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10-27 23:16:51
没想到昨天这个帖子跑题这么猛,
对于孩子的教育,同学们的热情这么高涨,俺心里很欣慰。毕竟,造福的是俺们的下一代,俺们的未来,俺们的希望。
感谢同学们的信任,俺就厚着脸皮当一回主持人了。关于西西河群众养儿育女的话题主持。
对此,懒虫俺有几点想法,或者建议。
【宗旨】开放式讨论。集思广益。
【具体内容】问与答。
1. 同学们提问。问题要求是:具体描述某个例子,不做评论。越具体越好。也就是写一篇小小的记叙文,也就是描述一个现象,然后列出你对此理解提炼并想解决的一个问题。关于问题的定义
2. 俺负责选择问题,并主持分析和讨论该问题。
【具体操作】
1. 所有问题跟在这个帖子下面,具体的讨论俺另开主题帖。每个话题一个主贴。
2. 时间规律化,一个星期讨论一个问题。有集中的讨论时间和分散的讨论时间。集中讨论时间待定,比如北京时间周日19:00至23:00?分散的则平时有空都可以跟帖。
【期望效果】
帮助有困惑的同学解惑。
欢迎对此话题有兴趣的同学踊跃加入本讨论小分队!
就这么着吧,大家看,行不行?有什么需要补充说明修改的?行的话,这个帖子就转到“亲亲宝贝”那里去好了。
2010-10-28
举例来说:
1、囡囡刚出生一个小时,孩子的爸爸就给远在珠海的表姐打电话:生了,生了,眉清目秀,京城第一美女。当时我在旁边就嘀咕:京城第一可能还得再商量商量,京城第一可不好当。
2、4、5岁时,能够持续不断的给你讲2、3个小时他们幼儿园谁的妈妈是熊猫眼,谁家小狗下崽崽等等,也知道:我点菜你买单规则。这时爸爸又说:你看简直是绝顶聪明。我心里又在可耻的嘀咕:本人5岁就能给大人讲西厢记的故事骗糖吃,也没有人说我绝顶聪明。
3、某一日,爸爸打电话:今晚中央台少儿节目8:00中有囡囡节目。夫人在外请客,匆匆结束,回家第一件事情就是看电视。我问也跟你打了?这是自然。
结果一直看到10点钟,也没有看到。这时爸爸先打来电话,问我:看了没有?我说看了,不错。心满意足挂下电话。因为要我说出不错来十分不易。
两分钟后,妈妈给夫人打来电话:看了没有?夫人老实:从晚上八点一直在看少儿台,看到现在也没看到囡囡出来呀?
妈妈回答:在20:20:17时候,在唱歌的左上角就是囡囡呀?
夫人这个有着27年资历的刑侦专家不得不长叹一声:父母太伟大了,就是李昌钰来也找不到。我忙问究竟。
答:他们是带着面罩伴舞的。
这就是父母与不是父母的区别。
我说看了,不错。
从晚上八点一直在看少儿台,看到现在也没看到囡囡出来呀?
送光盘。这种事情很多次了。父母往往不能客观看待自己的孩子(当然如果我有孩子也可能如此),所以往往过高估计自己孩子的能力,结果这种不切实际的期望导致孩子压力过大,除非这孩子真的是天才,否则一定难以承受这种压力而崩溃,最终连个普通人都不如。父母教育孩子不成功,关键在于对孩子的认识错误,把幻想当现实。实际上因材施教是个基本常识。没有钢琴家天赋,非要整出个李云迪第二,就是悲剧;没有抽象思维能力,非要梦想奥林匹克数学竞赛拿金牌,也是悲剧。不但是父母的悲剧,更是孩子的悲剧:他的自信会被打得一点不存。
实际上没准人家做不了数学家,钢琴家,是个很好的企业家苗子呢?
俺家领导也是你师妹。
有一次俺家小帅哥对领导说,你们太优秀,我压力很大的。那是小学5年级,小家伙期中考试数学只有80分,当时我在墨尔本,不知领导怎么和他说的,呵呵。
我家那个最大的优势就是皮实,抗打击能力强。最大的缺点是坚持精神不够,容易放弃。
火候过了就老了。其实干什么事情原理都一样,过犹不及。企业管理也如此,过度管理的企业内部压力极大,例如海尔就是,随时可能出现喷发现象,不可收拾;自由散漫,不管不问的企业,那就是39这种,随时瓦解。度太重要了。
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老师,有责任答疑解惑,指引道路,但是又不能把自己的幻想甚至自己未实现的理想强加给他们,那他们太可怜了,负担太重了。他们没有责任来承担实现父母的虚荣、梦想或胡思乱想的使命。
整的我一直到35岁才明白自己想要什么。
后来我家小帅哥那里,我们只是让他成一个对社会有用的好人就是了。
不必成这个家那个家的,一个快乐而平常的人,有个金子般的心,足矣。
只需要:能够在不违法乱纪的情况下自食其力即可。这就是对社会有用的人,这就是快乐平常的人。
哈哈,字里行间看得出来的.
原来竟是偷懒...
的发烧音响,但是买不起,只好不喜欢了。做事情必须考虑可行性,不可行的事情就不必考虑。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和发改委研究院的研究水平怎么样?听说是又清闲又有钱,就是不知道实际水平怎么样。
观点看领导需要。领导说面多了,就加水,领导说太稀了,就加面。基本看领导脸色行事。领导高兴了,就说点正经建议,领导心烦,就说点马屁建议。
你说算什么?好多高手进去就消失了。一入侯门深似海。
多谢忙总加入俺这个站着说话不腰疼的队伍中:))
教育和企业管理有诸多相通之处,我们当年的专业必修课中,就有管理方面的课程。然,正如忙总所言,养孩子的确比做企业难多了,养孩子是个无底洞,24小时,一辈子。教育的对象是人,为社会的未来制造“产品”,教育者也是人,而人的行为之中的“变卦”太多,又不能删除、暂停、倒退或重来,因此要控制适度的话,需要的综合能力非同一般。
每个角色都有盲点的。父母这个角色最大的盲点是:难以客观。对孩子教育方面容易出现不是“过”就是“不及”。适度,太难了。个人感觉父母跟孩子之间,一辈子都在父母给规矩和孩子要自由之间扯皮,保持平衡永远是一个理想状态,容易远离但也可以无限接近可又无法真正到达。
很多人以为为人父母是天生就会的,其实父母这角色,还是需要学习研究的,其中还是有规律可循的。只是国内做这方面的研究很是不够,而国外的很多东西也不能直接搬用,文化底蕴思想体系不同,搬过来直接应用问题一样多多。其实,父母只要开始思考“怎么做父母”,就会产生不一样的教育效果及相应的社会影响。我们的教育,无论是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很长时间里普遍缺乏的就是思考,更别提什么反思了,在不经思考的前提下就采取行动、当行动出现阻碍的时候又匆忙用另一个行动去替换或掩盖,舍本逐末而已。好在现在似乎开始思考了。这是好事儿。
哈,打住打住。见了忙总忍不住多啰嗦了几句以套近乎
因为人家一句话就堵死你:你怎么不实施你的理论。再说你敢说养孩子与管企业一样,肯定吃不了兜着走,属于胆子太大。也就是在西西河敢乱说。
"24小时乘上生命全部"教育出来的未必比按部就班教育出来的更好.父母教育不帮倒忙就不错了.
永不下班,永不停歇,直到自己挂掉。
先孝敬大宝一枚:感谢:作者获得通宝一枚。
俺的自信心是修炼出来的。其实对外人还好,俺一贯是这个原则:坚持被动。
一旦人家说了:懒虫啊,教育孩子你是科班出身的,有经验,帮我分析分析我家孩子吧?
于是,俺就做了顺水人情。
做顺水人情的时候,我的原则是:帮孩子说好话。
这个算是比较讨巧,谁都愿意听别人赞自家的孩子。但其中俺的技术含量是:无论孩子的情况看起来多么地“糟糕”,俺总能找到希望所在。嗯,这个,确实需要有那么三把刀的水平的。(呵呵再说了~孩子再怎么着,问题通常都不大的,其根源,其账,一般都能算在家长身上。)
对家人就不灵光了。俺妹子对俺是不屑一顾啊不屑一顾。她就通常以类似的话来堵俺:“有本事你自己养个神童让我们瞧瞧?”
嗯,还是前不久过节期间的事情。有一天外甥女说了个不太常用的词语,俺听起来感觉怪怪的。俺比较敏感,在一天之后无意之中发现了出处,出自她正在看的某本畅销的儿童文学图书之中。于是我顺带翻阅了一遍此书及该著名作者的相关系列丛书,发觉此列图书品质还是不行啊,格局不高,哗众取宠,容易对孩子有误导。因为同时我结合孩子自打看这书的半年来,发现很多行为是跟书中的形象所学的、或者说被启发的,比半年前明显浮躁多了。
于是,我对妹妹说:此书品质不行,还是不要让孩子看为好。
我说这话的时候,有个自以为是的认识:俺在儿童读物方面,一贯以专业人士自居啊,眼光算是很有来路的啊!(过去十年的主要职业就是做这个的)
可是,俺犯了大忌。这书是妹妹给孩子选的,我否定了这套书,也就是否定了妹妹的眼光。
于是,俺妹子就跳起来了:你以为不好就不好啦?!人家可是发行几百万册的!那么多人都喜欢,那么多孩子都喜欢,难道他们都错了?!难道就你最聪明?!……巴拉巴拉巴拉,最后来了一句“有本事你自己写一本出来!”
堵死人吧!我心说,还亏得我还有点本事写点孩子们爱看的东西出来,以前编写的东西,还是有相当的群众基础的,若要出所谓的畅销书,也不算一件难事,只是这被列为俺的业余爱好之一罢了,可这要换了别人,估计要被气得撞墙去了。
其实,对于养孩子,大多数的父母,都是不自信的,但又不愿意承认,所以,被别人尤其是外人点到痛处,会很愤怒的。对此俺比较能理解,所以,要不不说,被要求说的话,通常不会说太猛的话。因此这么多年来,除了俺妹子,其他人都对俺很和气的。(俺妹子对俺愤怒的深层原因我推测还是她受不了我从小到大样样看起来比她“高明”,甚至连俺从没干过的事情:养孩子。)
忙总康总如此英明,不养个孩子遗传一下优秀的基因,实在是让人扼腕痛惜啊!不过,有类似您们这样优秀基因的伉俪,俺若干年前也听闻过,他们也是丁克至今,说经过慎重考虑,觉得生了孩子不能保证他/她会一辈子健康幸福,更可能则是不健康不幸福,所以,决定不冒险了。
等稳定下来,黄花菜都凉了
的人,这些年有哪个是飞黄腾达的?好像没有吧。不过你还是再多调查一下为好。TG的原则是没有基层经验和主官经验的人,不重用。
对飞黄腾达的定义肯定不像忙总的标准那么高了。我接触的几个进这种部门的同龄人基本上可以这么概括:聪明,但是比较中规中矩;比较追求生活质量,就是想轻轻松松捞钱,但是不打算吃苦担风险。不知道里边的人是不是都是这个风格。如果是,当一把手是不大合适,缺乏一种强梁之气。
这也让我想到,中国文化里平时对智慧的定义有些偏颇。一说某人有智慧就是急流勇退,明哲保身。前几天参加一个活动有机会见到富达国际的总裁。之所以提到他,是因为曾经有人问他,“你在欧洲已经赢得了欧洲股神的声誉,现在又来到完全陌生的中国市场,不怕毁掉自己的声誉吗?”他的回答是,“我不是这样看待人生的,生命是短暂的,我要做有趣和富于激情的事情。”为什么在英国这样一个已经可以说是没落了的国家可以培养出这样有积极心态的人,而中国真正做事的人最后总是搞得很消沉?中国真正具备成为一流国家的条件了吗?他给我的另一个深刻的印象是真的没什么架子,反而是他的香港女秘书跟我说,“我们都跟他说我们来办就行了,他非要亲自来,这边人都不认识他是干嘛的……”我想,真正造就平等心态的,是对真才实学的尊重和务实的态度。如果领导是一个不学无术靠拍上级马屁吃饭的人,那他也就只能靠摆架子来塑造自己的威严了。中国文化需要反省的东西还有太多太多……
上闯荡。你走上社会,就会见识到。那真的是野蛮人在丛林中。
我以前对女儿说,你长大了能不昧良心,养活自己就行了,爸妈也不要求你非得有什么成就。主要是LD的一个外甥女因为上学时压力太大,搞的性格非常不好。健康快乐就行嘛。
不过有个副作用,就是我女儿非常没有竞争心,非常没有。
他们在面对压力时处理更合理,效率更高,更能充分发挥潜能。实际上只要发挥正常水平,很多人都是天才。
京城第一美女的爸妈就是我等真实写照,一点不带夸张的。
大国做后台的小霸王,父母就是欺压对象了。一旦不满,一个电话过去,超级大国立即干预,父母做做检查是必须的(要在电话上让超级大国听见检查现场反应),用实际行动表明痛改前非也是自然地:我点菜(也包括一切玩具之类看得上的)你买单。否则超级大国就要从驾驶波音或空客,从空中降临,进行海湾战争的沙漠风暴行动。
现在孩子有点宠坏了。
我多生两个给您一个得了,^_^
多个人反而不习惯,麻烦了。
他们自信心,自主心非常强,非常知道自己要什么。
而且资讯发达,出国见世面的也不少。也很阳光、很向上。
我感觉整体上比上几代强很多。
走的路会远得多,不可想象30年后的中国。只是实现起来也不容易,还是那句话:战略上乐观,战术上悲观,做最坏打算,争取最好结果。
...
比生孩子的同龄人(例如同学之类)年轻至少5岁,甚至10岁,没那么憔悴,疲惫。而且事业情况也大不相同,不生孩子,就还能保持与社会共同进步。有孩子的,45岁以后就有点跟不上了。可能是精力已经在孩子身上消耗殆尽了。所以母爱很伟大,燃烧自己,成就子女。
现在咱们一般性的新闻说了好几次:
中国加强稀土出口管理,是为了环境保护,但是承诺不把稀土当作讨价还价的工具。
这其实就是在宣扬咱们中央大国、上邦天朝的大度,给老百姓们提气。
经济上当然有好处,也确实是值得骄傲的态度,不像美国、欧洲总拿鸡肉、牛肉说事儿,显的那么市侩气。
可是看经济类报纸,可能又是一件做面子、丢机会、恶劣国际印象的事情。
报道是这么说的,前几年咱们稀土无序、恶性价格竞争出口。结果世界上其他的稀土矿统统停止生产了,因为价格打不过我们。
可是却没有看到报道说我们借着机会去收购稀土矿。
现在因为政治原因,整顿稀土出口,我想世界的稀土价格肯定回升,稀土矿肯定变成宝贝待价而沽了。
这又和铁矿石市场类似了。全球经济危机,我们不去收矿。为了救市,我们自己出台4万亿,连着把铁矿石、矿山价格抬回来了,反而运作的重大铁矿收购都泡了汤。
这次稀土事件,国际上,我们自己还落一个垄断稀土,拿资源要挟邻国的恶名,政治上其实并不划算。
中投什么玩意儿的,正经能挣大钱、又利国的事情不干,投资什么私募股权。只盯着钱,肯定挣不到钱。
要是搁猴精的日本人手里,通产省之类的机构,不是在开始就整个矿山、商社统筹,不贱卖资源,就是有计划的压市,然后全球收矿,最后一统山河。还能托词经济行为,里外里全赚。
咱们国家现在有没有这方面的统筹、计划、整合呢?有没有考虑类似的情况呢?
实际情况不象外面宣传的那么夸张。只是政府现在要宣传,我们也不好拆台不是。你放心好了,中国政府干什么不行,控制还是可以的,没控制住,那是不想真正控制。为什么要这样半推半就,扮演悲情角色,只有他们自己知道了。
整天和一些每天患得患失的人一块,时间长了胆子也跟着变小了,呵呵
确实我们望尘莫及。有时我们在议论一个创意,人家在一边不出声,静静听着。回去就热火朝天的干起来,等几个月后,邀请去参加开业典礼,我们都很奇怪:你怎么想到这个的?那不是你们上次在某地讨论的吗?
,以后可能还会间歇性地有人跟您讨论。我看了也纳闷,为什么一定要有后呢?
大体印象中,这些言论很有道理,培根:以社会为后,以社会责任为父爱 胡适:立德,立功,立言,皆所谓无后之后 释迦孔子老子耶稣皆不赖子孙传后,华盛顿无子,而美人尊为国父,则举国皆其子孙 李白杜甫裴伦邓耐生,其著作皆足传后。亚当斯密那类干脆不结婚..有后无后,何所损益* 另,不生小孩不代表不爱小孩..我想您也是。
文化的社会基础是宗法社会。没有血缘后代,在这个社会中没有立足之地。这是现实原因。当然现代社会这个原因没有了,但是观念还没有跟随社会进步而进化。仍然是个心结。可以理解。这是很多人生儿育女的主要动机,当然养儿防老也有一部分,但是那是表面的。
我想随着社会进步,社会观念终究会改变的。那就是养儿育女只是个人选择自己的价值观或生活方式等等的结果而已,不再加上沉重的其他负担:什么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之类的东西。
另外很大部分的原因,我想是人是需要父母子女亲情寄托的,除了为自己,也需要为别人而活的,否则,未免空虚.
所以,对那些特立独行,能为"全人类而活"所以婚姻子女已是可有可无,或者无暇顾及、根本没有"空虚问题"的特高端人士,比如,牛顿,对另外的人,我就老是不太好理解。。。
宗教形式的崇高责任,而是一种自由选择就行。谁愿意都是自由的,不必用伦理和社会舆论压迫接受同一种价值观。
老龄化,自己不愿意生育--引入移民--移民繁殖速度快---什么结果,大哥,你懂的!
如果中国能保留传宗接代的意识,保证一定生育率,那么不仅将来是个强国,而且是个有活力的国家.也就是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强国!
仅仅一个孝道就维系这个传统了。而且在多元化社会,可能对养儿防老要求低后,更看重传宗接代的质量和幸福感获得,可能反而有利于社会的进步和强大。
她着急,可我确实没想法。一个人多好。
能拖多久就拖多久,不能讲道理。这种宗教责任无道理可讲。
超级大国们关注也是正常的。
我老婆姐姐也没有孩子,我女儿也引起两个超级大国的强烈关注:上上礼拜,我们给她春捂秋冻了下,结果上礼拜超级大国们半夜三更电话还过来,一周内三次,周末见面时强调的还不算。。。
按在考虑是不是再创造一个美女或者美男分摊下这种关注。只有一个孩子,问题真是多多。
与赵本人的性格有关。完全是性格上的问题导致了企业的悲剧。
在企业成长的过程中,没有注重学习和思考。
最后自己的能力不足以驾驭那么大的企业了。
膨胀,不冷静,失去了早期实干的作风。对于人员的使用也欠考虑,很容易就被忽悠了。好大喜功,贪大求全。看来离北京远也不全是好事。
外部因素就是总后划了很多企业至麾下,这帮外来户都不是省油的灯。
在深圳,得天独厚。
踏实做药,总比朱保国要强。不做药,搞搞房地产也日子好过的很。
最后,便宜了华润。
因为当时他们想进四川收药厂,我们手头有一批贷款企业债转股项目,有的还能正常经营,基础也还可以。去商量有无合作可能,结果吃闭门羹,大意是我们自己搞得定,不需要合作。
如何同银行打交道也缺乏思考。只是知道从银行搬钱回来,回来怎么用却没有足够的准备。
对于现金流不敏感。
在雅安的药厂确实很出色,这个不能否认。可能也正是雅安的出色,让赵拒绝了您。不过在四川其他地方的药厂就不那么好。
如果他能早点意识到自己的不足,把企业交给专业的人员去搞,那会是个多完满的结局啊。
了他能够走多远,即使偶尔侥幸爬到比自己能力高的位置,也会掉下来。例如王洪文就很典型。其实我们缺乏的不是机会,而是没有做好把握机会的准备,没有足够的能力去把握机会。
每一天每个人都有成为伟人的机会,可是没有几个人能够把握得住。
我觉着机会真是很稀少,一年能有个一两个就不错了,很多都是看起来很好,其实是陷阱。那次采访严介和,他也是这种语气:中国钱太好赚了,想怎么赚就怎么赚……不知道是因为我缺乏发现机会的能力?还是因为还没踏上社会的原因?
这几天也在反思错过的几次机会。的确像忙总所说,没有做好把握机会的准备,没有足够的能力去把握机会。
你就很难发现机会。有的机会实际往往就是在耳边飘过的一句话。
很难充分发挥能力和潜质。
比如商品价格在金融危机时的暴跌和最近的暴涨,都是事发半年前就可以分析出来的。当时还跟父母沟通过,想用他们的钱,他们也同意了。后来想想还是决定算了,这种机会都是冒大风险才能赚大钱的,用他们养老的钱来做这种高风险的事情我亏不起,所以不敢干。如果像我认识的那几个,有自己的储蓄可以投钱进去的,翻几十倍是没有什么问题的。倒是谈不上后悔什么的,只是说这笔钱不该归我赚,所以在我没有做好准备的时候,机会来了。呵呵。
而成长的机会一错过,就真的不会回来了。40岁的人不会再有20岁的成长机会了。机会本质就是开辟人生新境界的道路,错过路口,就没有了。
就是因为怕失去成长的机会,所以有几个朋友想拉着我一起做私募我一直没答应。当时就是这么跟他们说的,“想去搞投资随时都可以搞,但是做事的机会难得”。但是像这次的机会可谓是百年一遇,错过还是有点可惜的。不过也有可能正是因为我总是想两手抓,两手硬,所以两边表现都很一般吧。唉
没想到忙总在畅谈管理经验之余,还对小孩教育有这么精辟的论述:
"没有钢琴家天赋,非要整出个李云迪第二,就是悲剧;没有抽象思维能力,非要梦想奥林匹克数学竞赛拿金牌,也是悲剧。不但是父母的悲剧,更是孩子的悲剧:他的自信会被打得一点不存。"
"父母。。。不能把自己的幻想甚至自己未实现的理想强加给他们,那他们太可怜了,负担太重了。他们没有责任来承担实现父母的虚荣、梦想或胡思乱想的使命。"
佩服之余,也想把自己的一点浅见写下来,贻笑大方,莫怪莫怪。
"望子成龙",乃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之一。古往今来,不知道有多少父母为了自己小孩能有出息,含辛茹苦,省吃俭用,供小孩读书,希望将来可以平步青云。你可以说他们的牺牲是为了“光宗耀祖”的虚荣,或者是“养儿防老”的世俗。但不可否认,正是这样的虚荣与世俗凝聚成了千百年来中国人重视教育的传统。而当今中国之崛起,靠的不正是科教兴国,不正是受过良好教育的广大劳动人民吗?
当然,教育抓得太死有时会产生很大的负作用。就像忙总和其他河友所说的,如果父母把自己未能完成的理想甚至梦想强加于子女身上,逼迫他们去实现,这对孩子们是及其不公正的,而且弄不好会严重影响他们身心的健康成长。周围不少年青的中国父母们,小孩才上小学,就整天指望他们未来能上哈佛MIT; 有的自己没拿到奥赛数学金牌,就鼓励儿子再接再厉,完成老爹“未竟的事业”。毕竟,资质乃天之所赋,不可能人人都摊到天才儿童的。你有上北大的才华,可不能保证你的小孩就有去哈佛的潜质,强逼也沒有用的(其实天才与快乐关系并不大,但这和主题无关,故不多言)。
众所周知,真正最好的教育手段应当是培养小孩的兴趣,如明代大贤王阳明先生所云:“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己”。我们当然应该牢记此古训,从各方面调动小孩对数学,自然科学,文化艺术,或者体育运动的兴趣。问题在于,很多小孩天生就好玩乐,不喜学习,见到书本就头痛欲裂,打起游戏则眉飞色舞,难道就依他的天性吗?实际情况就是,这些小时候玩得开心的人,长大了往往后悔不迭,甚至怪责自己的父母没有好好管教,让自己“上道”。因此,放任小孩教育,不但对社会是不负责,而且若就此让他们的潜能埋没了,也对不起小孩本身。
(闲插一段,美国公共教育体系,似乎走的就是全凭兴趣这条路。公立学校的老师管得稍微紧了点,就可能收到家长们的投诉书,说我的小孩给你逼得太厉害了,出了问题唯你是问云云。这样的体系下,天才是能出来的,而且很厉害,但不通基本数学的庸才更是一大堆一大堆的。尤其目前不重视教育的黑裔与西裔人口比例越来越多,对美国的远景,确实不看好。)
因此,对于天资不是十分聪颖,或者兴趣尚未调动起来的小孩,父母教育就可能象管理界的“一抓就死,一放就乱”:逼得太紧了可能出问题,放得太松了又怕不成器,而关键就在于尺度。那么,如何去把握这个尺度呢?用一句很俗气的话来说就是: 以温情的态度,去严格地要求。严格要求不是把小孩当做天才,去强制灌输各种知识,而是按照他们的能力和学习进度,布置稍微难一点的任务,鼓励他们去完成。而在小孩遇到问题不会做,或者做得不好时,不要表示失望,甚至去责骂,而是应该以温情的态度,去帮助他们解决。在这个过程中,千万不要拿自己小孩和他们的朋友或是别的“天才”去比,这是无数父母都犯过的大错。只要能把小孩的潜质在温情与快乐的氛围中尽量挖掘出来,让他们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就可以无愧于父母之责任了,也完全能够以平常心去对待别人家的李云迪和奥数金牌得主了。
按照统计学的规律,一个社会总会有少数各方面的天才。试想,以中华之泱泱大国,如果有着“望子成龙”的优秀传统的父母们都能够把握好“抓”与“放”的尺度,那么我们的国家一定能产生各方面的杰出人才,无论是哲学家,科学家,政治家,军事家,还是企业家。中华之崛起就是指日可待的,而我们五千多年的文明一定可以重登世界之巅。在此美好的宏景之下,即使个人的小孩只能成为社会的“螺丝钉”,但每个父母都应该为自己的努力而骄傲!
我观察过许多父母,主要还是不切实际的幻想太多,导致失望和挫折感,也传导给孩子,导致孩子也成为失败者。
谁都想当比尔盖茨,那谁来给比尔盖茨打工呢?
之前还对旅游基金和年终奖患得患失,现在一点都没了。
希望可以开辟人生新境界的道路!
时间一样,一去不复返。举例来讲,如果现在我还有你的机会,我可能的选择就比我现在大得多,成就可能也大得多。成长机会太重要了。同班同学,20年后,差异之大,不可想象,原因不过是有的人抓住了2/3次机会而已。
每个人都希望上进,尤其是许多家长对孩子的希望。许多人都给孩子订目标。刚开始的时候,还是一些“比较”符合实际的目标。但是之后目标会变得越来越高,最后纯粹是放卫星。你要是跟他们说你这目标太高了。他们用什么“求上得中,求中得下”的理论来回答。整个一个夸父逐日。结果给孩子弄得那么小就有压力(刚上一年级)。我跟他说该给孩子减压了,他却用人无压力轻飘飘来跟我讲。
你虽然没有孩子,可是这种事情在企业中应该经历过这样“积极向上”的领导,你怎么跟他沟通的。
今年似乎真的走霉运[ 嘴劲 ] 于:2010-11-24 08:26:45 复:3159863 总阅:52794
11月2日接到了新公司的正式录取通知书,在招商局的辞职也都办完了
结果新公司居然要我等着,之前要死要活要我快点辞职
结果现在以项目进度未按时进行就要我入职延后
我真的有种才出了虎穴又入狼窝的感觉
我怎么感觉我成了他们的变动成本
忙大,如果是您您会怎么做?
但是不想承担赔偿责任,故意拖你,让你知难而退。
去谈一次,如果不能明确入职时间,可以要求对方赔偿,然后另谋高就。
如果我去谈了
他让我入职了
然后随便再找个理由把我辞退掉呢?
按照他现在的做法他完全是有可能这样做的
我按照诚信把我这边都办完了
现在我对他的诚信真的是很担心
辞退,因为你可以找劳动仲裁投诉,他会顾忌自己声誉(我服务的企业就是这样)。如果对方是土匪企业,你不管怎么干都是一样的结果。
今天晚上7点招我的那个总部经理给我电话
说明2点:
1、知道我辞职了
2、录用通知书是有效的,项目也是要进行的
但就是不能给我一个明确的入职时间,只是说入职时间延后。
我哭笑不得。
年底了哪里找呢
今年真的是磨难的一年
反正你现在做什么都无济于事,还不如放开,明年再说。男人要拿得起,放得下。天无绝人之路,哪里就会没有吃饭的地方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