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1-17 17:49:24
时光过得真快,眨眼间,一年就晃过去了,又到了过年时节。
小时候,常听老辈人念叨:大人望插田,小伢儿望过年。
大人望插田,盼的是插田能播下一年的希望。等到满地一片金黄的时候,田地里头有了收成,家里自然也就有了进项,一家人的吃穿也就有了着落嘛。“仓中有粮,心里不慌,脚踏实地,喜气洋洋”。
小孩子家么,不谙世事,整日里贪玩好吃,无忧无虑。心里挂念着过年,不为别,就馋着过年的那段日子里,能敞开肚皮吃饱饭,还有大鱼大肉,又还能牵着兔儿灯,提着鱼儿灯,牵着大人们的衣角角,走亲访友,去亲戚朋友家作客,和难得见到的老表们打堆厮混。自然,自然的,也少不了那满桌儿的好吃食哩。
令伢儿们更为开心的是,年三十日的那顿“大餐”吃毕,长辈们酒足饭饱后,便要开始“打赏”,爷爷奶奶,爹爹姆妈,伯伯叔叔……,给每个伢儿递上个红纸封就的“大红包包”。那可是孩子们望眼欲穿,从年头直等到年尾,盼望得脚发烧的一大笔进项哦!这才是孩子们名符其实的“私有财产”呵!“压岁钱”归了自己,随时可以拿了去买鞭炮,买气球,买吃买喝……。平日里,大人们可就没得如此的大方哟!
孩提时节盼着过年,望着过年,翘起脚跟,从年头望到年尾,扳着指头数日子,一天天,一月月,时间过得好慢哦!年轮就像那蜗牛一般,慢腾腾地爬着,老是望不上岸哟。一年的时间显得是太遥远了!
长大之后,成了家,立了门户,轮到自己也当了爹妈,人情破费都得要钱去挡时,这才明白:过年不是小时候望的那个味呢!自不然,也就像先辈们一个样儿,落入了从前的俗套里头。称鱼买肉,柴米油盐酱醋茶,吃酒送份子,拜丈人,看岳母,姑妈,姨儿一大群……,得要一砣钞票对付才过得去啊!才晓得:过年便是“过关”哩!
常言道:人到中年万事休。四十岁一过,这日子便像那织布的梭子,一梭过来,一梭过去,太阳升起又落下,一天天过得飞快,眨眼睛的功夫,这一年又混上岸了!
过年,在咱中国人的心目中,份量是最重的。
别的不说,单是一年一度的春运,东西南北中的那个忙乎劲,就够全世界的人瞠目结舌。整个中国从南到北,由东自西,火车,飞机,汽车,轮船,无一不是人满为患。每个城市,每一处地方,都是挤得满满咚咚。上至中央高层,下到平民百姓,从腊月到正月。几十天的时间里,都是提心吊胆,生怕弄出占响动来。如若不是为着过这年,又何必倒来腾去的啊!
细究起来,这年的过法,其实早在冬至节边就已经开始了。
大江南北,好些地方,都是从冬至那天,便宰杀年猪。
老辈人传下来的说道是:冬至是大节气。冬至开始“数九”。进入冬至后,天气一天比一天冷。俺这地头的数九歌儿这样说道:
一九,二九,怀中揣手。
三九二十七,檐前雨不滴。(温度下降,开始下冻雨,落在房顶上结成冰凌,不往下滴)
四九三十六,檐口挂‘蜡烛’。(檐口挂的冰凌,犹如蜡烛一般)
五九四十五,家家打年鼓。(要过年了)
六九五十四,风吹如扎剌。(寒风剌骨)
七九六十三,行人把衣单。(天气开始暖和起来)
八九七十二,看牛伢儿作kuei kuei(在地面上挖个眼,玩水,称之为“作溃溃”)
九九八十一,安排蓑衣和斗笠。(春耕开始了)
这时候,温度降低,细菌难以成活,腌制腊菜就不会损坏了。所以,南方很多地方,一过冬至,家里的事儿便忙碌起来。
落冬之后,田地里头的农事基本忙完毕,闲空多了。
会盘算的人家,大多把娶媳嫁女,修房造屋这一类的喜庆事儿,安排在秋冬季节里头。一者是不影响农活,喊人帮忙也方便;二者嘛,大家都有个空闲,相互走动哈,来来往往;更让人安逸的是,这当儿家家都杀了年猪,宰了年鸡,腌了年鸭,炕了腊鱼,腊肚货……,不管是何时候,突然间刹来个客人的话,家里头都有现成的腊菜备着的,随来随取随弄随招待,心里头不消慌得神哟。
看起来,过年显得很特别.其实呢,这特别并不像孩子们所期盼的那样,有吃有喝有玩有乐……,还有那红纸包包包着的“压岁钱”。
特别就在于过年时的那种气氛。
这氛围,让人忘不下的是一家人团团圆圆聚一起的那份亲情。尤其是从千里迢迢之外,赶回来团聚的那些游子。诗人说:人是漂泊的船,家是温馨的岸。常年漂泊在外的船,终有拢岸停泊的一天,在游子们的内心里,便凑成对过年时的那一份独特的感受呵。
每每一到了腊月的末尾,尤其是过了腊月二十四的“小年”之后,看着,看着,这“年”也就一天天地逼近来。
这时候,无论走到哪里,买东西的,卖东西的,一堆堆,一丛丛,如潮水一般。尤其是看到大街上川流不息的人们,一个个背着行李,提着带给家人的大包小包,纷纷赶汽车,赶火车,赶轮船,赶飞机,往家里头奔的那一刻,心里头总有点子说不出的味道来。
中国人注重自己的根, 一个人在哪里出生,在哪里长大,这块地方,便是他的根。根扎下去的地方,也就是血脉所系的地点。不管你飘洋过海,身在何处,有了这根儿的牵扯,这人,便如这天上荡漾着的风筝,也就始终被地面上牵着的那根线线,紧紧地羁绊着。
哪怕你飞得再高,再远,却总是脱不开这细细绳儿的掌握,梦牵魂系呵呵!这也就恰如那戏文说道的那样子:孙猴子一筋斗,能翻出十万八千里,却始终打不出如来佛的手板心呵呵!
这篇文章,前几天就要发的。因为河里被墙,一直上不来,才拖到今天。俺可是转了几天,绕了千山万水,才翻过来哟。真的是不容易呵呵!
一样,现在还能顽强完整保留过年习俗的只能在西南少数民族中才能看见了。
他们过年某种程度是宗教仪式和祖宗崇拜的混合。
可能200年前我们也这样,因为目前他们会的东西是明朝征服时强迫他们接受的东西,而我们自己反而忘了,还得从曾经的被强迫学习者手中管窥我们的传统。人生就是这样荒诞。
要热闹,就要有年轻人的参与,就要有包装。比如舞龙,比如各种有神话色彩的体育活动。大俗到大雅也就一线之隔,大有空间可为。而这个参与本身对年轻人的团队认识,人际交往,EQ等等都是极大有益的。说大点,对和谐有利 :)
正月不能干许多事情,等等,实际都来自:国之大事,唯祀与戎。春节就是祭祀的高峰期,祭祀形式上是娱神,本质上是凝聚宗族人心。没有祭祀的春节,就是吃饭喝酒而已。
而宗法社会在城市已经基本瓦解了。
“国之大事,唯祀与戎。春节就是祭祀的高峰期,祭祀形式上是娱神,本质上是凝聚宗族人心。”至今湘西北一带地方,大姓宗族里头依然保存了自古以来留存下来的传统,对于先辈祖宗的祭祀,还是那样的虔诚与细心。这祭祀仪式除了表示不忘血脉的传承之外,也包含着凝聚宗族全体人心的内在因素。
解放前出生的那一代人,至今仍忌讳在过年期间说不吉利话语。早在腊月二十四,也就是过“小年”起,便再三叮咛自家的小孩,到正月十五之前,千万不要说“破口话”,也就是不吉利的话。你不说话,谁也不会把你当成个“哑巴”的!
祭祀,仍然十分虔诚,投入,而且那种环境的确夺人心魄,让你不得不感觉到崇高,神秘,庄严等等。其实是一种整个宗族的精神洗礼,因为会把整个宗族的曾经的光荣与仇恨通过这种仪式传承给一代代的人,实际就是一种文化的自然传承过程。如果这种文化传承的传统打断了,我不敢想象以后中国人会成为什么样子,反正可以肯定日本现代都市颓废的年轻人就是一个榜样。
写点感觉性的东西。闲着没事的时候,便翻翻谱书,看到里面一百多年前先人们订立下的族规,真觉得震撼。我常想,若是都能按照族规行事的话,这世上便少了许许多多的乱事儿。那行事准则,处罚力度,比所谓的村规民约,不知强到了哪里去哟!可惜,GCD不信这一套,也不准搞这一套……
就像清朝末期当年各地搞县志,也认为毫无价值,但是100年后再来看,太重要了,没有这些东西(水平参差不齐),很多有价值的文化就失传了。我收集了不少地方志,非常有意思。
可惜我们没有族谱。我一直最大的心愿就是搞清楚自己来自哪里,将去往何方。
最先祖出河南小清河,名人就是举于板筑之间的傅说公(族谱上是这么写的)
四川泸州这支的始祖是廷銮公,于明嘉庆年间〈1796-1820〉从江西省南昌府丰城县傅家桥蛛浮塘〈今南昌县广福镇樟溪姜家三村>,以军功迁四川省叙永县老军营。后子孙绵延,一支迁古蔺县付家乡,后有七个大房,现在2000多户。
四川省叙永县、古蔺县付姓一脉字辈:
廷纪汝太玉,我其庭怀说,
传家之至德,清河有世泽,
文章可华国,良相人天锡,
先人举自商,高宗师万训,
祖武於书载,贤君倚赞襄,
贻谋多典则,佑启广徵祥,
生聚增繁盛,经营历远方,
豫中基业建,承继发南昌,
明代迁川省,安居叙永乡,
熙朝隆选士,揆奋庆观光,
学问修纯粹,猷为益显扬,
伦常昭慎重,受禄万年长.
建议国家推出族谱网,由国家运行维护.
现在信息时代,每个家族都可以在网上编辑族谱,向上向左向右延伸.
说不定和认识的人都串起来了!
网上还有个好处,就是可以记录海量数据,每一代人的生活日志,照片,故事都可以记录下来,留给后代!后代了解了,可以吸取教训经验,同时也可获得归属感!
这样,家族分开多少代后,分开多少地方后,都有凝聚力!
要知道,家族是中国文化的根!
这也是个好项目,不知道风投感不感兴趣!
当年正在人生的一个低谷。无意中走进了个平安夜的弥撒。布道的声音,红白金色的服装,肃穆的气氛,经过千年锤炼的旋律,所有的一切组成的气场像要把人心溶化掉一样。在那一瞬间,我感觉到了上帝。可惜的是,永恒也有结尾。很快,市井的嘈杂把我拖回了人间。朋友互相问候,大人喝斥孩子,脚步声,等等。。。每每想起来,我都莫明其妙觉得如果当时有一个牧师什么的人走过来说点什么,也许,我还真会成为一个信徒。
这种情况我也碰到几回,实际是一种超验感受。我们的祖先就是基于这种超验状态,发展出一些我们现在无法理解的东西,例如《易经》,《黄帝内经》,以及中医的穴位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