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索引页

忙总请进,问一个旧事

冰与火

2011-03-17 02:02:33



那还是在中国刚进世贸的时候,龙永图接收采访,提到一个博士对世贸的各种规则非常熟悉,因此龙果断提拔,委以重任,还提到这个人不拘小节,想到什么就直接来找他,直呼其名说“老龙...”等等,但是最后随口加了一句,原话记不清了,大意是世贸一谈成就给撸下来了,看那表情和语气也是大爷我忍你很久了的意思。那件事让我对龙的印象一直比较差。不过现在想想,估计博士不止惹到龙,还惹了不少其他麻烦吧。

忙总知道这个人是谁吗?名字对我们来说没什么意义,我只是一直好奇他后来的情况。总觉得这人和当年忙总可能有点类似之处。


49 条留言

1900-01-01 00:00:00
参与世贸谈判的人对龙永图大多不满得很,原因是不坚持立场,

看老朱脸色。你说的那个人可能是在上海外贸学院。其实卸磨杀驴不止一个人,我知道发牢骚的就在5个以上。


2011-03-17 04:40:05 回复
中看西看
2011-03-17 16:44:20
龙自己也属于被杀的吧。

下面的人,有些自己跑了,到美国人那边去了。做的事很差劲,不知道是稀里糊涂被忽悠了,还是拿了好处。没听说谁是在行的。


冰与火
2011-03-17 17:51:04
那看来老朱还真是知人善任啊

老朱是要在确定时间内进世贸,很多障碍要强行越过,很多副作用就直接忽略。因此,肯定会受到国内国外各种阻力。这时候,找个听话的比找个能干的更好用。至于听话又能干的,估计没这号人。

只是人走茶凉也就罢了,卸磨杀驴何至于此啊。这样朱雀帮还能有凝聚力吗?难道是朱或龙也觉得留着这些深知内情的人反而麻烦?

不过进世贸后这么多年来的变化,估计是当初最乐观的人也估计不到的吧。忙总自己觉得,能给出几个盖棺论定的结论吗?


中看西看
2011-03-18 02:30:16
中国入世这件事将来真是历史学家绝佳的研究课题

要等档案解密,但解密了也不见得能够解释清楚动机。至于效果,还得看最终结果是什么。不管怎样,应该是中华复兴和世界巨变的一个重要环节。


wj2009
2011-03-18 02:54:48
只想问下,这个代价巨大,以后能补回来么

俺是完全金融白痴。俺的意思是,这个代价是不是必须付的。以后能找回来不。

还有国内这些玩金融的行不行啊,搞不搞的赢老外。

同学以前在雷曼,后来被收购了,在HK搞国内的公司的发债。他好像满脑子民主自由。但是他说,中信也很厉害。


金融市场过早和过度开放,形成对国内金融机构的不平等竞争

等于初中生与大学生比赛。当然随着时间推移,初中生会变成大学生,但是成长过程中的损失是无法找补回来的,因为已经成为华尔街的年终奖金,犹太金融资本家的存款、别墅、飞机甚至小老婆的钻石首饰了。

当然中国人聪明,从初中生到大学生不需要30年,我们跳级能力强,但是目前还在交学费,看看中投投的几个项目,黑石是最典型的交学费了:犹太人不是好惹的。


2011-03-18 02:59:55 回复
小飕风风
2011-03-18 03:16:32
据说黑石这个业务是在梁锦松得中介下完成得

梁锦松在促成中投投资之后,马上就得到了黑石的一大笔佣金。


梁锦松的做法是国际惯例,当然此人一直就是个善于偷鸡摸狗的

不然也不会被从香港财政司上赶下来。


2011-03-18 03:26:14 回复
初二
2011-03-18 03:34:20
我没有中投这方面的资料,当然我根本也不关心,因为和我的盈

利无关。

我总是觉得黑石是利益交换的一部分,在他们接触时得到过一些皮毛信息,问题是大部分一线的人员根据反馈的信息觉得可能有其他利益交换,否则根本解释不通为何在那个时间点进行这样的接触达成这样的交易。

就交易来说,按照世俗的定义,中投在做投资上我们没有资格去评价,因为我们自己也远远不够格,但是在投机这块他们就是盘菜。

芒总说的交学费这个结论是掌握了中投那次交易的主要关键点而做出的,还是根据印象给出的?方便的话只求一个定性的回复,不求细节。我非常的好奇他们如果在没有其他利益交换的条件下是怎么做出判断的


具体内容不能写,涉及具体人。但是的确是学费,没有利益交换

而且。。。。。。唉,不好说。说多了西西河麻烦。


2011-03-18 03:39:13 回复
初二
2011-03-18 03:37:51
梁是什么样的人无关紧要,关键是中投为何要达成这笔交易,决

策依据是什么


比翼鸟
2011-03-18 03:53:28
忙总怎样评价03-10年

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

加入世贸是否是主要的推动力,表面看起来这段时期政府好像没有调和阴阳的大手笔,都是捣浆糊,然后经济好起来,拦都拦不住。

当然也是在经济结构调整完成的情况下,世贸一推,形成了正反馈,虽然好像外贸经济占比不大。


其实很简单,任何企业只要突破瓶颈,业绩就会大爆发。我们在

2000年后基本完成基础设施瓶颈的改善,当然业绩会大爆发。与某些自作多情,自己往脸上贴金的宣传不同,这几年中国的巨大变化,是中国老百姓长期努力的结果----瓜熟蒂落,水到渠成。


2011-03-18 03:59:07 回复
滴滴涕
2011-03-18 07:38:59
忙总,能具体说一下金融方面开放过度的事情吗?

看了回帖,您似乎说的是投行领域一些投资失败的案例。我比较关心银行方面的问题。

(入世那会儿我年纪尚小,一些事情记得不太清楚,请原谅。)

感觉银行方面大家议论的比较多的就是,贱卖银行股引入国外的战略投资者。一方面是前后股价方面的巨额价差,另一方面是对国家金融安全方面的威胁。

情况是这样的吗?还有没有其他方面的影响?

而就银行业而言,入世前大家似乎都担心外资银行进入中国后,国内银行将在竞争中失败。当时的担心看上去也挺有道理的,大量的坏账,落后的经营管理,低落的员工士气(当然,讨工资的士气是高昂的)——简直一副摇摇欲坠的样子。

但是这么多年下来,银行的日子不仅没变坏,反而越来越好了。看到金融危机那会儿,工商银行居然取代了花旗银行成为全球最大(?具体指标不记得了)的银行,我都有种做梦的感觉。这是什么原因呢?

总之挺困惑的。我也不知道是对事实的了解不准确,还是对其中变化发展的因素不了解。忙总您可否在您可以透露的范围内,谈一谈这方面的问题呢?谢谢!


外资金融机构在华经营情况你可以上央行网站查数据。我只说几

点特色:一是外资银行走高端路线,只做高附加值客户生意,不走广种薄收路线。实际上目前高端客户基本都在他们手里;二是他们是集团作战,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保险联合,实现乘数效应,增加其竞争力。这种打群架开拓市场模式我们做不了;第三是人才战略至上。一度上海某银行会说英语的业务骨干全部流失(最近受金融危机影响又开始回流),一个骨干就会带走一批高端客户。曾经某银行南京分行行长跳槽某外资银行上海分行,一批南京的高端客户居然会跟到上海去。

洋人优先考虑资本利润率,其次才考虑规模。他们人均利润率比我们几乎高一个数量级。


2011-03-19 03:57:34 回复
中看西看
2011-03-18 16:13:28
中国入世金融开放承诺是一笔糊涂账

忙总,可悲之处在于中国政府自己认为没有承诺的开放也会被认为承诺了。比如,美国告中国银联垄断一案。中国入世时提交的服务贸易市场准入承诺表中漏洞、错误很多,估计是当时美国故意预设的陷阱,而中国政府至今少有明白的人。(中国的体制在处理国际贸易谈判时有很大的问题。)只是不知在世贸的官司对中国影响有多大。比如银联一案,如果中国被裁决必须将这一块市场开放,政府知道如何应对吗?


其实现在就算开放也没什么了不起了,洋人水土不服,以前靠

挖中国人打天下,现在也挖不动了,结算系统在中国是个黑洞。


2011-03-19 04:02:15 回复
玄铁重剑
2011-03-19 03:20:55
忙总。麻烦问下,如果老朱不让步,那时能进世贸不?

进世贸,明显中国是受益的。除了极左不同意,其他人,应该说是全球公认吧。

老朱的很多让步的确让人很不爽。但是做事要看实力。国际政治中,无奈的事情多了,日本不是地震了也被警告不能卖美国国债?忙总,请问,如果当年老朱不让步,能进世贸不?

无谓的让步,那完全可以说得上是卖国。如果不是无谓的,那又成了民族功臣。这真是两种极端啊,一点都没有含糊的余地。真不好把握。

忙总的意见呢?


据我所知,目前参与谈判,又骂老朱让步过多的人,大多是

不得志的人,而且中国传统是墙倒众人推,现在不骂老朱好像不时髦,所以他们的话不一定符合事实。即使是这些骂的,也只是说在服务业上让步过多,过快,有的本来与对方有交换条件,但是为了推进谈判进度,放弃了要价等等而已,并无其他实质性指责。

我个人认为结果虽然不圆满,但是无大错。老朱有魄力,有功劳。这种事情没有圆满的,这是做生意,不是办家家。


通宝推:捷克,temptemple,波波粥,cctothere,企鹅,
2011-03-19 03:41:55 回复
小贩
2011-03-22 23:12:33
外资行在中国的竞争力不算强

在传统存贷业务方面,经过近几年的天量房贷,外资行的市场份额被压缩的非常小,甚至比不过城商行。某股份制银行的行长曾经对我说,外资行现在在国内根本不是他们的竞争对手,连三流都算不上,以前还能帮中国企业卖卖股票赚钱,金融危机后这一项也少了。

除了国开行之外,存款是商业银行的立行之本,没有存款就没有办法放贷(存贷比监管),在利率市场化之前,规模就是盈利,所以股份制银行和城商行才保持了高速的发展(资产规模年复合增长率在20%以上)。

外资行在跨境业务、外币业务方面还有一定的竞争力,主要是内资行的平台在国外还没有成体系的建立起来。不过近年来,五大行和部分股份制银行也纷纷开设境外分行和代表处,主要服务于我国企业走出去计划,做的挺不错。

外资行真正比较厉害的是他们的买方投资业务,由卖方部门忽悠,买方悄悄的入市,打枪的不要。有几家在新能源、房地产等领域的宣传相当到位,国内也有他们的代言人。


不要小看敌人,轻敌都要付代价的。外资银行在华有30年耕耘

计划(例如花旗或德意志),他们并不在意目前的一城一地得失。看看肯德基和可口可乐是怎么样在中国发展起来的,就清楚了。25年前国内饮料业对可口可乐嗤之以鼻,认为卖水谁不会。嘲笑他们的企业都见鬼去了,包括大名鼎鼎的北京北冰洋。谁会想到卖水能卖出花来。

大家低估了外资银行的竞争力。首先准备打20年基础就不可小看。


2011-03-23 00:10:52 回复
铁游夏
2011-03-22 23:16:31
外资银行如果这么做,

死路一条,没有规模,没有网点,就靠那点腐败客户,有屁用,如果哪家外资银行做到每个县都有分行,四大行就该小心了。俺么这边靠近上海的一个地级市,居然没有一家外资银行。呵呵,


wxmang的书童乙
2011-03-23 00:17:45
是的是的,我太太就在外资银行投行部门,实在不敢小觑

该行高层对中国市场的认识和重视,对各种金融衍生产品的细致把握,对大客服的负责度,还是非常让人佩服的。

当然,我对这块不了解,只是听媳妇这么一说。国内相关单位扩张的不错,她们行扩展得也很快,而且和国内的大行也联手,还是挺有追求的,不能小看外资行。


他们不但在准备,也在虎视眈眈股份制银行,一旦政策许可,一

大批都是其盘中餐。包括中信,招商这样的。人家的并购计划一直在更新。现在不过是政策保护免于遭毒手而已。


2011-03-23 00:35:52 回复
燕庐敕
2011-03-23 01:32:19
老天!

失上千亿美元(一说2000多亿美元)。这是国内所有商业银行一年的利润!


目前还在扯皮,没有完全支付。我们政府认为对方有欺诈行为

这已经不是双方法院的事情了,已经是国家间政治较量。据说中信买澳元的工具就终止合约了,没有按照原来合同赔偿。几大航空公司的燃油套期保值交易也终止了,不过还在扯皮。

而很多当事人因此结束自己职业生涯。这些人应该都觉得自己是行家,是在华尔街混过的。总之这个教训代价极大。

犹太人不是好惹的。


2011-03-23 01:43:03 回复
梦萦奇景
2011-03-23 01:45:19
默然,但是不是发文不允许投资衍生品?

并且不允许没有实物对冲的投机了?

忙总说的那个听说过。从这个角度上来讲,中国银行差的不是一个数量级。但是如果国家管住,不让中国银行去玩那些“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巴菲特原话),那么中国银行应该不会太差的。


怎么可能不玩?收益率诱惑,内部人诱惑,而且我们资金也通过

信贷直接进入了,防不胜防。目前离岸人民币业务基本失控。


2011-03-23 01:47:19 回复
slyypp
2011-03-23 01:49:33
请问忙总,是我们央企撒出去的钱少啊,还是交易伎俩太差?!

为何一定要搞对赌合约呢?这方面的案例很多啊,非美国的国家最后没几个活着的。如果做套保的话,最安全的方法就是最基本的方法,为何要搞的这么复杂呢?

是不是我们太自信了?我们撑着的本金少?干脆是人才不够?


我们上当的原因很复杂,如果有兴趣,建议看看新加坡中航油

陈久霖案件(这个案例资料已经公开),这是所有事情的样板。总的来说还是体制问题。


2011-03-23 01:53:15 回复
湖畔
2011-03-23 02:01:10
体制问题,好处是自己的,风险是国家的,最多就是乌纱帽没了

所以都有冲动去做衍生品交易。

风险控制应该加上身家性命,就没有那么多人敢冒险了。


陈久霖从新加坡服完刑,回到国内,目前已经又是三峡公司副总

已经回到领导岗位上。这就是体制问题。


2011-03-23 02:04:18 回复
小贩
2011-03-23 02:04:58
关键还是我们自己的队伍建设

外资银行的渗透前几年一直比较厉害,五大行上市的时候前四家都有境外战略投资者,2010年农行则没有。农行上市时,市场形势比其他四大要差很多,但是我们坚持住了原则,不能不说是上层战略方向的转变。

银监会目前来还是最值得信赖的监管机构之一,对银行业的监管比较到位,也很谨慎,外资暂时还不能突破20%和25%的天花板。

不过,监管政策是会变化的,未来尤其是2012年之后怎样,拭目以待

现在国内有些银行的工作能力,工作态度,工作效率也不输于外资银行,不论商行还是投行。外资行的人眼睛里只有钱,国内还是有一批有精神,有意志的人,这是最宝贵的资源。

目前,国内银行相对外资有人才优势也衍生出另一个问题。国内银行依靠什么吸引并保留优秀的人才?如何在市场化的机制下维持稳定高效的队伍?


以前我调查过最早沦陷的广发行和深发展,看看外国老板在那里

打什么算盘,因为我始终觉得花旗志不止此,绝对不会费大力气只搞个小银行。后来有点明白了:他们在做demo或样板店,积累经验。当然目前好像还不太成功,跟政策限制有关。

不过现在一大帮人在董事会公关:混业经营和放开外资。


2011-03-23 02:10:14 回复
明月照九州
2011-03-23 02:24:51
请教忙总

金融业离开实体经济背景,搞钱生钱的工具,那对生产力发展的促进体现在哪里?如果这样不是促进生产力,而是妨碍生产力的发展,那是不是早晚会出事?


现代金融业(犹太人搞的这套)既不创造财富,也不进行资源

配置,只是在转移财富,或者说巧取豪夺而已。美国实际已经深受其害。只是由于美军实力仍在,靠剪全球羊毛还能维持这种财富集中模式。一旦类似苏联解体前那种无法剪别人羊毛后,这种模式就会导致经济崩溃。


2011-03-23 02:33:47 回复
铁游夏
2011-03-23 02:47:40
金融业干什么的,

我不知道,我只知道没有规模的金融业很危险,如果全国人民挤兑四大行,国家将全力平息,不然国家崩溃,人民币成废纸。但是如果外资银行遭遇挤兑,我看俺们乐观其成,就那么点规模,受害者人少,关我们什么事情。至于所谓高端客户,说的不客气点就是腐败,黑金,怕遭到清算,到外资行去


外资行进来可不是为了贪官污吏们更方便,他是进来卡我们脖子

现代金融业搞掉一个国家不需要什么挤兑,冰岛,希腊,爱尔兰,葡萄牙,西班牙等等,没有挤兑,就成千上万亿财富不翼而飞了。



最后于2011-03-23 02:54:27改,共1次;
2011-03-23 02:48:53 回复
slyypp
2011-03-23 04:02:56
其实外资银行也不是一步步渗透的,他们的目标也会有所不同。

不同的管理层,有不同的方法做生意,约翰里德当头头的时候,比较强调远期布局,比较抽象,他在日本和中国的法儿差不多,那厮是个神童,类似忙总这样15岁上大学的。后来花旗换主,桑迪威尔这厮深谙世事,方法就是开放,混业,扩大经营范围,一步一步渗透你,和忙总说的一毛一样。

花旗未来在中国的目的肯定比较可怕,而且阴险,因为他的管理层已经从纯种的盎格鲁撒克逊人变化到有大量犹太人进入了。


前一段时间听说德意志要打一个地方商业银行主意,我想也是

花旗这种目的:慢慢渗透,慢慢打基础,不着急。


2011-03-23 04:10:28 回复
明月照九州
2011-03-23 04:06:56
谢谢您的回答

那是不是可以这么认为: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制度已经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桎梏,必将被更好的制度所取代?


这个还不好下结论。因为在互联网发展之前,大家也认为巨无霸

企业由于管理层级过多,已经没有效率,没有竞争力,必定完蛋。结果互联网一起来,加上erp,scm,crm等等技术平台,一下就实现扁平化管理和虚拟企业协同商务等等,目前竞争力那是刚刚的。


2011-03-23 04:14:17 回复
atene
2011-03-23 11:25:47
国内的决策者要明白一点

就是在最讲究自由市场、开放市场的欧美,当地最大的、分支机构最多、影响国家经济命脉的金融主体仍然是本国银行!只有象东欧这样的傻帽彻底开放金融市场给欧美人,结果金融危机一到,由于本币大幅贬值+经济受影响致使当地的企业和私人所借的欧元、美元贷款的还款数额大幅度提高而无法还贷,08/09的东欧老百姓要么上街抗议要么直接围攻政府机构,情势一度十分危机,所以才有IMF和欧盟的资金资助来维稳。

如果同样的情形发生在中国,盼你不乱的西人会来替tg维稳吗?想都不要想。自己把篱笆扎紧、把人家的游戏规则吃透、然后想出对应之策才是正事。。。


通宝推:海底鼠拨土,
最后于2011-03-23 11:31:20改,共1次;
我是一只小小号
2011-03-23 21:03:24
BoA为何会退出中国了呢?

chase和boa在美国的零售业务也是问题一大堆,服务差,乱收费,我的定期到期了自动帮我转了下一期定期,提前取出来还收了我一大笔罚金,比利息多多了……不过信用卡小偷的投诉倒是很快就还我钱了


小贩
2011-03-23 21:05:51
有一家上市银行

DB在某家上市银行中持股比例到上限了。

地方商业银行再持一家也不错,不过我觉得还不如好好经营那家上市银行更符合DB的利益。小银行市场范围比较小,网点客户都有限,外资最多也就是20%。

小银行经营情况比起大行差距还是很大。前几年的国有银行地方分行的毛病现在都转到城商行身上了,可以说是财政系统的小金库。

地方融资平台贷款、产能过剩行业贷款、房地产行业贷款问题比较多的也就是小银行。不过我想把握住全国性银行,金融体系不会出大问题。

五大行占全国银行市场(资产、利润、存、贷等)的一半以上,股份制银行占30%,中小银行家数最多,规模都相对较小。


爱游泳的猫
2011-03-24 00:24:11
混业经营目前只有国开行

国家的说法,是政策性银行改革“一行一策”的特批结果。很多人都在盯着这块混业经营的牌子,可惜高层说了,混业经营是特批,短期不可能推广。别说外资,连四大都没机会。



最后于2011-03-24 04:20:14改,共1次;
响水湾
2011-03-24 00:57:22
民营是责任自负,亏了跳楼,骗贷坐牢,我有什么睡不着的

央企亏了到那里找回来呀?


响水湾
2011-03-24 01:14:54
恩平是国有银行内部作案吧?

如果记错了是民企,那也是犯罪的范畴,跟经营没有关系吧?国企那是让国家买单还官照当的.


不是内外勾结,根本就是一批民营企业主要业务就是骗贷然后

转移出国。国企有问题,但是至少还没到这种猖狂程度。


2011-03-24 06:23:33 回复
爱游泳的猫
2011-03-24 04:17:44
他们不一样的,不算是银行集团

他们不算是银行集团,只能说集团下面有混业经营的商业银行、投行等相关业务。这不我个人的观点,我们的行长在讲解开行混业经营的模式时单独指出的。虽然混业经营长期来看可能是大势所趋,但目前来看包括四大在内想在国内拿到投行牌照是非常困难的。当然他们现在在香港开始已经算是混业了。


关键词(Tags): 混业经营
花生豹
2011-03-24 06:05:09
其实

应该让陈在监督央企海外衍生品交易部门任个专家职。


高朋满座
2011-03-24 06:08:49
现代金融业不进行资源配置?!

我默默无语的走开...您这知识得从50年前开始更新哪...已经无从说起,so long long story...


目前发明的衍生工具能够最优配置资源吗?我真的不知道。如果

能,我可能得继续学习。

我只知道信贷业务,IPO业务可以配置按市场效率配置资源。交易风险的杠杆工具没听说过有这个功能。也许孤陋寡闻。


2011-03-24 06:30:45 回复
花生豹
2011-03-24 06:47:03
衍生工具的双刃剑作用

衍生工具有最优配置资源的功能,最初的理论设计是有美好理想的。但这个不是它的唯一功能,想赌的人很快就发现这是个投机赌博的金箍棒。所以它的负面作用反而成了世界主流。

IPO也一样啊,当初国企脱困不也是利用它吗,地方政府合伙造假上市。


衍生工具最初等的一些我还是知道一点的,例如利率互换,套期

保值,我也用过。但是现在市场上的主流衍生工具我是看不懂的,我不认为还能根据市场效率配置资源,实际是在按风险和杠杆财务收益率配置资源。


2011-03-24 06:59:24 回复
吴之雪风
2011-03-24 07:08:58
忙总说的金融控股集团模式是指像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中国

忙总说的金融控股集团模式是指像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这样的集团吗?如果是的话,目前国内四大行好像动作不大,倒是其他的股份制银行如光大银行动作很快啊。

我是在四大行之一工作的,不知道未来二三十年四大行的前景怎么样,忙总能不能说一说?谢谢


目前是试点,中信,光大,平安,招商是试点。大银行不敢动

估计不会变,这对金融安全有影响。连交行申请多年都没搞定。(以前设想是太平洋信托,太平洋保险,海通证劵,交行)

试点结果我想得等好多年才能评估成功失败与否。


2011-03-24 07:21:26 回复
吴之雪风
2011-03-24 07:40:45
呵呵,这么说俺们四大行的人还可以有个二三十年的太平日子了

呵呵,这么说俺们四大行的人还可以有个二三十年的太平日子了,谢谢忙总的回复,您不知道您在前面的贴子里说的金融业的危险、外资银行的阴谋什么的可把俺吓着了。

像我所在的支行,最近几年靠着一二十个亿的国家基础建设项目贷款过上了比较舒服的日子,可单位里人员结构老化,金融产品单一,仍然靠吃存贷利差、在损益科目调账过日子,更重要的是,几乎没人对外资银行有了解和警惕,真要是较量起来,绝对是溃不成军啊。。。。。。


所有银行的基层分支机构都是一样的,不堪一击。不必紧张,

别人有饭吃,你凭什么没饭吃?别人没饭吃,你凭什么有饭吃?


2011-03-25 21:58:03 回复
三力思
2011-03-24 07:57:01
把金融品从不知道量化风险的人手上转到知道量化风险人的手上

比如你个人借钱给别人,你没有防止别人借钱不还的手段。这个风险对个人来说太大了。 通过借钱,入股给银行,黑社会之类有组织有手段防止别人借不还风险的组织来升值你的闲钱是更好的方法。衍生工具的道理差不多。就是组织本身有崩溃的风险,银行会倒闭,黑社会被抓进监狱。而且组织崩溃必然是雪崩效应,因为资本和其衍生品本身就是信用和可预期的收益组成的。一旦没有了这个可预期的收益只有可预期的损失,资本塌陷速度是以信息网络的最高传递速度发生的而且会被强化传递到每个网络端点。任何挽救手段只会措手不及和被整个自我实现的预期压制。而且促成组织崩溃也能有暴利的话,那几乎肯定有人会想方设法地让组织崩溃。


秋天蚂蚁忙
2011-03-24 18:07:46
忙总能否介绍一下央企的管理信息化情况?

给大家科普一下央企的竞争力,增强大家对国有企业的信心!


这个问题太复杂了,央企各家的系统我不完全了解,只知道个别

而且家家不同。银行也是如此,没有一家是相同的。

不过总的来说,制造业的信息化水平不低,不次于德国,比美国约差。总部基本实现信息系统集成,ERP,SCM,CRM已经非常普及,而且都是大公司产品,例如sap,甲骨文,微软,IBM等等。


2011-03-26 00:48:53 回复
zouzou
2011-03-24 18:56:11
主流衍生工具?

利率互换,套期保值就是主流衍生工具.复杂衍生工具,有一些是为了满足客户特殊需要,但也有不少是给参与方赌的.对后者,真明白的人才真的用.

从银行的角度来说, 复杂衍生工具利润大,所以他们总希望(也忽悠)客户买.这就跟卖衣服的总希望卖高档衣服一样.

做好一笔复杂衍生交易之后, 银行自己一般通过对冲,再花点钱把风险传给下家了(比如从市场上买股票,债券,和简单的期权等).在复杂衍生工具的交易中,银行的风险不一定大.所以,如果你买复杂衍生工具亏了钱, 不一定是输给银行了,大多是输给银行的下家了.所以说银行巧取豪夺,也不大对.

复杂衍生工具在美国没那么多.主要是因为美国法律比较健全.历史上有这样的故事:有家公司上当受骗,买了复杂衍生工具亏了钱.那家公司告到法庭,并打赢了官司.

08年信贷危机之后,美国政府也在制订法律条款消弱这方面的份额.

复杂衍生工具在欧洲多,在亚洲也多.法律少,知识不多,受大银行忽悠是一部分原因; 更主要的,是自己贪婪.以前看过一个操盘手的回忆录,讲一个马来西亚的小工厂老板,英语都讲不清,就要来买个金融产品. 那个操盘手说,对这种人,先卖个小的,让他得点利.之后他就会再找上门来做大的了...

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 道理本来是很简单的.


关键词(Tags): 主流衍生工具杂衍生工具复杂衍生工具
最后于2011-03-24 21:32:15改,共6次;
谢谢普及常识。中国人比较好赌运气,尤其是江浙广东的民营

企业,前几年各种衍生工具大行其道,眼花缭乱,多少人家破人亡。可惜不吸取教训,过几年就来一波。


2011-03-26 00:45:37 回复
高朋满座
2011-03-24 19:52:13
您老这一竿子打翻N船人

敢情现代金融业里大部分是给市场经济帮倒忙的寄生虫...很欣慰您把IPO业务给摘出来了...


我没有打翻一大堆人,我自己还做利率互换和套期保值,我只是

对2000年后的交易工具有点牢骚,觉得不但损人不利己,还把市场搞乱了。


2011-03-26 00:42:51 回复
Levelworm
2011-03-24 23:50:38
如果大家都按照避险的态度做衍生品交易

问题就应该不大了。不过问题是如果大家都在避险那么在情况比较紧急的时候就找不到对家,这又是个麻烦事。想来想去没有什么妥善的办法,只能说现有的金融市场还算是可以的了,只是进去玩的人一定要小心小心再小心。忙总有机会能否说点企业里头避险的案例/故事,我是搞精算的所以有些兴趣。


就制造业来讲,很少通过衍生工具去牟利,主要是保证原材料和

外汇的保值和实时供应。我们是不投机的。所以基本都是中规中矩,在确定的止损点附近维持。

有时也碰上对赌的,不过这些人过于激进,经常输得很惨。例如辽国投就曾经被要求现货交割,差点破产(后来还是因为赌国债破产)。

我的经历中做套期保值或利率互换,没什么故事值得讲,都很正常,或者说平常。


2011-03-26 00:39:47 回复
Mtknr20
2011-03-25 09:19:27
还是没有明白

这些能进场交易的基本上是国家的钱。换句话讲,就不是自己的钱,赢了上缴国家,赔了也不是自己出。能有多大的诱惑?

上回看陈的案子,当时给我的感觉就是贪心太多。好像如果踏踏实实的只是做套现保值也不会有什么问题。就如同穷学生到赌场里打工,干着干着看挣钱不多不快,开始下场赌博了。结果输的一干二净。我这样的理解对吗?


这个问题不是三言两语讲得清楚的,而且需要自己

体会,甚至入行。


2011-03-26 00:23:46 回复
铁游夏
2011-03-25 12:05:15
现代金融业经过次贷

危机还不完全禁止?国内应该完全禁止期货之类毫无用途的东西


郭既克
2011-03-25 21:48:51
请教忙总

根据市场效率配置资源和按风险和杠杆财务收益率配置资源什么区别?


市场效率配置资源依靠资本收益率或净资产收益率定价,后者

看财务收益率或换手收益率定价。

所以前者有助于增加市场供给产出,后者有助于市场投机炒作。


2011-03-25 21:56:03 回复
郭既克
2011-03-25 22:19:41
有些交易员让人很无语

忙总说的那种按照财务收益率配置资源(其实就是炒信息了)的已经算是比较好的了,我甚至见过根据六爻、星座去交易的,而且还是大行的交易员。而且这些人还颇为自负,经常跟人强调,“这是个小圈子”,一副圈内精英的派头,对这里边的风险好像很无所谓的样子。给我感觉就是一群既不知忧也不知惧的纨绔子弟。可能这样说已经是客气了,叫赌棍比较好。


Hans
2011-03-25 23:10:23
请问忙总汇丰村镇银行在国内扩张有啥目的

农村业务风险大收益低,难道汇丰是为了长远发展,想将来把分支行开遍全国每一个县市么?而且放风说要迁总部到香港,又否认的,难道它真的想扎根中国呀。


汇丰不了解,动机不清楚。不过汇丰长项是零售银行业务。

去农村我觉得不是忽悠就是过于浪漫了。


2011-03-26 00:13:56 回复
郭既克
2011-03-26 00:42:19
没接触过里边的领导

就我接触的几个交易员来说水平比较堪忧,反正亏了也顶多是换个岗位,滥竽充数的很多。那次跟中行的一个交易员吃饭,那人跟我吹,“我现在跟巴菲特一个思路”……我扑哧乐了,说你就那千把万的钱能跟人家一个玩法吗。他一看没镇住,说,我们的基本面研究做的很扎实的,比如人民币要升值,黄金要涨,我们早就知道。我挺好奇,说愿闻其详。此人得意洋洋跟我说,“最近外行很多人问我这方面信息,我就知道要涨了。”我愣了,“这就是你们的基本面分析”?此人就顾左右而言他了。中间我还说,你们领导懂行嘛?此人说,领导嘛是管人的,业务不需要懂。嗯,这个或许可以为领导的水平做个注解。


以后你就知道了,金融业绝大多数

所谓的大牛,专家,领导都是包装出来的。


2011-03-26 00:53:45 回复
踏翅
2011-03-26 09:24:02
“都是大公司产品”

而且都是大公司产品,例如sap,甲骨文,微软,IBM等等。

说实话,我对这个不太放心,当然我也知道,其它机构也没这个实力来做央企的业务。


其实在战略决策上,这些系统没有用,只是在日常运营管理上

进入流程时起连接作用。与想象的作用相差甚远。只是减少不少低水平重复劳动而已。


2011-03-27 20:50:41 回复
初二
2011-03-27 20:50:45
应该加个前提----“国内频频上媒体的知名大牛”,如果不

是为了转行到官僚系统或者有其他的企图,没什么交易人员会大吹大擂自己盈利能力有多牛,那是给自己找不自在找麻烦。

华人里面真的有盈利能力很厉害的,但是基本是社会边缘状态或者隐居状态,且块头是有限制的,不是无限成长,他们知道自己哪些事情能做哪些事情没能力做


返回索引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