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索引页

转个黄河故人的帖子,“未列入元勋名册之一:秦元勋”

豆豆瓣瓣

2015-04-12 20:15:11



两弹一星元勋23人名单,个个实至名归,但是因为总共只有23个人,总有一些贡献非常大,却未能列入名册的科学家,还有一些普普通通的人,他们只是普通的螺丝钉,注定不可能列入名册,他们依然值得我们纪念。今天,我们谈谈数学家秦元勋。

和大多数集中于科学研究,然后在工作生活中逐步转向共产党的科学家不同,秦元勋是共产党自己的人,出自二野。他在哈佛毕业后回国,那时他的事业已有小成;然后加入二野,再去香港工作;在香港期间放弃了去美国工作的机会选择回国,之后在数学研究上面事业初成;1960年转向原子弹和氢弹的研究,为中国核武器的跨越式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70年代之后再次回到基础科研,一路开花结果。秦元勋曾先后供职于北师大和中科院数学所,不知道和老萨的父亲还有忙总是否有交集。

秦元勋来自贵州,贵州直到今天,仍然是交通不便比较落后的地区,但是贵州的教育一直相当不错。清朝末年一共出了两文一武三个状元,相对照贵州的人口,这个比例已经非常高了。除了这些,化学学生必读的邢大本作者邢其毅也是来自贵州,而且邢先生的父亲20多岁因科举成绩出色就进了翰林院;还有大家一直在膜拜(包括俺)的忙总也来自贵州。另外,贵州大学在解放后经过一次拆分,拆分之后的贵州大学开花散叶,建了几座大学,否则不会因为调过去的那个浙大的书记的言论,才会突然让别人想起来,贵州还有个贵州大学。

贵州之所以到清末才考出状元,一个古怪的原因是贵州直到1535年才被允许开乡试,也就是在此之前,贵州人想考乡试,要么去武昌,要么去昆明。路途之艰难,哪天自己汽车走一次就知道了。更何况那以前靠腿走山路了。因为要去外面考试,给多少名额只能人家说了算,有时候只有五六个名额。

对贵州的秀才们来说,去云南的可行性更大一些,毕竟湖广地区考试难度更大,但是云南和贵州交通之不便利,人所共知。有一个从贵州考出来的士子,曾经写过自己的考试道路:“镇远府镇远驿……十里至清平县清平驿。近,谨防蛮子。……皆蛇。倒退坡。三十里至关索岭。第五站,有哑泉,不可误饮,惟马跑泉水甘。……七里保甸铺。有毒泉,不可误饮。……”

贵州秀才们走到考场最近的路途大约是两千里,远一点的三四千里;万一考不上,原路返回,路程翻倍;万一考上了,再上北京,路途翻好几倍。考个进士要先来场两万五千里长征,没个好体格,真不行。一直到从明朝中期贵州考出去的田秋多次上书,才获准在贵州开乡试。田秋闻之大喜,自掏腰包付了考生们试卷费。老贵阳中心最大的一片地,是过去的贡院,而非各种府邸。可见贵州人对得来不易的科举之路是何等看重。同时期的贵州自然环境大概是个什么情况,请参考《明朝那些事儿》王阳明部分。

明清两代统计,贵州人在科举场上取得了‘七百进士’、‘三状元一探花’的成绩,奏请开设“京师大学堂”的李端棻,斩安德海的丁宝桢都是进士成绩不错的庶吉士。

有这样的传统,我们才好介绍一下同样出自贵州的秦元勋。秦元勋出身家庭一般,但是父亲很重视教育,给他和哥哥姐姐们上的学校都是相当好的。

秦元勋在贵州的同一所小学读了两次,因为父亲工作的原因中间转学去武汉一次。这所小学叫达德小学,是黄齐生、王若飞翁婿二人开办的,大概是这个原因,秦元勋的性格自幼就有个性。

秦元勋上学很早,转学去武汉的时候才5岁,转入的学校叫圣保罗小学。1928年秋天进校第一天,老师宣布一广许多规章制度以及对优秀学生的奖励办法其中有一条:“学年结束,凡考试获得第一名者,获大洋娃娃一个。”这个鼓励是很大的,因为秦元勋想要洋娃娃,但是家庭拮据买不起。到了学年结束,考了第一,结果奖品改成了一本圣经。但是这玩意对6岁孩子的吸引力是在是太差了,再加上王若飞的早期教育,那自然是对这玩意口出不逊,老师只好给他换了个洋娃娃。

秦元勋中学从贵州考入的是上海中学,这学校在今天的上海也是相当牛的,当时好像叫中央大学实验中学,如果不是这个名字,但是基本也是这个意思。之后是抗战爆发,浙江大学迁到贵州,回到贵州的秦元勋高二毕业考入浙大,师从苏步青。在浙大四年因成绩优异受到了竺可桢的喜爱。更难得的是,秦元勋多才多艺,能歌善舞,而且秦元勋的体格好这一点,甚至被竺可桢记入了日子,和历史上的那些贵州出身的士子们颇有暗合。

秦元勋于1944年底到美国哈佛大学数学系学习。他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惊人的毅力,分秒必争,用他自己的话说:“把喝咖啡的时间都用上了。”只五个学期就取得了硕士(M.A.1946)和博士(Ph.D.1947)学位。按当时校方的规定,上课至少四个学期,还要考两门外语(中、英文不算),写两篇论文,还要考Final。这种速度实在惊人,在哈佛校史上也是创纪录的。在哈佛期间他主攻主科数学(侧重拓扑学),副科物理(侧重理论物理),还利用暑假进修其它科目。1945年夏,在哥伦比亚大学学过经济;1946年夏在哈佛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学过管理课程。学习期间他广泛接触第一流学者,取得博士学位后,在哈佛大学有名的数学家伯克霍夫(G.Birkhoff)手下当过助教。所有这些,为秦后来无论是从事科研组织工作,还是搞科研,都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拿到博士学位的时候是24岁,比邓稼先还早两年。

但是秦元勋的老板比他还牛,伯克霍夫本科毕业就是副教授,一辈子没去拿博士学位。

当年,美国政府要求曾参与过要害部门工作的留美中国学生,宣誓、签字划押作出下述保证:若美国与另一国(包括中国)交战时,要效忠于美国。对此,秦断然拒绝,毅然决定回国。

尚不知在美国期间秦元勋曾经参与过什么方面的工作,但是他显然当时已经对原子弹有了较深入的了解,因为他回到贵阳之后的第一个报告就是《相对论与原子弹》,而非专业的数学方向。

另一件事就是和夫人冯敏女士结婚,日期选在了非常热门的七夕这天。夫妇二人相濡以沫四十年,直到1987年夫人去世,第二年秦元勋去美国女儿处颐养天年,直到2008年去世。婚后不久,秦去香港参加解放斗争。与曹日昌一道筹建香港九龙科学工作者协会,任业务部副部长,部长就是前面提到的曾昭抡。

1949年秦元勋面临两个选择。第一个选择是去美国为共产党做生意或者回解放区,秦元勋选择了回解放区。第二个选择是回来之后留在北京当教授还是去大西南干行政工作,秦元勋选择了去大西南。当时教授还是按照民国的制度拿高薪,去大西南就是供给制了,每月两元。

在大西南秦元勋干得一件事就是开花散叶,贵州大学本来理工科不能算弱,但是为了繁荣发展,很多都被拆出去了。工学院被拆到了重庆和云南,云南那部分建了云南理工大学,教授们被拆到了多所大学,中科院的成都分院,本来是贵州分院的。结果拆了小家为大家,秦元勋老年之后一直觉得对不起故乡。

一直到1953年秦元勋才回到北京,从事数学研究。秦元勋能够安下心来搞数学研究要感谢华罗庚。本来上面要他在院部工作,但是秦元勋当够了万金油干部,想做科研,上面不太满意,于是华罗庚便出面把他要到了数学所。这个不太满意的人,可能是钱三强,也可能是某院长或书记。

50年代,秦元勋是当时最年青有为的专家之一。他继承和发扬法国著名数学家庞加莱(Poincaré)于1881、1882、1885、1886年发表的四篇论文所开创的研究工作,即由微分方程直接作出它所定义的积分曲线,编著《微分方程所定义的积分曲线》一书(1959年)。开展了关于极限环的研究,共发表论文和著作16篇(本)(1954—1960年)。其中区域分析理论可大致确定极限环的位置;1955年第一次给出(E2)有一个极限环的具体类型,是二次系统已知的唯一有表达式的情况。他和他的研究生蒲富全(后为清华大学教授)对二次系统提供了在奇点附近构造出具有三个极限环的具体例子的办法;指导研究生董金柱(后为科大研究生院教授)解决了二次系统极限环的相对位置分布。这些重要成果均为海内外学者所公认和引用。秦元勋带领王联、王慕秋(现均为中科院数学所研究员)、刘永清(现为华南理工大学教授)、蔡燧林(现为浙江大学教授)等开展运动稳定性方面关于具有时滞的系统以及大系统分解为子系统的研究,是大系统稳定性分解理论的开创者。解决了钱学森提出的燃烧的不稳定性的时滞控制参数的界限。这结果曾作为中国向1960年莫斯科举行的第一届国际自动化会议所提交的四篇论文之一,被译成俄文在苏联出版。这些成果总结在国内出版的《运动稳定性的一般问题讲义》(1958年)和《带有时滞的动力系统的运动稳定性》(1963年)两书中.{别问我,这些字我都认识,但内容就是不懂。}

1960年秦元勋转向核武器研究,任邓稼先的副手。任务分工是,负责抓核武器设计中的威力计算方面的工作。

以下内容摘自桃源客:

秦元勋在中国核武器研制中所扮演的角色,类似美国著名数学家冯.诺伊曼,他也确实被很多同事称为“中国的诺伊曼”。

核武攻关,秦元勋具体学科分工是负责数学、计算和计算机方面的组织管理;任务分工负责核武器设计的威力计算。在攻克第一颗原子弹理论设计过程中,他提出非定态中子输运方程的“人为次临界法”;用拓扑学方法论证球形合成的块数;提出原子弹威力计算的粗估公式等。这些理论成果经受了原子弹爆炸成功的实践检验。他对上述成果及时加以总结提炼,写成百万字的《核装置分析》一书,内部油印发行,同时培养了中国第一代核威力计算队伍。

在完成任务过程中,秦元勋深知计算机的重要性。当时使用了中科院计算所刚研制的104机,他及时向计算所提出研制109丙机、向上海华东计算所提出研制J-501机的任务,使这两台计算机及时支持了氢弹计划。在氢弹研制过程中,秦提出了“天然差分”概念,解决邻域选取问题,有助于克服二维流体力学计算中遇到的困难;对加强型装置作出粗估公式;对氢弹威力计算的误差作出整体估计等。

在首颗原子弹爆炸前夕,由周光召、黄祖洽、秦元勋三人签字的备忘录直送中央专委,“保证成功概率超过99.99%”;第一颗氢弹试验现场,秦元勋代表理论部在一张保证理论设计正确的保证书上签字。秦元勋后来曾跟他的学生提到关于原子弹威力计算的问题:如果原子弹释放的能量不够大,恐怕美苏测不到(特别是美国);但如果过大,则有许多技术的限制,会给整个工程带来很多困难。爆炸之日,一声巨响过后,秦公和他的同事们都欢呼起来,――只是秦公还不能尽兴,他还要等空军飞行员带回取样结果;等美苏发表关于中国进行核试验的报导,最后确认。

《原子弹、氢弹设计原理中的物理力学数学理论问题》荣获1982年度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这一分量极重的项目共列有9名获奖者,其排名顺序为:彭桓武、邓稼先、周光召、于敏、周毓麟、黄祖洽、秦元勋、江泽培、何桂莲。

彭桓武和秦元勋相知多年,对其工作有着客观和深入的了解,也深为秦公为国家作出过巨大贡献却未得到应有奖励而深感不平。

如果说中国了解氢弹核心秘密的人不是很多的话,秦元勋毫无疑义就是这不多的人之一。再说了,就算有人说九院理论部副部长不懂氢弹构型,你信吗?

秦元勋1968年离开核武器研究,1988年去美国,按照脱密年限也够了。没有什么理由要人家继续留在国内孤零零呆着。

第一颗氢弹爆炸之后不久秦元勋就受到冲击,1969年去河南上蔡五七干校,一呆就是三年。直到1972年,美籍华人科学家集体访华,提到了要见秦元勋,这才把他解救回北京。1971年的杨振宁是第一个访华的美籍华人科学家。

1972年之后开国内“计算物理学”山门,1980年开展经济方面的数学研究。

秦元勋非常重视科普,认为如果读者看不懂,问题在于作者;作者如果真正懂了,应当用自己的语言使读者懂,这才表明作者真正懂了

他对门下所有的研究生都讲过一句话,让许多人终身难忘:“我不要求你们入党,但要求你们爱国!”
======================================
我作为忙总的老乡,对贵州的人事知之甚少,看到一篇关于贵州人的帖子,而且和忙总可能有交集(秦元勋曾供职于中科院数学所),所以发帖,此文和管理无关,还望不要见怪

9 条留言

1900-01-01 00:00:00
我见过 秦元勋先生,一起吃过饭。秦先生是美食家,据说去颐宾楼,熘鱼片端上来,一下筷子,就说:服务员,今天这菜不是王师傅炒的吧。答:是他徒弟炒的,师傅生病了。再下一筷子油焖双冬(冬笋+冬菇),说:服务员,你上菜慢了吧?答:是,我耽搁了几分钟。

秦先生不会搞人际关系,也没有自己的队伍,所以在数学界很吃亏。对比华罗庚,关肇直,吴文俊,许国志诸位先生门下人才济济,桃李满天下,秦先生门下很寂寞。所以也就没人宣传他的事迹了。

2015-04-13 10:54:11 回复
豆豆瓣瓣
2015-04-12 23:26:55
小弟虽然也是贵州人,但是对历史上家乡人事掌故不很熟悉。几年前翻出小学时发的一本贵州乡土教材,小时也没怎么感兴趣,翻出后看了里面的夜郎古国、牂牁国、播州杨氏、水西土司等历史,才发现原来贵州的历史也是很有意思的
记得忙总有亲戚曾是土司吧,:)
我们是水东土司。
2015-04-13 10:54:49 回复
CleanRobot.A
2015-04-13 11:50:41
查到一个游记,记录了水东宋氏土司的官寨——马头村马头寨 的 水东土司喜宴 http://blog.ifeng.com/article/28887035.html

忙总给看看这喜宴是否正宗?

忙总您描述的老宅,就在这个寨子里吗? 想想都很优美:

“ 老宅是在镇外的一个缓坡上,在镇内就能看见(现在房子高了可能挡住了),离镇约1000米。整个坡顶都掩映在凤尾竹群中,看不到任何建筑。春天还能看到大量粉红色妖艳的桃花点缀在凤尾竹中。缓坡下面是一条非常清澈见底的小河,碧绿的水静静环绕整个山坡。跨过小桥,就是掩映在竹林中的缓缓的坡道,沿着山坡蜿蜒。走到大门前,是5级石阶,上去是一个只剩下门框的门楼遗址,老宅周围是夯土的高墙遗址,残垣断壁。据说以前上面可以走人,并有胸墙,四个角是高高的砖砌碉楼。”

不正宗,这些人原来并不住在这里,是解放后迁移进去的,是新移民。

水东土司是一个独立民族,按照云南大学民族研究所的尤中教授《西南民族史》所描述,这个民族是东谢蛮,最早见于正史是《唐书》中,族源是发源于四川南部到贵州北部的古濮人的一支,后来与沿清水江迁移北上的古越族混血,成为一个独立民族,当地习惯上都叫他们“宋家”(与布依族传统叫法叫“仲家”一个道理,布依族主体也是这个族源,不过他们是西谢蛮与古越族混血)。解放后,把“宋家”分拆,按照其文化特点,分别并入苗族,布依族(布依族其实是多个民族合并),侗族,仡佬族和汉族。

水东宋氏土司在明朝时有八个马头(支系),我知道有开阳,龙里,贵定和草塘四个,我外婆家属于草塘宣抚司。因为明朝万历平播之战(遵义),当时水东宋氏草塘宣抚司的长子是杨应龙的女婿,被迫对抗参加明朝战争,杨应龙被战败后,全家被绑到北京午门斩首(这段历史可以参看我的白日梦2),草塘宋家被牵连,结果家族里面内讧,其他支系的,例如开阳,贵定的,帮助朝廷,自己杀起来,最后被迫向中央政府纳土称臣。这是一段血腥往事。所以现在几个支系并不来往,他们还有没有后人我不知道。

至于酒席,其实就是普通贵州农家酒席,不是少数民族的东西,是汉族的东西。

2015-04-13 17:19:40 回复
豆豆瓣瓣
2015-04-13 15:42:29
忙总对贵州远古时期的鬼方和牂牁古国有了解吗?有人说鬼方是西北地区的上古少数民族,又有些说是西南少数民族,搞不懂:)
不了解,夜郎目前没有太多确定性的资料。
2015-04-13 17:21:38 回复
豆豆瓣瓣
2015-04-13 19:04:02
记得那本乡土教材中有篇介绍了水西土司的奢香夫人,今天查了下,和奢香夫人同时期的水东土司也有一位巾帼英雄刘淑贞。

" 贵州历史文化两个重要的女人——刘淑贞和奢香,在明朝廷设立贵州省前,都同为执政宣慰使。刘淑贞统领水东,奢香执掌水西,两人同心协力,智略兼备,治理贵州功德卓著,明太祖朱元璋因此诰封刘淑贞为“明德夫人”,奢香为“顺德夫人”。

  刘淑贞和奢香虽身处两地,但却惺惺相惜。我省著名史学专家范同寿在《被冷落了的水东宋氏》一文中说:“在那场关系到西南一方安宁的马晔欲逼反水西事件中,刘淑贞以女政治家的气魄,力劝奢香戒急用忍,卷裙走马数千里,亲赴京城向朱元璋报告马晔弄权误国、扰乱地方、辱挞奢香、欲逼民反等情状。一场事关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政治危机,因水东刘氏立场鲜明,不辞辛劳的奔波,才得以化干戈为玉帛。”

  刘淑贞在宋氏统治水东地区数百年的历史长河中虽是短短一页,但她的作为,令水东历史和水东文化熠熠生辉。曾担任贵阳市乌当区史志办主任、参与《水东洪边宋氏·贵州大土司历史文化探寻》课题研究的罗登宜,用9个月时间,对这位叱咤风云的人物进行专门研究,在数十部史志书籍和野史家谱中穿梭,寻找有关刘淑贞的“蛛丝马迹”,最后撰写出长达近10万字的《刘淑贞史话》书稿。在罗登宜的心中,不管是帮助奢香夫人状告马晔,还是与奢香一道共同开辟驿道、设立龙场九驿,都有一个明确指向,那就是亲如姐妹的刘淑贞与奢香始终肝胆相照,心无旁骛。

  刘淑贞是个美丽柔情的女子。清光绪年间,贵州楹联大师刘韫良慕名寻访云锦庄宋氏别业。伫立于别业废墟前,刘韫良心潮澎湃,感慨万千,一副藏头对联随即在心中构成:“云讶彩轻飘,忆当年琴酒相携,莺侣也曾名士揽;锦凝香暗绕,慨此日亭台已换,鹃魂哪得美人招。”在这副对联里,上联开头的“云”和下联开头的“锦”,构成了“云锦”。作者借助想象,再现当年宋氏别业云锦庄曲水流觞的动人景致,抒发了作者对刘淑贞的爱慕。

  为了弘扬曾为明代贵州政治、经济、文化、交通等作出突出贡献的历史功绩,2008年,贵阳豫章书院为刘淑贞塑立了铜像。2010年8月,贵州作家廖昌国以刘淑贞为原型,创作、出版了电视剧本《旷世女杰》。"

貌似奢香夫人的名气大很多,不知为什么同为“贵州宣慰使”的水东刘淑贞却不如奢香夫人有名
奢香夫人贡献更大,没有奢香夫人,明朝平定云南蒙元政权是很困难的。
2015-04-14 12:10:41 回复
肥羊
2015-04-20 09:12:15
主要是交通和后勤方面的支持吧,如果奢香不支持,明军的后勤补给线太长,成本高,容易被截断。我的理解,请忙总指教,谢谢!
当时水西地区是一个部落联盟,相当多的部落被云南的蒙元政权收买,准备在明军补给线上打游击,在乌蒙山区,冷兵器时代打游击,明军必败无疑(其实热兵器时代,在山区,正规军打土匪,代价也很大,可以参考当年苏军在阿富汗打,美军打塔利班)。其实唐朝当年派鲜于仲通带10万大军征大理全军覆没的例子可以说明山地战中原人不好打。

奢香夫人的贡献是整合了部落联盟,一致支持明军进军,并保障其补给线安全。
2015-04-20 13:21:39 回复
肥羊
2015-04-20 15:30:52
谢谢忙总,如果明朝将军事进攻和政权建设结合起来,类似解放初期的剿匪,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能否取得成功?考虑到生产力的限制,比如医疗,通讯等的限制,我倾向于很难,而且当时明朝的目的是最短时间内消灭元军有生力量,奢香的功绩就更加突出。请忙总指教
不完全是,明朝要解决云南,主要解决腹背受敌,实际上明朝一直到灭亡,都没有解决北方威胁,瓦剌还在土木堡俘虏过明朝皇帝。明朝其实没能统一中国版图。

朱元璋解决云南问题,是为了不被翻盘,很关键。蒙元势力并不弱,关键是自己分裂内讧了,如果不是这样,朱元璋没机会的。
2015-04-23 11:48:54 回复
豆豆瓣瓣
2015-04-20 23:20:18
奢香夫人在其他部落倒向元军时支持明军,是其看到元朝不可能复辟吧,烧把冷灶,赶快抱大腿的吧?
不完全是,还是汉族文化吸引她。当时贵州土司(包括水东土司我的先祖们),极端崇拜汉族文明,甚至有著名诗人(不是自封的,是后来明朝文化界认可的),他们对蒙元野蛮和铁血非常不满,算反戈一击,秋后算账,因为蒙元统治时期对他们镇压和欺凌很厉害。水东宋氏的一个土司就自己取名宋蒙古歹(明朝后取名宋钦),蒙古歹的意思就是蒙古人坏。钦是钦佩明朝文化。

这是真事,绝非传说。
2015-04-23 11:43:15 回复
豆豆瓣瓣
2015-04-23 17:25:53
忙总,为啥明朝没能实现对北方及西北和西藏的统治呢?反而是起于东北的少数民族女真能把整个北方占住,收服蒙古,西藏也能实现法统上的统一。蒙古在整个明朝都不消停,女真人不过区区几十万,就能把蒙古又拉又打,并用收而用之,这是为啥呢?
蒙古草原农耕民族无法生存,再说对游牧民族,只能击溃,无法全歼。就算是汉武帝,打匈奴,也是元气大伤。
2015-04-24 17:37:36 回复
返回索引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