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索引页

资金流向和利率扭曲如此严重,央行、银监会、保监...

Jason2015

2015-04-13 17:57:51



请教忙总:
曾在一家国有金融控股公司工作,其中一项主要工作就是为本地国有房地产企业找钱,主要途径是信托、基金公司子公司、银行资管等,其中一中小型国有独资公司(净资产约400亿,总资产约800亿)的用于土地一级开发的信用贷款成本约8%/年(2-3年期),一小型国有控股房地产上市公司的资金成本约10%-11%/年(2-3年期)。

此类项目一般涉及银行/保险(最终放款人)、信托公司/基金公司等通道、房地产或者土地开发/城市开发公司等用款人。放款人、通道等一般要求用款人提供项目可行性报告(用款人自编)、用款人财务报表等,有时需提供土地抵押(土地评估报告等)或者另一机构担保(财务报表等),之后通道上评审委,通过后上放款人评审委,几次现场考察谈判后签订协议。

主要体会是有一定流程、项目筛选和风险控制等,如要求项目在副省级以上城市,3A级评级或者担保等,但感觉普遍流于形式,除了上述地域评级等硬条件,可以做工作的地方很多,通融余地很大,创新很多(如同业拆借)。个人认为的对项目的实质判断即项目本身盈利、流动性等无人关注,所谓评审更多是走形式。这似乎是一个大家心知肚明的游戏(本人此前一直在境外外企工作),只要肉烂在锅里就没事(如此次河北融资担保公司),大量的资金流入此等项目(如兴业银行等)。

如此巨量资金,以如此高的资金成本进入此类项目,影响显而易见,如挤占资金和拉高市场利率,对中小公司、实业/制造业等造成很大冲击,宏观政策对此也是一再调控,银监会、保监会等对此也有窗口指导等,如额度管控、指导利率等。

问题:如此明显的游戏和漏洞,为何能够通行无阻,而且规模如此之大?额度管控能不能更细化、利率指导是否能更精准?是否是监管机构人力资源或者技术手段无法实现,还是监管机构其实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2 条留言

1900-01-01 00:00:00
当然知道,不过地方政府也要吃饭,大家睁只眼闭只眼而已,心照不宣。最后指望水涨船高来消化,如果增长停滞,就会水落石出。
2015-04-14 12:05:03 回复
我爱小红花
2015-04-13 21:54:29
同业拆借和猪肉价格同时走低 谁来指点 我这个小白
目前短期流动性泛滥,长期偏紧。
2015-04-14 12:05:38 回复
返回索引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