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索引页

【原创】我将自冰中复生

游识猷

2011-01-09 01:53:02



你可能很难想象,不到八十年前,肺炎还是一种只能听天由命的不治之症。但假如那些被肺炎夺去生命的人在今日带着所有病灶复苏,几剂青霉素就足以令他重获健康。

那么今日罹患艾滋病、癌症这些绝症的患者,如果能让他们的生命按下暂停键,静静等待八十年。那时候的医疗技术,会不会也能带给他们又一段额外的人生?

逃过死神之镰的收割,是人类永恒的梦想。而人体冷冻法(cryonics)正是为了这个梦想而诞生。

生存还是死亡,这是个值得考虑的问题

我不想借由我的作品达到永生……我想借由不死而达到永生。

——伍迪·艾伦

自有人类以来,永生之梦就相伴而生。各种文明的神话传说间都暗含着这种梦想,为此而衍生出的努力更是不胜枚举——从中国皇帝们的炼丹修仙,到埃及法老们的木乃伊与金字塔,再到三大宗教中对灵魂不灭的追求……而人体冷冻法,则是现代人类为这个梦想做出的又一次尝试。

公认的人体冷冻法之父是艾丁格(Robert Ettinger),一位在二战中荣获紫心勋章的步兵少尉,同时也是一位拥有物理数学双硕士学位的研究者。他最初对人体冷冻的想法其实来自科幻小说启发,1962年,艾丁格《永生不死的前景(The Prospect of Immortality)》一书面世,在书中他做出了这样的预言“我猜我们中的大多数都将被用无损的方式冷冻起来”——显然,这是个过分乐观的预测。

这本书出版后数年间,艾丁格与人体冷冻法成了媒体的宠儿。虽然《时代周刊》、《纽约时报》、《新闻周刊》等影响力巨大的媒体都报导了人体冷冻法,连著名科幻作家阿西莫夫都在阅读后表示,人体冷冻法在科学上确有根据。但始终说的人多,做的人无。1965年6月,生命延续团体(LifeExtension Society)甚至宣布愿意免费为第一个尝试人体冷冻法的志愿者服务。

就在1965年,一名俄亥俄州因心脏和循环系统的问题过世的女士麦克劳夫伦(WilmaJean McLaughlin)只差那么一点点就成为了被冷冻的第一人。生命延续团体的负责人库珀(Evan Cooper)后来遗憾地总结了冷冻未能成功的几大原因:其一是,虽然逝者的丈夫赞同冷冻,但其他家属与牧师都表示反对。其二,当时人体冷冻法这个观念太过超前,以至于医院拒绝配合冷冻步骤的进行。

又过了两年,第一个众所周知的真正把自己身后的躯体冻起来的先驱者才出现,他就是加州大学的退休心理学教授贝德福德博士(James Bedford),73岁的他因肾癌肺转移逝世于1967年1月12日,几小时后,他的遗体就被当时的加州人体冷冻协会会长纳尔逊(Robert Nelson)等人根据遗愿冷冻,后来,纳尔逊写了一本记叙这段历史的书,题为《我们冷冻了第一人》。人体冷冻学界把1月12日这一天定为“贝德福德纪念日”,就在这一天,冷冻时代拉开了帷幕。

贝德福德灌注了冷冻保护剂的遗体至今保存在美国亚利桑那州的著名人体冷冻公司——艾尔柯生命延续机构(Alcor Life Extension Foundation)。就在1991年,艾尔柯机构将他移入新的绝热杜瓦瓶中时评估了遗体的保存状况,结论是一切安好。

在纳尔逊成功施行人体冷冻法的新闻传开后,艾丁格作为这一学科的创始人自然是兴奋万分。他刊出了一封公开信,信里先热烈恭贺了纳尔逊等人,然后写道,“我们已经越过了一个重要的里程碑,然而这不过只是这场旅途的开端。”

虽死犹生,在冰雪中沉眠

唯有温暖地死去,方可断言你已真正而彻底地死亡。

——复苏学中流传已久的一句格言。

我们早就知道部分动物在低温下可以被诱导进入一种假死状态——新陈代谢变得极度缓慢,耗氧量降至极低。现在的问题是,人类也能如此么?

时至今日,冷冻细胞甚至冷冻器官的实践已经不少,帮助人工受孕的机构里就冻着不少精子卵子,它们在解冻后已经成功地为无数家庭带来了健康活泼的小生命。但冷冻人体要克服的难关还有许多,有法律上的,也有技术上的。

先说法律问题,目前的法律严禁将活人冷冻,但是如果冻起的只是毫无生命的躯体,那谈何未来复生的可能?

冷冻机构的解释是,“法律认定的死亡”与“真正彻底的死亡”不同。法律上,心跳停止即可被认定为死亡。但心跳停止后,脑部功能并非立刻全然丧失,而理论上,仍在活动的脑细胞被冷冻后确有复生的可能——冷冻人体打的就是这个时间差。艾尔柯机构的网站上认为冷冻程序最好在心跳停止后十五分钟内开始,拖延的时间越长,未来复苏的难度就越大。

对那些交给冷冻机构高昂的会费的人而言,当他们临终时,冷冻机构的紧急应对小组会赶到现场待命,一旦心跳停止,独立的第三方检视后宣告法律上的死亡成立并判断无需进行更多抢救,紧急小组才开始工作:遗体立刻被置于冰块中,肝素等抗凝血药被注入血管,防止血液凝结,同时也保证处于低温下的脑部得到足够的血氧供给。随后,遗体会被迅速运往冷冻机构总部,那里的医疗小组正在仪器边翘首盼望,真正的冷冻战役这才要开打。

比起法律难关,冷冻人体的技术难关更多也更复杂,你不能简单地把人放在巨大的绝热钢瓶中,然后注满液氮了事。这样会对机体造成许多不可挽回的损伤,其中之一就来源于结冰。

结冰过程中,冰晶造成的伤害比较广为人知:细胞外形成的锐利冰晶可能刺伤细胞膜,细胞内的冰晶由于体积膨大,对细胞以及细胞器威胁更甚。另一方面,结冰会造成细胞脱水——这点就不那么易于理解。实际上,结冰是一个水分子慢慢排列成极其有序的晶体结构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水分子间的氢键作用力会开始排斥其他分子——也就是事前溶于水的那些盐类和其他杂质。当人类的血液和细胞液开始渐渐结冰,这就意味着许多维持生命必须的电解质都会被慢慢浓缩至剩下的液体中。又因为结冻的过程一般是由外至内,先开始结冻的细胞外液其盐度将高于细胞内,盐度失衡的结果就是细胞渐渐脱水,直至死亡。

为了防止这种伤害,人体冷冻的第一步就是尽可能减少人体中的水分,取而代之,灌注入含有甘油等复杂组分的冷冻保护剂(cryoprotectant),这一过程被称为“玻璃化”(vitrification),大约要进行四小时,在这四小时中,电脑始终会监控着温度、流速、压力等对冷冻能否成功至关重要的参数。

到医疗小组用干冰将已经充满着超过50%冷冻保护剂的身体降温至零下130度左右时,玻璃化步骤即宣告完成。接下来,人体会被头朝下地放入一个充满零下 196度的液氮的绝热杜瓦瓶中——头朝下的目的在于,万一液氮泄露的意外事故发生,能最大可能地保存住宝贵的头部。在艾尔柯机构,每个巨大的杜瓦瓶可容纳四具完整冷冻的人体,如果选择只冷冻大脑,则可以容纳六个。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使用冷冻保护剂,另一种保护机体的思路是让水在低温下依然不会结冰。芬兰赫尔辛基大学的研究者波格丹(Anatoli Bogdan)就致力于令水在低温下形成低密度非晶质冰(low-densityamorphous ice, LDA),即俗称的“玻璃水(glassy water)”——这个名字源于玻璃内部分子呈无序排列。2006年,波格丹发现,在特定条件下,水溶液有可能被缓慢地冷却形成极低温的玻璃水,然后再同样缓慢地升温回复正常的液态水,在全程中不会形成有序的冰晶。这种技术有望应用于未来的人体冷冻法中。

分段式生命,假如生命可以暂停

“我将死了又死,以明白生是无穷无尽的。”

——泰戈尔《飞鸟集》

目前还没有任何一人从这种超低温中复苏,我们这一代也未必能见证第一个复苏的一刻。但人体冷冻法的研究者还是乐观地预测这天不会太远,他们对干细胞与纳米技术都寄以厚望。目前还稚嫩的纳米技术如果发展成熟,也许能从分子水平上修复人体的细胞,届时,不仅癌症不是问题,冷冻过程中产生的伤害也可以逆转。

另一群可能获益于人体冷冻法研究进展的人群是需要器官移植的患者,每年,都有患者未能等到合适的器官移植源就含恨离世。一旦冷冻人体的技术成熟,一方面,合适的器官能被完好地保存起来留待使用;另一方面,病情危重的患者可以选择在超低温中等待——也许数日、也许数月、也许数年——直至配型完美的器官出现。

对于人体冷冻法的争论还有许多,有人担心自然灾害或战争动乱都会让保存躯体的努力灰飞烟灭。有些人则认为人的记忆、思维与人格太过复杂,绝不是那冰冷的躯体能保留的,即使有朝一日能让躯体重获生命,也不能保证有足够的当初那个“人”的意识依然完整留存。还有些反对者讽刺说,如果人体冷冻法得到大范围推广,是否婚礼上的誓词也要顺应潮流,改作“我愿与你从今日结成伴侣,不论好坏贫富,不论病中或健康,一直相爱相依,直至冰冷的液氮将我们分开为止。”

而到现在,真正打定主意冷冻自己的到底有多少人呢?截止2009年,仅艾尔柯机构里就静静沉睡着85位,另有888位已经签署协议的会员活在世间。另一家由艾丁格创办至今的人体冷冻机构(CryonicsInstitute)则低温保存着91位人士,58只宠物,另有785位在世会员。在英语中,一般人谈论过世者会用过去时态,但许多冷冻学家谈论他们自己被冷冻的亲属时则使用现在时态。他们坚信自己的亲人只是在液氮中沉睡,终有一天,科技会让他们复生。

至于谁去唤醒这些“睡美人”呢?冷冻机构承诺他们终有一日会把他们所有的客户全部逐一叫醒,虽然有人指责艾尔柯等人体冷冻机构根本是籍着一个他们自己都不能肯定未来能否真的出现的技术而大肆敛财——以艾尔柯机构为例,他们为冷冻全身收取15万美元,如果只是冷冻大脑,也需要付出8万美元,而且目前依然无人能就“唤醒睡美人之日”给出一个确定的时间表。但只要永生之梦未曾消亡,人体冷冻法的研究与实践想必仍将持续下去。

(已发表于《周末画报》)


通宝推:抱朴仙人,北京雪君,南方有嘉木,

18 条留言

1900-01-01 00:00:00
我认为保存肉体意义不大,而且成本巨高,且可靠性太低

真正有价值的是保存思想。简单说,把一个人濒临死亡的大脑中的知识,经验提取出来,灌输到一个比如10岁的受体中,(实际教育就是在做这个事情,只是效率太低,一个人需要20--30年才能学习到一些基本的知识、经验和技能)然后这个受体经过几十年后,再把他的知识、经验提取出来,灌输到新的受体中,经过N代,社会上就会有一批人象武侠小说中说的,拥有500年的功力了。

那么问题是:人类的大脑能够承受得了这些信息压力吗?不会溢出或崩溃吗?如果运转正常,这批人是不是就进化成超人了?

这时生命的定义是否要重新改写?或者说人类不再属于动物,而是属于超动物了,因为事实上人类就已经超越生死,实现超生不老了。

这个假设实际上比冷冻生命在技术上还要可行。


2011-01-09 23:25:48 回复
曾自洲
2011-01-09 23:50:02
应该更不可行。

肉体看得见摸得着。

思想,知识是啥东西,以啥形势存在的?人类的存储格式是啥?


我想这就是要解决的问题,例如现在最原始,效率也很低的

提取知识的手段是写帖子或演讲,如果能够直接从大脑皮层提取,速度就会快得多。实际语言或思想仅仅是细胞之间的基于一种生物化学物质的瞬时通讯结构而已,如果能够解决这种结构的获取,就能提取出思想。当然可能需要巨大无比的计算机和算法,以及复杂的脑部传感器。

目前利用脑电图等原始工具,只能提取脑部区域的电压,电流,还不能提取传输结构。但是按照经典物理学原理,任何活动都会有电磁辐射,可能存在解码的可能。

现在不就有脑部植入芯片指挥四肢神经的实验,并有部分成功的例子?


2011-01-10 00:11:13 回复
我爱莫扎特
2011-01-10 01:46:31
【原创】其实我们正往这个方向前进

也许在不久的将来,可以“下载记忆”。听上去很科幻,而且确实有很多技术问题,比如大脑与外界数据库的数据对接如何做,格式是否匹配等。

但我一直相信会有那么一天。事实上,今天的我们已经一只脚迈入了新世界。如果说汽车代替了人类的双腿,各类机械和工具代替了人类的双手,各类探测仪器代替了人类的感官,那么GOOGLE已经成为我们大脑的外延,虽然只是很小的一部分。

今天的我们,再也不需要像百科全书般博闻强记,有了GOOGLE和百度,许多信息触手可及。事实上,就我所见,今天做科研的方式也大大改变。现在50岁以上的大牛,比如我老板,往往知道巨多的文献。问他某个问题,他总能很快告诉你在哪期某本杂志上谁谁的文章可以参考。而30岁左右的科研工作者,即使非常牛逼的,也没有这个习惯,对他们来说,GOOGLE SCHOLAR的数据库就是他们天然的助手。


你说得很好,我的先生那一代人最大的财富就是对文献的把握

对展开的任何问题,他们都可以告诉你在什么地方找到什么文章(精确到图书馆的书架和具体位置),也可以告诉你这个领域谁做了什么。我们需要花很多时间来最终前沿的文章。

现在实际这方面的时间花得少了,更多是在学习研究方法:思考框架,提问题的流程,展开的步骤以及研究必须掌握的规范,以及作业的标准。效率要高得多。

但是要想做出最好的工作,仍然依靠判断问题价值的眼光(实际是前瞻性或研究的审美能力)和创意能力(实际就是灵感)。没有这两个东西,再努力的人也是垫底的铺路石。

研究成果多少看是否勤奋;但是是否能够获得突破成果或高水平成果与是否勤奋无关,与天赋有关。


2011-01-10 01:57:35 回复
瓦斯
2011-01-10 02:04:24
好几年前就有人写出这样的科幻小说了,还是成人的

就是几个邪恶的法官,要审问一个强奸嫌疑犯,就把他大脑中的信息提取出来,戴上头盔,把那些信息输入到自己的大脑中去。。。


我可不是科幻,前几年科大一位伙计就是从兔子的大脑里

接出几个电极,在搞视觉识别,据说成绩斐然。8系的弟兄可能知道得准确一点。我说多了怕胡说八道。


2011-01-10 02:08:36 回复
紫鳶
2011-01-10 02:57:18
目前,我们解决了人脑是如何思考这个问题么~

如果我们还不知道大脑进行逻辑思考的原理的话:这事还不好办吧。

忙总说的应该是目前关于“兔子大脑对外来信号的识别”有不错进展了,然后还要解决存储问题,最后还要攻克处理问题。

然后人类就可以爆发了


好像对逻辑思考的理解只是一个范式,或者说是外加的

实际人脑并不是这种思维方式。


2011-01-10 06:07:42 回复
光华岁月
2011-01-10 20:40:02
视觉信号是实时的

他们应该是根据视神经的活动信号来实时解码兔子观察到的图像,这个离从已有神经元组合内提取信息应该还有一定差距


我想可以退而求其次,直接从思考的人大脑皮层提取信息

要知道思考的信息处理速度比语言表达和文字表达的速度快N个数量级,这样提取信息显然比从写帖子或演讲效率高得太多了。

也就是对人大脑进行动态提取,比如提取项目管理经验,就可以让我在思考一个项目计划,流程或设计工作大纲时对我大脑活动进行实时提取,这样可以很快就把我可能需要N年才能写出来的经验和知识整理出来,再灌输进受体大脑同样的位置,他不就很短时间就获得相应知识和经验了?


2011-01-10 23:45:30 回复
一苇而立
2011-01-11 07:24:32
忙总,正如一定的思维和情感习惯塑造一定的人的面貌,

人的面貌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的人的思维、记忆和情感及其倾向。所以,如果真得是“思想”移植,那也是两个智能体的结合,没有所谓的完全移植。实际上,这里还涉及思想记忆等是静态的或动态的问题。

而至于人大脑的处理信息的能力阈值,我想,一个较低的界限是人身体对大脑的血氧供给能力。一种体型请参考,巨头大眼小躯体的“想象”外星人。

而生死,我想涅槃、转世等都指向了古印度宗教。这也许比所谓冷冻生命、保存思想可靠地多。


其实现在写书也好,讲课也好,都是在保存传输思想,保存

传输知识和经验,但是这种原始的手工操作效率实在太低,所以寻找高效率的办法是必然的,与宗教无关。只是在寻找新的生产工具或新的产业革命而已。

直接从大脑提取知识,经验或思想显然是最有效的。例如如果写字,我一天最多写1.2万字,但是如果只是想,我一天至少可以把30万字的文稿来回想好几遍,这就是效率的差距。如果能用上,人类能力将获得一次跃升。


2011-01-11 18:15:06 回复
szxy
2011-01-11 17:31:48
呵呵,您还对这种东西感兴趣?

感觉像99年的高考题,《假如记忆可以移植》。我倒是觉得这种东西还是不发展的好,技术进步越快,可能人类离毁灭的边缘就越近。


光华岁月
2011-01-11 17:50:58
这需要对脑部神经元活动实时观测

不是插几个电极那么简单,而且需要强大的计算机及算法来从无数个体神经元活动中提取所需要的信息。我不认为我活着时能看到,哈哈。


Levelworm
2011-01-11 18:13:50
我觉得可能不会接受不了

但是会“记不住”很多,纯猜测,呵呵。毕竟现在对大脑结构人类还没有太多了解。


其实纯粹的知识倒是不需要记忆,找谷歌就可以,关键

是那种瞬间判断的感觉(直觉,经验,灵感,反思等等)需要传递,这是人类的精华,也是与其他动物不同的地方。


2011-01-11 18:37:58 回复
楚庄王
2011-01-11 21:39:13
那情感呢?

如果情感能被传递,那“后人”岂不很辛苦?父一辈的恩恩怨怨“被”刻在自己的脑子里,剪不断理还乱。——即使是美好的感情,比如情爱,那就更麻烦了,岂不会导致错乱,甚至乱伦?

如果不允许情感传递,那么如何从感觉中将它剔出,像无线电原理那样滤波?还是先打包接受下来再删除?

所以,这个问题,我们可能今生也无法看到其变为现实了。


我想情感可能储存和处理在与理性逻辑不同的区域

所以可以直接剔除。我理想的目标只是提高人类学习知识,经验的效率,不必象现在这样,需要20多年才能掌握最基本的东西。效率太低。


2011-01-11 23:19:23 回复
三力思
2011-01-12 06:09:29
google在作这方面的研究,比如自动联想作文

脑子里的运作是并行联想式的, 几个关联的记忆回路互相反馈。同时模式分辨组找出其中的逻辑联系。讲出来和写出来其实要强化这个逻辑判断, 毕竟人与人的交流不只是重复官感信息, 还要加上情感和分析。 你不会和别人说你早上出来,一路数了多少棵树, 每棵树是什么种类, 几棵榕树, 几棵柳树。 你只会和别人说看到某棵树倒在路边,压到汽车这类的意外警告,某棵树冬天开花之类的奇谈怪论, 或树上花粉过多,搞得你过敏这样的亲身体验。


一苇而立
2011-01-12 07:08:46
解释一下,上面提到宗教并不是为了形而上学的目的。

而是感觉,现在的认知模型过于薄弱(当然这也是为了实验验证),并没有增加人类的智慧,对于全面解释认知结构等不让人满意。提到宗教是说,可以从宗教思想中吸取智慧和灵感(这也许对西方思维是颠覆式的),建立模型和验证。

您说得是读取“脑中的文稿”,这可能要假定人是用语言思维的,而且线性序列——而这对人类全体似乎站不住脚。

另外,多说一句,如果人工智能真正发展到您说的那步(认知科学有了里程碑的突破),人类可能已经被机器代替了,人的进化也终结了;如果“人”还存在,那也是人机合一。


大约70年代末或80年代初,日本在搞第五代计算机,当时其

领军人物有一篇论文,说的是人的定义必须重新考虑:应该是机械化动物或人机一体动物。当时给国内震动是比较大的。

实际上现在的技术储备,已经可以实现信息动物这个设想:例如可以把信号线直接与视觉神经连接,通过外围接口,接上红外传感器或微光传感器,通过解码,人类就可以实现猫科动物或猎鹰的视觉;把信号线与听觉神经相连,外接传感器后进行适当解码,人就可以听到超声,实现类似蝙蝠或海豚的超声定位;把信号线与嗅觉神经相连,外接传感器后进行适当解码,人就可以象猎犬一样辨别气味,甚至用气味诊断癌症(目前受过训练的黑背可以做到)等等等等,人类就成为超人不是。

如果再把海量存储植入大脑,再发明生物化学电池,能够用分解的肝糖元提供能量,连充电都可以节省。当然这时的植入CPU只是管理外围设备的接口和辅助大脑计算的模块。这时看书就是到图书馆高速下载而已。

实际上目前的胰岛素泵也好,心脏起搏器也好,钛合金人工关节也好,已经广泛应用。象胰岛素泵病人可以洗澡,游泳,完全不会影响接口安全,不会感染。



最后于2011-01-13 06:32:51改,共1次;
2011-01-13 06:07:22 回复
游识猷
2011-01-12 07:27:44
现在科学对大脑所知还太少太少

我猜,将来也许会有办法保留大脑中那些信息,但未必以有机物为物质载体。以一个硬盘来也没什么不好。

不过,就像忙总说的,到时候生命的定义或者要重写了。科学的进步总是伴随着伦理学上的争议。


未来的海量存储设备不是磁介质的,是光介质的,已经在试验

未来人类有可能通过植入这种存储设备,把人类有史以来的所有知识都存进去,并随时高速调用。


2011-01-13 06:09:24 回复
一苇而立
2011-01-13 07:55:17
忙总,继续讨论一下。

红外线传感器之类东西应该是类似于视网膜层次的,正如高清相机拍出的照片比人眼直接观察来的清晰,但并没有进入大脑认知的范畴。人的视觉器官也非常精密复杂,要不近视就可以治疗了是吧?我所知道的,现在宏观的认知模型大多停留在解释层次,而且其形式表达能力也不足(缺少物理学形式的简单方程),有些根本就是常识猜测。其使用的实验工具也具有严重的制约性,从有机高分子到整个大脑皮层的路径根本没有打通。

不能将人脑与只能非并行处理的计算机混为一谈的。本人陋见,人工智能(AI)目前也缺少美的理论,更多是工程性和多学科交叉的。也就是说,认知科学和AI的进展没有忙总想象的乐观。人类的大脑和认知结构是进化的产物,是个巨系统,如果能对“记忆”单方面的成数量级提高,辩证的看,必然会引起系统其他部分的巨大排斥(除非人类的那些占绝大多数的“不用”的基因能够配合激活,开玩笑了)。记忆不一定能证明是还原论的,不像忙总想得那么简单工程。

当然,虽然困难很多,但是认知科学的进展还是很令人振奋的,具有一种希望的号召力。我所认为的,我们的认知也会“飞起来”,但不是那种朴素的“插上翅膀”,而是借助建立在空气动力学理论基础上的“飞行器”。

至于人机合一,好莱坞的科幻电影已使其大众化了。经典如《黑客帝国》(The Matrix,忙总不妨一看)等很多。事实上,很多的曾经的科幻小说、电影已经是现实了。现在的科学家可能走得比您认为的远,而且心安理得。


世界的本质不是还原论的,因为涌现无处不在,还原论对

涌现束手无策。所以分析的方法到头了。世界实际是生存的,所以科学研究方法面临革命。

当年看怀德海《分析的时代》多么激动,现在又多么不激动,因为他们被淘汰了。

目前复杂系统研究试图解决涌现问题,但是还一直没有找到突破口。


2011-01-13 18:54:35 回复
明雪积
2011-01-13 19:10:04
涌现是不是观察的系统范围过小?

放到更大的环境里,涌现 可以再次被纳入进 可还原的系统里?

猜的,忙总可以展开讲讲吗?方便的话。


要将涌现讲清楚,几乎要把复杂系统的主要问题都要讲清楚才行

我在西西河还不会编辑数学公式,图表和图像,暂时靠语言可能说不清楚。不过如果真的有兴趣,可以参考一下以下著作(数学要学过偏微分方程和数理统计):

1、尼科拉斯G普里戈京《非平衡系统的自组织》科学出版社

2、哈肯H《高等协同学》科学出版社

3、许国志《系统科学》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4、霍兰JH《隐秩序》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2011-01-13 19:29:03 回复
一苇而立
2011-01-14 06:33:02
我也赞同世界的本质不能单靠还原论。

emergence实际上与还原论各成一套体系。我感觉emergence与人类的解释这个概念关联较大,也许得重新定义一套科学范式,至少寻找突破口得疯狂些。我所关心的,也不过在并行、仿真、演化、社群、混沌诸如此类的方面找出路,不过我相信科学会有突破,毕竟不管怎么说这也很多年了。感觉这东西非常有意思的。如果有了突破性认识,有缘见到忙总,一定向您鼓捣鼓捣。实际上,用语言或串行思考有点削足适履,更别提以书籍等物理媒介存储思想,爱因斯坦好像有类似的看法。

“世界实际是生存的”,“生存的”是“生成的”吗?


另外一句话:达尔文同样的证据既可以解释适者生存

也可以解释生存者生存。而生存者生存就是现在复杂系统最感兴趣的问题。涌现或混沌边界只是生存产生的表达过程而已。

但是复杂系统20多年一直毫无进步。可能的确是实在太难了。等于要重构大脑。


2011-01-14 06:44:30 回复
一苇而立
2011-01-15 07:03:56
忙总,这个“生存”是数学术语吗?在哪里能找到数学定义?

现在正在补数学。。。


我建议先看这本书,《复杂》,米歇尔.沃尔德洛普

陈玲翻译,三联书店,下载连接:

链接出处


2011-01-15 07:11:38 回复
返回索引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