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索引页

回应忙总的朱总理干的六件事(一)

cgangcm

2010-12-21 16:44:41



忙总的帖链接出处

先贴一个财政收入占GDP的数据

1977-2007,改革开放30年以来中国GDP及国家财政收入数据

  

  年份 GDP总值/亿 年增长率 国家财政收入/亿 年增长率 CPI增速 财政占GDP比例

  1977 3201.9 —— 874.5 —— —— 27.31%

  1978 3624.1 13.19% 1132.26 29.48% 0.70% 31.24%

  1979 4038.2 11.43% 1146.38 1.25% 2.00% 28.39%

  1980 4517.8 11.88% 1159.93 1.18% 6.00% 25.67%

  1981 4862.4 7.63% 1175.79 1.37% 2.40% 24.18%

  1982 5294.7 8.89% 1212.33 3.11% 1.90% 22.90%

  1983 5934.5 12.08% 1366.95 12.75% 1.50% 23.03%

  1984 7171 20.84% 1642.86 20.18% 2.80% 22.91%

  1985 8964.4 25.01% 2004.82 22.03% 8.80% 22.36%

  1986 10202.2 13.81% 2122.01 5.85% 6.00% 20.80%

  1987 11962.5 17.25% 2199.35 3.64% 7.30% 18.39%

  1988 14928.3 24.79% 2357.24 7.18% 18.50%15.79%

  1989 16909.2 13.27% 2664.9 13.05% 17.80% 15.76%

  1990 18547.9 9.69% 2937.1 10.21% 2.10% 15.84%

  1991 21617.8 16.55% 3149.48 7.23% 2.90% 14.57%

  1992 26638.1 23.22% 3483.37 10.60% 5.40% 13.08%

  1993 34634.4 30.02% 4348.95 24.85% 13.20% 12.56%

  1994 46759.4 35.01% 5218.1 19.99% 21.70% 11.16%

  1995 58478.1 25.06% 6242.2 19.63% 14.00% 10.67%

  1996 67884.6 16.09% 7407.99 18.68% 6.10% 10.91%

  1997 74462.6 9.69% 8651.14 16.78% 0.80% 11.62%

  1998 78345.2 5.21% 9875.95 14.16% -2.60% 12.61%

  1999 82067.5 4.75% 11444.1 15.88% -3.00% 13.94%

  2000 89468.1 9.02% 13395.2 17.05% -1.50% 14.97%

  2001 97314.8 8.77% 16386.0 22.33% -0.80% 16.84%

  2002 103935 6.80% 18903.6 15.36% -1.30% 18.19%

  2003 116741 12.32% 21715.3 14.87% -0.10% 18.60%

  2004 159878 36.95% 26355.9 21.37% 3.90% 16.48%

  2005 182321 14.04% 31649.3 20.08% 1.80% 17.36%

  2006 209407 14.86% 39373.2 24.40% 1.50% 18.80%

  2007 246619 17.77% 51304.0 30.30% 4.80% 20.80%

从1978年开始,财政收入占GDP的比例连年下降,到1993年的时候已经降到12.56%.就这还不是最危险的,最危险的是这12.56%其实还是大部分掌握在地方政府手中,比如当初广东上交中央财政就是基数包干的.可以说1994年前的中央财政基本上就是上海等几个富裕城市在撑着.

中央既然没有财力,那么权威相对来说就不够强大.在忙总以为分税制让中央有了财力,其实那是谬论.

大家在上表中可以看到1996年以后,财政收入占GDP的比例开始上升,分税制不过是分配方式的改变,如果改变分配方式就能有钱,那还要发展什么生产力啊.

实际上对财政收入上起作用的是增值税制改革,而分税制其实是中央权威削弱的缩影.也许大家不知道,在全国,除上海以外的所有地方都是分国税地税的,只有上海没有分.只要有点脑子的人都知道,二套班子,二个机构干同一件事是多么的浪费和低效,那为什么要分呢?因为中央政令不出中南海!而上海没有分正是因为江和朱都是出自上海,上海是非常听中央话的.国税如果用以前的事来比喻的话,那就是明朝派出的税监.

增值税的分成比例是75%中央25%地方,如果说地方财权真正不足的话,对中央来说就是一个命令而已.改成70%对30%或者其他比例没有任何难度.所以说把现在的地方财权不足怪到朱的增值税改革上是毫无道理的.钱已经收上来了,现在怎么分难道是不能改的吗?

实际上,现在欠债比例高的地方都是穷地方,正因为中央有了财权,转移支付给穷地方很多好处.如果是按照以前的财税体制,现在的穷地方还要困难10倍!

所以,对这件事我的总结就是,朱通过改革税制为政府揽财,财政收入占GDP比例明显上升,如果有人认为10%左右的收入能够支撑我国的政府,那就是朱做错了.如果认为到他离任时,18.6%是多了,那也是他错了.对他离任后的比例和分税制的比例,他不应该对此负责任.


通宝推:三力思,晨枫,黄河清,天涯浪子,maomaoshen,

12 条留言

1900-01-01 00:00:00
cgangcm
2010-12-26 02:21:30
[B]再来说说教改医改房改(二)[/B]

朱做副总理时是什么情况呢?教育由于经费不足,无力给国家提供合乎要求的高级劳动力(大学生太少)。医疗由于政府财政不足和国企的大面积亏损,公费医疗欠账太多。住房由于同样的原因根本造不了多少。

如果要改革,我想大家只要看二点:一、投入有没有增加。二、受益者是谁。只要把握了这二点,就能作出正确判断了。

上文已经说过,朱上台后最主要的就是理财(或者说揽财),教育经费的比例虽然没有提高,但是绝对数年年增加很多,我曾经是个教师,当时教师的工资和我后来的公务员比,只是三分之一不到。应该说投入没增加,但在分配方式上我绝对认可朱相的做法。大学扩招,教育市场化是用和原来差不多的钱,培养了几倍的大学生!原来的精英教育虽然使能考上大学的精英受益(享受了国家教育资源的很多人出国了?特别是清华毕业的,据说有1万多在美国加拿大?),难道中国只有高智商者才配受高等教育吗?虽然大学扩招中出现了很多问题,比如教育质量下降、贫困地区学生负担加重,扩招太猛就业困难,但我认为让更多的人能接受高等教育这个思路是对的,效果也是比较好的。

公共卫生的投入在财政中的比例是上升的,由于财政的快速增加,医疗卫生的投入实际上增加很快。但是朱的分配方式我认为是不好的。对农民在他当政时几乎没有给什么医疗的好处,对工人是大幅减少,而公务员是完全没变,更加不好的是医疗费用上升大大超过经济发展速度。个人认为医改绝不能算成功。

住房虽然国家的投入越来越少,但我认为这恰恰是朱最成功的地方。解决住房情况很简单,就是一个钱的问题。上世纪90年代,上海人均住房多少?好像才4平方多一点!!!到2001年是10多平,现在户籍人口人均数已经达到33平,即使算上外来人口,也绝对超过20平。朱的公积金政策、预售、按揭对房产的发展居功至伟。到他下台为止,地价基本还在正常范围,至于以后的大幅连年上涨,应该不能算到他头上。


通宝推:天涯浪子,
最后于2010-12-26 22:39:33改,共3次;
政府放弃自己的责任(不管什么理由),就像儿子放弃抚养

自己的父母,不管什么理由,都是犯罪。


2010-12-26 23:39:26 回复
cgangcm
2010-12-26 20:15:17
[B]再来说说1994年货币贬值那件事(三)[/B]

先来说说购买力平价。

世界银行有一个购买力平价的数据,就是说把各个国家的GDP不是按汇率和别一个国家比较,而是按某些产品和服务的综合价格来计算。那么这种计算方法是否科学呢?

先举个例:A国只能生产自行车,B国可以生产小轿车和自行车,B国1辆小轿车等于100辆自行车。那么如果以自行车来相比的话,A国的100辆自行车应该也等于B国的1辆小轿车。但是A国由于需要B国的小轿车,自己不能生产只能到B国买,要买B国的小轿车只能先卖自己能生产的自行车,但B国也能生产自行车啊,所以A国的自行车只能降价卖给B国。这样的话A国卖了120辆自行车才能买B国1辆小轿车。如果反映到汇率上就是真实汇率比购买力平价低20%。

在货币自由兑换的国家中,理论上汇率是围绕一个值上下波动,受本国以及其他国家的经济影响、利率政策、政治因素等各方面制约。如果一个国家本币让市场人士认为高了,那么就会有人卖出本币,买入外币,索罗斯就是这方面的高手,当初英镑、泰铢就是被他干掉的。如果本币低了那么就是卖出外币买入本币。所以始终是处在动态平衡中的。

以上所说是指货币允许自由兑换的国家。

但中国到现在为止都不是自由兑换的。

中国的汇率从1978年开始连年下跌,到1994年一下子贬值到8.28,其中1994年这个举措我认为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导火索,无论怎么推崇这个举动都不为过。这其中肯定有朱总理的想法在内,当然也是中央的决策。那么这个举动好在什么地方呢?

在货币非自由兑换的国家中,央行的外汇买卖实际上不是和国外做的,而是和国内的进口商和出口商(用汇人和结汇人)。当国家定的汇率高于真实汇率(比如黑市汇率应该更接近于真实汇率)时,很明显这有助于进口商而不利于出口商。

从1978年起,国际开发银行在中国推动了多个项目的建设,给了大量的贷款,而日本的无息贷款援助也让中国获得了很多资金进行建设,但是由于汇率的不恰当,导致连年进口大于出口,最困难的时候外汇储备几乎见底。而由于出口的不利,中国的汇率只能被动地不断向下调整,由于汇率的不断调整,免息的日本贷款到中国最后还款时几乎是原来的三倍还多。

在1978年时,提出了一个目标,就是到2000年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当时已经是接近300美元,想来22年翻个三倍怎么算都是一个很容易达成的目标,但到了1993年由于汇率的连年下跌,发现这个目标已经不可能达到,实际上也没有达到。

所以1994年的汇率改革就是顺利成章了,人民币汇率大贬值后,实际汇率终于低于真实汇率了,这时候就是对出口有利对进口不利了。

众所周知,中国经济发展有三驾马车,分别是出口、投资、内需。内需一搞起来就会通货膨胀,90年代的大通胀让国家领导人心有余悸。而投资对当初的政府来说是个天方夜谭,10%多点财政收入,差一点连军队都养不活,拿什么来投资啊,所以发展出口学习四小龙是必然的选择,如果没发展出口,那么中国现在就是另一个印度!可以看看二个国家80年代的GDP统计,根本就是难兄难弟。

维持固定汇率是要有成本的,维持比真实汇率高的实际汇率比如当初的中国现在的朝鲜以及其他一些国家,那么需要用行政手段军事手段强制出口商出口并把外汇上交给国家,当初中国有个专用名词叫“出口创汇”,由于汇率上没有补贴,中国的产成品很难出口,出口的就只能是资源了。

而维持比真实汇率低的实际汇率,也是需要成本的,那就是央行有法定义务收购出口商的外汇。中国央行为此有了2万多亿美元的储备。

在这里再次说明我的一个观点:央行收汇必须付钱,付钱就等于增加负债,这里有很多人的观点是央行负债增加只能是印钱,实际不是这样的。央行负债有三块:1、印钱2、存款准备金3、央票。任何一个国家,存款准备金即使不通过收购外汇成为基础货币,也会以其他方式进入基础货币的,比如1978年到1994前的中国。所以央行收购外汇主要是存款准备金的投放方式大搬家,其次是央票的发放回笼资金收购外汇(有许多人偏要把次序颠倒讲述,他们说是先投放了基础货币再用央票来冲销,这不是没事找事吗),一个很明显的现象,存款准备金率增加央票的发行就减少;最后才是印钱收购外汇,而且实际上印钱是最受控制的项目,根本不可能外汇顺差多一点就多印一点。

所以从上面来看,维持一个低汇率并不是很艰巨的任务,当然由于中国的科技进步,出口的竞争力越来越强,实际汇率与真实汇率的差距越来越大,汇率升值是不可避免的,但只要不超过真实汇率,那么出口只会越来越好,不会变差。

最后说句大实话,内需就是花钱,而出口投资是挣钱,钱挣多了当然要花,但如果没挣到大钱就把钱花个一干二净,又要福利又要加工资还要住大房国外旅游,那么这个国家基本是没希望的。所谓的“拉美化”就是榜样。

对朱总理来说,他总的来说是关注怎么挣钱,怎么当家,而怎么花钱他是弱项。现在的免农业税、全民社保(有很大的窟窿)、农村合作医疗其实都是花钱,有些人记着花钱的好当然没错,但对挣钱的人满怀偏见就实在不应该,没有前人栽树何来后人乘凉!



最后于2010-12-26 20:45:52改,共1次;
我想先得搞懂汇率是什么东西,不是单纯的货币价格

是国与国之间整体经济运营效率的比值。


2010-12-26 23:36:10 回复
常识主义者
2010-12-26 22:38:32
请教个问题

任何一个国家,存款准备金即使不通过收购外汇成为基础货币,也会以其他方式进入基础货币的,

我曾经听农村信用社的人说过,因为信用社本身收储困难,所以就从人民银行贷款,然后再贷给农民,从中挣取利差。

这个从人民银行贷来的钱是不是就是各商业银行存入的准备金?这种方式是不是就是你说的存款准备金以其他方式进入基础货币?


这句话是常识性的错误,金融系大一学生都不会犯。

“任何一个国家,存款准备金即使不通过收购外汇成为基础货币,也会以其他方式进入基础货币的,”


2010-12-26 23:37:56 回复
天涯浪子
2010-12-26 23:10:54
我对忙总的总结只说一句话

当时没有这样的改革,死的更早更快。


cgangcm
2010-12-26 23:41:37
同意

但可以认为这个比值应该有个中间值,自由兑换的国家围绕这个中间值上下波动.而实施固定汇率的国家汇率最好在这个值下面.国家经济运营效率提高了,那么可以升值一下.如果运营不好那应该快点贬值,比如98年时的东南亚.


你知道我们国家的汇率形成机制和决策流程吗?不知道不要乱说

免得大家笑话你,我是为你好。望文生义在西西河是占不了便宜的。


2010-12-26 23:44:18 回复
cgangcm
2010-12-26 23:58:55
看了下基础货币的定义

存款扩张的基础是商业银行的准备金总额(包括法定的和超额的)加上非银行部门持有的通货,可称为基础货币或货币基础。由于它会派生出货币,因此是一种高能量的或者说火力强大的货币,故又称高能货币或强力货币.

请指教,央行提高准备金率是扩张还是减少基础货币.


存款准备金本质是行政手段,只能暂时冻结派生货币

的产生能力,并不能消灭。

而且存款准备金并不能收购什么基础货币,本来就是商业银行的钱,凭什么央行能用?更不会以其他方式进入基础货币。

是冻结能力。就像你在冷库里一只手被冻僵了不能动,不能打人,当这只手还是你的。


2010-12-27 00:05:57 回复
cgangcm
2010-12-27 00:17:00
呵呵你看过央行的资产负债表吗

或者再看看基础货币的定义.

就从定义上来说,准备金率增加,那么央行的准备金数额就加大.(这句话有没有问题?)

既然准备金数额大了,怎么会减少基础货币,怎么会导致货币收缩?

收缩是因为减小了货币乘数.而二者一个增一个减,实际上等于没有增减.这就是中国准备金率到17%还是货币泛滥的原因.

在央行的资产负债表中,清楚地表明,存款准备金是央行的负债,既然是负债,央行为什么不能用?你向别人借10W还要付利息,你这笔钱不能用?事实上央行把它全拿来换外汇了.


cgangcm
2010-12-27 00:32:06
请解释一下外汇是用什么买的

链接出处


我只想告诉你,存款准备金与基础货币是两个概念

至于为什么是两个概念,我想你得好好看看你的货币金融学教材,不懂可以自己找老师问去。


2010-12-27 00:35:56 回复
cgangcm
2010-12-27 00:39:59
确实是二个概念

所以我说是存款准备金通过各种方式成为基础货币发放,当今最主要的途径是收购外汇.

如果我错了,请明确指出.

当然如果您坚持认为存款准备金央行不能用,那么就请顺便解释一下外汇是用什么收购的.


外汇当然是发行基础货币收购,但是与商业银行存款准备金无关

不管有多少存款准备金,都不能阻止央行发行基础货币收购外汇,有多少收多少。就算存款准备金为零也是这样(当然不可能为零,因为有基础货币就有存款,有存款就有存款准备金)

至于存款准备金,本质是存款保险,一旦商业银行出现支付危机,就要动用救援。而且存款准备金是动态的,随时随商业银行存款变化,商业银行存款下降,就算保证金率不变,存款准备金也会下降(也即退还商业银行)。

央行发行基础货币另外一个渠道是对商业银行再贷款。

原则上我们基础货币发行多少仅仅与货币政策有关,(实际受限于美联储和外汇收入:贸易项下和资本项下,以及外汇投资收益)。与存款准备金无关。

存款准备金与货币政策有关,是派生货币数量控制工具。

举例来说,明年货币供应量预计7.5万亿,是从需求推出来的。至于这7.5万亿有多少是外汇收购释放的基础货币(相当部分会被央票冻结),多少是央行再贷款,是国家机密。这是货币投放。

而存款准备金是调节货币供应量的行政手段,这是货币控制。

一个是货币流出口控制龙头之一,一个是货币流进口控制龙头之一。换句不严谨的话说:先有基础货币,才会有存款,有存款才会有存款准备金。所以存款准备金是基础货币的孙子,而不是基础货币的父亲。

不知是否讲得明白。西西河不能画图,语言说起来很绕。



最后于2010-12-27 02:17:46改,共1次;
2010-12-27 01:13:17 回复
cgangcm
2010-12-27 03:16:39
请看看资产负债表好不好

不管有多少存款准备金,都不能阻止央行发行基础货币收购外汇,有多少收多少。

会计准则告诉我们,不存在无中生有的货币。

央行的货币发行很明确,现在就是4万多亿。请问20万亿的外汇如何通过4万亿来收购!



最后于2010-12-27 03:32:11改,共1次;
我怀疑你没有看过一本正规的货币银行学的书,都是在百度

上学习。

从基础货币的运用来看,它是由两个部分构成:一是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包括商业银行的库存现金以及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准备金存款);二是流通于银行体系之外而为社会大众所持有的现金,即通常所谓的"通货"。

在现代经济中,每个国家的基础货币都来源于央行的投放。

央行投放基础货币的渠道主要有如下三条:

一是直接发行通货;

二是变动黄金、外汇储备;

三是实行货币政策(其中以公开市场业务为最主要)。

由基础货币的投放渠道,我们可以看出,基础货币的决定因素主要有:

(1)央行在公开市场上买进证券;

(2)央行收购黄金、外汇;

(3)央行对商业银行再贴现或再贷款;

(4)财政部发行通货;

(5)央行的应收未收款项;

(6)中央银行的其他资产;

(7)政府持有的通货;

(8)政府存款;

(9)外国存款;

(10)央行在公开市场上卖出证券(央票为主);

(11)央行的其他负债。

在以上这11个因素中,前6个为增加基础货币的因素,后5个为减少基础货币的因素,而且这些因素均集中地反映于中央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上。我们不难看出,在以上这些因素中,有些是中央银行所能直接控制的,其中最主要的是公开市场买卖;而有些则是中央银行不能直接控制的。但是,对于这些不能直接控制的因素,中央银行可通过运用其公开市场业务,来抵消这些因素对基础货币的影响。因此,一般认为,基础货币在相当程度上能为中央银行所直接控制。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货币与金融统计手册》(2000年版)

言尽于此,不再回复。另外请自己上央行网下载2009年货币政策实施报告,看看基础货币发行数是多少,不要再误人误己。


关键词(Tags): 基础货币
2010-12-27 04:41:35 回复
郭嘉
2011-01-21 09:06:23
我觉得提存款准备金主要是防止商业银行过度贷款

其实是冲着房价去的。商业银行是有钱就贷出去的。而且只贷给有权有势的人,长久下去,富有阶层就被固化并且不断的集中了。钱在两个圈子里转,一个越转数量越大,持有人在变少;一个越转数量越小,持有人在扩大。


返回索引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