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索引页

(搬家帖)货币政策委员会部分成员三年观点汇总

wxmang

2011-07-24 17:48:00



最近我们在讨论国企改革时,经常要对政策走向进行判断。为此,我整理出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主要成员在最近3年的观点,也许对判断未来走向有帮助。


2008年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名单:周小川、尤权、朱之鑫、李勇、苏宁、易纲、马建堂、胡晓炼、刘明康、尚福林、吴定富、蒋超良、樊纲。
名单显示,央行副行长易纲、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接替央行原副行长吴晓灵和国家统计局原局长谢伏瞻,进入货币政策委员会。

《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条例》第十条规定,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中的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行长以及金融专家,任期2年。而于2006年8月11日担任货币政策委员会金融专家委员的樊纲,仍然保留在新一届的货币政策委员会名单中。

链接出处

一、樊纲观点

1、2007:

阳光灿烂,没有一点乌云。这是国内大多数经济学家的看法,但是实际上美国金融领域已经开始大雨倾盆。


樊纲说:“2007年的经济预测,很多经济学家已经给出了,总体认为2007年还会是一个比较平稳、快速增长的一年,但是也有经济学家,比如王健认为考虑到2003年产能过剩的压力会在今年下半年逐步释放,可能成为一个拐点,尤其是在下半年。

但是我相对乐观一点,还会是一个比较平稳增长的一年。比如现在大量外资进入,外汇储备增长比较快,流通速度还在加快,股市开始复苏,地方政府投资的冲动仍然还会存在,仍然有一些相互抵消的因素。所以,综合起来总体的评价,我认为基本还是一个比较平稳的一年,我倒是希望它的增长速度能够稍微低一点,但不要形成一种下滑的趋势,那就需要警惕了。但是如果适当地稍微低一点、平稳一点,比较好。例如在9.5%左右的增长速度,这应该是比较理想的一种状态。”

链接出处

2、2008:

继续从紧,对策失误。导致深度衰退,不得不180度大转弯,导致4万亿出台。


樊纲说:“在全世界经济波动、金融波动,全世界油价高企、粮价高涨、通货膨胀,在全世界若干个重大市场包括房地产市场、美国房地产泡沫破裂以及英国、西班牙房地产下滑,在这样动荡的世界中,发展中国家的很多国家粮价、油价高涨,在这种大的国际形势下我觉得中国的经济情况稍微好一些。中国经济有10%的增长。通货膨胀相对比较高,新的CPI指数是下降的。出口下滑、外贸顺差减少10%,5月份这个数据又回来了,外贸又增长28%,当然5月份有一个特殊因素,因为5月份没有长休假,黄金周过了可能稍微高一点,但增长速度还是提高的。

这好像也是这两三年来宏观政策希望达到的效果,这两年人民币升值、出口退税减少、贸易政策、货币政策都是想把中国经济过热的趋势降下来,从12%降到10%,外贸出口都是希望跟美国的顺差减少一点,少拿中国说事。刚刚下滑了一点,从12%左右降到了10%、9.8%,这也是可以理解的、也是正常的。

尽管有很多的困难、遇到了很多问题,但这个趋势是在预期、合理的范围内,而且在全国都没有大的变动和震动。

   现在面临一个不确定性风险是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世界经济下滑的影响。更重要的是这次次贷危机是因为美国房地产泡沫的破裂,这种破裂还在破灭当中,还没有结束。从次按开始到了好按,信用卡还是鼓励的,每个人向银行借的信贷信托仍然在继续。

美国对消费者实际的影响还远远没有终止,美国经济总体的下滑会对中国市场产生影响。其他国家的影响比较间接,比如欧洲。

更重要的一点是资金方面的影响。当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贷款萎缩的时候我们面临更大的流动性,美元的贬值、利息的下降加大导致现在所谓的热钱或是其他的说法。这就是第一个季度前5个月外资流入大幅度增长。导致的问题很多,最近信贷收紧,把多余的资金收回,使得我们的货币增长需求有所转缓。

   越南出问题对我们有点好处,我们的产业转移前阵子净转到越南去了,现在转得少一点,这样说有点幸灾乐祸。我们不愿意外汇增长太快,这是首要考虑的问题。

在全世界这么高油价和粮价的情况下,中国有些通胀应该说是不可避免的。最重要的问题是防止高通货膨胀的预期出现。

楼市股市就不多说了,楼市股市在调整。股市60、70倍市盈率不调什么时候调?六千点都不调等到几千点,八千点?像当年台湾那样到了一万两千点,一下跌到两千点?

   我们现在重要的是如何思考房地产市场的供给,如何增加供给,在土地的问题上通过粮食的波动知道一定不能突破18亿亩耕地,我们通过土地的政策、房地产政策来增加供给,包括信贷政策等等平抑价格,在控制管理需求的同时有效的调整供给,也是房地产健康发展的重要思考。”

链接出处

3、2009:

经济探底,已经反转的判断失误,继续买单。


樊纲说“要判断经济危机已经全部过去还为时尚早,但全球经济已经触底是不争的事实。

目前,从统计数据来看,全世界的负增长基本都停止了。日本已经有1.2%的增长,美国上个季度有3%多的增长。可以说经济基本稳定住了,但是稳定住了不等于高增长,不等于复苏的进程就会很平稳。美国经济尽管现在是高增长,恢复得比较快,但主要是有些特殊因素在起作用。  

经济危机还远远没有结束,很多问题还没有得到解决,还有不少坏账等待清理,美国中小银行的破产还会加剧。所以全球经济还会有一两年的低迷期,零增长、低增长还会持续,整体世界经济的情况还不会太好,我们的出口会增长,但是恢复到危机之前的水平还有一段时间。

2010年中国经济可保持平稳增长,维持在8%左右。 有经济学家认为中国经济可能会二次探底,理由是2009年的经济增长主要是靠政府投资拉动的,2010年政府投资减少之后,经济增长也会相应减速。但我不同意这样的观点。

因为2010年政府投资逐步减少之后,还有一些其他的因素会拉动经济增长,第一就是房地产投资的增长,2008年房地产投资已经开始在增长了,房产商纷纷开始圈地、买地,到处都出现“地王”,2010年会逐步开始开工建设,因此会大大拉动GDP的增长;第二个是企业投资会明显地比今年有比较大的恢复; 第三个就是出口,我们这几个月出口月环比是正的增长,从趋势来讲明年的出口会有明显的增长,甚至会有两位数的增长,这是在比较低的基数上会有两位数的增长。

宏观经济政策会不会调整现在还不好判断,但可以肯定的一点是:经济政策一定会随着经济形势的变化而变化。 

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全球经济还没有完全走稳,因此还需要积极的、扩张性的政策,这也是日本经济停滞不前留给我们的经验和教训。  

全球性的经济危机发生之后,美国财政部长到中国访问时,也提到这次他们准备采取持续两年的扩张性财政政策,因为经济的复苏确实需要一定时间的支撑。但他指出,如果情况发生变化了,各项政策也要变,究竟如何变,那就只能是走一步看一步了。  

居民收入应该大幅增加。除了保持增长之外,中国经济还存在着调整结构的问题,比如,消费对经济的拉动太低,储蓄率太高,中国GDP将近52%是储蓄,只有48%是消费,在扣除14%的政府消费,居民的消费只占34%,美国居民消费占70%,政府消费占10%,所以作为一个大国这个结构确实有不合理的地方。

中国储蓄率高不是因为消费者储蓄率太高,不是因为居民储蓄太多,居民储蓄率这些年基本稳定,居民储蓄率指的是居民可支配收入当中的储蓄率30%左右,那为什么GDP储蓄率一个劲的涨?从41%涨到52%,十年之间涨了10%,不是因为居民储蓄占GDP当中的比重加大了,是因为企业储蓄占GDP的比重加大了。什么叫企业储蓄,就是企业的未分配收入。造成企业收入大幅上升的原因有两个:一是技术进步,劳动效率提高了;二是因为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压制着工资的上涨。第二个问题如何解决,有人说提高工资,但在劳动力供过于求的情况下,工资很难有大幅度的提高。只有等城市化进程基本结束。” 

链接出处 (这个帖子最后修改于: 07-24-2011 06:11 PM by wxmang.)

7 条留言

1900-01-01 00:00:00
二、周小川及其他人观点

1、2007:

以为可以洁身自好,不被波及。


2007年12月5日周小川认为,美国次贷风波出人意料地蔓延,是金融市场中的不理性行为。但是要尽可能避免矫枉过正而导致的超调避免给下一次危机埋下导火索。防范和应对危机要求提高对本国货币、市场和对中央银行的信心。保持币值稳定,实行灵活的汇率,保持本国货币兑换上的信心,提高经济应对各种冲击的适应性。定期对本国经济进行评估,对经济中的风险因素提早警觉,加以研究,准备预案。 
链接出处


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2007年第二季度例会日前在北京召开,会议认为,当前我国国民经济继续保持平稳快速发展,我国经济形势总体良好。会议认为,应全继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向过热。应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稳中适度从紧,进一步提高货币政策的预见性、科学性和有效性,加强本外币政策的协调和银行体系流动性管理,协调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保持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引导货币信贷合理增长,维护总量平衡。  
链接出处

国家统计局局长谢伏瞻观点


2007年中期以来,美国次贷危机爆发为标志,引起的国际金融市场的动荡以及美国经济的减速。这方面的问题,现在还在继续恶化。美国房地产市场目前还在继续恶化、金融市场动荡不稳、就业的减少失业增加、居民预期收入减少、消费者信心在下降、消费支出增长处于停滞、信贷紧缩,投资者的信心受挫、固定资本形成下降,所以次贷危机的影响还在进一步深化。

由于美元的持续贬值,使国际市场的石油等初级产品的价格,像矿产品、农产品价格的持续上涨,引发了世界性的通货膨胀的压力。现在一些国家的CPI在持续攀升,2007年美国的CPI上涨了2.9%,今年一月份上涨了4.4%,其他一些国家,像欧元区、印尼、墨西哥、俄罗斯、南非等国家的CPI都有一个比较大的攀升。今年1月份,上述这些国家的CPI涨幅还在继续升高。另外,以初级产品为主的世界市场的主要商品价格还在继续上扬,另外,世界主要生产国家的价格也在持续走高,通货膨胀的预期在升高。世界经济环境的变化,对中国宏观经济的稳定与发展,增加了不确定性,使我们政府的宏观调控也增加了新的困难。特别是物价涨幅较高,通货膨胀的压力在增大。  

世界经济环境变化对于中国经济的影响,应该说是多方面的,比如像原油、谷物、石油、食用植物油、矿产品等初级产品价格持续上涨,明显的加大了我们控制通货膨胀压力和威胁,也增加了控制通货膨胀的难度。有些因素在短期内,还没有构成直接和实质性的威胁。比如美国经济减速,虽然减少了外部需求,也使得我们的出口增速和去年同期相比,出现了比较大的回落。但是,这些因素在短期内在一定程度上与我们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向过热的调控目标没有大的冲突。  

为了应对国际环境的变化,特别是要把抑制物价的过快上涨作为首要目标。  

短期政策来看,第一个方面就是要继续坚持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加强流动性管理,保持货币和信贷的合理增长。

链接出处

货币委员会内的不同观点


2007年10月18日,国家发改委副主任朱之鑫指出,CPI上涨和通货膨胀并非同一概念。CPI的上涨并不等同于通货膨胀,这一轮物价上涨,主要是由于受农产品特别是食品价格大幅度上涨的影响。但从长期看,整体价格大幅上涨的可能性不大。这是因为,从国内来看,绝大部分的工业消费品供大于求,粮食已是三年丰收,今年的夏粮和早稻又获丰收,秋粮也能获得较好收成,国家粮食库存充裕,预计粮价会趋于稳定。从国际上来看,由于国际市场农产品价格上涨,各主要国家也都面临着食品价格大幅度上涨而推动消费价格上涨的情况。随着粮价提高,生产的发展,世界上一些主要玉米、大豆出口国的播种面积都在增加,粮食产量可保持相对的稳定。有句古话叫“粮价涨,百价涨”,只要稳定住了粮价,整个价格就可以稳定住。

朱之鑫指出,今年以来的形势总体是好的,连续几年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基本面没有改变。同时,当前经济运行中的矛盾和问题还比较突出,集中表现为经济增长由偏快转向过热的趋势尚未缓解,一些不稳定、不健康、不协调、不可持续的因素还在积累,潜在的风险不容忽视。但是,目前还得不出我国经济已经全面过热的结论。这是因为:第一,经济的过热和过冷描述的实际上是总量关系失衡的状况。当前总供给和总需求基本平衡的关系没有改变。第二,作为总量平衡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还没有出现严重的通货膨胀,并没有出现由于总需求严重超过总供给而引起的全面的、持续的、大幅度的价格上涨。第三,作为总量关系的一个反映,经济增长的支撑条件也明显改善。煤电油运等物质条件总体上没有出现全面紧张。

2、2008:

判断失误,反向操作,损失惨重。


2008年全球经济面临诸多不断定性,其中最大的问题是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市场动荡。另外,石油和主要原资料价格长期高位运行导致通胀压力上升,世界经济前景不容乐观。许多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度则面临经济过热、通胀压力加剧的风险,同时又面临全球经济增长减缓的外部压力。

中国经济2008年一季度运行基本 平稳 ,物价总水平 和名义消费增长较快,固定资产投资依然坚持较快增长,出口增速回落,贸易顺差呈下降趋势,总体经济形势良好。但中国经济仍存在投资增长过快、信贷投放过多等突出问题和深层次矛盾,通胀压力加大,外部环境不断定性上升。中国将持续推进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实行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努力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物价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全面的通胀。

链接出处


2008年是中国货币政策饱受争议的一年。从上半年5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到下半年5次下调利率,犹如坐过山车,说明货币政策委员会判断严重失误。10月货币政策的官方口径已经从2008年年初的“从紧”转到“灵活审慎”,并已经于2008年9月、10月分别两次下调利率,下调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11月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正式提出将实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11月10日晚间,央行就部署落实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提出了五条措施,并提出要按照“快、重、准、实”的要求。接着央行火速降息108个基点,调整幅度创11年之最。12月22日,在市场广泛预期之下,央行又将利率下调27个基点。

实际上,回想起当初,绝大多数决策层和智囊的声音还是支持货币紧缩,因为,谁也没有料到,国际形势风云突变,对国内经济的影响如此快速、幅度如此之深。因为2007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双防”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并决定2008年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先后于1月16日、3月18日、4月16日和5月12日宣布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各0.5个百分点。又于6月7日宣布上调存款准备金率1个百分点。

与此同时,美国的次贷危机却在不断加深,对我国出口、金融领域的影响逐步显现,内外因交错作用下,中国经济增长难以避免地开始走缓。  于是,2008年7月25日,中央召开会议确立了下半年工作任务,宏调目标由“双防”变为“一保一控”,即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控制物价过快上涨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直至2008年9月15日,央行才下调了贷款基准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   

2008年12月22日,央行再次宣布降息0.27%,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下调0.50%。这是央行在百日内的第5次降息。在“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和金融30条确定的2009年M2增长17%的指导目标下,多数专家预料2009年还有降息和下调准备金率的空间,预计到2009年末一年定存基准利率将下降至1.17%-1.44%,四大国有银行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将降至10%-12%。降息只是央行一系列动作的开始,紧接着将会有更多的货币政策出台,包括扩大货币发行、扩大贷款规模等等,而这一系列的政策,都是为了争取在2009年一季度内彻底改变市场预期。  

链接出处

3、背景解释


2007年中国经济宏观调控措施频频出台:8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5次加息、提高印花税、调减利息税、发行特别国债……金融机构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已经达到史无前例的17.5%高位,但是货币从紧对抑制通胀效果并不明显。7月17日,国家统计局发布2008年上半年国民经济运行情况,上半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7.9%。

10月25日,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李晓超指出,进入9月份以后,居民消费价格涨势趋缓,但压力仍然比较大。尤其是10月份,农产品包括一些初级产品的价格又出现了上升,特别是国际市场初级产品价格也出现了上升,对价格未来的走势又增加了一些不确定的因素。

11月8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指出,粮食价格、能源价格和劳动力成本上行压力增大,是通货膨胀风险扩大的三个主要因素,整体价格很可能继续保持在相对较高的水平。经济学家樊纲也提醒,要防止结构性的通货膨胀演变成经济过热和全面性的通货膨胀。

2007年10月24日,温家宝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今年第四季度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会议要求,继续抑制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和信贷投放过多。

10月18日,周小川指出,货币政策的宏观调控包括利率、汇率、存款准备金、公开市场业务操作等多种工具,还可以加大力度。11月8日,央行发布的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指出,将实行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适当加大调控力度,保持货币信贷合理增长。

10月10日,社科院认为首先要把过快的经济增长速度特别是投资增长速度降下来。其次,缓解通货膨胀压力、稳定物价水平。进一步控制信贷规模,加强利率、汇率等政策的协调配合,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

10月25日,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李晓超指出,今年前三季度国民生产总值增速已比二季度回落了2.4个百分点,进入9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也出现了较上个月回落的局面。我国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已得到缓解。这说明前期的宏观调控已经见效。正是由于加强和改善了宏观调控,我国防止了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比较好地利用了世界经济较快发展带来的机遇,保证了经济持续平稳快速增长的势头。消费、投资、外需三大需求也都在向宏观调控目标的方向变化。

2008年5月10日,周小川在上海陆家嘴论坛上演讲时表示,中国货币政策更加关心的问题是反通货膨胀。

进入2008年7月,国务院连续召开三次经济形势座谈会和中央政治局会议,将下半年经济工作的大政方针由“双防”转变为“一保一控”。宏观调控方向悄然变化。同时,从CPI数据走势上也可以明显看出,该数据在2008年2、3、4三月维持8%之上运行后从5月退回到8%以下,并开始进入下行趋势。此时,周小川还认为“提高利率仍然不失为对抗通货膨胀的一种选择”。    

2008年8月15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2008年二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继续认为“目前引发价格上涨的因素依然存在,通货膨胀形势要高度关注”。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9月16日。11月CPI数据已经下降到2.4%水平,通货紧缩已是山雨欲来。

链接出处
2011-07-24 17:54:00 回复
然后203
2011-08-05 14:15:00
看看最近余永定(+黄益平)和夏斌的观点

夏斌在最新一期《中国金融》杂志发表文章称,在今后八九年内,中国可能会继续调整篮子中货币的权重,并放宽浮动区间。
夏斌指出,配合汇率制度的逐步市场化进程,资本项下的开放也必然是逐步的开放。
他表示,如果人民币能成为国际主要货币之一,和欧元等其他储备货币一起,与美元形成一定程度的竞争,则是有助于从制度层面消除世界经济失衡的基础。
中国政策研究者清醒地认识到,人民币作为国际储备货币,即使经过10年的努力,其占世界储备货币的比例也许仅为3%~5%。
他还称,在中国当前的货币运行机制下,短期内人民币国际化会进一步加剧外汇储备的积累。

余永定在《金融时报》(Financial Times)周四刊登的一篇社论中称,为停止累积外汇储备,中国必须允许人民币汇率浮动。
中国外汇储备的不断累积主要是由于压低人民币汇率的政策。
中国一直在用人民币购买流入国内的外币,实际上就相当于在不断干预人民币汇率。
余永定在社论中称,中国央行应该停止买入美元,并尽早允许人民币汇率由市场因素决定;中国早就该这样做了,现在不应该再迟疑了。
他在文章中坚称,中国政府“应该能够帮助企业和工人们度过由于人民币升值而产生的痛苦局面”。
----------------急赤白脸的鼓与呼了。以前看起来浓眉大眼的怎么也做如此行径了?

还有更露骨的呢。
北京大学中国宏观经济研究中心的经济学家黄益平说,人民币自由浮动应当有两个主要条件。一是要严格控制证券投资,确保投资者不会因大规模投资或撤出投资而破坏经济。他说,投资者应该能够撤出资金,但不能一下子全撤走。(怎么控制?如何确保?老黄没说,反正是你中国政府的事情)
第二个重要条件是将人民币每日波动幅度限制在5%到10%。他说,这只有在信心崩溃的极端情况下才适用。(嫌现在的波动太小了,干爹们赚得不爽)

为什么要做这样的改革呢?(为什么呢?为什么呢?)
黄益平说,中国3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可能会随着人民币升值而贬值,所以一定要结束外汇储备的积累。他说,大量外汇储备意味着我们借钱给很多国家,回报却非常低;我不知道我们的外储能不能够保值,而且除了美元以外没有其他投资渠道。抓狂吐不知道就这么能扯)
让人民币自由浮动,还将使央行不再需要通过发行人民币债券“冲销”美元流入。他说,冲销操作增加了货币供应,加剧了通货膨胀。

他说,当前让人民币渐进升值的策略效果不太好,因为交易员一直在下注人民币进一步升值。他说,一次性大幅升值也不会有多大不同,因为市场会预期过后还会升值。他说,如果人民币自由浮动,它就会找到自己的自然水平,然后上下波动。

人民币走强可能会挫伤出口企业。但黄益平说,要让中国在将来强劲增长,就得让出口企业学会生产附加值更高的产品,或者是将其生产从沿海地区向工资水平更低的内地搬迁。他说,汇率动起来的时候,所有行业都得动起来,这就是我们实现可持续增长的办法。(这个逻辑看不懂,似乎可以和朱相当年的思路相仿,万丈深渊,地雷阵的那种)

央行和其它部委却用这两位学者的声望来游说中国国务院和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这两个决策部门,希望它们能改变政策方向。黄益平说,央行官员赞同他和余永定的观点,但他们不是最后决定人。他说,关键问题不是央行同意与否,而是高层领导人同意不同意。(急美人之所急,想美人之所想。不是探索新知,而是热衷影响国策,和民国时候某些知识分子一样一样的)

-------------------有点庆幸当年没有考研究生了。 (这个帖子最后修改于: 08-05-2011 02:56 PM by 然后203.)
(08-05-2011 02:15 PM)然后203 提到: _看看最近余永定(+黄益平)和夏斌的观点

夏斌在最新一期《中国金融》杂志发表文章称,在今后八九年内,中国可能会继续调整篮子中货币的权重,并放宽浮动区间。
夏斌指出,配合汇率制度的逐步市场化进程,资本项下的开放也必然是逐步的开放。
他表示,如果人民币能成为国际主要货币之一,和欧元等其他储备货币一起,与美元形成一定程度的竞争,则是有助于从制度层面消除世界经济失衡的基础。
中国政策研究者清醒地认识到,人民币作为国际储备货币,即使经过10年的努力,其占世界储备货币的比例也许仅为3%~5%。
他还称,在中国当前的货币运行机制下,短期内人民币国际化会进一步加剧外汇储备的积累。

余永定在《金融时报》(Financial Times)周四刊登的一篇社论中称,为停止累积外汇储备,中国必须允许人民币汇率浮动。
中国外汇储备的不断累积主要是由于压低人民币汇率的政策。
中国一直在用人民币购买流入国内的外币,实际上就相当于在不断干预人民币汇率。
余永定在社论中称,中国央行应该停止买入美元,并尽早允许人民币汇率由市场因素决定;中国早就该这样做了,现在不应该再迟疑了。
他在文章中坚称,中国政府“应该能够帮助企业和工人们度过由于人民币升值而产生的痛苦局面”。
----------------急赤白脸的鼓与呼了。以前看起来浓眉大眼的怎么也做如此行径了?

还有更露骨的呢。
北京大学中国宏观经济研究中心的经济学家黄益平说,人民币自由浮动应当有两个主要条件。一是要严格控制证券投资,确保投资者不会因大规模投资或撤出投资而破坏经济。他说,投资者应该能够撤出资金,但不能一下子全撤走。(怎么控制?如何确保?老黄没说,反正是你中国政府的事情)
第二个重要条件是将人民币每日波动幅度限制在5%到10%。他说,这只有在信心崩溃的极端情况下才适用。(嫌现在的波动太小了,干爹们赚得不爽)

为什么要做这样的改革呢?(为什么呢?为什么呢?)
黄益平说,中国3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可能会随着人民币升值而贬值,所以一定要结束外汇储备的积累。他说,大量外汇储备意味着我们借钱给很多国家,回报却非常低;我不知道我们的外储能不能够保值,而且除了美元以外没有其他投资渠道。抓狂吐不知道就这么能扯)
让人民币自由浮动,还将使央行不再需要通过发行人民币债券“冲销”美元流入。他说,冲销操作增加了货币供应,加剧了通货膨胀。

他说,当前让人民币渐进升值的策略效果不太好,因为交易员一直在下注人民币进一步升值。他说,一次性大幅升值也不会有多大不同,因为市场会预期过后还会升值。他说,如果人民币自由浮动,它就会找到自己的自然水平,然后上下波动。

人民币走强可能会挫伤出口企业。但黄益平说,要让中国在将来强劲增长,就得让出口企业学会生产附加值更高的产品,或者是将其生产从沿海地区向工资水平更低的内地搬迁。他说,汇率动起来的时候,所有行业都得动起来,这就是我们实现可持续增长的办法。(这个逻辑看不懂,似乎可以和朱相当年的思路相仿,万丈深渊,地雷阵的那种)

央行和其它部委却用这两位学者的声望来游说中国国务院和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这两个决策部门,希望它们能改变政策方向。黄益平说,央行官员赞同他和余永定的观点,但他们不是最后决定人。他说,关键问题不是央行同意与否,而是高层领导人同意不同意。(急美人之所急,想美人之所想。不是探索新知,而是热衷影响国策,和民国时候某些知识分子一样一样的)

-------------------有点庆幸当年没有考研究生了。

黄益平不了解,余永定就是当年现任总经理一上台就建议人民币大幅升值,牺牲外贸和就业而被从货币政策委员会驱除的。夏斌观点是基于现实利益。

其实目前的逐渐升值在理论上不是好的方案,但是在政治上是最稳妥的方案。

治国就是踩跷跷板,就是妥协,与书生的看法是不同的。
2011-08-05 15:12:00 回复
然后203
2011-08-11 11:23:00
引用:黄益平不了解,余永定就是当年现任总经理一上台就建议人民币大幅升值,牺牲外贸和就业而被从货币政策委员会驱除的。夏斌观点是基于现实利益。
其实目前的逐渐升值在理论上不是好的方案,但是在政治上是最稳妥的方案。
治国就是踩跷跷板,就是妥协,与书生的看法是不同的。
在学校时挺喜欢余永定----不搬弄模型,用数据说话。但这几年很有点“偏执狂”,一味鼓吹自己的观点。还在博客上和黄益平相互吹捧。有点恶心,可能对大学生有一定影响。
上海的周洛华(周谷城的孙子),认为经济学家是金融学家的敌人,在理论和实践上和金融是两个概念。但是分析宏观经济又不可能不涉及到金融信贷,资本市场等。忙总对这怎么看?

最近的世界市场波动,美元暴跌,以及国内CPI抬头,金融风险就在我们身边啊。
(08-11-2011 11:23 AM)然后203 提到: _在学校时挺喜欢余永定----不搬弄模型,用数据说话。但这几年很有点“偏执狂”,一味鼓吹自己的观点。还在博客上和黄益平相互吹捧。有点恶心,可能对大学生有一定影响。
上海的周洛华(周谷城的孙子),认为经济学家是金融学家的敌人,在理论和实践上和金融是两个概念。但是分析宏观经济又不可能不涉及到金融信贷,资本市场等。忙总对这怎么看?

最近的世界市场波动,美元暴跌,以及国内CPI抬头,金融风险就在我们身边啊。


应该这样说,书生跟政治家是天然的敌人,书生考虑的都是理想状态,都是最优解;政治家考虑的都是可行性,非劣解。而书生为了证明自己的价值,一般都比较偏激,非要政治家接受自己的东西,不然这个政治家就是白痴混蛋。

当家才知柴米贵。其实不要说治国,只要让书生去管几天企业,就知道锅是鉄铸的了。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以前长江商学院的曾鸣,在当教授时指点江山,天下企业家均是饭桶,唯我独是明白人。2006年8月去马云的阿里巴巴任集团资深副总裁,2007年2月担任中国雅虎总裁,参与一线作战,很快惨败,2008年1月不得不退居阿里巴巴二线。
2011-08-11 12:29:00 回复
slyypp
2011-08-11 12:45:00
(08-11-2011 12:29 PM)wxmang 提到: _应该这样说,书生跟政治家是天然的敌人,书生考虑的都是理想状态,都是最优解;政治家考虑的都是可行性,非劣解。而书生为了证明自己的价值,一般都比较偏激,非要政治家接受自己的东西,不然这个政治家就是白痴混蛋。

当家才知柴米贵。其实不要说治国,只要让书生去管几天企业,就知道锅是鉄铸的了。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以前长江商学院的曾鸣,在当教授时指点江山,天下企业家均是饭桶,唯我独是明白人。2006年8月去马云的阿里巴巴任集团资深副总裁,2007年2月担任中国雅虎总裁,参与一线作战,很快惨败,2008年1月不得不退居阿里巴巴二线。

所以老狼很“聪明”,坚决与实际经营划清界限,同时扩大听众规模,把讲堂搬到电视上,混知名度,按照娱乐明星的方式make money。

5年前的老狼,因为他搞的专业性强,都是用数据说话,而且也说得很中肯,对中国是有益的。

现在的老狼,看见他就想换台,因为有些东西实在太扯淡了,而且专挑不明真相的群众喜欢听的说。现在的他,只需要知名度和金钱。 (这个帖子最后修改于: 08-11-2011 12:46 PM by slyypp.)
(08-11-2011 12:45 PM)slyypp 提到: _所以老狼很“聪明”,坚决与实际经营划清界限,同时扩大听众规模,把讲堂搬到电视上,混知名度,按照娱乐明星的方式make money。

5年前的老狼,因为他搞的专业性强,都是用数据说话,而且也说得很中肯,对中国是有益的。

现在的老狼,看见他就想换台,因为有些东西实在太扯淡了,而且专挑不明真相的群众喜欢听的说。现在的他,只需要知名度和金钱。


我以前就说过,郎咸平不懂企业管理。
2011-08-11 13:10:00 回复
然后203
2011-08-16 10:15:00
三大风险我们必须要共同的关注,企业家们,政策制定者,学者必须共同关注。  
  第一件事情广义的粮食和食品的安全,其中包括我们价格在未来可能出现短期比较快的增长。为什么这么讲?中国经济的发展,自身不仅食品对对粮食提出了要求,工业品,我们日常用品离不开粮食。包括我们间接消费的牛奶,食品的肉都是粮食来的。中国粮食产量在全球产量比较高的,或者我们进口粮食量在世界贸易中间比重是比较高的。在这个形势下,如果中国的粮食生产短期内出现一点点的下降,不能保持七年八年的丰收,同时如果世界其他主要粮食生产国的生产出现共振性产出下降,很有可能代表全球粮食价格迅速上涨。
  其中一个辅助性的因素,美国人西方人的流动性的高度宽松,高度宽松的流动性,会炒作全世界粮食生产短期的不足,会使得粮食价格迅速上涨,这个对中国经济毫无疑问是一个重大风险,这个事情上需要我们全方位运作,包括增加储备,包括去境外获得长期粮食供给基地,包括控制国外的一些粮食的运输线,和粮食的收购渠道等等,这是第一件事情。
  第二底线性风险,就是石油,50%以上石油靠进口,而且我们进口和西方人相比更加集中,西方人有自己石油公司,有自己上游油田,我们比较薄弱,更多依赖于中东石油出口,这个问题上也非常值得我们关注。尤其是现在流动性过剩的大趋势,美国第一轮,第二轮出现量化宽松政策以后很有可能使石油价格回到07年130美元,150美元甚至我相信200美元一桶原油价格都不足为奇,流动性过剩,今天的黄金价格比07年涨了多少,07年应该是不到一千美元,到今天一千三,一千四,如果原油价格高速上涨,涨到两百美元以上,原油进出口市场很可能就消失了,西方的国家很可能就跟自己企业家讲,跟自己石油公司老板讲,你看你们的原油的成本不就是85美元一桶,凭什么卖到200美元一桶,请你按照长期合同给我们的炼油厂提供原油。这一部分原油如果经过长期合同供给到了西方炼油厂,剩下来被中国人所自由买卖的原油量就很少了,原油价格会进一步攀升,这件事情我想提醒各位一定要关注。一定要从现在开始全方位关注它,包括增加原油储备,包括在海外更加积极的运作,去寻找一些上游的资源。这是第二大系统性风险。
  第三大系统性风险,金融领域系统性风险。当前物价上涨我不认为是货币发多所直接带来的后果。的确货币量很高,的确这么多货币量带来短期内局部的价格的运作,投机,像大蒜,但是货币发多了这个事情,主要后果会体现未来五到十年,甚至更长时间之内我们面临着系统性的金融风险。

  货币政策应逐步回归常态
  为什么这么讲?今天货币存量已经世界第一,超过十万亿美元,已经接近200%,这也是世界纪录。尽管我们货币还不是国际货币,可是我们的货币存量其中包括现金加存款已经是世界第一,这么高的货币存量沉淀于我们银行体系,到目前为止为什么还没有闯祸,主要是百姓仍然坚信我们金融体系,银行体系是稳定的。所以并没有把大量的资金,现金拿出来去投资于各种投资市场,也没有拿来囤积食品,目前是稳定的。但是今天的稳定不等于说永远是稳定的,从现在开始,必须要保底线,怎么保底线,在适当的时候,应该逐步的渐进式跟老百姓充分沟通的基础之上,逐步逐步的使我们的宏观政策要转型,逐步回到常态。我不认为马上回来常态是现实的,我不认为马上回来常态采取收缩政策是最合理的,可能需要一个渐进的过程慢慢回到常态。尤其不要让投资市场,资本市场参与者有误解,这是货币政策,要进行适当的调整,要回到稳健的、甚至于审慎的货币政策的轨道上来。
  第二件事情必须要继续扩大我们资本市场,像今年每个工作日,每个交易日有1.5到2个IPO,这么一个步伐,在我看来应该坚持,还应该坚持若干年,一定要扩大我们的资本市场,包括债券市场,一定要放开,包括国债券市场,地方债市场都要放开。通过这个方式吸纳过高的货币存量。

  第三件事,刚刚实际上已经谈到了,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在试点的前提下,逐步的让企业家,让老百姓获得我们的外汇储备,出国投资。要使得一方面我们的外汇储备官方外汇储备逐步的有所下降,同时通过官方储备下降方式,把老百姓存在中国银行体系里的钱逐步存量要下降,百姓和企业家把自己人民币存款逐步的换成美元、日元、欧元到境外投资,通过这个方式让我们高水平的堰塞湖水位逐步下降,这一定是渐进,可控过程,爆破性过程会带来系统金融性风险。


李稻葵:这一轮金融动荡的本质是美国国内政治的折腾,这种折腾很可能在未来五年之内反复出现,这就是当今世界金融波动最根本的原因。
  但是,它不会引发新一轮金融危机,美债危机的本质是美国政治的内讧,由此带来投资者对美国乃至世界经济前景的预期的下调,这不是全球金融体系的崩溃,与2008年不同。全球股市大跌,恐慌肯定是一个因素,除此之外,一个根本性的因素,是投资者对发达国家的中长期的增长前景预期在下调。短期来看,发达国家央行出台一些扩张性的政策,是符合政策制定的原理。因为这一做法可以防止市场的过调。
  贸易保护主义的趋势已经形成,美债的危机只能说加剧了这个趋势的发展。换句话说,中国经济不能指望像过去那样继续依赖外国市场来拉动自己的发展。
  这次标普降低美债评级,可以说是美国经济乃至社会从独霸世界走向衰落的标志性事件。在我看来,美国乃至整个西方世界,会在未来5-10年内,经历复杂的调整过程,确实是他们西方影响力逐步回归常态的发展的过程。
  美元、欧元、日元逐步衰弱的趋势已经形成,我相信未来十年左右的时间,人民币将成为一个主要的国际货币,这个进程是不以个别利益集团人的意志为转移,但是必须看到这一进程对于我们自己的风险,毕竟我们(指中国)是现行国际货币体制的重要的利益相关者。

  美债的损失主要会体现在未来收益率的提高,即我们持有的美债相对价值下降。
  应该说由于中国现在是美国国债8%存量持有者,在很大程度上讲,美国的经济利益跟中国的经济利益事实上已经捆在一块了。这也是当前全球化经济的一个重要的表现。所以我相信有理性美国政策制定者,不可能专门对中国持有的国债使坏。
  针对美债危机,中国最重要的问题是要和美方积极沟通,保证已有的投资能够减少损失,同时以此缓解西方国家对中国其他宏观政策的干扰。即美债危机应该也是一个我们的政策机遇。
  应该积极的、主动的和美方谈条件。让美方能够理解中国的政策困难,中国经济的困难。在互相合作的过程中,让彼此的经济都得到调整和发展。
  美债危机对中国应该是个机遇,在今天的情况下,中国完全有理由和美国方面加强沟通,告诉对方中国是解决美债危机的重要的参与者,因此美方也必须照顾中国的战略利益。这种对话在今天特别有意义,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有意义。

  应该说当今世界格局,中国和美国是捆在一起的。从短期看必须要和美方非常有理有利地进行协商。从长远看,要逐步地实现外汇储备投资的多元化,逐步地降低美国国债的比重。

  QE3如果推出的话,我预计会导致一些基本面比较好的金融资产价格超常上升,而以美元计价基本面不强的资产的价格会持续低迷。
  QE3会导致全球流动性的进一步过剩,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会导致中国经济的货币条件的宽松,因此带来整体中国资产价格继续上涨的压力。
  在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推动下,全球的通胀压力在上升,但我不认为这会演变为恶性的通胀,因为最近有一大批像中国这样的新兴市场国家,有它们自己的政策应对。资源类的金融产品仍然是最佳应对通胀的投资工具。
  预计中国负利率可以指望在一年到一年半的时间内可以结束,重要的条件是输入性通胀压力不会出现超常规的变化。
  我个人的观察,是当前金融运行最主要的问题是负利率,所以逐步的调整存款利率,我个人认为是最重要的政策重点。  

事实上房地产市场发展已经出现格局性变化,微妙转变的过程,预计到年底,或明年初会彻底出现。

  因为限购事实上就是一个局部的资本管制,现在看来这种限购政策在一线城市可能会也应该持续相当的时间。而在二三线城市,可能会在比较短期内逐步地淡出。 现在看来限购政策在很大程度上是合理的,当然细节需要调节。

  中国的房地产问题,不是一个泡沫问题,不是一个经济问题,是一个社会问题。在收入分配差距极大的情况下,房地产的价格上涨激化了社会矛盾,这是问题的本质。这也是为什么政府要下决心放缓地产价格上涨的基本原因。
(08-16-2011 10:15 AM)然后203 提到: _三大风险我们必须要共同的关注,企业家们,政策制定者,学者必须共同关注。  
 

李稻葵现在相当于货币政策委员会的发言人,他自己的私下观点或者说独立观点并不是这样的。他说的实际就是货币政策委员会在吹风。
2011-08-16 12:16:00 回复
浑水摸鱼
2011-08-16 20:58:00
深感李稻葵的观点持重全面,值得仔细琢磨。
(08-16-2011 08:58 PM)浑水摸鱼 提到: _深感李稻葵的观点持重全面,值得仔细琢磨。

决策部门必须考虑可行性,由于多目标决策没有最优解,只有非劣解,所以他们必须在稳定和增长,通胀和就业之间尽可能保持平衡,不使宏观经济形势出现大幅震荡。

其实评价一国政府治理能力的主要指标就是宏观经济振幅的大小。目前看来,有记载的80年数据来看,美国政府治理能力世界第一。
2011-08-17 16:00:00 回复
penny1003
2011-08-17 18:41:00
不知忙总比较认同货币政策委员会中哪位经济学家的观点?社会上那么多所谓的经济学家,哪几个的话可以值得我们老百姓去认真听听?
(08-17-2011 06:41 PM)penny1003 提到: _不知忙总比较认同货币政策委员会中哪位经济学家的观点?社会上那么多所谓的经济学家,哪几个的话可以值得我们老百姓去认真听听?

一般说来,能够接触到真实信息的经济学家都是御用经济学家,他们公开讲话或发表文章都是为官方或某个利益集团服务的,都不是真话,你需要有经验和常识来判断。私下他们讲真话,但是公开他们不认账。

而民间“经济学家”由于接触不到真实数据,都在意淫,最好不要听。

至于怎么判断,建议看我的这篇帖子:

我经济政策分析的方法:野球拳

http://www.fengyanforum.org/forum/showth...p?tid=1328
引用:RE: (新帖)遵义往事:文革中的记忆
(08-01-2011 11:46 PM)Hans 提到:
忙总多给大家推荐人品好,学问好的,靠谱的人给大家读一读看一看呀。从高中开始就没看新闻联播了,今天去看了下,发现还是有点内容的。

你这个要求太高,经济学家要想找人品好的,不容易,因为这本身就是特殊行当,学问也是见仁见智。我只能说找一些能够接触到真实数据的人,他们说出来的东西不至于满嘴跑火车​,比较接近真相。当然由于他们职业和位置,必须遵守上级指示,不能畅所欲言。下面是一些经常出镜的人物:

蔡昉;曹远征;陈东琪;陈锡文;樊纲;范恒山;郭树清;韩俊;贺力平;胡晓炼;胡鞍钢;江小涓;李剑阁;李稻葵;李晓西;李扬;林毅夫;刘鹤;刘世锦;马建堂;钱颖一;石​小敏;宋国青;宋晓梧;汪同三;王建;王一鸣;吴晓灵;夏斌;肖捷;谢伏瞻;谢平;许善达;杨伟民;易纲;余永定;郑新立;周其仁;周小川等等。
2011-08-18 15:36:00 回复
返回索引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