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索引页

中国未来的问题主要就是养老问题

wxmang

2015-03-11 10:31:35





中国目前的养老制度是闭门造车一厢情愿制定出来的,所以基本不具有可行性,实施结果必然是入不敷出。以一个大型一类国有制造型企业的数据为例可以说明这个判断。

这家企业是行业龙头,装备水平和技术水平都是名列前茅的,而且是因为瓦森纳协定对我国禁运的某些军品的唯一定点生产任务基地。

目前这个企业主营业务收入46亿,主营业务成本35亿(包括原材料、辅助材料、燃料及动力 、工资及附加、制造费用(包括车间管理人员工资;一线直接生产人员非生产期间的工资;职工福利费(管理人员工资资的14%提取);交通费(为车间职工上下班费用);劳动保护费;折旧费(车间所使用固定资产);修理费;租赁费;物料消耗;低值易耗品摊销;生产用工具费;产品试验检验费;季节性修理期间的停工损失;取暖费;水电费;车间办公费;差旅费;市内交通费和误餐补贴;运输费;保险费;技术组织措施费;其他制造费用)

扣除掉各种税费,包括国税负责征收的增值税(增值税=商品销售收入(不含税)*17% - 进货金额(不含税)*17%(月报);无抵扣发票的工资、劳务、服务等等支出不能抵扣)、车辆购置税;燃油税。

地税负责征收的(有30种),大项是企业所得税(所得税=利润总额*税率为25%)、个人所得税、土地增值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房产税、城市房地产税、车船使用税、车辆使用牌照税、资源税、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印花税、耕地占用税、城市集体服务事业费、文化事业建设费、教育费附加等等。(应纳城建税=应纳增值税*7%;应纳教育费附加=应纳增值税*3%;应纳地方教育费附加=应纳增值税*2%)

上述税费最终占销售收入的5.5%左右,也即2.5亿左右。

再扣除财务费用1.5亿(企业有22亿各种不同贷款)、各种摊销1亿(包括无形资产摊销、折旧费、专利费摊销、研发费用摊销等等)、销售费用8000万,以及运输费、管理费用等等其他后,所得税前利润2亿左右,所得税率为25%。但是上述数据没有计算五险一金。

如果计算五险一金,企业开始亏损,因为企业有1万人,月均4000元工资,人事费用每年支出4.8亿左右,按照着五险一金制度,需要增加50%人事费用支出,也即2.4亿。

目前中国五险一金制度设计是:基本养老保险单位缴纳20%,个人缴纳8%;基本医疗保险单位缴10%,个人缴2%+3元大病统筹;失业保险单位缴纳1%,个人缴纳0.2%;工伤保险单位缴纳0.3%;生育保险单位缴纳0.8%。此外,住房公积金的缴纳比例,单位和个人都是12%。缴费的基数,则是按照员工本人上一年月平均工资来计算。不算住房公积金,个人三险的缴费比例合计是11%,单位为个人缴纳五险的比例合计为32.1%。单位和个人合计缴纳比例达到了43.1%。而如果各算上12%的住房公积金,个人和单位的缴费比例就分别达到了23%和44.1%,合计达到工资的67.1%。

以某位员工上年月平均工资1万元整计算,那么他今年每个月所缴纳的社会保险分别为:个人缴纳部分:养老保险8%为800元,医疗保险2%+3元为203元,失业保险0.2%为20元,住房公积金缴纳12%为1200元。每月合计扣缴共2223元,占工资比例的22.3%。

单位为其缴纳的部分:养老保险20%为2000元,医疗保险10%为1000元,失业保险1%为100元,工伤保险0.3%为30元,生育保险0.8%为80元,住房公积金12%为1200元。每月单位合计为个人缴纳五险一金4410元,占个人月工资比例的44.1%。

也就是说,如果单位聘用一名月工资10000元的员工,那么实际每月至少要支出14410元。


面对这种竭泽而渔的制度,当然国企没有动力偷税漏税,也没有可能对抗政府,一定会乖乖交钱,但是亏损最终还得中央财政买单。

至于民营企业,只有两条路可走,一条是对抗,不交,如果处罚就关门大吉,另外一条就是弄虚作假。目前大多数民营企业选择后者。其实地方也是睁只眼闭只眼,浙江完全缴纳足额五险一金的民营企业不到20%,广东不到15%,就是明证,地方政府也不想把企业都逼得关门大吉,影响自己税收和就业指标完成。所以养老金的亏空是必然越来越大的,戴相龙计算过,到2025年养老金亏空大概3.5万亿到4万亿(根据不同养老基准),这个计算以2000年不变价格计算,如果考虑通货膨胀,大概在8万亿左右。这是需要中央政府买单的。买单的资金来源只能是央企的利润。


而央企目前留存利润主要用于再投资的自有资金(所谓本金),一般铁公基项目自有资金必须30%,另外70%可以贷款。由于铁公基投资有连带效应(例如高速路通后,可以带动民间资本去投资房地产,物流园,工厂,旅游等等),现在一般情况是铁公基投资5元,可以带动民间资本2元钱投资,实现增加1元GDP。所以如果把央企留存利润用来弥补养老金亏空,GDP增长会显著下降的。目前每年中国新增GDP7.5个点中,4--4.5个点是新增投资创造的,而新增投资中,房地产是主力,其次就是铁公基。

所以未来中国经济真正的考验其实是养老,而不是产业升级或产能过剩,当然更不是金融风险,这些都是成长中的问题,可以水涨船高解决,也即可以用水多了加面,面多了加水来解决,其实就是印钱来稀释债务,缓解矛盾爆发时间。

养老却是实实在在的大问题,他不是成长中的问题,而是成长中的颠覆性力量,他是寅吃卯粮,入不敷出,可能导致未富先衰。这种情况与希腊、西班牙等PIGS国家目前遇到的问题实质是一样的。

当然中国因为有央企兜底,不至于出现他们那种国家财政破产的危机。这也是没人可以撼动央企地位的原因,这是TG执政的基石,如果哪天真的出现一个中国的戈尔巴乔夫,把央企私有化了,那才是人类的灾难,美国也将被拖入深渊。骨子里浸透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理念的中国人可不像欧洲人好糊弄,李自成张献忠都是因为生计问题铤而走险的。所以总的来说不用过于担心,这点上面心知肚明。只有政治白痴才会想肢解央企。



26 条留言

1900-01-01 00:00:00
因为一大帮人等着养老金入股市,然后洗劫一空,变成自己的合法私有财产。当年中经开能够做的,现在很多人也准备做,已经等不及了。
2015-03-12 10:50:06 回复
雪岭熊风
2015-03-11 12:12:26
我们公司是按足额交五险一金,用工成本确实是名义工资的144%。

现在养老金个人参与度太低,高低收入的人都不愿意交,有点肉包子打狗的心态。现在开始吹养老金入市的风,说要实习收益大增长。我怎么感觉最后得便宜的会是金融机构呢?美国401k也是由操盘手玩,输赢都收佣金,08年金融危机,最后还是老百姓买单,好多人推迟退休。

中国养老金入市,又是一个分账点?

不整体改革税收和金融体系,单谈养老金改革是不是缘木求鱼?

另外,计划生育会放开吗?

目前养老金改革,没想这么远,就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且也没法触动税务和金融体制,那一块太强大,连总经理都无能为力碰一下。

计划生育一下子公开放开不太可能,这个政治代价没人承担,但是小步快跑逐步放松是必然的,实际上现在很多地方已经很松了。

至于养老金入市,不过是广东1000亿养老金委托入市试验成功后,很多地方政府跃跃欲试,想分一杯羹,中央未必敢一下子放开,因为中国还没有这么多合格的投资机构来管理这么大一笔救命钱,政府部门监管能力也跟不上。再说很多人是抱着饿狼的心态看这笔钱的,可能也让决策者胆寒。所以我觉得大规模放开还需要时间来观察。
2015-03-11 12:47:51 回复
湖畔2010
2015-03-11 12:30:13
所以混合制改革让出部分股权,获得的资金填补养老金缺口?
随着人们寿命的延长,无论什么样的养老制度都要调整。
要么延长退休时间,要么降低老年任的生活水平。
退休靠国家靠不住?
我个人觉得养老还是靠自己稳妥一点,任何政府都不可能是无限责任政府,最负责的政府,也至多能够保证让老人饿不死而已。

2015-03-11 12:49:10 回复
天天
2015-03-11 14:07:33
那对于普通的民众来说,是不是目前在能养活的起的情况下,多生几个孩子也可以分担一部分风险?
那你得保证所有孩子都孝顺,不然就是三个和尚没水吃。

不过现在保证孩子孝顺,几乎是不可能完成任务。
2015-03-12 10:44:53 回复
/*泽 强*/
2015-03-12 00:02:56
忙总,中国的农村其实也是很多人的一条养老退路,虽然这么说有点不道德,可实际很多就是这样,年轻时候在城市干活,老了回农村。享受不了城市的养老保险。
对个体是这样,但是对国家整体来讲,到时3亿人劳动,15亿人吃饭,怎么样都是无法平衡的。
2015-03-12 10:46:11 回复
safeguard
2015-03-12 01:31:11
不是要延迟退休么,这样养老金的支付压力会减少很多
中国没有欧美那样的民主制度,执行压力会小很多吧
反正我是没准备在65岁前能退休的
你太天真了,对公务员和事业单位,延迟退休是有保障的,民营企业除了管理岗位,招聘年龄很少会超过四十的,而且一般民营企业是不养老的,一旦利用价值不大,例如女的超过50,男的超过55,就想办法把你清除了。

延迟退休,与当年大下岗买断工龄本质是一样的,国家甩包袱的手段而已。
2015-03-12 10:48:42 回复
湖畔2010
2015-03-12 11:13:00
忙总能否解读一下啊这条新闻:财政部推出了个一年3万亿的地方政府债务置换计划,2-3年的债务置换成7-10年的,成本高的债务替换成成本低的债务融资方式。 中国版QE?
相当于当年银行搞的债转股而已,只是权力还不如债转股,债转股银行还有权接管企业(我当年就是干这个的)。这个实际上就是地方债务重整,大白话就是地方还不了钱,耍赖:老子什么时候有钱什么时候还,黑老大担保。

地方债务主要债主是银行(少量是信托产品集资的钱),跟普通老百姓关系不大,信托这块老百姓会受点损失。其实这种花样,10多年就来一回,最后银行核销坏账,财政买单。

不能再玩债转股,是因为这次借钱的不是国企,是政府,银行不能去接管政府吧?

2015-03-12 11:18:54 回复
bbobb
2015-03-12 12:26:02
根据财政部的匡算,债务置换后地方政府一年可减利息负担400亿-500亿元,缓解地方支出压力,也让地方腾出部分资金加大其他支出。

近年来,高企的地方债务一直悬在中国经济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审计署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6月底,全国各级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20.7万亿元,地方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10.8万亿元

我们其实最高的债务在企业,企业债务已经超过美国企业债务。
2015-03-13 11:42:39 回复
豆豆瓣瓣
2015-03-12 17:04:04
忙总,你说的是以现在的劳动生产率及消耗来推算,是否有这种可能性,就是以后新的科技及组织效率带动生产率大大提升,产出足够多的资料,足够供养全部人口呢?
远水不解近渴,先的熬过2030年这一关。
2015-03-13 11:43:18 回复
然后203
2015-03-12 20:38:35
国家资金不应该到股市里面做短线,炒期货。但可以做一种战略性的资产组合,比如持有中国神华、大秦铁路、云南白药这样的股票,一方面股息率还可以,再者现在处于估值低端。还可以配合相关的资产证券化政策。如果要解决养老金的话,我觉得这是唯一的一条路。但我想养老金入市最大的问题是难以避免投资决策受权贵的影响。
这个就是戴相龙的方案:所有央企都把20%股份划拨到养老基金中,只分红,不参与决策和管理。
2015-03-13 11:44:27 回复
Yifan
2015-03-13 03:12:01
能不能有个这样的工资税免税政策:个人将税前收入的x%(需要设定上限)打入直系亲属老人(需有年龄限制)的养老金和医疗账户,同时这部分收入免征个税?
这个政策不公平,因为没子女的就享受不到这种优惠。这是一种不公平的财政补贴。
2015-03-13 11:45:23 回复
雪岭熊风
2015-03-13 15:38:55
忙总,现在除了汽车,走进超市医院,外资合资的东西都很多,现在西方对我们经济的渗透和控制厉不厉害?我在美国呆过一段时间,感觉多是低端商品和代工货,美国对中国资本的进入相当防范,有很强的冷战思维和敌对意识。
我们防范也很厉害,战略行业外资是进不去的。
2015-03-15 18:08:31 回复
然后203
2015-03-13 21:13:06
我在年初用EXCEL,对上市公司财报公布的数据做了一个计算,发现很多国企制造业的资产负债率在70%左右,比如东方电气等,而且长期居高不下。请问忙总这个现象是否正常?
很正常,航空公司负债率更高(85%以上),只要现金流量能够稳定覆盖,财务杠杆高一点有助于资产运营效率提升。

风险主要是现金流量不稳定的企业。
2015-03-15 18:10:02 回复
五柳后人
2015-03-18 08:22:11
我觉得,弥补养老保险缺口关键在于扩面,依法强制参保,国企做得很好了,私企做得很差。另外,我反对延迟退休,如果非要施行,那么应该加上一个前提,男50,女40,签订无固定期合同。
做不到,如果强制参保,80%的低附加值民营企业都要完蛋,失业人口超过一亿,国家承受不起。
2015-03-18 16:31:18 回复
远蛤蟆近青蛙
2015-03-18 16:07:19
忙总,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多年累积,加上我们大多数企业附加值不高,也即创造的价值无法覆盖成本,只好靠借钱维持。
2015-03-18 16:32:20 回复
meilibuzai
2015-03-22 21:51:19
很高兴又找到忙总。祝忙总好。

年前回家陪床,就是做些普通的陪护等,旁边的老大爷老大娘都在羡慕,一直说我孝顺---心里话,就我个人还是蛮愧疚的(平时太忙,有点体会“子欲养而亲不待”等)。后来,听了周围病床家里背后的故事,以及回家听到的故事或者段子,不得不支持下忙总这个论断。

另外,向忙总汇报下回乡见闻:1、我们那里的(山东农村)新农合医保、先治病后付费、异地联网等等政策,执行得不错,群众支持度很高。不过,不知道其他地方如何。2、县级市的经济转型压力很大,以前主要靠低廉人工而不是技术支撑的产业比如纺织,很多面临关停,然后搬迁后用老厂发展房地产维持着。3、农村特色养殖(貂、狐狸等)据说因为俄罗斯等地的情况,外贸打不动,内销还没打开,基本上哀鸿一片,比较危险。
中国农村正在发生深刻变革,原有的依赖血缘关系的宗法体系在消亡,而新的以契约为特征的社会结构又还没有建立,所以现在是互相不信任,对政府也不信任,既无亲情,也无责任和权力。
2015-03-23 15:30:53 回复
然后203
2015-04-24 21:50:16
人社部表示,部分国有资产划拨转入社保基金已经启动,相关跨部工作机制已经建立。

4月24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新闻发言人李忠在人社部一季度新闻发布会上表示,目前上述工作正由财政部牵头,国资委、人社部、社保基金理事会、证监会等部门共同推进参加,且相关部门已成立了专题工作组,建立了工作机制。目前,正在深入研究论证,并且要在这个基础上“抓紧提出一个总体方案”。
据我知道,难度极大,讨价还价博弈非常激烈,看习大大功力。
2015-04-25 15:29:46 回复
钢铁天使
2016-07-05 19:49:41
这场面极像明朝晚期啊,崇祯要下面臣子掏钱,结果是个个赛过铁公鸡。宁愿给李自成抢也不给皇上救急。
你没看懂我的意思。
2016-07-11 11:58:44 回复
专注一点
2016-07-05 23:39:44
请教忙总
董事长提出做强做优做大国企,是不是也是为未来养老考虑呢
不过感觉总经理的批示和董事长不是一个思路呢
不是为养老,而是为政权基础。
2016-07-11 12:11:20 回复
方嘀嘀
2016-07-07 12:41:24
昨天微博上有人爆料:

"某个发不出国企员工工资的著名省份,据传最近正在打包出售省内多地的多所公立医院,以缓解燃眉之急的财政危机。资产包范围包括四家三甲医院、一家肿瘤医院、一家妇科医院,以及十余家二甲医院和各类分院。要求不允许买方尽调,决策信息仅限于政府所提供的寥寥书面信息和自行走访,挂牌底价20亿,上不封顶。这些医院中,仅有一家微利,其余均亏损,一些亏损严重。实地走访的买家发现,不少医院因医保资金长期不到位,流动资金紧缺,已经拒收病人,门可罗雀;有些医院的设备已经不知去向,只剩一个楼房空壳;肿瘤医院则开在村里。即便如此,一大波A股上市公司仍然跃跃欲试,因为他们相信,即使这是个坑,也将由股民最终买单,而且作为建国以来规模最宏伟的公立医院改制案例,上个新闻联播也值这个价钱"
钢铁天使
2016-07-07 19:12:21
难道是山西?困难到这种地步?还是借此机会甩包袱?
甩包袱。
2016-07-11 12:10:36 回复
听风听雨
2016-07-08 15:12:53
作为参与过房地产税研究和征求意见的JR,跟大家聊聊决策流程和未来走向
由 荀三易 发表在虎扑体育·开放区 http://bbs.hupu.com/kfq
概述
房地产税的概念提出最早是98年房改时期。其实在82年土地政策定型的时候,就已经有人提出物业税的概念。但是当时的房地产市场不够成熟,不具备征税的基础。而且当时的物业税有明显的地租性质,受到很激烈的反对。
到90年提出住宅七十年期限的时候,决策层完全了解这种照抄殖民地政策的不可延续性。但是当时几个考虑,一是不改变土地的所有性质,二是房屋的设计年限,三是人口的平均年龄,四是人口对住房的改善需求。所以研究认为不存在一个房子住满70年的情况,一定会不断的迭代和更新。
当时有一批房子是划拨用地的房改房,是没有使用年限的。这也是一个土地使用上的双轨制。
真正开始研究出台房地产税是2003年。当时财科所正是立项研究。当时是财政部牵头研究财税体制改革的一个子项目。

参与情况
我接触房地产税分为两个阶段。一个是参与财科所相关研究的分项研究。一个是后来多部委联合的征求意见。

主要内容
1.房地产税的对象是国有经营性用地,不仅仅是大家关心的住宅,包括商业、旅游、文化、教育、医疗、工业,所有土地一概需征收。但是减免条件各有不同。高尔夫球场一类的土地税率最高。

2.大家最关心的住宅,流出的消息特别多。人均60是铁定的了。从最开始的30一路涨到60.有内部笑话说是因为副部级分房是180平,所以定的人均60.真实原因是2007年左右美国的城市人均面积是57点多,向上取整。这个人均面积应该是爆了所有的欧洲国家,不如现在的加拿大和美国。

3.税基问题。未来不动产登记会要求申报家庭自住房,人口按房子内户籍人口算。人均面积不超标不征税,超标部分按第二套算。第二套有一个系数减税。第三套足额,第四套系数增税。具体系数一直在讨论。设置应该是各地有区别。按房屋估值征税,估值初拟按现在房屋交易的指导价体系。肯定比市场价便宜不少。

4.方式。委托给定点的银行,采用报税的形式。拖欠一定额度会有提醒。超过一定额度会影响房主的征信。身份信息不能买火车票飞机票办理银行业务。人行征信拉黑。再拒不缴付,税务会同执法部门上门递送文件并清退查封。

5.多余房源处理。鼓励房屋租赁。正式的租赁并备案纳税,已纳税项可以抵扣应缴房地产税。还可以将房子交由政府租赁平台统筹管理,则完全免税。

6.理论逻辑。大家都知道70年使用期不合理,决策层现在统一的认识是:纳税即拥有使用权。对于已缴纳土地出让金的地块,说服人大和法制办的理由是:70年的土地出让金是租金形式的,所有权不属于使用权获得者。因此附加于所有权上的土地增值也不属于使用权人。土地的增值主要通过周边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的完善而达到,在现行土地政策下,其主要资金来源则是其他土地使用者。难以形成有效的闭环。房地产税是完成闭环的重要补充。

7.建议。三四线城市房地产税推动还有很长的过程,二线的资产价格还没有达到政研室的预期,5年内开征有困难。一线的小伙伴们准备把手上的小面积老房子调配一下吧,最快就是北上深了。

PS:
大家可能不太理解房地产税的初衷,增加财税收入固然是一个,挤出原市中心的投资价值,完成城市内生动力也是目的之一。

很多人提到了上海的亭子间,同理还有北京的四合院。这些其实都棚改对象,需要清退出去,从而唤醒市中心土地价值的。而且大部分这类房子是没有产权的,目前都是以廉租的形式分配给居民居住。
----------------------------------------
不知道忙总能不能给点评下?
不讨论房地产。
2016-07-11 11:59:07 回复
Wuaner
2016-07-20 23:07:12
忙总好。隔壁两个帖子里还看到了一段时间前忙总对房地产的讨论。这是说不讨论房地产,是与主贴主题不符(貌似不该啊,别的楼里不都天南海北一通讨论嘛),还是另有其他原因,这个话题变得敏感了?
不讨论包括房地产和股票等等投机领域的交易和投资话题,是因为怕以后来骂我骗子,混混等等。我被骂怕了。

至于讨论政策背景或趋势,一般问题不大。
2016-07-21 10:32:17 回复
远蛤蟆近青蛙
2016-07-21 10:34:53
那忙总说政府要放弃房价调控的责任,是否意味着以后房价也跟股价一样会出现暴涨暴跌的情况
除掉北上广深外,暴涨不可能了。
2016-07-21 10:59:17 回复
薄荷糖家族
2017-11-18 12:45:49
政策出台了,划转比例为10%。
现在有点晚了,可能会手忙脚乱。
2017-12-23 18:53:13 回复
一休哥们儿
2017-12-25 16:47:14
如果人工智能继续发展,几十几百年后,如果机器人能够接近或达到人类的智慧水平,甚至产生意识。会对您之前写的那个剪羊毛的模型有什么影响?会不会出现人类剪机器人羊毛的情况,就不剪同类了?
没影响,因为机器人不会有存款,有房产。
2017-12-28 12:01:51 回复
返回索引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