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11-06 14:42:12
好久不发原创了。今天发一个吧。
去年发过一个关于沃尔玛的贴,前几天又看到沃尔玛在美国农村吃瘪的讨论,今天咱说一说让沃尔玛吃瘪于国门之外的一对德国兄弟。
上一期的财富杂志封面人物又是沃尔玛老板,这个是新的,麦克杜克。文章中提出一个问题,沃尔玛能否在麦克杜克的领导下成为第一收入超5千亿美元的公司?谁都知道这年头要想做老大,只呆在家里是不行的,要闯出去,哪怕对方是个阿三阿四。比如说德国大众这两年也超过通用,正式成为世界第二大汽车生产厂。可是就凭着它在美国市场不到5%占有率,想超过丰田成为老大还有一段路走。同样的道理,如果沃尔玛能够在德国也爆发一把,富裕的德国消费者肯定能把它给抬进五千亿的大门。
其实沃尔玛97年就来到了德国。可是历经十年辛苦耕耘,招式使尽,最后不得不黯然离去。让沃尔玛吃瘪的,就是中国人和美国人不太熟悉的Aldi公司。(德国和欧洲的朋友想必对Aldi门清,这帖主要是写给不熟悉Aldi的朋友的:你们可别和Audi弄混了,虽然看着相似,估计很多人读起来都相似,两个可没任何关系。)
从产生超级财富拥有者的角度而言,Aldi公司和沃尔玛挺像的。山姆全家托沃尔玛的福,美国前十富人的位置占了好几个。而德国首富就是Aldi公司的创立者,卡尔。顺便问一句知道德国第二富翁是谁吗?保时捷?不是。是Aldi的另一个创立者,比卡尔小两岁的弟弟锑奥多。锑奥多心满意足的看完今年的南非世界杯去了另一个世界。卡尔还精神呢。
Aldi兄弟出生于20世纪20年代(感谢wooxiao提醒),算下来1940年时候刚好够年龄,所以不讳言兄弟俩都给希特勒卖过命,锑奥多当年还在非洲军团。可以想象锑奥多老的时候,在壁炉边,他孙子坐在膝盖上,问他:“爷爷,你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干什么呢?”他肯定尴尬地干咳一声,把孙子移到另一个膝盖上,吞吞吐吐地 说:“啊……爷爷当年在非洲军团和尊敬的隆美尔元帅并肩作战…
两兄弟都很低调,锑奥多70年代还被绑过票,虽然17天后安全归来,但是心里创伤很重。更低调了。网上就找到这么一张照片,(OMG,德国网站贴过来的...)。
[锑奥多的照片1971年 ]
要说沃尔玛输给Aldi其实有点不准确。准确的说,沃尔玛输给了两个Aldi。南Aldi和北乔峰,不,北Aldi。卡尔的南Aldi盘踞德国南部,下领近一千八百个店,锑奥多的北Aldi更壮了,人马过两千五了。南北夹击,沃尔玛焉能不败?当然,公认的沃尔玛最大失败原因是市场定位和Aldi还有LiDl(德国第二大零售商)高度重合:大规模低价仓储连锁超市。一般而言,市场后进者有两种手段,要么占领一个不同与市场先行者的定位,然后大张旗鼓说自己的定位是最好的最重要的,以此来取代市场先行者,至少做到分庭抗礼;要么和市场先行者定位一致,然后用低价干掉它。可是Aldi还有LiDl本身就走的是低价路线,沃尔玛的供应链离开北美又有点水土不服,结果完全变成Aldi还有LiDl前面大步的走,沃尔玛在后面哭哭的追。当沃尔玛2006撤离德国的时候,市场份额才2%(沃尔玛在美国的市场份额超过30%)。
Aldi兄弟的生意不是自己创的,是从父母手里接过来一个小铺子发展起来的。不过从那个规模起步难度基本上和从零开始创业差不多。Aldi的定位:一开始就是高质,低价,直到今天。高质低价谁都爱,德国的消费者从蓝领到白领都不例外。加拿大沃尔玛的停车场难得找到一两部豪华车,要有也是日系的。Aldi的停车场经常是清一色的宝马奥迪...
高质低价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店家哪怕不赚钱,价格也低不到哪里去。当然这里说的低价是和其他店家比,东西一样比你低就是低价。Aldi做到了,其秘诀也不秘,但是竞争对手却学不来。
Aldi秘诀的第一部分就是靠走量来获取比竞争对手更大的供应商折扣;秘诀的第二部分就是只买最畅销的商品来走量;秘诀的第三部分,减少品种来走量。
零售业用SKU(存货管理单位)的数目来衡量一个店的存货品种情况。所以400毫升的力士香波算一个SKU, 700毫升的力士香波算是一另一个SKU,哪怕就是包装容积不同。Aldi店的SKU一般就是700到一千个。北美这边街角的7-11便利店,一般就有这么多。稍大一点的, 两千SKU那是毛毛雨。猜猜沃尔玛的超级中心有多少SKU? 十万个。消费者研究直到80年代才确认货多选择多不一定是好事。因为这容易引起消费者决策困难,有时候消费者宁可放弃购买也不愿意去面对这个困难。等这个研究通过咨询教学传到零售业,需要时间。而且零售业也无法确定哪些商品必卖,那些不用卖。而且那么多货架,你得要东西填呀。新的供应商还给钱上货架呢,能拒绝吗?因此一般的大型超市,SKU轻轻松松的过四万。Costco算做的不错的,抵制诱惑限制自己的SKU不超过四千。
Aldi有点像上海的联华之类的超市,门面不大,离市中心也不远。
不象沃尔玛之类巨型超市,Aldi不追求大而全,而是少而精。它的商品集中在人们最基本的日常需求。如果一个人不是很挑剔的话,靠Aldi完全能解决吃喝拉撒的问题。Aldi每个星期会弄一类特殊商品,比如,冬天快到了,它就在某个星期提供一些廉价的冬衣冬裤,有时它又会组织一批有关自行车的工具及零配件。Aldi的东西质量经常好过大超市,因为有供应商专门为它生产(一旦有厂商被Aldi看中,它就不用担心自己的订单了,这样一来,厂商不会拿自己的产品质量开玩笑.)。而且由于商品种类少,质量容易控制.
期待中国能有自己的Aldi出现,把实惠返回顾客。
中国总裁牵头做的。
SKU必须要多要全,消费者找不到就不会再来了。对供应链的要求当然高。而且中国很多时候没有全面的标准化,大卖场还不一定做得过专业店。
食品日用则不一定。Aldi的hard discounter 模式在汽车近一步普及,城镇化达到一定程度后在中国的部分地区还是有前途的。
难度实在太大。供应商结构与国外不同,大卖场有可能依赖供应商配送独立运转(家乐福和大润发都是这个模式),便利店或折扣店都必须自建中央配送中心,结果无一例外失败,家乐福下属的冠军,天天迪雅都失败了。沃尔玛在中国不赚钱,也跟其采用中央配送体系有关(面前正在改为分散配送)。跨区域配送是个噩梦:地方保护,税收纠纷,物流效率,基础设施等等。
让一个建材城的总裁搞这个事,这也太有创意了。即使在德国OBI也是属于大型建材市场的老总去搞ALDI这种连锁小超市,这不是给人家练手吗。我估计所谓的物流系统不能保证,只是一个托词。中国有那么多超市,不都是在干吗。连我家楼下的小卖铺都已经超市化了。
其实德国又不是只有ALDI一家,除了南北以外还有lidl等等类似的连锁机构只不过规模没有他那么大而已。ALDI只是一种超市模式的代表,背后的质量管理还有宣传都有他独到的地方。
当然还有政府的信用,比如德国这里消费者协会的评价就很具有公信力。而且真的是优良中差的打分。
当然现在的失败,不代表今后就没有办法成功。十几年前还说中国不可能有自主品牌的汽车,现在BYD、吉利等不都出现了吗。
比如随着大规模铁公鸡项目的完成,国内的基础设施建设跟国外的差距会缩短。
我先以国内名列前茅的某超市集团的数据做一说明。以下数据全部是销售收入百分比。
超市毛利由A毛利和B毛利组成。A毛利是商品销售毛利,大约在12%(其中部分百货,洗涤用品,高档生鲜和进口食品可达50%到70%,绝大多数食品杂货(占品项的90%)毛利不超过20%,这是价格战的结果,商量促销或拉抬人气商品毛利不到5%,每天还有几款负毛利销售商品)。B毛利是各种收费占10%--12%(208项,包括进店费,上架费,堆头费,广告费等等)。
支出构成是房租平均6%,人事费3.5%,加上营业税,基本把A毛利吃掉。其他财务费用和管理费用靠B毛利支撑。所以我们说没有B毛利。我们就没饭吃。这样税前销售利润率大致在4%左右。
此外还有做二房东的出租收入:商店街。占税前利润30%--40%,非常大。
折扣店要比大卖场更便宜,而Aldi这种模式90%都是自有品牌,2000--3000种商品,需要500家左右贴牌生产商或供应商,由于刚开始规模不大,订货折扣优惠不如大卖场,这样必然A毛利低于大卖场(大约只有9%),而折扣店面积小(200--500平米),又是无货架销售,B毛利收取项目少,大约只有5%左右。所以销售是亏损的。
同时折扣店配送成本极高。因为单店销售几万元人民币,每次配送几百种,价值不过几万元,配送成本极高。而且配送频率要求很高,几乎每天配送(保质期食品太多),而我们基础设施不足(例如冷链配送能力不足),所以经常断货,影响销售。
同时由于地方保护,要求开子公司(分公司会导致税源流失),要求地采(就是必须承诺在当地采购一定比例商品,一般在40%--50%,这部分就不能统一配送),这样运营成本极高。大卖场单店运营能力比较强,影响不大,对折扣店,几乎就是致命的。
我在网上常在京东商城买东西。京东商场的配送范围划分华东、华北、华南、西南四大配送区域。常看到消费者问:本区域无货,而其余区域显示有货,为什么不能调剂。对这个问题,网站从来不做解释。
这样看来,京东能做到四大区域,已经很不容易了。就我们这个城市来说,24小时内就可以收到货,说明他们对本区域的整合已经下了很大力气了。
此外,可见这种全国性的网上卖场,更像是品牌加盟店呢,在一个品牌下,各区域各自运作,呵呵
配送,尤其是保质期比较短的商品,例如食品。冷链配送成本太高,而且国内基础设施不全。
当年的公司要给墨西哥工地在美国买一个大型设备。买没有任何问题,可那东西一百多吨,超长超宽。当时的谈的合同是两周从底特律运到墨西哥。可是从底特律到El Paso差不多三千英里用了一周,从El Paso到工地差不多三千公里用了两个月。几乎路上每一个有人烟的地方都会被停下来。承运的人半真半假的说,花的买路钱差不多可以在路上每个村子里都买两个院子。
欧倍德的对手百安居,原中国总裁卫哲,现阿里巴巴CEO,原普华永道咨询顾问。
还是多休息,最近帖子的产量和质量都很高呀,别太累着。
另外,主要是您帖子发的比我看的都快!!。
看忙总的文章,真是长见识。
嘿嘿,我自己本科top2,MBAtop5,在美国十几年,也算是个高管。忙总这样的文章和水平,在网上还真不多见。每次都追着看的哈,觉得自愧不如啊。欢迎你回河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