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索引页

毛毛粉眼中的毛蒋成败人生启示:百炼成钢

zilewang

2012-02-15 15:58:31



本帖最后由 zilewang 于 2012-2-15 15:59 编辑
(注:追随忙总打一枪换一地方,为了混点口水,发个俺的管见,也请大家与忙总指点。其实,有点标题党。起因无非是对一些非毛雄蒋者的愤慨而已,但自己更多开始从做事的角度去粉毛主席,而不再是丰功伟业、雄图天下等。) 最近观读一篇宏文,从人生成功角度解读毛主席与雄奇公。深觉时代变迁与意识形态偏见对研究者影响如此之深。(原文杨奎松《毛泽东与蒋介石的比较研究》:http://history.news.163.com/09/0629/03/5CUPPN9K00013FM5.html http://history.news.163.com/09/0629/03/5CUPPN9K00013FM5.html) 如果我们能够较为细心的比较毛主席与雄奇公的成长经历,无论是其后对政治、军事的影响,还是于个人的成功而言,无不告示我们一个亘古未变的法则:所谓天才,不过是百炼成钢和一将功成万骨枯之后的水到渠成。一、家庭环境与教育背景 杨教授讲到了毛主席蒋介石二人都出身中间阶层,但这个中间阶层在经济状况方面有着巨大的差别。从蒋介石日记中看出,蒋介石对自己的童年家境充满了贫穷的回忆。应该说,一个过早失去父亲的家庭,家庭经济能力肯定是有限的,生活上也算不上富裕,更为严格点,可能有些时候,蒋母要靠家族的接济度日。并且中国自古就是寡妇门前是非多,蒋介石从小不可能感受不到这一点。反观主席,其回忆较少贫穷困顿的描述。这是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主席小时也干农活,因家庭可以自食其力,从整体上,家境明显优于蒋介石。 如果把家境对人生性格的影响放大,主席从小没有受到歧视性的对待,其自信或者说优越感属于健康成长。虽然有父亲的“暴政”,但与外人的歧视比起来,主席的童年可以更为健康的成长。这从后来两人的很多不同作风来看,无不与此有关。毛主席不拘小节,生性豁达,蒋介石军容严整,生性敏感。 再说教育背景,虽然杨教授说二人都是中等文化水平。细察之下,二人的教育背景其实相差很大。毛主席接受了比较完整的学校教育,从传统的私塾到新式学堂,到专业师范教育,教育经历非常连续、完整。就学期间,少有闹事,算得上一个有天赋又好学的三好学生。并且在人生受教育的黄金时期,毛主席家学渊源,又师从名师,这是蒋介石无法比拟的。就如同练习书法,无名师指点,要成家成派,几为不可能。名师在开拓毛主席的眼界,培养毛主席的思维能力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毛主席的老师曾评论说,能共论天下之事,惟毛、蔡二君。终毛主席一生,宏观思考与把握能力非常强大,与此焉能无功?蒋介石的教育经历却是断断续续,直到日本留学,教育经历不连续且不完整。用现在的标准看,是一个学习成绩不好、爱调皮捣蛋、在差生群体中有着号召力的一类人,可以归为学生中的黑帮头。其实,在一个学校中,有一类学生群体,类似于社会上的混混等边缘势力,经常打架闹事,惹事生非。刘邦在起家之后遇到了张良近于老师作用的人物,蒋介石一生未遇名师,身边的智囊,如张良、诸葛亮、房玄龄、杜如晦、朱升、刘伯温辈,可有吗?思维能力、宏观形势的分析与把握,历史上还没有那个历史人物是无师自通、天赋异秉。 最后,二人追寻了两种不同的道路:一个进了师范,一个入了军校。这本身就反映了二人志向及才能特长的区别。毛主席以后常以教员为梦想,蒋介石以军人自居,这种差别非常明显,无法归一。 虽说毛主席蒋介石二人小时候都有反抗历史。蒋介石主要反的是蒋母之外的人,在蒋母面前,蒋介石不过一种孩子式的调皮。毛主席反的却是家庭中的权威——父亲。毛主席对家庭以外的人似乎没看到什么尖锐的反抗,无论是毛主席的同龄、长辈,或是乡亲。毛主席反的是一种专制权力形成的人身自由的压制,蒋介石更多的是孩子的天性和孩子式的小聪明。这两种反抗本身对他们以后的行事、政治理想的取舍,影响非常之大。 毛主席蒋介石二人都讲儿时的反抗对各自人生的巨大影响。毛主席是从反抗权力,争取自由的角度,蒋介石是从孝道的角度。这两种角度非常有意思,毛主席毕其一生,追求近似于无政府主义的个人绝对自由,蒋介石一生似乎并不排斥个人的专制与极权,并且事母至孝,成年时的孝道化为儿时顽劣的救赎。

4 条留言

zilewang
2012-02-15 16:01:22
七、如何对待知识分子
胡适说:历史是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我们经常重视是“历史”这个小姑娘被“打扮”这一结果的确定,对“历史”这个小姑娘被“谁”打扮这一过程则过分地忽略。在人类历史关于帝王将相的英雄传记中,负责“打扮”者通常都将自己置于“代表”的神圣地位,或以公正示人,或以弘道自许,或以为民请命昭告天下……

如今,更是一个高举“代表”的时代。一定会有一批高举代表大旗的代表代表着各色生灵,无论是何种卑微的生灵,都逃不掉被代表的宿命。我们习惯于被冠以杰出伟大的人物代表我们,然后欣欣然地宣称代表们代表着这个时代。可是对于沉默的大多数,谁可以代表?谁又给予了这些代表们代表的资格?这些代表们又有哪些不朽可以代表着沉默的大多数……似乎没人有志于回答、实践这些疑问,我们只能在黑暗的铁笼子里呐喊:我们被谁代表,谁代表着我们!

至此,打扮“历史”这个小姑娘的重任,自然而然,历史地落到这些“代表”者身上。能够有资格打扮历史者,非自古以“士”自居的读书人莫属。

作为人类文明传承的守护者,长期的历史、人文沉淀,使得知识分子成为了一个具有独立人格、独立精神的历史现象,这个群体也因对文明的坚守而分散聚合,形成了一股特殊的独立于经济结构之外的另外一种社会力量。这一群体在打扮“历史”小姑娘的过程中,起着对话语权诠释、宣扬等重要作用,或以个人志趣为导向,或以意识形态为标准,或以经济、政治利益为依归。但是,他们无法逃避基本规律而决定自己的行为。这就是“毛”与“皮”的思辨。任何个人、组织都不可能独立于社会之外,必然会依附于一定的阶级。

当历史走到民众觉醒的今天,传统与变革同在,教育与知识不再是少数人垄断的专利,沉默的大多数开始想要自己的一言之地,对社会规范及意识形态的话语权不再是知识分子的禁脔。新旧社会形态并存的历史环境造就了多种意识形态泛滥。如何对待知识分子,知识分子如何在新的历史环境中扬弃定位,就会成为一个全社会必然关注的重大政治问题。

在毛主席与蒋介石二人的人生经历中,不同的成长环境、不同的教育背景、不同的生活环境,二人作出了合于自身意志的意识形态选择,并最终形成了二人各自对待知识分子迥然不同的态度。这种差异更多地表面在意识形态层面,而非个人情感层面。如果说毛主席可以因为北京大学受气而非议知识分子,那么,蒋介石所受知识分子的气更大。不管是被称为“电灯泡”、还是花岗岩,对蒋介石而言,则不仅是受气那么简单,更是一种恶意的人身攻击。我们评判一个政治人物,特别是一个有着巨大历史影响的政治人物,首先应该以经济、政治利益和意识形态为标尺,而不是以个人情感去臆测,甚至以“文人”这之心度政治家之腹。即使的确掺杂了个人情感的政治决策,亦不例外。

从历史的现象而言,很多以反智著称者比比皆是,尤其是出身于下层社会或者为下层社会代言者,以及一些追求绝对自由主义者。无论是庄子,还是贵为皇帝的刘邦,以至于毛主席。这一现象中,个人人生的全部经历对反智观点的形成无疑的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是一种个人的人生取向,如果加之于政治人物,这种个人的人生取向虽对政治决策起着非常微妙的作用,但直接地、根本地规定着政治决策的还是政治人物所代表(或自认为代表)的组织的利益计算、整体价值倾向(即意识形态)。

作为毛主席与蒋介石如何对待知识分子,我作如是观。
zilewang 发表于 2012-2-15 16:01
七、如何对待知识分子
胡适说:历史是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我们经常重视是“历史”这个小姑娘被“ ...

我从来没看过蒋介石的自传或日记,或著作(他有著作吗?),所以无法比较。不过我的长辈一代跟蒋介石的政权有关系,按他们说法,这个人分不清轻重缓急,搞不清大小,又急功近利。(他们基本算Gmd的中高级干部吧)
2012-02-24 16:59:08 回复
文刀牛
2012-02-24 17:46:06
wxmang 发表于 2012-2-24 16:59
我从来没看过蒋介石的自传或日记,或著作(他有著作吗?),所以无法比较。不过我的长辈一代跟蒋介石的政 ...

好像也写了很多东西。
http://ishare.iask.sina.com.cn/f/8036449.html?from=isnom
文刀牛 发表于 2012-2-24 17:46
好像也写了很多东西。
http://ishare.iask.sina.com.cn/f/8036449.html?from=isnom

谢谢,我去看看。
2012-02-24 22:15:03 回复
晨池
2012-02-25 13:35:07
wxmang 发表于 2012-2-24 16:59
我从来没看过蒋介石的自传或日记,或著作(他有著作吗?),所以无法比较。不过我的长辈一代跟蒋介石的政 ...

忙总,问一个问题,如果老蒋“分不清轻重缓急,搞不清大小,又急功近利”,那么被他搞定的军阀岂不是更不济事,比如阎锡山李宗仁白崇禧汪精卫等。难道老蒋的上位,真的就是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
晨池 发表于 2012-2-25 13:35
忙总,问一个问题,如果老蒋“分不清轻重缓急,搞不清大小,又急功近利”,那么被他搞定的军阀岂不是更不 ...

从唐德刚写得东西来看,至少李宗仁就比较糊涂,甚至极端糊涂,《白崇禧传》如果说的比较靠谱,白崇禧也是没战略眼光的。阎锡山不清楚,没看过他的东西。
2012-02-25 15:58:44 回复
zilewang
2012-02-25 17:57:56
本帖最后由 zilewang 于 2012-2-25 17:59 编辑
wxmang 发表于 2012-2-25 15:58
从唐德刚写得东西来看,至少李宗仁就比较糊涂,甚至极端糊涂,《白崇禧传》如果说的比较靠谱,白崇禧也是 ...


第一次看《李宗仁回忆录》,是站在西单图书大厦一口气看完的,等出来时,已经天昏地暗。

刚开始被唬住了。

随着时间的沉淀,觉得李宗仁也是一侃爷。说军事,还靠谱,说到蒋介石,那激愤,偏见不一而足。

不过,唐德刚的评语写的很有水平,三峡转型论也是一个亮点。可是唐写的关于毛主席的东西,让人大跌眼镜。史料不经考证,乱侃。有失水准!
zilewang 发表于 2012-2-25 17:57
第一次看《李宗仁回忆录》,是站在西单图书大厦一口气看完的,等出来时,已经天昏地暗。

刚开始被唬 ...

历史学家必须带入,进入历史对象的场景,才能体贴得到,才能判断。我想这种带入能力这就是所谓史才把。
2012-02-25 18:01:09 回复
返回索引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