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阅读
dazery
2011-12-09 12:26:00
我的阅读
小时候,拿到一本连环画、故事会、童话大王、、、、、、就激动的不得了,不吃饭也要读下去。当时的农村学校,能看的书实在少之又少,今天传给你,明天轮到他,大家争相一睹为快。好的书,经常会被撕成一页一页的,你一张,我一叠,大家资源共享,最大化的去利用,而且最省时间的是大家同时都能读到。不过大人只要一见小孩看这些闲书,就说写作业去,看这些东西有什么用,读书(教科书)考试才是正经,要走出黄土背朝天,必须考大学!对于此间的少年,往往是越被禁止的东西越令我们倍加向往。课间放学无聊之时,最喜欢听年纪大的人讲鬼故事、惊险推理或是略带黄色的故事,一切陌生都感到新奇而又刺激。那时的农村物质还是很匮乏,阅读很稀有,少年的我思想更是一片迷茫,对未知世界充满向往。
到了中学时代,开始住校,束缚少了,大人的唠叨也远离了,开始了学校食堂宿舍三点一线的生活。 禁锢虽然少了,但时间却紧张了,白天上课晚上还有自习,回到宿舍一小时后就熄灯,想看书就得各显神通。此时,书的来源也更多了:中学同学来源更广,同学从家里带来的书;自己手头也有了生活费,少吃点肉菜省几顿早餐,抠抠省省也开始买自己喜欢的书;还有一个渠道就是去租书,校外的租书摊生意很火。当时的男孩喜欢武侠,女孩则是琼瑶席慕蓉。白天上课偷着看,晚上被窝打着手电看。这里的故事就是五花八门,把武侠书的封皮换成课本的,把书摊在腿上,放在抽屉,藏在课本下,揣在怀里、、、这也是一场猫捉老鼠的游戏,经常有人在课堂被老师拧起耳朵收缴图书,晚上在被窝突然被一掀而起全身走光。印象深的是一位初中化学老师,也是一位铁杆金庸迷。他课堂没收了一同学的小说,过段时间很慎重地对那同学说:你那书是盗版的,错别字连篇事小,而且内容都牛头不对马嘴,以后别看这杂七杂八的糟粕,考完试把我的那套借给你看,看看什么是真正的武侠。那位老师是个好人,听说当年全学校收缴的小说最后都会流落到他的手头,凡他收缴的书在毕业前夕全部返还给学生。
更甚的是抄书,把书上好的情节章节抄下来,当然那时已经不是一双绣花鞋的手抄本时代。当时的学生,尤其是女孩子,人手一个笔记本,抄满了诗词歌句、名言警语以及自己喜欢的文章故事,也记满了自己的心情日记。当时还流行笔友,远在天边的人靠着书信进行交流成为挚友,同学之间还会经常书信往来探讨人生;毕业的时候很流行毕业纪念册,每人写上一段话,送上临别赠言,或贴上照片。(不过到了大学这东西就不流行了,已经换成EMAIL,IT数码,DV摄像,QQ校友录,时代在不停变化着。)曾几何时,一封书信,一张明信片,几行文字,那是一个时代的心灵记忆港湾,现在回想起来还是很温馨。
实话讲,大学才是我的真正阅读时代。之前更多的是碰见什么读什么,一种消遣,一种猎取,没有什么目的性。上大学有了图书馆,书籍来源不成问题。我流连于新旧图书馆之间,徜徉于文字海洋当中。曾经的我,为了逃避某种不满(对专业不满意,偏文偏冷),沉迷于图书馆中,把图书馆I247几个目录书架上几乎所有的书籍差不多都借读了一遍。(图书编号I247目录是不是小说类条目,有点小忘,请大家批评指正)。王跃文让我领略了所谓的官场国画,二月河则打开了另类的历史角落,阿瑟黑利更是“无时无刻不在编织故事”,却让小说变成教科书。小说是在编故事,却让社会现实更深刻,是生活化的历史。
那些发黄的纸张,布满灰尘的文字,让我有了一种历史轮回。书中有悲欢离合,书中有爱恨情仇;书中有家长里短,书中更有治国齐家。穿越虚拟和现实之间,恍然已置身事外,我顿时有了云开见雾的感觉:再也不能如此沉沦,尽信书不如无书,我开始了选择。结合专业进行阅读,开始啃那些拗口的理论书籍,晦涩难懂的西方哲学,烦扰复杂的社会理论,高深叵测的历史典籍,眼花缭乱的经济管理,慢慢地摸索到了一些门路。学会不去人云亦云,也不再是否定的愤青,对所谓专家掰开来看,对精英学者也要立场分析。
大学阅读不能不提到网络,我们上大学的时代是网络飞速发展的时代,也是门户网站开疆拓土的年代。知识经济鼓吹似火,电子阅读方兴未艾,榕树下一夜成名,起点中文风生水起。网络成就了一大堆文字写手,也捧红了很多草根文学作家,见证了梨花诗,也催生了淘宝体。网络更是大学生性启蒙的无冕之师,为人不识武藤兰,上罢大学也枉然。(曾经宿舍的电脑面前这边几个男生挤着趴着在看AV,对面电脑却坐着室友的女朋友在写“社经”论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一切是那么和谐自然。)从网络还可以下载到大量电子书籍,历史、小说、文学、教科书等等应有尽有,阅读途径是越来越方便,但形式却是越来快餐化。
有一段时间,包括到现在,电视台一播什么电视剧,我一看就大概知道是谁的小说,什么小说改编的,比如忠诚---周梅森,亮剑---都梁,张居正---熊召政,大浴女---铁凝,突出重围---柳建伟,历史的天空---徐贵祥,我是太阳---邓一光、、、不过工作后就不行了,书是读的是越来越少:一是不想去花那银子还费眼睛;二是思想不够穿越,对现在的网络题材不能把握太准;而更为主要的原因还是时间,总是觉得没有时间。其实也不知道自己在忙什么,好像整天很忙,总是有不停的大活小事。现在,更多的都是为了读书而读书,为了买书而买书,要么是工作中得用到,要么是纯粹的项目找资料。现在的我甚至连报纸都懒得去翻一下,因为我不关心阿狗阿猫上房揭瓦,也不想搭理明星笑星风流八卦,但我还是不得不面对每天上班就打开电脑接电话。
如今的我,大多数能称得上真正的阅读,都在两种情形下进行:入睡前躺床上,亦或大便时。并非我平时真的有多繁忙,也许是床和马桶,比桌子和椅子更能勾起我的阅读欲望,也只有在此时才感觉到我并非那么的无可救药。我讨厌我的懒惰,也讨厌我的浮躁。在床上或是马桶上,我忘记了孤独和无奈,暂停了人事和繁杂。事无所成的烦躁、光阴虚度的恐惧、将来未知的茫然,往往也会因这两件器物而稍稍的舒缓。
生活,让人少了那么一分宁静,多了几丝喧嚣。其实我也落伍了,都说天下之大,而我内心却已容不下一张安静的书桌。
From:大荒山无稽崖青梗峰下乌次河水
2 条留言
我看连环画是在混狗剩帮前,应该在3、4岁,至多5岁前,那时遵义法院街与子尹路的交界处有一家小人书店,一分钱看一本,我父母那时在劳动,早上上班前,给我一分钱,我自己去看,一般和别人交换看,能够混一上午,看3、4本,然后回到孙家院搭伙的人家吃中饭。下午没钱看了,只好在院子里看人家打拳或者听老人家讲故事。
所以我看过的连环画大概有上千本。有一年去潘家园,我参观连环画摊位,居然发现大多数都还记得,都看过。


(12-09-2011 12:26 PM)dazery 提到: _我的阅读
小时候,拿到一本连环画、故事会、童话大王、、、、、、就激动的不得了,不吃饭也要读下去。当时的农村学校,能看的书实在少之又少,今天传给你,明天轮到他,大家争相一睹为快。好的书,经常会被撕成一页一页的,你一张,我一叠,大家资源共享,最大化的去利用,而且最省时间的是大家同时都能读到。不过大人只要一见小孩看这些闲书,就说写作业去,看这些东西有什么用,读书(教科书)考试才是正经,要走......
2011-12-10 15:59:00 回复
dazery
2011-12-10 18:12:00
(12-10-2011 03:59 PM)wxmang 提到: _我看连环画是在混狗剩帮前,应该在3、4岁,至多5岁前,那时遵义法院街与子尹路的交界处有一家小人书店,一分钱看一本,我父母那时在劳动,早上上班前,给我一分钱,我自己去看,一般和别人交换看,能够混一上午,看3、4本,然后回到孙家院搭伙的人家吃中饭。下午没钱看了,只好在院子里看人家打拳或者听老人家讲故事。
所以我看过的连环画大概有上千本。有一年去潘家园,我参观连环画摊位,居然发现大多数......
感谢忙总捧场。

忙总阅书无数啊
连环画现在基本上绝迹了,当时都是黑白的,现在取而代之的是漫画和彩画书
只有那些收藏发烧友收藏,我见过一藏家两大木箱(那种老嫁妆的木箱)全是这
这是他的非卖品,他说将来给孙子看,不知道他孙子看的下去不


From:大荒山无稽崖青梗峰下乌次河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