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7-15 22:01:00
(11-29-2011 03:35 PM)梅菲斯托 提到: _不经意看旧文挖出个好东西。想向忙总请教一下,研发项目管理与一般项目管理相比又有什么异同?有没有比较合适的研发项目管理方面的书籍可以推荐学习一下?
(11-29-2011 08:29 PM)airjumper 提到: _追了很久忙总的帖子,先顶一下,再请教:
如果项目管理在开始前并没有一个清晰的概念的话,那怎么在项目开始前做项目的规划和计划呢?毕竟如果计划不清晰,那所做的资源需求和项目预算都可能是完全偏离的,这个应该不是拍脑袋出来的吧。。。忙总如果有现成例子的话,能否讲解一下呢?
(07-15-2011 10:01 PM)wxmang 提到: _生产管理的核心是计划排程,项目管理的核心是沟通。相信有经验的兄弟都会认可。
但是为什么项目管理需要沟通,而且还这么重要,以及沟通什么内容,如何沟通,这就需要对项目管理本质有根本认识了。
我认为生产管理的本质是照着菜谱炒菜,而项目管理的本质是画鬼。
生产管理的特点有三点:可重复的,资源约束是固定的,产品标准是清楚的。
可重复:简单来说,一个成熟厨师昨天、今天和明天......
(11-29-2011 09:09 PM)越山 提到: _忙总能否把“本人一般是在企业里实行成本克格勃和成本节约奖励两个手段”展开讲讲?谢谢!
(11-30-2011 10:33 AM)wxmang 提到: _成本节约就是定额管理(这个需要很好的管理基础,否则没法实施,中国90%以上企业都做不到,因为管理基础太差),超过定额扣钱,低于定额节约分成;
成本克格勃就是成本稽核(我的稽核分为质量稽核,成本稽核和进度稽核),原理就是在成本控制关键点上有资深(一般是退休返聘)人员监督,不仅仅是物料消耗定额监督,也包括成本,时间,劳动效率监督。他们只是发现问题,并无现场解决问题权力。
这两个东西都需......
(11-30-2011 11:27 AM)水杉 提到: _看过成功的项目很多在建设快,首先看到工艺基本打通成熟,当别人在观察等待时,这边已经下决心开建,别人要三年投产,这边就不到2年,至于建设成本似乎不太重视,当然如忙总所说比较难。
(11-30-2011 08:01 PM)profer 提到: _搞了一段时间敏捷软件开发,一直不得要领。看到忙总提到的"柔性"二字,隐隐约约有了点感觉。整理一下思路,过几天写个汇报贴。
(12-01-2011 12:16 PM)wxmang 提到: _好,我们等你的心得。敏捷软件是不是跟敏捷生产有关?如果是,那可是管理信息系统的最前沿工作。
引用:(搬家帖)敏捷制造(Agile Manufacturing,AM)是基于柔性制造和信息系统集成的一种制造方法。
敏捷制造的目的是将柔性生产技术,有技术、有知识的劳动力与能够促进企业内部和企业之间合作的灵活管理(三要素)通过信息系统平台集成在一起,为客户快速变化的需求提供的定制生产。集成的基础是通用数据交换标准、云计算、宽带通信信道。
所以具有高度柔性的生产设备是创建敏捷制造企业的必要条件,例如生产系统必须随时可改变生产流程结构,生产线由可量测的模块化制造单元构成的可编程的柔性机床组;制造过程控制系统完全智能化和自动化,用传感器、采样器、分析仪与智能诊断软件相配合,对制造过程进行闭环监视;用数字计算方法设计复杂产品;可靠地模拟产品的特性和状态,精确地模拟产品制造过程。
并行工程实施。(各项工作是同时进行的,而不是按顺序进行的。也即同时开发新产品,编制生产工艺规程,进行产品销售。)
敏捷制造系统是一种信息高度集成的系统。信息在制造、工程、市场研究、采购、财务、仓储、销售、研究等部门之间连续地流动,而且还要在供应厂家之间连续流动。用户和供应厂家在产品设计和开发中都有发言权,每一个产品都可能要使用具有高度交互性的网络。
敏捷制造另外一个概念是虚拟公司。因为新产品投放市场的速度是当今最重要的竞争优势。推出新产品最快的办法是利用不同公司的资源,使分布在不同公司内的人力资源和物资资源能随意互换,然后把它们综合成单一的靠信息手段联系的经营实体--虚拟公司,以完成特定的任务。也就是说,虚拟公司就像专门完成特定计划的一家公司一样,只要市场机会存在,虚拟公司就存在;该计划完成了,市场机会消失了,虚拟公司就解体。在美国,虚拟公司将运用国家工业网络--全美工厂网络,把综合性工业数据库与服务结合起来,以便能够使公司集团创建并运作虚拟公司,排除多企业合作和建立标准合法模型的法律障碍。这样,组件虚拟公司就像成立一个公司那样简单。
在动态竞争的环境中,关键的因素是人员。柔性生产技术和柔性管理要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主动性。有知识的人员是敏捷制造企业中唯一最宝贵的财富。
敏捷制造实际本质就是:柔性可以使企业转变为一种通用工具,这种工具的应用仅仅取决于人们对于使用这种工具进行工作的想象力。大规模生产企业的生产设施是专用的,因此,这类企业是一种专用工具。与此相反,敏捷制造企业是连续发展的制造系统,该系统的能力仅受人员的想象力、创造性和技能的限制,而不受设备限制。
(12-01-2011 12:37 PM)百分点 提到: _估计不是,他说的应该是为了节省软件生产成本,减少大部分测试职位而还能够保证质量的一种软件开发模式。倒是“敏捷生产”第一次听说,忙总能否介绍下?
(12-01-2011 12:16 PM)wxmang 提到: _好,我们等你的心得。敏捷软件是不是跟敏捷生产有关?如果是,那可是管理信息系统的最前沿工作。
(12-01-2011 12:46 PM)ssun1cn 提到: _敏捷软件是软件开发的一种管理控制方法,其对应的是以前的瀑布法,也就是CMM那套东西。
敏捷开发更强调人在其中主观能动性,强调拥抱变化,沟通上主张小团队直接面对面交流来解决问题,控制上要求不断以小版本递进,要求几周就出一个可以用的版本,不断重构的方式推进项目。
方法上而言,包括测试驱动,则开发具体API前先完成测试代码的开发。认为最好的文档就是代码,要求多写注释,尽量减少文档的使用。座位安排......
(11-30-2011 10:33 AM)wxmang 提到: _成本节约就是定额管理(这个需要很好的管理基础,否则没法实施,中国90%以上企业都做不到,因为管理基础太差),超过定额扣钱,低于定额节约分成;
成本克格勃就是成本稽核(我的稽核分为质量稽核,成本稽核和进度稽核),原理就是在成本控制关键点上有资深(一般是退休返聘)人员监督,不仅仅是物料消耗定额监督,也包括成本,时间,劳动效率监督。他们只是发现问题,并无现场解决问题权力。
这两个东西都需......
(12-01-2011 12:50 PM)越山 提到: _忙总的话直言不讳,就是太打击人了。
(12-01-2011 01:28 PM)wxmang 提到: _谢谢,知道了,原来不是什么创新,只是一种项目组织方法,加上一点动态流程控制。
(12-01-2011 01:44 PM)ssun1cn 提到: _在软件行业算创新了,不考虑个人主义的情况,以前都是瀑布法,从CMM3-CMM5,中间有大量的文档和流程控制,如果发生需求变更就很惨。
因为信息产业其实是服务于传统行业的,需要有资深的行业专家才能深刻理解需求,否则就要经历一个痛苦的过程,按照瀑布法,是先沟通需求,然后出需求文档,用户确认后出设计,随后做个大版本出来再给客户看,包括一些小功能这时候也做好了,但是由于沟通问题或者需求理解问题或者其......
(12-01-2011 01:53 PM)wxmang 提到: _大概可以这样类比,以前是照客户点菜的菜单炒菜,炒出来客户不爽,还得再炒,浪费严重,时间长;现在更强调个人经验对客户口味的变化估计,不单纯看他的点菜单,而是根据经验和需求,先做点样品试吃(有的餐厅是把厨房开放给客户的,你可以进去参与共同创作),逐步逼近客户喜欢的味道,最后出菜。
(12-01-2011 06:14 PM)百分点 提到: _这个比方很好玩,我是从成本上来看这个问题的:
1) 传统开发模式,开发和测试的比例1:1~1:1.5,10个开发加15个测试就是25个人的资源。现在这个敏捷开发1个团队1个测试,人力成本为10个开发1个测试,共11人,是传统模式的44%左右人力成本。
敏捷开发成本只有传统的一半,坚持传统方式的就被市场淘汰了
2) 以前老有忽悠测试指导开发,开发是创意倾......
(12-01-2011 10:27 PM)wxmang 提到: _很好,这个接近系统工程里面的二次设计流程了。(这个帖子最后修改于: 12-02-2011 08:24 AM by 三千.)
(12-02-2011 08:15 AM)三千 提到: _相对于传统的开发模式,敏捷开发精简了一些品质保证的过程。举例来说,原来造个机器有十个步骤,必须前个步骤确认通过了才能进行下一步,否则误差或瑕疵积累,到最后就是个废品。而在软件业,随着业者把握规模软件能力的增强,加上开源运动提供了大批基本质量保证的软件代码,产生了敏捷运动。无论是里面的测试驱动还是极限开发,都是通过简化品质验证过程来加快进度的。优点是响应用户反馈的速度快了,缺点是品质保证是通过实际产......
(12-02-2011 12:35 PM)jerryehc 提到: _敏捷制造实际本质就是:柔性可以使企业转变为一种通用工具,这种工具的应用仅仅取决于人们对于使用这种工具进行工作的想象力。大规模生产企业的生产设施是专用的,因此,这类企业是一种专用工具。与此相反,敏捷制造企业是连续发展的制造系统,该系统的能力仅受人员的想象力、创造性和技能的限制,而不受设备限制。
---------------------------
以软件体系结构的观点来看,相似点有......
(12-02-2011 12:36 PM)wxmang 提到: _系统工程二次设计就是基于原件质量或可靠性不达标或不理想,通过系统优化配置,提高可靠性和稳定性,也是一种渐进逼近优化办法,用系统性能代替原件性能。所以我们在航天产品上尽管原件水平比日本相差甚远,但是系统可靠性一直远胜于日本。
其他大系统也是大量使用二次设计的,例如我们的大型预警雷达系统,美国的北极星导弹系统。
不过这个技术好像民用产品没怎么用。中国美国都一样。
a......
(12-02-2011 12:48 PM)jerryehc 提到: _军品稳定性和可靠性第一,经济型第二。
民用品刚好倒过来。西门子的手机生产就是个例子,追求稳定性和可靠性,结果倒闭了。
(12-02-2011 12:36 PM)wxmang 提到: _系统工程二次设计就是基于原件质量或可靠性不达标或不理想,通过系统优化配置,提高可靠性和稳定性,也是一种渐进逼近优化办法,用系统性能代替原件性能。所以我们在航天产品上尽管原件水平比日本相差甚远,但是系统可靠性一直远胜于日本。
其他大系统也是大量使用二次设计的,例如我们的大型预警雷达系统,美国的北极星导弹系统。
不过这个技术好像民用产品没怎么用。中国美国都一样。
a......
(12-02-2011 12:55 PM)ssun1cn 提到: _这个倒是让我想到了现在的云计算,不要求单台服务器性能多高,都是通过软件来实现集群解决大规模计算问题,搞一堆普通服务器比几台高性能服务器便宜多了,其实就是通过系统优化设计来解决单服务器性能不足的问题。
(12-02-2011 12:36 PM)wxmang 提到: _系统工程二次设计就是基于原件质量或可靠性不达标或不理想,通过系统优化配置,提高可靠性和稳定性,也是一种渐进逼近优化办法,用系统性能代替原件性能。所以我们在航天产品上尽管原件水平比日本相差甚远,但是系统可靠性一直远胜于日本。
其他大系统也是大量使用二次设计的,例如我们的大型预警雷达系统,美国的北极星导弹系统。
不过这个技术好像民用产品没怎么用。中国美国都一样。
a......
(12-02-2011 01:17 PM)三千 提到: _两者似乎有区别。
系统工程二次设计个人理解是,虽然原件质量或可靠性不达标或不理想,但通过系统优化配置,最终可靠性和稳定性是有保证的。
敏捷开发是减少品质保证的过程换取灵活性(需求响应速度,开发速度等等)。至于最终品质是否能得到保障,很难说,但可以通过一些手段提高保障(比如测试驱动、自动测试,采用高质量库等等)。
(12-02-2011 01:58 PM)wxmang 提到: _对,基本原理就是这个。二次设计主要是数理统计为工具,参数设计是核心。
(12-02-2011 02:11 PM)ssun1cn 提到: _恩 比如做敏捷开发的时候,效率优化这块是等功能开发完成后才做的,现在电脑资源多又便宜,多数功能性的代码慢点对使用没什么影响,最后影响核心效率的往往代码量都不到5%,最后单元测试用例一运行,哪些函数调用次数最多,资源开销最大很快就查出来了,之后再安排骨干把这部分代码重构,弄完后继续跑自动测试,看看是不是出错。
(12-02-2011 02:14 PM)wxmang 提到: _那就有问题,如果一种新的工作流程不能保证产品的质量稳定可靠,他就没有未来。因为返工就会让他崩溃。(这个帖子最后修改于: 12-02-2011 10:30 PM by radiohead.)
(12-02-2011 10:24 PM)radiohead 提到: _不太同意 三千 朋友的观点:“敏捷开发是减少品质保证的过程换取灵活性.”
敏捷开发或精益开发(来自丰田),并不是降低软件质量为代价的。
1. 敏捷就是为了更好满足用户的需要。软件就算再强大再稳定,不能更好满足用户的需求的软件何谈质量。在传统的瀑布开发的过程。 定义用户需求,开发,测试,交付。这个过程中,交付后,往往发现有些功能并不是用户想要的。用户的需求也是很难一下定义清晰的。 在开发迭代的......
(11-30-2011 10:24 AM)wxmang 提到: _那是你的准备工作太差。我们在项目立项前,会化很多时间来做项目必要性和可行性研究(大概比实施项目时间还要长),根据这个研究,决定是否上项目。这个研究结果就是概念设计。一般项目概念设计都有几百页A4纸,我写过最多的概念设计有700多页,解决了一千多个问题。而且概念设计被通过立项,不过30%。立项后才是系统分析,然后才是系统设计,最后才是你说的执行。
你说的问题应该不会出现。
......
(12-02-2011 11:28 PM)airjumper 提到: _谢谢忙总的指导,其实很多时候也能感觉到对现状的把握很不到位,可是也没办法,领导觉得是问题,需要解决,但是没有充分对问题进行展开就埋头于规划方案,真正实施的时候发现困难大堆,意外频出,所以公司内部关于供应链的项目基本上没有成功的,还有一个问题想请教忙总,不知忙总怎么评价外聘的咨询公司对企业所实施的咨询呢?特别是在离散制造业中基础数据相当薄弱的情况下去上oracle的全套ERP解决方案,忙总有类似......
(12-03-2011 10:40 AM)wxmang 提到: _目前为止,国内真正意义上的敏捷生产尚未有成功案例(至少我没听说),据说相当难。不知道敏捷开发软件是不是很成功的例子很多?如果有,其实解剖一个案例即可。
(12-03-2011 11:19 AM)raffaello 提到: _在软件行业,我见到的敏捷开发其核心就是尽量放弃传统模式中的用户沟通(因为成本最高,去掉之后对效率影响最明显),转而进行内部沟通,而沟通的核心在现有的环境下无一例外是所谓的“超级节点”,如果不采用这种方式,那么所谓的“沟通”就会成为笑话,信息传递用不了几级就直追街头大妈的八卦质量,正因为如此担任这个工作的人往往对能力要求极高(样样通,样样精),面对的压力极大(随时处在一线,负责各种问题),所以我对这......
(12-02-2011 02:22 PM)wxmang 提到: _对,就算是巨型系统,例如全国铁路调度这种,影响效率和稳定性的参数也很少,只要找到,问题就解决了。只是找到可不容易,大海捞针。
(12-05-2011 03:53 AM)乌金沙 提到: _忙总这话跟“假传万卷书,真传一张纸”或“难者不会,会者不难”的意思差不多。
(12-03-2011 10:40 AM)wxmang 提到: _目前为止,国内真正意义上的敏捷生产尚未有成功案例(至少我没听说),据说相当难。不知道敏捷开发软件是不是很成功的例子很多?如果有,其实解剖一个案例即可。
(12-05-2011 04:05 AM)莫飞 提到: _google里面有些人用敏捷开发进行处理,不过具体案例公开的不多。我的理解是那些成功的团队,如果不用敏捷开发,用waterfall肯定也可以成功。只不过敏捷开发在某些时候能够提高效率罢了。软件开发相对圈子较小,成功与否更取决于某些关键员工的素质, 跟敏捷生产还是有很大区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