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12-01 23:15:09
(这是我首发在风眼论坛的帖子,搬到西西河来,不知算原创还是转帖。)
前几天接到一个电话:你是小忙吗?我说:我是,请问你是谁?
答:22年前我们是同事。
我有点发懵(我经常处于这种状态):请问22年前我在干什么?
答:哈哈哈,反通货膨胀呀。
我惊喜交加:喔喔喔,我知道你是谁了,你从哪里钻出来了?咦,你的声音变了好多,好像当官的人在说话。。。。。。
后来我赶去他在奥林匹克公园附近的新居见面。原来的一位老大哥,90年代初期就被外派国际组织工作10多年,快退休了才回来,现在挂一个有名无实的高官头衔。快20年没有见面了。让我惊奇的就是他又掺和到反通货膨胀小组中了。
真是历史经过22年循环,又似乎回到起点。
一杯清茶,一夕深谈,我不由得疑问:目前的办法不就是我们22年前发明的反通货膨胀王八拳吗?
答曰:说明王八拳有生命力呀。
所谓反通货膨胀王八拳就是:釜底抽薪+行政措施+定点清除。
釜底抽薪就是控制货币;
行政措施就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该管就管,该抓就抓,不爽,请去美国;
定点清除,按当年紫阳真人解释:谁让我不爽一时,我就让他不爽一辈子(这几天马上要出台的扰乱市场秩序条例就是,处罚一点不比当年打击投机倒把罪轻松)。
现在经济学是显学,不管什么货色都敢上来瞎吵吵,我也不能免俗,以一个经济学文盲身份来胡说,博大家一笑。再说这个论坛新开张,也得有点喜庆不是。
再次声明,本人不懂经济学,当年参加反通货膨胀课题纯粹是作为计算工具参与的:数据滤波;回归分析;建模;趋势外推;政策模拟等等。上述乱侃如果有常识错误不可避免。
这个坑我会尽快填满的。
乱侃反通货膨胀2、基础货币和货币乘数常识
乱侃反通货膨胀3、2009年10万亿天量货币投放
乱侃反通货膨胀4、目前对王八拳的一些共识
乱侃反通货膨胀5、谁该为通胀负责
理论上讲,造成货币流动性的主要因素有两个,一是基础货币投放量,一是货币乘数。
所谓基础货币包括银行持有的货币(库存现金)、银行外的货币(流通中的现金)以及银行与非银行在货币当局的存款。
其公式为:基础货币=法定准备金+超额准备金+银行系统的库存现金+社会公众手持现金。
货币乘数的定义是:央行创造或缩减一单位的基础货币,能使货币供应量增加或减少的倍数。
按最简单的模型,货币供给量=基础货币*货币乘数。
央行能够完全控制的只有基础货币,能部分影响的有货币乘数(通过调整法定准备金率和其他金融政策),但不能完全控制货币乘数,因而不能精确控制一个经济体系的货币供给。
因为公众的持现行为,商业银行的持现(超额准备金)行为,不完全受央行控制。例如央行投放了基础货币(例如外汇结算;公开市场操作,比如买入国债;或者商业银行再贷款),但是银行对经济形势悲观,或找不到风险低收益高的项目,不愿发放贷款而更愿意持现,这就导致货币乘数缩小,货币乘数缩小到一定程度,超过基础货币增加的效应,货币供给量就会萎缩,即流动性短缺。
央行主要通过公开市场业务操作控制基础货币(例如央票发行),征收银行体系的超额准备金,来影响货币乘数,进而影响货币供应和信贷规模。
货币乘数反映了基础货币的扩张能力,也反映了经济活跃程度,货币乘数的变化对每月新增货币和贷款起着重要的影响。
目前我国的货币发行机制,什么情况下向市场投放货币,数量是怎么确定的,发行结构和发行数量等等,以及CPI加权结构等等都是保密的,这些情况只有很少的人知道,例如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成员,主管副总理,董事会成员等等。(《人民银行法》里面只规定了“人民银行负责人民币的货币发行”,至于怎么发、按什么原则发、发多少、什么时候发,没有明确规定,这是黑匣子,涉及国家金融安全)美联储也一样保密。
所以目前市场上嚷嚷人民币超发的人都是在胡说,如果他真的掌握真实数据,可能国安就要请他喝茶了。
我们现在唯一可以从公开渠道得到的数据只有:M0,M1,M2定点,货币乘数,CPI ,PPI 等等。这些数据不足以判断人民币发行是否超发以及能够计算通胀率。
我国货币的发行,自前任总经理开始,实行西方国家的商业银行货币创造制度,也即就是央行通过再贷款借给商业银行基础货币M,商业银行把这笔钱贷给企业甲,甲企业再把这笔钱存入另一家商业银行乙,乙银行向央行上缴存款保证金r%,余下部分再贷给另一家企业丙,丙把钱存入银行丁,丁再上交保证金r%,余下部分再贷款。。。。。。如此反复进行下去,货币就会变成M/r%,当然这是理论值。(企业会留一部分流动资金,银行也要保留一些头寸,实际多年平均的货币乘数大约在4倍。)
这一段故意有点绕,实际是央行某领导解释相关话题的原话剪辑。
不知道这个权重的根据是什么
“所以目前市场上嚷嚷人民币超发的人都是在胡说”--呵呵,果然是谢国忠这个唯恐天下不乱的家伙在带头胡说。
顺便问忙总一句,您的作品会在风眼论坛和西西河同时发表吗?如果有的作品只在风眼论坛里发表,那我得赶紧把风眼论坛收藏起来。
被拔插头,风眼就是备份地方。西西河目前已经有点树大招风了。
88年太遥远了,而且当时还是计划经济,和现在不大好比。其实,最接近的就在不久前。07年的“双防”不知道还有人记得否。事实上,现在使用的那些手段,当时那样没有拿出来过。货币紧缩,物价管制,连一碗牛肉面都查的不易热乎。结果大家都看到了,兰州牛肉面分量大缩水。而股指从6000跌到1600,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人还是那批人,手段还是那些手段,2年前办不到的,现在就更别指望了
给我可能只能打自己脚趾头。
我们离开中国别无可去,只能希望她好,也只能为她好而努力。自己如果先把气泄了,没人可以就我们,大家一起死无葬身之地。没人想自杀。
全世界反通胀的力度和政策配套强度已经没有能够与中国相提并论的了,如果这还不满意,只好请去满意的地方了,例如美国?PIGS?俄罗斯?日本?你不会想去棒子的地盘吧。
至于2007年到2008年通胀的控制的结果大家都看到了,是很不理想,不过也不算太坏,至少不比美国坏。
是关于热钱的。
热钱的流入大部分是借助于外资银行的,外资银行干这个是轻车熟路,他们的很多中间业务收入来自于洗钱。而我国银监会因外资银行在整体盘子里所占份额小,实际上对于外资银行的监管是很不力的,无论是人民币业务这块还是非人民币业务那块。
说白了内外资金融机构在被监管方面待遇不同。
的数据我们老百姓很难得到。不过最近几个月增加不少,应该在几百亿或上千亿美元以上。
一杯清茶,一夕深谈,我不由得疑问:目前的办法不就是我们22年前发明的反通货膨胀王八拳吗
我估计
还得加上几块
大概深沪的股票市值是27万亿
香港的是22万亿港币
期货我没数字啦
现在每天的成交量深沪大概2000多亿
^_^
如果深沪20%
大概是5.4万亿
香港20%,大概是4.4万亿港币折合人民币是4万亿
大中华股市明年20%的话
哈哈
当时没这个蓄水池呵
所以
川流大海一讲我要搞资金池
我要挖坑
嗯
大中华股市大概10%市值没啦
所以
明年。。。。。。。
游资呵游资
他们不是没地方去吗
坑出来
泡沫还会远嘛?
资产泡沫化导致的金融风险。
在新浪什么的开个博客,把西西河的发文同时贴上去,这样便于大家集中阅读。
老铁居然还在定量宽松!
送花成功,可取消。有效送花赞扬。恭喜:你意外获得 8 铢钱。
参数变化,作者,声望:1;铢钱:0。你,乐善:1;铢钱:7。本帖花:1
最近接触了一些美国的工厂,小型的,百把号老墨的,在老美那边也算是血汗工厂了。基本的感觉,那些家伙都不识数,不会计算,于是良率一塌糊涂地低,成本一塌糊涂地高。但是现场管理,客户管理都很不错。半年以后看吧,也许会有特别的感受,毕竟在美国的百把号人的工厂是个什么样子,这算是第一次有机会深入。
他的小企业水平如何,真的还不知道。
央行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10月末我国外汇占款达218454亿元....,较上月增加5190亿元,。
2010年9月份,我国外汇占款195222.49亿元,
218454-195222=23000亿
几个字。其他占款被央票或其他手段冻结了,没有进入流动。这个央行货币政策报告有详细数据说明。
(4)、CPI权重将调整
目前全国正在进行CPI的基期轮换工作,2011年起中国将采用新的CPI权重。提高在居住、教育文化、医疗、通讯等方面的支出占CPI的权重,食品类比重下降。
房子就没的涨了。
政府调控有作用,但是中国人很容易跟风,往一个方向使劲。带来的必然结果是:
如果调控有用,那么越来越多的人跟着政府的真实节奏走,进而将危机推向更大、更难解决,然后就是总崩溃和180度转向。
如果调整没用,就是局部崩溃。
只有自然的不可预测的意外,才能调整经济结构。
所以,总崩溃还是局部崩溃,看政府的个人爱好了。
当然,如果出现了科技革命带来的社会升级,,那么就能逃出经济危机了。
中国崩溃的壮观场面,有的国家连为中国收尸的队伍都组建完成了。结果如何,我们可能不久要去收某些当年唱衰我们的国家的尸了。
你对中国太不了解。也对世界不了解。
我猜这帖子写得不容易,尤其有些人不理解不支持。
没有说服力。其实很多人不理解,不支持主要还是缺乏常识。
先好好过年再说。
时间就剩两个月,实施起来恐怕会很急躁;也不能保证春节之后会不会反弹。
有军令状的。所以真正的较量在明年3月以后。
喜欢读忙总的文章。自己写不得长文,简单的谈下看法:
(1)10月份4.4%的通膨,食品10%,菜价31%。呵呵,其他的应该没怎么涨。
(2)菜价恐怕还是和产业布局有关。长江中下游鱼米之乡现在都在开厂,上海的菜要从山东海南买,钱都花在过路费和运费上了。油价一涨,菜价自然涨。定点打击,是不是先打两桶油?
(3)加息是通杀,对结构性的问题作用有限。老美把利率降到.25%,就业也没啥起色。小川加息100个点,又能对菜价有什么立竿见影的效果?
今天抛售的粮油物资已经突破3000万吨。抓人也不少了(囤积居奇,哄抬物价)。
其他两项,其实只能起配套作用。现实是,釜底抽薪其实只是说说。真正要干起来,一个字,难。为什么?要是容易就不会现在反通胀了。至于后面两项措施,虽然作用远不如第一项,但是对某些官员来说可以实现个人利益,所以乐此不彼。
同样的工具,在不同的人手里作用确实不一样。所以朱镕基可以控制通货膨胀,而有的人根本做不到。原因无他,个人私心太重。这点和两年前有根本改观吗?没有。
对这段历史很感兴趣,那时候才刚上小学,没啥印象.对那个年代的事唯一有印象的就是90年亚运会.
很想知道那个年代的我国发生的事,这方面资料也比较少,忙总能不能抽空为我等扫扫盲.
忙总的贴一定要顶。
年初的时候,忙总说是货币政策是宽松,我是不相信的,当时在我看来,通货膨胀的压力,以及从10万亿到7.5万亿信贷规模的缩减,必然造成紧缩的局面。
忙总说必然宽松,其实我对了,忙总也对了,因为央行的主观意愿是宽松,而客观的因素又决定了宽松的度。于是出现了现在这个局面:低利率,高通胀,宽松的意愿决定了低利率,但是客观上信贷规模的缩减又造成了客观上的紧缩。
对形势判断自信心不足:通胀和经济增长现在成为跷跷板,不知怎么踩才能保证“保增长,压通胀,调结构”任务完成。而且任务完成的评价标准也不清楚,还在董事会的口袋里(也许这是一种管理手段:先让你自己看着办,玩命的跑一段,再告诉你目标是什么)?
温搞不好,李上了。李再弄不好,薄就上了。
不过89年,我刚上学,那时候上厕所就看报纸,很热闹。
所谓的宏观调控受制于政治经济各反方面大势,其实调控的范围有限。有太多的的东西他们是没办法调控的。也就是说他们面临的是一个比以往调控的客观环境更严峻的外部环境。
比烂,我们压力相对小一点。
我的观点仍然是:战略上乐观,战术上悲观,做最坏打算,争取最好结果。
有些人不相信历史的必然性,那只能让事实来再次证明了。他们对于一些根本性的东西,其实是一点办法都没有的。但这些东西,并不会因为他们否认而不存在的。
从经济学的角度看,行政手段完全无效。
提准备金率,发央票,效果不明显。
前总经理是怎么治理通胀的?提利率,贴息。这是最直接,最直接的手段。
一旦形成一种通胀惯性,那么---嘿嘿
我们不是美国,美国也学不了我们,美国人很羡慕我们的行政能力。
俺记得很清楚,87年7月毕业第一次领工资是87块5,后来加上三线补贴也不到100。
22年前,我也以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当过一回计算工具,还到某部做过一回报告。
现在只依稀记得“投入产出法”“列昂提夫矩阵/逆矩阵”“蛛网模型”这些名词了。。。
时间过得真快,22年弹指一挥间。
还是别的哪个国家?
以前人们一听说谁谁被撤职被抓就很害怕,被枪毙那个更是天塌下来了大事了。现在对这些都不大在意了,一句维稳都能摆平。而且现在都是集团利益。
5-6年前不就有大胆的人直指:政令不出中南海?
门儿都不出了的拳法,和现在的武术套路一样,毫无实战功效,
连城管都吓唬不住
可能还是宏观院那个退休的刘福垣的办法更有效,打死也不承认现在有通胀,鸵鸟!
如楼主所说通胀不单纯是经济问题,
更是制度出了问题。
现在这几头蒜,哪个有解决制度问题的办法和手段呢?
“有的国家连为中国收尸的队伍”主要都是哪些机构(情报部门?跨国公司?),还有准备怎么收尸?收尸的意思是不是就是说控盘中国经济和政治?
我们与三井合资公司的日本雇员因为向国内发送情报,还被国安抓过。
日本政府也做了准备,甚至南朝鲜都在打听未来合作政府有谁的份没有,等等。美国就更不用说,连收尸后准备空投回来的领导都准备好了
有一事相商。
可否将您首发的那个论坛的链接去掉。
银监会将实施动态管理,定期对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平台贷款进行明细账统计,并已于11月10日正式签发《关于开展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台账调查统计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并下发到各商业银行。银行三季度末的平台贷款数据将在12月第8个工作日前上报。
此次《通知》明确规定,未来调查统计的内容是各家银行对各级地方政府融资平台逐户贷款情况,包括:融资平台基本情况,授信以及贷款情况、贷款到期结构及投向、风险分类及平台现金流覆盖情况、银行拨备情况、还款来源结构和政府债务认定情况等。
纳入统计的平台贷款分类主要有四类:一是整改为公司类贷款,这部分贷款自身具有稳定的经营性现金流,能够全额偿还贷款本息,已经整改转化为一般公司类贷款进行管理;二是保全分离为公司类贷款,这类贷款经评估和整改,部分贷款达到商业化贷款条件,自身具有一定的经营性现金流,能够部分偿还贷款本息,通过项目剥离、公司重组、增加新的借款主体和担保主体,从平台贷款中分离为一般公司类贷款;三是正常收回和清理收回的贷款;四是当期新发放的平台贷款。
据《新世纪》周刊此前报道,监管机构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落实分期还贷要求,地方融资平台贷款做到每半年还本付息一次,利随本清。监管当局释放的监管信息表明,地方融资平台仍是首要风险之一,并正在实施定期动态管理的平台贷款统计监测制度。
這算是天晴送傘,下雨收傘嗎。
07年不断地加息不是针对通胀来的吗?感觉那时的通胀实际上比现在要更严重?
他们的观点是,从全球国际斗争的角度,年内还是不能加息,不然提前于欧美进入加息周期,会失去货币政策的灵活性。
自主性都很小。
是不是在任何控制通胀的措施中,农民都是天然的被牺牲者?
我这里有个数据。1990年我国gdp是1.87万亿元人民币,2009年我国gdp是34.05万亿元人民币,20年增长了将近20倍;1990年我国M2是1.53万亿元人民币,2009年我国M2是60.62万亿元人民币,增长了将近40倍。而同期的农产品价格呢?这个具体的数据我找不到,只能根据感性自己算,本人1980年代初期人,生于华北农村,记得92年左右,小麦价格是0.5元一斤,玉米价格差不多也是0.5元一斤,折合1000元一吨。现在的市场价格小麦和玉米差不多2200元一吨左右,增长了2.5倍不到,其他的主食不清楚,应该不会超过这个数。即使是蔬菜,水果等等副食,忙总是过来人,应该有所感觉,20年来增长的价格不会超过5倍。但是城里人的收入呢,20年来增长绝对要超过10倍。可以说过去20年来,是一个农村人用廉价粮食补贴城里人的过程。现在农产品刚刚上涨了一点,某些人就高喊要控制通胀预期,要使用行政手段定点清除,请问置农民的利益于何地?
现在用行政手段强行压制农产品价格,虽可收一时之效,但是也会有不小的后遗症:首先,城乡差距越拉越大。其次,未来几年粮食可能会减产。到时如果有钱没货的话,价格可能靠行政都压不下来,那才叫真正的问题。道理很简单,这些年来,种子,化肥,农药,农机,土地承包费等等价格两年上涨,种粮基本将无利可图,或者只是蝇头小利,勉强维持,谁有积极性多种粮食?
当然,我的意思也不是放任粮食价格上天,其实也上不了天。我觉得国家的正确做法应该是拿出钱来加大种粮补贴降低种粮成本,增加城市低收入人群补贴应对粮食价格上涨,至于城市中高输入者,粮价即使翻番对他们影响也不大,而不是用行政手段强行压制价格。这样做的话,国库要出血,恐怕不太容易。
因为我觉得对zf来说,真正的较量只会是春节前后物价的稳定,也就是明年1月和2月的物价,3月则不可能也没必要,做这个判断,我的根据是这样的:
1.能压两个月已经很难得了,时间再长的话,手段和心气恐怕跟不上;
3.通胀也是新一年GDP增长的一部分。
抛售还是市场行为,还是讲道理的。限价发票才是行政手段吧?
不过,这抛售做上一两次还行。次数多了,钱谁出?从哪出?
长远看还是要通过调结构解决问题。不然,政府每年都要对通胀提心吊胆的。
地方就逐级下压指标。鸡飞狗跳。大宗中央补贴,小品种,例如年货,地方自己想办法。
深有同感。
最好不要紧缩。否则,惹祸的是强者,绞死的是弱者。
如果能使货币增长和经济增长保持一个相对稳定的比率,最理想。
这就需要认真探讨我们货币增长的根源。
真正的困难在于,多少罪恶隐藏其中。
有感而发。
放松过通胀警惕。增长压倒一切才是罪魁祸首,可是这次又要逃脱惩罚了,老百姓来买单。
体制问题。
加息->利差扩大->热钱流入->推高CPI->加息...
05-07的恶性循环会重演的,这样直到利率工具用老,物价高企,然后美国进入加息周期,我们摔下去.
不知道忙总认为这个循环会不会发生,或者怎么避免.
真正威胁的还是我们自己的扩张冲动刹不住车。
央行货币委员会是什么性质?受谁的监督?
(《人民银行法》里面只规定了“人民银行负责人民币的货币发行”,至于怎么发、按什么原则发、发多少、什么时候发,没有明确规定,这是黑匣子,涉及国家金融安全)美联储也一样保密。
只对国务院负责,也受国务院监督
沙赫特开动过印钞机是不假,但是他的政策总体上却是紧银根的,这意味着严格控制物价和外汇汇率,而且将大量增发的银行券的用在非生产领域,也就是基建和军工,尽量减少对一般市场流通的压力,比如著名的“米福”军用券,就是由国家保证,专门支付军火商的,由银行秘密贴现,不入财政报告。这种办法兼顾了解决就业、不造成生产过剩和军事保密要求,将“拖”字诀发挥到了极致。
沙赫特所创造的信用奇迹还包括,为了避免外汇流失,他同几十个国家谈判了(对德国)“惊人有利”的物物交易(夏伊勒语)。到1936年中,德国已经建了28个清算协定,在与这些国家贸易中,德国用马克支付进口款项,并把款额与该国购入德国制成品的款项保持齐平,这样,这些依赖德国市场的国家(大多是南欧和美洲的原料输出国)没有办法,为了清算马克欠款,只好允许德国继续购货。
更多。
中共中央政治局12月3日召开会议,分析研究明年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增强宏观调控的针对性、灵活性、有效性。
据新华网报道,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主持会议。
夏斌老师在微薄的评点:
@夏斌:很简单,明年稳健的货币政策,意味着货币、贷款的增速要比今年低.贷款约15%即可.
其实反通胀最根本的手段还是要遏制地方政府借钱搞建设,卖地搞建设的冲动,否则通胀的病因是不能根除的。
接下来有两个问题:
1.是中央对金融的管理深度。
目前的地方债务,主体应该是城投这样的融资平台吧。
这部分债务是隐性债务,是藏在各式各样银行贷款里的。
中央对这些债务,有全局性的统计吗?
或者只是前段时间如浙江省政府的自报。
可实际上这种债务最不规范的是在地县级别,而不是省级别。
另一个渠道是银行,但拿到的就是总贷款数,这里放大了多少倍,或者说实际本金多少、泡沫了多少倍,按银行的数据,未必能得的出。
在这样的基础上进行调控,真是让人心惊肉跳。
2.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以上现象的成因,就在于没有地方发债的政策、渠道,逼得地方以项目、项目公司、项目集合公司,而不是地方主体,不是规范、而是千百花样的融资。
反对地方发债的说法是怕他们把地方全卖光了。
可是不发地方债,现在不也是把地方的东西都抵押出去了吗?并且恐怕上下还都不知到底背了多少债。
结果是不止家里大缸漏水的口子没堵住,连漏了多少水、谁漏的、漏到哪里去了都不知道。
大家长这么管家合格吗?
至于:
而压缩地方政府投资冲动,就需要深层次的政治体制改革:首先必须弄清楚为什么地方政府有建设的冲动;然后要搞清楚如何才能控制住这种冲动。
这就涉及中央与地方的利益安排;责任划分;权力划分;考核制度;政府目标等等一系列深层次问题。
但这不是经济问题,是政治问题。我们可以模仿一句名言:打着增长的幌子,多少罪恶隐藏其中。
我个人感觉是把经济问题、或者说是管理问题政治化、人事化。
总部管理不到位,没有规章制度和考勤,出了事、板子打在下面,并且拿乌纱帽威胁分公司老总。这样的公司总部、分公司管理模式很原始、很低级。有用一时、后患无穷。
和政治资源,大家都在将就,勉强招呼着往前走,哪天实在走不动了,就必须大改了。
实际目前的体制,尤其是责权利结构不适合现在经济水平和社会结构已经是共识,但是谁也没有勇气开第一枪。
而是采用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多建保障房、增加医保投入、调整产业结构,哪会现在如此被动
我们是一家德国天然气节能产品在华的代理,正准备订一批货呢
西班牙失业率突破20%,其他也都在10%以上,包括法国,意大利这样的都财政赤字巨大,外贸巨额逆差,这都需要德国来抗,默克尔最近讲话已经说明德国已经考虑退出。不过真的实行可能得几年才行。你们生意应该影响不大。
回到基本问题:从总体上看,产出和需求相比是够还是不够?
如果不够,攒的外汇储备正好派上用场。如果够,那就重点解决流通环节。
这个抛售两边都不靠啊!如果总量不够,抛售的东西哪里来?最后的效果就是拆了东墙补西墙。如果够,只要理顺现有的流通体制。
节奏,导致短期供不应求。
根本就是幕后推手。比如说我国的强制结汇政策,每一美元的外汇进来央行都要收购,同时发出6.6-8.3元不等的人民币,具体流程可见周其仁的汇率系列博客。要知道这可是基础货币,在经过3-4倍的货币乘数放大,变成了30元左右的M2。我国的商品出口了,对应的人民币却留在了国内,不通胀才怪。
为什么不设立一个以人民币计价的外汇市场,进口商可以向出口商用人民币买自己需要的外汇,出口商也可以将自己多余的外汇卖给出口商。央行可以自己现有的外汇储备在其中起调剂作用,弥补双方的差额。这样的话,不必每一美元的外汇进来都要变成了人民币形式的基础货币,这样输入性通胀的压力就小了好多。并且由于这个市场的存在,中国也可以摆脱操控汇率的嫌疑。随着这个市场的成熟,人民币也可以实现浮动汇率乃至国际化。
撂过乌纱帽。结售汇制度是董事会政治决定。
升值其实对经济有好处,但现在搞得好像升值是政治错误一样。
中国真的该升值了。
有机构或者个人已经在囤积化肥了,一船进口几万吨的化肥一袋也不卖,你想买也不卖给你,都囤着等开春涨价,只怕农民因为收购价上涨多赚的钱还没来得及焐热就得掏出来了,所以明年的通胀压力怎么会小?行政命令只能管一时,估计等过了春节就压不住了。
前两天遇到管冷冻蔬菜的同事,说是往年绿花菜一般出口价1000美元左右,今年开价人民币1万,厂家说是报价不报美元了,升值太快,报美元要亏本,要就要,不要就不做了,因为工厂收购价都快7000了,外商开始觉得疯了,现在没办法也开始接受这个报价了,因为实在买不到便宜货了,看来国外物品的价格慢慢也要上涨了。而且现在很多厂家的仓库都空了,在同事那里办事的几个厂家的人都说他们也不知道明年他们是不是还做了。
下周问一下管农药的同事,估计开春农药价格也得涨,种粮种菜成本高了,价格怎么下得去。
据说船公司也是哀声一片。
水多了加面,面多了加水。
现在究竟是水多了还是面多了,咱这样的老百姓被整的稀里糊涂啊。
热钱导致的损失一是是央行不但没有铸币税,还要倒付央票利息。二是人民币升值导致的汇差损失。
这两块损失加起来一般就是热钱的收益。(估计热钱收益率仅仅这两块就在在4%到6%之间,如果再加上热钱操作股市,汇市,期货市场,房地产高利贷的收益,收益率在20%以上也不稀奇)
大概几个东西可以对冲
1.外汇也是有利息的
这个和央票利息对应,看得失
2.外汇变成人民币得低水,人民币成外汇是高水
这个如果有个货币交易所
天天来回的吸引境内外资金
哈哈
盈亏我不知道也
再一个,加大境内百姓使用外汇的量和频率
比如,出国旅游购物
比如,香港的港股的大陆行
3.热钱操作股市,汇市,期货市场
这个印花税,交易手续费。。。
4.房地产高利贷
这个如何对冲?
例如央行损益,我们得不到。
兄弟目前在某中央企业混,小小爬虫而已,发几条小道消息在忙总的主贴里面,做个印证,纯属娱乐,各位看官看过即可,不必当真:
1,FGW 检查前期柴油荒始作俑者就是两桶油,囤积居奇,已经找了两桶油高层谈话,目前出手小惩一下,按囤积额50倍罚款;
2,FGW找几大食用油厂商谈话,要求明年两会前不得涨价,嗯,这个时间点充分暴露了我们的ZF也和当年考试前熬通宵开夜车的我们一个德性哈,过关就行。呵呵,这条已经不是什么秘密了。不过大佬们对此都很不满,腹诽不少。巨头们不涨价造成散油和小包装油价倒挂,意味着小厂必然赔本,这样一来小厂停工,供应更紧张。扬汤止沸而已。
3,GWY 督察组找到各QH公司,要求提供交易明细……按图索冀,一个个谈话,警告不得爆炒,同时提高保证金比率和交易费,结果市场溃散,成交暴跌,短期内抑制了一下QH价格,呵呵,不知道这个算不算忙总说的王八拳之定点清除。
4,有内幕人士判断明春之后农产品可能暴涨,因为现在所有压制的时点都指向明两会前,国家也在抛储,而山姆大叔很有可能等GQJ把手里的牌打完,呵呵,所以明年3月之后忽然爆出农作物减产,战争等消息,导致大宗商品狂拉大家不要奇怪……
总之一条,广大p民对于目前的王八拳表示情绪稳定,大佬们纷纷表示不怎么样…行政手段该出还是要出的,不过最要紧的利率不动,说来说去还是一个拖字诀,那就要看能不能拖得到换届了。
在干,地方国企和央企也在干,如果因此影响明年春播,这帮人就得有人人头落地,谢罪天下。太可耻了。
中共中央政治局12月3日召开会议,分析研究明年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明年将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
看到这条新闻,感觉是这样熟悉。看着大家在讨论通货膨胀,我却在害怕某些环节资金链出现问题,导致其他行业出现崩盘。已经有这样的兆头,目前市面民间利息越来越高,放高利贷的蜂拥而上,而实体企业还借贷进入房地产行业,想想这些后果令人不寒而栗。毕竟这回情况相当不同,在于是输入性通货膨胀,而我们传统市场消费情况又没有复苏(各个方面传来消息不太妙,有船务、外贸),资金如果继续紧下去的话,年底将可以见到不少悲剧发生 。
http://politics.people.com.cn/GB/30178/3323080.html
巴菲特在谈到中国房地产时,说中国人赌性重。这个理论够新颖,中国恐怕要超级面对各种炒作,看看大街小巷玩扑克牌搓麻将的就知道了,原来有房地产让大家过足瘾,现在房地产挂了,就要在其他方面补偿。应该在西部建个拉斯维加斯或大力发展电子游戏来回收中国人的赌性。
导致急功近利,导致喜欢冒险,喜欢投机。
“热钱规模=新增外汇占款—贸易顺差—FDI”
(此算法漏掉服务、投资收益等国际收支交易项目,只能说近似)”
这个方法其实是用来计算资本项下(不含FDI)部分的净流入(出)。
但是热钱的流入和流出可以通过(1)虚假贸易(2)虚假FDI(3)地下钱庄进行的。
为注入热钱的虚假贸易分为进口少开发票(under invoicing,少付美元+国内支付人民币) 和 出口多开发票(over invoicing,对方多付美元+国内支付人民币)或者假造交易三种(原理同上)。
虚假FDI指假造外商投资,实际钱转进来之后就拿去炒房炒股了。
地下钱庄有3种途径:
(1)国内资本外逃与境外热钱对冲;(2)通过香港等口岸现金交易;(3)假借虚假贸易。
经过调整之后,实际的热钱在国际收支平衡表中根本看不出来。可能比国家外汇管理局公布的大上十几倍(主要是因为国内资本外逃也很厉害,外逃资金的集中度和投资趋向与流入的境外热钱是非常不同的,不能简单抵消)。
那么我们的外汇储备都不够了,多的美元去哪里了?按你的计算,估计全世界美元都变成热钱,都不够到中国晃一圈。
再说热钱不是雷锋,他是要出去的。通过地下钱庄的人民币对冲能够出去?到时没有人买人民币怎么办?他们不就炒股炒成股东,炒房炒成房东?你以为玩热钱的人都与我们国内的业余炒家一个水平?
贸易顺差是什么意思你不会不知道,那么哪来什么虚假贸易重复计算的
人民币升值影响制造业,到底影响有多大?忙总的观点是,人民币迅速升值会摧毁我国的制造业。
目前现实是,中国的外汇太多,一直保持顺差,外汇一直在增长,一直花不出去。那不就是白送财富给美国吗?自己受苦,帮助美国防止通胀??
不升值,就不断积累美元,又花不出去(因为进口总是小于出口)。这样的后果,还真不如直接印人民币发钱给国民,或者把中国的商品白送给非洲人民,支援全世界。中国唯一的损失是,少了很多美元。但是,中国现有的两万亿美元都花不完,少一点美元我个人觉得也没啥.所以我的观点是,人民币应该升值,升值到进出口比较一致的水平。这样外汇增长就是零,中国现有的两万亿完全可以抵挡外资的进攻。
现在中国还在贱卖稀土给日本,每年还有巨额的出口退税来补贴美国人。看到中国贱卖自身资源,而且还以高昂通胀的代价帮助美国人消灭了美国自身的通胀,真让我难受啊。
忙总不知道 啥时候有空给我这个外行 讲讲吧。我国为啥还要这样继续积累外汇?到底要达到什么程度才肯罢休?四万亿?八万亿美元?
刚才没注意忙总的迅速两个字。抱歉抱歉。不过我始终觉得,目前人民币不能升值成了当年的“凡是”了。没人敢公开反对了。好像成了禁忌话题了。难道真是敌人拥护的我们就反对?我倒觉得美国那帮人是故意利用我们这种心理,他们应该害怕我们升值
难道我们只有升值一条路吗?
其实汇率最终反映的还是实物的价值,货币之间贬值、升值反映的只是货物之间的相对价值。
我想是否可以尝试贬值呢?
在贬值的同时,大幅提升工人工资,彻底改变现在低工资的状况。但是工人工资升幅造成的货物成本上升要小幅高于货币贬值造成的货物价格下降的幅度。
这样既可以使现在的热钱断了投机的念头,也是现有的外汇储备大幅升值。
同时也可以逼着企业走转型升级之路。
对经济学连皮毛都算不上,也就是胡思乱想,请忙总多多指教。谢谢。
^_^
如果你推测到的数字太准的话
咖啡可是苦的呵
我个人觉得,人民币迅速升值10%-20%(这个可能需要限定什么事迅速,一个月?一个季度抑或一年?)对出口成本和国际竞争力的影响没那么大。
其一,过去2年主要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国的货币对美元的升值态势如何?中国基本是紧盯,我看到的资料是很多国家对美元升值的幅度比人民币高。
其二,国内生产要素,如能源价格、人力成本和各种名目是不是比汇率波动更能影响中国制造的整体成本?
其三,中国制造的劳动生产率和基础设施优势对主要的中低档制造业国家的优势究竟有多大?发展趋势如何?
我觉得这些都需要做比较严谨的分析,才能对汇率影响出口的程度做个正确的判断。
所以,我不同意您的观点。
内容我在西西河写过:大概升值速度与失业人数有一个正相关关系,而失业人数与社会稳定有正相关关系(商务部报告有数据)。
结论是,升值过快,加工贸易业彻底瓦解,国家陷于混乱。没人敢冒这个险。
这方面文章我西西河有很多,例如:
中国把控制通胀当成主要施政目标有国情原因 [ wxmang ] 于:2010-10-20 23:57:41 复:3127871 总阅:11630
首先是历史教训。国民党政权失败很大程度上是货币改革失败导致恶性通胀,导致民心尽失,最终被摧枯拉朽。这个教训在现在当政者中是刻骨铭心的。另外一个教训就是21年前因为恶性通胀导致群情激奋,导致的政治动乱,至今心有余悸。
第二原因就是文化传统。中国相对是比较平等的文化。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深入人心,人人几乎都能上口。在承平之时,国泰民安,这些野心家想发力也无处着手,但是一旦到了老百姓吃不起一顿饱饭时,野心家稍微煽动,就是燎原之势。从五斗米到洪秀全无不如此。
第三个原因就是目前的政治结构并不成熟,建国以来,3、5年一次的政治运动,无一不是在试图调整结构。最近还在提政治改革,无疑就是说明政治结构不成熟。不成熟的结构就不稳定。如果再因为恶性通胀丧失执政所需的基础----老百姓的支持和拥护,就犹如在滩涂烂泥上建结构不稳定的大厦,用脚趾头想想都知道结果:倒掉。
当然还有一些经济原因:例如诸侯经济,地方经济发展不平衡,产业结构落后等等,对通胀冲击的吸收和缓冲能力极为有限。例如年初西南一场大旱,对西南的社会稳定冲击已经非常严重,何况恶性通胀这种大杀器。
所以执政大局一直把控制通胀当成施政主要目标,以前一直定的指标是8%,目前稍微放松一点,这是要严防死守的。所以今后10年内,想政府放松对通胀控制是很难的。
同意忙总你的判断,民间现在有些私人借贷利率已经高达8分,是上世纪80年代后首见;老人家都劝我现在投资宁愿等,不要急(前天有个外地商业项目急需资金,愿意在优惠价格基础上包10年定期回报85%,说实在的很令我心动)。我前些天看一些网络很流行的财经评论人士博客,里面居然说可以资金准备率应该有余地,可以提到84年的40%。看到这样的言论,结合对未来市场的判断毛骨悚然。到时候不知道多少企业将如同风中落叶,吹落满地。
据当地居民称:菜价回落的原因(可见)的有2个:
1)所有运送蔬菜车辆免收公路费
2)对于小商贩城管放松管理,不没收
因此,连续上涨了近2个月(从十一长假之后起)的菜价已经开始回落。
以上消息来自于一家庭主妇(68年插队80年代返沪)
集团内一个企业从事此行业,老总拼了命地到处揽钱囤积,已经囤了几万吨了。还继续找董事长要支持。我和大老板看法一致:你在这个行业里就是个小虾米,到时候大鳄们一变脸,哭都找不到坟头。。。。
不过也可以理解,连老乞丐都出来谈话了,以后的文章再写下去,就只能出清洁阿姨扫地老僧了。
数据,其实就算找得到,也不敢随便乱说,除非媒体已经公布了。没有数据就是意淫,没什么意思。
再说其实局势已经明朗,再说没什么意思,明年就是一场保卫战而已。
can indicate loss.
So there is not much secret to say about. Central bank interest rate can be obtained from commercial banks.
The key point here: central bank is NOT commercial bank, paper loss and gain should NOT override political objectives. I do not think anybody there cares about paper loss.
事情总要解决,不然无法进步。而且只有和您对话下去,才能继续挖掘您这座宝库啊,呵呵。所以我想了一天:终于想到了老祖宗的一句话: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之后豁然开朗。
没人有这个魄力和政治资源
这样的话语,核心就是一句话:中央管不过来。进一步是说:地方狡猾、狡猾的,闹本位、不服管,所以事情不好办。
可是在您提到的以前在企业的经历,比如y老大的事情、找经销商押款进货的事情,您是很有一套管理手腕、归拢管理权限以外的势力为您服务的。这里的差别在哪里呢?
我个人感觉到有一种心态的东西在里面作祟:
y老大、经销商,对企业来说是编制外的,就承认他是不可以命令的。接下来就简单了,利诱,结果是双赢。
而地方政府,对中央来说是体制内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上下级的关系,天然该服管。
自己和对象之间的定位,导致了思考方向的不同,自然倾向采取的手段不同,结果就是有些事情很难办、不可办。
如此,也明白了中央和地方一贯的矛盾:不服从大局、瞎指挥。
因势利导、确实不如指挥把控,让人轻松自在、心旷神怡啊。
50年代为什么要取消大区制(大区制实际就是中央地方的合作模式,是一种可以讨价还价的,是利益交换的管理模式)?
你如果从历史文献中找到理由,目前的体制困境和治理悖论(又要马儿跑又要马儿不吃草)你就充分了解了。
所以你要是不设一个时间点来看,你和井大就都没有预测错。
升值的本质,是西方市场最终能忍受到怎样的零售终端价格水平,这就是我的强项了,春江水暖丫先知嘛。
坦率讲,中国出口的绝大部分产品,已经毫不手软地涨价涨了三年以上了,当然涨到谁的包包里去了可以讨论,但进口商在多付是事实,所以消费者也必须多付。
这是个较为复杂的系统问题,包括西方市场对售后服务,偏帮消费者(如随意退货),知识产权等方面一直在静悄悄地革命;也包括越来越多注重节约和强硬领导的地方领导人(比如多伦多的新选市长)在西方出现,西方的国家级领导人越来越年轻化。因为所有这些系数都在变,所以建立一个数学模型是不可能的,只能凭总体把握了,我以后再说说吧。
不过后来由于政治形势有点变化,完全打乱了年初的部署。
看看那段时间胡晓炼都写了什么就可以猜出来了。
反囤积居奇,反投机倒把,中央的任务是长期性的,要有张有弛,遛鱼。第一位是保护好中央文件的权威。现在有点太沉不住气了,人家怎么会没有后招呢?
的,并不想走回头路(实际也走不通),当时目前中国市场功能不完善,行政手段是唯一高效的抗生素,可以迅速降温,不得不用,但是对其后遗症大家也心知肚明,不寒而栗。所以政策相当的矛盾或摇摆不定。
所以目前没人说得清楚明年到底怎么回事。
事实是,只要有点实力的都在干囤积这种事,经济规律在这时就顽强的体现了出来。
忙总的计算公式和之前社科院的哪位采用的模式是一样的,个人认为粗略估计是可行的。
不过这个公式中,之所以是粗略,不仅是把部分资本项目和经常项目忽略,更重要的是,把现金项目(外汇占款增量)和收入项目(贸易顺差)、FDI(名义资本)并列,而收入项目中(出口和进口的贸易结算一定时期遵循一定的结算规律)的延期支付与提前支付,FDI中的名义出资与实际货币出资以及分期到帐,以及披着收入项目与FDI马甲的热钱金额都会对热钱规模估计量产生重要影响。从收入项目中看,基于中国进出口商品的现状,我认为用贸易顺差估计基于贸易引起的外汇占款增量与实际相比可能会偏多;从FDI来看,与向中国转移生产基地的趋势及项目资金分期到帐来看,以FDI估计因FDI引起的外汇占款增量可能与实际相比会偏少。从披着各种马甲的热钱来看,以高盛吹起撤退号和中国政经的走向来看,热钱的进入热情应有所缓解。那么,我的结论是,忙总上面对热钱数量的估计可能是过大了。
另外需要澄清一点的是,无论地下钱庄多么发达,资金的结算都必须依赖于银行网络,无论是本币还是外币。因此,货币供给总量已经包含了地下钱庄的资金量。
也能通过对冲消化掉,实在不能完全对冲,变成基础货币也可以消化。
其实外管局也不能准确说清楚有多少热钱,目前到处在调查或侦查。
不过大数应该是某人说的:最高流入在每月300--400亿美元左右。今年第三季度净流入不超过800亿美元。
他们不是不了解,而是必须要这么说。河里不缺这样的装作很傻很天真的主儿,每天很黄很暴力的玷污他们自己的人品。
不舒服。可是中国的确就是跨不了台。困难虽然非常多,但是也没有什么了不起,饿饭年代我们都经历过,还会害怕什么。
因为已经错过一回,不怕你笑话,我在2009年时对地产短期行情很悲观,就卖了一套非常好的房子,然后持币待购,结果和现在价格相差悬殊。后悔啊,同时还不敢说出去怕被人笑(因为我一向自诩对地产发展和分析比较到位)。
据央行门口要饭的老乞丐说已经有5000亿在体外循环
这句话有什么来历吗?
他认为香港离岸人民币超过6000亿(可能包括部分东南亚和澳门)。
郭凯说人民银行在有一段时间甚至另起炉灶搞了自己的通胀统计。他的言下之意是不是不公开统计数据,而是统计局根本没有可信的数据。这种说法靠谱吗?董事会是不是有统计局以外的渠道知道通胀数据?
谁冒尖打谁,通胀是只刺猬,咱们就把他打成个球。如果打的滴水不漏,刺全没了,跟它挤一挤,只要不破,也许就混过去了。
80年代的价格闯关,我当时上小学,上学路上听人说彩电要涨到4000元,心里咯噔一下,心想这下子没机会看彩色电视了,当时我父母两个人的工资加在一起才100元
微软出的个人知识管理软件onenote,复制粘贴之后会自动附上网络来源,还有搜索功能。只要看过内容留下印象,马上就可以找到。
顺便向大家推荐使用。
那对于农民来说,只要仓储的问题能解决,最好的策略就是把种出来的,耐存储的东西,存起来等涨价了再卖。不知这算是可耻吗?允许你中央狂发货币,允许你地方政府和央企合谋炒地皮,允许金融玩家们把一个破公司包装一下以好几十上百的P/E上市,就不允许小民屯点东西作为一种最无奈的抵抗财富缩水的手段?
俺不客气地说一句,整个政府的决策思想上,仍然是在一个大部分已经是市场经济的系统下,却根本不敬畏市场规律,甚至成天琢磨着如何玩弄市场规律。这个报应是迟早的事。不要总想着人定胜天。所谓市场规律,就是最基本的人性在经济活动中的表现,这东西是没法玩弄的,玩弄它的后果会是惨痛的。
我国通胀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是2.5%的存款利率, 10%左右的GDP增长,17%的M2增长之间的矛盾。只要系统继续这样运行,谁不屯东西谁傻瓜。而当升斗小民都看到了这一点之后,任何行政手段,其作用都是需要质疑的。
而这种增长背后的强烈动力是各相关个人利益的最大化和实现路径的自我优化。
不从体制上遏制这种增长冲动,通胀是很难控制的。
所以中国通胀是微观行为导致宏观结果。是个特例。
这是现行国家管理中普遍问题的一个具体体现。
最近看到篇文章:《财政部央行较真国库资金 经理还是代理》,和讨论的问题异曲同工。
这里有两个细节:
在财政实行国库集中收付之前,央行有权拒绝支付不合规的财政资金拨款。
但为适应国库集中收付先支付后清算的改革,2002年央行对拨款的监督变成只对凭证票面内容的审查核对,国库对款项的内容没有拒付权利。
现实中,经理职责已经变成实质意义上的代理。国库决策中心由央行转向了财政部门。
目前中央已经实施财政国库现金管理,竞标利率已提高到4.9%,远高于央行国库存款利率0.36%和市场利率。
在第一个细节中,央行本身是资金管理单位,但原来实际上插手了资金运用的行政审核,事实上成了财政部的太上皇。现在,退回到资金管理、以及形式审查。
在第二个细节中,展示了央行和财政部,在经理、代理不同方式下,巨大利益的不同分配方案。
央行要求做经理,如同中央和地方管理的现存模式,是有当时现实的原因:约束财政部乱花钱。因为当时财政部的上级领导单位国务院,缺乏对财政部的监督力量,委托央行在资金口把关。
但这是便宜之计,而不能把它变成常态。
实际实行中,现状是大家各归其位、各司其职。可能是由于财政部的逐步自我约束,审计署的成立对资金使用的监督,再加上央行行政审核的不专业、效率原因。这是必然的正常状态。
回到地方债的话题上,您的解释、或推脱,其实就是长期以来的八个字:一抓就死、一放就乱。
不放权、影响效率。放权、管理失控。如果没有备案、统计、监督机制的配套,永远走不出这个困境。
而现在,大家都应该共识到:这些年国家总体经济力量的强盛,主要是由于地方的活力,而不是中央的规划、管理。河友陈经的《官办经济》把这事描述的很透彻。
将来的思路,应该是通过承认地方合理利益、权利,来换取对地方经济的全面、真实的了解和有效监督。
比如通过允许发地方债,来换取地方发债的中央登记,建立有各种市场力量参与的发债审批。同时禁止掉了各种五花八门的融资,排除地方制造隐形炸弹的动力和危险。
如此,才能兼顾效率、管理。
而这些,是经济管理体系内的工作,未必需要触动中央、地方的政治权力架构。
都是政治问题,都是人乌纱帽的问题,都是权力问题。
不可能把。我在德国。起码这里的还是风平浪静啊,媒体也没专门报道。。
的愤怒反应,以及当天欧洲各国股市,汇市反应。
1.让美国的通胀上来一点,大家都感受一下。
2.为王八拳提供弹药。
3.平衡中美贸易。
就算买多了,也不要紧:
1.中国很多的农田多年没有歇耕了,是不是应该让土地爷歇口气。
2.如果2015年太阳黑子停了,Landscheidt minimum真的来了,全球粮食减产30%,没有储备可是会饿死人的。
犹太人太坏。
看看食用油的对质新闻,大豆期货阵营两方?
都是自家人,居然出这样的事。
一条有意思的评论:“第一句话,毫无疑问,中国传媒受到控制。第二句话,毫无疑问,中国传媒正在变化。第三句话,请你们注意,今天中国传媒的变化仍然受到控制。第四句话,今天,中国传媒的控制也在变化。”
国家发改委通过自家网站发布声明,称近日有媒体报道称国内食用油企业大面积停产已现先兆,春节期间食用油可能供应紧张,“经我委核实,此报道严重失实,纯属主观臆测。”
被点名的《第一财经日报》不甘被指失实,今日刊发公开声明叫阵:“该文中提到的‘黑龙江部分食用油企业停产’,有确切信源和电话录音……本报的报道内容,有数据、文字和录音作为物证。作为一份始终坚持对时代负责的报纸,我们对发改委的有关说法持保留意见。”
《华夏时报》发表声明,亦称记者深入现场,“有现场调查、录音及文字记录为依据”,“本报本着客观、真实的立场进行报道,意在落实中央管理通胀预期的精神,促进行业调控,维护市场稳定”。
http://tieba.baidu.com/f?kz=955384460
资方要投机,买空卖空),重要的是如何打掉这种投机预期,否则倒霉的是老百姓。
发改委开会预计明年CPI为4%,GDP增长为8%。对中国来说,就是滞涨啊,对东部来说更是,因为中西部投资很快,GDP增长会超过8%。
重化工过剩产能就盼着在中西部、东南亚这样的地方缓解了。现在中西部基础设施投资很快,忙总介绍说缅甸那边有新的框架协议,是不是能暂时让重化工喘口气?不过老实说,中西部、东南亚基础设施回收投资和产生现金流就盼着上面运行的轻工机电(中西部承接产业转移)、自然资源(东南亚),这些好像都有问题啊。
另外,现在重庆笔记本基地的搞法(利用台式机向笔记本的市场转换、自然资源成本低、用公租房吸引沿海成熟农民工回乡)应该会促进东部的滞。
问题就是:
这种东部滞涨、中西部和东部差距变小(机会变多)的判断是实事求是的吗?如果是,会持续多少年?
老家在重庆,想看看有没机会,请忙总指教。
现在才羞答答承认(当时我说出来被称为耸人听闻)。西部和东南亚市场容量不够,不能缓解。只能自己死扛,老百姓要受苦了。
重庆有机会,最近薄熙来又从中央用三峡后期项目要来一笔钱(很大),可以大兴土木,搞点事情。
高善文认为前几次通货膨胀都是伴随经济过热的情况下的通货膨胀
可以通过压缩信贷,减少固定资产投资来控制。
这次通货膨胀并没有伴随经济过热。
他认为是中国经济的刘易斯拐点出现了,导致低端劳动力短缺,成本上升,进而传导到食品价格。
不知忙总怎么看他的观点?
“门口的老乞丐”这个词是怎么来的,是忙大自己发明的修饰方法吗?还是有什么出处,像“俯卧撑”之类的?
宏观调控,这三十年来不断被提及,成为一个烂熟之词,但实际上,真正搞明白的又有几人?即使管理者本身,还不是经常言不及题、糊涂异常?何谓真正的宏观调控?归根结底,就是对人心的调控。如果在实体经济占绝对地位的经济体系中很难体会这一点,那么,随着虚拟经济的比重不断提高,这点将越发明显。
有人,特别那些西方经济学的原教旨主义者总爱把市场经济神圣化、上帝化、实体化,人在市场面前成了奴隶、木偶。而实际上,所谓市场,不过是人与人关系的一个经济物化形式,市场经济,归根结底,不过是人心合力的结果。没有了人,哪里有什么市场经济?没有了人,那些投资呀、需求呀等词汇还不是空话一堆
各国银行业务名称不尽相同,同一名称的业务内容也不尽相同。
至于各个符号所包括的内容,由于各国银行业务名称不尽相同,同一名称的业务内容也不尽相同,一般来说,只有M0和M1两项大体相同。例如,日本的M3 大致相当于中国的M2,其占GDP的比重就高于中国。
链接出处不知忙总是否看过,很想听听忙总对于日本企业的看法,个人感觉中日在文化上有一些相似之处,相对于美国企业而言,日本企业的管理方式感觉更适合中国。
个人理解日本企业打群架的组织模式,即:综合商社和制造业大企业之间通过相互持股方式形成利益共同体,综合商社相当于这个组织的大脑,负责发掘机会和协调,并提供融资,制造业大企业负责执行、后期运营。
大致流程:①综合商社负责发掘机会,如看好某一国家某行业内的潜在机会→②然后先期少量参股,了解内部情况→③时机成熟时(比如目标企业出现经营危机或出现08这样的宏观性危机)再顺势而为,大举进入实现控股。
案例:中铝收购力拓,有分析认为中铝过于依赖投行,而不是像日本财团那样依靠综合商社,主动出击,很早就布局,提前准备,一旦机会出现就可以顺利拿下。
没那么变态。我们学美国模式比较容易:大气,宽容,从大处着眼。
日本鬼子小肚鸡肠,看问题没有战略眼光,一律采用阴谋论观点(西西河应该很有市场),其实都是一群战略侏儒。
出水才看两脚泥,谁裸泳现在还不知道呢。不过我赌日本光屁股。
炼钢厂。。。整个产业链他们都有参与,而不像中国钢企这样单打独斗,受制于上游原料,基本是在为三大矿企打工,赚辛苦钱。链接出处
还有稀土行业,基本也是从原料到最终产品都有涉足,全产业链基本吃干榨净,还在日本国内储备了那么多稀土,说他们缺乏战略,似乎不见得。
个人觉得日本式的企业管理或许有死板之处,但他们这种以综合商社为首的联合舰队打群架的方式还是值得中国企业学习的。中国企业似乎过于迷信专业化了,只做产业链中的一环,而日本人则是以财团为组织方式,把产业链中的上下游企业整合起来,各有分工,协同作战,把一条产业链全部囊括(原材料开采→贸易运输→生产加工→最终产品),不会因为产业链中某一环成本上升而无利可图。
时,美国人的看法就是你现在的看法。其实国家竞争的含义深得多。例如铁矿石贸易,现在不过四上半场,就算我们被进了一个球,下半场还会赢回来。将欲取之必先与之。
日本人在七八十年代在煤炭贸易上也占过中国便宜,结果如何?
综合商社我们国家在80年代试点搞过,中化,华润,招商都是试点,结论是不用搞,没竞争力。
即M2是基础货币经过商业银行存贷体系之后衍生出来的所有货币的总和?
在网上我看到的关于M0,M1,M2是这样定义的。
M0= 流通中现金。
M1= M0+企事业单位活期存款 。
M2= M1+企事单位定期存款+居民储存款+其它存款 。
如果这样的定义是正确的话,那么我想不出来还有什么钱没有被M2统计进去。
如果M2可以被理解为所有货币的总和,那么就可以计算一下我国的基础货币和货币乘数到底是多少。
公式:基础货币=M2-人民币贷款余额。
以2010年12月份为例,根据央行公开的报告,当月M2=72.58万亿元,人民币贷款余额=47.92万亿元。
那么基础货币=72.58-47.92=24.66万亿元。
货币乘数=72.58/24.66=2.94。
这个货币乘数和忙总在下面一个帖子中的谈到的多年货币乘数大约为4好像有不小的差距。
继续下去,从央行的公开报告中可以得知,2010年12月份的M0=4.46万亿元。那么存在银行体系中的基础货币=24.66-4.46=20.2万亿元。在75%存贷比的限制下,20.2万亿元最多可以贷出20.2*0.75=15.15。假设这15.15万亿元又存入银行变成存款,最多可以贷出15.15*0.75=11.3625万亿元,再将11.3625万亿元存入银行变成存款,最多可以贷出........依次循环下去,可以得出这20.2万亿元最多可以衍生出60.6万亿元的贷款。但是目前的贷款余额才47.92万亿元。即使央行在2011年不再增发基础货币,也有12万亿元的贷款额度可用,这已经大于全年7.5万亿元的新增信贷目标了。但事实上央行还在持续不断的增发基础货币。以2011年1月份为例,该月M2=73.56万亿元,人民币贷款余额=48.35万亿元。按照上面的公式
基础货币=73.56-48.35=25.21万亿元。
相对于2010年12月份增发了25.21-24.66=0.55万亿元。
2011年1月份人民币贷款余额增加值=48.35-47.92=0.43万亿元,还赶不上当月增发的基础货币。
事实上,如果我对M2理解正确,基础货币公式也正确的话。央行2003年以来基础货币增发的幅度是十分惊人的。
下面是我统计的2003以来各年份的基础货币及增长率。
2003年6.2万亿元。
2004年7.6万亿元,同比增长22.58%。
2005年10.38万亿元,同比增长36.58%。
2006年11.86万亿元,同比增长14.26%。
2007年14.17万亿元,同比增长19.48%。
2008年17.17万亿元,同比增长21.17%。
2009年20.65万亿元,同比增长20.27%。
2010年24.66万亿元,同比增长19.42%。
2003-2010年化增长率=21.8%,7年增长约3.98倍。
这也就意味着2003-2010七年间某人的现金收入增长不超过3.98倍的话,现金收入是相对降低的。
事实上过去七年间唯一勉强能跟上这个增长幅度是国家的税收收入,2003年2.05万亿元,2010年7.74万亿元。增长3.78倍,年化增长率20.94%。
即使名义GDP增速在过去七年间也没这么高,2003年13.58万亿元,2010年39.8万亿元,增长2.93倍,年化增长率16.6%。
钱,究竟到哪里去了?
真实数据,就无法知道。所谓货币乘数之类是计算派生货币的近似方法,本质上与M2有区别。
综合商社试点的文章,给大家科普一下。
康师傅挨一拳,联合利华也挨一拳,这王八拳还能打几个月?
PS:市场盛传今日加息
康师傅:桶装面暂缓涨价
原定4月1日涨价,暂缓后何时实施未定
本报讯 (记者李静)在国家发改委约谈有关企业,并调查日用消费品涨价后,占国内方便面市场最大份额的康师傅公司昨日晚间表示,4月1日桶装面的涨价方案暂缓实施。
昨晚,康师傅北京办事处相关负责人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考虑到现在市场的反应,康师傅决定暂缓执行此前制订的从4月1日起将旗下桶装面进行调价的方案,何时再继续执行这一调价方案时间未定。
“自从上次宣布调整容器面价格后,引起了各界关注,我们在兼顾着消费者利益、产品美味实惠安全的三项原则之下,还有竞争的态势,我们决定暂缓容器面的价格调整方案。”康师傅方面表示。
本月21日,康师傅对外表示,由于成本上涨,将从4月1日起将桶装方便面系列大部分产品的价格每桶上调0.5元,涨幅约14%。据悉,桶装面(容器面)系列约占康师傅集团方便面销售量30%。
当时康师傅相关负责人表示,去年10月至今公司连续三次发布方便面涨价通知,给人感觉总是在涨,但实际上是每次涨价涉及的品类不同,且涨幅不大。
联合利华等日化企业应发改委要求暂缓涨价
中新社北京3月31日电 继康师傅宣布暂缓桶装面涨价后,跨国日化企业联合利华31日傍晚也发表声明称,“暂缓原定于4月1日执行的价格调整。”
在声明中,联合利华表示,此决定是“根据国家发改委的要求”而做出的。知情人士透露,国家发改委价格监督检查司司长许昆林昨日已亲自率队赶赴上海,对联合利华部分产品拟涨价事件进行调查,并在今天约谈了该公司大中华区主席。
此前有传闻称,联合利华、宝洁、立白、纳爱斯等四大日化企业计划在近期全面上调洗涤类日化用品价格。这一消息得到联合利华大中华区副总裁曾锡文的确认。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锡文透露,下个月多家日化用品公司旗下的产品价格将上调10%左右。部分零售商近日也表示,“已接到涨价通知”。
此消息经媒体报道后,引发恐慌性抢购。上海、西安等地的一些超市,传闻要涨价的部分商品销量近期出现爆发式增长,有的商品销量甚至增长超过了一百倍。
日化巨头拟联袂涨价的举动,引发坊间强烈反弹。有网民表示,“涨价可以,串通不行”。调价本是企业的商业机密,但联合利华等企业有意无意地提前透露涨价计划,通过“隔空喊话”,希望同行跟进,造成日化用品普涨格局,有串通涨价的嫌疑。
中国《价格法》规定,经营者不得相互串通,操纵市场价格;不得捏造、散布涨价信息,哄抬价格。《反垄断法》也提出,禁止具有竞争关系的经营者达成固定或者变更商品价格的垄断协议。
针对“串通涨价”的指责,联合利华予以否认。在声明中,该公司称,“作为负责任的跨国公司,联合利华一贯遵守中国的法律法规及联合利华全球商业准则。公司本着消费者利益至上的原则,为消费者提供安全优质的产品。”
对于联合利华在最后时刻做出暂缓涨价的决定,市场似乎并不买账。有观察人士认为,仅仅暂缓涨价并不够,造成市场恐慌性抢购的责任应追究。
截至目前,其他日化企业尚未就是否涨价问题做出回应。
对王八拳技术那是炉火纯青的,可以玩出花来。
刚刚看到这个帖子,在日本地震之前,忙总说日本光着屁股。
之前想到日本这么差的还是有点过了。
一个穿阿玛尼的家伙,很可能腰无分文,只是靠寅吃卯粮的借贷维持体面,这种家伙有什么可怕的。真的可怕的是用编织袋装几百万美元买柔性制造中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