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8-31 16:09:00
引用:http://news.sina.com.cn/c/2011-07-16/104222824809.shtml
中新网7月16日电 最新一期《求是》杂志刊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文章指出,当前,科技经济“两张皮”问题没有真正解决。科技要更好发展,必须继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这篇题为《关于科技工作的几个问题》的文章是温家宝在中国科协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节选。温家宝说,经过多年努力,我国科技体制改革取得了很大成绩,但还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发展的要求。当前的突出问题有:
一是科技经济“两张皮”问题没有真正解决。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还存在体制机制障碍。由于管理体制和评价导向的原因,许多科技人员还只求论文、样品,目的是评职称、晋级。
二是宏观科技决策机制和组织结构不合理,造成体制分割,有限的科技资源难以实现优化配置,科技资源短缺与闲置浪费并存,资源利用和投入产出效率不高。由于部门之间在科技决策上协调不够,造成许多领域重复投入、分散投入,难以在国家整体目标上形成一致和分工合作,削弱了国家科技组织动员能力和协同集成能力,在一些战略方向性和关键共性领域,往往不能集中资金和研究力量实施重点突破。
三是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性还没有充分调动起来,潜力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在不少研究领域,中青年科研人员特别是处在研究工作一线的高水平人才难以脱颖而出。
温家宝表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要紧紧抓住促进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这个核心问题,有步骤地系统推进改革,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符合科技发展规律的现代科技体制;充分发挥市场配置科技资源的基础作用,优化科技资源配置、提高科技资源利用效率,最大限度调动和激发广大科技工作者和全社会的创新活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第一,加快建立企业主导产业技术研发创新的体制机制。只有企业主导技术研发和创新,才能加快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应用,才能有效整合产学研力量,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才能真正建立起来,也才能有效解决科技与经济两张皮问题。
第二,加快推进科技管理体制改革。要加快转变政府管理职能,厘清政府和企业、市场的职能分工。要建立科技决策、执行、评价相对分开、互相监督的运行机制。要加快建立科研设施和科研信息社会共享机制。科研经费管理、使用和考核,存在不少问题,必须通过改革来解决。
第三,继续推进科研机构改革。推进科研人事管理制度改革,逐步实行以科研项目为载体的聘任制,实行按需设岗、按岗聘用、竞争择优、有序流动的管理办法,使广大科技人员充分发挥作用,促进科技人力资源优化配置。
(08-31-2011 04:09 PM)杜鲁门 提到: _“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还存在体制机制障碍”
以企业为主体,是不是说将来科研经费要重点向企业倾斜,鼓励企业申请经费去做科技创新?目前国内大学的科研,讲穿了就是发SCI。没有SCI,再牛X的人也白费,得不到认可:袁隆平评不上中科院院士的原因之一就是科研论文不够(这是根据媒体得到的消息,当然可能也和背景、人脉等等有关)。而SCI发表了之后,顺利结题,课题经费一分不剩地花光。国家投入了成百上千万的经费,换来的也就是几篇SCI,几张纸而已。
说到这里,我突然想起来忙总谈过的产业升级问题。不才有个想法,供大家拍砖:产业升级,无论如何不能把希望寄托在大学身上。一部分科研人员,既要名,更要利,一个都不能少,毫无道德可言。所谓的产学研结合,在我看来,不过是一句鬼话。例如,中部某知名大学,同时向两个互为竞争关系的公司A和B提供技术支持。据说,该大学从A公司得到的技术资料,转手就能卖给B公司,而A公司不知何故,竟然只能吃哑巴亏。
既然国内科技界现状如此,是否存在一种可能:大幅削减对大学的科研资助,转而支持公司申请科研项目?或者出现前任总经理对东北国企那样的一幕:既然你们拿经费不办正事,没有产出,干脆就不再养着,扔到社会上自生自灭去吧!
思维有点乱,大家轻拍。
(09-01-2011 10:12 PM)wxmang 提到: _这是一个不合格的总经理。第一说的是老生常谈;第二总经理的职责是解决问题,而不是指出问题。他必须拿出措施来,否则就是口水党。
其实吴文俊先生说得好:基础科学必须有兴趣的人来搞才能耐得住寂寞,才会有突破。把基础科学当成谋生手段,就完鸟。
应用科学必须使用者为主来搞,才会有效率。大学怎么可能搞得了工艺优化,工艺筛选这种事情,只能骗钱。
(09-01-2011 10:28 PM)杜鲁门 提到: _忙总点评,一针见血。
以目前国内科研的气氛,很难做到耐住寂寞。没有论文,就没有课题,没有经费。而没有经费,就不能带博士硕士,自然就没有更多的论文(博士生、硕士生发的论文,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必定是导师,自然论文算在导师的名下)。
于是形成了这样一个循环:发论文,拿课题,得经费,招更多学生,发更多论文,拿更多课题,得更多经费,招更多学生……
所以,对于科研人员来说,没有论文,就没有一切。评教授,评XX学者,全没戏。自然,如何快点出论文,出更多的论文,就至关重要。耐得住寂寞?呵呵,恐怕寂寞的晚上还没过完,人早就饿死啦。
(09-01-2011 10:38 PM)wxmang 提到: _所以就是国家绩效考评制度出问题了,按照目前制度,几乎所有诺贝尔奖得主在中国都要被解聘(目前大部分地方的标准是一年不在一流期刊发文章,警告,停发职称工资,第二年还不发,解聘)。而重要工作哪里能一年就发文章,那是天上掉馅饼。
(09-01-2011 10:49 PM)aaokcn 提到: _那改过来,一年混,二年混,十年八年还在混,怎么办?是否国外大学有3种考评并行,一是资格,二是研究,三是教堂,教堂时间总在50%以上,你发不发论文,至少还有育人的过程可以判断,师从如何,弟子成就累积成一种声誉和吸引捐赠、经费的机构财富?
(09-01-2011 10:38 PM)wxmang 提到: _所以就是国家绩效考评制度出问题了,按照目前制度,几乎所有诺贝尔奖得主在中国都要被解聘(目前大部分地方的标准是一年不在一流期刊发文章,警告,停发职称工资,第二年还不发,解聘)。而重要工作哪里能一年就发文章,那是天上掉馅饼。坏处很明显,曾仕强讲过,在中国人的实用文化下,领导强调数据,下属就一定会去做假数据,当然某人也讲过中文科技文献的泛滥或许也会加大科教体系内中文密度的增加-就好比made in China。
(09-02-2011 08:48 AM)大宝宝鱼 提到: _坏处很明显,曾仕强讲过,在中国人的实用文化下,领导强调数据,下属就一定会去做假数据,当然某人也讲过中文科技文献的泛滥或许也会加大科教体系内中文密度的增加-就好比made in China。
(09-02-2011 12:13 AM)wxmang 提到: _这个似乎宋健当科委主任时搞过全世界的科研考评机制调研,出了一个参考方案,结果不了了之,因为教育部不买账。
(09-02-2011 10:03 AM)林夕sx 提到: _这个伤害不了教育部的蛋糕吧?如果能伤害的话只有一种情况:教育部是论文庄家,封闭体系收钱消灾。如果照此推论,教育部的人岂不都是论文发家的山间竹笋?
照此而言比英国教育部还不如,好歹英国教育部主要维护的是教师和教师工会利益。。。
(09-01-2011 10:12 PM)wxmang 提到: _这是一个不合格的总经理。第一说的是老生常谈;第二总经理的职责是解决问题,而不是指出问题。他必须拿出措施来,否则就是口水党。
其实吴文俊先生说得好:基础科学必须有兴趣的人来搞才能耐得住寂寞,才会有突破。把基础科学当成谋生手段,就完鸟。
应用科学必须使用者为主来搞,才会有效率。大学怎么可能搞得了工艺优化,工艺筛选这种事情,只能骗钱。
(09-02-2011 10:49 AM)农民家的狗 提到: _“应用科学必须使用者为主来搞,才会有效率。”看忙总的帖子,总觉得欣喜。
(09-01-2011 10:38 PM)wxmang 提到: _所以就是国家绩效考评制度出问题了,按照目前制度,几乎所有诺贝尔奖得主在中国都要被解聘(目前大部分地方的标准是一年不在一流期刊发文章,警告,停发职称工资,第二年还不发,解聘)。而重要工作哪里能一年就发文章,那是天上掉馅饼。
(09-02-2011 10:50 AM)农民家的狗 提到: _能够一年就发文章的,就不是重要工作!!
(09-02-2011 11:51 AM)wxmang 提到: _什么事情一旦被中国人发现可以获取利益,一定山寨到做烂。
(09-02-2011 01:03 PM)文刀牛 提到: _忙总,听说日本人很喜欢模仿别人的技术,而且有很强的搜集技术和经济情报能力,很多技术本来是别的国家原创,经过日本人的改进或者模仿,反而赚钱是他们。不知道日本是不是有一套法子使得山寨健康发展?
(09-02-2011 12:02 PM)wxmang 提到: _我科大同学,某人,在美国三年发一篇,当教授。回国一篇文章拆成4篇发,不是骗子,是无法,不然就得下课。
(09-02-2011 07:50 PM)action 提到: _没办法。整个社会都处在疯狂赶超的时期,学术圈也不能免俗。其实国内的基础研究现在做的不错,底子已经慢慢打起来了,突破就是时间问题。做科研,百分之九十以上的都是炮灰,这也算是国际惯例吧。
(09-01-2011 10:12 PM)wxmang 提到: _大学怎么可能搞得了工艺优化,工艺筛选这种事情,只能骗钱。
(09-02-2011 08:23 PM)dory 提到: _忙总说的太对鸟。。。
我现在甚至都开始怀疑“研究型大学”这个说法。大学培养好学生就行了,研究性的工作还是交给研究所去干吧。
(09-02-2011 12:00 PM)wxmang 提到: _我是亲身体会,我跟大学合作过应用项目,一塌糊涂:又要钱,又要名,还要偷你的技术去卖钱。可恶至极。
(09-02-2011 11:50 PM)农民家的狗 提到: _看了这个不由得哈哈大笑,看来忙总深受其害呀,能够让您心情恶劣得如此念叨,可是不多哟。
(09-02-2011 09:11 PM)wxmang 提到: _我对美国不太了解,比如MIT,加州理工,卡内基梅隆之类也是靠忽悠吗?他们的研究怎么搞的?
(09-03-2011 11:05 AM)laftodeath 提到: _用钱堆出来的
一般的教授都多少有些钱,所以基础类的研究和理论研究可以过着相对安心的日子,发文章灌水上课自得其乐。
应用型研究一方面是靠国家工程拉动,大笔资金,比如军工、宇航。这一块在冷战后衰退得厉害。
另一方面就是先做出些初步成果,然后专利,风投这一条线。大忽悠也很多。
其实国内高校这些方式都有,主要还是人多粥少
(09-01-2011 10:38 PM)wxmang 提到: _所以就是国家绩效考评制度出问题了,按照目前制度,几乎所有诺贝尔奖得主在中国都要被解聘(目前大部分地方的标准是一年不在一流期刊发文章,警告,停发职称工资,第二年还不发,解聘)。而重要工作哪里能一年就发文章,那是天上掉馅饼。
(09-03-2011 10:43 PM)风的笑容 提到: _这个话题被讨论很久了。
要不考核文章吧,说中国的科研人员吃大锅饭,不思进取,文章发得少。应该学美国, publish or perish。
要考核文章吧,说领导们急功近利,说诺贝尔奖得住在中国被扼杀了云云。
(09-03-2011 11:01 PM)wxmang 提到: _今天看耶鲁大学校长讲他们今年预算减少3.4亿美元,以后看来也将是中国这种情况了,为了申请一点钱脑门都要拱地,猪脑子都要打成狗脑子。
(09-03-2011 11:11 PM)laftodeath 提到: _耶鲁其实根本无所谓,本身就是文科强校,理科还可以,工科基本没有。
真惨的是公立学校们。加州大学系统已经快揭不开锅了,预算都是以十亿美元为单位在砍。密歇根大学这么好的学校已经转私立了。也就是北卡罗莱纳州经济相对好一些,似乎还可以。原来美国的公立学校还是有一些可以与私校竞争的地方,并且这里精英意识相对弱一些,平等相对多一些,中下层子弟相对多一些,现今情况下衰落得很快。
还有一些私立理工科院校也因为离开了国家的大项目而深受影响,比如加州理工,也是日子很不好过。
倒是哈佛日子很滋润,无他,有钱。现在很多美国教授说不上脑门拱地那么夸张,但是分帮结派争抢可怜的预算倒是真的愈演愈烈了。
(09-02-2011 09:11 PM)wxmang 提到: _我对美国不太了解,比如MIT,加州理工,卡内基梅隆之类也是靠忽悠吗?他们的研究怎么搞的?......
(09-11-2011 01:37 PM)乃力 提到: _美国好大学的基础学科日子还可以,有政府资助,大家还算体面,但也要和国家实验室竞争。工科就比较不象样子了,和中国的情况差不多,为了拉项目,不择手段,垃圾文章满天飞。比如说,近两年很多大学突击成立了新能源和智能电网专业,为的就是骗OBAMA的钱。直接的的后果就是以前还算过得去的一些专业期刊和会议基本上被这两个TOPIC垄断,而且文章质量之低让人难��......
(09-11-2011 02:02 PM)wxmang 提到: _如果这样,我们追赶时间会提前。很好的消息。
[quote='乃力' pid='26918' dateline='1315719445']
美国好大学的基础学科日子还可以,有政府资助,大家还算体面,但也要和国家实验室竞争。工科就比较不象样子了,和中国的情况差不多,为了拉项目,不择手段,垃圾文章满天飞。比如说,近两年很多大学突击成立了新能源和智能电网专业,为的就是骗OBAMA的钱。�......
(09-12-2011 08:39 AM)乃力 提到: _看到忙总心情好,我很高兴。不过,还需补充的是,美国的很多制造业企业(包括一些高科技企业)里的科研人员还是非常敬业,不停地创造着新的东西。很多企业里,类似中国华为的那种工作劲头并不少见。当得起是中国的劲敌。
[quote='wxmang' pid='26926' dateline='1315720978']
如果这样,我们追赶时间会提前。很好的消息。
[quote='乃力' pid='26918' dateline='13157194......
(09-02-2011 12:02 PM)wxmang 提到: _我科大同学,某人,在美国三年发一篇,当教授。回国一篇文章拆成4篇发,不是骗子,是无法,不然就得下课。
(12-01-2011 09:35 AM)方解石 提到: _老外的文章,只求跟杂志本身主旨相符,能让自己的同行看到,有时候并不讲求影响因子;中国的文章,是只要影响因子高就往那里投,丝毫不考虑其他的因素。
我经常会在一些很小的杂志很专业的方向上看到比较有用的文章,但是很多比较急功近利的或者是比较的追求高水平论文的,就喜欢把这些文章故意加点材料往影响因子更高的上面投,其实没有什么必要。我觉得解决了问题让别人有借鉴就可以了。貌似国外只要你水平到了不管发在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