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索引页

管窥那些破产的三线企业~写在前面的话

一无所之

2010-12-20 08:31:16



看了忙总的帖子及相关的讨论心中五味杂陈,难以平复。

作为一名三线子弟,觉得有必要写点什么~~作为开始,先圈定一下范围:

我不打算在我的帖子中,探讨诸多政策的得失以及各种相关的设想。我没有那样的能力来驾驭这样的话题。

我不打算在我的帖子中,来评论X相抑或其他人的得失。我连一个人都管不好,更遑论评论一个国家管理者的功过是非。

我无意歌颂抑或批判某些相关的组织或者群体,如工人抑或农民。因为我的生活经历有限,阅历与知识都无法提供相应的有效支撑。

我的帖子叙述的范围,仅仅局限与国有企业的一类~三线企业,这个已经进入历史词典的群体。

我之所以写这样一个帖子,目的很简单,是以我个人的视角,介绍一下这样的企业~~介绍一下这些企业里的职工~我的父辈。

我写这样一个帖子,是希望大家能够同情这些破产三线企业的职工么?不是,彪悍的人生无需解释,他们的生活经历远远比我们这一代或者是我们的后人要丰富、要充实、精彩的多,他们彪悍的人生不需要同情,但是我们应该对他们存有一份起码的敬意。

我仅仅希望,通过我的帖子,有人能够对三线企业或者是类似的已经破产的国有企业有一定的了解。

他们不是靠别人血汗供养的,他们不是效率低下的代名词。

他们的牺牲他们的劳动,是我们现在享受生活的工业基础的一部分。


通宝推:洗心,大圆,GWA,atene,秦筝,老马丁,蚂蚁不爱搬家,方恨少,bldc,
铁手 转自龙门客栈。最后于2010-12-20 08:38:16改,共1次;

5 条留言

1900-01-01 00:00:00
坚持写下来,很有意义。我对三线企业不陌生,我的长辈

就在061,而且对那种生活也熟悉,可是对企业内部了解太少(保密),所以一直只知道艰难度日(直到南斯拉夫大使馆被炸)。

中国现在也离不开这种企业,没有,我们自己心都发虚。


2010-12-20 08:36:50 回复
朴石
2010-12-20 21:28:31
美国人帮大忙了呀

炸馆时我正好在绵阳搞毕业论文,那会中物院那帮科研队伍现在看还真是挺悬的,老的退的退了,死的死了,收入低,年轻人没几个安心搞科研的,解散的小道消息也不是没有。人心散了,队伍不好带。为留一个年轻骨干,头头发动自己所有社会关系张罗解决骨干同志的老婆问题,美国人还是猴急呀,要耐住性子再等三/五年,这看家家底人才的传承还真能给搞个大断层出来。同一时期,见过一个远亲,搞飞机的,也是窘迫的很,正琢磨着怎么换换地方。

后来,美国炸馆了,几个头面人物排着队跑绵阳,话撂的很干脆,要钱有钱,要物有物,再以后刚去的大学生抽烟都起码是熊猫/红塔山什么的,找对象根本都不用自己着急,大妈大爷早就盯着呐。后来听说那屁大地方堵车很厉害。哈哈。搞飞机那个后来还是搞老本行,提拔了,整天忙的屁颠屁颠的。


这段经历我也体会很深,他们一个项目论证M年一直不批

炸馆后一周就重新上会讨论,半小时就批准了。


2010-12-20 23:26:06 回复
西行漫记
2010-12-21 07:12:47
经历了那么三个阶段

1)第一次海湾战争,某些人没想到伊拉克那么不经打;

2)两岸危机,灯灰公然抛出哑弹论,由于内鬼我们的威慑适得其反,随后美第七舰队乘机介入;

3)领馆被炸.


某现在在西西河还有众多粉丝的人,坚决反对任何军工项目

理由是不能吃,不能穿,浪费。而且声色俱厉。使馆被炸后,在电视上流眼泪最多的也是他。真是好演员。

不是其他人拍桌子,很多杀手锏项目还是过不了审批立项关的。


2010-12-21 17:23:32 回复
老调重弹
2010-12-21 17:45:33
要不怎称yd哪?

那人要的就是面子、囗囗声声民主民生、战争没打起来就抢镜头表演流泪、看房价问题差不多是自编、自导、自演。

自编、自导能力实在太差、就只能在自演上多做功夫了。

可关健他卡个重要位子、实在是一声叹息啊、大家再忍一年半载吧。


手表不准
2010-12-21 18:23:38
忙总,军工问题不是朱能定的。

经济部门反对投资巨大的军工项目,甚至是杀手锏项目是有传统的。张爱萍之子张胜写的回忆录里就提到当时反对原子弹工程的就是主管经济的那帮人。

他的报告,给中央开出了一个吓人的清单。他举例说:“生产二氧化铀所需的树脂,明年需要320吨,而今年才生产了20吨,还不到十六分之一。要满足二机部的需要,要各种设备1305项,82000台、件。各种仪表436项,5100台、件;新技术材料240项……”可怕啊!怪不得主管经济的部门坚持要下马呢。

至于八十年代,砍了那么多项目,除了邓还有谁能拍板?

然后就是军队经商,自己去补足军费缺额。

93-98,军委逐渐禁止军队经商(此时段也是朱上台的时段)。

99年5月,炸馆,从此军工迎来了好日子。

同年9月,朱视察绵阳九院,批下了好大一笔钱。

一句话:压军工是改开以来的一向决策,因为当时对国际形势的判断是:和平与发展,一个直到99年才被炸掉的判断。


返回索引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