本特务老头。
以前海航苏30进海南训练,日本特务就跟着来做设备租赁业务的丸红的人,到机场打探照相。结果被抓现行。
2015-07-24 22:09:57 回复
雪泥飞鸿
2015-07-25 01:14:35
我补充个实例。某地煤炭企业本来地方和央企五五开,现在央企把旗下最好的资产,电厂和煤化工都抽出来作为自己的二级子公司了,把合伙的这个只留了点矿井,怎么走下去,还不好说,目前地方政府代表全部靠边,都是总部派下来的人说了算。
这种例子很多,有的地方已经打起来了,甚至把央企人驱除出境。
2015-07-26 10:40:40 回复
goofy
2015-07-25 02:55:32
抓到后怎么处理? 放回去?还是严刑拷打然后关大牢?
交换。
2015-07-26 10:39:38 回复
返回索引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