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索引页

请忙总和各位经济专家评论:这篇关于中投的文章有多少道理?

洗心

2011-11-25 07:13:00



请忙总和各位经济专家评论:这篇关于中投的文章有多少道理?

---------------------------
马耀邦:中投负责人已被美国洗脑

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

(加)马耀邦著 林贤剑译、林小芳校

2010年11月5日



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进一步融入全球化和全球经济一体化。随后,中国成为美国跨国公司最喜欢的外包目的地。由于成为世界工厂,张开双臂欢迎投资,中国积累了大量的美元资产。中国的外汇储备已从2003年的4000亿美元增至2008年的近2万亿美元,在五年时间里翻了五倍。传统上,全世界的央行投资其美元资产的唯一途径是购买美国国债,因为美元是事实上的世界储备货币。然而,2007年,中国成立了中国投资公司(CIC),以分散投资其庞大的美元资产。中投公司是一家国有投资公司,也被称为主权财富基金。

虽然阿布扎比投资局、新加坡的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和淡马锡控股公司等主权财富基金已存在几十年,但中国的第一只主权财富基金设立后不久就敲响了华盛顿的警钟。美国国会议员特别关注的是,中国投资公司的投资活动可能对美国金融市场和经济产生不利影响。他们提出该安全问题,是基于如下信念:中国可能会利用该基金,来推进其地缘政治目标。他们认为,中国试图分散其外汇储备,不只是限于投资美国国债,这是中国的最终目标之一。突然间,主权财富基金全部被美国的媒体描绘成“规模令人恐惧的大”。美国外交关系委员会的经济学家布拉德·塞斯特(Brad Setser)宣称,“主权财富基金的崛起代表了权力从美国向一组国家的转移,这组国家是不透明的,不是民主国家,也不一定是美国的盟国”。2

然而,随后发生的事件证明了这些担心是毫无根据的,其表达的忧虑是毫无必要的。中投的既定目标“是进行长期投资,在可接受的风险范围内,努力实现股东利益最大化”。1带着获得可观的金融回报的目标,中投以30亿美元购买了黑石公司9.9%的股份,黑石是华尔街最大的私募对冲基金。

在美国,对冲基金在不受监管的环境下运作,致力于卖空和衍生期权等各类激进的交易策略,经常运用杠杆,以实现绝对的高回报。在2008年的金融危机期间,据说,对冲基金的抛售是造成股市崩溃的一个重要因素。更重要的是,“对冲基金被指控加剧了社会危机,并造成了重大的社会危害,”2因为很多美国人的养老基金由于投资于对冲基金而损失惨重。

对于中国,投资于对冲基金,也证明是同样的不幸,因为中国投资于黑石的结果是灾难性的,中国30亿美元投资的账面亏损一度超过了85%,也就是高达25亿美元。有人会问,为什么中投,一家国有投资公司,愿意投资重金于黑石这样的投机性风险企业,为每股支付如此高的价格。

由于在黑石集团的投资上遭受了惨重的损失,人们会认为中投公司可能已经汲取宝贵的教训,将避免对美国金融业的投资。令人惊讶的是,“2007年12月19日,中投向摩根士丹利投资50亿美元,在这之前不久,该金融公司宣布将减记94亿美元的抵押贷款投资亏损。”3可以肯定的是,长期以来,摩根士丹利都受到指责,其“实践偷盗式金融”,是“金融巨鳄设计越来越复杂的证券的野蛮场所。”4

到2006年,豪伊·胡布勒(Howie Hubler)成为摩根士丹利的明星债券交易员,因为他的团队制造了近10亿美元的利润,也就是该投资银行20%的利润。但胡布勒不再满足于为摩根士丹利工作,因为华尔街最好的和最聪明的交易员都加入对冲基金,在那里,他们可以获取数以亿计的利润。为了留住胡布勒,摩根士丹利与他签定了一份特殊的协议,让他管理其自营交易团队。胡布勒下了一笔巨额赌注,赌3B级次级抵押贷款会违约,购买了价值20亿美元的信用违约掉期。胡布勒肯定,一旦该贷款违约,这个投资组合就会产生20亿美元的利润。问题是,他的违约掉期头寸每年的保费耗资2亿美元。为了冲销他的成本,胡布勒开始销售风险较小的3A级次级信用违约掉期。不过,为了冲销他2亿美元的保费,胡布勒不得不卖掉十倍的3A级次级信用违约掉期,因为3A级的保费只有3B级的三分之一。这些交易全部完成后,胡布勒购入的3A级次级信用违约掉期总额结果是价值高达160亿美元,在“摩根士丹利的内部报告中登记为实际上无风险。”5在这方面,我们想指出,金融欺骗是华尔街的游戏,“二十多年来,债券市场的复杂性有助于华尔街的债券交易员欺骗华尔街的客户。如今导致债券交易员欺骗自己。”5

事实上,胡布勒的赌注,最终耗费了摩根士丹利一笔巨款,他是“一个臭名昭著的人,在一笔交易中就亏损90亿美元,有史以来的最大一笔亏损”。6“豪伊·胡布勒的亏损是其简单下赌注的结果。胡布勒和他的交易员认为,他们是一班精明的家伙,来到地球上是为了充分利用市场的低效。相反,他们只是促成了更多的低效。”7然而,豪伊·胡布勒不是华尔街最笨的傻瓜。3A级信用违约掉期的其他买家包括日本瑞穗金融集团和瑞银,瑞银在美国次贷危机中损失了374亿美元。不论怎样,胡布勒的亏损“可以肯定是华尔街历史上最大的一笔自营交易损失。”7但最令人不安的是,“摩根士丹利没有任何人说得清楚,豪伊·胡布勒承担了怎样的风险,胡布勒本人也不知道。”7

这就提出了一个问题:即便在摩根士丹利宣布其遭受了90亿美元的交易亏损之后,中投公司还是购买了该投行50亿美元的股份,中投是否清楚摩根士丹利对风险的考虑。

巧合的是,中国的这笔投资正好发生在主权财富基金——阿布扎比投资局收购花旗集团75亿美元的股份之后。在金融崩溃期间,主权财富基金将注资入破产的花旗集团、美林和摩根士丹利等美国银行,确实为美国金融市场的稳定提供了资金源泉。然而,华盛顿的一些观察家并不感谢这些主权财富基金的帮助。相反,他们认为,来自中国的流动资本是一种潜在的风险,并呼吁“集体地努力,建立国际统一的标准,来指导政府对其跨国投资的管理。”3

因此,美国国会通过了“2007年外国投资与国家安全法”,该法规定,对于外国的任何投资交易,只要其可能导致外国控制“关键基础设施,可能损害国家安全”,就要实行强制性调查。3该法要求,在调查后,国会将对外国政府控制的交易实施额外的监管并提出详细的报告。然而,尽管该法已通过,“还是有些评论家不相信,新法律在面对新兴的主权财富基金所带来的风险时,能够充分地保护美国”。3因为它没有解决经济安全问题。有些人想实现与中国的互惠,他们建议,美国金融服务监管机构“应该考虑当前美国金融机构在中国被禁止的业务和活动是否也适用于美国。”3

对于中国主权财富基金所带来的经济和安全风险,华盛顿可能夸大了其担忧,因为中国政府已经决定,中国投资公司“将不会投资于某些敏感的领域和市场。”3北京认为,华盛顿和其他国家“可能试图以中国创建主权财富基金为借口,采取针对中国经济的保护主义措施。”3换言之,贸易和出口,而非投资,是中国议程上最重要的议题。

因此,中投公司的投资战略就是“最大限度地提高其投资回报率,”3“本公司的主要目的是赢利。”3为了努力确保华盛顿无须担忧对美国公司收购的可能性,中投公司董事长2008年赴华盛顿宣布,“中国将主要投资于资产组合,而不是单个公司。”8“中国无意于获得任何公司的控股权,它将是一个‘良好的企业公民’,不会投资于破坏环境、浪费能源或生产烟草的公司。”8

显然,中投公司的投资战略与西方跨国公司的恰恰相反,西方跨国公司已加强其控制中国经济所有部门的努力,从制造业、消费品、保险、电信逐渐进入银行业。没有一家跨国公司满足于成为中国一家企业的小股东。许多跨国公司进入中国,先是作为合资伙伴,很快就会通过购并的方式,成为控股方或独资方,而本地的合作伙伴完全退出。

随着“2007年外国投资与国家安全法”的通过,华盛顿将中国的投资置于严格的审视之下,与美国不同,中国张开双臂欢迎外国直接投资,西方跨国公司,尤其是美国公司,正日益控制中国经济的关键部门。“由于中国政府投资于基础设施(铁路、港口、航空运输等),跨国公司扩大了其在动态的市场部门中的角色。中国的21世纪战略逆转了美国19世纪的外国投资战略,将最有利可图的行业交给外国资本,而中国国库为高成本、长周期、大规模、低回报的基础设施提供融资。”9

2010年,中投公司总经理说过一些惊人的言论,他表示,“中投公司的动机就是利润,而不是国家利益”,“认为中投和中国国有企业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合作在全球寻求自然资源的思想,是完全错误的。”10

这使人们要问,中投是为谁赢利呢?中投公司轻率地冒险投资于救助黑石和摩根士丹利等华尔街公司,已招致巨大的损失。事实上,2008年9月17日,在中投向摩根士丹利注资不到一年时间之后,摩根士丹利正面临困难,其股价下挫42%。此时,美国财政部长亨利·保尔森,将摩根士丹利交给摩根大通,不需任何费用。对于中投管理层,这必定是痛苦的经历,并引起阵阵恐慌。令人遗憾的是,虽然中投好意提供资金来稳定美国金融市场,但其得到的全部感谢是严密的审查,其在美国的交易受到怀疑和恐惧的对待。11

中投公司投资于黑石和摩根士丹利等美国金融机构的唯一目的,是从事投机活动,而不是投资于造福全球经济的生产性资产。中投公司的投入资金是美元资产,即便这些资产带来高回报,也只是美国金融体系的一部分,只能造福于美国金融资本。最令人惊愕的是,中投总经理高西庆公开对外国媒体宣布,他的公司不是为中国的国家利益服务的。难道它是为外国利益服务的吗?最恶劣的是,中投董事长和总经理声称要追求的所谓“利润”,甚至不能使用于中国的国内经济。这些利润不能为中国和中华民族带来任何好处。这里存在中国的开放政策问题:高西庆先生一直被称为“中国举足轻重的人物之一”10,在政府最高层如高先生这样的人士,在追求利润的名义下,毫不关切中华民族的福利和中国的国家利益。

这些精英都已在美国的大学得到洗脑。他们都认为,美国的投资银行作为华尔街的骄傲,是最富有魅力的企业。殊不知,在现实中,这些银行的日常活动主要是在世界上最大的赌场上相互对赌。



注释:

1. China-inv.cn: “China Investment Corporation”.

2. Universia Net: “Hedging Their Bets: How Hedge Funds Can Curb Critics and Avoid Regulation”.

3. Martin, Michael F.: “China Sovereign Wealth Fund”, CRS Report for Congress, June 22, 2008.

4. Truell, Peter: “Ex-Salesman’s Book Gets a Chilly Morgan Stanley Review”, New York Times, October 8, 1997.

5. Lewis, Michael: The Big Short, w.w. Norton & Company, 2010, PP. 203-207.

6. Madreck, Jeff: “At the Heart of the Crash”, The New York Review of Books, June 10, 2010.

7. Lewis, Michael: The Big Short, w.w. Norton & Company, 2010, PP. 215-218.

8. Weisman, Steven: “China Tries to Reassure U.S. About Its Investing Plans”, New York Times, February 1, 2008.

9. Petras, James: Rulers and Ruled in the U.S. Empire, Clarity Press Inc, 2007, P. 146.

10. Perkins, Tara: “China’s Investment chief to Canada: Fear Not”, Globe and Mail, October 19, 2010.

11.Wikipedia: “Morgan Stanley”.

5 条留言

1900-01-01 00:00:00
这是一个吃不到葡萄的小狐狸。这种情况很多。我也见过。还有人骂我是美国狗腿子呢,因为我直接从波音手里买飞机,而不从他的手里买。

捂嘴笑大笑lol


(11-25-2011 07:13 AM)洗心 提到: _请忙总和各位经济专家评论:这篇关于中投的文章有多少道理?

---------------------------
马耀邦:中投负责人已被美国洗脑

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

(加)马耀邦著 林贤剑译、林小芳校

2010年11月5日



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进一步融入全球化和全球经济一体化。随后,中国成为美国跨国公司最喜欢的外包目的地。由于成为世界工......
2011-11-25 17:36:00 回复
洗心
2011-11-25 18:43:00
(11-25-2011 05:36 PM)wxmang 提到: _这是一个吃不到葡萄的小狐狸。这种情况很多。我也见过。还有人骂我是美国狗腿子呢,因为我直接从波音手里买飞机,而不从他的手里买。
捂嘴笑大笑lol

忙总能否具体拿文中的几个例子分析一下? 或者讲一讲身边的例子? 记得从前讨论钾肥的时候你也评论过有些大骂汉奸的其实也是国外的枪手。

体制内一些人在推这类文章, 我倒是可以保证这些人不是吃不到葡萄的小狐狸--大多是一些读书读傻了的左派书呆子,很有可能稀里糊涂就被人当枪使了。 有必要用事实教育他们一下,否则他们这样乱发言对做事的总是困扰。
这个问题没法说,因为涉及中投的投资策略和国家的战略目标,就算我知道,没他们授权,我说就是犯罪。不过对这种文章我只能这样说:捕风捉影,胡说八道。

捂嘴笑大笑lol

(11-25-2011 06:43 PM)洗心 提到: _忙总能否具体拿文中的几个例子分析一下? 或者讲一讲身边的例子? 记得从前讨论钾肥的时候你也评论过有些大骂汉奸的其实也是国外的枪手。

体制内一些人在推这类文章, 我倒是可以保证这些人不是吃不到葡萄的小狐狸--大多是一些读书读傻了的左派书呆子,很有可能稀里糊涂就被人当枪使了。 有必要用事实教育他们一下,否则他们这样乱发言对做事的总是困扰。
2011-11-25 21:39:00 回复
洗心
2011-11-25 23:03:00
(11-25-2011 09:39 PM)wxmang 提到: _这个问题没法说,因为涉及中投的投资策略和国家的战略目标,就算我知道,没他们授权,我说就是犯罪。不过对这种文章我只能这样说:捕风捉影,胡说八道。

捂嘴笑大笑lol

花谢了。 你上次提到钾肥的例子能够详细讲一讲吗? 这个不应该涉及中投吧,但同样是做买办而不得的人大骂做事的人是汉奸,算是比较有典型意义。
大笑大笑

我只提供一点基本信息,有兴趣自己去详细调查。

枪手文章要点:来源: 经济观察报(北京)2010-02-05

http://www.eeo.com.cn/eeo/jjgcb/2010/02/08/162569.shtml
  
1、中国的钾肥已有超过50%的份额需要从国外进口。中国目前钾肥自给率尚不足30%,每年需要进口500万吨—700万吨钾肥,为此中国每年支付至少200亿元人民币。

2、2008年,进口钾肥合同价格高达565美元/吨,现货价格一度高达1000美元。中国市场由此步入高价钾肥时代,带动中国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也一路飙升。

3、必和必拓对钾肥的布局,几乎与中国开始谈判同步。目前其计划产能至少1000万吨,占全球钾肥产量的25%。

4、2008年加籍华人周丹元两次回到中国寻求帮助时,没有引起任何一个中国人的兴趣(他们没有说寻求什么帮助?实际上是找钱来搞勘探)。

5、必和必拓2010年1月28日宣布斥资3.41亿加元(约合22亿元人民币)收购她的钾肥公司。(这个消息来自周丹元自己,实际是不是那么回事情,有兴趣自己上必和必拓公司网站查:关键是收购条件和价格)(实际上必和必拓也想收购加拿大的PotashCorp,Boulder,Young等。)

6、周丹元掌管着加拿大第二大钾肥勘探开采权益的拥有者(注意这里是钾肥勘探开采权而不是储量,经常被人偷换概念成第二大钾肥公司,因为加拿大最大的钾肥公司市值350亿加元的PotashCorp,而周丹元公司市值只有3亿加元,你大概知道这是潘长江在跟姚明比身高,四脚蛇非要说自己是扬子鳄了)——阿萨巴斯卡钾盐有限公司 (CanadaAthabascaPotashInc)。这个公司位于全球钾肥资源最富集区加拿大的萨省,目前拥有约380平方公里钾盐储量区勘探开采权益,并拥有其他多处勘探开采权益区块,总面积超过4000平方公里。

上述是枪手文。



事实上是什么呢?

商务部资料:加拿大阿萨巴斯卡钾盐有限公司(Canada Athabasca Potash Inc) 2006年在加拿大萨斯卡通市成立,2007年12月在加拿大多伦多交易所的主板上市(API-TSX),市值三亿多加元。

这个公司主要从事钾盐勘探投资项目(注意是勘探投资,不是开采钾盐,所以只是一个服务公司)。该公司也是中国钾盐分会的理事会员。

该公司为加拿大萨斯喀彻温省第二大勘探开采权益拥有者。近期已完成首期全资红宝项目东部的二维与三维地震法和钻井勘探,储量结果正确。将就该地区建设钾盐地下开采矿进行初期可行性研究、环保评估与政府许可申请等。(可是储量数据在哪里呢?)

加拿大阿萨巴斯卡钾盐公司的发起人和主要股东是周丹元女士(Ms.Dawn Zhou),目前任公司总裁与首席执行官。她于1988年获得北京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硕士,拥有加拿大注册管理会计师资格,1990年代后在萨斯喀彻温省开办会计师所和管理投资咨询服务公司,为中国公司投资当地石油业,组建企业等提供咨询服务。

至于钾肥供给关系的事实是什么呢?

请看: 中国钾肥供应充足 “垄断说”不成立

http://news.hexun.com/2010-10-14/125126191.html

要点:上海钾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原中国无机盐工业协会钾盐分会会长魏成广说:

1、中国钾盐资源不仅在青海柴达木盆地有分布,而且在新疆、四川、贵州、陕西、西藏、云南、甘肃、湖北等地也发现了钾盐板块,估算钾盐资源可供开采量10.21亿吨。

2、魏成广对于国内外有些人关于钾肥供应和需求量的数据产生了质疑。“按照某些说法,我国目前的钾肥需求量在1000万吨, 50%的钾肥需要进口,这个数据是怎么出来的?”

以全国13亿亩土地为基础(中国缺钾耕地面积占耕地总面积的56%),根据农业部的标准计算,我国目前需要的钾肥量大约是600万吨--700万吨(考虑到农作物对钾肥的需求量不同,这个数据会略有出入,但是绝对不是1000万吨)。

3、实际上因为2004年开始,国际钾肥价格开始上涨,这为中国的钾肥工业创造了时机,促使青海盐湖、新疆罗布泊盐湖为主的钾肥生产基地迅猛发展。2009年两大基地生产的氯化钾、硫酸钾、硫酸钾镁肥等三大矿物钾肥数量合计达550万吨(折合成氯化钾实物量),而我国2009年的钾肥消费量为670万吨,自给率超过82%,远远超过50%。

青海盐湖工业集团营销公司总经理徐世森说:“预计今年(2010)国内整体的需求量为700万吨左右。青海盐湖集团今年计划生产200多万吨,目前已经销售了100多万吨。从目前企业库存来看,青海盐湖集团和周边企业整体库存在400万吨左右,而下半年国内需求量为300万---350万吨,所以国内钾肥的供需关系并不紧张。”

4、从国内已经开工和正在分期建设的钾肥项目来看,一两年内中国将再新增300万吨以上的产能。未来3年内中国自产钾肥将超过800万吨。所以中国并不缺乏钾资源,钾肥实现自给已为期不远。

同时国投集团、云天化集团、中国水电矿业公司、中农集团、四川开元集团、中川国际矿业控股有限公司等企业,已分别在老挝((老挝5亿吨储量)、加拿大等国进行钾盐矿产开发和勘探。

目前在老挝的钾肥生产基地已初露轮廓,预计年底将投产10万吨产能,5~10年内钾肥产能有望发展到300万吨以上。加上其他在境外建设的钾肥项目,累计产能将达800万吨。这些项目将在10年内建成投产。按照目前在建和规划建设的项目,预计到2017年中国钾肥产能可达到2000万吨(含境外投资项目),届时产能过剩将成为必然,一举从钾肥进口国演变成为出口国。所以即使中国未来钾肥消费量达到1000万吨,国内企业的生产能力也会满足。

5、目前全球钾肥产能已经达到了7000万吨,到2020年将达到1.2亿吨以上。这样即使必和必拓收购成功达到2700万吨的产能,也只占据全球产能的22.5%——无法形成垄断。

6、而从实际消费量看,根据国际化肥工业协会农业委员会的分析报告,全球2009年钾肥消费量只有4500万吨,未来每年将以2%--3%的速度上升。即使按照3%的速度上升,至2020年的钾肥消费也只有6000万吨左右。如果所有钾肥新增产能全部投产,全球钾肥产能过剩将达到100%。

7、从钾肥进口量和价格来看,海关总署2010年1月10日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2009年我国钾肥进口只有200万吨左右,比2008年下降了60%左右。而2008年进口量已经比2007年下降了44.19%。由于中国需求的萎缩,2009年全球钾肥贸易量降至30年来最低。钾肥进口价格,2004年以前为120美元/吨,2008年涨至700美元/吨,2010年跌至400美元/吨以下(中国通过谈判成功拿下全球最低价350美元/吨)。
  
8、对于此次的世界钾肥收购风波,魏成广认为价格垄断说基本不成立:

“我国拥有钾肥进口成熟的谈判模式和较强的议价能力。钾肥谈判企业的利益是基本一致的,不会像铁矿石一样造成谈判的恶果。”

实际从2005年开始,由五矿商会组织中化集团、中国农资集团等10多家企业与加拿大和俄罗斯等国的钾肥巨头进行谈判。由于钾肥进口后需要销售,拥有庞大销售网络的中化、中农在谈判中逐步具有了实际话语权。“2009年,随着国内产量的稳定增长和自给率的上升,与其他钾肥进口国相比中国通过谈判实际上获得的进口钾肥价格处于较低水平。”

因为收购风波,加拿大钾肥的股价近期一路暴涨,从7月的约90美元涨至目前的逾150美元。这期间加拿大钾肥一直在寻求更高的出价者,并不时爆料有新的竞争者入局。(枪手文怎么说的:“按照必和必拓最新提出的390亿美元收购方案,现在每吨375美元的钾肥价格,未来必须还再提高将近一倍,也就是达到每吨600美元左右才能收回成本。”)

9、事实上2009年国内钾肥库存量非常高,仅青海察尔汗地区生产企业就库存200多万吨,山东临沂地区库存量达100多万吨,估计全国剩余库存量高达800多万吨(包括2008年剩余结转量680万吨和2009年预计进口量200万吨)。但2009年实际消费量预计不超过600万吨。

10、2007年,国内一些企业在判断市场趋势时不冷静、不理智,全年进口的钾肥900多万吨没有完全消费掉,2008年又进口500多万吨,给国际上造成一种错觉:中国钾肥需求量很大,结果是国际价格直线上升,随后又骤然下降,导致许多企业因进口钾肥而损失惨重。
 
http://feiliao.d288.com/yjxw/65114128773.html

11、而周丹元这个时候在干什么呢?这个看多伦多交易所数据就可以了。

至于周丹元钾肥项目:周丹元自己说法是:两次回到中国为开发一个钾矿寻求帮助。但中国没有一家企业前往加拿大具体考察周丹元的钾矿。

为什么呢,因为她要的钱太多了。一个成型的钾肥矿,投资需要上百亿元,建设周期需5-7年;同时,修建配套的铁路和码头也需要不小的投入。中国央企没有一家有这个权力。


捂嘴笑大笑lol


(11-25-2011 11:03 PM)洗心 提到: _花谢了。 你上次提到钾肥的例子能够详细讲一讲吗? 这个不应该涉及中投吧,但同样是做买办而不得的人大骂做事的人是汉奸,算是比较有典型意义。
(这个帖子最后修改于: 11-26-2011 08:37 PM by wxmang.)
2011-11-26 11:46:00 回复
总忙
2011-11-26 10:10:00
(11-25-2011 09:39 PM)wxmang 提到: _这个问题没法说,因为涉及中投的投资策略和国家的战略目标,就算我知道,没他们授权,我说就是犯罪。不过对这种文章我只能这样说:捕风捉影,胡说八道。

捂嘴笑大笑lol

这样说来,卢麒元等人的文章也是这一类了,这些人是不是就是洗心所说的读书读傻了?呵呵。
不过,这类投资无法公开,知道的人不说,不知道的人乱说,那怎么监督这种投资,要是被乱搞怎么办?现在的体制是怎么监督这类投资的?请忙总帮咱扫扫盲,?微笑 (这个帖子最后修改于: 11-26-2011 10:22 AM by 总忙.)
当然有监督,而且很复杂,也很严格。但是就算一个上市公司董事会决议都是要保密的,何况这种主权战略投资公司。

捂嘴笑大笑lol


(11-26-2011 10:10 AM)总忙 提到: _这样说来,卢麒元等人的文章也是这一类了,这些人是不是就是洗心所说的读书读傻了?呵呵。
不过,这类投资无法公开,知道的人不说,不知道的人乱说,那怎么监督这种投资,要是被乱搞怎么办?现在的体制是怎么监督这类投资的?请忙总帮咱扫扫盲,?微笑
2011-11-26 11:51:00 回复
qhdmanda
2011-11-26 13:21:00
当时,看见这个收购战闹的凶的时候,就有些疑问:
1.中国如果有巨大的进口量,那一定对应着一个超级大的进出口公司.但是有名有姓出头的就是中化集团.一查他的规模,不够格.没有资格上谈判桌.
2.如果和必和必拓抢,需要花相当于进口很多年所需资金的总额.逻辑上很怪.
3.柬埔寨多近,还没开发呢.何必跑太平洋那头去?再有,既然已经在柬埔寨布局,说明早关注这个问题了,怎么会让必和必拓掐了我们的尖?这又是逻辑上的问题.
当时就没怎么信?
(11-26-2011 11:46 AM)wxmang 提到: _大笑大笑

我只提供一点基本信息,有兴趣自己去详细调查。

枪手文章要点:来源: 经济观察报(北京)2010-02-05

[url=http://www.eeo.com.cn/eeo/jjgcb/2010/02/08/162569.shtml ]http://www.eeo.com.cn/eeo/jjgcb/2010/02/08/162569.shtml [/......
你没信就对了,因为中国就没上套。

捂嘴笑大笑lol

(11-26-2011 01:21 PM)qhdmanda 提到: _当时,看见这个收购战闹的凶的时候,就有些疑问:
1.中国如果有巨大的进口量,那一定对应着一个超级大的进出口公司.但是有名有姓出头的就是中化集团.一查他的规模,不够格.没有资格上谈判桌.
2.如果和必和必拓抢,需要花相当于进口很多年所需资金的总额.逻辑上很怪.
3.柬埔寨多近,还没开发呢.何必跑太平洋那头去?再有,既然已经在柬埔寨布局,说明早关注这个问题了,怎么会让必和必拓掐了我们的尖?这又是......
2011-11-26 15:37:00 回复
返回索引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