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索引页

【代wxmang发帖】读《资治通鉴》心得:新君登基(三)

思炎

2013-01-31 15:46:39



之前错过的茶友可查看:

【代wxmang发帖】读《资治通鉴》心得:新君登基(一)
http://www.sychaguan.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4076

【代wxmang发帖】读《资治通鉴》心得:新君登基(二)
http://www.sychaguan.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4113



————————

这种背景下,武则天参与的是唐建国初期的权势集团(主要关陇贵族门阀势力)和后起的山东集团(核心为靠科举上台的中小地主)之间的政治斗争。武则天打击的都是关陇集团的核心人物,如长孙无忌,上官仪等,提拔的都是山东集团的,靠科举上来的人,如娄师德、狄仁杰等等。武则天搞科举取士,目的就是依靠人数众多,处于上升阶段的中小地主势力打击已经因为自我封闭导致衰落的靠父萌的关陇贵族门阀势力,所以她的人数多多的,统治基础强大,朝中的支持也很大,不然一个女人,再精通权谋之道,也是难以成事的。

三、权力斗争成败有一定偶然性
武则天最后能够上位其实偶然因素比较多,外因是高宗体弱多病,且不信任元老重臣,只好委托武则天参与处理军国大事;内因是武则天自己权力欲旺盛,喜欢处理军政事务。因为高宗也不是不懂政治的人。
1
、会做人
上苦利增剧,太子昼夜不离侧,或累日不食,发有变白者。上泣曰:“汝能孝爱如此,吾死何恨!”
2
、会抓权
李世民驾崩后,“乃秘不发丧(说明继位并不是没风险的)。。。。。。太子先还,飞骑、劲兵及旧将皆从。辛未,太子入京城;大行御马舆,侍卫如平日,继太子而至,顿于两仪殿。以太子左庶子于志宁为侍中,少詹事张行成兼侍中,以检校刑部尚书、右庶子、兼吏部侍郎高季辅兼中书令(立即任命太子自己的心腹为核心成员)。壬申,发丧太极殿,宣遗诏,太子即位。”
3
、会收买人心
“六月,甲戌朔,高宗即位,赦天下。”“十二月,诏濮王泰开府置僚属,车服珍膳,特加优异。”“永徽元年(650年)己未,以张行成为侍中。”“辛酉,上召朝集使,谓曰:“朕初即位,事有不便于百姓者悉宜陈,不尽者更封奏。”自是日引刺史十人入阁,问以百姓疾苦,及其政治。”“永徽五年(654年)三月,庚申(十四日),追赠武德朝功臣屈突通等十三人的官爵(这是因为武则天想要追赠他的父亲武士彟的官爵,而苦于没有什么名义,于是便假托要褒奖赏赐十三位功臣,其中便有武士彟)。”
4
、继续任用心腹
“永徽二年(651年)春,正月,乙巳,以黄门侍郎宇文节同中书门下三品。”“永徽二年八月,己巳,以于志宁为左仆射,张行成为右仆射,高季辅为侍中;志宁、行成仍同中书门下三品。”
5、分化元老重臣

“丁丑(初四),以叠州都督李勣为特进、检校洛州刺史、洛阳宫留守。”“癸巳,以李勣为开府仪同三司、同中书门下三品。”“九月,乙卯(十三日),任命李勣为尚书左仆射。”“永徽四年开府仪同三司李勣为司空”。
6
、心胸宽容,能够纳言
“永徽五年十月,朝廷雇佣雍州四万一千人修筑长安外城,三十天后竣工。癸丑(十一日),雍州参军薛景宣上书言事,说道:“汉惠帝修筑长安城,不久死去;如今又要修城,一家会有大的不幸。”于志宁等人认为景宣言语涉于妖妄,请求将他处斩。高宗说:“景宣虽然出言狂妄,如果因为上书言事而获罪,恐怕会断绝言路。”于是宽赦了薛景宣。”
但是高宗身体不好,给了武则天上位历史的机会。

显庆五年(66O年),高宗李治因患凤眩,目不能视,遂下诏委托武则天协理政事。自此,则天从参政步人执政,“黜陟生杀,决于其口,天子拱手而已”,控制了朝廷实权。
龙朔二年(662年)八月,壬寅(十六日),武则天以其心腹许敬宗为太子少师、同东西台三品、知西台事(实际就是掌握行政权力了)。庚戌(二十四日),西台侍郎陕人上官仪同东西台三品。(龙朔二年(662年)武则天改百官名:以门下省为东台,中书省为西台,尚书省为中台;侍中为左相,中书令为右相,仆射为匡政,左、右丞为肃机,尚书为太常伯,侍郎为少常伯;其馀二十四司、御史台、九寺、七监、十六卫,并以义训更其名,而职任如故。)


后来,高宗后悔,图谋收回大权,例如:

1、借题发挥,打击武则天心腹“龙朔二年(662年)左相许圉师的儿子奉辇直长许自然,游猎时损坏他人田里的作物,田主恼怒,许自然用响箭射田主。许圉师将许自然打了一百棍子,而没有上报。田主到司宪衙门起诉,司宪大夫杨德裔不作处理,西台舍人袁公瑜派人改名换姓给唐高宗上密封奏折告发此事。唐高宗说:“许圉师身为宰相,欺负百姓,隐瞒不报,岂不是滥用权势,横行霸道!”许圉师道歉说:“我位居朝廷机要部门,以正直之道侍奉陛下,不能全合众人心意,所以受到别人的攻击。

至于滥用权势,横行霸道,或手握强兵,或身居军事重镇才有可能;我作为一名文官,侍奉圣明君主,只知道闭门自守,哪里敢滥用权势,横行霸道!”唐高宗大怒,说:“你怨恨没有领兵吗?”,下诏免职。三月,许圉师再贬虔州刺史,杨德裔以阿党流庭州,圉师子文思、自然并免官。”
2、打击李义府
龙朔三年(663年)右相、河间郡公李义府主管选拔官吏,依仗皇后武则天的权势,专以卖官为能事,选授没有次第,弄得怨声载道,唐高宗也时有所闻,曾从容不迫地对李义府说:“你的儿子和女婿很不谨慎,做了不少违法的事,我还为你遮掩,你应当警告他们。”李义府脸色骤变,涨红着脸和脖子说:“是谁告诉陛下的?”唐高宗说:“只是我这样说,何必向我追索从哪里得来的呢?”李义府根本不承认自己的过失,缓步离去。唐高宗因此不高兴。

望云气以预言吉凶的人杜元纪说李义府的住宅有冤狱造成的怨气,应当积蓄二十万缗钱抑制它。李义府相信他,于是搜括更加急切。李义府为母亲守丧期间,每月初一、十五朝廷给他哭吊亡母的假期,他总是换上平民服装与杜元纪出城东行,登上古坟墓,观望云气。有人告发李义府窥测灾异,图谋不轨。他又派遣儿子右司议郎李津找长孙无忌的孙子长孙延,收受七百缗钱后,授给长孙延司津监的官职。右金吾仓曹参军杨行颖将此事告发。四月朝廷将李义府逮捕入狱,派遣司刑太常伯刘祥道与御史、详刑寺官员共同审讯,还命令司空李勣监督此事。他所犯罪行都属实。戊子(初五),唐高宗下诏令,将李义府削除名籍,流放州;将李津削除名籍,流放振州;他另外的几个儿子及女婿,都被削除名籍,流放庭州。朝廷和民间人人互相庆贺。(乾封元年(665年)正月李义府在流放地发病而死。自从李义府流放后,朝庭官员无日不担忧他再回朝廷,直到得知他的死讯,大家才放心)。

3、试图剥夺武则天实权
龙朔三年(663年)十月,辛巳朔(初一),唐高宗命令太子李显每五日一次在光顺门内视察各部门呈奏事情,事情比较小的都授权太子裁决。(这是不信任武则天了)
4、安插高宗自己亲信
麟德元年(664年)八月,丁亥(十二日),任命司列太常伯刘祥道兼任右相,大司宪窦德玄为司元太常伯、检校左相。
5、试图罢免武则天皇后
武则天得志之后,恃势专权,唐高宗想有所作为,常为她所牵制,唐高宗非常愤怒。麟德元年(664年)十月唐高宗秘密召来西台侍郎、同东西台三品上官仪商议。上官仪于是进言说:“皇后专权自恣,天下人都不说好话,请废黜她。”唐高宗也认为应当这么办,立即命令上官仪起草诏令。
皇帝左右的人跑去告诉武后,当然武则天不会坐以待毙,武则天立即去质问高宗,而高宗自己是个废材,犹豫不决,不能当机立断,给武则天可乘之机。上官仪原先任陈王谘议,曾事奉已被废黜的太子李忠,武后于是便指使许敬宗诬奏上官仪与李忠阴谋背叛朝廷。麟德元年(664年)十二月,丙戌(十三日),上官仪被逮捕入狱,和他儿子上官庭芝都被处死,家财被查抄没收。戊子(十五日),赐李忠自尽于流放处所。右相刘祥道因与上官仪友善,被免去相位,降职为司礼太常伯,左肃机郑钦泰等朝廷官员被流放贬谪的很多,都因与上官仪有来往的缘故。结果高宗心腹一网打尽,再也没有力量对抗武则天了。
此后,唐高宗每逢临朝治事,武后都在后边垂帘听政,政事无论大小,她都要参与。天下大权,全归于武后,官员升降生杀,取决于她一句话,皇帝只是无所事事的清闲人而已。由于武则天处理政务有章有法,不似高宗久诿不决,甚为群臣敬服。高宗虽厌其独行独断,当自己力不从心,许多国家大事又不能不倚重她。这样,就使武则天逐渐从幕后走向前台,一起接受群臣朝拜。上元元年(674年),高宗号天皇,皇后号天后,天下人谓之“二圣”。自此,高宗形同虚设,权柄尽在武则天掌握之中。


-------------------

后事及心得,有待下回继续。。。






0 条留言

返回索引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