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索引页

(新帖)我为什么说1978年日子没法过了

wxmang

2012-02-19 21:52:43



。。

洗心问我为什么说1978年经济快崩溃了,我想用数字来说明。

1978年日子过得下去过不下去,数字说明一切。反正我是觉得人均存款余额21.9元,人均年消费只有161.9元的日子是过不下去的。再对比一下当时香港和台湾的数据,我们不用打他们,他们也不用打我们,只要让大家知道我们过的是什么日子,TG政权就会出麻烦。

1、投资

1978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68亿(基本建设投资: 500.99亿元 更新改造投资: 167.73亿元)。2006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量109998亿元。

2、消费:

1978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558.6亿元,人均161.9元。2006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6410亿元,人均5812.9元。

3、储蓄

1978年城乡居民存款余额210.6亿元,人均存款余额21.9元。2006年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66617亿元,人均存款余额12678元,

4、城镇化

1978城镇人口比例17.92%。2006年43.9%。

5、GDP

1978年国内生产总值3624.1亿元,财政收入1132.26亿元(与目前最穷的省份贵州相当,但是贵州只有4000万人,而不是接近10亿人),财政收入占国民生产总值比重31.2%。2006年国内生产总值210871亿元,财政收入39343亿元,财政收入占国民生产总值比重18.78%,国债余额35015亿元。

说明:建国以来,中央政府的投资额长期占全社会投资的80%以上,到改革开放之前的1978年,中央政府掌握的投资基金仍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70%左右。

国有单位的投资建设全部纳入国家计划,由中央政府主管全国的基本建设。税收、企业利润、固定资产折旧等可用于固定资产投资的各项费用全部上缴政府,直到1978年,才确定把固定资产折旧的50%留给企业作为更新改造资金。

用于投资建设的资金绝大部分是由中央政府根据计划拨付地方政府和企业使用,地方政府掌握有一部分自有资金,企业没有投资自主权。

例如大型企业800元以上、中型企业500元以上、小型企业200元以上的固定资产购置和建设计划都要纳入政府的年度固定资产投资计划。

附:1978年中国经济数据

总人口:96259万人;其中男: 49507 万人 女: 47692万人 农业人口:79014万人 非农人口:17245万人 人口出生率: 18.25 ‰ 死亡:6.25 ‰ 人口自然增长率: 12.00‰



GDP(国内生产总值):3624.1亿元;其中第一产业: 1018.4亿元,第二产业: 1745.2亿元,第三产业: 860.5亿元,人均GDP: 379元。

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比上年增长0.7%。

全国职工工资总额:568.9亿元; 其中国有单位:468.7亿元 集体单位:100.2亿元。

城乡储蓄存款余额:210.6亿元;其中定期存款:128.9亿元 活期存款: 81.7亿元。

财政收入:1132.26亿元;其中各项税收: 519.28 亿元 企业收入:571.99 亿元 其他收入: 40.99亿元。各项税收收入细分 其中工商税收: 462.12 亿元 关税: 28.76亿元 农业各税:28.40亿元 盐税: 10.83亿元



财政支出:1122.09亿元;其中基本建设支出: 451.92亿元 增拨企业流动资金: 66.60亿元 教育支出: 76.23亿元 农业支出: 150.66亿元 抚恤和社会福利支出:18.91亿元。



黄金储备: 1280万盎司。

外汇储备:15.57亿美元。



进出口贸易总额:355.0亿元;其中出口: 167.6亿元 进口:187.4亿元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基本建设投资: 500.99亿元 更新改造投资: 167.73亿元



工业总产值:4237.0亿元,



其中轻工业 43.1% 重工业56.9%



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397.00亿元



粮食产量:30477 万吨 棉花产量:216.7万吨 油料产量:521.8万吨 猪年底:30129 万头,羊年底:16994万只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558.6亿元;其中国有单位:851.0亿元 集体单位:674.4亿元 个体:2.1亿元 其他:31.1亿元



运输



铁路: 5.16万公里,公路: 89.02万公里 客运量:253993万人,货运量: 248946万吨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新中国50年统计资料汇编》))

附:2006年中国经济数据



总人口:131448万人;其中男: 67728万人女: 63720万人 乡村人口:73742万人 城镇人口:57706万人。



全国从业人员和职工人数



从业人员:76400万人,比上年末增加575万人。其中城镇就业人员28310万人,增加1184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1%。



城乡居民收入(平均每人)



全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759.5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3587.0元。



GDP(国内生产总值):210871.0亿元



其中第一产业: 24737.0亿元,第二产业: 103162.0亿元,第三产业: 82972.0亿元,人均GDP: 16084元



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比上年涨1.5%



全国职工工资总额:23265.9亿元



其中国有单位: 13600.1亿元集体单位: 944.9亿元



城乡储蓄存款余额:166617亿元



财政收入:38760.20亿元



财政支出:40422.73亿元,



黄金储备: 1929万盎司



外汇储备:10663.40亿美元



进出口贸易总额:140971.4亿元



其中出口: 77594.6亿元 进口: 63376.9亿元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09998.2亿元



工业总产值:316588.96亿元



部分工业产品产量 原煤:23.73亿吨,原油:1.85亿吨,啤酒:3543.58万千升,卷烟:20218.13亿支,家用电冰箱:3530.89万台,房间空调:6849.42万台,彩电:8375.40万台



农林牧副渔业总产值:42424.4亿元,比上年涨5.4%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6410.0亿元



运输



铁路:7.71万公里 公路: 345.70万公里



数据来源:http://money.163.com/special/00253L8T/econdata.html

附:1978年物价及收入大概

1、生活必需品

大米每斤:一角二分九厘(定量的30%,例如初中时本人每月8斤)

小麦每斤:九分(定量的30%,初中时本人每月8斤,剩下的是高粱或红薯干)

猪肉斤:七角二分(每人每月半斤,要票)

菜油每斤:五角(每人每月4两,要购粮本)

鸡蛋每斤:九角(每人每月半斤,要票)

白菜每斤:四分

辣椒每斤:一角

煤球每斤:四厘(要票,每人每月25斤)

木柴每斤:三厘(要票,每人每月5斤)

2、基本收入

工人学徒工:十八元

工人二级工:三十八元四角

工人三级工:四十五元六角

农民十个工分:穷至三分富至八角,不等。

说明:市民购粮食,肉蛋类皆凭票供应,有粮票、布票、油票、肉票、鱼票、蛋票、糖票、烟票、酒票、煤票、糯米票、糍粑票、黄豆票、绿豆票、豆腐票、干子票、火柴票、木材票、肥皂票、酱油票等等。

3、首善之区北京1978年情况

鸡蛋九角(要票)

猪肉七角二分(要票)

牛肉七角五分(要穆斯林证)

羊肉七角一分(要穆斯林证)

排骨四角五分(要票)

猪蹄二角四分(要票)

黄花鱼三角七分(要票)

小带鱼二角五分,很大的五角一分(要票)

粉肠五角五分猪头肉一元一角

中华五角(几乎见不到)

牡丹五角(过年节才有)

光荣四角一分

恒大三角一分

前门三角四分

香山三角四分

海河二角八分

飞马三角

墨菊二角七分

工农二角

经济九分

火柴二分(要票)

茅台八元

泸州老窖四元五角

二锅头一元七角

散装白酒一角三分一两,还有八分一两的

小圆月饼六角六分

核桃酥七角二分

水果糖一元六分

什锦奶糖一元三角

铅笔三分

带橡皮的铅笔五分

小学生练习本六分到九分,二十几页

卫生纸一角四分一卷,马粪纸八分一叠(要票)

灯塔或北海肥皂(凭证)一条二角二分

香皂一块四角几分

美加净牙膏三、四角

一双布鞋四元几角

回力球鞋十元五角

尼龙袜子三元几角棉线袜一元二角

浴室洗澡二角六分盆塘五角二分

男的理发一角二分到三角

电影二角五分或三角,学生一角

游泳池一次五分,两个小时

故宫门票一角

北海天坛五分

玉渊潭免费

黄瓜西红柿夏天几分一斤,冬天在西单菜市场五角到八角一斤

苹果、梨、香蕉四角到五角

柿子一角二分

橘子柑子三角到四角

书籍,超过一元的不多(反正根本也没什么书)

化纤裤子十四到十六元(比棉布的贵)(要布票)

化纤衬衣七、八元

1500公里的火车硬座票(北京到上海或长沙)四十五、六元

房租一般每月每平米不超过三角(但要单位分配,同事之间经常打得头破血流)





9 条留言

1900-01-01 00:00:00
[stkenx] (2011-9-7 11:58:00)
这数据太牛了!

另外忙总近几个帖都喜欢加上几个表情,看来心情不错?这个细节让我觉得忙总灰常灰常的可爱。。。我灰常灰常的喜欢您。。。




[wxmang] (2011-9-7 12:36:00)

我刚学会加表情,自然要显摆一番,方显得表情党又添新成员不是,以壮声威。






[蘑菇] (2011-9-7 18:31:00)

哈哈,忙总选择表情是觉得看着像什么样子就用了还是单纯觉得好玩,例如您用的这个是鼓掌,是委屈……想象不出您酷酷的的样子




[wxmang] (2011-9-8 11:25:00)

当然还是要进行筛选的,不然太不认真负责了。






[月朗风清] (2011-9-7 21:25:00)
说老实话,我昨天也注意到了您加的很夸张的咧大牙的表情,有点小意外,竟然还是刚学会的,忙总太可爱了,真是与时俱进的学习型人才的杰出代表。

话说,今天我在寒山寺玩,听到导游跟拜佛的游客说,要跟佛祖自报家门,某省某市、门牌号码,以及与时俱进的把qq号码也告诉佛祖!让我偷笑不止,请问忙总,您玩这些即时通讯软件吗?您有qq号码吗?有的话,告诉我吧!




[wxmang] (2011-9-8 11:35:00)

抱歉,目前尚未学会聊天,主要是打字太慢,时间又不连续。也许再过几年就会了。






[郭既克] (2011-9-17 8:11:00)

忙总说自己打字慢我们都笑了,打字慢还能在论坛上跟那么多人讨论,回帖还那么快。要是打字快了得什么样啊!!!




[wxmang] (2011-9-17 11:56:00)
我的确打字慢,如果是口述,我能让两个专业打字员累休克。






[郭既克] (2011-9-17 13:05:00)

忙总真是才思敏捷。我要想达到忙总这样的回帖速度,得精神高度紧张兴奋才行……




[wxmang] (2011-9-17 13:15:00)
如果都聊自己熟悉的,我想你也会不假思索的。但是如果聊流行歌手,我就不行了。






[郭既克] (2011-9-17 13:57:00)

哈哈,是的。不过我也就对自己的课题懂一点,要达到忙总这种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左右各知五百年的水平还是差得远。

话说我也是老古董类的,对流行歌曲实在是不懂,听的曲子都是卡拉OK厅里找不到的,所以从中学到大学一直靠一首《casablanca》撑门面。现在部门里好几个拿美国绿卡的,我就开始用中文唱《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哈哈哈哈




[wxmang] (2011-9-18 12:10:00)
你过奖了,我哪有那本事,不过乱侃而已。






[齐的隆冬强东墙] (2011-9-7 12:41:00)
忙总,关注您已经很久了,不过一直觉得自己这个水平的和您说不上话,主要是本身的水平以及见识和经历都达不到您那个层次,您这个帖子里用的是全国平均值计算的,实际上1978年的中国是一个二元结构的社会,

根据新中国五十年统计资料汇编以及国家统计局的数据,

1978年城市人均消费支出是311.6元,要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农村人均消费支出是116.6元比全国平均水平还低不少,

而且由于国家投资严重偏向城镇,城市人口的消费中,关于住房,取暖,水电煤气等生活性消费的支出还是比较小的,而在这些方面农民主要是以自我解决为主。我妈妈说她十几岁的时候(我妈妈1956年生人)有个理想,就是夏天能有一双凉鞋,这样夏天的时候就可以不打赤脚了,

城市的日子过的还是可以的,日子没法过的是农民。




[wxmang] (2011-9-7 12:58:00)

农民也是人呀!为什么要拿出统计之外?难道城市人过得还行,就不管农村人死活?1978年的改革就是从农村开始的,就是优先解决农民生存问题。

农民是中国历史上所有王朝覆灭的主力军,TG不会不懂。不管农民死活,就是在自杀。

现在的也懂,也在想办法。

。。




[齐的隆冬强东墙] (2011-9-7 13:08:00)

可能是我表达的问题,我要说的意思是就是那个161.9元的人均消费,全国的大部分人(占人口总数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农民)还是达不到那个消费水平的,用161.9元这个数据,实际上还是在掩饰了当时的困境,我还有一个帖子,打算搬过来。

我也觉得1978年的时候,前三十年的模式是维持不下去了,没别的原因,贫富差距的问题。




[wxmang] (2011-9-7 15:42:00)

你这个观点基本属于吃野菜的羡慕吃糠的。

这个观点已经被某些人利用来做文章了。

其实就我亲身经历,当时城镇贫民中相当部分是没有隔夜粮的,每天都在等米下锅。就算有粮票,也没钱买。我的初中很多同学家里就是这样(当时我呆的班是全校最烂的贫民班,中国随时都是有歧视的)






[齐的隆冬强东墙] (2011-9-7 16:19:00)
可能是吧,78年的时候,家里没有亲朋在城市,城市的具体生活是什么样子也不了解,但是羡慕城市生活是真的。忙总的意思是说吃野菜的不该羡慕吃慷的?至于别人利用这个做文章,我倒是愿意理解成苍蝇不叮没逢的鸡蛋,

我要是没理解错的话,忙总是说吃野菜的应该羡慕吃大米的,吃肉的,但是这个现实吗?吃野菜的就不知道大米好?肉好? 野菜和糠的背后起码是分蛋糕的问题,是将来有了肉有了米 怎么分的问题。




[wxmang] (2011-9-7 16:55:00)

理解错误。根本就不该羡慕,而是要想办法都吃大米。

吃糠和吃野菜的联合起来,才有了今天的TG政权。明白吗?团结就是力量。

现在别人就是在分化瓦解吃野菜和吃糠的团结可能,分而治之,各个击破。梦想这些人安分守己,永久安于吃野菜和吃糠。






[不懂中] (2011-9-8 11:01:00)
现在别人就是在分化瓦解吃野菜和吃糠的团结可能,分而治之,各个击破。梦想这些人安分守己,永久安于吃野菜和吃糠。

忙总这句话呵呵,义有所指呀,最近妖魔鬼怪越来越多了,你说共青团城少当家干嘛忽然跳这么厉害了哦!吃相是不是太难看了点?




[wxmang] (2011-9-8 11:20:00)

这种问题最好别讨论,讨论也不会有结果。




[silentdarkness] (2011-9-7 14:01:00)
老毛治国治成这样,为啥忙总还崇拜他呢?




[wxmang] (2011-9-7 15:33:00)

没有毛主席,我们就是殖民地,比这个还惨一万倍。看看民国。

我们这个国家是从负几百米开始起步的。没有毛主席,我们说不定又掉下去几百米。






[zilewang] (2011-9-7 16:10:00)

现在历史学界,有一种观点。说是近代中国的止损点是抗战胜利,标志就是:

一、联合国的创始会员国兼常任理事国,成为当时世界的四强之一;

二、近代中国开始真正的民族觉醒,并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民族国家。标志就是国共合作,以及国民党内部的新军阀部队在意识形态上开始趋于一致。

三、基本废除了不平等条约,结束了租界林立、国中之国的历史。这个最令人国人诟病的东西,经过国民政府的努力,得以基本实现。在个别领域还存在,但大规模的不平等条约基本废除。假以时日,全面废除不平等条约,指日可待。

虽然我也曾认为中国真正独立的标志性事件是抗美援朝,不过,这一流派的观点,似乎也无不妥。并随着近年来对台新思维,肯定正面战场的作用,这个流派的观点还是站得住脚的。




[wxmang] (2011-9-7 16:51:00)

实际上我们对学者怎么想的不关心,我们只关心谁能让我们改变命运,或者提供改变命运的机会。只有毛主席,当然这种机会有正面的,例如工农干部,也有负面的,例如地富反坏右。不过都是改变。

我们关心不再官员面前再卑躬屈膝,不再心理上搞天生的等级,让我们都成为人,虽然财富有不同,地位有区别,但是没有人再认为自己天生卑下,天生奴才。这改变了我们民族的性格。

这才是本质。






[忽左忽右] (2011-9-9 20:00:00)

这一点严重同意!不过现在的左派也是的,只会抨击和回忆,一点建设性意见也没有,根本就没有继承他老人家的思想。右派又别有用心,也是抹黑,上乌有和看南方系都是一片末日景象!我们还是应该象忙总一样的实用主义对国家才有好处,须知现今的现实和三十年前根本不同,但我们也决不能走苏联的老路。




[wxmang] (2011-9-10 12:01:00)
其实,没有毛主席,我们当时基础比三哥差远了,现在也一定比三哥还不如,现在就是三哥笑话我们,而不是我们笑话他们。






[苏双] (2011-9-10 13:17:00)
今天教师节,祝忙师节日快乐。






[wxmang] (2011-9-10 18:01:00)
谢谢,谢谢,同乐,同乐。






[摘桃子咯] (2011-9-13 16:29:00)
忙总V5~

尤其是学会发表情的忙总更V5~~虽然很不习惯

可惜,现在太多妖蛾子,根本不考虑这一条。比如规划领域,就接触到的各地的规划师,不诋毁毛的没几个――难不成,这个行当的几个大佬当年被批斗过?所以,徒子徒孙要不断在诋毁中获得认同感?






[wxmang] (2011-9-13 20:27:00)
有的人是赶时髦,有的人是记仇,有的人是无大脑。






[楚庄王] (2011-9-7 14:23:00)

忙总,这段是不能单纯比较的,比如人均消费,事实上那时候我们有很多消费额是隐藏在社会福利之后的,比如,你上科大,不但不要学费,而且国家还补贴,是不是?

再比如,生产总值,那时其实全国的每一个省市,每一个城市,每一个工厂,甚至每一个人,都是“全国一盘棋”中的棋子,棋子只分黑白,在内部是不计利,不计产值,当然更不计GDP的,所以拿那时的数据(准不准另说)和完全商品化的港台比,是不合适的。

这个问题在西西河你写张厂长故事的时候,有个小朋友就说,既然国有企业不赚钱,干嘛不关掉?

――她之所以闹这样的笑话,就是不知道:当时的工厂其实就相当于“全国”这个总公司的一个车间,车间之间的交易那时叫“协作”而不是“买卖”,所以先进的经验和技术甚至人员、材料、经费都是互通有无的,比如造“两弹一星”,很多工厂是当政治任务来完成的,根本是不赚钱,甚至倒贴钱的,要是在商品社会,这得创造出多大一笔gdp啊。再比如如果完全从经济利益出发,庞大的三线建设则是毫无用处的。

换言之,当一个工厂的车间之间都要斤斤计较,相互赚钱时,这个工厂就差不多要完蛋了,比如当食堂被承包千方百计想赚职工的钱时,这个工厂还有凝聚力吗?

所以不赚钱才是正常的,赚钱才是不正常的,所以仅仅拿GDP等经济指标来比较当时的大陆地区和港台的差距,是不合适的,也是不公平的。

就好像,有的人拿大清时期的GDP是全世界的几分之几说事时,却忘了当时中国和英法德经济体制的根本不同,而GDP只有在商品化社会才有统计价值一样。

又比如现在的中国,一个项目,同样的条件,为什么你可以拿下,而我却不能分一杯羹,恐怕还有个人脉的因素在里面,而这个“人脉”,在西方发达的商品社会里,已经被明码标价了。――我即使不认识国防部长,但我可以公开明码标价的高薪聘请认识他的院外游说集团――而这笔费用理所当然的计入了GDP,所以说“隐性成本”在中国的GDP体系里至今还是没得到充分体现的。更遑论当时的社会环境了。

所以,我在西西河同史文恭讨论文革时,谈到过这点,指出了其以此作为论据是没有说服力的。

他作为一个文科生,顾及不到这点情有可原,你是经济方面有很多实践的专家了,应该比他有更多的发言权,所以想和你就此事更深入的探讨一下,还望赐教。

言辞不当之处,还请勿怪。




[wxmang] (2011-9-7 15:27:00)

数据只是参考,消费最说明问题,那个时候连军粮都不能百分之百保证全部粮食的时代,其他就不要再说了。

我们每月都饿肚子的时代(我在高中每月35斤定量,其中米票8斤,面票12斤,杂粮15斤),每月4两油,半斤肉,这种日子你认为如何?

现在大家吃饱了,有力气吵架了。






[黑天鹅] (2011-9-7 15:37:00)

你太可爱了,每个后面都放两个

78年我们那儿开始承包责任制,才能填饱肚子,虽然用的是粗粮。至于收入和消费,没有概念的,吃的地里刨,穿的我奶奶织,不过这跟邓改革的动力好像关系不大啊,城市是重点。




[wxmang] (2011-9-7 15:51:00)

当时主要是经济循环维持不下去了。就是简单再生产难以为继。这是动力。

刚学会加表情,当然得新鲜一下不是?






[楚庄王] (2011-9-7 16:13:00)

我不是想和你吵架,我认为你是个理性的人,愿意和你讨论,从你这里有所得。看来有些误会,冲撞之处再次道歉。

我不是想否认当时的窘境,也同意当时的情况是很多人的生活很艰难,而且邓公当时改弦易辙能得到很多人(包括上中下层)的广泛拥护,是有其道理的。

我只是想指出,比较不是那么简单的。

而且,我认为邓公当时的判断也是比较正确的:当前最大的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精神追求与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所以邓公其实做的就是一件事,大力发展生产力。这是抓住了问题的关键。

但为什么生产力建国那么多年,还这么落后呢?你提到的“我们是从负数开始”是一个原因;葡萄提到的“建设向军工、重工以及相关配套体系倾斜”也是一个原因;还有就是国民经济先后轻重的安排,老毛家也是富农,长工初一十五都有荤腥,偏偏家人却没有,不管是老毛爸爸不爱家人,也非老毛爸爸昏庸,小毛因此造了老爸的反,没想到世道轮回,等小毛变成老毛,理解了老毛发家的道理时,却被老邓造了反。

还有一个重要的,就是上面朋友提到的,我们搞社会主义是在单打独斗,和国际环境普遍施行的社会制度――资本主义――既不相容,甚至对立,而社会主义体制的优势就在于“集中一切力量打群架”,所以老马指出实现共产主义的前提是全球化。

所以邓公的思路是――我的推测――既然目标是“大力发展生产力”,那么实现的路径在那时的国际环境下,是什么呢?只有改弦易辙,搞“初级阶段”,至少和资本主义“暂时”兼容,先过过河再说。――这又是老毛不能认同的,因为他认为这样做无异于自己又重新把已经消灭或即将消灭的资产阶级培养起来,故而他将刘少奇邓小平批之为“走资派”。

那么老毛的思路又是如何呢?他认为(还是我的臆测,呵呵)仅仅从物质上、经济体制上甚至上肉体上消灭资产阶级还是不够的,还得从几乎全中国人的精神上来一场“触及灵魂”的大扫除,即文化大革命。――即使这样做会付出内部分裂,经济滑坡等等巨大代价和牺牲,也是值得的。

当然他没有成功,只是毋庸讳言的,也是我们应该总结和探讨的。所以你在讨论“老毛要是在,会怎么做”的问题,我就忍不住多了句嘴。




[wxmang] (2011-9-7 16:58:00)

当时简单再生产都难以为继,可以参看《陈云传》。所以先活下来是唯一的选择。当时没其他想法。现在的所谓想法都是后来为了证明286多么高瞻远瞩而捏造的或者说添油加醋的。






[zilewang] (2011-9-7 17:07:00)

看过一个段子,大意是讲改开思想的形成,说是邓在江西劳动时,开始反思现在的路走不通,思考中国的未来发展蓝图。实践于1975年的整顿。

忙总这说法,不是摆明写书人在说谎吗?

不过忙总这说法,让我想起TCL的二把手袁信诚讲的话:现在很多事后被说成高瞻远瞩的决定,在当时不过是为了应付眼前困难的权宜之计,或者根本就是不得不这样去做,根本没想过几年之后甚至10年之后的影响。――大意如此,听课距今七年,就这句话印象最深刻。




[wxmang] (2011-9-7 17:17:00)

袁信诚讲的是真话。人类哪来这么多高瞻远瞩。都高瞻远瞩了,成功的妈妈不就不存在了,只有儿子了,怎么生出来?






[不懂中] (2011-9-9 14:16:00)
忙总,一直想请教您,您这些很旧的数据一般是从哪里找到的,现在网上很多东西就只是图个新,用新来把旧的盖了,我是阴谋论者,总是觉得这种做法是故意的,但是旧的数据,包括很多资料怎么找呢?




[wxmang] (2011-9-9 15:54:00)

旧的数据一个是自己留下来的年鉴之类,二是到国家统计局网站找,实在不行就去买老的资料。

当然一些单位的内部资料室东西很全,需要时也可以去看看,复印一点。例如中科院图书馆,以及一些相关研究所资料室,例如社科院工经所资料室等等,找个熟人带领就行。历史是无法覆盖的。






[joeykee] (2011-9-7 14:44:00)
忙总,您这个说法和老邓当时那个判定:国民经济到了崩溃的边缘,还是不一样啊?老邓那个判定给我的感觉是经济方面彻底乱套。比您这里的数据体现出的糟糕情况还要恐怖...

不知道忙总能不能介绍下70年代后期国家经济管理的具体方针手段以及实际国民经济运转情况。

总觉得很多人对于文革中后期的情况稍嫌美化了些。不到真正危机,老邓这种风风雨雨里面过来的人怕是不会说的那么可怕。估计那时候实际情况比我们这些后辈想象的要糟糕许多。






[wxmang] (2011-9-7 15:19:00)

我讲的的是数据,比较客观。当时国民经济管理基本是难以为继,揭不开锅了,投资没钱,吃饭没钱(大部分需要贷款发工资),银行没钱,借钱都无处可借,因为老百姓也没钱。国外也不借给我们。基本与现在北朝鲜类似。






[bbbullet] (2012-1-17 17:52:00)

那么后来为什么老百姓又有钱了,国外也要借了?

谁是第一桶金?

为什么会有?有多少?起了那些作用?

忙总能解释一下吗?




[wxmang] (2012-1-18 11:25:00)
第一桶金就是包产到户,第二桶金就是血汗工厂。






[bbbullet] (2012-1-18 12:55:00)

第二桶金明白。但是第一桶金不明白,生产关系倒退,促进生产力?

另外,洋人愿意借钱的原因是中方服软了,愿意加入他们的供应体系?




[wxmang] (2012-1-18 14:41:00)
看我的农村改革的帖子就懂了。






[方解石] (2011-9-9 15:29:00)
那个时候我老爸(作为知青)去帮着修水利,还有天天早上羊肉包子吃~~~

其实啊,可能跟地方有关,有些地方也没有那么差~~~

我妈妈那边貌似就穷一点。天天只有红薯面馒头。

现在人看来很崩溃,当时人看来也没有那么崩溃啦。当时人的梦想是天天白面,欲望也没有现在这么多。






[薄荷叶] (2011-9-10 13:31:00)
其实这就是问题啊,蛋白质摄入不足,靠糖水化合物提供能量,人体素质会退步的。

明清时期美洲高产作物比如红薯玉米土豆的传入引发人口大增长,但人平均身高却急剧降低,背后原因也是这个。廉价卡路里摄入太多,营养不均衡,对身体并不好。明清以前有五谷之一的大豆撑着,人口又没有那么多,人均蛋白质摄入量应该还是足够的。

我一直猜测,美洲文明、非洲文明长期停滞的原因之一可能就跟当地作物的蛋白质含量太低有关。蛋白质摄入不足则大脑得不到很好的发展,美洲原住民和非洲原住民的平均智商偏低可能也有这个因素。






[方解石] (2011-9-11 16:52:00)
反动一句,据我姥爷说,清朝那代人,其实身高是很高的。

这个话是有确证的。我奶奶说,国民党的税比天朝开始后要低~~~

个人觉得,从清代到民国,就是我党兴起前和之后一段时间,有个民间经济渐趋困窘的过程。当然在河南,跟当时水患频发有关系。但是,清代大部分地区的经济环境尚可我认为这个是肯定的。

当时据我姥爷说,每个村子都有玩鹰的,抓兔子,还有玩鹌鹑的,玩斗鸡的(插一句,我认为我们那边的人混合了很多辽金蒙时期留下的少数民族的血统,一些风俗甚至长相都和其他地方有点区别。以至于今天在路上看到一个人,长相和山东这边不同,擦肩而过一听就是我们那边的),饲养动物的也不少,倒是我党起来后苛捐杂税的,大公社大集体的,民不聊生。

不过解放前的土匪倒是蛮多的,当时各个村子都有寨墙护城河,呵呵。我小时还看到过残余的寨墙。现在也还有坑塘作为护城河的残留。听起来有点像欧洲的中世纪。我听我姥爷讲过附近某个村子惨烈的对抗土匪的战争。估计这个也没有人去考证了。






[onlyforus] (2011-9-11 19:46:00)
别忘了阶级差别

土改后多数人怎么也比解放前好过







壮志豪发,海天阔,鹿鼎明灭。

翻坤乾,明分日月,扬善惩恶。

天下兴亡百姓苦,古今治乱英雄业。

厌逐流,浸凉满腔血,禄蠹孽。



庚子耻,明日雪。裂土恨,回归克。

运妙笔、划补中华图缺。

卧薪尝胆上下责,纵横捭阖寻常策。

砺倚天、锋刃利屠龙,万邦贺。


[方解石] (2011-9-11 19:56:00)
你要看那个地区的组成。

我们家那边大部分是小自耕农,土地垄断程度比较低。不是像书里面的周扒皮黄世仁一样的。






[薄荷叶] (2011-9-13 8:59:00)
别忘了地区差异,我家那边基本没有自耕农。





[方解石] (2011-9-16 11:06:00)
orz,你家那是哪个地方啊。

好像毛主席的调查里面那个地方的自耕农都比你们那边比例高。

我个人觉得我们那边自耕农多(虽然县志上写的要少的多,可能是阶级正确的原因吧)的原因大概跟洪涝灾害和可耕种土地面积不是那么大有关。我们那边那个时候不是像现在的千亩良田,而是大片的沼泽,土壤也是从花园口泛滥之后开始好起来的。呵呵。






[薄荷叶] (2011-9-17 10:59:00)
江南某小镇,据爷爷回忆,解放前土地基本都在几个大姓手里,小户人家多为佃农和手工业者。





[齐的隆冬强东墙] (2011-9-17 11:07:00)
江南的社会相对比较稳定,河南太动荡,地震,兵变,瘟疫,战乱,死的不光是穷人,地主家里也不例外,有本事的地主有不少都往外跑了,操心的事情太多,地主没办法安心收租子,完成土地兼并的原始积累。所以自耕农多一些,相当于老天爷给他们搞土改了






[mach] (2011-9-7 15:15:00)
经济崩溃是什么呢?应该先给个定义。就我的理解,这不是个绝对值的概念,而应该是个增加值或发展趋势的概念。再苦再累,只要日子有盼头,人心就齐,大家就有干劲;反之,像清末GDP世界第一的老大帝国,大家却人心惶惶,揭竿而起,就是因为日子没盼头。所以当时的绝对值不重要。我们更应该关心的,是1978年和一年前,三年前,十年前,解放初期比,经济有没有发展,生产力有没有进步,人民生活水平有没有提高。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就不能说是崩溃。是不是崩溃,更应该拿前三十年的数据而不是之后的数据来和1978年比较。拿现在的发达和当时的贫穷比,只能说明我们这三十年发展得很快。






[wxmang] (2011-9-7 15:46:00)

经济崩溃定义就是简单重复再生产维持不了






[mach] (2011-9-7 23:19:00)

我觉得你给的证据都是静态的数字,看不出这些数字的变化趋势,那么又如何判断简单重复再生产维持不了了呢?这就好比,要求dy/dx,但你只给了某一点(1978年)的y和x。




[wxmang] (2011-9-8 12:02:00)

这里是聊天,不可能写论文。相关数据来源我帖子里有链接,有兴趣可以去查查看。从建国到现在都有。




[快乐是什么] (2011-9-7 16:48:00)
必须支持忙总的风格!这种风格就是实事求是,让数字说话。这些干巴巴的数字提供的力量,远胜过那些充满感情色彩的长篇论证。我估计,辩论/谈判时对方一定对忙总这样的人很头痛。

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几乎都不愿回去,并不是那个年代一无是处,而是物质上确实太艰苦了。当时不远千里回家,不过就是买2两肉包饺子,那是要近10个人一起吃的。过年时,我们几个小孩子凑钱给舅舅买了包大前门(三角二分),他到今天都记得。

并不是说大家天天愁眉苦脸,那时贫富差距比较小,大家都差不多,思想灌输也很成功,所以还是过得下去。那时过年过节很隆重,因为一年到头,偶尔快乐一下,才觉得还算是“阳光灿烂的日子”。

再看78年的外贸和外汇储备数字,就那么些可怜的外汇储备,而且是入不敷出,要引进当时的先进科技、提升工业水平谈何容易,只好优先发展人力密集型的轻工业来换取外汇,对外也是大力鼓励外资侨资(那时华侨待遇空前)。看了数字,就知道当年是多么困难,就能明白为什么全国物资匮乏时还要优先支持出口,就能理解当年受人诟病的外汇券制度和延续至今的严格外汇管理制度。当年出国读书,下飞机时离家万里,举目无亲,背负的是家里为了买机票欠下的债务,唯一的支撑就是兜里的45美元--国家法定的个人外汇携带额,心中的悲情与压力难以言表,这种情况本身也是中国当时财政状况的一个缩影。

一旦打开国门,发现水深火热的人居然过得很滋润,整个社会马上就不平衡了,有了“全盘西化”、“时间就是金钱”、“先富光荣”这样几乎是大逆不道的口号,才有了这三十年的摸石头。不管现在社会有多少问题,必须承认,中国改开确实取得了了不起的成绩,回首当年,几乎是恍如隔世。

有个好奇的问题,忙总经历了那么多风浪,看到过那么多黑暗,也知道那么多内部数据,是靠修炼什么东西,才能一直保持这么健康向上的心态?




[wxmang] (2011-9-7 17:08:00)

很简单,我说过多次了:我们别无选择。我们不能所有人都选择去欧美日当客人,这是我们自己的家,我们自己都不要了,指望人家来帮你建设?

再烂的家也是家,建设好了就是好家。人家家再好,也是客人不是。

我们只能面对现实努力。我可不是高调。Tg我不喜欢,但是必须合作。






[快乐是什么] (2011-9-7 17:24:00)
看了那么多篇文章,您的坚毅和骨气我是知道的。别无选择时,当然只好硬撑,咬着牙干,这个我没问题,但心态上困难。平时看苏轼和辛弃疾的词,感觉二者境界都不错,苏的更随遇而安,辛的不容易。觉得您虽然经历变化很大,心态好像一直很好,有辛的境界,我就做不到,比较服气。难道是看《易经》修炼的?

对了,您的《易经》解读系列啥时继续啊?




[wxmang] (2011-9-7 18:13:00)

11月份大概就可以重新开始,目前没有大块时间。那个太花时间了,又不能中断。

我的心态是大难不死的结果。






[煜熠] (2011-9-7 17:21:00)
温铁军 告别百年激进

http://www.caogen.com/blog/Infor_detail....leId=24554




[wxmang] (2011-9-7 18:17:00)

看过,觉得这是他的转折点,也许知道社会现实不是可以靠梦想和幻想改变的,更现实一点。






[煜熠] (2011-9-7 18:24:00)

某些观点是可取的。我现在很好奇,586上台后文化整合复兴的新口号是什么。忙师同时盖易经和毛泽东传两栋高楼,是我等之福,但请保重身体。我还梦想有朝一日发迹了,请忙师带我去尝尽天下美味。 咸鱼的梦想。




[wxmang] (2011-9-8 11:24:00)

《毛泽东传》楼不高。很快可以结束。586还在韬光养晦阶段,天机不泄落。

好吃不贵才是馋鬼的境界。吃钱的事情是傻佬冒干的。






[林夕sx] (2011-9-7 18:56:00)
小小的举手提一个弱弱的逻辑问题:

先生说简单再生产难以为继,那么用逻辑做个假设,经济发展我需要更多的棉纱做衣服,钢筋混凝土做建筑,粮油副食品满足肚子需求,汽车和燃油满足物流需求。煤炭和发电机等等建立基础设施。

那么简化下来,我需要铁矿石和铁路以及燃油与煤炭,棉花和粮油,还有就是大量的机械设备就可以。在向上溯源,如果我能拿出足够的机械设备和基础资源那么我的生产就可以继续。因为中国当时应该有机床厂和机械厂。

也就是说关键的问题就只有矿石能源和一些机械的进口(农产品只要满足水利和肥料和农药太阳公公会解决剩下的所有问题)而整个改开的主要因素是否可以归结为大陆本土资源产量的问题?

例如沙钢的历史:http://www.dfzb.suzhou.gov.cn/zsbl/1381927.htm

江苏沙钢集团建立于1975年,其实是由锦丰轧花剥绒厂(现名张家港市锦丰轧花剥绒有限公司)用45万元自筹资金建办的小型轧钢车间,不久即成为沙洲县钢铁厂(当地人称沙钢集团为“沙钢厂”即由此时起)。也有75.4万的产值和1600吨的产量




[wxmang] (2011-9-8 11:27:00)

建议看看这个回复:






[洗心] (2011-9-8 7:05:00)
谢忙总的数据。还是觉得所谓到了崩溃边缘是过分夸张了,没错,当时确实应该转型了:前三十年是长骨头,打基础, 到78年骨头长得差不多了, 更多的资源用于长肉改善生活。 其实,四三方案一旦建成投产, 其产品都是直接改善民生的, 哪怕毛在世也会自然而然的发生。 把78年以后的生活改善都说成是改革开放的功劳(不否认改开功劳很大),有点贪天之功。 转帖一个从前在西西河的帖子做为回应吧: 如果当时叫做崩溃边缘, 现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印度连崩溃边缘还没有到呢。

------

抛砖引玉,讨论一下毛时代的人均收入以及如何看待当年的艰苦 [ 洗心 ] 于:2010-08-10 02:40:17 主题帖 总阅:86245

http://www.ccthere.com/thread/3034410

这个主贴里didadi 提到毛时代人均收入购买力平价$410, 被人质疑。论据除了自家的收入,就是“有多少农民干一天的收入在五毛钱之下的?少说10%的农民是超支户,就是说干一年连口粮钱都付不出”之类。

我不知道“少说10%的农民是超支户 ”这个数据有没有可信的出处。就算如此吧,这部分连口粮钱都付不出的农民是饿死了, 还是严重营养不良? 还是孩子上不起学?在所谓充分市场经济条件下, 就是这个结果。

印度2009年的人均GDP$3100

https://www.cia.gov/library/publications/the-world-factbook/geos/in.html

人均收入打个三折吧, $1000--查了一下, wiki 说是$1030.

http://en.wikipedia.org/wiki/Economy_of_India

印度今天什么情况:人均寿命66岁, 识字率61%, 贫困人口4亿两千一百万。这两天纽约时报刚报道的印度穷人,饿得皮包骨头,孩子上学当然更不要想了,当年据说少说10%超支户的农民多少是这样?

http://www.nytimes.com/2010/08/09/world/...wanted=all

其实:79年的中国,上述所有数字都已经比今天的印度好,人均寿命69岁, 识字率80%-85%, 贫困人口不超过3亿(中印贫困人口的计算,都是以世行的标准)。 包括所谓农村的超支户,因为那个时候中国制度的特殊性,和我们现在理解的吃不饱饭、上不起学的赤贫人口区别还是很大的:高默波《高家村》里也写到,因为种种原因欠村里钱的,他们那里叫挂账户,挂上几年,实在还不上村里就把帐销了。他自己家因为小孩多,一直是挂账户, 他从小到大一直觉得吃不饱,但那么多孩子全部上学了。

从这个意义上讲,当年人均收入购买力平价折合$410,我们需要质疑的不是被高估,而是被低估:当年$410 的中国,人类发展指数已经远远超过了今天$1030 的印度。

当年的中国, 比起今天全球流行的市场经济,是很特殊的社会形态,人均账面收入很低,同时相当平均,但大部分生活必需品,以公共品的形式免费或者极低价提供。

我很反对dadida走极端,把毛时代说的花好月圆,以此全面否定改革开放三十年。我父母都是文革前的大学生,工资十几年不变,那时候家里紧巴巴,我现在还记忆犹新。 但以所谓账面收入很低过分贬低毛时代,也不是实事求是的态度。

-----------------

有人说印度的数据和他的观感不符。我的数据主要来自于CIA World Factbook, 应该是 well referenced.

我有朋友去了印度几个月,评价是:以中国的标准,印度有三千万富人和中产阶级,七千万穷人, 其他的不是人。 这个可能有点夸张,但普通阶层如果不苦,怎么可能那么善于忍耐的印度人,还有30-40% 的农村白天政府控制,晚上毛派游击队控制? 关于印度,河里也有很多帖子,可以去翻看。 印度今天的识字率61%,意味着什么,至少1/3 的孩子不上学吧,穿越说当年他家和他家周围都很苦,有多少人因此变成文盲?

当然,印度购买力平价人均收入$1030, 比1979年中国$410 高得多了,也不是完全白给的,比如:私人小汽车肯定比79年的中国多了不知道多少倍。可是,多出来几亿文盲,是哪怕几千万辆小汽车能够弥补的吗? It is much easier to provide luxury to the elites than to provide the necessary to the mass.

西西河大多数都是受过高等教育的,都是改革开放的受益人。 以今天为标准,以美国为标准,很容易过分夸大当年的艰难。要哭谁都可以找到例子哭, 我76年手臂摔脱臼,家里买不到什么肉制品给我补,猪骨头在菜汤里煮了一次又一次都发白了,连收骨头的农民都压价才肯要。 我妈现在说起这些事情来也哭。 我爸是文革前的大学生,还在山沟沟里为两弹一星奉献了十余年--以今天的标准,以印度现在的标准,汽车洋房不都是应该的吗?可是,当年儿女受伤了连多吃点肉都难得。 难道一点委屈没有?可是,如果他们那一批人当年就要汽车洋房变现,今天的中国,恐怕比印度强不了多少。

其实,眼光放开放远一点,哪一个后发工业化国家,在靠农业积累工业化起飞的过程中不是勒紧裤腰带搞建设?日本,德国都是如此,他们还多少有点海外殖民地可以抢,但自己国民也仍然需要勒紧裤腰带, “望乡”之类的电影更是表现出其中的极端情况,海外卖淫原始积累。 我认识的一个80岁的德国老太太, 50年代末拿了英文博士后去美国一年(大概类似于博士后之类),然后回来在一个小城市教了一辈子高中。 她说,“50年代末的德国已经恢复的不错了,能够吃饱饭了,所以想都没想要留在美国。”这还是重建阶段,靠农业积累工业化阶段只有更苦。而这就是五十年代一个德国博士的要求,只要能够吃饱饭,就毫不犹豫回来参加国家重建。有这样的精英,才会有今天的德国。当年中国有一批这样的精英,带着人民苦干,今天的中国才有了比其他发展中国家更多的希望。 以为只要有了所谓好的制度,没有勤劳节俭,好日子就会从天上掉下来,甚至认为当初的吃苦是不必要的,和今天的好日子没有关系,才是忘本。

--------

下面有一个朋友有很好的回帖,怕埋没了做个连接

http://www.ccthere.com/article/3036371




[wxmang] (2011-9-8 11:15:00)

先声明我没有用“经济崩溃边缘”这种煽情词,我只说是经济简单再生产都难以为继。

我以工业企业折旧来说明。

我们知道折旧和更新是一个经济体自我循环,简单再生产的必备条件,如果折旧和自我更新低于实际损耗,我们就叫住啃设备和啃床板。是在吃子孙饭,做断子绝孙的事情。

而我们到了70年代中期,就在干这种事情,而且已经继续不下去了。

70年以前,企业75%折旧基金和大修理基金上交中央财政,25%由地方财政支配,基本都被消费掉,主要用于新增投资项目。很少再回到企业用于改造和更新。70年后上交50%。企业啃了整整20多年的床板和设备。

那么为什么不更新改造而是新增投资项目呢?就是为了解决就业问题,为了吃饭问题,为了社会稳定,人人有饭吃。我们为了吃饭,把自己的后路断了。相当于猪八戒啃猪蹄。

而设备寿命应该是多少呢?

日本固定资本的平均使用年限为10年,美国为17年;美国现有机床的34%使用年限超过20年,日本现有机床的使用年限在10-20年的占35%,在10年以内的占61%。  

而当时欧美日的折旧率一般在10%-20%,而我国在1979年以前,国营企业的固定资产折旧率仅在2.9%-3.7%之间,1979年后的折旧率也只有4%左右。

按照我国工业企业的平均基本折旧率4%计算,我国工业固定资产的平均使用年限为25年。但是,实际情况比这还要严重得多。因为在计划经济体制时期,我国工业企业中的基本折旧基金几乎一半以上普遍被挪用于基本建设投资,如1980年全国全民所有制企业的折旧基金用于基本建设的占80%左右。所以,我国工业固定资产的平均使用年限在30年以上。

以我国工业技术水平最高的上海为例,20世纪80年代初,全市三四十年代的老设备占全部工业设备的一半左右;全市手工业局的设备,60年代以后的只占9%,50年代以前的占91%,其中30年代以前的占15%,40年代以前的占41%;在全市造纸设备中,50年代以前的占72%;此外,一些工业局拥有的金属切削机床和锻压设备,使用15年以上的约占1/3;1980年,上海市机电一局有设备56000台,其中,9000多台使用了20年以上,约占2/3。

  长期以来,我国对机器设备这类固定资产,很少考虑技术进步因素而提前报废的。以我国机械工业为例,1981年,我国机械工业的固定资产达1211亿元,拥有各种机床250多万台,生产的机电产品达2.8万多种。但是,在这250多万台机床中,有40%以上是过时的普通机床;在这2.8万多种机电产品中,急需淘汰的约占60%,属于70年代先进水平的只有5%左右。



  表1:1952-1986年我国国营企业年底固定资产原值、净值、基本折旧率

年份 固定资产原值 固定资产净值 基本折旧率

(亿元) (亿元) (%)

1952 240.6 167.1 2.9

1957 522.9 382.O 3.1

1962 1209.3 926.5 3.2

1965 1445.8 1078.O 3.2

1970 1967.7 1413.8 3.2

1975 3414.3 2462.2 3.6

1978 4488.2 3201.4 3.7

1980 5311.1 3701.7 4.l

1982 6258.8 4299.9 4.1

1984 7370.5 5069.8 4.4

1985 8004.9 5457.9 4.7

1986 9041.8 6224.5 4.9

(数据来源《中国工业年鉴》)

你觉得啃床板还能啃得下去吗?这种自己啃自己的游戏该如何评价呢?拆掉一楼基础来盖12层顶楼的游戏真的对吗?

实际在《陈云传》里有清楚的描述:难以为继,难以为继了。






[zilewang] (2011-9-8 11:24:00)

怎么就搞成“猪八戒啃猪蹄”呢?悲剧啊!

刚看了温铁军讲的资本短缺引发的原始积累问题,是不是一直是决策者头疼的问题,或者是根源所在?




[wxmang] (2011-9-8 12:31:00)

这与企业过于高速扩张导致资金链断裂原理一样。






[罗阿宝] (2011-9-8 12:11:00)

我爷爷与父母都在一家历史悠久的大国企工作,建国前后到现在,这家国企的起起伏伏,对工人的家庭及所在城市烙印非常明显,很多微观数据和回忆都和忙总的宏观数据相映照,让人很感概。

不过78年时,因军需,这家国企日子还很不错,80年代每年上税都是敲锣打鼓,非常骄傲,不留一分钱给自己升级企业设备,啃床板啃到90年代,无以为继,靠国家大量贷款救了过来。

忙总,您知道我说的是哪家国企,这样的资源型国企也跳不出这个循环圈,是属于当时的体制问题吧?




[wxmang] (2011-9-8 12:37:00)

东北企业全部是这种下场。最后前任总经理一个拨改贷政策,让技改的企业找死,不改的等死。

我就是当年去收拾找死的企业的。






[gwa] (2011-9-8 12:30:00)

上海的情况就是如此,我在纺织局(按人数比,最大的工业局,出口赚汇的主力)和机电一局(按管属的公司比,最强的工业局,全国的脊梁)这两个系统里都工作过,若不改变那种“快牛吃鞭子,辕马减食料”的状态,后来浦东再起是不可能的。

那时侯身居要位的,每一个都会和我们这些小辈吐些这样的苦经的。




[wxmang] (2011-9-8 12:44:00)

我是1987年在重庆著名大型国企看到德国1889生产的设备,才知道我们工业是什么现实。这是洋务运动时期盛宣怀引进的设备,我看到的当时还是主力设备。

这说明什么?啃床板支撑这个国家。但是床板啃完了,怎么办?这是1978年的决策背景。






[邺城学航] (2011-9-25 22:55:00)
我91年在某大型工厂实习,看见一台20孔钻床,工人师傅师傅说这是德国设备,很好使。我们问怎么从德国进口的?答:不是德国进口的,是苏联给我们的。问怎么苏联有德国设备?答:苏联红军进攻德国时抢回来的。




[wxmang] (2011-9-25 23:08:00)
你说得对,其实在很多领域,我们基础实在太差,网上很多不切实际的幻想,实际已经是意淫了,中国追赶的道路还十分漫长,没有可能投机取巧,所谓跨越,都是政治骗子。






[洗心] (2011-9-26 1:36:00)

忙总说得是。

网上刚看到胡鞍钢大作提纲《2030中国》, 吓一跳, 真神话啊。

是有人宣传扯淡的十年内中国崩溃论,然后有人贴了这个反击,扯淡对扯淡。

----------------------

清华大学国情研究中心编著《2030中国》出版

2030中国:迈向共同富裕

书号:978-7-300-14289-0

作者:清华大学国情研究中心

胡鞍钢 鄢一龙 魏星 执笔

◆本书的亮点和创新点

○集国情研究、中国趋势、世情研究、世界趋势之大成

○集最好思想、最新创意、最富远见、最新信息之大成

○将毛泽东、邓小平等伟人的战略视野与严格的经济学分析相结合

○前瞻性地提出以中国2030年“共同构建共同富裕社会”为主题的战略构想

○创意性地提出全球2030年“共同构建大同世界”的新理念、新目标

○首次将中国与世界紧密结合在一起,综合研究国情和世情

○谈的是大问题,用的是大手笔,彰显的是大气魄

◆本书的核心观点

○2030――中国将是十几亿人民共同富裕、共同强大、共同创新、共同分享之国。

○2030――中国将成为真正的世界经济强国,经济总量(GDP)相当于美国的2.0-2.2倍。

○2030――中国将成为高人类福祉之国,人类发展总值(GHDI)相当于美国的3.2倍。

○2030――中国将成为天蓝、水碧、山青的绿色家园。

○2030――世界二百多个国家和地区、八十多亿人口将走向大同世界。

○2030――世界将发生前所未有的大发展,发生前所未有的南北国家大趋同。

○2030――世界将发生南北格局大逆转,南方国家的主要发展指标将全面超越北方国家。

◆作者简介

胡鞍钢,1953年生,清华大学国情研究中心主任,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著名经济学家,中国国情研究的开拓者和领军人物。

鄢一龙,1976年生,清华大学国情研究中心博士,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博士后,香港中文大学政治与公共行政系博士后。

魏星,1980年生,清华大学国情研究中心博士,英国牛津大学跨学科区域研究院博士后,清华大学国情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

◆内容简介

伟大的国家有伟大的梦想,伟大的时代有伟大的梦想。中国梦就是建设共同富裕社会与大同世界。

本书从人类历史总体进程、国内国际大视野分析了走向2030年的中国与世界的大发展、大变动、大趋势。

本书以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专业化的国情与世情研究,分析中国与世界之间的互动影响。

本书传承中华文化精神,张扬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理念,表达全人类追求共同繁荣的理想,向全世界公开表明中国学者的中国观、世界观、未来观。




[wxmang] (2011-9-26 11:53:00)
这位仁兄现在是人家出名赚钱的牌位,自己也为盛名所累,无力挣扎了。






[乃力] (2011-9-26 13:48:00)
这也算是精英淘汰的一部分吧,不过不是忙总说的逆向淘汰,是酱缸式的淘汰。都说中国人才都在体制内,但就怕人才到了体制内,都成了这样,体制成了人才黑洞。






[wxmang] (2011-9-28 11:23:00)
这个名词原创得好:酱缸式淘汰。的确有这种情况。我可以举一大批例子。






[乃力] (2011-9-28 12:07:00)
多谢忙总夸奖,主要是看到忙总说其“无力挣扎”,有感而发。

我常常想,对这些曾经的人材来说,其内心深处未必没有忍辱负重,将以有为的想法。其“挣扎”不仅是面对外部环境的挣扎,例如应付各类人等各种场面,也是内心曾经的理想和现实中自己行为之间的挣扎。对我们自己来说,虽然不是什么人材,但问题在于,作为社会的一分子,或多或少也要面对同样的困境,如何

能自强不息,至少不自甘堕落。能做到这样的,大概可以称之为坚强。






[wxmang] (2011-9-28 15:27:00)
血气方刚时问题不大,功成名就后顾虑很多,不舍得自己既得利益,就只能随波逐流,沉沦到底了。这是历史规律,没有人能够一直奋扬向上,我也做不到,能够急流勇退已经非常了不起。站立潮头的永远是愣头青。






[踏翅2] (2011-9-28 15:14:00)
问个不相关的问题,忙总如何评价清华的文科?就是那些当初剩下的工科之外,后来重新恢复、或者新建的专业学科,比如经院、国际关系,法学什么的~~~

别不是一个新建的酱缸池子吧。(咱也来创一个,把酱缸跟池子放一块)






[wxmang] (2011-9-28 15:49:00)
从来没跟清华文科打过交道,不知道他们水平如何。






[mach] (2011-9-8 12:42:00)

这个有没有技术原因在里面?比如说,当年的这些机床都是苏联货美国货,国内还没能力造,所以只好将就着用了。




[wxmang] (2011-9-8 12:49:00)

不是,当时主要想建新厂,扩张产能,解决就业问题和吃饭问题,所以没设备和资金来改造老厂。技术不是问题。我接管一个企业,所有设备在70年代初就都国产化了。但是95年才自己技改,结果一拨改贷,死掉了。






[joeykee] (2011-9-8 17:03:00)
要没记错,到了崩溃边缘似乎是我给扒拉出来的... 向各位作揖赔个不是

这里忙总说的很细节化。我展开想了想,似乎懂了点,还是有些问题没想明白。

按照忙总说的,老毛时代,工厂就别考虑自我技术改进了。自己就留下点儿能维持的,其他所有资源上交。其实就是尽可能的省出最后一分钱支援其他单位。虽然对本单位不利,全国来说的话,也是不得不为之啊?

后面看到有提到这两个话题,我展开成了可能的问题

第一,技改的问题。技术更新,相对来说对新单位有利。而旧厂由于设备供应越来越少,运作成本其实是越来越高。但是在当时体制下,根本就没人知道这种事情,导致实际系统运作和纸面系统差异越来越大,最终濒临崩溃?

第二,某些单位投入过多资源。最终却由于其他配套单位规模够不上,生产到消费过程中死结过多。

那其实就是计划过泛过死的毛病?






[wxmang] (2011-9-8 17:20:00)

当时的宏观经济运营模式就是快速铺摊子,加大经济规模,超英赶美。原因一个是国家安全环境受到威胁,苏联解体前,我们时刻面临战争威胁,所以大量资源投入国防工业(例如三线),第二是人口增长太快,要吃饭,要就业,只能增加新项目投入。这样就把本来应该用于更新改造,简单再生产循环的资源占用了(占用80%),结果就像拼命挖一楼地基的砖去盖12层的顶楼一样,上面越来越高,下面基础越来越危险。78年意识到了,开始扭转(更新改造基金和折旧50%留给企业)。但是为时已晚。

结果这个危险终于在90年代中期彻底爆发:东北国企大面积瓦解,原因就是:不技改等死;技改找死。

其实可以不用这样着急的,可以一边稳固基础,一边发展,保持防守与进攻的平衡。其实日本十年倍增计划攻守平衡就掌握得不错。






[唯识无境] (2012-1-18 12:44:00)

越说越离谱,怎么不谈谈洋跃进搞出的赤字(1978年国家预算节余10.1亿元,1979年赤字猛增至206亿元),邓上台后为了收买人心上调工资造成的赤字(工资总额与调整前相比增加了200亿元),还有抓小放大给国有企业资金链造成的冲击(ps,地沟油神马的都不过是当年搞抓小放大搞出一窝没技术没质量的乡镇企业带来的恶果之一而已).最后请注意,老毛死的时候财政结余都是黑字,直到邓上台2年挥霍了几十亿财政结余.

对忙总时常的信口胡诌表示抗议~




[wxmang] (2012-1-18 14:46:00)
老弟,为人不能不厚道,栽赃也得看时间,一部分当事人都还在,让他们情何以堪。

历史发明很容易,但是必须有底线。

尽管我也看不惯286做事情不择手段,但是不能栽赃,实事求是起码的。

洋跃进是286搞的吗?不是英明领袖华主席的功劳?其实你只要查查1977、1978年的人民日报,看看华国锋的讲话,就一目了然。

286什么时候再掌权的时间你不会不知道吧?






[xiaji] (2011-11-12 0:08:00)

今天晚上上课,会计老师讲到这个折旧基金的事情了:他说他去上海一看,还有用清朝的设备的(跟你的说法一样);企业要更新换代,向财政部打申请,不批,没钱,名义属于企业的基金都被它用了;而这个制度,直到93年以后才正式取消的(出乎意料的晚)。

看来,很多现在所认为的理所当然,其实是假象。过去那才叫真苦。





在2012年里,锻炼一个能力,改变一个缺点,学会一个技术。重点词:Focus。


[wxmang] (2011-11-13 18:52:00)
所以真相或者事实总是被狂热的偏激分子蔑视。可是事实毕竟是事实,谁也改变不了。






[xiaji] (2011-11-13 19:45:00)

我觉得,目前很多偏激分子都在这几个圈子里......国外月亮特别圆的、民国月亮特别圆的、改革开放之前月亮特别圆的……80后,不用被担心拉壮丁,不用被殖民,不用被上山下乡,除了高房价,还能骂娘,百年以来,算是最好的年代了。





在2012年里,锻炼一个能力,改变一个缺点,学会一个技术。重点词:Focus。


[wxmang] (2011-11-13 20:00:00)
他们实际就一类:自以为自己是失败者,没能与国家一起前进,没能分享国家进步的成果,所以愤世嫉俗,所以怀才不遇,所以希望被殖民,所以希望复辟,所以希望国家完蛋:我不好,你们也别想好。

总之是自己认为自己是:laser.






[foreveryoung] (2011-11-13 21:53:00)

他们实际就一类:自以为自己是失败者,没能与国家一起前进,没能分享国家进步的成果,所以愤世嫉俗,所以怀才不遇,所以希望被殖民,所以希望复辟,所以希望国家完蛋:我不好,你们也别想好。

总之是自己认为自己是:laser.

终于找到mang总的缺点了,哈哈,英语不好。

我也英语不好,看来成为mang总这样的高手还是有希望的




[wxmang] (2011-11-13 22:43:00)
那是,那是,我的英语N年不用,基本报销了,不过现在还能看看熟悉的文献。






[打造顶顶] (2012-1-10 22:26:00)
在西西河潜水的时候,从阅读忙总的文章中学到了很多东西,想继续学习,于是跟到丰言来了.但是这个文章我觉得有问题,在此斗胆说几句,还请前辈指教.

  我读书的时候在太原重型机械学院(现在的太原科技大学),这是一所以重型机械为主的学校,以前接触机械方面的信息比较多.而且最近一直在研究数控机床的制造与应用,自认为自己对机床比较熟.所以我想就机床方面讨论一下折旧率的问题.

  

  其实绝大部分复杂的产品是可以用落后的机械生产出来的.就我对数控机床的了解,其实目前深圳这边用数控机床加工的产品,其中有至少80%可以用上个世纪50年代(甚至更老)的机床再加高级钳工做出来.只是因为人工成本高,管理困难,才逐步用数控机床取代.换句话说,如果有一种有效的制度,能够低成本地调动大量高水平的工人协作,那么目前深圳至少80%的数控机床可以用很老的机床来替代.

  上个世纪的中国,刚好存在这样一个制度,因此那时我们不需要花费太多的钱来更新改造.减少折旧,集中资金多建工厂,使更多的农民进入工业化,反而是最优的选择.






[wxmang] (2012-1-11 10:18:00)
我想我们说的不是一个问题,你说的是父亲还老当益壮,还能坚持;我说的是父亲能不能生儿育女,传宗接代。

经济学上的再生产是指传宗接代,经济运营不能断子绝孙,不能吃子孙饭,不能啃床板。






[打造顶顶] (2012-1-11 19:08:00)
建造新厂不就是生儿育女,传宗接代?

还有,70年代初开始研发出来的数控机床,70年代末开始的机器人,不是用积累资金搞的嘛。

我的意思是说,当时的制度可以减少积累率,而且在矿大规模的同时追赶世界新技术。






[wxmang] (2012-1-12 12:21:00)
经济循环,有一个类似人口的刘易斯拐点一类的东西,低于这个积累量,经济就会萎缩。而这个积累量,就是综合折旧率和大修理基金提取率。

不能保证折旧基金和大修理基金用于企业,就是在吃子孙饭。






[打造顶顶] (2012-
2012-02-19 22:09:23 回复
du_yi_long
2012-05-01 22:26:37
给忙总送个搞笑的经历,78年的时候我上小学,跟一个部队隔一堵墙,墙这边是学校,那边是部队养猪的,很大规模(墙两面都是圈养)。只要上课的时候有猪叫,下课后墙上坐满学生看杀猪。最难以忍受的是部队打扫猪圈,老师没法讲课。当时部队算是生活条件最好的,还需要养猪,种菜。可想一般城市老百姓。
我们当时是国有大工厂,各方面条件要好的多,有车皮直接开进工厂,生活物资比城市里好些,但是常吃钢丝面(玉米面压出的面条),大便对小孩来说绝对是个力气活,一边使劲一边哭的都有。
du_yi_long 发表于 2012-5-1 22:26
给忙总送个搞笑的经历,78年的时候我上小学,跟一个部队隔一堵墙,墙这边是学校,那边是部队养猪的,很大规 ...

我在墙头看过部队文工团的杀羊,简直就是跳刘海砍樵,最后还是我们这伙人里面的一个下去帮忙解决的。
2012-05-02 09:58:48 回复
temptemple
2012-05-02 10:08:23
wxmang 发表于 2012-5-2 09:58
我在墙头看过部队文工团的杀羊,简直就是跳刘海砍樵,最后还是我们这伙人里面的一个下去帮忙解决的。

这是文工团被羊追得满山跑吧
temptemple 发表于 2012-5-2 10:08
这是文工团被羊追得满山跑吧

互相追着跑。
2012-05-02 10:49:46 回复
豆子星
2012-05-02 10:19:02
du_yi_long 发表于 2012-5-1 22:26
给忙总送个搞笑的经历,78年的时候我上小学,跟一个部队隔一堵墙,墙这边是学校,那边是部队养猪的,很大规 ...

现在部队也养猪种菜。
我哥部队,在哪里不说了,机动部队的,后勤也有耕种的。
说个搞笑的:他们部队有养大狼狗,后来捡了个博美,养在一个圈里。狼狗还认了博美当小弟,每次吃东西都给小家伙留一份。
小博美逐渐养成恶习(可能有人撑腰),经常尾随不穿军装的闲杂人等,冷不丁上去咬一口,然后退得远远地一脸坏笑,唉。
后来坏事做多了,掉进粪坑。第一次,被捞了起来,第二次,身边没有人......
豆子星 发表于 2012-5-2 10:19
现在部队也养猪种菜。
我哥部队,在哪里不说了,机动部队的,后勤也有耕种的。
说个搞笑的:他们部队有 ...

这个肯定不是在编的军犬,是当看门狗养的。
2012-05-02 10:51:34 回复
豆子星
2012-05-02 11:51:44
wxmang 发表于 2012-5-2 10:51
这个肯定不是在编的军犬,是当看门狗养的。

是退伍的狗狗兵,在部队发挥余热来着。
可好玩了,吃馒头嘎吱一口咬一半,再甩一半给小的。

去了新单位事情比较多,来茶馆的时间会少了。不过我会一直跟忙总帖子,来分享生活中有趣的事情。

豆子星 发表于 2012-5-2 11:51
是退伍的狗狗兵,在部队发挥余热来着。
可好玩了,吃馒头嘎吱一口咬一半,再甩一半给小的。

欢迎常来。拿这个退役狗待遇很差,现役的是不吃馒头的,要吃肉。
2012-05-02 12:01:13 回复
du_yi_long
2012-05-02 13:30:53
wxmang 发表于 2012-5-2 09:58
我在墙头看过部队文工团的杀羊,简直就是跳刘海砍樵,最后还是我们这伙人里面的一个下去帮忙解决的。

我看到人家部队杀猪水平很高,一个人按着,一个人下刀,一个人拿脸盆接猪血。猪也就稍微捆一下,水平高的很,这猪也奇怪,似乎提前知道自己要完蛋,没杀之前就瞎叫唤。
du_yi_long 发表于 2012-5-2 13:30
我看到人家部队杀猪水平很高,一个人按着,一个人下刀,一个人拿脸盆接猪血。猪也就稍微捆一下,水平高的 ...

可能是野战部队或者职业养猪的。我听一个参加过79年战争的家伙讲,他们是师部通讯部队的,进去后,就只能用手枪打越南人的猪吃。
2012-05-02 13:46:55 回复
du_yi_long
2012-05-02 14:04:47
wxmang 发表于 2012-5-2 09:58
我在墙头看过部队文工团的杀羊,简直就是跳刘海砍樵,最后还是我们这伙人里面的一个下去帮忙解决的。

杀鸡我从小训练过,用剃须刀,主要技巧是找到血管,一下就好,不折腾,鸡死前会抽搐一下,是个标志。甚至帮邻居杀鸡,我家里数我冷血,没心没肺,嘴特馋,杀完鸡后数我吃的最欢,我弟弟见过杀鸡就不吃鸡,我大哥杀过啥动物就不吃啥动物,比如兔子和狗。
du_yi_long 发表于 2012-5-2 14:04
杀鸡我从小训练过,用剃须刀,主要技巧是找到血管,一下就好,不折腾,鸡死前会抽搐一下,是个标志。甚至 ...

有的人杀鸡根本不用刀,直接用筷子从嘴捅断颈椎。
2012-05-02 14:40:19 回复
fightp
2012-05-24 17:04:26
[wxmang](2012-1-16 11:26:00)
这几本书都比较早,所以也相对纯粹一点,没这么多炒作和世俗功利。
《宏观经济决策导向:致总统备忘录》查尔斯。L。舒尔茨,王慧炯,李善同,左学金译,上海远东出版社,1994年
《宏观经济学:分析和政策》劳埃德。雷诺兹,马宾译,商务印书馆,1983年(这本书是马宾先生带研究生的标准教材,胡鞍钢读的就是这本)
《宏观经济学》奥利维尔。琼。布兰查德,斯坦利。费希尔,刘树成等译,经济科学出版社,1992年(这是邓淑慧老师带研究生的标准教材)
《微观经济学:现代观点》(第六版),哈尔。R。范里安(与瓦里安是一个人),费方域译,上海三联上海人民出版社联合出版,2006年(这是国内经济系硕士生中级教材,有​练习题)
《微观经济学:高级教程》(第三版),哈尔。瓦里安,周洪等译,经济科学出版社,1997年(这是系统所相关专业研究生的标准教材)。
其实从数学角度看,经济学就是解决约束条件下(资源有限)的最优决策问题(目标优化)。
由于约束条件具有凸性质,所以微观经济学的问题是:优化决策(生产什么,生产多少,怎么生产),实现目标(利润)最大,而系统的控制变量是价格。
阿罗用拓扑的不动点原理证明了供给和需求函数的一般均衡解存在,所以均衡价格存在,所以微观经济系统在理论上是存在最优解的。所以微观经济学理论上是能够自圆其说的,逻辑​基础扎实。
而宏观经济学的问题要复杂得多,因为他是在约束条件下,求多目标决策(GDP增长,充分就业,通胀良性,财政赤字良性和国际收支平衡)。同时由于系统的非线性,出现了突变​现象(涌现:例如边际效益不递减),所以目前宏观经济学的逻辑基础还有问题。
由于解决上述问题,最少要用到凸分析,最优化理论(例如庞德里亚金的极大值理论),代数拓扑等等。所以搞数学的人才能真正搞经济学。
大学本科学的不是经济学,是经济学名词解释集锦。
硕士学的也不是经济学,是经济学模型介绍。

fightp 发表于 2012-5-24 17:04
忙总太谦虚了!

这段简说经济学太赞了!不能埋没到一堆回复里!

我们学经济学的确就是当数学来学的。一点不稀奇,跟正宗经济学系的学生PK过,他们没我们清楚。
2012-05-24 17:10:41 回复
靖杰
2012-05-24 17:57:51
wxmang 发表于 2012-5-24 17:10
我们学经济学的确就是当数学来学的。一点不稀奇,跟正宗经济学系的学生PK过,他们没我们清楚。

mang叔,您要是一直从事金融行业,会有以后从事管理行业的那种管几万人的兴奋感么,爽一把的感觉?其实问题也就是金融业和实业的区别,对体验人生的差别,是不是玩金融就过的不真实,其实这个问题我也问不太好,您能理解就行,多谢。
靖杰 发表于 2012-5-24 17:57
mang叔,您要是一直从事金融行业,会有以后从事管理行业的那种管几万人的兴奋感么,爽一把的感觉?其实问 ...

金融业看岗位,如果是管理岗位,跟一般管理企业差别不大,只是风险大一点,控制严格一点。如果是一线做业务,差别很大,金融业本质是在靠信用+风险防范+眼光赚钱,技术很次要。
2012-05-24 18:11:13 回复
返回索引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