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教忙总怎么看格力电器这家企业
Orange_mac
2015-05-08 21:55:52
个人关注格力电器很长时间了,感觉这家公司和其掌门人董明珠很特立独行和另类。想请忙总点评一下,谢谢!
1:单一空调但却连续多年的高速发展,2003年100亿、2008年400亿、2014年1400亿。
(几乎年年都是高速发展)
2:格力电器源自国企,可董明珠的管理几乎把国企的那套不良习惯改掉不少。
(来自年报的显示,格力的年招待费只有600万元,董说:“格力物料损耗千分之0.13)
3:争议不小,尽管格力的业绩不错,但从董明珠到格力都似乎树敌不少,关于格力的报道往往质疑和负面的不少。
4:外国人比国人更喜欢格力,格力十大股东里除了格力集团和经销商,其余都是QFII基金。(QFII基金持股格力在很长时间里都是接近30%的政策上限)
从品牌上看格力肯定不如华为耀眼,但格力毕竟是一家活在竞争性行业的准国企,又是从事传统的制造业,做到现在肯定尤其独到之处,希望忙总能指点一下,谢谢!
12 条留言
我对格力不太了解,参观过生产线,现场管理比较规范,至于内部运营不太清楚,传闻很多,未经证实不好判断。
2015-05-09 11:09:39 回复
海信号称变频专家,实际上呢?核心竞争力是啥?相比“一度电”“一赫兹”,海信的有氧、除甲醛、中国风什么的就有点可疑了。
看看平度海信的车间现场,还停留在10年前的管理水平。加上山东人(没有地域歧视的意思)官僚作风严重,吃拿卡扣都是一把好手。他们老板又天天忙着风花雪月。。。
不过还是比海尔强一些,感觉自从海尔张首席调整战略开始搞全球化整合、服务型集团、阿米巴经营什么的以后,整个海尔链条都神叨叨的。多元化的坑现在还没填上,海尔药业苟延残喘,计算机和手机换老大也没用,白电吃老本,要不是恐怖的议价能力 往死了拖款 地方政府支持,可能比那些快死的牌子也好不哪去。
海尔我比较了解,这个企业已经走火入魔,把PDCA循环搞到变态的极致,员工压力太大,我担心反弹后果不好其实现在供应商已经在反弹了,现在优质供应商大都离开了,剩下的一堆二道贩子和癞皮狗,质量能够控制稳定,成本能够控制住,只能问老天了。
2015-05-09 11:11:45 回复
请教忙总,“日清日高”本身应该没有错,张先生的能力素养和哲学深度也毋庸置疑,这个企业怎么就停摆了(不夸张,可对比2004年和2014年的营收数据)十年呢?
青岛**银行就是个大坑,怎么还要一直往里跳呢?
张瑞敏就是典型的察见渊鱼为不祥例子,他太苛刻,结果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他没有有本事的追随者,身边主要是公公们。
2015-05-09 12:37:32 回复
忙总犀利!
公公的形容是不是有点损了。。。不过就这么一群人,卡位赛已经热火朝天了,为了大位,啥都干的出来。
最后如果船沉了,青岛损失有多巨大,不知道当地政府有没有进行评估。
反观青岛市这几年建地铁,造大桥,红瓦绿树,花团锦簇,好不热闹。
公公是王石发明的专用名词,其实就这么回事。青岛已经被海尔绑架了,就像海航绑架海南省政府一样。
2015-05-09 12:48:11 回复
"绑架案‘’模式是不是已经成了一种标准模式?
现在绑匪、人质、政府形成不稳定均衡,最后必然会被打破。有几种可能:绑匪自首从良,人质自行逃脱,直接牺牲人质,或者就这么一直等到大家都老死?
不是,其实都各有所图,有人要政绩,甘心情愿。
2015-05-09 20:07:24 回复
传言的确很多,政治和其他的都有,董也是在最近几年才如此强势,敢于和某些地方政府叫板。芒总能否评价一下董做手机的目的?手机已经红海化,两大巨头不仅把持了专利,还把持服务器,上下游的空间实在不多。
我不懂消费电子产品,所以无法评价。
2015-05-09 20:03:03 回复
明月当空2015
2015-05-09 20:20:06
前几年听说海尔的诉讼案都不受理
店大欺客,海尔欺负供应商水平登峰造极。
2015-05-09 20:22:06 回复
Orange_mac
2015-05-09 22:54:25
有趣的是网络言论上这几年格力尽管年年业绩进步,但次次有预言说是到了业绩天花板,各类高级黑层出不穷。美的前几年出现战线过长,质量屡受诟病,收缩两年后重新开始,赞美言论到处都是。海尔开始诸如“内部创业”的行动不少,大家倒是看好一片。
明月当空2015
2015-05-10 21:24:30
海尔的员工离职期越来越短,现只剰下嘴上功夫了
Orange_mac
2015-05-10 22:12:06
现在不是搞了个什么“创客”行动吗?以下言论摘自网络
“《光明日报》撰文指出,海尔转型升级的路径就是在建设互联工厂的同时,将企业由传统的管控组织改造成新型的创业平台,去掉过多的中间管理层,让一流的资源无障碍进入;让员工成为平台上的创业者,即“创客”。
今年的博鳌亚洲论坛上,当记者问起格力掌门人董明珠海尔模式时,女强人竟然一脸茫然。这就是先进理念与传统理念的差别。
几年来,当国内家电巨头们还在大打广告战时,海尔默默地在作战略布局。当国内家家电制造商为了降低庞大的库存而大打价格战时,海尔已经在的践行作把“中国制造2025”理念变成现实,成为这一理念的坚定实践者。”
一般说来,一个店在不断装修,说明生意不好,一个企业在不断改变战略,不断出新思想,新说法,新模式,说明这个企业遇到危机或瓶颈了,国外经验是遇到这种情况,一般是3年内水落石出,完蛋概率超过50%。
大火不上房,每人跳烟囱,海尔最近在不断表演跳烟囱,我觉得太刻薄的管理,都是这个下场:一盘散沙,四处乱跑。
2015-05-11 12:10:32 回复
格力以往的营销模式面临越来越大的压力:市场下滑明显,销量下降(当然是行业性下降,格力品牌情况仍然相对最好的),基层经销商群体压货过多,已经到了宁愿不做也不愿压货的地步,县镇经销商流失严重,因为利润低转做其它品牌。企业内部压缩福利奖金情况较多,各地营销骨干人才流失较多,做的其它子品牌,例如晶弘冰箱强压渠道也没有起来,渠道末端基本是亏本出货。
在行业整体增长较好时期,格力这套渠道做法取得巨大成功,过了10多年好日子,也是董小姐的创造。但行业增长小甚至负增长时,以往压迫式渠道策略就容易引发渠道反弹。
格力要维持高增长,仅挖国内市场已经越来越不可能,一看是否成为世界范围销售的一线品牌;二看是否实现跨行业、多品牌运作,格力的资源集中于空调,发展的新品类运营都没有一个说得上成功,探索新模式,改变运营思维是一个高难度挑战,以董小姐的强势反而容易压制企业思路创新。
企业过去的成功往往是未来失败的理由。
所以英雄易老。在企业管理界,很难有人能够有第二春,符合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滩上原则。
2016-01-08 18:06:27 回复
castigliano
2016-01-12 09:42:48
忙总,我发现学术界也有类似现象。是否就是古人说的智勇多困于所溺
不是,是精力衰退的结果,所谓美人迟暮,英雄老去。
2016-01-12 13:05:4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