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xmang 发表于 2012-2-18 19:50 ![]()
黄老学派为什么会完蛋?因为这种被毁尸灭迹的完蛋一般只在政治博弈失败后才会出现。
关于黄老之治,关于宗法制,俺在网上其实给人科普过许多次了,无奈一茬一茬的冒出来的。
转一篇以前给人科普儒家来历的帖子,忙总有空可以看看,喵哈哈。这么甘阳他们正在搞什么儒家社会主义嘛,应个景。
本来是专门来看美国大使的表演的,无聊顺便逛逛论坛,就发现了这篇令人无语、漏洞百出的为儒家胡乱洗地的文章。咱半夜也正好闲的蛋疼,就好好说道儒学究竟是怎样的,以及当年笑帅凭着一知半解是如何满篇漏洞的胡扯。
说儒学,就得先说儒,搞清楚源头才好弄明白他的来龙去脉,正所谓正本清源是也。
儒的来源,在古代一直有一个不容置疑的官方解释,就是西汉古文经学刘歆所著的《七略》中的《诸子略》所说。不过这书唐末就已经亡佚了,现在自然看不到了。不过后来班固穷究九流百家之言,而后有《汉书》问世。其中《艺文志.诸子略》得《七略》十之三四,这书现在还是能见到地,那么来看看其中所描述。
“儒家者流,盖出与司徒之官,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也。游文于六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宗师仲尼,以重其言,于道最为高。”翻译成白话文就是,“儒家这个流派,大概出自于古代的司徒之官。他们帮助国君,顺应自然,宣明教化。涵泳于六经的文章当中,特别注意仁义之间的事务,远宗尧舜的道统,近守周文王、武王的礼法,尊崇孔子为师表,来加重他们言论的重要性,在各派道术当中最为崇高。”
这个司徒是啥玩意那?《周礼.地官.司徒》中说“立地官司徒,使帅其属而掌邦教,以佐王安扰邦国。”可以知道周代司徒是掌邦国之教。司徒分大司徒、小司徒,大司徒“以本俗六安万民”,这里的“本俗六”之四就是“联师儒”。“教官之属”里的师氏教三德、三行,保氏教六艺、六仪。所谓的三德是,“一曰至德以为道本,二曰敏德以为行本,三曰孝德以知逆恶。”三行是“一曰孝行,以亲父母;二曰友行,以尊贤良;三曰顺行,以伺师长”。而六艺就是大家熟知的,“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礼、乐、射、御、书、数一共六种技艺。六仪则是指,“一曰祭祀之容,二曰宾客之容,三曰朝廷之容,四曰丧纪之容,五曰军旅之容,六曰车马之容。”
从上面看,不管是师儒、师氏、保氏肯定与儒、儒家有联系。儒出自周代司徒之官,又随着东周周王室式微王纲解纽,王官们都纷纷自找出路,先是散入个诸侯国,又随着诸侯国公室的衰微,又大量的散落在民间。比如老子就是担任周王室的“守藏室之史”,后来“见周之衰,乃遂去。“,后来还到鲁国为人主持丧葬之礼。这样,从王室到诸侯,再从诸侯到民间,最后以孔子创立私学,继而又形成了学派。刘歆以及以后的历朝历代都认为儒到儒学上述这个脉络清晰可循的流程就是板上钉钉的事了。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又进一步阐述,:“儒,柔也,术士之称。从人,需声。”这种解释生命力何其旺盛,一直持续到民国时期。
清末民国,随着西学东渐思潮,西方的辩证逻辑、实证主义、批判精神等等概念被逐渐应用到学术上,被压抑已久的学界久逢甘露,大师一茬又一茬的像雨后春笋般的冒出来,他们纷纷用新观念梳理阐述旧传统开始了整理国故运动,一有新见解便被斥为离经叛道的经学时代得以终结。
章太炎首开先河,他在其《诸子略说》中提出一个概念,就是“达名儒、类名儒、私名儒。”章太炎考证,儒最初的时候概念是相当广泛的,道家、墨家、宗教家,甚至仙也都可以叫做儒,就是所谓的“九流皆儒”时期,但到了后来这个概念的范围越来越小,只成了孔孟之流一家才能叫的玩意。而后的胡适不同意章太炎仍然遵循刘歆班固的诸子出于王官说,但仍然承认章太炎的这个功绩。“太炎先生的大贡献,在于使我们知道,‘儒’字的意义经过了一种历史变化,从一个广义的,包括一切方术之士的‘儒’,后来竟缩小到那‘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宗师仲尼’的狭义的‘儒’。”
(这里插一句,秦始皇的焚书坑儒这个时期,儒仍然是广义的,所以他坑的指不定是道家墨家还是神棍那,后人都以为他坑的全是孔孟之儒,真是太冤枉了。)
接下来傅斯年考证,鲁国的统治者是周人,而鲁国的国民则是殷人,孔子说“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后劲于礼乐,君子也,如用之,责吾从先进。”傅斯年认为,野人指殷遗民,他们比周人“先进于礼乐”,而周人灭殷商后才进礼乐,当然是算后进,孔子就是殷商遗民,他说自己“从先进”,是有认同其族群的理由的。
接下来胡适继续傅斯年的观点,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儒的身份。他的《说儒》中提出“最初的儒都是殷人,都是殷的遗民,他们穿戴股的古衣冠,习行殷的古礼。”此观点一出,学界立即沸沸扬扬。郭沫若、钱穆、冯友兰等等名家纷纷回应,或是附和或是反诘。各种说法层出不群,加上以往的说法,总共有,章太炎“王官说”、冯友兰“王官失守经职业化再转为儒”说、郭沫若“史官”说、何新“胥官”说、刘忆江“保官”说、傅斯年与冯友兰“教书匠”说、钱穆“陪臣”说、侯外庐“顾问”说等等。
但这些都没有非常令人信服的证据,直到七十年代徐中舒根据章太炎、胡适的考证“儒从需,本求雨之师”、“儒字从需, 我疑心最初只有一个需字, 后来始有从人的儒字。”从残存甲骨文中找到最原始的“儒”字,考证出了儒的确出自殷商,最初是为王室祭祖侍神、接待宾客。
好了,说清楚了来龙,去脉说清楚花的篇幅更多,咱还是先挑当年笑帅文中的扯淡之处。
1、当年笑帅:尤其是60-70后,社会的中流砥柱的这一波人最为明显。这些人已经被洗脑洗成浆糊了,已经洗不回来了,对此我也无能为力。
哥们不知道五四运动前后那些激烈的言语吗?咱好心再给你列一边,钱玄同大呼“我再大胆宣言道:欲使中国不亡,欲使中国民族为二十世纪文明之民族,必以废孔学、灭道教为根本之解决,而废记载孔门学说及道教妖言之汉文,尤为根本解决之根本解决。”陈独秀、黎锦熙、赵元任、吴稚晖、胡适、蔡元培、傅斯年等一时之选的的支持和呼应。“打到孔家店”(吴虞)、“不读中国书”(吴稚晖)、“拼命往西走”(胡适)。等等等,再往后的人也没这么极端过。
2、当年笑帅:礼是分,而乐是和,两者有机结合起来就叫和谐。就像音乐一样,不同的音调通过一定的规律和节奏连接起来,就组成了一首美丽的音乐。这首音乐在汉唐的时候唱得比较响,人们一般把他叫做盛世!
汉唐之盛和儒家的礼乐还真关系不大,汉初和唐初尊崇的都是黄老之术。一提黄老之术,很多人就知道个清静无为,却不知这玩意是道家和法家思想结合,并兼采阴阳、儒、 墨等诸家观点而成。比如黄老之术的核心《黄帝四经》一书,分为《经法》、《十六经》、《称》、《道原》四篇。《经法》主要是讲治国必须依靠法制,《十六经》是关于政治、军事斗争的策略问题,《称》讲施政、行法必须权衡度量,区分轻重缓急,《道原》则主要讲宇宙观。其建立学术的出发点是教导君主如何用“道法”统治百姓。
汉代唐代的风气之开放,比现在也不差,汉代唐代君王和公主们一个个乱伦的让人瞠目结舌,民间什么寡妇随意改嫁、私奔偷情、自由恋爱比比皆是,视礼教礼法为无物。这也算是众所周知,哥们为儒家洗地洗到睁眼说瞎话的地步。
3、当年笑帅:那么孔子又看到了什么呢?那就是——仁!.................仁的概念就是从易经里面来的
这个就更扯淡,《周礼、司徒、地官》中明确提到,“六德”是所谓的“智、仁、圣、义、忠、和”,孔子精通周礼怎么会不知道六德,还需要从易经上学?比《周礼》更早的来源也有,考古学早已得到证实。王献唐考证“夷人一字,人仁通用。”章太炎“窃疑仁、夷、人古只一字”。
看明白没有,上古时期“夷”字和“仁”字是同一个。提醒一句,最初夷就是东方,可没有蛮夷的意思。《说文解字》东方之人也。,从大从弓。
还是《说文解字》“东夷从大人也。夷俗仁,故有君子不死之国。”,东夷人那里的仁德之风气主要有三点“好生”爱好生命、“好让”、“亲亲多仁朴”重视血缘亲属关系。就是说仁这个概念是从东夷引进的,和什么易经毛关系都没。
哥们用现代汉语理解古文,用简体字去套古意,我只能说哈哈哈哈哈。
4、当年笑帅、孔子说一以贯之那个一就是太极,就是阴阳和合。
随便看点儒家的东西就不至于说这么扯淡的话啊,“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人家以一贯之的明明是忠恕,“忠”,尽力为人谋,中人之心,故为忠;“恕”,推己及人,如人之心,故为恕。有个毛阴阳和合。
5、当年笑帅、老子说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个一就是阳,二就是阴,三就是阴阳和合,阴阳和合就生万物。
这是什么样的理解能力啊,哥们你看过上下文没?看过道家的一些注释没?一就是道,二是阴阳,三是天、地、气虚。
6、当年笑帅、孔子以仁为核心,推导出了一系列的社会关系,就像蜘蛛网一样,把整个社会连接了起来,已让它可以正常的有序运转。
蜘蛛网一样紧密联系社会的是宗法制,和仁有鸡毛关系,宗法制待会详细说。
7、当年笑帅、他认为易经里面最重要的是阴阳,世俗世界最重要的就是天地,而人类社会自然而然的就是男女了。
这是多么NC的言语,居然说孔子以为人类社会最重要的是男女关系,“为仁者,爱亲谓之仁”、孟子又补充了下“亲亲、仁也。”《中庸》“仁者人也,亲亲为大”
看明白没有,这个仁都是指有血缘关系的。“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人家认为孝之发生在父子之间,悌只发生在兄弟之间。孔子的名言“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居然都不知道,他的态度向来都很鄙视女人的,治理鲁国时都要搞个“男女行者别于途”,非要男女走路都不是一个道,当年笑帅居然说他会去搞什么阴阳和合,太他娘的搞笑了。
8、在孔子之前呢周公旦搞了个宗法制度,比如继承财产立嫡立长,嫡庶有别等等,就有周朝的时候搞出来的。那么这个制度在商朝的时候是没有的
哥们这论断下的这个绝对,你还不知道这个论断是谁搞出来的吧。咱好心告诉你,是王国维,他说殷商和成周最大的区别是殷商没宗法制度。王国维那是啥年代,现代学术还都没展开那,多少年前就这不是这个说法了,哥们还停留在清末吧。
殷商武丁以后王位传子的原则,大宗、小宗之分早就很清楚了,《诗经、公刘》中“君之、宗之”,《毛传》中“为之君,为之大宗也”说的就是这事,只不过没周王朝那么彻底的系统化全面化罢了。再说说问题6里面那个蜘蛛网式的社会,天子之称始于成王,成王当然就是上天指定的“元子”,元子就是嫡子,他的地位由宗教和政治双重肯定至高无上。以此往下类推,天子是天下大宗,当然也是所有姬姓诸侯的大宗,诸侯在自家的邦国里又是大夫的大宗,这样大小大小推下去,一直到最低士的层面。金字塔的每一层都由大宗控制小宗,这种控制有血缘、政治、经济、军事、宗教、教育的多重性。宗法制度的宗教体现就是宗庙制度,他又和族墓制度密不可分。每个家庭成员在氏族中的地位取决他的等级、层次、嫡庶、长幼。氏族成员从小就耳濡目染的服侍尊长之道,无休止的参加各种祭祀和礼节,最后接受等级森言的宗法制度。
困了,歇会再搞,真是满篇都是漏洞扯淡,要挑几个对的都比较困难。
既然你没有时间,我也懒的再写下去了。现在冒出来的号称一个个是儒家信徒的都是什么货色,儒学大师们都一个个打过他们的脸了。“最后的儒家”梁漱溟在《人生至理的追寻》批过自称王阳明心学的传人,那丫还专门出过书,以梁老先生的气量也忍不住说了重话,“于是其前半以敷衍格套则病浮泛不剀切,搜集一些关系宇宙观人生观的话连缀成文,于阳明宇宙观的真意人生观的真意全道不出。其后半以分堆办法则病零碎无头脑,每章或每节中将此一堆阳明的话条列排比起来便好,于阳明宗旨毫不可见,使我们看完之后心中茫然得不到一点什么意思。”
“这真是可笑极了!良知原即是赤子之心,到长大,天真已凿,反不易见,如何却说长大乃见?”
“这是他开头的两段,以下文章甚长不须具引。即此两段话荒谬离奇,信口乱说,几于字字是错。”等等等等
何炳棣抽九十年代海外风头最旺的杜维明的话,我就不一一列出了。
儒家儒学既不像人说的那么糟糕,也没有像你们想的那么好。
为儒家极端美化,不惜歪曲历史为他涂脂抹粉,恰恰是旧儒学的继承者章太炎、钱穆等等,梁漱溟、熊十力等新儒家开创者所集体反对的。
儒家在就准备了几个词等着你们,惑者、辟者、五经乖析、钩铍析乱,是里面的哪一种,看你自己了。
什么叫圣人、智者,就是人家的眼光早已穿过时光,看到了日后的命运,佛教有正法、像法、末法一说,儒家自然也不赖。
“然惑者既失精微,而辟者又随时抑扬,违离道本,苟以哗众取宠。后进循之,是以五经乖析,儒学寖衰。此辟儒之患。”
为了同学们看的方便,咱还是给翻译个白话的。
然而,拘泥于小道理的人,已经失去儒家学说的精细微妙之处,而邪僻不正的人又随着时世的需要抬高或贬低它,他们背离儒家学说的根本宗旨,随意解说,只求哗众取宠。后来者循其道而行,因此,违反五经的本义,将经义搞得支离破碎。儒家学说就渐渐衰亡了,这是邪僻不正的儒者造成的弊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