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索引页

哪位高人品论一下这本书

迷惑不解

2010-05-17 00:52:56



我的物理学知识非常非常有限,河里大牛多,不知道有没有哪位高人能品论品论一下这本书:《构造宇宙的空间基本单元-统一的物质统一的力》(作者:姜放http://www.zhizhen.com/book/27d1ce43301d9f5b20085513e22310e0 )。这本书看起来很牛。


9 条留言

1900-01-01 00:00:00
我鉴别专业文献价值的方法是直接先看引用的文献目录

如果引用的都是学科前沿主要文献(至少在两年内的主要文献);那么就会看摘要,看看提的问题和获得的结论;如果提的问题是学科主要问题或中心问题,得到的结论又出乎意料而不是常识,那就会看具体内容。那种引用恩格斯辩证法,或牛顿原理的文章立即删除;那种重复常识的文章立即删除;那种不知所云的概念堆起来的文章立即删除;那种自创名词的文章立即删除。这样才能节约时间,看最多的最重要的文献,才能跟上前沿。不知大家以为这个方法如何?当然极少的可能有错杀的,但是绝对不会漏掉最重要的。


通宝推:游识猷,GWA,肥肥烤猪,好了,
最后于2010-05-20 22:26:26改,共1次;
2010-05-20 22:21:23 回复
海澄
2010-05-20 23:13:59
我觉得可以直接查看作者以往的学术记录

比如google scholar之类的。查看一下作者有没有论文,以及它们的引用率,这样可以通过同行的重视程度对作者工作有一个基本的了解。毕竟论文是一个重要的交流渠道,我觉得认真的学者是很愿意看看同行对他工作的评价的。

如果作者一篇论文都没有,突然某书横空出世,那我觉得极有可能不靠谱。毕竟爱因斯坦当年做民科的时候,成果可是投向了一流的学术刊物F


实际上一个专业的学科,牛人就那么几位,例如经济学

国内能够写出像样文章的不过10数位人而已,管理工程也不过20来人。应该业内对他们情况都很熟。但是牛人有时也写口水文章,例如林毅夫,例如钱颖一也有很多口水文章。所以还是需要鉴别。


2010-05-20 23:27:53 回复
海澄
2010-05-20 23:40:57
有道理

主要还是要看内容,看人其实是为了辅助判断一下F

牛人灌水是最不容易鉴别的,我刚进入自己的领域时候就花了很大精力研究专业大牛的水文,那时候懂的东西少,糊里糊涂了很久才发现人家也就是灌水来着。。


其实看论文最高境界是审美境界,就像吴文俊先生说的:

文章解决的问题美不美,解决的方法美不美是唯一准则。其实好的论文大多数都是简单明了,直截了当的,很少铺垫描述。一般都单刀直入提出问题,把边界条件定义得很清楚且必要,解决思路直接且基于已有的知识。吴文俊先生认为那种需要20多个引理才能证明的结论基本可以确定为牛屎定理,毫无价值。因为每一个引理都在缩小定理内涵。其实管理科学也如此,太复杂的概念没有应用价值。


通宝推:十万朵莲花,
2010-05-20 23:51:05 回复
花大熊
2010-05-21 03:36:07
刚开始要篇篇看

看到后来,看一眼题目和作者就知道他想干嘛,是不是灌水。

大牛不可能以灌水的速度写牛文的。

讨厌的是,有些小牛做的一些很基础的工作其实还蛮有意思的。但是特容易被漏掉。


gb2312
2010-05-25 01:48:51
说的好,好的审稿人差不多就是这么作的

给QJE做审稿人已经做了好几年了,如果一个别的经济系的博士生,能被QJE找去当匿名审稿,那说明这个人还是挺不错的。但是我做匿名审稿的原因很简单了,因为这就是一个我们系的杂志,主编们都是我们的老师。对我而言,审稿总是一件战战兢兢的事情。原因有三:1. 经常看不懂文章。看不懂文章的原因当然很多,主要原因是经济学现在的技术性太强和分工太细。因此,即使是相同领域内的文章,也很有可能看起来很吃力。理论文章如果模型比较复杂而且不标准,实证文章如果计量方法比较新,看起来就更吃力了(而投QJE的文章通常都是这样的文章)。但这还不是最大的障碍,学术文章一下看不懂太正常了。看不懂就多看,实在搞不明白就自己动手做一遍(我最夸张的一次是,今年二月份的时候,我导师对他要评论的一篇文章的计量结果不是很相信,让我看看。因为是计量文章,光用眼睛实在是没法看出来。最后只能找作者要来数据,全部照做了一遍。计量方法不会,软件不会用全部现学,先把他的结果全部重复出来,然后再试别的变化,看看结果稳定不稳定。结果整个二月份的时间全都花在这上面了。我第二夸张的是为QJE审的第一篇稿子,每天读一遍,读了半个月,才确信自己搞懂搞透意思了)当然,这些都是我们这些做博士生的应该具备基本功,没什么好说的。

搞懂还不行,第二个让我觉得战战兢兢的原因是:怎么知道这篇文章对文献的贡献在哪里?这个对知识的要求太高了,你需要对这篇文章涉及的具体问题的相关文献高度的了解,才有可能知道这篇文章对于学术的贡献究竟在哪里。这个在我刚开始做审稿人,对文献的了解还不够的时候实在是一件让我极度头疼的事情。经常的做法是,把要审的文章后面列的主要参考文献找来读一遍,然后再把主要参考文献后面列的比较共同的主要参考文献找来再读一遍,这件事情严格耗时耗力。当然,这件事情不是徒劳的,有的文章就是在这样的一个过程种被毙掉的。因为你读着读着就发现,这篇文章的发现很可能已经有人在不同的地方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过了,虽然具体的细节并不一样,关心的问题也可能很不一样,但是从知识上说,这篇文章的结果已经不新了,因此对于QJE这种杂志,当然就是可以据掉了。

走完上面这两关,最难的还是第三关:如果这篇文章确实有贡献,怎么评价这个贡献。很多时候,文章确实得到了先前别人不知道的结果,也就是说,读了这篇文章,对人的知识是有增加的,这是对原创性的最基本要求。但是这个贡献究竟是不是大贡献,好贡献?究竟够不够在QJE这样级别的杂志上发表。对这个我至今仍然缺乏把握。每个人都是有个人喜好的,我审过好几篇关于中国的文章,有些文章对结果的解释明显带有不喜欢中国的味道,这样的文章我不可能从感情上喜欢。这种感情上的喜好,很可能会影响一个人对一篇文章真实贡献的评价。我是想极力控制自己个人的喜好影响自己整体的判断的,不能因为自己不喜欢某个结论或者不喜欢某个论调或者觉得某件事情不重要,就否认别人从理论到数据论证结论的过程。如果别人的论证和数据是严密的,结论再不喜欢也要接受。

因此每次自己写完审稿人报告,都会战战兢兢的等待主编的决定,等待别的审稿人的意见,怕自己没看懂文章瞎写报告,怕自己没搞懂人家的贡献在哪里,怕自己把一个好的贡献因为个人喜好而说成了不重要,这些都是一个不负责任的审稿人才会做的,而我显然不想成为那样的审稿人。

所以,这次三个审稿人众口一词,而且据稿的理由都很接近,还是让我释然了不少。另外,我们三个人的审稿报告都有满满的五六页纸,即使据稿,也是一条一条理由说的清清楚楚。好的学术是磨砺出来的,不是诋毁出来的,这真的是我们中国学术界非常需要的精神

郭凯:给QJE做审稿人链接出处


说得好,这就是真正的差距,我们不是做不到,而是机制

使你不敢做。例如部长院士的文章来了,不管怎么样都得发,不然刊物的预算就可能完蛋;例如学霸推荐的关系户文章来了,你唯一能做的就是修改到他勉强能够发表的水平,而且还不能署名;。。。。。这种例子太多太多了。还不说抄袭的,重复的,等等。学术独立和自由,我们路还太长了,这辈子是看不到了。


2010-05-25 01:58:33 回复
gb2312
2010-05-25 02:13:15
这个问题很重要,关系到中国下一步的发展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这是无法回避的一个问题。

每年国家在这方面的投入很多的,但是收获寥寥。

感觉没有人真的对这些钱和所谓“成果”负责。

比如“汉芯”事件,前前后后花了多少钱?最后连个鞠躬道歉的人都没有。


这种事情太多了,要气死人的。所以我不干了。有人甚至在武器

研制上弄虚作假,这是要出人命的,也在所不惜,这已经不能用人渣形容了。结果也没处分,原因不过是有人罩着而已。


2010-05-25 02:18:38 回复
豆子星
2010-05-25 06:28:32
忙总对国家民族的信心为何在见到这么多黑暗后还这么强呢?

信心从何而来?记得您一个帖子里大意说昏聩的官员无法挡住祖国前进富强的步伐,但是一个强大的狮子身上吸血虫多了也会完蛋的。我的年资尚浅,但是见到的一些捞钱的小项目也是以百万计,至于质量,由他去吧。以小见大,这样的事情必定处处开花。纵然国家全身是铁,一人一根钉又能拿到几时呢?

03年我做某个对口部门的远程视频教育项目,验收时主管领导吃饭说过一句玩笑话,整d亡d,不整d亡g。结合身边见到的大小事情,我非常纳闷国家怎么会在这样的上层建筑下变成世界超一流经济大国的,如果上层建筑改进一些,少挥霍一些人力和血汗,我们岂不变成G1了?

发达国家也有许多见不得阳光的事情;但是我相信至少是有些克制的;我至今记得,一个法国同事跟我说希拉克退休后一个月居然拿3万欧时的那种愤怒;当时我不禁窃笑,真没见过世面^_^


因为国家的进步不是官员们左右的,相反他们是这列高速前进

列车上的累赘。没有他们的确还不行,因为中国人的力量需要组织在一个方向上。只是他们在组织时在同时消耗能量而已。进步不可阻挡,官员们消耗的能量无足轻重。


2010-05-25 07:07:02 回复
肥仔
2010-05-25 07:06:37
我猜有能力的人看到黑暗后大概有四种选择

一、随波逐流,从黑暗中获益

二、明哲保身

三、鼓起十分的信心勇气对现行体制进行改良

四、等待现行体制矛盾激化到一定程度时发动或参与激烈的变革

我想这是个选择的问题


基本同意,打酱油人居多,占便宜的也不少,要玩命或

准备玩命的极少极少。


2010-05-25 07:49:28 回复
cmosplay
2010-05-26 00:09:14
忙总说无足轻重

我昨天刚看到一种说法,说这几年国家在对外问题上一直下软蛋是因为官员的子女在美帝手里做人质,美帝还掌握着他们在海外的秘密账户,所以美帝一硬我们就软。可有此事?


返回索引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