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贴)遵义羊肉粉史话
朗朗天
2011-11-16 00:04:00
《遵义羊肉粉史话》
遵义羊肉粉实在太平常了,而越是平常的东西越难写。因为自己知道的,别人可能都知道。别人知道的,自己未必知道。
这两天整理了一下思维和相关信息,我才发觉一件事:之所以我会认为羊肉粉太平常,正因为我本人是遵义人,而遵义羊肉粉这种小吃,其实在中华美食大家庭里并不平常,甚至还有一种无从言表的历史沧桑。
1
据贾思勰《齐民要术》记载,中国南方自秦代已经开始食用米粉,至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当时是采用北方人的办法将南方的大米制作成条状煮食,叫做胡饭。
羊肉天生丽质,有一种特殊的香气,早时南方人还不太习惯,不以羊肉作佐料。北方人酷爱羊肉,而历史上却以面食为主。都与羊肉米粉失之交臂。
最初的时候,遵义人和南方其它地区一样,也是以猪肉作为米粉的主要佐料。遵义蹄花粉至今水平依然很高,就是用猪脚掌精制后作佐料。
遵义,又称播州,是唐宋两朝于西南地区抵御高原部落国的边境重镇。由于唐朝兴于太原,当时的播州也主要由太原军事集团驻守。大历五年(770年) 年,山西太原人罗荣率师入播“平叛”,据有播土。罗荣封播州侯。大中十三年(859年),南诏大理国酋龙自称皇帝 , 派兵入侵播州。罗荣五世孙罗太汪被驱出走,居泸州。 咸通元年(860年) , 安南都护府光复播州。咸通十四年(873年),南诏联络彝人部落再次攻陷播州。 乾符三年(876年),山西太原杨、穆两个军事世家联兵再次光复播州。据今遵义穆氏宗谱记载,杨氏军团的首领杨端设计谋杀了穆氏军团的首领穆星天,独取了战功。(2007年穆氏后裔还向遵义市历史研究会出示了族谱及相关资料佐证。而遵义老城一带确曾有穆家庙、穆家川、穆家林、穆江、穆家湾、穆家巷等众多以穆家姓氏为名的地方。)杨氏与随杨端一起入播的令狐、成、赵、犹、娄、梁、韦、谢八姓山西子弟继罗荣之后开始定居播州,并开启了历29代725年的播州杨氏汉领土司时代,深刻地影响了中国西南的政治格局与习俗文化。
这些较早进入云贵高原的山西移民,是放羊长大的,是吃羊长大的。在这片莽莽苍苍的陌生土地之上,他们发自内心地明白:羊肉是香的,而不是膻的。而且他们还掌握着加工羊肉的传统技能。但是南方在历史上主要出产和食用大米,于是今天远近闻名的遵义羊肉粉就顺理成章地诞生了。
为什么今天的遵义羊肉粉中的羊肉仍然是典型的北方风味,南方人还是觉得味道比较重,而遵义人却浑然不知?为什么一些南方的新生代羊肉粉品牌采用完全除膻的工艺而获取了相当的市场空间,而遵义羊肉粉却依然故我、自得其乐?也就是这个原因。而且遵义人已经形成了这种口味,很难象别人那样说改就改、说变就变。这个现象又恰恰证明了遵义羊肉粉的原创和正宗。
由此可见:遵义羊肉粉的历史,或始于盛唐罗荣家族入播时,距今已有1230多年。最晚始于唐末杨端及八姓乡人入播时,距今也有1100多年。
2
明朝末年,四川惨遭八大王张献忠残酷屠戮,“弥望千里,绝无人烟”,惟遵义府和背靠遵义的两个小县得以幸存。四川人口锐减,导致清代湖广填四川。
战乱中大量四川难民逃到遵义一带,战后有一部分回到自己的老家,也将吃羊肉粉的习惯带到四川各地。
到清代中期,遵义羊肉粉已经闻名遐迩,享誉西南。
清朝末年,遵义羊肉粉和四川羊肉粉之间还发生了一个故事。
晚清遵义羊肉粉最有名的是杨记和廖记。一天,杨记羊肉粉店来了一个人,想要做徒工。而杨家正需要请一个人,但一看来人是个驼背,就有些嫌弃。于是说:你做我们这行不会有前途的,还是另谋高就吧。来人并不放弃,说洗碗、扫地的杂工也愿意干。杨家见他很有诚意就让他留了下来。
俗话说:十个驼背九个聪明。这个驼背不是一般的聪明。加上机会难得,所以更加处处留心,细细揣摩。
几年后,告辞而去。驼背自己开了一家羊肉粉店。那就是名震川北的朱老拱羊肉粉店。
朱老拱,真名朱明清,顺庆府人(今四川南充人)。用南充人的话讲:朱老拱“堪称川东北乃至川渝地区米粉的开山鼻祖”。我认为朱明清算是四川地区羊肉米粉这个领域具有开拓性成就的一代宗师。
川北羊肉粉与遵义羊肉粉的关系,颇类似于杨氏太极拳与陈氏太极拳的关系。可以并称中国地方文化交流过程中的两段异曲同谱的佳话。
3
上个世纪,随着北方城市也开始食用大米,羊肉米粉也开始在北方一些地区流行。敦煌羊肉粉或受川北羊肉粉的影响。
贵州南部、广西北部、和湖南西部的很多地方在上个世纪尤其是八十年代之后,也习惯采用羊肉粉作为早餐食品的选择之一。并且产生了很多味道鲜美、声誉良好的地方品牌。
遵义人也开始在西南、华南、华东等地开设羊肉粉馆。
各个地方的人都结合当地习惯,创造性地发展了羊肉粉的风味。今天中国的羊肉米粉产业开始呈现百花齐放的繁荣景象。
4
事实上关于遵义羊肉粉的确切记载仅有清代中期曾经兴盛的情况,或有明代已有面市的情况,再往上的情况都是本人的合理推证。
为什么会这样呢?
明末平播战争,不仅摧毁了播州杨氏土司政治集团,而且摧毁了这片土地的文化记忆。官邸、庄园、文献、资料,通通焚毁,连杨氏历代祖墓均被掘毁。甚至到了昌明的今日,在那些曾经被播州土司统治数百年之久的部分贵州南部州县的官方资料中,宁愿缩短数百年精耕农业开发史,也会刻意地抹去这段其实不算短的历史记忆。
1957年偶然发现的播州13代土司杨粲墓,规模宏大,雕刻精美,是宋代建筑雕刻史中的瑰宝。而这座墓葬内的石刻和出土文物,以无可争辩的实物证实了“播州盛世”的存在。
今天播州杨粲墓与播州海龙囤遗址均被列入贵州省为数不多的国家级重点保护文物,重庆郊外的“播州界”摩崖石刻遗址也被列入重点保护文物,显示在国家层面和山外视界里,对播州杨氏土司700多年在戍边、移民、垦殖、开发等方面的功绩还是正面评价的。
值得欣慰的是,遵义羊肉粉现已获评“中华名小吃”称号,其制作工艺还被遵义市列入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5
每年冬至日,中国人一般吃狗肉、吃饺子,也有吃糯米饭的。而我们遵义人是吃羊肉,更多的人是到街上吃两碗羊肉粉。
在那浓烈的香气里,在那浓郁的氛围中,再一次品位唐宋的恢弘、元明的庄重、中原的质朴、云贵的辛辣。
深情地缅怀历史上所有曾经在这片高原上战斗和耕耘过的中国各族民众。
沙滩老鳖
2008.6.27.中国贵阳
原文链接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e79a7301009r2v.html
3 条留言
对我来讲,吃遵义羊肉粉(很多时候实在梦中),吃的不是味道,吃的是乡愁。
随着时间流逝,我梦中的许多味道慢慢流逝了,只有在羊肉粉的汤里才能依稀找到一点影子。
有时吃到相仿佛的味道都会非常伤感。人生就是这样,不得不漂泊。


(11-16-2011 12:04 AM)朗朗天 提到: _《遵义羊肉粉史话》
遵义羊肉粉实在太平常了,而越是平常的东西越难写。因为自己知道的,别人可能都知道。别人知道的,自己未必知道。
这两天整理了一下思维和相关信息,我才发觉一件事:之所以我会认为羊肉粉太平常,正因为我本人是遵义人,而遵义羊肉粉这种小吃,其实在中华美食大家庭里并不平常,甚至还有一种无从言表的历史沧桑。
1
据贾思勰《齐民要术》记载,中国南方自秦代已经开始食用米......
2011-11-20 17:36:00 回复
随着年龄增大,对人生的体会会越来越清楚:那就是我们都是生命的过客,不断有人上车下车,但是我们终点是一样的。所以更要珍惜当下,珍惜一切遇到的东西,不管是人还是什么,因为错过就一去不复返了。


(11-20-2011 08:08 PM)青石崖下 提到: _这段话让我想到苏东坡。他有明月夜、短松冈,更有也无风雨也无晴。忙总您大概现在更能体会到宋词的意境了。
2011-11-20 21:11:00 回复
忙总小时候见过土法生产米粉没有(有制粉机)以前?我小时候见过,过一段时间有空了准备写一写。
还有,“和尚米皮”您可以写写啊。
见过,用手工压的,有点类似北方生产饸饹,只是规模大得多。不过遵义很早就是机制米粉了。
和尚米皮味道至今记忆犹新,可是知道的其他信息太少,例如历史,例如做法,因为当时是在没意识到这是个文物级的东西。
以前在西西河游一篇和尚米皮。可以去搬过来。


(11-21-2011 08:10 PM)朗朗天 提到: _忙总小时候见过土法生产米粉没有(有制粉机)以前?我小时候见过,过一段时间有空了准备写一写。
还有,“和尚米皮”您可以写写啊。
2011-11-23 16:57:0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