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失败的管理实践
秋天蚂蚁
2015-05-05 18:40:12
背景:国家相关部门要求加强对医院医疗设备的使用安全管理,在医疗机构逐步开展部分医疗设备的计量、质量控制检测工作,该工作主要由各医院设备科承担。
在某三甲医院,此检测工作安排是:每年的检测通常集中安排在八月到十月间,
1.由各临床科室将待检设备送到设备科的检测室,
2.在登记本上完成登记,
3.设备科领导随机安排有空的人(应具备相应资质)进行检测,并将检测结果记录在专用的“检测记录本”上;如检测中发现故障,及时转去维修,修后再检;
4.通知临床科室,取回设备,并在登记本上签收。实际中,是经常被临床科室追着要设备。
5.每日手工统计登记本上的信息,如送检率(为了督促临床科室送检),如合格率(为了应付将来的上级检查),如维修配件(为了计算维修成本)
依靠科室领导的强势监督,以及一个“少不了”的超级刻苦耐劳的工程师L加班加点,检测工作算是一年一年的平安度过。
某一年,新领导上任,倡导人性化和规范化,发现在检测工作上存在以下问题:过度依赖领导的直接干预,一旦领导不在,即使送来的待检设备堆满房间,工作人员也是各玩各的;
刚好,那位任劳任怨“少不了”的工程师L又有事外出一段时间,于是年度检测工作就有些难以为继。
新领导主动向众人问计,其中有一位工程师W常读忙总兵书,对存在的问题分析一番:
1.人员职责不清。只要领导不在,谁都没责任。即便一两个老黄牛在劳碌,也是牢骚满腹。
2.设备管理水平底下。设备档案部门提供的数据不准确不清晰,无从得知各部门的设备数量,无法合理制订检测计划;
3.设备标识混乱。每台设备上标签五花八门,有文字有字母,有胶布有绷带,常把设备铭牌遮盖,当需要填写表格,以及人家来取回设备时,需要花费大量人力在翻机器找设备信息。
4.设备检测现场混乱。只是将“待检设备”和“已检设备”简单分区摆放,同类型设备太多,如监护仪、注射泵等,不知道什么设备是什么时间送来,设备属于什么单位,只能靠不断的去查登记表和查机器序列号来对应,浪费人力。
针对以上问题提出对策:
1.针对无人负责的问题,将人员分配成数组,每周轮班,明确职责。每周有一组工程师直接负责,另一组作为预备队,应付检测工作量大或当值人员没空的特殊情况。
2.提高现场管理,统一现场标识,借鉴“看板”管理,在这里用的贴纸。
每台设备进入检测流程后,会在统一位置上贴上一张贴纸,描述其基本信息,如科室名称、送检时间、序列号等信息。
检测人员根据以上信息,结合各单位具体缓急,安排设备检测次序,并在完成每个检测环节后,在帖纸上登记简要结果并签名。
相关信息最终统一登记在《检测登记表》上(该表装订成册,在各检测项目工位固定存放,原始表格不能涂改,且必须归档,所以不能单页随机器移动,易丢失、污损)。
3.编写信息统计程序,用于存储所检测医疗设备的各种信息,包括种类、序列号、所属科室、检测人、检测结果等。藉此掌握并统一设备信息,使设备数据与序列号一一对应,便于输入和检索,减少重复劳动;便于制定检测工作计划;还便于统计结果,因为手工统计费时费力,还容易出错。
同时,还可以每天及时统计各人工作量,还可用于检测工作结束后的考核。
领导遂委任W作为年度检测工作负责人,要求制定新规,加强管理,避免人浮于事,顺利完成年度检测工作,统计并考核各人工作量,并为以后的规范化运行打下基础。于是在随后的一个月时间里,W晚上自己编写、修改、测试统计程序,白天组织人员工作,经常自己动手检测,同时自己将检测信息输入程序,便于每日汇报工作进度。
与预想不同的是:
首先,老油条们直接让实习生来替代自己完成检测工作,并在检测结果上签油条们的名字。因为实习生是属于无证人员,不能签字。领导也默许这种行为,认为用实习生天经地义。但这造成个人工作量统计落空;
其次,部分人总有其他重要事情,以此脱离检测岗位,一跑就是半天,只能由预备队顶上,多次以后,定岗定人也就流于形式。领导默许这种行为,认为其他工作比检测工作更重要。
另外,有些人在检测中弄虚作假,填写假数据,以提高检测速度,增加检测数量,提高工作量。这种行为很难发现,因为没有人手去复查和抽检。
一个月后,W病倒,任劳任怨的工程师L刚好回来接替,又回到原来的轨道上。只有贴纸管理和信息统计程序在继续运行,总算是减轻工作量,提高效率。至于考核、定人定岗,都无疾而终了。
教训:
1.在事业单位中,尤其是部分无权的后勤部门,要调动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太难。胡萝卜没有,大棒也没用,大多是神仙的门童或座骑。
2.对检测工作的认识不足。普遍认为只是为了应付上级检查,凑个数据罢了。所以,所有工作的优先级都比检测工作高,所以,让实习生上也是理所当然。
3.检测工作完全没有计划。检测部门地位太低,临床部门有空就送,没空就不送,完全随机,也就无法制订相应的检测计划,也就无法制订相应的严格人力安排。
附注:根据相关规定,以下医疗设备应该进行年度计量或质控检测:
心电图机、除颤监护仪、超声、血压计、压力表、天平、砝码、氧流量计、酸度计、分光光度计和X线机进行计量强检。
对呼吸机、麻醉机、监护仪、电刀、注射泵、输液泵等进行质量控制检测和电气安全检测。检测合格,并贴上制式检测合格标签(内注明检测人,检测结果,有效期),方可应用于临床。
12 条留言
说到设备管理了,这个领域其实是很专业的管理方面,是人、财、物、信息管理四大管理体系中物的管理里面最重要一环(另外一部分物的管理是物流,包括原材物料采购、仓储和配送运输)。非常重要。
设备管理技术比较复杂,目前我国常用的管理模式就有三种,体系结构不同,着眼点也不同,需要的管理基础和技术水平也不同(例如欧美系的涡扇发动机采用视情维修模式,而我国采用预防维修模式,这种不同维修模式导致涡扇发动机实际使用效益差距巨大,体现在指标上就是使用小时数差距巨大,一般2、3倍,其实不完全是制造工艺技术差距,很多时候还是设备维修保养管理体系技术上的差距,因为我们对产品的可靠性心中无底,只能提高阈值来保障安全)。就我了解,我们在管理技术上的差距,远远大于材料、制造技术和工艺的差距。
过段时间有空简单介绍一下。
2015-05-06 11:37:19 回复
需要计量强检的设备应该是送到地方上的计量院做检定,这部分不用操心。
难道这个医院设备科的检测部门从来没有编制质量管理手册?之前的检测工作如何开展?估计这些人从事检测工作用到的计量器具都没按要求检定过吧?
这种混乱的情况难道卫生局或者地方技术监督局从不来检查吗?简直匪夷所思了。
计量院收钱多,检测少,因为算算需要做强检的设备的数量有多少(单单一个心电图机,每个医院至少30台以上,还分模拟、数字两种),就知道计量院根本不可能全部检的。
质量管理手册,如果是指规章制度之类的,如职责、工作制度、检测记录制度、标识管理制度等,这些是有呀,也一直在做。但是具体到某一类设备的详细检测过程,设备种类和品牌太多,统一的质量管理手册根本涵盖不到具体的检测工作。
计量器具肯定是每年校正一次,由上级计量机构检定。
卫生局似乎不太管这个事情,这项工作刚刚开展不久,有的三甲医院连计量器具、质控仪器都还没配齐呢,还有的连检测场地都没有。
很多大医院自己都不太了解本院到底有多少需要检测的设备,卫生局、监督局作为外人,怎么去查?最多查查规章制度齐不齐全,标识有没有贴上,检测记录有没有保存,具体中间过程怎么做,就各做各的。
不按要求做强检,查住一次罚1000哦。
既然以前一直在做检测工作,至少应该有成文的作业指导书,怎么能随意所欲的干呢?
我觉得是这件事失败在根本没有建立整个医院的设备台账,摸不清底数,后面设想的工作方法一定会碰壁。
若是管理到位,许多设备制造厂的销量是要大打折扣的。
我就见过某采购和设备科科长做局报废了运转良好的大型设备,就为了一点小钱?
不一定是为了一点回扣,很多时候是对设备可靠性没底,怕承担责任,提前报废保险,军队武器装备这种情况极端普遍。
2015-05-08 12:02:01 回复
这个事应该从采购开始,出入库,统一登记,统计数据,后续的管理才能一一展开。
但是采购部门由于比较要害,一般人手很少,都是领导贴心的人,在忙活别的事情,没空搞这些小事。
看来贵院采购真是一笔糊涂账,病人如果知道医疗设备管理成这样,估计不敢去了。
在该院,曾经在某台注射泵里面发现一窝蟑螂;
重购买,轻管理;重使用,轻维护;是医疗设备管理里的顽疾。
可不是这样,我做认证的,制造业企业基本都把生产设备维护保养做得很好,设备台账清清楚楚,尤其是老国企。
国企管理水平是民营企业和事业单位望尘莫及的,他失败不是管理技术问题,是体制问题和政治问题。
2015-05-08 12:18:21 回复
忙总您也不能把民企一棍子打死,部分民企比如仪器制造行业的,虽然比不上外企的管理,但是和行业内的国企也没有明显的差距了。
我倒是没有打死,你说的这种民营企业我也见过一些,他们一般是从大国企挖了几个人,尤其是总工程师之类,然后把大国企的管理制度100%山寨一套,看起来什么都齐全,各种制度,规范,标准和流程都有了,但是其实是两张皮,老板并不把这玩意当回事,那些挖来的人一走,就一切照旧,原形毕露。民营企业最大问题是制度无法约束老板,老板按照自己理解的高效率和舒服来运作企业,客户需要,尤其是给大企业配套时需要认证,他就装一下,一旦不需要装了,他就怎么爽怎么来了。
2015-05-08 15:03:00 回复
有点明白您一直说的:在国企能够训练大局观。国企的制度和执行都是几代人的积累,在这种环境中,能够对现代企业运行的各方面有直接的认识,从而建立正确框架。如果没有这种框架,经营者遇到问题就可能走弯路,各种弯路,也许在某个弯路上就被致命了。
更进一步,由于需要面对竞争,现代企业应该是和平年代最有效率的组织之一。
现在还是军队的组织效率最高,尤其是野战军的组织效率是企业望尘莫及的。
2015-05-08 17:58:0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