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计丰言和忙总:中小企业的转型泥沼
起于青萍之末
2011-09-02 20:59:00
正陷在转型的泥沼中。
应该算是中小型企业,现在是央企某个集团公司的一个边缘性子公司,成立于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注册几千万元。成立时进入的是一个电子产品的加工领域,是一个加工型企业,过了几年的风光日子。
2006年前后,由于原来的加工行业利润大幅下滑,谋划一个新的领域,在没有技术储备情况下,被忽悠进了新能源的生产领域,生产磷酸铁锂动力电池。当时认为是进了一个比较偏门的新技术新能源领域,认为经过两三年的建设有望成为企业新的利润来源。
没想到技术选型、设备选型刚完成不久,发生全球的金融危机,在四万亿的救市氛围中,磷酸铁锂动力电池概念热得发烫,大量资金冲了进来,有进来借机圈地的,有进来借机套去国家补助资金的,有用它当噱头进行资本运作的,动不动都是宣称过亿的投资。而真正的销售市场并没有形成,产品标准也没有统一,产品无法定型,应用领域有各种各样的行业门槛,像我们这样起初进来想做实业的小公司困难重重,熬到今年年中,资金终于不大撑得住了,只好大幅裁员,动力电池项目只留下最小的人员,维持最小的试验生产规模,用原来的加工收入来维持目前公司的现金流。
我想问的是,像这种在资金不充裕的情况下,陷在转型泥沼中的中小公司,是放弃转型,混吃等死还是坚持转型去找死?如果坚持,用什么策略才有可能看到天亮?
3 条留言
(09-02-2011 08:59 PM)起于青萍之末 提到: _正陷在转型的泥沼中。
应该算是中小型企业,现在是央企某个集团公司的一个边缘性子公司,成立于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注册几千万元。成立时进入的是一个电子产品的加工领域,是一个加工型企业,过了几年的风光日子。
2006年前后,由于原来的加工行业利润大幅下滑,谋划一个新的领域,在没有技术储备情况下,被忽悠进了新能源的生产领域,生产磷酸铁锂动力电池。当时认为是进了一个比较偏门的新技术新能源领域,认为经过两三年的建设有望成为企业新的利润来源。
没想到技术选型、设备选型刚完成不久,发生全球的金融危机,在四万亿的救市氛围中,磷酸铁锂动力电池概念热得发烫,大量资金冲了进来,有进来借机圈地的,有进来借机套去国家补助资金的,有用它当噱头进行资本运作的,动不动都是宣称过亿的投资。而真正的销售市场并没有形成,产品标准也没有统一,产品无法定型,应用领域有各种各样的行业门槛,像我们这样起初进来想做实业的小公司困难重重,熬到今年年中,资金终于不大撑得住了,只好大幅裁员,动力电池项目只留下最小的人员,维持最小的试验生产规模,用原来的加工收入来维持目前公司的现金流。
我想问的是,像这种在资金不充裕的情况下,陷在转型泥沼中的中小公司,是放弃转型,混吃等死还是坚持转型去找死?如果坚持,用什么策略才有可能看到天亮?
这个问题不属于船长应该考虑问题,应该是董事长考虑问题:是战略问题,方向问题。
不过其实问题出在论证不够充分上,进入新领域,或者有技术门槛保护,或者有资金门槛保护,或者有垄断市场保护(特许经营权或资源垄断权),否则最先进去的一批都是烈士。等到你们把地雷趟完了,市场培育出来了,大资金一举进入,就要你们出局。最典型例子就是姜万猛的万燕VCD。
我想你们注定是烈士了。你熬到市场成熟,有大的发展前景,央企,例如几个能源巨头,一下头500亿来占领市场,眼睛都不会眨一下。当然没市场前景,他们不会来,你也活不出来。
这个世界就是赢家通吃,弱肉强食,小企业只能在夹缝中生存,做点拾遗补缺的工作,喝点残汤剩水维持而已。
当然除非你有技术诀窍。
2011-09-02 21:25:00 回复
起于青萍之末
2011-09-02 21:55:00
(09-02-2011 09:25 PM)wxmang 提到: _这个问题不属于船长应该考虑问题,应该是董事长考虑问题:是战略问题,方向问题。
不过其实问题出在论证不够充分上,进入新领域,或者有技术门槛保护,或者有资金门槛保护,或者有垄断市场保护(特许经营权或资源垄断权),否则最先进去的一批都是烈士。等到你们把地雷趟完了,市场培育出来了,大资金一举进入,就要你们出局。最典型例子就是姜万猛的万燕VCD。
我想你们注定是烈士了。你熬到市场成熟,有大的发展前景,央企,例如几个能源巨头,一下头500亿来占领市场,眼睛都不会眨一下。当然没市场前景,他们不会来,你也活不出来。
这个世界就是赢家通吃,弱肉强食,小企业只能在夹缝中生存,做点拾遗补缺的工作,喝点残汤剩水维持而已。
当然除非你有技术诀窍。
转型的确是董事长定的,定完之后退了。
新舵手也只好硬着头皮往前走。因为是边缘性的子公司,东家在边上看我们自娱自乐,自生自灭。
身在其中的人感受自然不一样,那是饭碗和身家性命,尤其是在企业干了十几年的人。
我们没有万燕那么疯狂,一看资金紧张,收缩很快,希望就地卧倒,做一些拾遗补缺的工作和技术整理工作,提提身价,不知有没有运气做早期背着交换机到处跑的任正非,或者运气不太差能被人招安,如果命里要当烈士,也只好认了
(09-02-2011 09:55 PM)起于青萍之末 提到: _转型的确是董事长定的,定完之后退了。
新舵手也只好硬着头皮往前走。因为是边缘性的子公司,东家在边上看我们自娱自乐,自生自灭。
身在其中的人感受自然不一样,那是饭碗和身家性命,尤其是在企业干了十几年的人。
我们没有万燕那么疯狂,一看资金紧张,收缩很快,希望就地卧倒,做一些拾遗补缺的工作和技术整理工作,提提身价,不知有没有运气做早期背着交换机到处跑的任正非,或者运气不太差能被人招安,如果命里要当烈士,也只好认了
说实在的,前几年到处都是忽悠搞电池投资的PE,我也接触过几个,例如搞燃料电池的,搞汽车电池租赁站的(类似加油站模式),结果现在看来技术问题没有根本解决,离产业化还远得很。我想这是一个前景可能还有礁石的航线,船长得小心。
2011-09-03 10:32:00 回复
起于青萍之末
2011-09-03 13:44:00
(09-03-2011 10:32 AM)wxmang 提到: _说实在的,前几年到处都是忽悠搞电池投资的PE,我也接触过几个,例如搞燃料电池的,搞汽车电池租赁站的(类似加油站模式),结果现在看来技术问题没有根本解决,离产业化还远得很。我想这是一个前景可能还有礁石的航线,船长得小心。
作为汽车动力的确还有没有解决的技术障碍。不过基于这种产品的相对较高的安全性和长寿命预期,在特定的领域应该有一定的细分市场,但是产品价格有点高,市场不太接受。
(这个帖子最后修改于: 09-03-2011 01:46 PM by 起于青萍之末.)
(09-03-2011 01:44 PM)起于青萍之末 提到: _作为汽车动力的确还有没有解决的技术障碍。不过基于这种产品的相对较高的安全性和长寿命预期,在特定的领域应该有一定的细分市场,但是产品价格有点高,市场不太接受。
市场接受就是一切问题的根本,多少好的创意和产品因为市场不接受而消亡。
2011-09-04 11:15:0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