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6-02 19:40:02
写下这个八卦题目,我自己都觉得好笑。这是在看河友达闻奇的帖子中的一句话把我勾起来的,八卦一下活跃气氛。
达闻奇帖子中说
《我们为什么说谎》这本书认为,人的言语中往往包含着他自己也无法察觉的深意,而其来源都是潜意识中的防卫机制。应该说这并不是新鲜观点,精神分析理论一贯认为人的一切言语都是有意义的,包括说错的话也是。
见链接
说者无意,听者有心
实际上高级特工并不干擒拿格斗,跟踪杀人,窃听绑架之类的力气活,那是行动技术特务的干活。也不干什么发报密写,情报传递之类的办公活,那是文秘技术特务的干活。
他们主要是执行战略任务:收集战略情报;收买代理人和监视代理人。
他们主要依赖两个技术:潜伏和渗透技术;反潜意识分析技术。
1、渗透和潜伏技术
高级特工一般都有特定的任务,特定的目标,有的甚至可以潜伏几十年,就为某一日被唤醒完成特定任务。所以能够渗透到关键部位,最接近自己任务目标是第一步。
而渗透靠什么?靠经过训练的能力。看看钱壮飞是怎么渗透到徐恩曾身边做机要秘书的,沈安娜是怎么渗透到蒋介石身边做机要速记员的,熊向晖是怎么渗透到胡宗南身边做机要秘书的就知道能力是第一位的。一个不能渗透到关键部位的特工是废材,没有价值。
渗透到位后,就开始需要潜伏,潜伏靠什么?靠变色龙技术。根据环境,随时变成于周围群体一样。好的特工,在农民中就是农民,在工人中就是工人,在小贩中就是小贩。国民党在大陆最后一个被抓住的特务少将郑蕴侠是1958年才被捕的(我在遵义务川见过此人)。故事请看链接:
郑蕴侠:最后一个在大陆落网的国民党将军的传奇
2、反潜意识分析技术
对普通人来讲,《我们为什么说谎》这本书说的:人的言语中往往包含着他自己也无法察觉的深意是基本正确的,但是对受过训练的特工来讲,绝对不正确。他们受训的很大一部分内容就是在不经意的说话中,闲谈中都要反侦察,反潜意识分析。
其中最主要的特点就是:
(1)、他们说话没有价值判断,没有喜怒哀乐,只有事实描述。也即他们语言习惯是:是什么?怎么办?而没有好或坏,多或少之类的判断。所以你无法通过和他们谈话,知道他们的立场。
(2)、他们说话没有解释环节,没有为什么这一个环节。对人家的疑问,他们从不从事实以外的逻辑或历史经历之类的信息来解释,只用大家都有的常识或已知事实来说明。所以和他们谈话,你不会增加任何新的信息。
(3)、他们不会真正激动,更不会受激而情绪化。如果激动,也仅仅是表演而已。就算大家在一起开怀畅饮,胡说八道时,他们内心仍然是清醒的;在全体人民都激动得痛哭流涕或手舞足蹈时,他们内心仍然是冷静的,并且心率不会有一点改变。甚至在与情人幽会或双亲去世都不会让他们心底起一点波澜,脉搏增加一点跳动。
没有这些能力,在潜伏状态下,没人能够活过一年。
但是如果以为他们都是说话谨慎,沉默寡言或冷酷无情,那就错了。他们会伪装得和你一样。就像一句名言:混入人群你就再也找不到。
至于如何挑选人才和训练,这是国家机密,没人知道,知道也没人敢说,中外都一样。一个连每节课上课教材都要在下课时当场焚毁的专业,没人敢说什么。
本贴纯粹属于娱乐八卦帖。
干行动的特工确实是技术含量最低的,抓个人,偷点东西什么的,但往往为大众所喜闻乐见。007人人爱看么。
干文秘的特工是很强的,要从堆积如山的信息中去伪存真,综合分析比对,最后提取出有价值的东西,这和淘金也差不多了。
至于潜伏的那一种,其实很少有人能做到那么神奇的,
如果潜伏成农民工人,那就毫无价值和意义了,只有真正潜伏到对手组织内部,才能比较有价值,但是真正从青年开始干潜伏,熬到高位发挥作用的其实真的很少很少。
国共内战算是个特例,第一是内战,大家同文同种,渗透起来难度小。第二是,GMT的组织松散,内部鱼龙混杂。即便是这样,TG很多时候也是靠策反那些两头摇摆的高级军官而非靠自己人上位。
国家之间的情报斗争,策反显然是最主要的手段,渗透然后潜伏其实成本相当的高,
第一你要培养出比较有素质的特工人员
第二,将陌生人安插到对方的组织当中成本也不低
第三,如何在恰当的时机使用?初期身份不高,也拿不到有价值的情报,但是谁又能保证他将来一定能上去?
第四,忠诚度的问题,人毕竟不是铁板一块,长期在对方的阵营里,心理上也会倒过去。高级特工也许不会倒戈,但是要磨洋工却是谁也没办法的事情。
阎又文,杨虎城机要秘书宋绮云都是烧冷灶烧的。当时有一个庞大无比的烧冷灶计划。我怀疑所有军政要员无一幸免。连接:
为信仰牺牲的中共“潜伏者”
人的本能可以通过训练得到控制,可是这种刻在基因中的特性不是意识或者思想就可以彻底控制的,这是第一。
第二就是我认为一个特工即使通过训练在面对别人的时候他们可以完全控制自己的言行,可是因为他们必须无时无刻的分析别人和情报,从而作出判断和应对。这样行为即使通过训练能在潜意识中进行,不需要自我花费力量保持这样的思考,可是作为一个人不可能长久保持这样的状态,就像绷得太紧的橡皮一样,到最后必然会失去弹性。
所以我认为从小的行动细节上他们不可能如忙总说的一样完美,最有可能的是他们通过在人前的表演成功建立心理暗示,让大家不怀疑他们。
得癌症,在生命的最后几个月,我经常陪这位朋友去看望,在北京西山的一个院落中陪他散步,跟他聊天。而他的子女在房间里打麻将。通过聊天,我才知道在抗战时他就是三栖间谍:重庆、南京和日本人(当然本底是TG)。我问了许多特工工作方法的问题,都得到了解答。但是涉及到具体人物和事件的问题,仍然拒绝回答。我的帖子的内容是我的第一手感受,至于对不对,我也不知道。八卦而已。
忙总,郑蕴侠的链接好象有病毒.
《我们》这本书所说的确实只适用于普通人,理由很简单:普通人面对的情形绝大多数是一致的,无非是个人利益与他人利益、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冲突,因此话语中所蕴含的信息和指向都是非常单一明了的。
联系到近两年流行的一些专业测谎的东西,比如《lie to me》里的一些知识,在普通人的生活里其实应用价值很有限,我刚写的一段就是这个意思,别对我说谎
对于一般人来讲,稍微花点心思就能明白言谈中包含的潜意识信息。之所以看不清,只是因为自己欺骗自己。《我们》这本书的主旨就是“若要欺人,必先自欺”。但对于间谍特工之类的就不是那么回事了,他们身上承担的都是非同一般的集体利益和国家利益,适用范围完全不一样。
我见过一些人乱用《Lie to me》里的知识闹笑话的例子,还有一些恋人夫妻之间因为这些东西闹出矛盾误会而不可收拾,这就大可不必了。对于甄别谎言这类事儿,我的主张是:专业的事儿还是留给专业的人去做。
我知道一个资深的预审专家,他的经验是根本不需要你说什么,你一进来他就知道怎么回事了,下面只是例行公事而已,至于你撒谎或不撒谎并不重要。这种直觉是经过30多年,审讯上千个案件,几千个嫌疑人建立起来的。而且他也知道你的心理防线的脆弱点在何处,何时可以一击而溃。所以我说什么都有专业,就像业余棋手无法抗衡专业棋手,业余武术爱好者无法与大内高手过招一样,普通罪犯也无法与专业犯罪心理学家和预审专家过招。自然那些在电视上故作聪明,扭捏装高贵的在行家眼里就是一览无余,赤身裸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