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12-24 07:24:00
(12-24-2011 07:24 AM)郭既克 提到: _喜欢这个片子,主要是因为这个片子建立的世界运行模式把许多人性等方面的东西进行了建模,很有韵味。因此不妨用建模的角度介绍一下。
1、模型基本假设:自古妖魔就潜藏在人类世界,化成人形以啃食人类为生,人类对妖魔束手无策,于是有神秘组织将妖魔的血肉融入一些小女孩身上,制造出半人半妖的战士来对抗妖魔。她们以一把大剑作为武器,因此被称为claymore(苏格兰的一种大剑)。
2、主要参数:这些半人......
(12-24-2011 11:10 AM)wxmang 提到: _其实这种一句话结论代替描述小标题格式是世界银行发明的,在80年代后期传入中国,当时几乎所有研究报告都是这种格式:斩钉截铁的结论,然后金字塔结构展开叙述。
所以一旦发现某人是这种行文方式,你可以肯定的说,是80年代后期混过研究单位和幕僚单位的。
(12-24-2011 11:34 AM)郭既克 提到: _哈哈,这个可以看做忙总对我模仿能力的肯定吗?
前几天一个师妹得意洋洋拿着一篇自己刚写完的文章来给我看,让我提点意见(我看八成是想炫耀),我看了一眼就扔到一边说,“这种文章肯定发表不了”。“为啥?”她很郁闷的说,这是她一个月的劳动成果。我就说,麻烦你下次写文章先去看看人家经济研究、管理世界上的文章怎么写的!
看她不解,我就给她分析,首先,你得研究最火的问题,不求做的多深,就......
(12-24-2011 12:08 PM)wxmang 提到: _写东西都是从模仿开始,模仿第一步就是外形。你如果想学世界银行的格式,还是得多看点他们报告。
(12-24-2011 12:16 PM)郭既克 提到: _以前我看书上说,经常在报纸上打嘴仗的双方,哪怕其中一个换了笔名,另一个都能把他揪出来,估计就是看对方文章多了,把路子摸熟了吧。
其实这篇文章是照着你写菜谱的方法写的,不是抄的世界银行的报告,哎……
(12-24-2011 01:43 PM)郭既克 提到: _对了忙总,再请教几个问题啊:
1、我看古文有姚鼐的《古文辞类纂》和曾国藩的《经史百家杂钞》好像收录了不少文体的范文,但是版本很多,看到一个姚惜抱的评注版好像还不错,忙总有推荐的版本吗?
2、白话文里有没有类似的书?感觉上面说的两本收录的文体可能距离现在的需求还是偏少,而且现在通过和国外的交流也生成很多新的表达方式。
(12-24-2011 05:20 PM)wxmang 提到: _业余选手不用看太复杂的,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的《古文观止》即可。
白话文观止没见过。
(12-24-2011 05:38 PM)秦筝 提到: _看得出您很推崇《古文观止》啊,多次向大家推荐这部书。我手边就摆着一本,不过熟悉程度还不够,可能是觉得有些篇章八股味太重吧,总是读不进去。有时也看看《昭明文选》,也都是略翻而已。
其实我蛮想好好学学古文的,可时间精力常有不济,更麻烦的是记忆力不如少年时,学习效率大打折扣,非常后悔当年童子功不扎实。忙总给点指导性建议吧。
(12-24-2011 05:20 PM)wxmang 提到: _业余选手不用看太复杂的,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的《古文观止》即可。
白话文观止没见过。
(12-24-2011 08:30 PM)郭既克 提到: _我觉着“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中,仅得其下。” 业余选手也得用专业水准来要求才能不至于太业余嘛
前几天翻了几本应用文写作的书,觉着真是没法看,不知所云。
(12-24-2011 08:26 PM)wxmang 提到: _《古文观止》不是最好的,但是是最简单的,可以作为入门。如果一定要更进一步,曾国藩编的《精选经史百家文》也不错,就是分量大一点。(这个帖子最后修改于: 12-24-2011 10:05 PM by 秦筝.)
我想中国语言本身不单是工具,而且是修养,不但是体现表达能力,更是体现审美能力。
我的经验就是多看,然后多写。如果有老师指导更好。
(12-24-2011 09:27 PM)秦筝 提到: _好呀,曾这本我手边没有,先买来看看。
我自己的理解,语言就是传播载体,是人类相互传递信息的工具。当然工具也可以形成自己的艺术,但它最基本的功能还是交流,如果写文章无法让目标读者一读就明白你在说什么,那么再好看的艺术也就没有效果。所以从阅读偏好上来讲,我个人更喜欢先秦时代那种精练质朴的文风;诗词曲赋以前也大爱,但多半是小时候读的那一些,现在看得倒不多了。
至于有好的老师指导,我当然求之不得,......
(12-25-2011 12:22 PM)wxmang 提到: _这个问题我觉得你有误区。先秦简明扼要的文体,是因为他需要表达的东西简单,就像记述文。举例来讲,就像音乐中的单调或小调,或简单旋律,可以表达很简单的情绪,当然大家都懂这种情绪,都喜欢。
但是随着人类文明进步,需要表达更复杂的感情和思想,显然简明扼要就不够了,就像小调表达不了交响乐要表达的主题,必须有复调和对位手法。同样,文章就必有排比,有韵律,有各种修饰,这就是汉赋产生的必要性。
就像我......
(12-25-2011 02:54 PM)zilewang 提到: _读《韩非子》时,觉得文字质朴,原始。就像当时学英语一样的感觉,经常用一个很原始、质朴的句子修辞!
(12-25-2011 12:22 PM)wxmang 提到: _这个问题我觉得你有误区。先秦简明扼要的文体,是因为他需要表达的东西简单,就像记述文。举例来讲,就像音乐中的单调或小调,或简单旋律,可以表达很简单的情绪,当然大家都懂这种情绪,都喜欢。
但是随着人类文明进步,需要表达更复杂的感情和思想,显然简明扼要就不够了,就像小调表达不了交响乐要表达的主题,必须有复调和对位手法。同样,文章就必有排比,有韵律,有各种修饰,这就是汉赋产生的必要性。
就像我......
(12-25-2011 10:10 PM)秦筝 提到: _您说的有道理。前一段时间大略读了一下《文心雕龙》,对各类文体的特征大致了解了一下,也慢慢学着欣赏不同的文风,果然长见识又长情趣。
(12-26-2011 11:17 AM)wxmang 提到: _其实喜欢什么文体,看自己的心理状态和年龄,我在15岁左右,最喜欢汉赋那种华丽,所有文章都是一串排比和典故,搞得老师说我用黄金修厕所;20多岁喜欢楚辞,写信必定是天马行空,以至于人家不知道我写什麽东东;现在喜欢唐宋八大家,简洁明了。(这个帖子最后修改于: 12-26-2011 10:27 PM by 秦筝.)
(12-26-2011 10:17 PM)秦筝 提到: _没错,人的审美口味也是随年龄和心境变化的。我以前很少读古籍,学生时代也就知道喜欢个唐诗宋词,这几年开始多读点古书,才觉得先秦文章是真好。可能过几年又会沉浸在别的朝代和文风中去了。
顺便代大伙举手提议一下:我们想看忙总的楚辞体。
(12-27-2011 11:01 AM)wxmang 提到: _这个不可以有,宝贝不可轻易示人,再说现在年轻人不玩这种东西了。
(12-27-2011 02:18 PM)郭既克 提到: _楚辞是不是就是那种带很多兮的东西?这首算不算:
致林黛玉赋(四章)(薛宝钗)
悲时序之递嬗兮,又属清秋。感遭家之不造兮,独处离愁。北堂有萱兮,何以忘忧?无以解忧兮我心!
云凭凭兮秋风酸,步中庭兮霜叶干。何去何从兮,失我故欢!静言思之兮恻肺肝。
惟鲔有潭兮,惟鹤有梁。鳞甲潜伏兮,羽毛何长!搔首问兮茫茫,高天厚地兮,谁知余之永伤!
银河耿耿兮寒气侵,月色横斜兮玉漏沉。忧心炳炳兮,发我......
(12-27-2011 03:35 PM)wxmang 提到: _兮只是一种外在表现形式,本质是有很多稀奇古怪的想法或意象,就像一个人驾着3只豹子的天车在天上奔驰。
(12-27-2011 03:40 PM)郭既克 提到: _我一直以为带兮是判断是不是楚辞的充分必要条件
(12-27-2011 04:11 PM)wxmang 提到: _楚辞的表达形式是现在还流传在湘西土家族和黔东南苗族的一种灵歌。
本质是一种民歌。是有曲调的。兮只是模仿曲调的文字。
(12-27-2011 04:19 PM)郭既克 提到: _好像中国古代的诗词歌赋基本上都能配上音乐唱,这些文体都有一种韵律美。不过作曲好像弱一些,一想那么多宋词就用一个曲调就让人头大。
老外好像玩声乐比较牛,但是作词就弱一些。他们的诗写得都像儿歌。
(12-27-2011 11:01 AM)wxmang 提到: _这个不可以有,宝贝不可轻易示人,再说现在年轻人不玩这种东西了。
(12-27-2011 09:34 PM)秦筝 提到: _我就知道没戏吧。
可说到时下年轻人的癖好,您这判断也不一定靠谱呢。标新立异、崇尚自我是任何时代的年轻人的共同特征,在人人都写电子邮件、发手机短信的时代,手写古诗、信笺传情才叫风雅别致呢。
(12-24-2011 11:10 AM)wxmang 提到: _其实这种一句话结论代替描述小标题格式是世界银行发明的,在80年代后期传入中国,当时几乎所有研究报告都是这种格式:斩钉截铁的结论,然后金字塔结构展开叙述。
所以一旦发现某人是这种行文方式,你可以肯定的说,是80年代后期混过研究单位和幕僚单位的。
(01-11-2012 12:54 AM)乌金沙 提到: _忙总,为了您这话,我还专门托人找世行的报告看了,就80、90年代的。
结果嘛……
第三只眼睛看中国 /(德)洛伊宁格尔,这本书忙总应该很熟悉。
我只能说中国能忽悠的能人真多。
“斩钉截铁的结论”,应该更多来自中国传统的写法。
(01-11-2012 09:52 AM)wxmang 提到: _可能你看到的东西不对,下面这个文件是世界银行报告典型的格式,可以参考。至于那个第三只眼,我不但认识,还知道写的目的是什么。
世界银行中国交通报告.pdf
http://ishare.iask.sina.com.cn/f/15855270.html
(01-11-2012 11:00 AM)乌金沙 提到: _那就是我臆测中的“完美报告”要求太高了。看了一下,是一种杂糅式的文体,重点很突出。
比如这俩链接:http://sql.xmlib.net:81/index/nj/showdoc...0307162171
[url]http://sql.xmlib.net:81/index/nj/showdoc.asp......
(01-11-2012 11:05 AM)wxmang 提到: _这种报告格式当年刚进来时还是很震撼的,因为当时我们官样文章实在是让人看完摸不着头脑(有可能看看70年代的中央文件或人民日报社论)。
最早学习这种格式的的就是农发组的报告,然后是体改所,后来《国情分析》第一份报告也是学习这个格式,就是观点鲜明,不说模棱两可的话。
(01-11-2012 11:18 AM)乌金沙 提到: _建国初的政府工作报告也比较鲜明,不知道80年代那时候是否公开?
(01-11-2012 11:22 AM)wxmang 提到: _当时所有政府文件我们都有复印本,但是那些文件还是似是而非,没有观点的分析,数据支持和建议,甚至操作流程。过于宏观了。这是世界银行不认可的,认为报告应该有政策操作层面的东西。
(01-11-2012 11:32 AM)乌金沙 提到: _那真是摸着石头过河,你们当时遍地找石头哈……
另外,您说的“框架思维方式:目标和必要性,问题和可行性,步骤,次序,重点,时间表等等”,我理解步骤和次序的区别是,步骤是战术的物理排序,次序是战略的逻辑排序。不知这样理解是否对头?
(01-11-2012 12:08 PM)wxmang 提到: _不是,步骤是算法步骤,也即任务清单转换节点,次序是同一个节点中的工作的先后排序。
步骤是一个任务包,次序是对任务包里面的任务清单派出时间顺序。
(01-11-2012 01:11 PM)刹那芳华 提到: _我的理解是类似书的章节。步骤类似章;次序是章里的节。1.1 1.2.1 等等。在一本书中,章之间不一定是时间先后排序的,甚至空间、大类都不一定有排序,内容可以松散相关。节在章下面,内容联系比较紧密。
或者说这个有点像层次分析法。。。。
不知道对不对。。。
(12-24-2011 12:22 PM)wxmang 提到: _去看看吧,有意思。我写菜谱可不是用世界银行模式,是企业作业标准模式。
企业管理文件基本都是这个格式。
(01-11-2012 04:57 PM)昨日的风情 提到: _忙总 传授下企业作业标准模式的格式吧,,,看你的菜谱不得要领啊.领悟力太差了
(12-24-2011 11:10 AM)wxmang 提到: _其实这种一句话结论代替描述小标题格式是世界银行发明的,在80年代后期传入中国,当时几乎所有研究报告都是这种格式:斩钉截铁的结论,然后金字塔结构展开叙述。
所以一旦发现某人是这种行文方式,你可以肯定的说,是80年代后期混过研究单位和幕僚单位的。
(01-11-2012 06:15 PM)奇侠一枝梅 提到: _《金字塔原理》那本书说的就是这个,是金字塔结构更容易让大脑接收和理解记忆。
(01-12-2012 12:49 PM)wxmang 提到: _不是章节,因为任务是网络化的,没有严格的次序。
一般说来,上一阶段目标就是下一阶段任务,而任务必须分解到时间和岗位上,而不同时间和岗位的任务包,是有执行次序的。
这是一个网络模型。
(01-12-2012 01:04 PM)冰晶石 提到: _忙总说的这个网络化结构我特别感兴趣。
我发现,当描述一件任务时,比如在做总结时,很多东西难以截然分开。比如做法和成效,比如成果和可行性的基础条件等。我模糊的思考过,认为这是有机整体,强行分开的话,实际上是方便人家了解,这种分解本身并不科学。传达的意思自然就大打折扣。
忙总可否稍微展开谈谈:如何恰当的描述一个任务?用网络化并行结构?
(01-12-2012 12:24 PM)wxmang 提到: _实际上金字塔结果效率不高,还是网状并行结构效率高,只是这个需要训练。
(01-12-2012 01:40 PM)奇侠一枝梅 提到: _不是很理解忙总说的网状并行结构效率高是指运用在那方面呢?能举一两个例子么?
我最初看到《金字塔原理》这本书时,觉得这个金字塔结构的展示(包括演讲、报告或者普通日常交流等)应该对自己很有帮助。
书里举了一个案例:日常生活中,大多数人的说话往往是无序混乱的,想起什么说什么。妻子吩咐丈夫去超市买东西:酱油、苹果、拖鞋、香蕉、垃圾袋……最后回来总会忘了一两样没买。而如果运用金字塔结构处理,对方......
(01-13-2012 12:12 PM)wxmang 提到: _看项目管理手册就知道了,事情是不可能都是金字塔结构的,组织也有矩阵式。所以金字塔结构用处很有限。
你见过项目的网络图,就知道金字塔结构是不存在的。因为大量并行工作。
(01-13-2012 07:28 PM)奇侠一枝梅 提到: _明白忙总的意思了,我总结一下你看对不对:
其实你我说的是两回事,类似组织和个体的高效率。
你说的网状并行结构效率高,更多是指应用于组织系统中存在并行任务、多项目都是同时进行的环境。
然后我说金字塔结构更多用在人的展示与沟通上。这里的展示与沟通包括书面的和面对面的、一对一的和一对多的,如交谈、报告、演讲等。就像上次你贴的世界银行报告,以金字塔结构为呈现形式,层次分明,逻辑严谨。让看......
(01-14-2012 11:39 AM)wxmang 提到: _你说的有一点道理。不过世界银行研究中国报告有30多个,主报告是把这些当成附件来引用的,主报告就是一个网状结构的报告。大量使用go to语句。
如果写过程序就知道,一个软件有大量Go to语句,不但容易发生错误,也效率不高,不稳定。
所以对单个的主题或问题,采取金字塔展开是很好的,但是一堆金字塔组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整体,就需要网络组织技术。因为一堆小金字塔组成一个大金字塔,就失去他的......
(01-14-2012 11:46 AM)比翼鸟 提到: _过去的计划经济应该是一个大号的金字塔结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