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xmang] (2011-7-16 18:19:00)
三、采取的政策措施
1、失败的尼克松
1969年1月尼克松上台,面对滞胀(当时还未能有效识别其严重性):
(1)、政策宣布停止和缩减约翰逊政府推行的伟大社会政策:关闭了半数以上的“职业队”训练中心,取消了多项伟大社会立法,宣布以让“所有美国人”“有较高质量的生活”取代济贫计划。到1973年1月,他宣布已取消了包括经济机会法在内142项伟大社会立法。
(2)、推行“分享岁入计划”,也即从个人所得税中划出一定比例,由财政部拨给各州,联邦税入在各州和哥伦比亚特区的分配比例,按各州人口的比重来分配;数额的使用则需满足最低限度生活的需求。(1972年9月修正方案获得通过, 即《州与地方财政援助法》。根据这一法案,在5年内由州和地方共享联邦收入302亿美元。)
(像不像我们最近要搞的中央地方税收分配机制改革?)
(3)、改革福利制度,推行家庭援助计划, 强调对贫困家庭要以工作福利取代通常的一般福利, 以鼓励工作。基本的方针是:不工作就不能享受福利。但是遭到参议院财政委员会的否决。
(4)、1971年8月15日,尼克松宣布: 对内冻结工资、物价和房租90天, 削减联邦政府开支,取消7%的汽车税、减征10%的新设备投资税。对外暂停用美元兑换黄金(宣布布雷顿森林协定瓦解),征收10%的进口商品附加税,削减对外援助经费10%。这一计划的实施分四个阶段进行,以失败而告终:滞胀依旧。
1974年8月8日尼克松因“水门事件”被迫辞去总统职务,继任的福特福特政府实行了渐进的经济恢复政策。1976 年1 月,失业率为7.9%,福特政府设置了一条将失业率压制到1980 年时5.2%的经济路径。也就意味着在这段时间内,失业率每年需要下降0.6%。
1975年3月福特和国会签署了包括降低所得税的1975年减税法令来刺激经济发展。但是最终毫无作为,经济没有起色。
2、失败的卡特
卡特1977年1月就任总统,当时美国经济滞胀,美元危机不断,能源危机加剧,1980年2月起又爆发了以结构性危机为特征的严重经济危机。
卡特政府的反通货膨胀政策:
(1)、宣布自1979年起全国各公司工资(含附加工资)增长最高限额在7%以下, 物价上涨幅度至少比1976、1977年的平均数低0.5%, 一旦通货膨胀率超过7%, 遵守合同的工人可获减税, 违背协议的要受制裁。
(不知道那几个言必称美国市场是独立和公平的,政府不能干预市场的许小年,谢国忠,胡祖六等人看到美国政府这种强制干预市场的行为如何解释?)
但是这个政策实施失败,卡特政府虽三换白宫办公厅主持人, 也未奏效。1979年美国通货膨胀率上升到13.3%,1980年4月17日,卡特在白宫宣布反膨胀计划宣告失败。
(2)、卡特政府提出实行灾祸保险, 对享有福利待遇的人规定严格的工作条件,提出更好地工作和收入计划,这一方案被参议院财政委员会否决。
(3)、卡特在1977年5月签署美国国会通过的《减税和简化手续申请法》在1979年底前减税342亿美元,以刺激经济,仍然失败。
(4)、为解决能源短缺,卡特采取了开源节流兼顾的能源政策,1977年4月分阶段取消对天然气价格的控制,鼓励以煤代替油和天然气,对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者减税,改革用电收费标准,鼓励其它节能措施。(70年代美国能源危机愈演愈烈, 美国石油消费量猛增,进口石油由1973年的35%到1977年的50%。1970年进口石油只有11.57亿桶,到1977年猛增到31.03亿桶)
1979年4月5日宣布将分阶段到1981年10月取消对石油价格的管制,并要求国会通过一项征收57%的超额利润暴利税计划,用以研制发展新能源,补助公共交通和帮助低收入家庭设立能源基金。
(5)、同时实现局部减税刺激经济,拨款举办公共服务事业,以增加临时工作位置。
这些措施进一步扩大了预算赤字,加剧通货膨胀,1978 年又出现双位数的通货膨胀率。通货膨胀的上升导致卡特政府不得不采用紧缩的货币政策,联邦基金利率在70 年代末超过了10%。
由于卡特政府在治理通货膨胀和刺激经济增长的问题上摇摆不定,货币政策时紧时松,也没有执行前后一至的战略,卡特政府不得不在滞胀中下台。
卡特总统离任时,美国CPI13%,失业率将近8%,利率超过10%,联邦预算赤字为600亿美元,国债接近10, 000亿美元。
卡特政府的经济政策反映了凯恩斯主义面临的危机:政府刺激失灵。
卡特的失败也说明这是一个懦弱和平庸的总统。
懦弱的领导人,碰到困难就会犹豫不决,甚至左右摇摆,其政策的典型特征就是过山车。
平庸的领导人,缺乏预见性和高瞻远瞩,其政策特点就是在原地打转转,翻烧饼。
不幸的是,最近这几年,我们全碰上了。
3、里根成功的反滞胀政策
1981年1月,里根成为新任总统,采用了稳定货币供应、减轻税赋、缩减开支、减少政府干预等措施。
里根的反滞胀政策组合拳包括:
(1)、实施美国历史上最大的减税计划,刺激经济。
1981年7,8月间美国参、众两院分别通过里根政府提出的1981年复兴税法,要求从1981年10月起的三年内,分三次降低个人所得税从5%到10%再到23%,边际税率从14%到70%降为11%到50%;同时优惠投资的个人收益、降低公司的边际税率、加速工业设备的折旧期限。
实施经济复兴法的结果,是1981-1984年间联邦政府税收减少了3 152亿美元。
1985年5月里根又提出了税制改革的新建议,1986年10月实施,即1986年税制改革法案。这是战后最大规模的一次减税行动, 也是里根复兴经济政策的核心。根据这一法案, 降低了个人所得的最高税率, 使超富裕阶层的所得税平均降低了16%。由于不同阶层税率都有所下降,全国人均免税额减少了6.4%。新税法将公司所得最高边际税率由46%减为34%, 最低边际税率定为20%, 同时取消了一些项目的优惠税率,延长了资产折旧年限和加速折旧政策,以及原来的投资课税扣除等优惠增加,使得企业手中的现金流量增加,对刺激传统产业更新设备起了很大作用;另外,由于生产资料的价格上涨低于前期,也鼓励了企业投资。
这些都为美国产业升级,技术更新准备好了硬件条件和基础需求市场。这是里根治理滞胀成功的主要原因。
除此以外,能源消费结构的变化引起了油价的下跌;美元升值也使得进口产品价格下降;工会为保证工人就业而放弃提高工资的要求等客观原因也使得通货膨涨出现了下降的态势。
(2)、釜底抽薪,坚持紧缩货币政策, 严格控制货币膨胀。
当时联储局主席沃尔克决定收紧货币供应,并将基准利率提高到20%以上。结果经济立即出现衰退,失业率增至10%以上。此时工人们不敢再要求加薪,企业也不得不停止涨价。
(沃尔克当时被几乎美国全国各色人等骂得狗血淋头,但事实证明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中,没有这种断臂求生的勇气,就无法从根本上解决滞胀问题,并为未来二十年的经济发展打下基础。沃尔克回忆当时的压力:我真的恨不得找个洞钻进去,然后大哭一场)
同时里根政府改变以往把紧缩货币作为扩张性财政政策的补充手段的主张,预定1981年的货币供应量增长幅度为3.6%,实际只有2.1%,持续严格控制货币发行量的结果,消费物价由1980年的12.4%下降到1982年的3.9%。1980年美国通货膨胀率为18%,到1987年降到3%。
由于美国的高利率政策, 单1985-1986年就有1 000亿美元流入美国, 刺激美国经济的回升。
然而, 美国由此引起的商品竞争力的下降却导致美国出现巨大贸易逆差,1980年贸易逆差389.89亿美元,1987年高达1 530亿美元,1985年美国成为1916年来头一回的债务国。
(3)、改革社会保障制度。
改变联邦政府的过重社会福利负担,大幅度削减社会福利保障支出,尤其是随意性开支,减少联邦政府在干预社会福利保障方面的责任,由州和地方政府更多地负担社会福利保障的责任,促进私人和社区福利事业的发展。
1982-1985财政年度,未成年儿童家庭补助和食品券开支,比1981年前减少13%,医疗补助减少了5%,儿童营养补助减少了4.4%,一般就业和训练基金减少了35%,工作鼓励项目减少了33%。48%年收入低于2万美元的家庭受到了影响。为了解决子女抚养的新问题,他还强调州和地方政府要承担社会保障的某些责任, 并推动私营福利事业的发展。
(4)、推行战略防御计划,开始进行战略收缩。
在1985年初正式推出了战略防御计划, 由相互摧毁战略转向确保生存战略。以退为进,迫使苏联在其他领域内让步,拖住苏联,夺回主导权,制服西欧和日本。减少国防预算负担。
(5)、致力平衡预算, 放松对企业控制。
里根于1985年12月签署了《1985年平衡预算和紧急控制赤字修正案》,致力于平衡预算, 控制财政赤字, 放松对企业的控制,规定每年赤字限额,一旦超过最高限额100亿美元,授权总统可以削减预算开支的比例。
里根政府以控制货币供应量为主要目标,即使利率过高触发经济危机,也不放弃从紧的货币政策。
(这种坚定不移不但需要专业经验的自信,也需要天下为公的勇气。我们国家目前最缺的就是这种天下为公)
到1983年,美国宏观经济数据出现好转。同时美国经济也逐渐实现转型,突出特征是服务业在GDP的比重不断提升。1972年,服务业占比仅28%;1984年达到33%;随后加速上升,到2005年已超过41%。
此轮经济滞胀一共经历了13 年的时间。
[wxmang] (2011-7-16 18:20:00)
四、里根主义的后遗症治理:克林顿政府成功的经济改革
1989年1月, 里根任期的副总统老布什就任新总统,他在任期四年间,,基本上继承了里根政府的经济政策, 在经济上毫无作为,留下一个高赤字和高贸易逆差的烂摊子给克林顿政府。
1993年1月克林顿上台,面对的是前任老布什留下的债务累累和国家经济缺乏竞争力的现实。
克林顿经济改革举措包括:
1、增税富人和减少社会福利开支,削减联邦财政赤字。
2、对先进的空间制造技术、生物技术和新材料等投入资金,同时投资高速互联联网。
3、针对美国高消费、低积累; 高赤字、低储蓄的宏观结构失调和政策失误,强调以增强美国国际竞争力作为改善基础, 采取增加技术更新投资提高劳动生产力,加快科技领域军转民的步伐,大力扶植民用科技开发,向几十万中小企业转让国防行业独占的先进技术和提供开发先进技术风险基金等。
4、 推行医疗保健制度和社会福利制度的改革,减轻政府负担。
5、放宽对企业兼并的控制,提升美国巨型企业在世界上的竞争力。
例如美国银行业1995年以来的合并和兼并就达20多起,其中 1998年4月就有美国花旗银行兼并旅行者公司;第一银行合并芝加哥第一公司;美国国民银行合并美洲银行公司等等。1998年5月德国奔驰公司合并克莱斯勒公司;美国科技公司收购SBC通信公司;1998年6月美国电信公司收购美国电话电报公司并购;1997年10月世界通信公司收购美国微波通信公司;1998年6月孟山都公司合并美国家庭用品公司并等等。
这些合并或兼并实际都是基于新的信息技术平台上,巨型企业组织能够更扁平化、运行成本更低,效率更高。这种技术平台的广泛使用,奠定了今后20年美国国家的核心竞争力不可动摇。
克林顿的改革目标是解决美国的高赤字,创造一个低失业率、低通货膨胀率、低赤字和预算平衡、经济稳定增长、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其成绩十分明显。
美国的通货膨胀率1990年近6%,而1996年降为不到2%,而从1994年以来,美国的失业率一直低于6%,自1992年以来美国经济已经出现连续的增长势头,1997年的经济增长率高达3.8%,同时保持了低赤字、低通货膨胀、低失业率的适度增长经济模式。
我们现在也面临滞胀的危机,我们自己的沃尔克或里根或者克林顿在什么地方呢?一味的因循,一味的讨好,一味的平衡,缺乏大智大勇,使一切的政策都成为笑话:房价总经理才说了算。。。。。。这是什么话?可以列入笑林广记了!
其实真的应该向德国的默克尔大妈学习学习怎么样管理德国房价10年不涨的秘密:其实就是不把房地产当成经济支柱产业,而是当成社会福利事业,政府不逃脱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
五、美国人是如何干掉英国金融霸权的
二战开始后,美国就认为英国特惠制和英镑区是战后妨碍美国对外经济扩张的主要障碍,因为当时英镑仍是世界主要储备货币,国际贸易40%左右用英镑结算。
所以美国认为巩固美元利益,就必须取消关税壁垒、贸易限额,也不许货币贬值、多种汇价、双边清算协定、限制货币自由流通措施等各种形式的金融壁垒存在。
1943年,美国财政部官员怀特和英国财政部顾问凯恩斯分别从本国利益出发,设计战后国际货币金融体系,提出了两个不同的计划。
怀特计划从当时美国拥有大量的黄金储备出发,强调黄金的作用,并竭力主张取消外汇管制和各国对国际资金转移的限制,以便于美国对外进行贸易扩张和资本输出。主张在战后设立一个国际稳定基金组织,基金组织发行一种国际货币,各国货币与之保持固定比价。基金组织的任务主要是稳定汇率,实际上这是为美国输出过剩资本、控制和掠夺其他国家服务的。(这也是今日世界秩序的基础)
凯恩斯计划是从当时英国黄金储备缺乏的困境出发,尽力贬低黄金作用,主张建立一个世界性中央银行,也即国际清算联盟,各国的债权、债务通过它的存款帐户转帐进行清算。
从1943年9月到1944年4月,美、英两国就上述方案进行了激烈的博弈,甚至争吵。
最终还是靠实力说话,美国取得全面胜利,一举奠定在世界经济版图上的领导地位。
1944年7月,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的布雷顿森林召开有44个国家参加的联合国与联盟国家国际货币金融会议,通过了以怀特计划为基础的《联合国家货币金融会议的最后决议书》以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定》(IMF)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协定》(世界银行)两个附件,总称为《布雷顿森林协定》。
布雷顿森林协定要点是:
(1)、美元与黄金直接挂钩;
(2)、其他会员国货币与美元挂钩,即同美元保持固定汇率关系。
实际就是美元----黄金本位制,使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处于中心地位,美元成了黄金的等价物,各国货币只有通过美元才能同黄金发生关系。从此,美元就成了国际清算的支付手段和各国的主要储备货币。
所以说布雷顿森林协定是美国人干掉英国金融霸权的成果。
实现美元本位制,美国就可以通过经常项目赤字向其贸易伙伴注入美元负债,美国的贸易伙伴则以信用方式将其产品销售到美国。这就是所谓剪羊毛。
(所以任何想挑战美元地位的国家,就是在没收美国人剪羊毛的工具,都在挖美国人的祖坟。必将遭到美国人不惜一切代价的猛烈攻击,连英国这种表兄弟都不能幸免)
六、美元霸权的瓦解的前兆:寅吃卯粮难以为继
布雷顿森林协定这种以美元和黄金为基础的金汇兑本位制要想稳定,就必须具备两个条件:
(1)、美国国际收支能保持平衡;
(2)、美国拥有绝对的黄金储备优势。
一旦美国由于持续的财政赤字而使得信用受到质疑,美元就会出现大幅度贬值趋势,经济繁荣的景象就会演变为经济衰退和萧条。
1949年时美国的黄金储备为246亿美元,占当时整个西方黄金储备总额的73.4%,全世界的59%,这是战后的最高数字。此后,逐年减少。
但是进入60年代后,由于经济全球化、区域化的发展,商品和生产要素国际间流动的限制大大减少,世界市场竞争加剧。美国经济优势地位开始下降。
例如1947 美国出口额占世界出口额的约三分之一,1948 年下降到23.5%,1960 年下降到18.2%,1970 年再降到15.5%。1美国从1971 年首次出现了13.03 亿美元的对外贸易逆差,此后,除了1973、1975 年为小额顺差外,其余年份均为逆差。至尼克松准备终止美元金本位的1971年,仅上半年,逆差就达到83亿美元。
随着国际收支逆差的逐步增加,美国的黄金储备也日益减少。
同时美国通过信贷、购买外国商品和劳务等形式,向世界发行了大量美元,1973年底,在欧洲金融市场上的美元超过1000亿。
由于美国同期黄金储备下降,美元国际信用严重下降,各国争先恐后向美国挤兑黄金,而美国的黄金储备已难于应付,这就导致尼克松于1971年8月宣布停止各国政府用美元向美国兑换黄金。
(此时美国的黄金储备只剩下102亿美元,而短期外债为520亿美元,黄金储备只相当于积欠外债的1/5)
这也就导致世界货币体系进一步混乱,1973年3月,西欧又出现抛售美元,抢购黄金和马克的风潮。直接导致1973年美元危机产生,尼克松被迫再次宣布美元贬值,导致各国相继实行浮动汇率制代替固定汇率制。
美元停止兑换黄金和固定汇率制的垮台,标志着战后以美元为中心的货币体系瓦解。
(目前的金融危机不过是在美国继续进行这个瓦解过程而已,我们要做的就是时不时的来点落井下石或火上浇油把戏。
实际我们目前的人民币货币互换,人民币跨境结算,以及支持欧元都在干这种把戏。美国现在除了美元,没有更强大的武器了)
2012-02-19 22:06:1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