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12-15 20:09:19
2010年12月15号,温家宝访问印度,将签160亿美元的经贸合同。
温家宝指出,“中印是互利共赢的合作伙伴,不是竞争对手,世界完全有足够空间供中印发展,也有足够空间供中印合作,中印经贸合作的前途是光明的。”
这个判断,是符合历史潮流的。也不是忽悠印度人或者自己人,也不仅对印度这么说,种种迹象说明,中国政府是真心这样想,也是这样做的。不管有什么样的历史情节与现存矛盾,发展经贸合作都是应该做的事。而且,这种以双赢为基础的合作关系,完全能够推进下去。
温家宝说,“中印两国市场空间十分广阔,两国人口多达24亿,占世界总人口的五分之二,国内市场潜力巨大。两国产业各有特长,印度在软件、金融、医疗等服务业和生物制药等高新技术方面拥有优势,中国以制造业和基础设施见长,可以互通有无,取长补短。”
这有客气话的成分,捧了印度一下。从两国的贸易明细来看,以基础设施建设为主,中国的“长”非常明显,而印度的“短”非常明显。印度非常需要中国,中国相对来说不怎么需要印度。
“2003年-2008年的5年间,中国自印度进口的主要商品包括:矿产品、棉花、化学品、药品、钢铁、塑料及塑料制品、铜及其制品、珠宝及贵金属等,这些商品约占中国自印度进口总额的90%。而同期印度自华进口的主要商品包括:电机电气设备、机械器具及零件、 工程机械等机电产品、有机化学品、钢铁及其制品、焦炭等矿物燃料等,其中中国的机电类产品占据中国对印出口的半壁江山。”
这个描述还有新发展,这两年进入印度的中国基建公司非常的多,几十亿美元的合同都出来一些。目前正式说法是,中国是印度的第二大贸易伙伴,次于美国。论进口额,再考虑产品性价比,中国已经远超过美国,是印度最重要的进口来源国。如果2010年真实现600亿美元,据西方媒体说,将是印美贸易额的1.5倍,其实已经是第一大了。而印度是中国第九大贸易伙伴,可以认为现阶段重要性还不高,主要是看潜力,增长快于别的国家。
上月奥巴马访印,也有经贸大单,号称高达百亿美元,不过半数是军火。从发展经济来看,远不如中国这160亿美元实在。等于是印度给美国送礼,奥巴马声称能创造5万个职位。但我很怀疑这种算法,奥巴马是在忽悠,因为美国失业率太高。这也说明,美印贸易合作潜力远不如中印。美国其实是想从政治上拉住印度。
按照传统说法,要搞“地缘政治”。美国拉印度合伙对付中国,中国反拉印度友好。美印“民主一家亲”,中印“远亲不如近邻”。我认为这都是虚的,意义不大。对中印这样的大国,这年头“地缘政治”或者“民主政治”没有什么用处。小国可能投靠一下,大国稍帮一下能有大用。中印人这么多,说到底得靠自己。中美、中印、美印,政治上无论敌对友好,还能怎么样?印度会为了美国和中国死拼,往喜马拉雅山上拱?不可能的事。中美搞起热战?也不可能,打韩鲜都费劲。说到底还是得搞经济。
搞经济的好处就是,你再怎么互相看不上,也还是合作的好。哪怕就不是“友好合作”,只要能合作,做的事就有意义。中国和西方国家,说实在的政治上完全谈不拢,没有共同语言,搞不下去的,搞就是敌对。但经贸合作是可以的,政治上敌对也不要紧,实践证明完全可行,台独分子都可以来搞经济。等经贸合作搞到一定程度,共同利益很多了,“地缘政治”就没意思了,到时自然就知道。哪怕就是和印度这样反中情绪严重的国家,也可以做成第一大经贸国。
这是新时代的潮流,要发展现代的经贸关系,不要以战争为手段的“地缘政治”。除了美国打伊拉克阿富汗,新世纪地球上没有什么战争。而美国也没打出什么名堂,一般认为是陷入泥潭。中国是另一个典型。政治上非常的被动,自保都不一定够,搞那种拉谁打谁的“地缘政治”没搞出什么名堂。花那么大精力在朝鲜搞“地缘”,我认为成效不好,朝鲜当局并不为中国利益考虑。也不是说失败,而是这种“地缘”本来就搞不出啥东西,落后于时代了。不用当外交高手,就把“钱”字贴脑门上出去混,大家都奔着发展,自然就有大的成果出来。
对于印度也是这样,拉它还是打它,都那样。就闷头发展经贸,就对了。不要有啥复杂的考虑,管它奥巴马是怎么拉印度的,反正是无聊的事。这就相当于中国以前对付“和平演变”,你怎么防它或者如何去辩论,都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就发展经济,“发展是硬道理”,都奔着挣钱去了,这个问题就没意思了。
再进一步到经济本身,国与国之间有竞争,但更大的意义在于合作。中国和东南亚国家曾经有竞争,后来竞争力超过它们了,但这不是毁灭性的事。在以前的时代,军力大发展,多半就要把周边国家武力征服,在现代经贸中不是这个逻辑。甚至在全球经济危机局势紧绷的时候,也还是要大搞经贸合作。现代社会的经贸合作,它的理论基础是“双赢”。竞争力强,那么在双赢关系中挣的多一些,当然要大力推进经贸发展。竞争力弱的,挣的少一些,但也还是有好处,强过不搞。
这是中国发明并大力推行的“现代经贸”理念,我认为是中国在意识形态上的有力武器,可以对抗西方推行的“民主自由普世真理”,而且必将胜利。中国推行的“现代经贸”,和西方发达国家主导的“全球化”不同。中国是以“双赢”为基础的,有无可比拟的生命力。发达国家搞的“全球化”,过于贪婪,很多时候只是跨国公司“单赢”,有时会搞出大问题,引发冲突。不用多说,从合同条款就能看出,和中国合作显然是双赢,而跨国公司就是来吸血的,血吸干就跑了。奥巴马这回的军火合同,实质是一种吸血。例子在这就不多说了,实在太多。
这方面的理论与实践值得好好总结,做成体系化的“现代经贸”理论,对外宣传上想办法,我相信是一个很好的突破点。在国际舆论上,中国一直比较被动,这是一个好机会。社科院、中宣部等机构应该好好组织研究。美国成天吹“民主自由”,这是它的舆论体系根基。但实际搞起双边关系,吃美国亏的实在太多了,这是它的命门,地球上很多人恨。中国应该以取代“民主自由”为目标,把中国推行的“现代经贸”理念做成“普世真理”。
以前其实中国有过尝试,无论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还是“三个世界”理论,都是往这方面想。曾经搞过“全世界人民团结起来”,“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造反有理”,这是输出革命,影响很大。实践中应该是搞过头了,实际是被敌对势力镇压了,中国吃亏也不小。但这说明,中国的文化底蕴,即使在实力不强的时候,也可以有很大影响。现在,中国实力已经今非昔比了,是时候站出来引领时代潮流了。理论上实践上都有不少经验了,发达国家又碰到困难,时机比从前输出革命要好得多。
我认为这是一个很好的课题,有兴趣的可以来想想,如何收集案例、体系化、理论化,值得持续关注。最近在缅甸、印尼、泰国、老挝、柬埔寨等国的大规模投资,在非洲、南美的投资,以及与印度的经贸合作,都是很好的案例,可以放进这个框架来研究。如果让对方接受了中国这套更先进的“普世真理”,可能比建一百个航母都强。
(完)
大家都知道,市场分隔是现代经济的最多阻碍。德国工业革命是在俾斯麦消除封建割据统一德国以后才发生的,当时统一就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中的东风。美国工业革命是华人修建的跨大洋铁路的东风释放出来的。
如今世界经济遭遇美国的冷战思维和地缘政治策略的割据,动则制裁排挤,在国际政治中拉帮结伙,“盟国-敌国”是美国外交政策的轴心。当今全球经济中最大一块不经济就是军备,人类最先进的资源用于毁灭财富,制造恐惧威吓。第二个不经济就是这种基于西方强权政治的国家利益和势力均衡分割的国际市场,阻碍资源的市场配置。西方是说服中国接受市场经济能够达到资源最佳配置的机制,但是,中国每每遭遇美国强制的干预市场的痛苦。
中国现在要改变美国的国际政治规则,就不要落入美国冷战思维的模式,美国启动冷战思维围堵中国,中国不吃这一套。美国用航母把日韩印越等与中国经济割裂,中国以“市场联合统一战线”把日韩印东南亚整合到一起,这是现代“合纵连横”的对抗,是两种国际政治规则的对抗。中国以“平等互利,相互尊重”的“连横”对抗美国“赢者通吃,得势不饶人”的“合纵”。
这是太极推手,美国拉印度压中国,以反倾销、非市场经济、人民币汇率操纵等等把美国市场的中国份额强行划給印度,好呀,印度经济上来了,又是一个巨大市场,全球经济饼做大了,吃不了美国那块还吃不了印度这块?中国市场也变大了,你美国不要中国市场印度会不要?
现在人们总是关注中国DGP超过德国了,超过日本了,这都没有意义,中美对抗是看谁是第一大贸易伙伴。要关注的是这些大市场如何被中国中国攻城掠地。什么时候欧、俄、韩、日、印、巴的第一大贸易伙伴一个一个地从美国变为中国,什么时候中国的“连横”就战胜了美国的“合纵”。当这些大市场变为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的时候,就有了以人民币取代美元作为国际贸易结算的需求。
美国轮胎特保税把中国挤出美国市场,美国就业就提高了?不见得,可能就是轮胎供应商换到泰国而已,此前许多产品都是如此,服装鞋帽就是挤掉中国换成孟加拉和墨西哥等。
美国不是看不到问题,但是,作为当今世界文明中心,其系统有自己稳定的负反馈机制,美国想转身都扭不过腰。当今国际政治的主权、国家、和民族的概念是西方工业化推到全球的概念,中国自古只有普天之下的概念、藩属关系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关系差不多,以前藩属有仪式性的朝贡,只要中国摆正心态,去掉死要面子的“独尊”,和平共处和藩属就没有两样,和平共处只是藩属的平等的表述,人口第一大国自然成为天然盟主。对待东南亚和对待台湾一样,变一国两制为两国两制,就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就是事实的藩属关系。
中印合起来是全球三分之一强的人口,美国要挺印度十亿人来加入消费全球资源,那么中国就插入这个市场的产业链中间。中国和邻国不单要平等贸易往来,而且,要有宽阔的胸怀,商业利益捆绑可以更紧密,打破国界和民族界限,多合股,多合营,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市场人员也可以合作,组成一个物流人员交错编织的一个全球经济网络,一个没有冷战思维分割的市场,这将释放出许多被压抑的经济效益,这和德国统一是一样的道理。
中国的意识形态就是全球市场,无论什么国家,民主也好专制也好,两种意识形态都没有全球市场意识形态强。只要和中国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下合作,中国来者不拒、多多益善。帕累托最优是不够的,共同富裕才是真理。共同富裕模式要由中国东部扩展到中国西部,再翻越国界扩展到东南亚,扩展到亚非拉,扩展到全球。
我们一些人还有幻想,还幻想保持西方主导的南北格局,以为中印两家中只有一家可以挤入北方,成为北欧一样的社会主义殷实国家。事实上,中国人均GDP还在百名徘徊,西方主导的资源耗费型全球经济运行系统根本容不下一个崛起的中国。以美国5%的人口消耗全球25%的资源来算,中国就可以消耗全球资源。我们一些人怕印度经济上来了全球资源就不够了,那是替美国人操心,美国都不怕印度起来,中国怕什么。美国主导的这个全球经济本身就是不可持续的,与其晚不能持续不如早不能持续。我们是在美国主导的全球经济规则下竞争,这个竞争最终要导致现有全球经济秩序的崩溃,一个中国崛起是崩溃,加上一个印度也是崩溃,中国不必为美国主导的全球经济秩序崩溃操心。
中国如果不能改变世界,中国就无法完成现代化、无法步入和平繁荣的时代。这是中国的宿命,也是中国的使命。除了中国,无人能领导全球经济走出黑暗。地不分南北,国不分阵营,双赢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人类的旗帜。
以现在的工业效率,要生产全球所需商品,一个中国就够了。
以现在全球的资源,只供给中国富裕后都不够。
印度如果发展了绝对不是美国的恶梦。
人类进入资本主义之后,总体生产能力永远超过消费能力,就业是永恒的难题,唯一的解决途径就是让部分外国人失业来保证本国的就业。如果印度实现了充分就业,其代价只能是大批中国人失业。
总体生产能力永远超过消费能力 源于是分配体系和观念的落后。
在一个好人组成的世界,永远没有过剩的生产能力。为什么呢?往大的说,宇宙是无限滴。即使世界上每一个人都有用不完的物质,我们还可以把多余的生产能力用于探索宇宙,为未来的发展进行理论、技术、物质储备啊。
现在生产能力过剩?拿去研究探索啊。知识结构不匹配?培养人才也是一种生产啊。 === 为什么做不到? --- 源于人性、人的素质、源于制度体系,特别是组织体系和分配体系。
人性决定了对长远投资的偏好低微。一项投资,10年20年没有收益,基本就当做亏本了。 但是对于人类而言,投资周期是可以更长的。很多亏本的东东,对于整个人类而言,可以看做是初期投资。为了一个艾因斯坦,人类是花了很多钱进行各方面储备滴。
越是优秀的制度,越能创造出一种机制,将人类的短期偏好延长,以便为文明的更大跨越进行投资。比如:股份制对英美早期的铁路和其他扩张;美帝的企业和金融安排对于二战后诸多领域的迅猛发展,比如:电子、CT等医疗器械和药物、互联网、生物技术。。。
如果把视野放大一些,比如探索整个银河系,那么地球上的人不是太多,而是太少了,如此浩瀚的空间里,见到个人就宝贝的不得了,呵呵。
俺是天马行空啊,不过即使比较现实来看,唯一的解决途径就是让部分外国人失业来保证本国的就业。如果印度实现了充分就业,其代价只能是大批中国人失业。 也是过于绝对了。
俺的一个观点(剽窃马恩的)就是:要把人的再生产、知识的传承和创新纳入到经济体系中来!!! 美帝基本标志着目前西方经济学范畴能达到的顶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要真的伟大,在视野和范畴上要有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