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4-13 07:42:03
在读忙总的一篇旧文《项目管理与生产管理的区别》时,看到大家顺道也谈起了精益生产,心里不由地生出一些感想,同时也觉得应该把自己从事工业工程工作的一些想法总结一下,与大家分享,欢迎大家指正。
先说说我常常听到见到的精益生产吧。在企业中谈起精益生产,有时候有那么一点像叶公好龙的故事:大家常常谈论美丽的“精益生产”,而大家想象中的“精益”又各不相同,当传说中的“精益”到来的时候又常常引起质疑、恐惧和反对。
经常和精益生产在一起出现的有那么几个词:
丰田生产模式或者即时生产模式(TPS,JIT):由丰田公司在上世纪60年代起创造并发扬光大,时常被提到的TPS工具包括:消除多种浪费,5S,现场管理,持续改善,快速生产转换(SMED),看板生产,少人化,等等等等,我就不一一罗列了。
六西格玛(6 Sigma):最初是由统计过程控制(SPC)而进化来的概念,摩托罗拉是原创,但似乎更由于通用电气而发扬光大。在推广的过程中,六西格玛的数学含量逐渐降低,更容易被应用的是一套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近些年流行起来的lean sigma就有点这个意思。六西格玛非常成功的一点是建立了一套从绿带到大黑带的资格认证体系,这套体系简直成为了精益生产领域的职称。
全面质量管理(TQM):戴明(W. Edwards Deming)同学发展出来的,最出名的是他的PDCA环(另外一个出名的环是DMAIC)。
还有一些曾经非常时髦的词,例如,约束理论(TOC),价值流(VSM),全面生产维护(TPM和OEE)等等。这些词现在似乎不再时髦,但有些工具其实是非常实用的,例如OEE。
总之,精益生产的文献里经常是一堆英文缩略语满天飞,加上后来企业信息化的热潮,又是一顿ERP, MRP. MRP-II, SCM, CRM, MES, APS等等等等。以至于大家谈起精益生产,就象在对暗号。老外给这些缩略语起了个昵称,叫做buzzword。这是一个非常形象的英文单词。 用来形容以下的场景:
精益生产经理:同志们,运动啦,两三年就来一回。这回咱整的是XXX(某个buzzword)。说起这XXX,就是好来就是好。。。
职工甲:这孙子咋呼啥呢?
职工乙:谁TM知道,等这阵风过去,咱该咋干咋干。
下面谈点体会。我的定义,精益生产就是精益化的工业生产管理。在企业战略指导下,凡是能够帮助企业在成本,质量,柔性(包括反应速度)以及企业文化中一个或多个方面,以较小的代价取得竞争优势的一切方法,都可以称之为精益生产。 国内很多企业的情况是,土八路们(对于这个词本人没有贬意只有敬意)经过浴血奋战,建立了自己的跟据地。但随着队伍的壮大,战线的拉长,就既需要保持原有的零活战术,也需要一套把部队正规化的组织和战法。
本人一直在外企工作,偶然有机会与一个国企老总谈论精益制造。他讲,精益生产是企业的强身健体之路。我现在想想,可能很难找到更恰当的比喻了。过去没有精益生产,不少企业也由小做大。现在如果把做工业工程和精益生产的部门和人员全部裁掉,企业肯定也死不了。但是我相信,要想由大做强,精益化的生产管理却是必经之路。
写到这里,算是个引子,后面谈谈自己的具体实践和想法。顺便也喝口水,看看周围有没有对这个话题感兴趣的河友。
精益生产了。按照你的定义,全面预算肯定得算,过程控制也肯定得算。但是搞全面预算和过程控制的人肯定不愿意说自己是精益生产的一部分。精益生产从来就没有学术意义上的定义,应该约定俗成还是jit,看板、5s,tps之类吧。
您说的这个,其实就是ERP或者至少是MRPII了。
工业工程的许多概念,其实最早都是限定很严格的,但后来就很宽泛了。
所以我就说,工业工程的理论和实践往往是脱节的。
好用就行,例如全面预算,例如pdca循环。不好用的东西,说得再好也没有价值:例如目标管理,例如tqc等等。
您说的对,约定俗成的精益生产通常只是指TPS,不过还有六西格玛。不知道您说的过程控制是指SPC么?如果是的话,源于SPC的六西格玛还真就被广泛当成是精益生产工具。
我给的这个定义的确是一个很宽的定义,甚至太宽了点。之所以这样定义,是因为看到不少企业并没有真正做好生产管理的基本功,然后已经开始使用这些约定俗成的“精益”工具。我觉得这并不是一条使生产管理“精益化”的正确道路,这些工具的作用也不能真正发挥出来。这样的弯路自己也参加走过。在反思中,我渐渐觉得优秀的生产管理是一个有机体,各个部分是相辅相成的。所以在阐述自己观点的时候,我觉得最好还是把所有实践过的有改善效果的生产管理工具一锅炖了,并将之称之为“我心目中的精益生产”。
总之,精益生产也好,其他管理技术也好,关键是象您说的要看好不好用。所谓好用,我想一是指能够被大家用起来,容易上手。二是能够给企业带来效益。
能够得到指正,十分荣幸。这也是我写本文的目的。
边想边写。
与目标管理相对的。目标管理最大的问题是会导致系统资源不能最优配置,因为讨价还价打埋伏,使系统潜力无法发挥。过程控制是动态控制,目标随系统运营修正,流程中许多控制点和监测点来随时调整系统状态,类似开飞机,不断修正航路和优化状态,减少颠簸,减少油耗,加快速度。一般工具平台是erp或scm。是自上而下的递阶控制模式,逐步优化目标。
这些年出了很多的理论已经相应的工具。国内的企业估计也花了不少银子做培训,买系统等等工作。但真正用起来的发挥效益的其实很少。这个跟现在的企业体制以及生产单位的工作习惯企业文化等有很大关系。因为这些体系的执行基本就意味着在原有工作的基础上增加工作量,或则损害某部门或者某些人的利益,所以往往在有强势领导和强执行力的中层的企业能取得成效,起根本原因就是能贯彻执行下去。
所以空谈理论和工具其实没有太大意义。首先提高自己内部的执行能力和统一思想才是王道。否者只会花大价钱换来一堆空壳做摆设
很多表面美好的东西,无法产生效益,主要是普通员工无法使用。想象一下几万人的企业,能够真正掌握复杂工具的有多少?我个人认为全面预算和Pdca循环在大企业中最容易推广使用。不是我不懂复杂技术,而是没必要使用复杂技术。我的土办法效率高于许多使用样办法的公司就是明证。
很多国外的应用体系,是基于实际的经验总结出的一种方法论的基础上再提出或者总结出理论和工具。但在国内有个最现实的问题就是体制如何去适应这种新的生产或者研发体系。在国内,往往出现的情况就是,原有体制没法动,那么你的东西就得按照他的体制做修改,那么,结果就是东施效颦,整个一250搁那里了。。。。
无所不能的上帝--老板,可以随时摧毁任何制度;国有有一个法力无边的元始天尊--组织部,可以随时让你下课。所以不看国情乱引进管理技术和方法只能是傻瓜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