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xmang 发表于 2012-4-25 21:17 ![]()
水利可以政府投资和以工代赈,就像现在贵州正在实施的。
贵州农村尽管穷,但还是社会主义因素(或者更确切的说, 是社区合作精神)保存得比一些汉族地区农村好得多的地方, 所以政府投资可以事半功倍。
汉族地区不少农村原子化、破碎化非常厉害, 政府投资也是事倍功半。 比如我在广东河源看到的农村,其实个体来讲富裕程度恐怕和德国也差不了多少, 但真是穷得只剩下钱的村庄, 烂泥扶不上墙, 水利政府年年投钱还是乱七八糟,政府出了大钱修建的水利设施村民不维护,出了问题就等靠要。
工业化社会农业总是要补贴的, 但补贴之外, 社区合作和社区建设还是非常重要。 以德国为例, 前东德地区农村的社区合作和社区建设比西德地区差很多(为什么如此我还不太理解,但确实就是如此),尽管政府的补贴多得多--西德人民已经交了二十年的统一税为这类补贴买单了, 但东德地区农村还是凋敝得很厉害。
洗心 发表于 2012-4-26 16:59 ![]()
贵州农村尽管穷,但还是社会主义因素(或者更确切的说, 是社区合作精神)保存得比一些汉族地区农村好得多 ...
就我的观察,农村凋敝还是年轻人口流失导致的,以贵州苗族地区为例,交通比较方便的,两极分化,一类是民族旅游做的红火的寨子,年轻人很多(实际都成了专业的民俗表演演员,每天唱歌跳舞,其乐融融),做事情,不管是兴修水利还是其他修桥补路的公益事情,很容易组织起来;一类虽然在交通干道傍边,但是因为没有什么特色,旅游搞不起来,就都到广东江浙打工了,这种地方就很破败,组织公益事业,兴修水利之类就没人。
那种交通不便的深山大菁,基本还按比较传统方式运作,以前的生产队长或者其儿子之类(一般就是家族长老或寨老)仍然很有威信,当然名称不是队长了,还能够组织起修桥补路,兴修水利的行动。乡镇一级地方政府,只要跟寨老打个招呼,把补助的水泥,柴油,化肥之类兑现(他们自己组织来搬运),就能完成政府要求的目标。
所以中国很复杂,不能一刀切。
湄潭县的农业合作社基本是先自发出现,再政府引导的。下面是一篇汇报:
湄潭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工作情况汇报材料
2009年1月21日来源: 湄潭县农业局 农经管理
一、基本情况
湄潭县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从2003年开始建立“湄潭县云贵山无公害茶叶协会”以来,全县已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39个。其中专业协会4个、专业合作社35个,涉及农户8183户(其中合作社在工商局注册登记涉及的农户1120户),辐射带动农户3.8万余户。39个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中,已在县工商部门登记的有34个。其中2008年新建24个,各类农民专业协会转型合作社10个,是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最快的一年。
二、工作情况
(一)加强组织领导。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离不开各级党委政府的推动,全县上下高度重视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工作。一是县乡两级分别成立了工作领导小组,由分管农业的领导任组长,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二是由县人民政府下发了《湄潭县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意见》,县农业局制定了《关于<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宣传实施工作方案》,以此推动全县专业合作社发展。三是落实目标任务。四是严格考核奖惩,对完成发展任务且合作社规范运行的实行奖励,对未完成任务、达不到目标要求的予以通报批评。
(二)抓好宣传培训。《农民专业合作社法》颁布实施以来,为了使本法深入农村农户,由县法制、农业部门牵头,组织相关部门广泛开展普法宣传培训活动。一是通过以会代训的形式宣传《农民专业合作社法》,07年宣传培训50余次,培训人员5400余人次,08年宣传培训70余次,培训人员7500多人次;二是发放《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单行本430份到各乡镇、村、专业合作社(含专业协会),进行广泛宣传培训;三是将《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纳入“五五”普法学习和考试的重要内容,组织机关事业单位干部深入学习;四是对登记的专业合作社进行专业培训,进行应知应会专业考试,使他们依法开展工作。五是积极组织县级业务人员和部分合作社负责人参加省、市组织的专业培训,参训人数达40余人次。六是为了让合作社之间互通信息、交流经验,县级农业主管部门组织开展了两期“农民专业合作社论坛”,组织各合作社(协会)负责人培训和讨论,不断探索“依法建社、合作与发展”的新路子。
(三)强化政策扶持。按照《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要求,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必须给予必要的扶持政策。这方面,县、乡每年安排一定额度的资金,用于项目示范和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培训、信息、技术、产品认证等工作。并明确要求,金融部门在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兴办加工企业设施、购置相关设备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农、林、水、科技等部门在项目安排上向农民专业合作社倾斜,努力营造关心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良好氛围。例如:为做大做强我县茶叶产业,提高茶产业的组织化程度,加快茶叶专业合作社的建设与发展,对茶叶专业合作社实行了“三个倾斜”(即项目安排倾斜、奖励扶持资金倾斜、技术人才倾斜),对茶叶专业合作社规范运作的,由县财政每亩补助2元作为合作社工作经费,对茶叶专业合作社购置农机具(如频振式杀虫灯、机动喷雾器等)实行补贴,对茶叶专业合作社开拓市场、宣传品牌活动进行补贴。
(四)规范发展程序。按照《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要求,在开展过程中,我县严格以下程序建立和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首先是以基地建设促专业合作社的发展。由发起人根据当地产业优势,特色养殖项目,建立种养基地;然后是组织召开座谈会,深入宣传发动,宣讲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基本知识和合作社法的相关要求,鼓励农民自愿加入;三是由合作社发起人起草试行章程,制定财务管理、理监事会工作等有关制度,提交社员大会讨论通过。四是根据社员大会讨论通过的章程和相关文件资料,到工商部门申请依法登记。
在发展过程中,农业部门积极开展指导和服务,向上争取项目和资金对合作社予以扶持;工商部门对申请设立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按照《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农民专业合作社登记管理条例》的规定时限办理,不收取任何费用;卫生部门负责办理合作社卫生许可证;质监部门负责办理合作社组织机构代码证。
三、专业合作社的运行情况
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建立和运作,促进了我县茶叶、果蔬、辣椒、优质米等产业的发展,推进了我县农业高效、优质、高产、安全、生态进程,提高了农民组织化程度。
(一)合作社规范运作,坚持标准、严格要求,设立专业合作社有产业基地、人员、《章程》和管理制度等,必须按《专业合作社法》的要求建立。
(二)有效提高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外对市场、内联农户,有效提高农民的市场组织化程度。一是把单家独户的农民联合起来,以统一的市场主体应对市场,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二是通过生产、加工、运输、贮藏、销售一体化经营,有效延伸产业链条,提高农产品商品率,加快流通;三是强调整体利益最大化,内部成员素质提高,自律性增强。四是以合作社组织商标注册,品牌入市。
(三)实现了农村土地规模经营。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立足当地资源,发展种植、养殖等特色农业和优势产业,推动了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和规模经营。有农业特色产业的地方,大多建立了合作经济组织,也正是有合作经济组织作为载体和平台的带动,土地承包经营权得以流转,“一村一品”、“几村一品”的农业产业化格局更加明显。据统计,全县有90%以上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参与了农村土地流转。如:湄潭县李家寨蔬菜专业合作社,该社由91户农民以土地入股组建,入股土地952亩,由合作社统一规划发展蔬菜产业。入股方式为:入股农民每亩土地栽植莴笋等,一亩为一股,折价200元,交合作社统一经营管理,投产后,农民按每亩扣除生产成本后的90%进行分红,10%作为合作社的管理费。
(四)促进了专业化和标准化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挥其优势,围绕当地的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对内有效组织农民自律,分工负责,实行统一的农业生产技术标准,专业化、工业化生产经营,对外发挥整体和组织优势,统一质量、统一价格,切实保护了农民的利益。全县获得无公害农产品产地(基地)、绿色食品认证的共9个。如:湄潭县永兴流河渡茶叶协会,“栗香”牌有机茶,从基地建设、生产加工、包装营销都实现了专业化、标准化。
(五)推动了农民收入持续增加。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通过合理配置生产要素,实现了规模经营;通过统一服务、开拓了市场,降低了生产交易成本,扩大了产品销路;通过建立利益联系机制,实现利益返还,分享加工流通环节的利润,从而在各个环节促进了农民增收。如:湄潭县李家寨蔬菜专业合作社、湄潭县永兴流河渡茶叶协会、湄潭县红阳猕猴桃专业合作社等等,这些专业合作社通过规模经营、统一服务、开拓市场,产品在国内销售到云、贵、川、渝、津等省市,合作社社员比未加入的农户人均年增长20%以上。
四、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不足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建立,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为推进我县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进程发挥了积极作用。但由于专业合作社在我县是一个新兴事物,起步晚,没有成熟的经验,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以下主要问题和不足:一是龙头企业带动能力不强;二是专业合作社经营管理水平滞后;三是农民专业合作社初期实力弱,没有工作经费、基础设施等条件较为落实,制约了合作社的快速发展;四是合作社管理人员专业知识缺乏,能人效应不明显。
2012-04-26 17:17:4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