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2-06 06:02:43
今天CCTV新闻联播播出了一则新闻(见后面连接),我随便简单一读,请大家指教和补充。
1、对形势的基本判断:
(1)、“我国已进入只有调整经济结构才能促进持续发展的关键时期。”
说明对目前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增长潜力已经失去信心。
(2)、“后国际金融危机经济全面复苏可能是一个缓慢而复杂的过程,国际环境存在许多不确定不稳定因素,对我国经济形成巨大压力。”
对环境有清醒认识,可以用如履薄冰,如临深渊形容。
(3)、“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
知道目前问题在什么地方。
2、施政的基本任务
“调整经济结构,对产业有保有压、有促有控,培育新的增长点,增加有效供给,淘汰落后产能,防止重复建设,管理好通胀预期,保持GDP增长。”
施政核心是产业调整。
3、施政的基本思路
(1)、“扩大内需是基本立足点和长期战略方针。”
也就意味着必然要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但这是个极为艰巨的任务。但是消费三座大山(医疗、住房、教育)如何削减或推翻?将拭目以待,或者说是未来老百姓评价其执政成败的指标。
(2)、“要坚持内需为主,内外需结合。”
看来基本认可商务部的发展规划:出口市场增长潜力不大了。
(3)、“就业是民生之本、收入之源,社会保障是经济发展的安全网,要更加注重就业和劳动报酬在一次分配中的作用,更加注重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在二次分配中的作用,大力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不断提高居民消费能力。”
仍然继承前面几任的执政传统:就业优先,稳定优先。
(4)、“同时进一步完善消费政策,培育消费热点,改善消费环境,多策并举促进消费扩大。”
说明以后类似家电下乡,农民建房之类的政府赞助的行政手段还会大力使用。
(5)、“加强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建设,加强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严格保护耕地,切实保障粮食安全,增强以工补农。推进城镇化既要积极,也要稳妥,统筹考虑并不断提高城市综合承载能力,把符合条件的农业人口逐步转变为城市居民,努力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
从城镇化入手,彻底解决农村问题,同时继承粮食安全是国家基本国策的传统。
(6)、“发展现代农业,促进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
这点还看不清楚,不知具体计划是什么,照理说应该包括金融、物流等产业。但是从何入手不知道。
(7)、“要稳定低生育水平。”
说明判断农村城镇化尚未完成,人口压力没有根本减轻,农村就业压力仍然是根本压力。
(8)、“加快形成现代市场体系,增强市场经济主体的动力和活力,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是基于市场优先理论,所以可能国进民退政策会反转,做大国家队政策会被放弃。
(9)、“健全中央和地方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体制。”
会从分灶吃饭体制入手调整中央和地方利益,上收部分事权,加强对国家的控制能力。
总的评价是:
1、几个核心问题没有讨论:例如金融安全问题(目前的地方融资平台导致风险);养老金体系入不敷出问题;能源安全问题;财政赤字问题;外汇资产风险问题等等。不知是没考虑成熟,还是没有办法。但这几个问题是绕不过去的坎。
2、实施的路线图没有给出。但是上述问题都是非常困难的问题,非大智大勇不可解决。
李克强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发表讲话
1、2009年中国的宏观经济政策虽然超额实现了8%经济增长率的年度经济目标,但是也导致既有经济结构进一步恶化(供需失衡,产能过剩更严重)。
2、今后无论出口或是投资都无法像过去一样,让中国维持两位数的经济增长,因此往后增长的唯一动力是结构调整。但目前尚未找出新的增长点。因为在1997年至2002年之间,中国出现了经济增长缺乏新动力的情况,一直到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才依靠外需推动经济高速增长。而今,外部的引擎拉不动了,投资拉动则只有短期效应。
3、2009年外部市场急速萎缩,迫使中国政府通过投资的急剧扩大来稳定经济增长,以国有企业为投资主体,通过国有银行创造信贷扩张,将资金集中投入到制造业、房地产以及基础设施领域。结果,2009年中国经济增长中,投资的拉动率达到历史高位的92.3%。相比之下,从1978年到2000年,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率平均只有36.7%。
4、过去10年间,国企与城镇集体所有制企业的改革减去了7000万个就业机会,其中5000万个就业机会是在1997年至2002年间减去。
政府支出中属于民生保障的份额没有很大提高,城乡居民实际收入增长缓慢,城乡差距不断扩大,抑制了居民消费需求的快速上涨,因而导致中国原有的“高投资、低消费”问题进一步凸显。
居民可支配收入明显下降可以追溯到1997年的国企改革,而今,中国并没有能够在短期内改变居民收入结构与提高消费的方法。1997年至2007年间,中国居民可支配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重下降了11%;其中在1997年到2002年之间下降7.6%。与此同时,企业与政府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重则基本等值上升,其中政府收入上涨在2002年以后仍持续。居民可支配收入中下降最大的是工资收入。
此外,中国在90年代末期开始,将银行存贷款利率差维持在3.5%左右的较高水平以保证银行的盈利,意味着居民为国有银行的改革提供补贴,导致了居民财产收入的下降。
5、如果央行将存款准备金率上调1.5个百分点,将2010年的广义货币M2增速控制在17%,并持续到2011年,模拟测算结果表明,中国经济增速将大幅减少,2009年仅能达到6.99%,2011年是7.83%。紧缩的货币政策力度不宜过强,否则将损害原有的经济复苏局面。6、如果通过政府转移支付的方法,将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提高4%,达到1990年代的水平,政府在2010年与2011年必须拨出8万8783亿人民币,和9万8950亿元,这可以将2010年的居民消费提高2.5%,不过只会有一次效应。
所以国民经济结构调整不可能短期实现,也难以通过单一政策措施奏效。
7、长期而言,中国应该坚持推进市场要素改革、提高工资并降低个人所得税、扶持中小企业以带动就业,推进政府职能从GDP为中心向提供公共服务为中心的转换。
新中经济学者团:中国成功“保八” 却使经济结构恶化
tg继承和发扬了中国农民的光荣传统:狡黠。
一般tg说得话,我最多听明白了一半,信大概1/4,最后结果证明我有一半判断错了。
所以现在我都不愿意预判tg说的东西了,效率实在太低。
相当于分子公司总经理和部门总监听取下任总经理的施政纲领,实际是一个展示和表演的机会;到底有几把刷子,到底葫芦里卖的什么药,需要让弟兄们服气。这是惯例和例常节目。一般相对干货较多。与在大众忽悠场合的情况有根本不同。
貌似点不开。网址多了几个字母
不知怎么看。
必和必拓争夺世界钾肥 中国或再陷高价泥潭
2010-02-06 00:43:31 来源: 经济观察报(北京) 跟贴 164 条 手机看股票
中国的钾肥已有超过50%的份额需要从国外进口。自05年中国开始钾肥谈判以来,钾肥价格便开始一路上涨。巧合的是,必和必拓对钾肥的布局,几乎与中国开始谈判同步。目前其计划产能至少1000万吨,占全球钾肥产量的25%,是中国整整一年的需求总量。那么铁矿石阴影是否会再现呢?
经济观察报2月6日讯 两年前,当加籍华人周丹元两次回到中国寻求帮助时,没有引起任何一个中国人的兴趣。眼下,她似乎已经不需要帮助了,因为世界矿业巨头必和必拓1月28日宣布斥资3.41亿加元(约合22亿元人民币)收购她的钾肥公司。
中国的钾肥进口企业也许会有些后悔,但一切显然已经来不及了。
周丹元掌管着加拿大第二大钾肥勘探开采权益的拥有者——阿萨巴斯卡钾盐有限公司 (CanadaAthabascaPotashInc)。这个公司位于全球钾肥资源最富集区加拿大的萨省,目前拥有约380平方公里钾盐储量区勘探开采权益,并拥有其他多处勘探开采权益区块,总面积超过4000平方公里。
当中国与周丹元擦肩而过的时候,必和必拓正在全球展开它的钾肥布局。在收购阿萨巴斯卡钾盐有限公司之前,必和必拓已经投资2.4亿美元,开发加拿大萨省另外一个Jansen钾肥。
必和必拓旗下钻石及专门产品分支总裁克尔对此曾明确称,“Jansen项目是我们预期能在钾肥业拥有强大业务发展的首个阶段。”
必和必拓成功收购阿萨巴斯卡钾盐公司后,在加拿大已经拥有超过一万平方公里的开采权。另外,它在埃塞俄比亚还拥有17000平方公里钾盐开采权。
另有传言称,必和必拓还有意收购加拿大市值接近350亿加元的PotashCorp.。这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钾肥公司,此外,必和必拓还在接触加拿大Boulder、Young钾矿项目。
必和必拓方面表示,将通过一系列的项目来提高在世界钾肥领域的地位,除了开发已有项目,将继续寻找其他钾肥资源,建立出口导向型钾肥业务板块。
中国钾肥行业人士做的 “保守估计”说,如果算上最新收购的阿萨巴斯卡钾盐公司,必和必拓的计划产能至少已经在1000万吨左右,这个数字是目前全球钾肥产量的25%,是中国整整一年的钾肥需求总量。而中国的钾肥需求逐年快速增长,已有超过50%的份额需要从国外进口。
坏孩子再抢资源
2009年岁末,中农集团副总经理朱联终于松了口气,前不久他刚刚代表中国与俄罗斯地区钾肥联盟公司BPC签署合同确定CFR(到岸价)为350美元/吨。而对方最初的报价是600美元。这是中国2010年钾肥谈判的一部分结果。目前,中化与加拿大钾肥公司的谈判仍在僵持。
和铁矿石一样,中国需要每年派出谈判代表与位于加拿大、俄罗斯等国家的几个钾肥巨头进行艰苦的价格谈判。根据 中国石化(行情 股吧)协会的分析,中国目前钾肥自给率尚不足30%,每年需要进口500万吨—700万吨钾肥,为此中国每年支付至少200亿元人民币。
中国在钾肥谈判中由五矿商会组织,中农、中化等10多家企业参与联合谈判。对手主要包括加拿大、俄罗斯、白俄罗斯等国家的钾肥巨头。尽管中农已经代表中国签订了350美元的价格,但是加拿大并没有跟进。加拿大钾肥企业认为350美元的价格太低了。
自2005年中国开始钾肥谈判以来,钾肥价格便开始一路上涨。在2008年,进口钾肥合同价格高达565美元/吨,现货价格一度高达1000美元。中国市场由此步入高价钾肥时代,带动中国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也一路飙升。
巧合的是,必和必拓对钾肥业务布局,几乎与中国开始钾肥谈判同步。2006年,必和必拓与加拿大萨省安各罗钾矿公司(AngloPotash)合作,采取联合投资的方式,开始进入世界钾肥最富有的矿区。2008年7月,必和必拓完成了对安各罗的收购,通过此项收购完全拥有在萨省7338平方公里的钾矿勘探权。
2009年,市场传出消息必和必拓有意收购全球目前最大的钾肥公司,位于加拿大萨省的PotashCorp,该公司市值接近350亿加元。此后不久,必和必拓又向世界第二的钾肥巨头Mo-saic公司抛出收购价。
据悉,必和必拓目前还正在接触Boulder、Young钾矿项目,且着手钾肥运输与港口仓库方面的建设工作。
短短3年时间内,必和必拓已经在加拿大拥有超过1万平方公里的开采权,在埃塞俄比亚拥有17000平方公里钾肥开采权。中国钾肥行业人士做的“保守估计”说,必和必拓的计划产能至少已经在1000万吨左右,这个数字是目前全球钾肥产量的25%,是中国整整一年的钾肥需求总量。
中国人又慢了一拍
中国钾肥行业已经注意到了这个正在成型的钾肥巨头,中国磷肥协会理事长武希彦说,必和必拓的意图已经非常清楚了,从2006年开始着手布局钾肥业务,现在已经逐步成型,最重要的是,它未来的雄心很大。
在中国政府部门发布的公告中,中国目前大宗紧缺的七大矿产品种中,铁、铜、铝、钾盐均位列其中。中国缺钾耕地面积已占耕地总面积的56%。中国钾肥对外依存度过高,国外钾肥市场过于垄断已是不争的事实。
中国无机盐工业协会钾盐分会副秘书长亓昭英说,中国严重缺少钾肥,即便是在未来几年国内钾肥产能再次扩充,但是也需要大量进口。我们必须要学会在海外布局,不能再落入铁矿石的泥淖里了。
一个月前,亓昭英刚刚完成工信部交办的一个关于钾肥的调研报告。在这份报告里,亓昭英向政府部门建议,为了防止钾肥巨头的垄断,政府需要加大对企业走出去的支持力度。
但中国钾肥企业显然并没有对走出去做好准备。2008年,加籍华人周丹元两次回到中国为开发一个钾矿寻求帮助。但中国没有一家企业前往加拿大具体考察周丹元的钾矿。
过去几年间,中国企业错过的机会不在少数。1999年,中国与蒙古最大的铜矿擦肩而过,最终被力拓集团曲线拿下;2002年,必和必拓曾派人游说中国相关政府部门和钢铁企业,邀请参与开发旗下矿山,最终无果而终。
曾担任中国冶金部地质勘查总局总工程师的刘益康直言,“与这些大的矿业巨头相比,中国企业明显缺乏长远的目光。而最后吃亏的总是我们。”
不过眼下,中国钾肥行业对必和必拓的钾肥战略仍不担心。中农集团副总经理朱联说,必和必拓在钾肥领域能否成为另外一个巨头现在还很难说。
一般来说,一个成型的钾肥矿,投资需要上百亿元,建设周期需5-7年;同时,修建配套的铁路和码头也需要不小的投入。武希彦说,尽管必和必拓已经开始大规模地布局,但是离真正的形成规模尚需时间,同时中国的自有产能在不断提高,在老挝等地也在进行积极的收购。而再过几年,世界钾肥产能将会过剩。
中国钾肥行业对于必和必拓将要收购钾肥巨头PotashCorp.和Mosaic的市场传闻,也并不担心。武希彦说,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两家公司都 不太可能会同意被收购。
但必和必拓的做法却经常出乎中国的预料。2008年5月,必和必拓突然抛出针对力拓的千亿美元收购计划,尽管最终失败,但是在一年后却成功击退中铝,继续谋求与力拓的合作。
铁矿石和钾肥,这两个中国需求量巨大的原材料,过去几年间,在不停的谈判和争吵中,价格跌宕攀升。
粗略的估计显示,自中国开始铁矿石价格谈判以来,钢铁行业为此付出了超过7000亿的代价,而钾肥行业5年间进口化肥的金额也已经超过了1000亿。
2009年我们钾肥严重库存,价格从2007年近6000元吨,下降到2009年秋天2300元吨。待国内几个项目全部投产,自给有余(罗布泊就是320万吨,世界第一大硫酸钾企业)。其他我不能更多透露,因为有上市公司在其中,要承担法律责任。
“发展现代农业,促进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
想到了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 感觉像是欧美的农场 但中央说不同 我也不求甚解的。。。
还有服务业 海南的国际旅游区是探索的先驱么
台湾经验,精耕细作。
不是说去年其在经济上的表现,比如楼市,董事会未必满意啊!
董事会还有些人选未定,将来怎么安排未知啊。
如果他在这2年表现不好,将来副总理管经济也是可能的,譬如朱容基当年!
把经济版占领了。。。
可以多贡献一点,等到春暖花开,又要上战场拼刺刀,就没有时间了。
要不然马英九不会多次保正ECFA不向大陆开放台湾农产品市场
美国也是如此,美国的粮食亩产是100的话,中国至少是300-400
如果不是高补贴,美国就算全部玩基因农作物,都是一个字--死!
开始,到田间管理,到病虫害防治,到上市流通都有一套完整的流程,而且产品质量不错。海南现在所有蔬菜和水果都是台湾品种。
对我们来说的话。真是这样。
尤其杨耀武同志,我们还一起搞过课题。
罗布泊有4-5亿吨,老挝也是这个数,
我们每年用1000万吨,可以用到本世纪末!
的货可能砸在手里,倾家荡产,所以到处活动。我不只见过一个,一旦我讲明观点,立即跟我翻脸,大骂国企垄断。可是当初他们垄断市场时,700--1000美元一吨时他们怎么不骂垄断,我们现在卖320美元一吨倒要被骂垄断了,真是稀奇怪哉。而且很多人平时也是人模狗样,高喊爱国爱党的,但是为了买办利益,翻起脸来也是激情万丈的,鄙视这些狗家伙。
忙总有没有试着让他老人家给按摩按摩?
至于效果真还不好说,是他按摩有效还是我自己抵抗力有效。不过以后他老人家再要主动服务,我就逃之夭夭了,受不起那种刑法。
咱这水平也就是大致看看。
1 这是一个目标列表,没有具体实施细则,也没有具体实施责任人(总经理是不可能自己担任所有的项目经理的),实施途径(中国这个管道系统的复杂性是无法想象的)等等。
2 这些目标,如果lkq大人可以在不伤害到tg根本的前提下,能有一半进入启动实施,有1/4能告一段落了,就是一个很了不起的总经理了。但是哪个真的可以实施,或是成为实施的重点才是问题的核心。这方面可以从lkq同志现在的具体负责工作着手,也许有点儿门。
从这点说老j和老zh比较幸运,正好是一个转折期,为中国开启了一扇大门;而老h和老w就比较霉了,别人打开了门,后面的人冲了进去,他们只是带我们走过了门厅。工作其实很重要,效果却不明显。
总的来说就是叫牌阶段,当然就像桥牌一样,叫牌是非常重要的。这也是总经理的重头戏。从我看来,总经理这活真的不是人干的。步步是雷区。
十分之佩服,这得有多大的勇气。反正我是做不到,我只能看看书,指挥几个工人干干活,去干这种兼济天下的事情想都不敢想,我知道自己吃几碗干饭。说实在的,我真的佩服他们的勇气和耐力。
希望现在已经知道什么是我们的彼岸。
李克强的讲话应该是对胡锦涛的“三个判断”和“八个加快”的详解吧?在李的讲话前,已经传出了胡的讲话:
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专题研讨班开班式3日上午在中央党校举行。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综合判断国际国内经济形势,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刻不容缓。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关键是要在“加快”上下功夫、见实效。
作出了3个重要判断
胡锦涛强调,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我们作出了3个重要判断,一是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使2009年成为新世纪(002280,股吧)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最为困难的一年,我们必须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立即果断实施有力的宏观经济政策,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总体态势。二是国际金融危机没有根本改变世界经济中长期发展趋势,我们必须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三是必须把保持我国经济当前平稳较快发展和为长远发展营造良好条件有机结合起来,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政策措施不仅要着力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而且要努力从国际国内两个方面为我国经济长远发展营造良好条件。
在全党全国共同努力下,我们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方面取得明显成效,我国经济实现总体回升向好。
胡锦涛强调,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任务,综合判断国际国内经济形势,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刻不容缓。
八意见加快转变发展方式
胡锦涛指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关键是要在“加快”上下功夫、见实效。他就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重点工作提出8点意见。
第一,加快推进经济结构调整,把调整经济结构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重点,按照优化需求结构、供给结构、要素投入结构的方向和基本要求,加快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加快调整城乡结构,加快推进城镇化,加快调整区域经济结构和国土开发空间结构。
第二,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适应需求结构变化趋势,完善现代产业体系,加快推进传统产业技术改造,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服务业,促进三次产业在更高水平上协同发展,全面提升产业技术水平和国际竞争力。
第三,加快推进自主创新,紧紧抓住新一轮世界科技革命带来的战略机遇,更加注重自主创新,加快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加快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建设宏大的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
第四,加快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坚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加快构建粮食安全保障体系,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第五,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大力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加快推进节能减排,加快污染防治。
第六,加快推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大力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加快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加快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加快发展面向民生的公益性社会服务,更好推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第七,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在重视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的同时,坚持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统一,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加快发展经营性文化产业,加快开拓文化市场。
第八,加快推进对外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坚持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统筹好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加快调整出口贸易结构,加快调整进口贸易结构,加快提高利用外资质量和水平,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不断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胡锦涛强调,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既是一场攻坚战,也是一场持久战,必须通过坚定不移深化改革来推动。
这“八个加快”的时间可是够紧的;老美可能不会给我们足够的时间。
的假把式,执行=流程+计划+组织。目前在这方面真的非常不乐观,新上来的与老家伙们最大的区别就是对行政系统的运营流程的各种平衡没有感觉(中央和地方利益平衡,中央各部委之间利益平衡,地方之间利益平衡,战略利益与短期利益的平衡,内外利益的平衡,进攻和防守的平衡等等),所以经常会手忙脚乱,惊慌失措。计划很好,实现还是要依靠人,但是精英淘汰下,会有吗?
调整经济结构,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并不是简单的冲突关系。
中国和印度一样,人力资源即使负担,也是财富。中国的长处在于教育水平跟上来了。大家会对朱的教改批评,但是可以说这个确实达到了快速赶上的水平。
日本人曾经对中国人做事方法有这样的评价。如果你对日本说,拿100个土豆到桌子上。那么日本人会小心翼翼,慢慢地算了100个土豆放在桌上。而中国人,就会一眼看过去,大概就一大把土豆给放桌子上。缺点是桌子上可能不是100个,而是120个。地上可能还掉了10几个,不像人家日本人那样一个都没有掉。
好处就是最短时间到达目的。现在的多出来的大学生,就是那20个多出来的土豆。
不过也不是坏事,用就业压力逼政府转型。
大家的理解,可能就是劳动密集型企业,就是沿海那些制造业。其实海外的建筑施工队也是劳动密集型。奥运会和60国庆庆祝,以及张艺谋的丽江、漓江和西湖,也是劳动密集型。
其实我的理解,是要向少能耗、高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转变。其实人家美国的法律体系,也是劳动密集型,呵呵。
现代农业应该有不少争吵。农村金融是让外资下去,还是内资银行独断,也是争论。
国家队会继续做大,但是新兴产业中,比如说文化事业等等,肯定要市场主导。还需要打破内部的行业和地区市场壁垒。
财税改革应该是上了日程,先看试点在哪里了。
金融方面,最近是中美翻脸,所以最后博弈结果,有几种不同方案。但是中投肯定会是以亚洲为主了。
自己有几把刷子,肚子里面有什么货,葫芦里面卖的什么药,下面准备干什么,实际既有亮相的作用,也有安民告示的作用。至于现在正在执行的政策是否继承,可能还不便公开,否则就是叫板了,要开唱,这不符合游戏规则。国家队问题某人一直是持不同看法的,能否反转看博弈结果。如果是前前任的做法,一夜之间的事情。
就忙总的分析来看,接下来的十年产业结构调整将势在必行,那么那些行业能够脱颖而出,成为政府扶持和产业调整的方向呢?金融和地产这两个独领风骚4-5年的行业还能够继续红火下去吗?
我现在正处在待业跳槽中,对于选择进入哪个行业有些疑虑,毕竟人的职业生涯只有十几年,而一个行业的生命周期远比这个长久的多,选择一个合适的行业很重要。
不如找个好领导,好领导是良师益友,不但可以学会许多工作技巧和技能,更重要是学会如何做人,当然这基本靠运气。
就职业选择来讲,优先选择兴趣,因为没兴趣很难坚韧不拔,不能坚持就不会有成绩,因为成功需要积累(经验积累、人脉积累、市场感觉积累、专业能力积累),一个老跳槽的人不会有什么积累,老是从头开始,也就没什么成功的机会。所以我的定理是:没兴趣就不会成功。其次选择专业,最好能够一展所长。其三是选一个正派的企业,野鸡公司,土匪公司不要去,会影响你一生的成长。至于金融还是其他行业,首先要人家接受你,你也找到合适的位置,否则无从谈起。
看起来这条同时进一步完善消费政策,培育消费热点,改善消费环境似乎能够扩大内需。但不知道具体会如何落实呢?
另外,顺便再请教一个问题,近期又是2.4万亿项目,又是全国公职人员调整收入(其实就是大幅度加工资,不乏有人工资翻倍甚至更多)。这么多的现金流入市场和民间,与上面哪条政策呼应呢?又会对市场有什么影响呢?
谢谢。
未来候任总经理的政策现在是不可能实施的。至于现在执行的政策仍然是要通过增加政府消费和转移支付来拉动经济增长,解决就业问题。这是现任总经理一贯的方针,从未改变过。当然这种政府消费和转移支付会带来通胀压力,但是两害相权取其轻。至于候任总经理怎么搞,目前只是一个施政大纲,还要看实施细则。不过从施政大纲看来,肯定不会象现在这种搞法,目前这种搞法是不具有持续性的。
另外,请问1)、“我国已进入只有调整经济结构才能促进持续发展的关键时期。”这点说的是投资拉动,还是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出口,或者是两者,忙总可以详细解释下么。
方针中仍就把就业放在首位,基于就业人口的预计,在今后几年中就业压力会像现在一样很高,这对结构调整的不良影响和现在的情况是一致的,所以对结构调整这一个几乎人人都希望的目标,今后几年中,会有比现在实用的手段么
不言而喻,试想一下,这帮善于纸上谈兵怯于任事的家伙成功概率能有多大?失败之后,农民连最起码的温饱问题都难以解决。流民失所会是一个什么场景?取死之道也!
被骗的是自以为是的读书人。当年双汇要上市,看其资料,很惊奇没有任何股票投资和房地产投资,问其原因,答:那种东西都是骗人的,我才不上当。这就是中国的老农民的智慧。
我曾经有段时间,被上赶鸭子上架,在自己不喜欢的岗位呆了大半年.最后在强烈要求下才回来了.在那位置上也不是说自己不会,而什么事情不到火烧眉毛,你就没心情去做.所以最后混了个有惊无险.
不但整天唠叨,还要赔笑脸。而且离婚成本还巨高,经常倾家荡产。
农民的智慧的确很多,但是架不住村干部的强力!
你不上当可以,但是我可以拉来十卡车的人,你不得不从。
下台,市长逮捕。检察长代书记,目前正在彻底清洗。不要低估国家机器的能力。不要说村长,陈希同,陈良宇,成克杰照样收拾。
人家不过是斗争失败者罢了,你觉得我会信吗?
贪官吧?不然这么紧张。我想我的原意是国家机器要想修理一个人,不要说是个村长,就是个首长也能修理。至于用什么理由修理,那要看修理者的需要不是?也可能你没仔细看我的原意。
中国的出口,仍大有作为,不过不光是鞋袜辣椒,也有飞机大炮,这就需要把现在的水搅乱,把平衡打开,趁乱杀将进去了,再慢慢谈份额。
TG的规矩,只有自己一边吃着,才肯开始谈,否则就直接插队先。
给忙总拜年
在这里发布的,所以如果光从西西河得到的信息来看,中国早就灭亡几百次了。中国传统一直是做的不说,说的不做。因为涉及国家战略利益的许多事情都是在冰山底下完成交易的(美国也如此)。经常很多人在西西河为某件事情吵成一团,看看其引用的资料和信息,基本是ZXB,统计局这种搞笑单位出来的。如果中国政府真的象他们说的那样,这样弱智的政府早就应该被宰割而不是从目前的崩溃走向崩溃,逐渐威胁到所有帝国主义国家的核心利益。中国政府为了自己的核心利益:世界市场份额和世界资源份额,是绝对不会感情用事,也不会温良恭俭让的,更不会脑残到与人讲什么感情,什么鲜血凝成的友谊,什么同志加兄弟都是ZXB的专利。例如目前需要朝鲜是我们需要战略缓冲区,其他没有任何理由;当年敲打越南也是因为它威胁了我们的战略缓冲区。不要真的把决策层当成白痴加脑残,如果这样,你就是在娱乐大家。
因为我是做财务的,所以专业方面没有太大的选择余地,之前所在的企业是建筑施工行业的,从公司规模、薪酬待遇和岗位方面都已经很不错,而让我辞职的最大的考虑就是这个行业的工作流动性太大,家庭是完全无法顾及到了。现在回国之后考虑重新选择一个行业进入,而且是打算认认真真在一个行业里做到财务领域的专家。所以,行业的选择就显得格外重要了。
之前的工作起点不低,所以现在回国重新求职还是比较顺利的,我瞄准的目标也是央企地方分公司财务主管的位置,这次求职就意味着今后在某一个行业要继续精雕细琢了。但是如此之多的行业让人乱花迷眼,我在国内呆的时间也不长,对于各个行业的了解也比较肤浅,所以还希望忙总能给出一定的建议
都有待遇和工作环境很差的企业;比较传统的行业,例如化工,也有非常好的企业。所以不能按行业选,要具体到一个企业。你只能先找到愿意接受你,且岗位符合你预期的企业,才能进行比较。不过就我对国内国企了解情况,你要想找到企业、岗位、待遇、前景都理想的企业,是比较困难的。一般有空置岗位的企业,都有需要啃骨头的事情,都不容易,甚至是个烂摊子。不然在中国那里也不缺当领导的人。
真正的爱国主义的定义是什么?
中国人在现实面向前是不可能有什么理想的
也许你说的对,可是说这个有什么意义么?
你能举出这个世界上,在现实面前有理想的民族么?
普世价值的人,整天宣讲三权分立后老百姓就当家做主的人。我从来就没有认为美国鬼子与我们有根本不同,只是用的忽悠词汇或忽悠体系不同而已。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形式并存是国本,想动的人要慎重。
以中国股市楼市的表现,指望先富们去承担社会责任和行为艺术差不多,还是先解决民营企业拖欠工资的问题和劳动保护法贯彻落实后再说吧,谈涨工资都有点远。
收入分配机制还没理顺呢,先动起国退民进的念头了,早点。
市场机制是解决供需的问题,和国进民退还是国退民进没有直接关系。
民间资本是没地方去么?制造业投入大来钱慢,哪有炒股炒地皮放贷来的快啊,浙商煤老板们也不傻啊。产业规划区早就圈好了,产业升级的口号也提出的有日子了,没办法,人家就喜欢剥削劳动力造袜子造打火机怎么办?利润大呀。搞产业升级,要投入厂房设备,还要雇佣有知识的劳动力,这些人不好骗不好剥削,都是成本呀。能源电信航运这些利润大,先富们也知道,凭啥来钱快的都让国家把持?
自己碗里的还没搞好,先盯上锅里的了。国退民进,还是省省吧。
刹车机制和制衡机制的,再说现在还需要听其言,观其行。政治家说的和做的往往并不相同,当年要闯地雷阵的不也不了了之吗?
别等到春暖花开了,您忙别的去了
呵呵,感觉忙总就是良师益友
就互通有无,互惠互利了。
能进联通和中石油,这都要烧高香了。我一个同事,为了把她老婆从深圳某外资财务主管的岗位上弄回内地某地级市的联通,走了当地前任副市长的路子(他家至亲),外加几万块钱。
中石油就更别提了。一般的地级市似乎就没有这个单位,我也就是在省会、直辖市见过“中石油”的牌子,进去也要烧高香的。班里一个女生在中石油的财务公司,江湖传闻刚毕业一个月能搵7K(2002年)。再有就是直接下油田的——忙总可能是指这个不好吧——待遇也不差,起码比民营台资韩资啥的强不少。就这还挑专业挑学校甚至挑生源地,大路货的专业和学校基本是不要想进这个系统。我08年面试过一个从辽河油田跑到上海的女孩子,油田子弟。聊着聊着那姑娘就哭了,说早知道这样儿就不出来了、现在再也回不去了啥的。
地方上的就业实在可怜。全国排名前20(甚至只能是前10)的城市岗位多一些,20名往后的城市其实就两种选择——体制内、体制外。体制内的话,办事员级别的一个月1千5保底,好一些单位能拿到3千多;体制外的话呢,我老家最大的一家IT公司(也就是做做布线、接接通信业小单子啥的),常务副总月薪3000(2006年)。当地最大、待遇最好的民营企业,本科生起薪800块。我老家还不是特别穷的地方,下辖县市里有几个全国百强县。
总的来说忙总还是站得高了,就业方面的看法对傻孩子们的指导意义要弱一些。现在的小屁孩儿现实得很,一般学校(差不多全国排名20名往后的吧)的孩子根本就没觉得自己是个“人才”,进体制是这个群体最大的理想了。而且这个现象据我观察有向TOP20高校扩散的趋势。比如我比较熟悉的同济、华工(武汉那个)、西交这几个学校,除了那些专业性极强又有好对口单位(比如西交的电动、上交的船舶等)的,其他专业的学生的理想也就是进体制混呗。早几年,汇丰银行和内地某区级财政局/财税所这根本不可能成为一道选择题里的两个选支。但现在很多学生倾向于选后者。
因为我是做财务的,所以专业方面没有太大的选择余地,之前所在的企业是建筑施工行业的,从公司规模、薪酬待遇和岗位方面都已经很不错,而让我辞职的最大的考虑就是这个行业的工作流动性太大,家庭是完全无法顾及到了。现在回国之后考虑重新选择一个行业进入,而且是打算认认真真在一个行业里做到财务领域的专家。所以,行业的选择就显得格外重要了。
之前的工作起点不低,所以现在回国重新求职还是比较顺利的,我瞄准的目标也是央企地方分公司财务主管的位置,这次求职就意味着今后在某一个行业要继续精雕细琢了。
这应该就是照本宣科读一遍,不代表什么吧.
不要真的把决策层当成白痴加脑残,如果这样,你就是在娱乐大家。
说得好。
能爬上去的都是“人精儿”,没有真正的傻子。别被那些搞八卦的传煤们给忽弄了。
在虚拟世界里,可以自说自话,想到哪写到哪,无关紧要。
但回到现实中,还是要下功夫,实事求是,踏踏实实地干实事的。
上网多了,有时不免走神,如果在实际生活和工作中也耍一把,会碰壁的。
送花。
印度、巴西、日本、德国、法国、意大利、美国等等的这最近20年来领导层为国家发展所做的贡献,我个人认为我们领导层不是第一就是第二(当然可以做得更好)。不过按丘吉尔的话说:伟大的民族是不会感激自己的领导人的。我们就是个伟大的民族,以埋怨和牢骚来鞭策我们的领导人干得更好。实际上就我所知许多问题解决的难度,基本是不可想象的(例如当年对财政崩溃边缘的拯救),但他们并未退缩,还是熬过来了。所以有人上网骂骂,大约也是激励吧。
见过克强总理一面,感觉讲话很简单很实在,不咬文嚼字,不背古诗。第一印象应该是个做事实在的人。
协同治理国家工作,所以判断一个领导的能力,首先看其助手能力,例如紫阳真人找鲍彤以及其他类似的这种急功近利的人做助手,肯定要完蛋。所以基于这个原因,我对未来还是十分期待的。
估计发牢骚的会少很多。至少我就不会发这么多牢骚了。但很可惜,现在这任班子在应对危机时表现出来的才干,实在和上届班子有不小的距离。这届班子本来威信很高,但很可惜,在危机面前迅速土崩瓦解。
政策一直继续实施,没有180度大反转,可能大家也不会这么愤怒。另外假设(仅仅假设),新疆情报能够得到及时处置,可能也不会输得如此干净彻底。所以有时真的是命,不服不行。
们的能力,不就给自己弄来一堆麻烦吗?不过我可以讲讲我的标准:
1、以争取国家利益和民族生存空间为第一目标(例如尽可能扩大我们获得的世界资源份额和市场份额)(所以有点老愤青特点);
2、非常实用主义,战略大局观和实战能力非常平衡,不缺理论素养,但是不迷信理论,而是实事求是,以史为鉴,以吏为师;
3、非常熟悉中国国情和行政系统运营流程;
4、长短利益和内外利益的均衡感都非常好,不会急功近利,也不会急于求成,更不会夸大其词,张扬跋扈;
5、充分认识到目前的困难和解决的艰辛过程,不急不躁,循序渐进,顺势而为;
6、没有先入为主的偏见,不会自设围栏,自缚手脚,不会在意社会毁誉。
有人会说,你这些标准是不是意淫,中国哪有这样的人。我说事实上我知道的一些人是具备以上条件的,的确也算是我对他们的衷心期望。
First, Zhu, STRONG yes. As to Wen, maybe... yes. Li? hehe, a big joke.
印度、巴西、日本、德国、法国、意大利、美国等等的这最近20年来领导层为国家发展所做的贡献--add France and Canada
--You need to single out Germany. The leaderships of other nations pretty much spent most of time on electoral campaigns.
Schroder is the chancellor that reformed Germany's labor market as well as the corporate tax law, capital market regulations. Germany suffered a big contraction after the internet bubble and still emerge as the European top exporter partially because the control of labor cost increase. The nation's public finance is extremely solid, even though it is a welfare nation--actually the best one--BETTER THAN USA. Germany is the core of the Euroland. Without Germany, Euro would have collapsed long time ago.
Merkel--solid public finance management, very cautious in guiding the nation through this financial crisis. Tolerant and open-minded.
Germany's leaders are like those of China now--doers, not blah-blah talkers as those Frenchmen.
Germany's challenge in 1990s is its rigid capital market and labor market. Germany reformed much more after 1997 than France. Inside a democracy, gov. leaders need to debate and gradually persuade different interests groups to reach consensus for a gradual change--you can not dictate policies upon your constituents.
不过按丘吉尔的话说:伟大的民族是不会感激自己的领导人的。hehe, today's non-ideologue-obsessed Chinese are more and more like Anglo-Saxon people. Thanks to God, we are no longer so emotional like Frenchmen.
但是我认为今后10年德国将非常困难,因为欧盟其他国家现在就像赖在德国身上的吸血鬼,迟早会把德国吸干的。
我们没有这个问题,我们每一笔援助都是交易,都物有所值。
为啥创新科研不搞产业链呢?
按照tg的组织能力,拿出几个得力的干部,瞄准几个新方向,把环节打开,按照产业链的方法,先解决有无,然后放开,让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充分参与,谁好就用谁的,谁有新产品新零件,谁又便宜又好,就用谁的,谁创新了就申请专利,把住知识产权,谁也不许抄袭,要付专利费,把参与的企业和科技人员的聪明才智都发挥出来,岂不是大大提高创新的速度。
我觉得按照tg的组织能力,完全可以做到,什么原因不这么干呢?
比如贺国强到重庆就处理好了,重庆本土上方方面面的关系,他能不能抓抓科研之类的,如同聂帅,张爱萍抓军工一样。还是现在时代已经变化了,无论是谁也无法把这些统合起来?
尤其让民营企业参与其中就很难了。搞举国体制是不计成本,不惜代价,不计后果,而且军事化管理,无条件服从。而要产业升级,根本是在随机寻找目标,也不知道啷个有价值,那条道路可成功。按照我们一贯的管理体制,是以成果论英雄的。其实还有许多失败的项目,这些同样付出青春和生命的人就湮灭掉了。这种模式只能在国家安全利益这个框架下才可能成立。管理人才中国有的是,关键是国家愿不愿意付这种代价,认为有没有必要。我认为可能是认为不必要的。国家坚持还是市场化来配置资源,培育产业为好。
需求。
可能是作秀。会继续跟踪。
所以跳槽不是不可以,争取跳到个牛人手下,水平一定会提高。
谈一下所谓“低生育水平”
个人认为晚育+二胎是控制人口总量的最佳手段,三十年来一向是杀鸡取卵寅吃卯粮的买卖,即使为了所谓就业率,那也是二十年以后的事情,“低生育水平”目的说不妥。
不放开,养老费就是大问题。似乎最穷的地方越多生,还有就是有钱人不怕罚款,这类准确数据估计谁也没有,现在做个姿态更多是为了方便多捞钱,也可能作为下届政府的人情。
在几座大山的压迫下,农村年轻人超生的也有限。
真希望有人拿出第一手的数据来支持决策,这是民族的根本利益。
最聪明的一群人,或者说“狡猾”,我们以前下乡去调查的时候一个个侃侃而谈都是老江湖。所以周其仁等一群人才提倡这样的调查,完全是可以作为所有研究中国经济或者农村经济的学者的老师。
一分收获。这就可以打倒一大批经济学家,因为他们往往连这些都不懂。
国人总是寄希望于明君、志士、清官、良吏;西方当然也很英雄崇拜,但通常(现代社会)都是将官员视为(可能的)坏蛋(泛泛地讲)从而设计出尽量严格的制度限制这些可能的笨/坏蛋把事情搞坏。
从中国几千年的历史看,还是后者更适合些
每一次把希望寄托在新人身上,又有哪一次结果不是更大的失望?
中最优方案。就像在强约束条件下求非劣解,退而求其次也。对执行者来讲,必须优先解决明早的馒头在哪里,至于黄油面包是学者讨论的问题。
在道家的范围里,管子的境地其实是超过老庄的。
如果是一周我会带上庄子。
你这个标准下的人不会刻意声张,不知道几百年后的历史会不会宣传这些人,事实上也许他们会选择默默无闻?要是有人能够身在政界但是和军方关系深厚,也许是个不错的选择。
踏实肯干的人,并且个人并无太多预期或自以为是。
可惜老人家90岁那年去世了。我外婆一直告诉我,她们家是张居正之后,被贬到贵州。
老朱还算不错,算是杀出了一条血路。虽然要后人擦屁股,但是总比没有屁股的好。
兴趣是在我家遣散下放到一个仡佬族山寨,那时没学上,只能放牛,但是我家有一本朱东润写的《张居正大传》,我母亲当时在读,也指导我读(不知为什么),这是我正式读的第一本书。留下极为深刻印象,影响一生的价值取向。(当时大约8、9岁)。老井应该继承发扬先人精神,做点事情啊。张居正两大特点:一是天纵英才,能够使政令虽万里外,朝而而夕奉行;知人、用人,以中枢而驾驭疆吏,真所谓万里如见。二是意志坚强,敢作敢为,不以天下汹汹毁誉为意,勇往直前(他才是真正的勇闯地雷阵并导致子孙后代付出惨痛代价的伟人)。梁启超认为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政治家是管子、商鞅、诸葛亮、王安石、张居正,这个评价不低。对张居正评价最到位的是熊十力先生。他说,自春秋以降,直至今日没有一个人超过张居正。
海外呆的长了, 不了解情况, 一直想问, 没合适地方.
这比例靠谱吗? 如是, 就不至于害怕吧.
也不知道这比例是指国家各级呢, 还是某一固定层次.
坐出租车听司机侃说是老百姓不在呼贪个几百万的, 还干点事就中. 说的有道理, 不能干, 估计也不敢贪.
算行贿,算贪污,基本凡事有点权或者是有点能力的人,100%都是违规的。但是如果以民间100万才算,比例并不太大,有10%差不多?
您觉得下一代的助手能力上很合格?是指总经理么?
还有柬埔寨,我的同学去过,真的穷。我那个同学来自广西。柬埔寨那里有比广西还穷。
柬埔寨是我们着力中南半岛的立足点,这是我们未来的后院。
应该说是很有代表性的地方,京广线上,纯平原农业县,少数民族村,弟弟在老家,80年的,有两个孩子,一男一女,大的是女孩,4年后要了一个男孩。他同年的一些人,生两个男孩都觉得不好,未来支出太大,一男一女比较合适,或者就要一个男孩。现在养孩子成本太高,我在郑州,这边普遍都是一个,两个的很少见,有些人有钱也不愿意生。哪怕是在农村,大家也都意识到了这个问题。现在再也不是添碗水加双筷子就养个娃的年代了。
有钱人是不是愿意多生,我不知道。但是在这边我接触的人,很少有人愿意生两个以上的。两个的都不多。
不然无法依据一些片段信息决策。
虽然不懂什么是经济,什么政策的影响力,以及政策制定是否正确.但是刺激内需,提高百姓的收入,要实现的话,首先要让企业主有利润.不管垄断的还是竞争的,外贸的还是内销的.交易文化,价格文化决定了企业的利润.垄断可以获得垄断利润,我认为是暂时的,不可能长久.竞争中的相互打压价格的结果,造成层层盘剥,最低层的工人最可怜......在我们的交易文化中,有个怪现象,好象给别人赚钱了就是自己吃大亏了, 被欺骗了.我所了解的温州文化,有一句话是这样的,要让人家赚钱,自己才能赚到钱.所以很想知道,国家让利了吗?采购商给企业赚钱了吗?企业有利润的时候兼顾了员工的利益了吗?这些制度约束不来的,而是我们的交易文化还没建立......
因为这时国家并非参与交易的一方,他没有什么利可让。至于是否减税,这时财政政策问题,与让利无关。而且减税是全社会性的,不会单独对某一企业或行业实行,这种单独对某行业实行的行为叫补贴,也不是让利,而是破坏市场竞争公平的手段,不能成为常态。企业是否盈利,看管理能力,看产品或服务竞争力,看附加值,都与国家无关。老是靠剥削民工的血汗工厂,老是生产袜子的低附加值工厂,亏损与国家无关。不要把企业家无能的责任让国家来承担。
10只天上飞的水鸭子 也比上锅里半只老母鸡
10鸟在林 不如一鸟在握
不过还是不要寄希望过大,同样的人在不同位置和不同的压力下的反应是不一样的。
反倒是 不一样的人在同样的制度下的反应很可能是一样的。
的能力、学问、人品、心理素质比我都好,不希望他们还能希望谁?难道希望那些连一份完整的工作计划都写不出来的精英?那些只会诅咒这个民族灭亡的民主人士?整天附身弄鬼的轮子大人?
农村呢,要是第一个是男孩子,那一般只有一个了.要是第一个是女孩子,那大多会有第二个,于是不少两姐弟或两姐妹.第三个没有.除了第二次生了双胞胎的...
人口问题在河里已经讨论过多年。本来不需要抄这个老梗。
但是今天看了一下下面的讨论,觉得很荒谬。现解释如下:
1,现在人口状况搞不清楚,可能超生很多啊
--------人口状况趋势是搞的清楚的,最直接的依据就是教育部
的入学数量,年年下降,已经很下降很多了。所以要拆学校,清退
民办教师。只有计生委不清楚,说是蒙查查,但他是利益攸关方,
他想自己多活几年。
2,现在人口15亿了
---------这个是nono空空,和洗心说的。
nono空空的立场,河里的老人都知道,他还说现在城市好多生2个的。
A:如果人口15亿,30年间增加1半人口,每家平均3个小孩都打不住。那么小孩的数量一定会大于父母的数量,怎么教育部的入学数量20年来都掉了1/3了?
B:说是城市很多白领爱生2个,这个广大河友都可以亲眼看的到?现在独生子女夫妻可以生两个,都没几个人生,还广大白领爱生2个。从这个话,可以看到该发言者的信用。
3,农村好多超生,农村很多黑人口
----------农村好多超生?照样可以从教育部的数据看出来,怎么希望小学拆了那么多,农村教师清退那么多?全国的小学生数量下降那么多?
你有农村见闻,我还有农村人口少生的大把见闻呢!
4,广东某县如何超生,所以全国就怎么超生了。
----------广东潮讪湛江是有名的超生大户,就不要拿来推全国了,否则国家真的会被害死,你就高抬贵手吧。
现在广东的大学,潮汕和湛江的大学生极多,大概占70%(本地学校广工等等,因为收外省人极少)。就是因为他们小孩多,以后广东全省被他们占领我也不奇怪。
人口的趋势是明显,忙总是个睿智的人,又是学数学的,很多信息推理远在我等之上。楼下好多网友主要是缺乏信息,无从推理,但是只要认真细想,什么人口超生多啊,15亿了,城市白领也超生了,农村全都生2个或着以上啊,都是经不住仔细推敲的,广大河友们是有计算推敲能力的!
各类资料如下:
教育部数据
这是教育部关于学校学生状况的报告,每年一个。
http://www.edu.cn/shu_zi_494/
1995年小学招生数到最高,2531万人,
2007年小学招生数只有1736万人。1736万是2000年出生的人口,
2007年的新出生人数更少, 1594万。
整整减少了800万人/年,相当于减少了三分之一。
1995年小学生招生人数为最高点,顺延12年(6+3+3),
2007年正好是适龄入大学学生最多的一年,之后,就会走上
漫漫下坡路。将来的大学招生就会出现问题, 10年内的事情。
2006年教育部公告:全国小学生3年锐减1300万
http://education.163.com/06/0705/09/2L8OHV7400291MUF.html
教育部公告:全国小学生3年锐减1300万
我国的小学生在校生人数3年锐减了将近1300万,小学减少了9万所。昨天,教育部在其官方网站公布“2005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2005年全国小学在校生人数10864.07万人,比上一年减少381.04万人。
各地希望小学大面积荒废 央视调查尴尬现状
http://news.163.com/08/1211/20/4STJI72A0001124J.html
重点摘要:
"应该讲是一个锐减的趋势,我们看到相关的一些数据,1985年的时候全国农村的小学是83万所,到2007年还有34万所,就是59%的学校已经没有了,基本上已经被撤并了。"
"根据教育部公布的,2007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2007年全国小学在校生人数10564万人,而1998年全国小学在校生是13953.8万人,九年间减少了3300多万,范教授认为如果当初政府有关部门能对此进行科学的规划,有些问题应该是可以避免的。
独生子女夫妻二胎意愿低下的资料
http://www.nanfangdaily.com.cn/jj/20071107/zj/200711060018.asp
11月4日,在北京举行的学术前沿论坛上,北京市人口研究所公布的一份06年调查报告显示,独生子女家庭二孩生育意愿不显著。比如有46%的被访者表示不要2个孩子。而夫妻一方为独生子女的家庭(单独家庭),有55.87%的表示不会生2个孩子。
“而那些即使说愿意生2个孩子的,真正实际要生2个的会很少。”完成该调查的马小红副教授说。
双独家庭不愿生两个孩子
北京市人口研究所马小红副教授指出,这些人只愿意生一个孩子,主要原因与收入关系密切。
此外,根据04、05年分别在南京、上海的调查,其独生子女的理想子女数的平均值分别为1.21和1.10。这个数字比北京还要低。
双独子女不愿生2个孩子,不仅在大城市,在农村、边远地区也有所体现。
北京市人口学会副会长黄荣清认为,包括北京等大城市,以及一些省份的乡村(广东除外),所以城市农村居民越来越多的人不愿生2个孩子,除了与国家政策有关,就是与养育能力有关。
今年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韩俊对全国2749个行政村的调查发现,近3/4的村已经没有青壮劳动力可以转移。
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研究所都阳11月4日在前沿论坛上给出的结论是,目前老年抚养比在不断上升,而少儿抚养比在不断下降,到一定程度时,全国总人口数也会不断下降。
一位人口学家表示,生育率一旦降下去,想提起来会非常困难,因为世界上还没有一个先例。因此像北京调查出来的问题,应该及早着手解决,“否则那时谁来给我们养老,谁来从事这么多的服务业,连保姆都找不到的。”他说。
关于农村的见闻(西西河友的见闻)
最近让秘书统计了下我们下属公司农民工的生育问题
http://www.ccthere.com/article/993822
形式真的很不乐观。
现在的计划生育政策真的要反思了,不然农村空心化10-20年以后会成为现实的。
除少数民族以外,85%是一个,10%两个,5%3个或以上
http://www.ccthere.com/article/993848
这个比例真的吓了我一跳,颠覆了我对整个农村生育的看法。
统计人群包括:河北、河南、山东、四川、甘肃、安徽、江西、贵州、山西、湖南、湖北、陕西、内蒙、吉林、黑龙江、北京,16个省市自治区;参与人数1736人。
这个结果我已经转送我家老人,老人看后也大为吃惊。在这个调查
结果中显示农村千百年来形成的3-5个孩子的生育习惯已经基本消失。
不能不说,这个结果让我震惊!很震动!
在此感谢一直坚持这个观点的老孔和其他朋友,是你们的不断坚持
让我搞了这次小范围的调查。希望这个调查结果可以让一些老人看
过以后,能有所触动。
当然,这个结果并不能完全反映农村生育现状,但是我认为进行一
次认真的生育调查而不是泛泛的人口调查是必需的!
-------------------------
我在苏北农村的见闻
http://www.ccthere.com/article/994361
关于计划生育:现在农村的孩子越来越少!我小的时候,我们这里每个村都有一个小学,我上大学的时候,生源减少,几个小学合并成一个,到现在已经是一个乡一个了!那些前几年刚建的校舍还是新的,但是杂草丛生,都已经荒废了。出于私心,我曾经跟我弟弟弟媳讨论生育二胎的事情,他们都不愿意!我是70年代出生的,我的堂弟堂妹们都是80年代出生的,他们都没有亲兄弟姊妹。现在我的那些叔叔们都非常的后悔,也非常的宿命,自己辛苦体验出来的人生智慧和社会经验,没有人可以传承,特别是生了女孩的那些叔叔们。
--------------
尹中立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金融市场研究室副主任
http://www.chinanews.com.cn/estate/news/2006/08-21/776842.shtml
我每次回安徽老家时,都要去看望一下初中的老师,这所中学离我的老家只有1公里的路程,是本乡所属的初级中学,所有的学生都来自本乡。记得上世纪80年代初,当我上初中的时候,有三个年级,每个年级有两个班,共约500人。由于条件的限制,教室小而简陋,每个班七八十名学生挤在一起,每当课间休息,教室里总是尘土飞扬。可见当时学校的人气之旺。
但这次返回母校时,眼前的景象让我深感震惊。往日的喧嚣被一片凄凉所替代,当年有500名学生的学校如今只剩下100多名学生。据老师介绍,现在的学生越来越少,两年前,乡政府已经决定把临近的几所初中合在一起,剩下的这100多名学生是最后一届毕业班了,等这届学生毕业之后,该学校就停止招生,我的母校将彻底关门了。往日的铃声将永远成为回忆。
母校的兴衰促使我思考中国的人口结构的变化:和20年前相比,中国中学生占人口的比例在迅速下降,这和人口的计划生育政策是直接相关的。上世纪60、70年代人口高峰期出生的人在80年代正好处于上中学的年龄,因此,才有我上中学时拥挤的场面。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上世纪60、70年代出生人口的下一代比他们的父辈少了一半多。这就是我的母校出现“门前冷落”的最根本原因。
很显然,人口结构的变化导致了学校生源的变化。同样如此,人口结构的变化也会对房地产市场产生深刻的影响。
我们从目前决策层政策取向(不讨论他的合理性,只看现实可行性),仍然会维持低生育率政策(原因以前我说过有利益问题,也有政策稳定性问题,),以保证目前这个就业定时炸弹卸掉引信,这是在长短利益之间选择平衡。至于是否选择对,需要历史来检验,至于为什么要这样选,只有决策者自己心里清楚平衡点在那里,外人很难体会。实际上他们在一些重要决策时,是非常痛苦的,按他们说法是:决策不是人干的活。周小川几个月须发皆白就是例子。
我们的政府,总是出了事情再出急招,美其名说摸石头过河。
迟早掉坑里去!
sars来了才着急搞卫生建设,电力危机了才着急盖电厂。
80年代就业难,着急搞计划生育。
忙总,请相信,10多年后,人口结构的危机爆发后,经济面临长期衰退。政府一定会着急让人们生孩子,不生给你开除公职。拆房扒屋!到时候,现在干计生最积极的一定会被打倒!
人口本来就是一个大时滞系统,本来就要有预见性。不会眼光看20年都看不到吧!
何况现在的生的小孩,难道增加就业问题了?20多年后,他才是劳动力,现在作为小孩,他只会增加消费,比如奶粉玩具衣服教育......。
其实啊,忙总,所有问题其实大家细想很容易想明白,问题就出在一个部门身上---计生委。所以才有人口超生多论,16亿人口论,第四次生育高峰到来论......。所有这一切,都让大家对人口现壮稀里糊涂,只好听计生委的,国家领导人也没办法,只好听他们的。
但是好在有人口普查,基本情况会搞清的。何况现在社会对这些问题也注意了。不需要太久,10年以内,如果坚持下去,做错事的某些部门必然受惩罚。
把500万计生工作人员全部枪毙也挽回不了损失。现在只能寄希望下届这些人有担当,敢闯地雷阵(这是一个有许多人要撒泼打滚的领域)。不过我想他们应该讨论过这个问题,只是不知道结果而已。因为对这方面接触很少,也就没什么信息。稍安勿躁,再等等看。有的人做事情是大张旗鼓,战鼓隆隆,但是实际上没什么进展;有的人是润物细无声,无意之间发现已经进展神速。咬人的狗往往不露牙,也不叫。我还有信心再等等看。
这以后的工作如何开展。有关入学人数减少的报道05年就开始了,中央不可能不知道。允许双方独生子女生二胎的政策也是近几年才有的,这是个开端,也是实验,总比一下子放开二胎来的稳妥。现在从现有的情况来看,国民的生育欲望并不太高,这主要是生存教育环境的压力太大。就我了解的情况,城市普遍希望生女儿,因为生存压力没有男孩那么大。所以从纯技术上讲,现在适当放宽生育政策也不会有多大的问题。一旦国家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出生率会有大的提高。但中间是不是有断裂而造成重大民族生存问题,这就需要领导人的智慧和能力了。
逾越的门槛都迈过来了。我印象最深的是当年四大银行坏账问题,几乎一边倒的唱衰,都以为中国从此万劫不复,日本人都已经准备好来收尸,捡便宜了(当时我在与三井合资的一家金融机构),结果是没想到我们还在,而准备捡便宜的几家日本银行都已经灰飞烟灭,真是世事难料。所以我倒是很乐观。我们几十年来都是跌跌撞撞,磕磕碰碰的晃悠着往前挣扎,但是每次都能度过难关,原因我想还是我们民族精神的顽强和追求幸福的狂热。所以不用悲观,付出最大努力,争取最好结果。
浙大图书馆借这书的时候,只有一个女同学说知道这个人物,还是源自越剧《女驸马》
后来的批林批孔,我们那里会知道商鞅是谁。这得感谢我们教育部和ZXB,愚民不止,挖墙不息。
他们可以改变工作思路,改降低人口为促进人口平衡发展,优生优育不也是计生工作之一么?就怕领导变不过来。西方国家要国家出政策促进生育,我们有现成的部门转是很方便的。
计生部门下面是没问题的,主要在上面。原因无非是利益。
条件:软件业,或其它认定的高新企业,或有高新专利的企业。
本地商业银行贷款,利息6.5%,财政100%贴息。
但原则要求有抵押。
就是东软或金山或联想了,还需要小额贷款吗?抵押这个条件是真正的门槛,制定规则的人是内行。
忙总学数学的,给您出个题,是一道很有名的趣味概率题:
某地的生育政策如下:一对夫妇,如果头胎是男孩,则不能再生育。如果是女孩,则允许第二胎。而第二胎是男孩则停止,第二胎是女孩则允许第三胎。以此类推。假设不考虑生育年龄等问题。请问此地的男女出生比率是多少?
在这个前提下,国家减税当然应该是全社会的......我只是站在我的角度看世界,不是讨论我的微型企业,我经营不善可以申请破产,问题是员工呢?如果所有的微型的小型的企业都选择了破产,我想下岗的人会更多......
企业开张。除非进入严重经济衰退(这是我们政府一直想避免的),否则应该新开张的大于或等于倒闭的,这就是所谓经济增长的和投资增长的微观表现。所以从具体某人来讲,可能失业了,但是从整体来讲,失业率波动不会太大。只要政府还能控制局势,就没有问题。
从短期来看,只会加重人口抚养的负担。家里照顾老人之外,再多管一个小孩,压力会很大。小孩子要长大,需要20年。也就是说,2010年就算取消计划生育,也要的2030年才能看到些好处,而之间的20年会更加痛苦。
从短期来看,延长退休时间是直接的办法。
另一方面,国家加大社会保障,医疗保障,绝对是必须的。但这不解决根本问题。社保的实质是怎么分蛋糕,而中国问题的实质是蛋糕太小(未富先老)。所以我前几天预测中国在未来十年会加大各种税赋。但这无非是把百姓的钱收到政府手里而已,仍然不解决问题!
中国的老龄化问题,唯一有效的解决途径,只有提高生产效率,让一个人有能力养活两个人甚至更多。所以现在“加快调整经济增长方式”必须现在大力气做,劳动密集型必须尽快向资本密集型转变。否则,接下去20年中国会非常惨。
的结论。
不过就像下面讨论的,更多是由B超选择性堕胎引起的。只要是自然的生下来,比例一定是1:1,与政策执行没有关系。
趋利避害原则的。
果如是,国家幸甚!
兄台天纵英才,胸襟肚量才情见识皆属不凡。
有机会的话,何不争取也为天下苍生做些事呢?
实际上我非常清楚自己吃几碗干饭,能够干什么事情:至多当个工头,指挥几个工人。经世济民,兼济天下想都不敢想。我这个年纪的人已经有自知之明了。我这两下子去参政议政,一定祸害百姓(尽管不是主观故意)。所以我的底线是做个自食其力的人,做个不祸害老百姓的人。你以为为老百姓干好事情光有愿望就行了?那是需要极高的行政能力和心理素质的。我等没有在那个体系中经过千锤百炼,上去肯定害死人,好心办坏事的人不是一个两个了。我能做个遵纪守法的老百姓已经就很成功了。
实际上等他们的孩子成人后,就知道,20年前的判断是错误的了。
唉~!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啊!
其实,不过是高层,很多人恐怕已经意识到了这些问题,问题是如何解决。按现在的环境,有可能解决问题的速度低于问题产生的速度。因此,靠惯性滑出来的这一节,是退回去还是相信前方有个稳定点,是个很棘手的问题。进退维谷啊,不仅需要大智慧,还需要有大运气才行吧。
经常会有这种感叹:如果,那么。例如如果日本人30年代初在大庆发现油田,那么日本就将是亚洲第一大国,而我们很可能是10几个小国组成的散件,没准从广东去上海还得申请签证。所以国运不是什么神秘的东西,有一定的必然性。我挺有信心,目前的难关我们能过去。
此一时彼一时
我们这三十年的发展本质上还是再吃太祖留下来的家底。
不过现在钱越来越多,支持政府合法性的资源也越来越少了。
九十年代末那波地雷阵我们能挺过来,其实是非常幸运的,以后未必有这样的运气了
这么高过,不要以为几个读书人发发牢骚能够代表广大的老百姓,去工厂和农村看看,一定会改变你的看法。
给朝鲜动不动就好几亿。如果把这笔钱当军费都够养航母的了。
“柬埔寨是我们着力中南半岛的立足点,这是我们未来的后院。”东南半岛上又不是只有柬埔寨,干嘛不拿泰国当后院。那里的条件比柬埔寨好的不是一星半点。而且也是地夸两大洋的国家。华人势力也比较强。
泰国是美国人的地盘,我们是很难进去的,泰国的华人上层并不信任中国,就跟新加坡一样,看看台湾人怎么看我们的,就知道了。
不过,作为个人,其实是可以当一个勇敢的“少数派”的,在给定的大众已经出过牌的情况下。
现在就是大众已经做过选择了,已经实现了相当的120:100的性别比。
在这个社会大局面下,个人尤其是底层个人应该勇敢选女娃!
人们的思想和文化却总是落后于事实。
这个确实没有任何办法。 无解!
所以中国的计划生育,还是要坚持住。现在放手,会崩溃的。
N个两害相权取其轻,所以是非常艰难的。比一个人决定娶个什么老婆,买不买一套房子,抛不抛一只股票的决策要难得多,因为决策错误的后果实在可怕,可能成为民族罪人。现在的就业压力,读书人是难以想象的,只要在工厂工作过,你就会知道养家糊口的主力一旦失业,家里又没有积蓄,意味着这一家生活和未来期望的毁灭。李自成不过是个失业的驿卒,张献忠不过是个失业的物流工人。生活无着导致的动乱实在是最大的危险。
继承管子政策的齐。所以我认为,战国时代,还是执行商鞅政策比较好。如果有一天天下一统,商鞅的那一套肯定是不能用的,管子的就很合适。
全国之力硬干硬抗,不会利用巧劲,也不会借力打力。这方面英国人可以为师:印度是怎么拿下来并完全控制的。
能让自己的孩子拥有良好教育、医疗甚至工作岗位的人,那就可以多生吧;如果孩子只能当蚁族甚至连温饱都不得的人,就别再害了下一代了。
(几乎不可能),人口可以进一步大幅减少;如果不能实现产业升级,为了避免高度老龄化带来的国家竞争力降低和甚至衰落(参看俄罗斯),就必须在今后5年内改变计划生育政策,这是非常现实的问题,不然这个民族就有危机。
说说而已,没必要当真吧。
几年来,政府都把三农问题放在一号文件,这些年下来,有什么明显的改善或是进步吗?做个样子而已。
连态度都有问题,就不用预测结果,大家赶紧找签证走人吧。
07年下半年和08年下半年的180度真叫折腾。就如房地产政策,本来延续07年下半年开始的调控政策,现在房产泡沫挤得差不多了,房产将不会成为城市普通百姓的噩梦。现在?泡沫比过往任何时候都大。
不过我想换你我,估计也好不到那里去。
花这句“非常实用主义,战略大局观和实战能力非常平衡,不缺理论素养,但是不迷信理论,而是实事求是,以史为鉴,以吏为师”,请教一下,吏是不是应该是指司长以下级别的人。
非常有经验,在处理N个两难问题时,非常有平衡感,有一种经验积累起来的直觉。这些人也就是些有一技之长的吏,如果让他们但主官,独当一面,由于其心理素质,学识,胆识都不足,是要出大问题的。但是他们往往有一两个绝招,值得学习。级别倒不是主要的,有的副部级公务员也就是一吏。
大部制好像是李克强主导的。到目前为止,好像没看出李克强班子的能力来。被合并进大交通部的好像都不死不活,没被合进去的铁道部倒是搞得风生水起。这可真是个讽刺。
对三聚氰胺毒奶粉的事,舆论批评铺天盖地,。满眼都是各部门推诿扯皮,好像没有任何一个部门应该对此负责。现在李克强又成为食品安全委员会的主任,看看这个抓大部制的候任总理能不能改变七八顶大盖帽,管不了毒奶粉的现状。过得了这一关,才能真正证明这个班子有点能力。
一般政治家(再加上若干聪明绝顶的师爷)当不是被动救火而是精心策划一件事情,不会干不知道后果的事,也不会干无法控制局面的事。我认为这次就是这样,可能会借题发挥,借某些人的项上人头来立威,别忘了和蔼可亲的现任总经理也曾经借铁本戴国芳来立过威。如果连这么个玩意都搞不好,我想他自己也就知道政治前途是什么了。身边的师爷们是不会甘心的,我想可以当成一个参照指标看看是不是些咬人的狗(咬人的狗儿不露齿),如果只是瞎嚷嚷,也就是王小二过年了。
现任总经理在任,而且他的施政方针在持续运行,候任总经理就出来宣传他的施政观点,不会造成执行混乱么?毕竟只有积年的老吏,没有常年的尚书。
我觉得这方面这些年步子不小啊,是真有作用的。
城镇化是经济发展的自然结果。
农业投入产出比提高和农村消费市场的启动。这实际是个问题两个方面,前一个问题解决了,后一个就有条件解决。不解决农民现金增收问题,农村很难安定,巨大的市场潜力就是画饼,目前出口潜力有限,就指望农村市场启动来继续推动中国经济成长了。
不解决农民现金增收问题,农村很难安定,巨大的市场潜力就是画饼,目前出口潜力有限,就指望农村市场启动来继续推动中国经济成长了。
启动农村消费。城市消费有三座大山,那一座解决都不容易,都涉及再分配问题,涉及巨额财政投入问题,短期内难以见效。而今年的建材、钢材、水泥产能过剩和市场疲软就会要财政收入增长的命。这是现在经营班子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典型手法。所以有个好的发改委主任实在太重要。
不能指望:农业》农民》农村》
而是:农民》农村》农业
即通过向更高生产率的行业进行职业转换解决农民问题;通过加快城镇化进程解决农村问题;农业本身只可能稳定,从宏观上讲,很难在短期内大幅度提高产出。
现在争论很大,只能看结果。我个人不认为有太大作用。但是农村稳定的确是大问题。
凭什么他们能认为农村建房会在政策刺激下有明显的增长,我感觉这和当时出台家电下乡时的极度乐观的情绪有一拼。当然,最后可以中宣部和统计局宣布取得重大胜利。按照现在经营班子的做法,中国经济局势2010年恶化的速度会和2009年一样迅速。
也有2万亿,也聊胜于无了。现在经济基本到底,再恶化也恶化不到那里去(不要看统计局数据,那里永远是转进和大捷)。只要增长保持,就业不严重恶化,就算成功。
可以不停地“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
第一,温家宝事前对金融危机的可能性作出了评估。不是有录音吗。
第二,危机爆发前的一些列调控恰好为应对危机做了准备。否则股市在零七年就涨到一万甚至两万点,房市从零三年开始不间断地涨到现在,外贸小工厂爆炸性地扩张和普及,国内的局面会是怎样?一下子生计无着的人会增加多少?各种债务纠纷会增加多少?相应的金融危机和社会危机不会在外部诱发下爆发?
第三,九月十五日危机爆发后,仅一个月就决定调整政策,其时危机对华尔街和其它国家的蔓延才刚开始,对中国的影响尚未显现,这决心还不够大?不够果断?不够先见之明?不够经验老到?
否则,再过几个月等数据出来了,倒闭风潮出现了再调研调研讨论讨论再英明决策,可能也就没什么“一百八十度转弯”了,但家宝就真的成了“无能””作秀”。
忙总是我等一直敬重的,但像忙总这样老成之人怎么也这么容易受小道消息的左右呢?还是家宝的政策真有失误之处?
[温家宝]比如,我举一个具体的例子,如果我们信贷保持得更平衡一些,结构更合理一些,规模更适当一些,那就更好。我们在年中时开始注意这个问题,并且努力加以纠正,下半年的情况有所好转。因此,我们一定要善于总结经验,发现问题,再接再厉,把应对金融危机的工作做得更好。谢谢你。
1,问过不少在城市打工的农民,普遍反映在老家造房子根本不可能,是不是造得起是一回事,以现在的原材料价格和每天至少1百/人的人工费,造个常见的2~3开间左右的三层楼,也得几十万;最根本的是,造了干嘛?根本没人住。因为年轻人大都进城打工,在家的大都是老年人,年轻人在城市即使生活再苦,也不大愿意回乡,为了子女能够享受城市教育,不可能回去了。
2,在乡下如果不做好城镇规划,按照旧有格局让农民自己造房,结果必然是某种意义上的烂尾,因为那种零散格局根本没法做到在有性价比的公共设施投入,而没有公共设施投入,光住房再好,有啥用?
所以感觉只是鼓励农民造房,纯属狗屁主意。
城中村,我想必然结果就是小产权房。并不真正能够在广大农村有什么作用,是一石二鸟的打算:启动内需,平抑房价。当然是否能够如愿,要看个地方政府执行力度和配套政策效率,结果只能在明年春节前再来讨论。
但是如果没有具体配套政策,用来给小产权正名,只怕忽悠不了多少人。。。
想象一下,郊区农民,造几幢“欧式”别墅,也许有人。。。再造几栋公寓楼?只怕还是得开发商,找村里拿地了干。。。
但是集腋成裘,效果客观。这就是我说的咬人的狗儿不露齿的道理,悄悄的就取得进展,不象有的咋呼的很厉害的,什么事情也办不成。目前许多省已经开始行动,尤其是财政比较差的省(因为可以获得中央转移支付,成为其主要政绩)。到年底再看结果。
就认为手术没必要?美国金融危机爆发后的政策调整怎么可能是“笑话”呢?
信贷结构更合理 规模更适当
温总理:应对这样一场大的危机,可能需要付出一些代价,也会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困难。比如,我举一个具体的例子,如果我们信贷保持得更平衡一些,结构更合理一些,规模更适当一些,就会更好。我们年中开始注意这个问题,并且努力加以纠正,下半年的情况有所好转。因此,我们一定要善于总结经验,发现问题,再接再厉,把应对金融危机的工作做得更好。所以说,今年打多少分还得靠实践和历史的检验,最终靠人民的评价。
解读:2009年,我国与其他主要经济体均推出了大规模的经济刺激计划,以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其中,信贷政策在我国扮演着重要角色:较高增速的信贷投放提振了信心;满足了投资高速增长对资金的需求;全年近10万亿元的投放力度,为经济成功“保八”奠定基础。
天量信贷催生的流动性过剩也导致了资产价格快速上扬,推高了通胀预期,加剧了信贷风险。有关部门已意识到信贷过快投放的风险,2009年下半年信贷规模已逐步恢复到正常增速。
鉴于中国经济尚未完全企稳,2010年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将延续,但2009年信贷的高增量和高增速不会在2010年重现,同时信贷政策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将提升。正如央行日前所表示的,2010年要把握好货币信贷增长速度,引导金融机构均衡放款,避免过大波动。信贷政策在保证连续性的同时,将减少对“两高”行业贷款,增加对新兴产业和产业转移与改造的贷款支持。
应对危机,但是当时被总经理当场骂得狗血淋头这个事实来看。2008年直到9月以前,一直在增加存款准备金,一直在紧缩。当时内部很多人都说再这样搞下去,实体企业都玩完拉,结果并不听。直到2008年11月4日大规模出台政策,5日宣布反转。如果你说这样也是管理精到,能力超群,预见准确,我的确无话可说,因为那就意味着我们用的评价体系不一样,(我用的评价体系是惯用的:主要宏观经济指标、货币政策指标和财政政策指标如果在90天内发生±10%的震荡,就是管理者严重失职)不知你用的是那种评价体系。
那2010年当然也不用悲观。因为按照这种想法,今年恶化的速度会和去年差不多。
都还可以,指标是合格的。只是这种天魔大法不可持续,这才是问题的关键。
而且要看贸易结构,那种换汇成本过高的项目在今年的政策下,可能会萎缩,但是对我们是好事情,一是减少出口亏损(一般靠出口补贴和退税来弥补),二是减少外汇占款,减少通胀压力。单独的顺差数据什么也说明不了。
我们乡很多在贵阳打工的都是全家老小一起过去的。主要是挑菜卖或者其他苦力活,或者做些咯烤等很底层的工作。每个劳动力基本上可以有1500以上的收入,
他们也有一部分前几年在小河等地(忙总应该知道吧)买了或大或小的房子算是定居下来了,这些定居下来的人,应该再也不会回乡了,一旦有了自己的房子,要在大城市养活一家人反而比在乡里容易一些。
总体感觉,进厂做工的反而留下的不多,那些做这种小生意的反而留下来了。
其实对于他们来说,大城市的生活成本未必真的很高。对于一家4口来说,不算住房的话,1500快钱就可以过得不错了。04年和一个上海同事算过一笔账,他和他父母3口如果仅仅是维持正常的吃饭,1000快钱就可以比较不错了。大城市的很大开销部分在人情往来和一些比较舒适性的享受方面了。这些对于他们来说是没有或者很少的。
现在影响他们留下来的几个问题是:
1.最大的问题就是房子了,现在放假太贵,以前10左右就可以在小河买 一套小的二手房安置家人了,现在不可能了。
2.小孩的教育问题。
3.城里的医疗费用太贵。我们那儿出去打工的,基本上都要大包小包的带药品出去,尤其是一些很便宜有效的药,在深圳之类的地方也许就买不到了。
4.人际关系,融入不了城市。大部分的亲戚或者关系都在老家。不过对于从小就出去的新一代,这个没有问题,回老家也是一口的贵阳话。
其实影响农民留下来的还是那三座大山:房子,医疗和教育。
调整。候任总经理显然抓住了要点。从这里突破,哪怕就是取得一点点进展,也是巨大的效益。否则其他都是死结。
China exports show trade recovery on track
China's January imports, exports up strongly, suggesting trade recovery on track
Joe Mcdonald, AP Business Writer, On Wednesday February 10, 2010, 2:20 am
http://finance.yahoo.com/news/China-exports-show-trade-apf-4119920176.html?x=0&sec=topStories&pos=2&asset=&ccode=
BEIJING (AP) -- China's export growth accelerated in January and imports rose, adding to signs a recovery in global and Chinese demand is on track.
January exports rose 21 percent from a year earlier, up from 17.7 percent growth in December, customs data showed Thursday.
Imports skyrocketed by 85.5 percent due to being compared with a period last year when companies were idled for the weeklong Lunar New Year holiday. The holiday this year falls in February.
Still, growth exceeded forecasts by many private sector economists, suggesting trade was recovering from the global crisis that battered Chinese exporters of shoes, toys and other low-cost goods and wiped out millions of factory jobs.
"We see China's trade has entered a stable stage," said Shanghai Securities economist Hu Xiaoyue. "Unless there's another around of the financial crisis, China's export recovery is well on track and won't see a double dip."
The improvement could add to pressure from Washington and other trading partners for Beijing to ease currency controls and let its yuan rise in value.
The yuan has been frozen against the U.S. dollar since late 2008 as the government tried to keep China's exporters competitive. Washington and other governments say the yuan is kept undervalued, giving Chinese manufacturers an unfair price advantage against foreign rivals and adding to the country's swollen trade surplus.
But analysts see little chance Beijing will let the yuan rise until it is certain a global recovery is firmly established.
January's trade figures also were boosted by the comparison with unusually weak global demand a year earlier and low oil and commodities prices. The cost of foreign raw materials needed by Chinese industry have risen since then, inflating the import bill.
December marked the first export growth following 13 months of declines.
China overtook Germany last year to become the world's biggest exporter due partly to the ability of its adaptable exporters to keep selling abroad amid weak demand.
China's global trade surplus in January narrowed sharply to $14.2 billion, down from $39.1 billion a year earlier. The trade surplus with the United States was $10.9 billion and that with the 27-nation European Union, China's biggest trading partner, was $11.5 billion.
China's domestic consumption has rebounded on the strength of a 4 trillion yuan ($586 billion) stimulus, helping to drive demand for foreign raw materials and consumer goods. That helped to boost economic growth to 10.9 percent in the final quarter of 2009.
Chinese exporters are hiring new workers but analysts say those industries cannot recover fully until major foreign markets rebound.
"The brutal truth is that China's exports will not be able to recover independent of a recovery in consumption in major trade partners," Tom Orlik, an analyst in Beijing for Stone & McCarthy Research Associates, said in a report.
"With high unemployment, high household debt and the end of government subsidies holding back a recovery in consumption in the U.S., EU, and Japan, that recovery will be a gradual one."
China customs agency:链接出处
只是信贷开始有点收紧,可能会影响出口。
这种做法最关键的是何时才能停止,是被迫停止还是主动停止。
预期可能都不允许,不知明年会有什么扭转的机会。如果美国经济复苏,那可能危机又算度过去了,如果美国继续疲软,出口继续缓慢复苏,可能国内经济增长压力就大了,甚至出现最糟糕的结果:滞胀。这时就业压力会非常之大,等于美国这次危机延迟三年在我们这里爆发。
●本报盘点2007年物价涨跌榜,逾七成受访者表示涨价对生活影响很大
●2008年全市食用油价格再次上涨5%,预计桶装油仍会继续上升
说起2007年的涨价问题,我们脑子里会冒出这些角色―――猪肉、大米、快餐、方便面、肯德基、罐装煤气……这些关系老百姓衣食住行的商品涨价是奥一网、深圳新闻网等网友去年讨论最多的话题。临近年关,一些在深打工的网友发帖表示,深圳消费太高、生活压力大,想离开深圳。本报记者从统计部门、福田农批市场等地拿到2007年主要生活资料涨价数据,结果发现,猪肉价格“三级跳”,但还比不上食用油,全年52%的涨幅让食用油成为2007年物价第一涨。
前日,记者从深圳市统计局得到了最新一期深圳物价的统计报告。统计结果显示,11月份深圳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6.1%,其中食品价格上涨12%,非食品价格上涨3.6%;消费品价格上涨7%,服务项目价格上涨3.9%.
许多市民表示,物价上涨已经严重影响到生活。总部位于深圳的腾讯网进行了一项调查,超过1万名受调查者中,97%以上的人表示,工资的上涨赶不上物价的上涨,约77%的受调查者表示食品涨价对生活影响很大。
虽如网友所言,去年生活消费品市场上涨声一片,但是在深圳仍旧有部分商品物价开始下降,比如服装、通信、电子产品、汽车等。有网友提出,涨价幅度大的如粮油等恰恰是低收入群体支出比重高的商品,而降价幅度大的也恰恰是这一群体支出比重低的商品。因此,可以说对于城镇低收入群体而言,是一方面要承受涨价的巨大压力;另一方面较少或难以享受到降价带来的好处。对这一反差现象,理应受到有关方面的极大关注。另外,更值得注意的是,高收入阶层既消费了粮油肉,也购买享受型、科技类高端产品,在承受涨价负担的同时,也获得降价的好处,两者相抵,得益大大高于支出。比如买车,原价20万元现在只需18万元,这2万元的“额外”收益,可以弥补多少个月家用的“额外”支出。相反,低收入群体维持生计原已有些困难,应付一日三餐之后,无力购买其他,甚至需动用积蓄来度日,使原本买电脑的计划泡汤,于是,只承受涨价的痛苦,却得不到降价的好处。
■网友算账
物价上涨近7%收入“人间蒸发”
昨日,一个名为“太阳升起”的网友向记者反映,物价上涨后对他这样的中低收入阶层影响非常大。2007年年末与年初相比,因为物价上涨,他有6.86%的收入不翼而飞。
“太阳升起”以自己为例,在网上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他目前在一家小公司从事财务工作,每月收入3000元,目前独自住在福田区的一间出租屋内。2007年初,水电费、通讯费及其他生活费用除外,假设他每月消耗掉5斤肉、10斤米、5斤油、5斤鸡蛋,还有罐装煤气费和房租钱,按照当时的猪肉、油、鸡蛋、煤气、房租等价格,他每月在生活方面的支出为933.8元,占他总收入的31.12%.大半年过去了,现在假设他保持同样水平的消耗,加上目前的价格水平进行计算,他每月在生活方面的费用为1177.3元,约占他总收入的37.98%.不考虑其他因素,由于物价上涨,仅生活费他每月就需比原来多支出243.5元。
■2007涨价榜
1食用油:涨52.4%
根据福田农批市场的数据,2007年12月份菜籽油6.4元/斤,2006年同期仅为4.2元/斤,同比上涨了52.4%.在所有涨价的生活用品中,食用油涨幅是最高的。
2猪肉:涨51.7%
深圳市民对于猪肉价格的上涨印象深刻。2007年的猪肉价格像上演“三级跳”一样,从2007年1月的9元/斤到2007年7月一下跳到了11元/斤,12月又跳到了13.5元/斤,一年之内上涨51.7%.猪肉涨价甚至让劫匪开始打起了猪肉的主意。2007年7月12日凌晨,深圳宝安4名劫匪从白花社区市场抢得125公斤猪肉和一辆摩托车。
3方便面:涨40%
去年年中,占据市场份额95%以上的康师傅、统一、今麦郎、日清、农心等10多家知名企业宣布其生产的方便面集体涨价,最高涨幅达到40%.涨价原因很简单,主要是粮油等方便面原材料涨价所致。
4租房:涨30%
按照深圳往年的惯例,到年底的时候房租会下跌。然而,2007年深圳房租出现反常,非但没有下跌,还大幅上涨,其中,城中村、中档商品房的房租涨幅均超过30%.例如,去年年底东门168小区一套2室1厅的租房价格为2800元,而去年年初,价格仅为2400元。
5瓶装气:涨22.5%
2007年瓶装气的涨幅达到了22.5%,以15公斤的罐装煤气为例,2006年12月一瓶煤气需102元,2007年3月为105元/瓶,9月涨到了108元/瓶,到12月的时候猛涨到125元/瓶。市民李小姐表示,2007年,她每换一次煤气,价格就涨一次。
6鸡蛋:涨8.6%
根据福田农批市场提供的数据,从去年1月开始,鸡蛋的价格几乎每月都在上涨,年初的价格是3.5元/斤,到了去年9月达到最高峰,4.1元/斤。不过,去年12月时价格有些许回落,降低至3.8元/斤。
7大米:涨4.2%
福田农批市场的工作人员表示,在米、油、肉等日常食品中,大米涨幅最小。2006年12月,普通大米价格为1.68元/斤,2007年12月的价格为1.75元/斤,涨幅为4.2%.位于福田区园岭路一家销售米油面等食品的专营店工作人员表示,大米的批发价在2007年上半年还下降过,一度下降到1.5元/斤。
■2007降价榜
1啤酒:保持原价送礼品
在全国传出“啤酒将涨价”的声音中,深圳在2007年12月也传出“每瓶啤酒将上涨1元”的消息。然而,在沃尔玛超市燕南店记者看到,嘉士伯啤酒金装大瓶原价17.5元/瓶,在元旦后促销保持原价,但赠送一个价值6-8元的玻璃杯,实际降幅约30%.而青岛、金威等其他品牌啤酒经销商也表示,由于深圳啤酒销售竞争激烈,因此啤酒不但不会涨价,还会为了吸引顾客促销降价。
2服装:降1.4%
深圳市统计局的数据表明,衣着类消费价格基本是原地踏步甚至下跌。去年1-10月,深圳市衣着类价格同比下降1.4%.其中,服装价格下降1.4%.记者在华强北华发路上采访一家正在转让当中的服装店老板时,她表示,今天以来生意大不如过去,逛街的人不少但是买衣服的人却少了许多。“大家工资就那么多,都吃了哪还有钱来穿?”
本版统筹:本报记者唐洁
本版采写:本报记者唐洁徐维强见习记者刘凡 (本文来源:南方都市报 )链接出处
原材料涨幅惊人 五金行业亟待形成高质竞争
发布时间:2008-7-10 17:10:07 来源:慧聪网五金行业频道
2007年开始,国际铜价涨幅达66%;伦敦期货交易所铜的启动价格从本轮最初的1800美元/吨上升到7300美元/吨,累计上涨超过300%;
生产不锈钢所需要的镍等金属材料的价格均大幅度上涨;
2008年5月份开始,陶瓷企业纷纷提价,据不完全统计,佛山陶瓷企业引领此次涨价风潮,瓷片平均涨幅为8.6%,部分出现缺货;
近日,宝钢与世界上主要铁矿石生产商之一的澳大利亚力拓公司就2008年度铁矿石基准价格达成了一致。作为结果,力拓的PB粉矿、杨迪粉矿、PB块矿将在2007年度价格基础上分别上涨79.88%、79.88%和96.5%,这一结果无疑把国内的钢铁企业推向了生死关头。
......
这些数字可以说是触目惊心,五金行业原材料的价格在不断增长,五金产品的高价运行也就不足为奇了。
由于涨价带来的优胜劣汰机制已经开始出现,笔者了解到,2008年6月份青岛最大的一家建材市场关门改行,一位建材商表示,今年以来经营建材的利润已经下降到不足10%,各种原材料的大幅涨价是主要原因,五金配件也是涨幅惊人。在市场前景不乐观、中小企业面临生存危机之际,如何壮大企业实力、掌控发展方向成为五金行业众多经营管理者必须解决的主要课题。
众所周知,五金行业一贯被划分到劳动密集型产业中,低质竞争、新品开发缓慢、从业人员素质相对较低等弊端几乎成为整个行业的特点。在现如今更为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想要获得企业新的生机,则必须改善创新机制,从人才培养、科技含量提升、扩大规模等方面着手。
国内的五金企业中,中小型规模的占多半,这样在竞争中未免势单力薄,如能通过兼并、整合、联盟等形式参与竞争,力量便可增加许多,规模出效益,这句话在很多时候还是有道理的。另外一个方面即是加大科技投入,提高从业人员素质以及产品科技含量。这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提高从业人员素质方可提高产品质量,方可进行科技创新、技术攻关。
五金企业经营管理者应该具有长远眼光,加大前期科技、人才投资,才可以在后期收获高质量产品,摆脱低质无序竞争,在市场大潮中稳稳立住脚跟。http://www.stats-tj.gov.cn/Article/news/tjxx/tjbg/200802/8615.html据国家统计局天津调查总队调查资料显示,受石油、钢铁、农副产品、铜类产品价格上涨幅度较大,国际、国内市场需求及成本推动的影响,2007年我市全年工业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继续呈上涨趋势。
一、全年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走势
与上年相比,2007年我市工业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总指数为105.7,涨幅比上年扩大1.0个百分点。
从各月同比价格指数变动情况看,呈前稳后扬的走势,上半年涨幅变化不大,均在3.0%左右波动,下半年涨幅逐步扩大,由6月份 4.4%上升到12月份的12.1%,达到最高幅度。全年涨幅波动较大,高低相差9.0个百分点。
从各月环比价格变动情况看,除2月份价格持平外,其余各月份价格均呈上涨态势。
从构成看,九大类购进价格表现为“八升一降”。价格上涨的有八类,依次是有色金属材料和电线类、黑色金属材料类、木材及纸浆类、燃料动力类、其它工业原材料及半成品类、农副产品类、化工原料类、纺织原料类,分别上涨10.8%、10.6%、6.3 %、6.2%、5.5%、4.4%、3.8%、0.8%。其中对总指数上涨拉动作用较大的有五类,分别为其它工业原材料及半成品类、黑色金属材料类、燃料动力类、有色金属材料和电线类、化工原料类,分别拉动总指数上涨1.8、1.7、0.8、0.5、0.5个百分点。价格下降的一类是建筑材料及非金属矿类,同比下降6.2%。从调查的产品情况看,升多降少,价格上涨的占74.4%,持平的占4.4%,下降的占21.2%。
二、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变化特点及因素分析
(一)粮食、猪肉价格大幅上涨
2007年我国农业生产保持稳定。在农产品生产呈现良好发展态势的情况下,受国际市场涨价、国内市场需求增强和运费不断上涨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我国粮食价格高开高走,呈持续上涨态势。其中,大豆市场价格一路走高、小麦市场价格平稳略升、高粱市场价格冲高回落、玉米市场价格高位增长。大豆、小麦、高粱、玉米分别上涨13.1%、11.1%、9.9%、5.3%。粮食价格的上涨影响到饲料价格的上扬,从而带动了猪肉、家禽、蛋品价格明显上升。另外,受疫情的影响上半年猪肉价格出现较大幅度增长,下半年在国家宏观调控作用下,生猪供应偏紧局面开始缓解价格逐步回落,但与上年相比仍上涨52.7%。
(二)黑色金属材料购进价格持续上涨
2007年国内钢铁产能进一步释放,产量保持快速增长,但由于市场供需相对偏紧,总体呈现出良好的景气态势。全年我市工业企业黑色金属材料购进价格呈持续上涨态势,变动与上年走势相逆,全年黑色金属材料类购进价格上涨10.6%,与上年下降6.1%相比,涨跌幅相差16.7个百分点。其中,铁精矿粉、生铁、普通小型钢材和普碳钢坯购进价格分别比上年上涨34.6%、20.1%、15.6%和13.9%。
价格上涨的主要原因:首先是需求增长的影响。虽然2007年上半年国家公布了出口征税5至10%的规定,来控制国内钢材大量出口,但在全球经济强劲增长的背景下,钢材出口量仍稳步上升。大量出口后国内市场供应偏紧是推动2007年以来价格钢铁价格快速增长的最主要原因。另一方面,国内经济加快增长,也拉动了国内钢铁需求的增加,2007年我国造船、机械、汽车等主要用钢行业产品产量增长都达到或超过20%,固定资产投资也大幅增长。其次是生产成本影响。随着钢材市场价格的上涨,我市工业企业铁矿石、炼钢生铁、钢坯等原材料购进价格涨幅继续扩大。另外,由于市场农副产品价格的上涨,企业人工成本上升,压力加大,导致目前钢厂的生产成本上涨。再次是运输成本的影响。2007年我市柴油和汽油购进价格分别上涨8.6%和5.9%。成品油价格的上涨、国家治理超载等措施的实施,推动了公路运输和海运费价格的上升。钢材市场价格的持续走高,使部分企业存在观望心态,采购量明显下降,运输大马拉小车的现象较多,增加了单位运输成本,这也是支撑国内钢价居高不下的一个重要原因。最后是银行利率的上调也使企业的经营成本不断增加。
(三)有色金属产品价格涨幅明显回落
2007年我市有色金属产品购进价格上涨10.8%,涨幅回落42.8个百分点。虽然涨幅明显回落,但仍在九大类中排在第一位。锌、黄铜材、铜、铝分别上涨13.0%、7.1%、3.8%和2.6%,涨幅分别回落87.5、64.7、65.8和17.8个百分点。另外,铅受市场供需和开矿成本上涨的影响价格大幅上涨,全年铅上涨62.7%,涨幅上涨41.4个百分点。
(四)石油价格涨势强劲,带动化工原料产品价格上升
2007年受美元贬值、商业库存、气候变化、地缘政治、投机等因素的影响,国际原油价格呈现平稳攀升的势头,在美联储降息前后,国际原油价格出现急剧的拉升,2007年下半年原油价格重新走高,整体上进入了高油价的时期,国际市场原油价格在高位基础上呈波动上升态势。受其影响,国内市场原油价格水涨船高,下游产品涨势明显。2007年我市工业企业天然原油购进价格上涨5.6%,天然原油价格的上涨带动成品油和化工类产品价格均有不同程度上扬。
2007年化工原料类购进价格上涨3.8%,涨幅上升1.8个百分点。在化工类产品中,有84.0%的品种价格涨幅上升,有6.4%的品种价格涨幅持平,有9.6%的品种价格涨幅下降,化工原料类价格主要以升为主。从具体品种看,已二醇、塑料增塑剂、顺丁橡胶和纯苯购进价格涨幅较大,分别上涨21.5、10.6、7.9和7.6个百分点。另外,电石和硫磺购进价格分别上涨10.9和9.3个百分点。链接出处
假如这些数据是正确和客观的,也假如我们对零七的物价飞涨的感觉和记忆是正确的话,这时候放松银根不是要把中国经济放到火上烤吗?
是不是还有更离谱的建议啊,忙总有空可以给我们科普下,锻炼一下心脏的承受能力还是必要的。
2006年发生了楼市和股市快速增长(可以上网查具体数据),当时有两派观点,一派观点认为是流动性过剩;一派观点认为是制造业的投资环境恶化,很多制造业(尤其是民营企业)从实体经济中退出,把钱拿来炒楼和炒股,造成了泡沫。
政府接受了第一种观点,所以开始宏观调控,通过增加存款准备金和提高利率等等种种方式收回流动性。认为只要把流动性收回来,资产泡沫就能得到解决。(具体政策见链接)
但是2007年六次提高利率,股价反而全部上涨,上证a股最高突破6000点。本来提高利率,回收流动性,股价应该下跌,怎么反而会上涨?这时违反经济学基本常识的,必须有合理解释。这时持流动性过剩观点的人都不说话了。
实际原因很简单,这是因为利率越高,实体投资环境越恶化,越导致实体经济萎缩,资金从实业退出,把钱拿出来去炒股,炒楼。
就是是因为投资环境恶化,才使得2008年年终浙江和广东的制造业开始倒闭,这个时候金融海啸还没有开始,所以不能怪美国人。仅仅珠三角的广东的制造业关闭了30%。(请自己上谷歌去搜索浙江、广东等企业2008年倒闭数据)
这是解释什么2007年提高利率,股价反而上涨,而不是下跌的主要依据。
此外实业投资环境恶化,还有其他有几点原因:
1、从2006年到2009年的12月31日人民币汇率对美元升值了20%,金融危机最危急的时候,人民币又对欧元升值了40%,使得出口加工制造业受到重大打击。
2、两年前,政府调低了出口退税比例,虽然在2009年7月份又调回来17%,但是已经给出口制造业造成了重大打击(很多附加值很低的制造业完全靠退税获得一点利润)。
3、2008年1月份推出劳动合同法,是政府出面保护弱势群体,这是时代的进步。但这个法案的推出,既缺少论证,又缺乏试点,仓促推出的结果就是使得大量的的制造业立刻陷入困机(也可上谷歌搜索)。
4、不断增加的税费摊派。统计局发表了一个数据,2009年前11个月,我国企业所得税上涨了3.6%,在经济箫条时期,本来就应该减税,让企业减少负担,让民间投资进入实业,才能解决就业问题,才是政府和企业的双赢局面。
不要忘记政府的主要施政目标是就业,没有制造业(尤其是劳动密集型)的支撑,中国就业问题是解决不了的,国家会乱的。所以政策目标应该是优先考虑给实体经济创造发展的环境,而不是为货币政策而货币政策,这是舍本求末,没有就业,通胀通缩的控制就无意义了。而制造业的生存需要的是宽松的环境,而不是抽风。
2006年宏观调控的效果评价
2007年以来宏观调控政策
2005年--2007年宏观调控经济政策分析
长三角温州中小企业倒闭真相调查
东莞企业倒闭潮真相:20%港商计划关厂
我看过一些社会学方面的书。
等将来有空,我倒真想写些中国人对社会冲突的认识来源,为什么tg被西方唱衰了几十年确一直没挂,以及在什么条件下tg会对社会失去控制
工厂我没去过,但我几个哥哥都在工厂当工人,全是张嘴就骂gcd的。
农村我也没去过,但我本科的寝室长就是安徽农村上来的,从他爹往上数,是真正的“八代贫农”。入党的时候,他亲口说“我真是发自内心感谢共产党”,但对胡温好像也没几句正面的评价。以前寝室卧谈会,经常听他讲农村的一些事情,很多都挺不可思议的。这里有个帖子,可以做佐证http://www.tianya.cn/publicforum/content/free/1/1472700.shtml
我们学校有很多地地道道农村上来的孩子,有时候经常交流一些问题。也可能是这些人读书的缘故,对现在的一些政策评价并不高。因为一方面,一个政策从中央层层下达,到地方最基层的时候,通常都要走样的,至少跟官方高调宣传的要差不少。另一方面,我个人感觉,这些人认为政府欠农民的太多了,现在这点小恩小惠,跟农民的付出相比简直就是九牛一毛。
河里很多人认为,老百姓这几年碗里多少比以前有多了点肉丁,该感恩戴德了吧。但老百姓也不傻。
的生活,比上不足总是存在的。但是你要让现在的老百姓去造反,去不合作,想都不要想。就像所有人都在骂警察,但是如果全民公决取消警察,估计除了犯罪分子,绝大多数老百姓是不会同意的。同样,骂政府并不等于要不合作,要造反,要欢迎民主自由的精英来蒙他们,老百姓可是根本无法蒙的。
美国现在国内能够做到贸易保护主义浪潮不上升就不错了(实际也是不可能的),还能让中国出口复苏?这个世界并没有呈现出和以往有太多本质性区别的地方。至于您说的最糟糕的结果,我看恰恰是最可能出现的。到了那个时候,变化肯定会发生,仅仅是以什么形式发生而已。
谷仓空空如也,钱袋扁扁干干的摊子。需要雄才大略,聪察强毅才能有所作为,也许我们运气好,说不定。不过我还是比较乐观的,我们有办法度过难关。只是如果今年再来一回天魔大法,过关的难度又会大N倍。一切都是一步一步走过来的,拭目以待。我们小老百姓着急又有什么用,让你上去也一样抓瞎,甚至可能更糟糕。
1.所有问题的根结在于:经济升级和转型乏力。这个您已有大量论述,对此,我或其它人都不可能有比您更深刻的理解。只是您那天说,“任正非是个天才,可能中国只有这么一个天才”。可是对于中国这样的大国来讲,一个华为是远远不足以支撑民族的复兴的。日本人为什么天才那么多?索尼松下丰田任天堂····美国更多。微软沃尔玛CNN谷歌FACEBOOKyoutube好莱坞····这些才是美国强盛的根基,他们能够不断地培育或者制造出天才(不仅仅是商业或科技)。据说HOTMAIL的创始人才写了两页纸就拿到了十万美金。而中国呢?您举过的那个房地产商搞硅晶片的例子和别的例子已经足够说明情况了。
2.但是2007年六次提高利率,股价反而全部上涨,上证a股最高突破6000点。本来提高利率,回收流动性,股价应该下跌,怎么反而会上涨?这时违反经济学基本常识的,必须有合理解释。这时持流动性过剩观点的人都不说话了。好像零四年前(记得好像是零四年跌到了1300左右然后开始一路爬高)股市长期低迷,而国家的经济状况却很好,政府也采取了乱七八糟的措施(降低印花税是肯定的好像还有把宝钢什么的推上市还有什么国有股减持好像)来刺激股市,却长期无效,为什么?又能有什么经济学解释呢?股市监管不力?缺乏优质企业?
中国人其实做什么都是一窝蜂的。只要看你挣了钱,就一窝蜂一拥而上。房市股市都是如此。你怎么控制无数普通小百姓的投机?
3.实际原因很简单,这是因为利率越高,实体投资环境越恶化,越导致实体经济萎缩,资金从实业退出,把钱拿出来去炒股,炒楼。我觉得福建广东浙江这边的小型工厂或商业基本上(百分之九十以上吧)都是靠民间渠道融资的,与银行基本上是绝缘的。所以利率升降与他们的融资能力无直接联系。能影响他们的资金周转的仅原材料和订单两项。
4.才使得2008年年终浙江和广东的制造业开始倒闭,这个时候金融海啸还没有开始,所以不能怪美国人。仅仅珠三角的广东的制造业关闭了30%。这些缺乏竞争力的小企业的提前关闭(而不是扩张)实际上为后面的金融危机分流了一部分洪流不是吗?否则我们要那么多鞋厂袜子厂干什么?我一个表哥在的鞋厂一双拖鞋才挣几分钱。而这样的大小鞋厂我国可能有几百万个。挣的那点钱够的着无数劳工和百姓的医药费吗?帮着鬼子剪自己人的羊毛而已。
5.2008年1月份推出劳动合同法,是政府出面保护弱势群体,这是时代的进步。但这个法案的推出,既缺少论证,又缺乏试点,仓促推出的结果就是使得大量的的制造业立刻陷入困机(也可上谷歌搜索)。 2、两年前,政府调低了出口退税比例,虽然在2009年7月份又调回来17%,但是已经给出口制造业造成了重大打击(很多附加值很低的制造业完全靠退税获得一点利润)。同上,时不我待,这些都是推动产业和技术升级的必要举措,否则代价会更大,比如污染,比如无数的群体事件和无数的肢体残疾。
6.此外实业投资环境恶化,还有其他有几点原因:
我试总结一下吧:1.竞争严重,而且对某些行业来讲是超级严重。我曾讲过我在义乌的见闻,一个新产品最最多只有两个月的生存期(即有利润),你新样品一出来,别人顶多一两个星期就能造出来。2.原材料(石油金属等等)没命上涨,出口价却涨不上去。这是导致很多小厂关闭的最根本原因,而不是什么利率。这样要是工人工资再一涨还干个屁。而不管是原材料还是劳动法对广东的一些有科技含量的工厂(有的普通工人可以一个月拿三四千)都没有影响。3.科研。如您已述的。
5.放松银根得益最大的不是房产企业吗?几乎所有的房产企业都是靠银行资金生存并运营不是?房价拼命往上涨还怎么遏制危机呢?听着像在制造危机不是。而那些小制造业是不靠银行生存的。有实力的肯定都是政府要保的(或者自己有钱有势),也没有什么严重影响。真正严重影响它们的还是原材料和市场(出口价格)。
6.如上述,紧缩银根对打击房地产肯定是必须的不是?而遏制制造业的盲目和低水平扩张在当时对减少原料需求,控制物价飞涨通货膨胀也有作用不是?
7.否则,对那么多热钱要对我们剪羊毛怎么办?虽然它们没剪成功(自己先危机了)但不能以此来认定当时内外交困(外:原料飞涨。内:热钱涌入股市房市期货飞涨)时采取的措施就是错的。
1、减少货币供给是否能够成功地降低通货膨胀率?
我的结论是不会降低通胀率。
现任总经理智囊团是信服货币数量论的,这几年也基本按照这个理论在执行。按照货币数量论的结论:
控制货币供给的央行最终能够控制通货膨胀率;如果央行保持货币供给稳定,物价水平也将稳定;如果中央银行迅速增加或减少货币供给,物价水平也将迅速上升或下降。
在此理论下,近年来央行通过频繁上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和提高利率的措施来控制高通货膨胀率应该是有效的。但事实上却没有达到预期效果。
2007年国家多次大幅度地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和提高利率等从紧的货币政策手段以减少流通中的货币量,按照上面利用的理论所推导的结论应该可以得到如下结论:
2007年比2006年相比,(短期内)通货膨胀率应该低于2006年。但是事实上,2007年我国的通货膨胀率比 2006年上涨4.8%。并没有出现他们希望的:
货币供给减少,导致通货膨胀率下降。现实与他们信服的理论相矛盾。
我认为产生这种矛盾的主要原因:
1、从理论上来看,2007年国家多次上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和利率,应该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货币供给。但根据央行2007年8月10日发布的7月份金融运行报告显示,7月末,我国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为38.39万亿元,同比增长18.48%,增幅比上年末和上月末略有提高;狭义货币供应量(M1)余额为13.62万亿元,同比增长20.94%,增幅比上年末和上月末分别高3.46个百分点和0.02个百分点;市场货币流通量(M0)余额为2.73万亿元,同比增长15.05%。
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尽管利率上涨、存款准备金率提高,但是M0、M1、M2均有大幅度的上涨,绝对数量增加。
2、在资本投资市场上,2007年上证指数一度突破6000,资本投资市场的资金流动异常活跃,据统计,2007年,股票市场成交量放量增加,全年累计成交460556.2亿元,为2006年总成交量的5倍。显然,在投资市场上,资本的流通速度加快。大量实体经济资金进入,这也导致实体经济萎缩。
3、由于货币供给量的减少,部分企业因为贷款成本过高或者不能成功在资本市场上融资,这部分企业不得不减产或者停止生产,使得社会总产品减少(比如2007年全国猪肉供应严重短缺),如果这种减少的速度快于货币供给的减少速度,那么即使在货币流通速度不变的情况下,物价仍然上涨,从而产生通货膨胀。
总之,从紧的货币政策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了我国经济发展过热,但它并没有在短期内达到降低通货膨胀率的目的。因此,仅仅从西方经济学的理论上认为从紧的货币政策会降低通货膨胀率是不够的。还必须结合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来进行分析。
要降低通货膨胀率,不能仅仅依靠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和利率来实现,还要借助其他的一些财政、行政手段来防止经济发展过快过热。
同时按照菲利普斯曲线,从紧的货币政策必将会减少就业机会和就业岗位。
实际上西方实施货币数量论,虽然控制了通胀,但却带来长期的衰退,导致失业。这个代价我们是付不起的。
2、我的观点基本从另外一个角度得到支持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刘伟在2007年7月21日就认为下半年货币政策不宜进一步从紧,否则将对就业问题造成严重影响。理由如下:
(1)、两数据预警经济放缓
7月公布的经济数据中,货运、仓储这两个先行经济指数大幅变化。今年上半年,全国的货运量指数同比大幅下降,由去年同期的15%骤减至目前的7%左右,意味着全国的货物流动几乎放缓了一倍。与此相对应的是仓储业的营业税大幅上升,去年还是负数,而今年上半年已经是两位数的增长,这说明货物开始积压在仓储环节。
货运和仓储作为先行景气指数,预警了经济增速放缓并可能发生衰退的迹象。
2006年经济增长速度是11.7%,城镇登记失业率4.3%,较前一年有很大上升。今年城镇登记失业率的总体控制目标是4.5%,尽管就业数据要等到年底才会公布,但是今年经济增长放缓已成事实,失业率可能进一步加剧,年初制定的失业率控制目标完成起来难度很大。
(2)、货币政策不能再紧
在这样的经济数据面前,下半年的货币政策不能再紧。货币政策是从需求面进行调控,对大型和特大型国有企业影响甚微,对承担了大部分就业功能的中小企业而言,却产生了很大的伤害。因此,下半年货币政策不宜进一步从紧,否则将对就业问题造成严重影响。
前一段时间,由于新的税收政策、劳动力成本、环保成本、燃料和原材料价格、人民币升值以及贷款规模的紧缩,构成了对中小企业持续经营的巨大压力。山东、广东、浙江、江苏等省的中小企业发生了较为集中的关停事件。众所周知,中小企业是目前解决就业问题的重要环节,一旦其生存发生危机,牵连的将是许多普通百姓的生存质量。
环球日报报道,英国《金融时报》的一篇文章,原题为“谁在为中国的稀土操心?”文章中提到,中国去年底市场盛传将进一步收紧稀土元素出口配额这一传言虽然最终证明是虚假的。北京方面近期放宽了出口配额,允许在今年上半年出口1.63万吨具有战略重要性的稀土金属,比去年同期增加8%以上。但这不足以减轻美国政界的担忧。美国会议员迈克·科夫曼就力主通过立法,尽可能降低美国在稀有金属上对外国供应的依赖,“这在战略上是危险的。”
美国《华尔街日报》28日再次指责中国控制稀土出口、破坏世界稀土供应,甚至“威胁美国的安全”。文章援引出版集团“Agora Financial”编辑拜伦.金的话说,“如果没有这些元素,我们将不再有电视屏幕、电脑硬盘、光纤电缆、数码相机和大多数医疗成像设备。”
在保卫稀土的这场“战争中”,中国必须要有明确的制度。因为稀土的经济价值、军事战略价值,是我们难以想象的。
澳门日报:中国稀土像白菜般贱卖外销令人忧
中新网11月6日电 《澳门日报》6日刊文说,虽贵为“稀土王国”,但中国在国际上却几乎没有定价权和话语权,稀土二十多年来被当成萝卜白菜一样贱卖。多位能源专家警告,如果按照目前的开采速度,我国战略资源将面临枯竭。
文章摘编如下:
“中东有石油,中国有稀土。”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南巡考察时的一句话道出了中国稀土大国的地位。虽贵为“稀土王国”,但中国在国际上却几乎没有定价权和话语权,稀土二十多年来被当成萝卜白菜一样贱卖。
全球最大稀土王国
中国的稀有金属资源中,钨、铟和稀土的储量均居全球第一,产量占全球的八成以上。钼、锗等稀有金属的储量和产量也居全球前列。多分布在内蒙古、山东、江西、广东、新疆等地。
在欧美日韩等国,除了应用于半导体、照明、太阳能等常见领域,这些稀有金属通常被称为“战略金属”,在国防建设中也有广泛的用途。不过,许多西方国家都已经停止了本土稀有金属资源的开采,转而从中国等发展中国家进口。
稀土出口卖“土”价
从事稀土行业二十七年的江西赣州稀土矿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赖兆添说,上世纪八十年代,全国稀土产业秩序混乱不堪,没有人关注无证采矿、越界采矿、乱采滥挖、破坏环境乱象。稀土矿产品产量过剩,廉价竞销导致稀土出口卖出“土”价钱,国外则趁机大量囤积。
二○○五年,中国的稀土产量曾经达到全世界的九成六,出口量也达到六成以上。但是,稀土的定价权却并不掌握在中国企业手里。与一九九八年相比,中国稀土出口量增长了十倍,但价格却降低了三成六。
战略资源面临枯竭
多位能源专家警告,如果按照目前的开采速度,三十年后,世界上最大稀土产地——内蒙古包头白云鄂博将无矿可采;再过二十年,江西稀土资源将开采殆尽;十四年后,曾经世界储量最大的中国钨矿资源,将化为乌有。
近年来,中央也逐步认识到稀有金属矿藏的重要战略意义,二○○五年,“稀土原矿”被列入中国商务部和海关的禁止出口目录,从此外国只能购买经过加工提纯的稀土材料。同年,稀土的出口税被大幅上调。今年四月,国土资源部发布了新的“指标”,并进一步降低了国内的产能,继续冻结新的开采许可证。
是在找劫材吧。
将人民币印钞权奉送给美国
不要太高看自dxp以来的精英
参见:http://www.ccthere.com/thread/2710390
说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问题都比美国的难,比美国的多。
美国问题解决比我们更难。只是他的资源禀赋条件比我们好,余地更大一些。
加上马来西亚,这些地方的华人典型的香蕉人,黄皮白心,嫌贫爱富,典型的白眼狼,越到上层越是如此,特别点名新加坡,东南亚最后一个和中国建交的国家是个华人国家,李光耀当年叫嚣过“新加坡要做最后一个与中国建交的国家,因为新加坡不能让别国想成是中国势力在东南亚扩张的桥头堡”,当年美国撤出在菲律宾的苏比克基地的时候,新加坡主动出让其樟宜海军基地给美国海军使用,投怀送抱之能,犹胜妓女。
的认为华裔会跟中国友好,其实往往相反,越是高级的华裔越是仇视中国。不知是什么原因?我问过很多仇视中国的华人,为什么?都回答不出所以然来。
1.首先刘伟这样的“经济学家”或什么京城四少四老不具备可信性。他本身就是中国学术水平低劣站着茅坑不拉屎的一个缩影。忙总千万不要上当。
2.紧缩银根对当时的经济过热是否必须的呢?总之,从紧的货币政策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了我国经济发展过热,但它并没有在短期内达到降低通货膨胀率的目的。显然您也认为是必须的。只是您可能认为度没把握好。那么我是真不知道该怎么把握这个度,我的经验和知识远不足以准确评估这个问题,所以无从论起。但鉴于零七年的(经济)发烧,退烧药肯定是要吃的,虽然有副作用,但不吃的话搞不好命都没了。
3.猪肉问题可能不合适作为这个观点的例证。由于货币供给量的减少,部分企业因为贷款成本过高或者不能成功在资本市场上融资,这部分企业不得不减产或者停止生产,使得社会总产品减少(比如2007年全国猪肉供应严重短缺),原因一,菜篮子工程的一把手负责制从九十年代中期(大概是九三九四年?)开始就一直没变,这也意味着对相关的农业和畜牧业企业都是重点扶持的,贷款都是优先并且优惠的。我知道借养猪场的壳搞贷款的例子。原因二,当年疫情严重,我知道一个场从四百多头死到二十几头。原因三,饲料(豆粕等)的飞涨和石油飞涨导致各方面成本急剧上升是(猪肉涨价的)更重要的因素。要是伊拉克给我们占了,毛主席都会笑醒过来。
4. 部分不剥削劳工不污染环境就活不下去的小工厂小企业有没有必要关闭呢?估计您的答案也是“是”。我到过一些工厂,远远的扑鼻而来的臭味都能让人呕吐,而上百个女工就在这样的车间里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工作,得癌症是她们必然的宿命,可是有可能拿到一分钱的医疗方面的补助嘛?
5.1、从理论上来看,2007年国家多次上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和利率,应该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货币供给。但根据央行2007年8月10日发布的7月份金融运行报告显示,7月末,我国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为38.39万亿元,同比增长18.48%,增幅比上年末和上月末略有提高;狭义货币供应量(M1)余额为13.62万亿元,同比增长20.94%,增幅比上年末和上月末分别高3.46个百分点和0.02个百分点;市场货币流通量(M0)余额为2.73万亿元,同比增长15.05%。
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尽管利率上涨、存款准备金率提高,但是M0、M1、M2均有大幅度的上涨,绝对数量增加。
2、在资本投资市场上,2007年上证指数一度突破6000,资本投资市场的资金流动异常活跃,据统计,2007年,股票市场成交量放量增加,全年累计成交460556.2亿元,为2006年总成交量的5倍。显然,在投资市场上,资本的流通速度加快。大量实体经济资金进入,这也导致实体经济萎缩。如果考虑下国际的投机资本呢?您不是也举过上海的日企的例子嘛?一个企业就几百亿美元,总的会有多少?如果放松银根不是会更好的配合地这些大鳄的炒作吗?到时候的损失怎么算?有没有可能整个改革开放三十年的成果就搞没了?有没有可能国家社会崩溃?不仅仅是损失几个就业机会这么简单吧?
6. 要降低通货膨胀率,不能仅仅依靠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和利率来实现,还要借助其他的一些财政、行政手段来防止经济发展过快过热。当时国内油价远低于世界其它国家,这算不算'财政行政"手段呢?否则当时的通货膨胀仅仅是那一点啊。
给忙总拜年,言语偏颇冒犯之处还请宽谅。
通缩、或就业等等问题),结构的问题,我们一般从微观上来讨论(例如产业升级、房地产等等问题),如果放在一起,就像讲英语的与讲四川话的对话,他们问题的解决目标,问题成因,解决问题的手段都是不同的。就像不能用治感冒的药方来治肝炎。
因为我们国家从286开始,政治传统是优先解决就业问题(以解决政权来源合法性问题)。本届政府实际主要施政目标就是就业(这从几次中共中央大会的施政纲领中都可以看到),其他都是围绕就业问题服务的,例如GDP增长,进出口政策和汇率政策,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等等。现在我们讨论问题必须集中在如何解决就业问题上,不能到处跑。
所以我的所有讨论都在集中在2007、2008的紧缩政策导致失业问题恶化。只要这个问题是存在的,总经理就失职了,因为他没有完成自己的基本任务:施政的基本目标----保就业。
其他问题,我也同意有的他也不一定做得不对,有的也是被迫的。但是我们看一个政治家的业绩要看他是否完成了主要施政目标,而就业是一票否决。其他做的再好,都是次要的。因为政治家的最最基本素质是抓大放小,解决主要问题,而不是眉毛胡子一把抓,那就与居委会老大妈一个数量级了。
相对前任总经理,虽然他做的许多事情让人愤怒,例如东北国企下岗一刀切,但是他把他的主要施政目标完成了:整理财政(当时他面临的问题比今天严重得多:揭不开锅了,财政可能全面崩溃,所以他把就业放在第二位置,优先解决生存问题)。所以他会青史留名。
哎--对养老金,医疗和农村等问题,感觉还是要拖延,或者循序,逐次渐进,全部解决恐怕几十年内不太可能。
如果有可能请教一下
养老金问题
1 会不会有全国统一的可能性
2 还是建立在现有的两元化的基础上实施(农村/城市)
我想医疗也有基于以上才能有改变。
再者,如果想改进,恐怕必须要打破现有一部分利益分配体制,但是在中央权威难以于以往相比的情况下,说句实话,个人是比较悲观的。如果不能进一步整合内部,在外部的进一步突破应该是比较难的。
分灶吃饭,不可能全国统一。农村和城市也不可能统一,因为农村的土地某种程度就是养老工具。医疗在10年内也很难突破,不完全是钱的问题,而是文化观念落后(只相信大医院)和医疗体系能力不足。
以您的资历尚且没有答案,我就更不敢瞎讲了,只是根据我个人的观察,说点有意思的现象:
儒家文化圈有个特别有有意思的现象,不知道忙总注意过没,凡是前天朝的属国、朝贡的地方,取得独立后几乎都对TG反目成仇或者曾经反目成仇过,蒙古、韩国、越南、泰国、新加坡加上没独立的台湾(朝鲜是例外,因为有求于TG,但也时不时的闹点情绪)都差不多,这里面的原因很多,每个的原因也各不相同,但是总的来说,TG对这些国家可以说不薄,可是每次使绊子下黑手的这些地方总是一马当先,唯恐落后,是TG战略失策?还是积怨太久?以至于这些地方对天朝戒心颇重。说起来在欧洲也有这样一个类似的例子,就是前苏东卫星国以及前苏联加盟国,苏东剧变之后20年来,前苏联的卫星国和数个加盟国,几乎也对俄罗斯反目成仇,捷克波兰匈牙利罗马尼亚斯洛伐克加入北约是争先恐后,立陶宛爱沙尼亚拉脱维亚也奋勇争先,格鲁吉亚乌克兰估计恨不得抱着美国大腿喊干爹,只恨老祖宗抢地盘的时候没有往西一点,俄罗斯的处境说墙倒众人推也符合逻辑,但是更深层次上说,还是源于这些国家内心深处对沙俄时代以来包括前苏联独裁强权下的大国沙文主义的恐惧,中国自1949年以来虽然对多数东亚、东南亚国家采取怀柔政策,但是恐怕短时间内无法真正消除这些地方对天朝与生俱来的恐惧(顺便,中国古代在处理和周边国家的关系时一直采用的是宗主国和藩属的关系,从来没有采用过西方的那种对等的国家关系,这种高高在上的姿态,甚至比当年的大英帝国和殖民地的关系更甚),这大概是这些地方对天朝强权恐惧的一种难以释怀的情节。
另一个事情,一直以来容易被忽略的事实,天朝一直以来对海外的华人缺少足够的责任感,甚至,早在民国之前,天朝对版图以外的帝国遗民采取的令人心寒的打击和冷遇,包括1949年以后,TG对历次海外国家发生的各种排华几乎无动于衷,柬埔寨、越南、泰国、马来西亚还有南非这些国家发生的有针对性的、无论是民间的还是政府组织的,TG几乎选择性无视,其中包括印尼动乱期间对华人骇人听闻的杀戮和残害,不免让本已无根、飘萍孤零、孑然海外的华人心寒,虽然华人的问题有诸多原因造成的,但是天朝一直以来对海外华人的境遇不闻不问、任其自生自灭的态度,也不能不说是海外华人离心离德的一个重要原因
赵小兰、骆家辉等人仇视中国可以理解,因为毕竟端着美国人的金饭碗,不故意表现怕老板不满。但是一些二代、三代在美国的华裔(比例倒也不是很高,但是我也碰到过几个),也极端仇视,恨不得中国明天就从地球消失,我就不理解了。(所谓的民主精英和在国内的竞争失败者仇视中国我可以理解)
[QUOTE][/QUOTE]
而且不够严谨,煽动性比较强,我进行了适当处理,增加一点素材。尽管郎咸平在许多方面的观点过激,但是2007、2008年紧缩政策导致的实体经济危机的看法我认为是接近真相的,因为当时我就在第一线,亲身体会紧缩对我的上游和下游企业带来的压力,以致不得不因为库存过大停产。当然郎咸平在2008年底,2009年中呼吁这个观点时是受到打压的,现在好像绝大多数人基本认同了(有的人只是口头没有认同)。我是一开始知道他的观点就认同,或者是有同感:紧缩消灭不了通胀,而是消灭中小制造业。因为2007年紧缩下货币发行反而大幅增长,这使我到处寻找原因,结果发现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的调整,并不能压制投资冲动,而投资的去向就是股市和房市。尤其是发现制造业退出资金也流向股市和房市。这点郎咸平是有先见之明的,不像我们是在事后看到货币供应数据后采取寻找答案。所以应该说他在这个问题上比我们在一线的人有洞察力。
医疗方面如果能够突破人类社会现有的非市场经济或假市场经济体制的局限, 由政府出面建立好创新性的真的市场环境, 利用公平竞争机制, 充分和有效调动各种经济资源(包括人力和资金), 充分提高生产和服务效率, 10年内有突破性效果还是有可能的.丘里来:【原创】市场梦第二回_医疗市场的健康梦
而医疗服务是开放服务,你不能说你是贵州户口,我就见死不救,你是浙江户口,就可全面服务。
观点和第二种观点的都是谁? 俺们也认识一下这些智囊 当然,如果不方便的话,就不要说了,别给西河和您惹不必要的麻烦。
(当然也有部分在研究机构和大学里的)第二种观点的人大多是在研究机构和大学里(有的曾经也是智囊,或者货币政策委员会成员)至于具体名单就算了,如果你熟悉这个行当,当然能够一个都不会漏的列出来了,如果不熟悉,知道他们名字也没什么意思。
对他的煽动性反感或者对他的居心产生怀疑,而把他的一些材料和观点也一起屏蔽了。当时俺的切身体会也认同郎的观点,因为周边的企业的确很难过,尤其是出口退税率大幅度降低以后。 我仔细看过退税率调整名单,对一些重污染的化工产品、初级产品降低退税甚至征收出口附加税,俺是很赞同的,但对于纺织品等劳动力密集企业的退税率降低,基本是自残级别的行为,失业率基本是这些倒闭的企业贡献的。
另外就是当年的疯狂加息,名义上是为了通货膨胀,结果中小企业直接遭殃。本来在银行就贷不到款,或者贷款额度不够需要在民间融资,结果在疯狂加息下,民间融资成本大幅提升到20%甚至更高。我不知道哪个成熟的行业会有这么高的毛利去消化这些成本。企业长期亏本之后的最佳选择就是停产。与此同时,股市高歌猛进,比做实业舒服多了,收益还高,钱当然流向股市。我认识的一个中小企业老板就在股市投了4000万,开始赚了一部分,最后亏本出局。
就比较完整了。重工业企业受到紧缩影响的上游企业主要是一些辅助材料和零配件供应商,下游主要是各级经销商,他们倒是没有去借高利贷,他们是直接停产关门,员工放假回家。老板把应收账款结清后去炒房子或炒股(不过2009年后又都回来了,继续开工)结果导致供应链上的核心企业因为库存饱和,也不得不停产。当时,这是挺可怕的事情,因为很多地方税收主力还是制造业。2008年底地方政府找企业借钱过年(预收部分来年税收)情况也是很多的。
实际上决策层内部当时是有人注意到这种情况的,只是总经理没听进去。
西方国家的少数族裔通常来说都是天然的左派,但是偏偏这些国家的华人的政治观点却常常偏右,也是非常奇怪的现象。
仍然很认同这个文化,某种程度上相当的自豪。这也是很矛盾的地方。
政府在需要的时候只以合适的方式补贴消费者(患者), 任何时候不直接补贴任何生产者(医院或药厂)(例如不向任何医院提供免费土地), 也只有这样的行业才有可能是建立了公平竞争机制的,可吸引投资者积极投资,可吸引劳动者积极劳动(而不是积极追求体制指标、行政评级)的真的市场化行业, 才有可能通过竞争机制而不需要依赖价格管理来有效降低经营成本, 从而真正降低产品和服务价格, 当然前提是建立真的市场环境, 使至少绝大部分医院(应该是全部医院, 这样医院之间、医生之间的竞争和收入分配才是公平的),变得就象发廊等一样是市场化行业里的可逐利和值得逐利的企业. 在一个行业建立和培育出真正的市场机制确实需要不少时间, 制度规则方面需要政府里类似忙总这样有爱心有热情有经验有能力(能同时具备这几方面优点的人确实非常少见)的专家官员来精心策划、准备和操盘管理.
必定被酱缸化,有句俗语叫:一入官场进酱缸,白璧也成酱疙瘩。这种需要良心的事情,不能指望官场。官场只能干流程化的事情,标准化的事情。如果是创新,一定要对自己有好处的事情(功名利禄)。其他事情官场都干不好。
舍一身以利众生,何不为。忙兄,这样的人并不少。否则,中国也没有今天。
二是抛弃的东西,居然很好,还在升值,大概人多会希望其不存在。
这两点也可以合起来。
大概有这样的因素。
其实俺从日本这已经判断出了中国这个恐怕30到50年解决不了,恐怕只能建立最低标准,慢慢来了。
1 日本的医疗--为了保持全国的医疗水准,让国民尽可能享受到统一标准医疗,原有的大医院医生和医学院学生必须到小医院实习工作,现在也不行了,小泉改革允许医生和学生流动--这个基础也没有了。
2 养老金更难--日本70年代建立,经过30年,现在约30%的人不交,还不知道如何呢?
哎,算了。
如果有可能能不能展开讲一下,农村土地是养老工具?
莫非是指--机械化农业全面展开,农用土地可以被销售?暗指这是必走的路?
失业,还可以回家种地,至少还有一个保证自己不被饿死的底线。城里人在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时,失业后是有可能会被饿死的。
1.保就业是基本目标,一个本届政府什么时候偏离了这个目标了呢?据我所知,没有。一个其它目标就不重要了吗?不可能,对吧。
2. 所以我的所有讨论都在集中在2007、2008的紧缩政策导致失业问题恶化。只要这个问题是存在的,总经理就失职了,因为他没有完成自己的基本任务:施政的基本目标----保就业。如已述的,如果不紧缩(当然还有其它措施),经济危机就会在中国先发生,国家财富就会和九八年的东南亚韩国那样被洗劫的一干二净,中国国家社会就有可能崩溃。好在我们暂时躲过了一劫。
3.其它的没所谓了。
中国崩溃了?这次大反转可是增发货币近10万亿,创了历史记录的。
虽然有人认定每个人都是自私的。但不管怎么说传统文化抑制了这一点,而且在一个相对较大的种群中,自私的基因可能必须被抑制。
在国外那种竞争激烈,同时华人族群较小的圈子里,自私成为一种较优选择,而且中国人传承较优选择的速度和能力也是惊人的。
所以国外的黑帮反而爱中国,所谓的成功者或者生存者反而更恨中国。
其他国家移民无论是从学习能力还是生存能力都逊于华人,所以还不明显。
想想,忙总这样性格的人去,要么活不下去,活下去就是把那个该死的美国政府给推翻了。
很成熟,很稳定,老百姓相对平和,没有我们这么多幻想和欲望。
李克强在河南,辽宁任上的时候,地方都发生了出名的安全事故,都是几百几百的死,运气太一般。他作为胡的政治继承人上位没有问题,可是全国的安全怎么办?这次食品安全就是挑战。现在人民收入不增长,可是物价上涨,大家必然会寻求便宜的食品,厂家为了能卖出去,也拼命找办法降低成本,只要这个客观条件存在,食品安全事故就会不断出现,比如动物饲料里面的致癌添加剂,漂白剂,隐形的东西会不断出现,只是公开程度多少了。
但是选择什么作为突破口这是很关键的,如果选到一个死结问题上,就自己给自己找麻烦了。必须找到一个可以在短期内见效的问题,并且比较关键,且有带动作用,可以顺势解决一类问题。所以现在判断什么是可解决问题和重要问题,有价值问题,与一个数学大师的要求是一样的:需要有美感,知道什么是有价值的。不知这位老兄会怎么选择,希望我们大家运气好,他不要选错问题。
印象中郎在企业界是非常受欢迎的,因为那些私企老板说出了他们面临的问题。但是郎从来没有解决办法,所以那些私企老板还是得停产拿钱去炒股炒房。 我从事的是化工行业,受经济危机影响较小,但因为行业比较成熟,利润率普遍不高,行业中中小企业比较多,营业额一般在1-10亿,结果比较搞笑的是,一个主业销售3亿多的企业在当地搞了一片地,竟然开发起房地产、搞多元化了,而且后来居然搞到邻近的江西省某市去开发。该企业在自己家工厂附近竟然还建了四星级酒店,来工厂的商务客户统统安排到自己家酒店~~~~~~而其主业的发展就很缓慢了。不过该企业比较幸运,进入地产比较早,应该是赚了不少,相比之下,化工主业的利润,就是洒洒水了。
就在这个月,俺注意到一个化工业的上市公司,销售额在10-20亿吧,发布公告说要和某公司联合开发一块地。希望他们好运。
所以他永远不会受到重视。看看几个著名师爷,那个风度,那个气质,那个说话永远模棱两可。
吴晓求之类。 悲哀的是,这些严重判断失误的智囊们还在位呀。
把他们一段时间的话集中起来,再去问他们,他们得当场晕倒。因为他可能自己都不知道他说过类似的话。我就问过某人,他很吃惊的看着我:我说过这话吗?
所谓高级的华人都是在西方人的圈子里混的好的。他们的利益已经和西方的利益绑在一起。比如说:一个开始学俄语,并且到苏联留学的中国人。从他(或她)留学毕业(甚至是开始)就和苏联的利益绑在一起。可谓是苏联兴他兴,苏联衰他衰。现在苏联解体了,国内教俄语的老师都跟着吃挂烙。(你也可以换成英语,德语,意大利语。。。。)所以他们的利益是建立在海外势力的基础上。同理如果是北京的企业和上海的企业作生意,那您不会输给他们。但是如果是和德国企业(或其他语言)那他们的德语优势就体现出来了(更重要的是对其他民族的习惯的把握)。那些人之所以今日吃香喝辣都是败他们的主子所赐。能爬到天花板的主,必然要得到屋子主人的认同,而且更要洗去自己外人的身份。
高级的华裔,在成长的过程中体会到的只是作为华人给他带来的不便,被当地人所歧视,而海外主流媒体对中国的刻意报导,使得在他们的心底产生对中国的仇视。
还有很多上不了台面的东西。比如在这里的就开了两个小店的香港人(比北京的胡同里的成都小吃大不了多少),80年代去北京那时候咱们看他的眼光和08年去北京时人们看他的眼光,差异是明显的。这也会影响到他对中国的看法。台湾人,香港人和其他海外华人的优越感在内地的丧失(其实本来就不应该有),更使得他们产生这种想法。这和企业里下台的人恨企业有通感(我不了解企业,不知道这样比喻对不对)。
这样从他们自身利益,生活环境和归国感受,您应该了解了吧。可是这些都是不能和外人说的。
至于‘‘大陆人总是想当然的认为华裔会跟中国友好’’,许多人是出于儿不嫌母丑这种想法。其实这几年咱妈老厉害了
以前系统所经常请一些大腕来讲演,反正只要听不懂,我必定举手提问,并不在乎人家怎么看。有次IIASA当时的主席李天和先生来讲系统分析进展,我几乎5分钟举一次手,以至于后来李先生一直盯着我讲,好随时回答问题。提的大多是常识问题,偶尔提一个好问题,连李先生都会赞扬,真是个好问题。
总让人怀疑他是兄弟连的海外喉舌。这样的人要当师爷,基本是不可能的,背景成问题呀。
还有刘军洛,几年前就在呼吁中国应该用外储买石油、黄金,还预测房价会狂涨,黄金狂涨。说老实话,他的推理逻辑跳跃性比较强,俺这样的非专业人士理解起来比较费劲,但结论俺是记住了,而且也不能说事情不是按照他说的那个方向发展的。他的问题同样是过于唱衰中国。不知道忙总的圈子里是否赞同此人的观点?
习惯是:目标是什么?问题是什么?原因是什么?怎么办?流程?步骤?突破口?时间表?预算?人手配置?稽核督办程序等等。对其他不太熟悉,也基本没兴趣。几乎是职业劳动者。对那种有哗众取宠嫌疑的,江湖味比较浓的人基本敬而远之。
何况他们对中国的真实情况又能了解多少呢?我们国内的环境里,不是也培养出了那么多哭着喊着要投奔西方怀抱的JY.
今天因为利益反对中国,明天也可以因为利益支持中国,并不敢信任他们,只是还当成工具使用一下而已。其实国内的反对或支持,合作或不合作的知识分子,本质并无区别,坐在凳子上的绝大多数都号称支持或合作,没坐在凳子上,还试图坐在凳子上的绝大多数都号称反对或不合作,如果重新抢一回凳子,情况马上会发生变化。所以我对那些只会在网上骂政府、诅咒中国的人是鄙视的,不过是竞争失败者的发泄。有本事自己去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做点事情,不比整天发牢骚强得多。
或许我看见的比较片面,但是确实发生在身边,商场不盈利,公司转让倒闭,老板打工,赋闲在家做淘宝......这样的已经是不错的了,更多的是挣扎在生存边缘,说实话,我自身不存在生存问题,或者说不创业开公司活得也很滋润.但进入这个世界后发现,有那么多的人需要帮助,对于那些一无经验二无资金来源,三无人脉(刚毕业的学生都处于需求旺盛期,成长阶段,都是想付出还没能力付出的人).开小公司小商店的创业者来说是多么困难啊,从06年开始就看着他们一边倒下,一边再开起来,虽然屡战屡败,还是那么坚强......真的希望国家能在设计制度的时候能考虑下这类人群,毕竟这个球场不属于一个国家队,贷款是否能与纳税挂钩?在经营店铺生意的时候,一般新开市场都有2年免租期,国家能否对于新开企业也能给于2年免税期呢?在市场里有个说法,叫一年亏,二年平,三年赚,这个是在正常的经济状态都有一个规律,在危机里,是否能给予更长点时间去积累呢?
一个不具备在竞争中生存的企业或创业者,政府是没有办法保护他一辈子的。还是让市场来优胜劣汰,适者生存为好。
社保部门垂直管理,全国统一标准。最近推出的社保流转就很好。
祝忙总在新的一年里大吉大利,万事顺利!
也希望我看着忙总文字来充实自己的快乐感觉可以贯穿新的一年的每一天:)
2007年的中国简直就是1997东亚金融危机前的翻版,资产泡沫巨大,华尔街的大佬门正在磨刀霍霍,准备收割这世上最大的一只肥羊。
或许是天佑中华,中国政府却出奇不意,釜底抽薪,自己主动刺破了资产泡沫。
华尔街剪羊毛未成---热钱滞留中国---华尔街金融机构资金断裂---次贷危机爆发
也许要多年以后,美国的机密档案解密,我们才能了解真相。
当不了解真相的中国大众还在埋怨中国政府的无能时,却不知正是这个他们眼中的不懂经济的政府使他们躲过了一次经济上的灭顶之灾。
历史终究会给每个执政者真正的客观评价。
我相信将来会有人称这是中美之间的第2次朝鲜战争。
现在看来山外有山,人上有人,本人还是老老实实去争取胡说八道族第二把交椅吧。
我等从忙总的帖子中的收益不是一点两点,只是除了献花也没有其它方式表达敬意而已,希望忙总继续不吝教诲。观点中鄙陋之处还望忙总多多包含多多包含。
说自己的一定是真理。都是在讨论可能性而已。这种讨论就是西西河这种茶馆的主要节目。至于正式的研究或论文发表,那是要去专业论坛的。
河里读了兄台多数文章。个人的感觉,这个国家里能力上比兄台强的不说没有,没多少!
而这里面能不以精英自居,视小民如草芥棋子的有几个呢?
综合看来,兄台若只能当个工头,那是令人扼腕的憾事。
祝兄新年快乐,事事如意!
愿意勤勤恳恳,踏踏实实工作。不管在部委或是央企,有水平的人都很多。与他们相比,不管在理论素养,操作经验,心理素质,人品等等方面我都自叹不如,差距巨大。这点是有自知之明的。我唯一的优势就是基层工作时间长,对微观情况了解多,有时被召唤一下而已。不具备在宏观方面工作的能力和经验。
生死以,岂因祸福驱避之。张居正的人格写照。
十分遗憾。其实张居正从政治家来讲是杰出的,但从普通人来看是有缺陷的。
今天的TG比他们两位做的还要好些。
中国的政治,本质上掌握在庞大的文官系统(也就是今天的中高级公务员)手中。传统政治中的种种弊病其实就在这个系统上,而任何改革,如果触动了他们的利益,必然是失败的。
张居正和王安石都是眼光超越时代,又有政治手腕的伟人。王过于强硬,人称“拗相公”,改革阻力重重。张手段老辣,在生前改革取得很好的成绩,但由于得罪了文官系统,死后仍然被彻底清算,改革成果化为乌有。
而今天的TG,在解决人民温饱问题的同时,更令官僚们奔向了小康。这样的改革,才是根深蒂固,势不可逆的。
历史上中国文明的扩张一直是靠武力优势、文化优势和人口优势多管齐下,而且自秦汉以后,一直是一个早熟的,靠政治强力捏合在一起的中央集权制的农业大帝国,从中国人的政治文化性格来说,中国人在政治上是被动的国家主义者,在经济上是彻底的唯物主义者,在种族方面是温和的文化主义者,这三者的结合就意味着,普通中国人只有生活在一个根植于本土文化的中央集权大帝国中才有一种既自然而然,算计清楚又无可奈何的爱国认同。
如果远离本土文化政权的管制,在海外处于少数民族地位,华裔移民的确会产生很大的政治心理障碍。反感中国的上层华裔我看以新加坡和美国(不知是否包括加澳新等盎格鲁势力掌握下传统移民大国)最多,其次是在东南亚其他国家,其他国家应该很少,不知我这个印象是否准确。
毕业后到香港工作,现在又到大陆创业。他的观点就是没来中国之前,极端向往,来后极端失望。不是父母被所描述的中国。对道德沦丧和人欲横流十分反感(他没有任何政治观点反对或支持)。我想是我们文化追求的东西与现实相差太大。让他们有点蒙。
前期的培育与辅导还是需要的,开始的时候谁也不知道,这个新生的企业是否具有潜力,在摇篮里就被扼杀了多可惜......
自己是经世济民的雄才,而且最要命的是认为只有自己才是经世济民的雄才
在台下时客观不容易,上台后能做到客观持平就更难了。
象月月鸟就有自知之明,所以才会放手92年的宏观调控给前任总经理(当时的副总经理)全权负责。而且在不同场合经常自我批评,相当的众善如流,相当的谦虚。现任总经理也是比较谦虚的,只是经营班子有点能力不足。次一等的,例如部门经理一级,有非常不知天高地厚的,飞扬跋扈的,但是也有非常有自知之明,礼贤下士的。一般来说,读过点书,有一个正规的博士学位(绝非假冒),有一个好的背景(例如好父母或好丈人),这种人往往不知自己吃几碗干饭,大多志大才疏,就是你说的:自以为自己是经世济民的雄才,实际只是只知说:何不吃肉糜的废物。但愿这种人以后在经营班子中越少越好。
祝忙总虎年大展鸿图 心想事成 诲人不倦
,您的很多帖子于我如芒刺在背,令人冷汗淋漓。谢谢忙总,祝芒总您和嫂子虎年身体康健,诸事和顺!
其实你也不必冷汗淋漓,中国国家大,什么人都有。同时因为大,所以干什么事情都得靠团队,只要团队力量整合有效,领导明白,我们很多事情就好办了。照说诸葛亮是个伟大的政治家,目标明确,高瞻远瞩,顺势而为,而且有执行力,亲民廉洁,但是三国中却最早灭亡,原因就是没有团队,全靠他单打独斗,结果被打群架的曹氏和司马氏干掉。
现在位的人(主要不是国务院的)则是狂妄的很。李不理事是他连任 的条件之一。
成事不足败事有余,只是帮倒忙。
月月鸟似乎在很多场合对朱相很不满的。。
(他两原则立场似乎差别不小)
我觉得不太像会主动让权吧,不过相比起来,确实月月鸟谦逊的多
忙总说的东西,其实现实生活中,小地方也有这种类似的角色;学历高,出身好,但是没做过基层基础性的工作,觉得自己就该高高在上。
结果真正做起事情,常常乱七八糟,又喜欢推卸责任。
每个极为不起眼的工作,都有其学问,领导者可以不精通,但是不能不了解就发表议论。
要毕其功于一役,一个要循序渐进,一个奋勇向前,一个要滚动前进,一个考虑前面的成功,一个考虑后面留下的废墟。在政治游戏中,没有人会故意让权,都是不得已而为之。286支持老朱,才有让权之说。
如果真是这样~那么不仅能解释他的失望…我们这一带从象牙塔进入社会后的一些落差和失望也能得到解释…
20多年前,我比一般人都愤青得多,动不动就当面指责领导,经常搞得大家下不来台。现在回过头来看,我说的固然不错,但是也毫无可行性。所谓老成谋国大约就是这个道理。看问题、做事情都首先要考虑可行性,不可行的事情,犹如看到对面悬崖上的灿烂的果实,但是没有办法获得。老家伙们对不可能实现的事情是视而不见的,免得浪费体力和时间。
叫下岗工人和农民换换,农民还不给高兴坏了?“工人作了多大贡献,60岁退了休国家还发工资?农民80岁还要自己种自己吃!”这是重庆璧山一个老农民酒后的疯话。
当农民命好。当时我见到的有的重工业企业职工为了争夺一块半亩左右的空地用来种玉米,邻居都打成残废了。那时哪有工资发,连在职的都半年不发工资。我接管企业的第一步基本都是补发半年工资,然后员工就拥护了。
要不来个东北下岗工人和西南农民互换。两三年的苦日子很漫长,五六十年一直这么过来就习惯了。主要是话语权明显不同。
的国家,搞得领导阶级没饭吃,不管如何总是没面子的事情。而农民二哥好像就没这么重要了。目前决策层没有一个真正对农村经济和三农问题的,所以直接无视。以前我在西西河好像写过类似的帖子:
你说得对,目前不管董事会还是经营层都没有真正的农村
新年快乐,心想事成!
就怕他们一致忽悠那些货币能解决所有问题的方案,这样,货币政策难以和真正解决问题配套。
新年大吉大利!
赞一个
忙总真是职业啊!
人不可能做到古人的眼望溪山而鼻抵牾石。一味好高骛远,未免眼高手低;但过于斤斤计较,未免缺乏大局观,终究不是办法。所以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是说的容易,很难做到的。尤其是顺势而为,审时度势是最难的,因为完全是个人眼光和能力的结果。
对不同意见是不争论。
关于银行法问题,最早是经济学家党爱民先生提出的,参见:
http://www.caogen.com/blog/Infor_detail.aspx?ID=232&articleId=12297
党先生是少数能在西方主流经济学杂志发表经济学文章的中国学者,可不是老兄所说的年轻人,或者说对经济不懂。
这个法律有问题,仅从逻辑分析就能得出来,与统计数据没有关系。
至于笔者,做科研时候,总书记和总理都去过笔者实验室,笔者还给总理汇报过20多分钟研究工作。
也曾在国有企业工作多年,总书记也去过该公司考察。
现任经理班子,明显对经济不通。人大通过法律,要求中外企业一视同仁,还没有多长实际,现在经理班子又搞优惠外资改制国企(去年12月30日)。
请给一个链接,我好拜读一下。在国内发表的东西都不能称为论文,至多算得上帖子而已。
见过一位,感觉其精神状态已经不正常了。工作能力很强,但无论别人做什么工作,只要与其有关,就认为是别人在积心处虑地迫害他。哪怕是别人在帮助他,也认为是别人为了更好的迫害他。
结果就是终日在众人之间挑拨离间,拉一派打一派,挖老板墙脚,陷害同事。最后此人在公司内众叛亲离,也没有人希望再见到他。
在计算所南楼门前扯着标语要跟陈景润打擂台,号称证明了哥德巴赫猜想,费马大定理等等。我们都当成精神病。有一次来了一位“大神”,带来一千多页的打印稿,号称重建了整个宇宙法则。死活要找人审查。那时我的先生大约可怜此人,让我把稿子接下来,看看。结果惹了大麻烦,这位“大神”到处宣传:中科院已经认可他的理论,不日将调他进京工作。从此来的“大神”更多了,本人就接受过4、5份大神的稿子。(对当年这种打擂台闹剧不知萨苏有没有点印象)
现在“大神”们大约觉得糟蹋数学没什么意思,糟蹋经济学更有意义,开始和经济学对上卯了,也开始反复折腾经济学。而且经济学更好折腾:可以自己创造发明概念,也可以乱发呓语。现在中国所有的“大神”都是非主流经济学家(凡是不认可他们的就都是主流经济学家,都是政府走狗。凡是不屑于与他们讨论的就是不敢争论)。本人曾经被某些“大神”封为主流经济学家,简直要笑死人,我连经济学的大门怎么开都不知道,就成家了。不过我也曾经试图与他们讨论,后来发现他们不但逻辑混乱,概念基本属于土法上马外,更重要的是心理有问题,严重的受害妄想,总觉得别人不认可他的“理论”是因为嫉妒他成功,害怕他拿诺贝尔经济学奖让主流经济学家没面子。
祝忙总虎年身体健康,事业顺利!
好在爱因斯坦没埋在中国,不然自己的理论被成百上千人彻底“推翻”了,不知道会不会羞的从墓里爬出来。
2009年得知原先一邻居,现国内著名大学的教授也是这副样子,我终于承认,一个人的智力水平高低,思维方式科学与否,真的是与受到过多少正规教育无关。
1、知道学科前沿:也即知道目前学科讨论的最主要的问题或试图解决的问题;
2、知道并掌握目前最新的研究方法或工具:也即目前最重要的概念体系及其推理(或实验)流程非常全面的把握。
3、知道并充分理解目前整个学科进展和相关主要成就:能够非常容易的简要说明目前成果的内容、价值和重要性;
4、自己独创的概念体系和研究方法可以让至少一个同行完全掌握并理解;
5、自己研究的问题是目前学科关心的主要问题;
6、自己的研究成果可以用自己的概念体系和研究方法被任何同行复制或验证。
按照上述标准,我认为目前国内自称为经济学家的,99%以上都是假冒伪劣产品。绝大多数只是翻译而已,主要负责把别人的成就翻译成自己的成就;少部分是赞美诗诗人,主要负责赞美各级领导的英明、伟大、光荣、正确;更少部分是“大神”,主要是用谁也不懂的语言体系,构造连他自己也不懂的理论体系,推导出连上帝都不知道的结论。
我给忙总拜个晚年。看忙总的帖子收益良多,无以为谢,只有向您学习,努力把自己的事情做好。
一堆一堆的。
比JY还厉害,JY是NC。那批就没有,无从残起。
有时也很佩服。
祝忙总新年工作顺利,身体健康
良师益友,总是能够学到不少东西,不论是眼界还是分析能力.非常感谢.
来比对80-89年生人的统计误差,有一系列的工作可以做。我估计有的东西在决策层面已经很明确。
忙总新年好啊!
刚刚看到几条就业方面的新闻:
可以说,我国的就业形势,已经从以前的全面供大于求,逐步转向结构性紧缺。这也是现在中央调整经济结构的重要原因。
广东是外向型经济,受全球经济危机影响很重,再涨工资就亏本了,倒也可以理解。
不过全国低端劳动力成本上升已经形成趋势,沿海城市的产业向内地转移是必须也必然的。
首先,高铁大面积通车,把货运的运力解放了出来,同时,国内在大规模建设铁路集装箱中心站(首批18个),比如成都的就已经建成。把产业转移到四川,湖南,湖北,如果用集装箱海陆多式联运的话,再适当简化通关手续,只不过增加几个小时运输时间。
更重要的是劳动力。沿海城市的劳动力大量来自内陆省份,一旦产业向内陆转移,连培训都不用,现成的大批训练有素的劳力可以使用。所以我不太担心产业向印度或东南亚的转移,毕竟中国现在的这支劳动力大军在全球来看,不论数量还是质量都不可替代。
承接临港工业转移。世界上主要的物流快递公司全部进驻了,UPS,TNT,FedEx ,Deutsche Post ,Maersk ,日本运通公司,Exel等等。说明发改委搞产业布局的人也不都是饭桶。
是珠三角的外来工越来越紧缺了,来的人少了。工资是涨了的,但就是难招人,工人们都说回家生活更好,钱也能赚,那边也开始有些转移过去的小工厂什么的。现在,广东周边的湖南、江西、广西等地征地分的地钱也挺可观的,原来进了广东户籍的一些人近年有不少都迁回原籍,说是回去分地分钱去了。呵呵
鲍鱼做成了土豆。
广东想把这些企业引导到粤北,不想放这些GDP走掉,临近的江西和湖南,做好了工业园,都等不来这些企业。
实际上,粤北也没有人手接这些企业,还是要靠内地劳工来做事。
广东确实需要腾笼换鸟,一定要断了吸内地劳工血汗的路,才能决心走出一条新路来!
对赚钱极端狂热。当时合作精神比较差,协同作战能力不够。其实当初搞泛珠三角(9+2)就是想解决这个各自为政的问题,结果人亡政息,十分可惜,没能真正推进下去,现在成为一年一度的省级领导恳谈会,厅级领导的茶话会和承办方的经贸洽谈会。
当初第一次9+2的时候,我看新闻的感觉就是:怎么没有中央的代表参加?这不成了新版“东南互保”了么?虽然现在暂时还不会有这个问题,但谁知道将来会怎样呢?
我们去广东参加策划,有广东官员就说,你们不要太认真了,过几天一上调就没用了。说明老百姓的眼睛是雪亮的。
至少09年后半年开始 加工资也请不到人
至少我这个圈子里是这样.
只是你这种情况不知比例有多大。这几天正要招工,看看结果,看看民工的期望,如果不是报酬谈不拢,而是绝对人数不够,广东的加工业可能就真的走到尽头了。
另外有一个问题请教忙总:明眼人都能看出这个“9+2”的主意有非常明显的政治内涵,那么它是什么人提出,又是怎样成为现实的?
一种博弈的结果,失败一方显然不愿意人家说三道四。
这些实际经验应该是河里或者这个国家,乃至世界的巨大财富!
就像你打扑克,不遵守规则就无法参与。这就意味着制度面前人人平等。1957年罗隆基提出依法治国,实行宪政。这就意味着所有政党地位平等。这时王震的话最有代表意义:我们政权是3000万颗人头换来的,想拿走,也拿3000万颗人头来换。这是一大批tg干部的心声。这也就意味着有一个政党是不能与大家平等的,他制定规则并参与游戏。这种游戏你玩过的话你就知道结果。天真的罗隆基最后在秦城监狱找到了他的归宿。
中国人都有割据心理,在外国的中国人认为那边已经是自己的地盘了,生怕自己的地盘被中央拿了去。所以要尽可能疏远中央,文化上不舍得放弃,但是政治和经济一定要割裂。
在赚中国钱上又特别急切。甚至有很多非分要求。
天真的罗隆基最后在秦城监狱找到了他的归宿
罗隆基可没去蹲秦城监狱,最后是死在自己家的卧室里的。
病逝还是其他。
其实,中央集权制也是制度啊,那个时候也是有制度监督腐败的。
一党专政下的制度也是制度。我们是不是可以假定讨论的是一党专政下的腐败制度限制,这种制度的困难在哪里?特别是要达成我们需要的廉洁程度的制度困难在哪里?
钱穆的《中国历代政治》),皇帝参与游戏,需要皇帝有极强的自律,例如唐太宗,否则国家必乱,甚至灭亡。现在就是这样,如果游戏制定者遵守游戏规则,问题不大。如果随时修改对自己不利的游戏规则,只许自己赢,这个游戏就无法玩下去。就像系统工程里面,一个规则系统他是不完备的,有一个例外的口,这种规则定义的系统一般是无法运行的,不是发散就是崩溃。我们想在这种体系下运行,要假设所有参与者的道德水准与李世民一样:遵守自己制定的游戏规则,而不能随意调用自己的修改特权。你觉得可行吗?
1965年12月7号心脏病发作死的。临时时候想按床头的铃叫人进来救他,可是就差一点没按到铃,也算凄惨。按章诒和的回忆录《往事并不如烟》:
第二天用过早饭。父亲把我叫到他的卧室,对我说:“昨日,你刚从飞机下来,就打听努生的情况。你要知道,现在的北京政治空气很紧张。这些话题,都不宜在公开场合谈论。现在,爸爸可以告诉你── 他是害心脏病突然去世的。据说,努生白天还给相好的女人打过电话,晚上又请别人吃饭,夜里老病突然发作,想叫人来救助,伸手去按床头的小铃,只差半尺的距离,就断了气。‘才如江海命如丝’,这句诗用在努生身上,是合适的。”
虽然这本书有不少为尊者讳的地方,但是怎么死的还是可信的。
恨不得把“香蕉”两个字贴在脑门上,还怕老美嫌自己不够白,于是只有拼了命的把中国朝黑了抹才心安一些。
就是左右逢源,在大国的夹缝中生存,没有这种抱大腿战略,马来西亚早就把他干掉了。所以整个国家都是投机的。这种小国不会有什么前途。
您确实说了一种情况,一党专政的同时也参与游戏,带来了与以往中央集权体制下皇帝不参与游戏时不同的制度漏洞。
我觉得这种漏洞在西方多党政治体制下也有类似的问题,当然西方的做法是三权分立和政党制衡。这样做是不是最优解两说。
您说的我理解了。但是我思考的是另外的问题,任何制度都是有成本的,我觉得从成本的角度出发,各个社会最终只能在能够承受的成本基础上来通过制度限制腐败,腐败肯定总体弊大于利,但是也不可能不计成本地去限制它。我提问题的出发点是以为您经验丰富可能已经比较多地了解到限制腐败的制度成本问题。
在不久再设一个部门来监督他。成本越来越高,效率越来越低。而且随着腐败技术的进步,很多腐败与正常公务活动融为一体,要想鉴别,需要巨大的时间成本。就是说靠堵,靠监督,靠杀头都无法控制。事实上比较有效的是舆论监督,成本低而被收买的机会小一些。但是目前开放舆论监督是不可能的。戈尔巴乔夫就是这样丢掉苏联政权的。
找不到人,开工不足,那么很多订单就没办法接,这个利润和市场的损失是很大的,丢了一块市场要再抢回来要费几倍的力气。而加人工,每个工人涨几百块钱,几百上千个工人又能多了多少呢?资本家们是怎么想的呢?
当然,也还有一种情况,那就是那种血汗工厂,本来就是靠极低的人工过活,毫无技术含量可言,这样的企业,早死早超生。
上海:缺人;特别提了缺保姆;招工企业涨工资了;相关政府工作人员明确表示上海市最低工资标准今年将有较大幅度的提升
杭州:严重缺人;截止采访时的一个招聘会所需工人数量和前来找工作的人数比为20:1;农民工开始挑工作言之:"至少两千否则有什么意思"
扬州:缺人;某开发区中企业转车接工人前去厂区参观;企业将赴外省定向批量招工
青岛:缺人;相关政府人员表示今年企业招工薪资普遍至少上浮200
佛山:缺人;用工缺口4W;工人跟老板谈条件
东莞:严重缺人;用工缺口20W
凭记忆记下来的;不会一字不差,但是以上数字和基本意思应该不错
==========================================
真的形式一片大好了?
马来西亚三面把它围住了。几个军用机场,飞机一离开跑道就进入人家领空。马来西亚为了整新加坡,前几年有段时间曾禁止新加坡军用飞机使用其领空,逼得新加坡空军只能朝南飞。
马来西亚想吃掉新加坡不是一天两天了。三天两头找它的麻烦。报纸上也时不时登篇文章,说又到新马该合并的时候了。新加坡受得气,要比我们受美国的气高出一个级别去。
我在新加坡工作时,办公室窗外就能看到美军驻新海军基地。想想要不是有这尊大神,早就没新加坡这个国家了。
新加坡是典型的靠抱粗腿生存的国家(另一个典型地区是台湾吧)。现在它指望不上中国的保护,就只能指望美国了。等再过几十年,中国国力超过美国,中国的舰队也能在他国领海横行的时候,看着吧。新加坡会哭着喊着要中国在他们国家建基地的。
时水电气系统没进来(当时玩个小心眼,想压压价),结果被政府卖给另外一个公司,我就要天天看另外一个公司脸色,一不小心没伺候好,就玩停水停电游戏。后来逼得我不得不收购他的母公司。教训极为深刻,贪小便宜吃大亏。
邻村书记担任市人大代表十多年了,其幼子是我初中同学,当年曾戏解其名有“后浪推前浪”的意思,十多年后果然应验。江浙也有选拔培训公务员子女的报道。
公务员子女进入梯队这个事情并不错,然而在体制上如何趋利避害却值得思考。
由此,依靠反贪局,纪委反腐败不如从组织路线着手,将中下层干部也纳入管理和培养中,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和运营,培养各级干部。
比如将东部地区公务员子女梯队放到中西部。在实践中检验锻炼干部从来都是TG的传统。
东北的公务员子女还差不多愿意当公务员。
珠三角, 比如东莞已经开始提高工资了
我所知道的一个工厂, 生产线上的普工工资(算加班)已经在1800 ~ 2300 的范围.当然我这个可能是个案 ,但也说明了开始加工资的趋势.
以下连接大概能看出个苗头, 在普工上现在有点是卖方市场的意思
工作可能还要继续推进。正常情况,应该在正月15以后才能完全评价就业市场状况。到时再看,我估计一般低附加值企业招工还是会比较紧张。
《新民晚报》消息近日,某网站出现一篇名为《令我十分震惊的任命公示》的帖子,发帖人“andybigfan”称,今年2月初,山东省新泰市新提拔6名副局长1名法院副院长,这7人中,有6人是80后,最年轻的只有23岁,“80后从此集体登上政坛”成为众多网友议论的焦点。
网友“andybigfan”在某网站的帖子中展示一份《新泰市公开选拔领导干部拟任人选公示》,称新泰市委拟任用7名同志担任副局级领导职务。网友发现,最年轻的副局长王然2008年8月30日才通过公务员考试进入新泰市纪委工作,担任案件审理室科员不足2年。记者登录新泰市政府网站,找到了这份公示,拟任的7位副局长或副院长有6名是80后,原职务多为办事员、书记员、科员等基层职务,拟出任法院副院长或规划局、审计局、司法局、国有资产管理局的副局长。其中,年龄最小的是王然,女,1986年7月出生,大学学历,管理学学士、经济学学士。
上了下该市政府网站,已然水产过了,现在尚难辨真伪,如果属实,那实在是太欢乐了,到了喜极而泣,内牛满面的地步。
这就是我说的精英淘汰典型现象。非常无奈。诸侯经济对国家大一统政治控制的破坏是非常伤筋动骨的,还要再过10年大家才会深感切肤之痛。
逐渐成气候,担心西部再次被边缘化呀!
一带的官员,务实精明,成都不是现在这个样子。
的日资企业也招不到人了,可是高附加值的,职高就可以,待遇很全,有的岗位还有去日本的培训,去年给人事主管上供才能进去。
这就有价值了,为什么?是宣传部的诱敌深入行动?(不过我从不看好宣传部的智力,经常把自己忽悠得泪流满面,下面笑成一片)
轻工还是重工?内销还是外销?
省委书记时,要搞中药港,我们觉得是个机会,对成都及其周围(德阳、绵阳、内江等等)的制药企业(也包括西药和器械)进行一次全面调查(准备整合重组),觉得基础相当不错,只是管理有问题,至少比我们在广东、浙江、河北、吉林这种制药大省看到的情况不差,这个项目后来不了了之(与政治有关),但是印象深刻。第二次就是搞物流园区,我是参与咨询。为了搞清楚未来需求和物流动线,对可能的企业,也进行一些调查,除了生物制品、制药以外,还看了一些电子、机械、轻工企业,感觉硬件与江浙和广东水平相差不大,主要问题出在销售网络(明显是通过二道贩子)和管理观念(明显是模糊化),订单响应非常慢,质量控制也不稳定。但是制造能力和基本素质还是存在的。
这些企业主要问题我想是几个:
1心理问题(小富即安、和投机心理);
2、物流问题(无法承担大规模制造的精确配送要求);
3、管理文化问题(不精确,瞎对付);
4、大企业少(实际浙江和珠三角开始时大企业也非常少,比现在成都水平低不止一个数量级),但是目前水平和规模承接沿海产业转移一点问题没有。
只是当地官员实在难打交道,有点权就要用,不用就难受,结果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
大连的工厂,不管开发区还是别的地方的工业园区,真的招不到工人,普遍缺人,但好像也没什么办法解决
结局也未必有什么不同。一方面,那个年代的日本扩张成性,只要军人继续对国家政策有巨大的影响力,日本和美国的冲突迟早会爆发,不因为石油也会因为别的原因。另一方面,一个新兴的大国必然会挑战原有的国际秩序,这也是战后美国推动殖民地自决,瓦解老牌殖民体系的原因。一些独立的历史事件影响只可能影响发展过程,但不会影响历史的发展趋势。这大概就是您所说的必然性吧。
是战略资源。如果仅仅如此,是否会改变历史,也很难说。如果是正常理性的人,尤其是学过孙子兵法的日本人,也许会明白有限目标和捡到蓝里才是菜的道理。那就可能历史要改变。当然历史不能假设。只是我们可以从假设中学习很多失败的教训。
这几年物价上涨的速度很快啊,尤其是生活必需品,米面油,水果海鲜猪肉都很涨了很多。公务员的工资5年间据说涨了3-5倍,可是民营企业,打工者的收入没有这么多啊。河里都是高收入的,没觉得什么,我一家4口,在大连一个月6000块钱吃光喝光用光,不包括孩子钱,大人零用钱或者买好点儿衣服的钱,100破开就没有了。
增加工资;二是博弈,想剥削。前一种情况,这种企业是无法长期生存的,完蛋是必然结果;后一种情况,是政府不作为,为了一点gdp政绩,联手压榨工人。所以民工用脚投票。这也预示着我们目前以血汗工厂为特征的增长模式到了极限,没有潜力可挖了。决策层应该有认识,不然不会这么着急。只是影帝还在忽悠。
东北连农村大多只生一个!
另外东北的指导思想也有问题
08年辽宁出生人口比计划指标少30%,副省长非常高兴
http://epaper.lnd.com.cn/html/bdcb/20090218/bdcb124912.html
辽宁省去年少生8万人
2008年辽宁省人口和计划生育统计报表显示,
辽宁省副省长滕卫平介绍,到2008年年底,我省出生人口为27.2万人,比计划出生人口减少了8万人,全省人口出生率和人口自然增长率分别为6.32‰和1.1‰,合理化程度居于全国领先水平。
2008年辽宁省出生人口为27.2万人,比计划出生人口减少了8万人,
(每年出生27.2万人,按70岁寿命,以后只会有1800万人,现在辽宁人口4000多万,以后人口结构是多么差啊,人口生育率比日本还差,日本1.2亿人出生人口110万,比辽宁好多了!)
副省长还沾沾自喜,说合理化程度居于全国领先水平。辽宁4300万人口,每年出生20多万,以后的人口结构算是崩掉了,以后能不出事吗?辽宁以后会很难看!我们领导的指导思想多愚昧啊!
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了?还瞎起劲干啥?每年转移支付光辽宁就4、500亿用来振兴东北制造业。
10xxx元,地方财政收入410,地方GDP大约4000亿,人均可支配收入大约20000元/年。记得几年前就看过一篇文章,大连的人均收入和四大一线城市相差一倍,而消费指数和一线城市持平。当时就感叹大连人民生活不太实惠,好在当时的房价还比较低。
2008年的城镇人均收入才17500,是2003年的2倍; 而同期平均房价从2003年的3000元涨到了2008年的9000元。虽然同期大连的GDP增长率每年都在10%以上,但增加的社会财富基本上被涨得更高的房价吃掉了。
相比沈阳,平均房价4000-5000, 2008年人均收入是17295元,更别说五爱市场批发的衣服等生活用品极其便宜而导致的生活成本降低了。对于年轻人,尤其是没有什么背景的大学毕业生或者有点技能的农民工,当然是沈阳更有可能让他们买得起房,成为真正的城里人,而不是大连。
所以,对我家正在读书的亲戚,如果不是IT和金融、外贸行业的,俺都建议他们去沈阳求职。
大连的城市发展方向,就现任政府而言: 一是新兴产业如IT、新能源汽车、新材料;二是金融服务业;三是传统贸易、物流业、旅游业;四是装备制造如造船、高速机车等。IT和金融贸易行业的普遍高收入以及其他行业的高收入群体加上旅游城市的特点支撑大连物价指数比较高。 在大连生活,比较痛苦的是没有特殊技能的普通工人家庭。
肆意收割普通百姓几十年积蓄和今后余生的财富,结果是直接导致香港营商环境恶化,竞争力下降,产业外逃,空心化。政府不得不承担今后几十年居民的巨额养老和福利开销。而大地产商们早就开溜了。
我在长沙,这里的房价从2007年攀升起,物价也跟着涨了不少。2007年房子均价大概2000多,当时肉丝粉是2块一碗,牛肉粉是3.5左右;现在房子均价4000多,二环以外肉丝粉也要3块,平均起来大概是3.5一碗,牛肉粉一般是5块。我不懂经济,所以一直想不清楚,房价涨了,GDP攀升了,物价也涨了,数字变大了,但并未感知到实际财富的增加。那么,到底经济发展了没有?还是只是财富从一些地方转移到其它领域了?还是说瘦羊的毛是通过这种方式来收割的?
占gdp比例一直在上升。说明经济增长的绝大部门好处被政府收走了。所以现在要重新调整分配结构。(比推翻三座大山工作量还要大)至于物价上涨,是因为通胀带来的成本上升。
有一类战犯叫“参谋”,已经出书《军国幕僚》
策划侵略东北的人,是理智的人。
策划侵略华北、攻打苏联、对华全面战争、太平洋战争的人,是疯狂的人。为了确保一个到手的成果,不得不建立更大的安全篱笆,最后只有统治全世界,才能停下脚步。呵呵
我是去年从泉州回到天津的,感觉泉州比天津宜居多了。只是因为自己是女孩子,要赶紧解决婚事的问题了,否则我肯定还留在泉州的。
如果天津没发展前途,我还不如回到泉州呢。
的机会,规划成为北方的金融中心、物流航运中心和高端制造业中心。但是这个规划的实现需要10多20年才能见点成效。换届后是否还有政策扶持?是否还有相应资源?这都是问题,如果没有,滨海就会成为烂尾项目。至于以后如何,事在人为,也看谁来当政。中国的一切都离不开人事。有好规划最后搞砸锅的例子以珠海梁广大最为著名,把鲍鱼煮成土豆,现在珠海都还没有完全缓过劲来。
下届经营班子上台,可能受益的地区、项目、领域,让我们小民做上菜的招待、而不是打扫卫生的垃圾工,在大鳄们看不见的时侯,先偷偷舔下龙虾、鲍鱼吧。 呵呵
大庆有石油也是在日本陆军手里 而对石油需求饥渴的是日本海军 拿到石油的日本海军会安于在军港里钓鱼吗 显然不会 所以有了石油他们只会继续南下
如果有了石油 日本海军还是一样会偷袭珍珠港 因为决定美日战争能力差距的不仅仅是石油(美国对日本禁运的战略物资不仅仅是石油 橡胶和废铁同样重要) 所以日本还是会去偷袭中途岛 还是会大败而回
所以珊瑚海 中途岛 瓜达尔卡纳尔这些个战役一个都不会少 美国还是会在瓜岛之后开始采取蛙跳战术一步步往日本本岛推 无非是有了石油的日本海军抵抗时间会长一点 或许哈尔西所向往的太平洋上的日德兰战役会在西南太平洋或者另外某个地方上演(因为大和级和金刚级可以无后顾之忧的出击) 那样也无非是在日后给好莱坞提供更多的战争素材而已 因为决定太平洋胜负的是航母
………………………………对中国影响的分割线……………………………
但是日本在大庆发现石油对中国的影响会比较大 历史在这里改变走向的可能性更大 这里有两种可能:
1.老毛子不一定会对大庆的石油有多大兴趣(他们有油) 但是这可能会成为他们提前发动远东攻势的理由 这局面下他们对东北的态度会如何那就很耐人寻味了 不过这个可能性不是很大 因为他们还是更看重东线
2.因为打掉日本的石油基地对美国人来说是个现实的事情 更大的可能就是 美国有可能会给重庆国民政府更大的支持 对中国的介入会更深 这对国共两党会有如何的影响 俺没法想象 但是可以认为 美国人绝对不会放过这个理由
任何可能。实际上我一直有错觉,觉得日本如果战略能力强一点,就是亚洲第一大国,看来是错误的观点。
那个94年的机场造得2050年都未必能饱和,一年的吞吐能力,能把全珠海的人口来回倒三遍.
在中科院读研,今年4年就毕业了,他说在那边压力很大,买不起房,想回长沙来~另请mang总评价一下长沙这一带的未来……
自己的价值取向。所以我建议把下面问题考虑清楚再做决定:
1、价值取向:是赚钱优先?还是工作过瘾优先?还是生活舒服优先?
2、个人先天特点:有上进心或安于平淡;有钻营能力还是做学问能力;属于口齿伶俐还是木讷内向;敢于冒险还是胆小怕事?
3、个人偏好:研究或实践;管理或设计;理论分析或一线拼杀等等?
4、以上问题清楚,那么是选机会还是选生活,选事业还是选安稳;选企业还是事业单位;回长沙过日子还是在北京碰运气就都清楚了。
长沙比上不足比下有余。长沙镜像是武汉,武汉能够发展什么样,长沙就是什么样。长沙武汉在资源、地理位置(武汉约好一点)、人才、文化特点(急躁、偏激、浮夸、不合作、侥幸等等)上都差不多。(注明:本人长沙出生,外公家是平江土著,所以算半个湖南人。这样说不是贬低长沙,没有地域歧视在里面)
一切养老金来自自己的储蓄。所谓MPF也是自己的储蓄,每个月个人缴费1000HKD上限(公司1000HKD)。到了60岁取出养老。所谓70岁以上人士的福利是每个月不到1000元的生果金。
没有说香港有养老制度。下面是2009--2010香港政府预算比例,福利部分占的份额超过政府经常预算17%,这是非常高的比例,说明香港福利好,也说明政府负担重。
立法會簡報會
香港2009-10 年度政府財政預算案
2009-10年度的經常開支(預算):
政府經常開支總額:2,276億元(佔政府支出總額3,016億元的75.5%);
教育(23.6%)538億元;
社會福利-其他福利開支(5.3%)122億元;
社會福利-綜援金/公共福利金(11.9%)271億元
輔助服務(14.4%)328億元;
衞生(15.7%)357億元;
保安(11.8%)268億元;
基礎建設(5.6%)128億元;
環境及食物(4.6%)103億元;
經濟(3.5%)78億元;
社區及對外事務(3.5%)81億元;
房屋(0.1%)2億元;
[URL=]www.budget.gov.hk/2009/chi/pdf/09LegCo_briefing-c.pdf[/URL]
成都我记得是建成了亚洲最大的铁路集装箱站,对您说的物流问题会有很大的用处吗?
支线配送网络效率不高,调度系统效率不高,集货网络能力不足,光一个节点水平高没有用。物流是个受瓶颈约束非常明显的行业,整个产业链的效率取决于瓶颈环节的效率。西南物流系统最大问题是集货网络和支线配送效率,我在2004年左右调查过,云南支线空车率超过50%,贵州还要高,四川也差不多。西南物流要从基础抓起:支线配送网络建设,联合调度系统建设和联合集货网络建设入手,不管这比较难,不容易出政绩,也没有什么工程发包的油水,没人愿意干。建议了,石沉大海。
海西经济区和东盟自由贸易区哪个在下任经营层看来更重一些,个人直觉上好像东盟有点内需的意思
只是台湾事务不知换届后是谁来负责,如果是强人,海西就是重中之重,如果不是,东盟就是重点。
所以湖南人要在辽宁建商会,我就说怪话:湖南人杀人放火行,抱团做生意行不行啊?
我的籍贯是湖南的,我觉得湖南人应该是重理想的大过重现实的,所以革命家和理论家出的比较多一点,商人就少了。
胆子大(有时过于鲁莽);有战略眼光(有时反而执行力不足);有担当(有时过于意气用事);大刀阔斧开路极为出色,但是精耕细作耐心不足(与浙江人合作是绝配);不缺乏追求财富的雄心但缺乏精打细算的细心;气魄大而好面子;有创意而好吹牛;心直口快而好讲政治;家乡荣誉感强而缺乏合作需要的谦让忍让;可以一掷千金,也可以一根眉毛翻脸。单打独斗能力中国第一,打群架基本是乌合之众。矛盾可爱的湖南人。
厚脸皮也问问,为什么下一代经营层关注物流和重工业?因为在河南工作时郑州是铁路枢纽?重工业是因为河南和辽宁是重工业省份,其了解的领域容易出活?
记得下任总经理在河南任上时,铁路局把郑州局的权利分散到武汉和其他的地方,让其很不高兴,铁路局并入交通部是不是该有时间表了?
其实我觉得大城市也未必机会就多,去小地方反而说不定有意外收获。“人弃我取”嘛。
中央对地方控制力越来越弱。这是必然的结果而不是偶然的。而在原有的体系内我看不到解决这个趋势的可能。所以我对中国的前景感觉比你悲观。
就会改变一些政治版图。控制金融风险,结果必然限制地方控制的资源恶性膨胀,必然会遏制其权力;分配制度调整会还富于民(尽管可行性值得怀疑),降低地方政府对财富分配的控制能力,相对提升中央对财富的分配和控制,结果是削藩;产业升级实际上在提升产业附加值同时,会加大国家队对关键产业控制的能力,提升在国民经济中的相对优势。总之尽管三个战役都是从经济上着眼,但是会达到强干弱枝的效果(只是不知道实施效果如何,理论上是存在可能的)。拭目以待。当然有人认为强化中央集权会降低资源配置效率,但是中央失控带来的是可能的动乱或诸侯经济扩大化,区域间贫富差距更大,经济不平衡导致的危险,两害相权取其轻。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政策。
就是日本财阀、韩国大企业制。
有的直接就要求象日本综合商社一样(例如中化,华润),有的要求成立金融控股集团(例如中信,光大),目前中央都没正式批准,还是按专业化原则运营。中央就怕形成财阀,尾大不掉。原则是允许纵向扩张,一般不许横向兼并。
我们湖南的毛泽东就是这样的典型人物,难怪跟江浙师爷总理是绝配。
口若悬河,滔滔不绝。经常我就只问一个问题:第一步准备怎么干?结果立即张口结舌,茫然无措。我的朋友或亲戚都有这个特点:好像都知道自己要干什么。但是如果不知道怎么干的话,我认为实际上是不知道自己要干什么的。所以湖南经济发展一直不顺利,大师太多,工头太少。
唐宋的制度感觉非常完善成熟,觉得虽然相权不断地在被分解,但是也使得参与决策的人更多,对皇权也形成了强大的制约。后面元,明,清则背离了唐宋的传统。
说到张居正,如果他能够在宋代的那个体制下改革的话,结果应该要比在明代好的多。
感觉明代在行政财政上的创新远不如唐宋,唐宋出了很多理财的天才在行政上也多有创新,比如著名的大奸臣李林甫在理财上就是一把好手。
而宋朝更是经常把政府的行政结构改来改去,在货币政策上玩的花样也非常多,几乎是个近代国家了。
搞什么都是以天下为己任,把国家当自家。看问题很少以生意的角度,而多是以政治的角度。
在人际关系方面,特别喜欢用强力压服,而很少会利益共享。而且特别喜欢干大事,很不屑于干细小的事物。
所有亲戚,对我安于做个工头,而不在部委机关谋个一官半职非常不满,隔三差五就要来骚扰一下,好像不做个部长,全体都颜面无光一样。我回答都是:做什么,要看我自己舒服。你们脸上有光了,我痛苦死了,谁来负责。
第一:各央企都有房地产。
第二:比如中石油收购银行、信托:
先购银行再控信托 中石油跨行业并购再亮剑
业内人士表示,目前有实力的大企业在发展主业的同时,大力发展金融板块已是潮流。宝钢集团在金融资本市场获利颇丰就是最好的注解。
中石油集团10多年前已组建中油财务公司,开展吸收成员单位存款、发放贷款、成员单位间的内部转帐结算等业务,是全国最大的财务公司之一。此番先后入主控股昆仑银行及昆仑信托后,将使其金融业务向下一步将会走向社会成为专业化的金融公司。成立昆仑银行、昆仑信托,都是中石油集团发展金融板块的重要步骤。未来中石油集团可能会组建一系列以“昆仑”命名的金融公司,进一步做大后成为公司新的独立业务板块。
如果想打开,就必须剥离(类似宝钢情况)。
我也是湖南人,感受很深的例子是我表弟当年有保送青年政治学院的机会,一堆亲戚怂恿他去,说将来可以当官。不过我表弟还是自己参加高考去了想去的学校。
(这个某某一定是部长以上大官,全国闻名),其实我跟某某什么关系都没有,有时不得不补充:只是几十万部下之一。
因为现在小的商业银行资本金已经严重不足,风险已经大幅上升。而央企又有参与控制地方资源的动力(这个理由我在以前帖子里也讲过),所以就是这个结果。我想今后所有稍微像样一点的地方控制的商业银行的控制权都会被央企收掉,而且这个时间会很快。
正如忙总所说的,实施的路线图没有给出。我觉得并不看好。
下届内阁看来是调整经济结构内阁了。我个人感觉就是没有抓手。经济的新的增长点在什么地方?
比如
赵紫阳 搞活,放权
朱镕基 抓WTO,搞出口,民营化
柯林顿 IT
田中角荣 日本列岛改造
池田勇人 国民收入倍增
小泉纯一郎 金融构造改革
(一九八九年五月二十六日、一九九〇年五月二十五日)
关于反对动乱问题,我讲两点意见。
一
第一、现在是关键时刻,不能后退。如果后退,两千万革命先烈用人头换来的社会主义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会变成资本主义的共和国。
做事首先要肯下力气,哪怕是蛮力。在此基础上巧干才有意义。否则整天只想巧干就成了投机取巧。而且治理国家要想巧干是需要外部条件的,比如像新中国刚建国时那样一穷二白就没法巧干,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只能老老实实从牙缝里挤出钱来搞建设。
我觉得商君当属第一,因为他是在移风易俗,创造一个大环境。管子是讲究在现有条件下顺势而为。两种工作的难度实在不是一个档次。至于后面秦国覆灭,责任也只能算到始皇帝和二世身上,没有政策能包治百病,环境已经变了却不知道改弦更张,这个能怪谁呢。
我其实怀疑始皇帝是想过转型的问题的,因为好像当时的人对太子扶苏期望很高,都是什么宅心仁厚之类的评语。我就很奇怪,秦国赢氏几百年来没出过一个善茬,刚灭了六国突然就出来一个厚道人,怎么想怎么太巧合。一个合理的解释就是这个事是始皇帝故意为身后的政策转型做铺垫。不过赵高和二世的政变完全打乱了这种计划。当然,这个都是我瞎猜,仅供一笑。秦朝、隋朝、民国这三个对中国制度改变最大的三个王朝都是非常短命的,恐怕和它们自身行为关系不大,它们都是历史的替罪羊,或者说,是中国对自身制度进行大变革的必要成本……
当时华夏族的文化并未开化,管子实际是超越当时时代的人。当然现在大家强调的是他的武功,经济,实际上在开民智,创制度上他的功绩更大。看管子与商鞅书,根本不在一个思想和操作层次。
秦始皇即使不死,秦国也会乱。因为大一统是比诸侯复杂得多的组织结构,需要更多的能量来支撑,而当时分离的社会,分离的文化,落后的经济,都不能支撑。汉朝的大一统也是在汉武帝中后期才真正完成。
隋文帝是个伟人,比李世民伟大得多,只是他的改革太激进了,欲速则不达。
民国实际上是没能统一中国的,所以是还在行进中就完蛋了。实际就算给他时间,他也统一不了:中国文化不能接受一个可以讨价还价的中央政府。看看今天网上骂政府软弱无能就知道了。
隋文帝是个伟人,比李世民伟大得多,只是他的改革太激进了,欲速则不达。
=============
说的是隋文帝还是隋炀帝啊?
基本上确立三省六部制度,加强中央集权,一直沿袭到清朝;制定对后世法律影响深远的《开皇律》,使法律减轻了残酷和野蛮性,在中国法制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颁布均田令,国家可以控制更多的劳动力,增加赋税收入;与秦始皇一样,隋文帝重新统一了度量衡和货币;整顿了府兵制,加强中央对军队的控制权;废除九品中正制,建立科举制,重才学而不重门第,削弱了门阀大族世袭的特权。这些改革,削弱地方豪强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所创制度,为唐朝以后各朝所遵循,在历史上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隋与秦相似,改革力度过大,不但触犯了诸多方面的利益,而且超越了民心国力的承受能力,都是过渡朝代,秦15年,隋37年。隋文帝事必躬亲,猜忌苛察,信受谗言,功臣故旧,无始终保全,乃至子弟,皆如仇敌。
隋文帝也被他们说得不堪,好像是什么不学无术之类的。历代既得利益集团的阶级意识其实是最顽固的,谁敢触犯谁倒霉。
隋文帝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皇帝(费正清,实际只是从发明科举制来下的结论,比较荒唐),国内一帮跟屁虫就开始从史籍中找证据来证明洋人的正确和高明。下面这篇文章最典型,乱吹。不过大多是事实。
隋文帝杨坚:西方人眼中最伟大的中国皇帝
如果方便的话,忙总能不能说几句?
湖南人的优点是有理想(有时过于浪漫);有勇气 , 胆子大(有时过于鲁莽);有战略眼光(有时反而执行力不足);有担当(有时过于意气用事);大刀阔斧开路极为出色,但是精耕细作耐心不足(与浙江人合作是绝配);不缺乏追求财富的雄心但缺乏精打细算的细心;气魄大而好面子;有创意而好吹牛;心直口快而好讲政治;家乡荣誉感强而缺乏合作需要的谦让忍让;可以一掷千金,也可以一根眉毛翻脸。单打独斗能力中国第一,打群架基本是乌合之众。矛盾可爱的湖南人。
是个湖南人就能当主席么?
数千年来屈指可数的人杰,这就被忙总泯然众人矣@#¥%
所谓的牛人,其实与你我差不多,只是他干的工作比较伟大而已。就像一个站在房顶上的公鸡比在院子里的公鸡高大,其实他下来后,也许还不如院子里面的云云众鸡呢。他能上房顶,可能是机缘巧合而已。当然人肯定要聪明,不能太笨。现在夏天晚上,在北京的一些小区,蹲在路边下象棋的当年的部长、中央委员比比皆是,他们有什么,不跟你我一样平凡得不能再平凡。但是当年在任上时,那可气焰嚣张。(本人经常晚上散步能够碰到某退休省委书记(也当过某强力部门部长),也就一个糟老头而已。但是当年在任上,想见一面那是相当困难的)所以中国人说祖坟冒青烟也有点非逻辑的道理。
领导人,我感觉就像老爱不同于一般的科学家一样。是谁评价来着:没有老爱,我们还是会发现狭义相对论,但没有老爱,可能我们今天还没有广义相对论。毛主席同理,中国当年那个战略机遇期其实稍纵即逝,好在毛主席抓住了,要不然今天祖国或许是分裂的。
长征到陕北,例如建立民族统一战线等等,他不过是参与者和主要执行领导者而已,充其量算个优秀的总经理(建国后连优秀总经理都算不上)。不要神化他,不然我们永远没法认清自己的潜能和价值。建议有时间仔细看看中央文献出版社的《毛泽东传》《周恩来传》,《刘少奇传》和《陈云传》,对比起来一看就明白了,他们的能力是互补的,协同得非常好。tg的胜利是打群架的胜利,kmt的失败是打群架的失败。单个拉出来单挑,kmt不见得会输。
有雄鸡一唱天下白,有瘟鸡致H1N几,鸡和鸡还是不一样的。
至于下象棋的老头,如今的平凡不平凡,可还是看当年给国家百姓干了点啥贡献的,当年的气焰是不管用的。
偶是井底一蛙,俗称田鸡,农民鸡的干活,上不了房的干活,跟忙总这个鸡也是不好比的。
不要妄自菲薄,年轻就是本钱,有无限多种可能。你愿意且努力,一定会比我强得多。下一代一定比前一代强,这是规律,如果不这样,我们这个民族早就不存在了。
分析得很清楚,很客观。我记不住原帖了,我也写不出来。改天我看看建议他们找找贴过来,大家可以看一下。greenland的帖子大体是说两个事情发生,土共很难坚持,一个是毛主席被团丁抓走那次是被打死,一个是装了一堆将军元帅那家美军飞机挂掉。rul的帖子是说当年军阀混战那个机遇期其实很短,是毛主席抓住了,所以最后中国革命成功,而希腊共产党等等挂掉。这两个人的历史功底和逻辑分析都很靠谱,而且不偏颇,毛主席犯错误,人家也说的很客观。
我从来不认为毛主席是神,但四渡赤水,兵出大别山,打锦州关门打狗,这些神来之笔,不怎么算集体结晶。
土共的组织性,将帅集体的能力,自然是毛主席挥洒自如的基础,但没有毛主席,中国革命很难说。
先提出来的,等等,自己去看相关书籍就知道了。
也不看看两个团体分别代表了什么,依靠的力量和那个更现代化。一句打群架就想忽视这其中的差别,忽悠?
才能不认为双方实力悬殊有多大,胜负都在毫厘之间。
年纪小忙总几岁,称忙总为老兄可以,不能归到下一代的啦。
咱自身目标就是能当好一个标准蓝领民工(忙总的目标好像就不过是蓝领工头?),苟能独善其身就满意,就不指望闻达于诸侯了。
天不怕地不怕的精神,对做事情很重要,碰到困难,就靠这种精神才能挺过去,稍微一软,基本就失败了。
具体说起来就相当复杂,简单点:如果说秦皇汉武唐宗宋祖的成功是机遇巧合,我信,如果单单说抢占东北长征到陕北老毛是参与者和主要执行领导者,我相信。但是,老毛所发表的《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实践论》,《矛盾论》,《论持久战》等等具有穿越性的文章,使我不得不认为老毛是千年一遇的人物。对,周恩来刘少奇陈云都是牛人,但只有老毛才能把他们合理的组织起来,协同起来。
另外,如你所说kmd的失败是打群架的失败,单个拉出来单挑,kmd不见得会输,可惜kmd的领导者是老蒋不是老毛,这就是区别。
站在实事求是的角度,弄清楚为什么。比如说你说的这些文章,我在初中就崇拜过,但是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随着文献档案的开放,许多事实和细节的梳理(我专门与现任董事长以前在贵州的秘书,前省委副秘书长,也是党史专家请教过好多年,他也是毛粉)搞清楚一些事情。这些事情搞清楚,并不说毛主席不伟大,因为伟大是从业绩来说的。但是他不是神人,也是只有一个脑袋的正常人。他的伟大业绩产生的原因和过程都不神秘,都不是什么天上掉下来的,就像我们在没看见楼梯时,对一个站在100米高的大楼顶端的人十分崇拜,但是我们如果看到楼梯,大约也就释然:说不定我也能够上去(当然人家让不让你上是另外一回事情在,这就是运气)
参谋人员提出来,可惜关键时候林总并不赞成,还是毛主席一锤定音,这种胜负手,正反的决策都有足够的理由,胜者我觉得就因为他有那种选对正确边的天赋。
惭愧惭愧,忙总面前班门弄斧,只是每个人都有自己固守的一些东西。
这也是西西河能够吸引我的地方。实际上随着档案的开放,许多过度包装的东西会被剥去。我也是毛粉,但是我认为应该实事求是,把把过度包装剥去,并不会降低毛主席的伟大,因为他的业绩放在那里,谁也无法抹杀,就像一个总经理把一个破产企业带得进入世界5强,谁敢说他不行?就因为这样,我们才应该知道真相:他是怎么做到的?他也不必我等多个脑袋,多只手,这是我最关心的,可以通过学习提高自己的能力(我一直认为除掉有遗传疾病的人以外,绝大多数人智商能力应该相差不大,只是有的人记忆力好点,有的人动手能力强点,有的人更敏感,有的人逻辑能力更强等等)。所以我研究毛主席的细节,不是为了证明他不行,而是为了学习怎么才行。
讲毛泽东错误的书或者讲某事不是毛泽东功劳的书不论是地摊文学还是党八股,都或多或少能找到一些,有的靠谱有的不靠谱。但是和毛泽东同时代的不少老革命家,官方文章当然伟大光荣正确,哪怕去香港的地摊上也是买不到他们的八卦的,作何解释呢?
基本只看内行推荐的稍微靠谱的书,再说书写得好不好,前10页一看便知,不好的书就扔掉了。我看书目的性很强,一般不是为了消遣,而是学习,比如看毛主席,就是为了找到他为什么能够成功,为什么这么厉害的真实原因(所以对过度包装或吹嘘我就要进行辨别),有什么方法、经验我可以学习。
一篇《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姑且不论十大关系等等等等,这个你要说周、刘、陈或者其他领导想得出来写的出来,咱还真敢不信。
毛刘有一流战略眼光,周陈有一流执行能力,缺一不可。光有毛刘,就会空疏,光有周陈就会狭隘,都不能成功。刘少奇还是比较有战略眼光的(看看其文选就知),缺点是性格相对软弱,所以难当大任。至于持久战,实际上是很多人的共识,只是没有能力执行和坚持。例如蒋百里比毛主席提出还早,只是他没有能力执行,所以是个笑话。另外两篇要说多么有战略眼光倒是可以商量,我倒觉得鼓舞士气,凝聚人心的作用更大一些。因为走农村包围城市这条路是唯一选项,当时已经没城市了,还搞什么城市运动?中央局不到农村都没地方可去,你以为上海那伙人有地方可以立足会去瑞金?
你的意思我理解,就是让大家对自己要有信心,历史上的伟人再怎么伟大也是一个有脑袋的正常人,不是神仙下凡。我也不是想和你争什么,刚才的帖子也就是我随手一帖而已。我也估计你我对老毛的看法是相近的。不过再谈老毛就歪楼歪得厉害了,还是回到你原本的出发点:信心问题,不过我希望能加上你以前经常提到的对自我要有个正确评价。就像你提到的100层大楼,人人都要有信心去爬,但对自己能爬多高要有个正确的估计,毕竟能爬上顶层的只有老毛一个人。
但是不能以神化某人的能力来找借口推脱自己不够努力的现实。大家都一样,成功与否与道路和运气有关,与能力无关。很多人在困难面前退缩的理由就是我能力不行,这个问题我解决不了,这种人是永远不会成功的。你连试一试的勇气都没有,你怎么知道自己不行。所以我觉得必须破除有人比较行,有人不行的迷信,自己对自己有正确的认识,不能没有竞争的勇气。
在领导干部群中,尤其是县处级以上有实权单位的1把手,下来之后,很多没多长时间就完了的。在位不在位的感觉完全不一样,本人受不了,家属也受不了。
301医院病房组织招开县委常委会议的山西某县委书记,真的把自己当成人物了。我想这种人如果有机会,一定会在全县公务员队伍面前过一把:同志们好,首长好的干瘾。这些人挺可怜的。
建立反法西斯民族统一战线是当时共产国际的主张,各国共产党都要执行,唯一的区别是,中国由于日本早已入侵而收获了巨大成果,西欧各国则因为苏联与德国和英法间复杂的外交情势而半途而废。
就不带意识形态的纯外交战略而言,斯大林是相当精细的,对利害关系、利害得失和力量对比拿捏得极其准确。
毛泽东则相反,大手笔推进,气势夺人,不计代价,49年以后的内政外交几乎都是这种风格。
从共产国际派人到中国来指导成立共产党,到培养党的干部,到经费支持,人员控制和政策指导,苏联的介入实在太深了。法理上,中国共产党是共产国际的一个支部,必须绝对听从共产国际也就是苏共和斯大林的指令。
自共产国际解散和延安整风以来,中苏关系就是中共追求完全独立和绝对平等的过程,斯大林死后更是一发不可收拾。中苏分裂以至于交恶,在毛泽东的领导下有其必然性,不管是从国家民族角度还是个人恩怨角度都是如此。
但是一有机会肯定还会来的),二是中国人骨子里的民族骄傲和文化自信导致的。所以60年代没打起来一方面真的是国运,另一方面也是毛主席会下棋。否则现在你我存不存在都在两可之间。好在终于把它熬瓦解了,可以松口气。不知哪天我们可以把美国鬼子熬瓦解?
毛泽东固然是过甚其辞,苏联领导层也未免气量过小。
有官方文章指出,毛泽东其实不愿意中苏关系缓和,他宁愿维持着一种斗而不破的外交边缘政策,以防止中国过分亲苏,从而丧失大国意志和民族自信心。因此他放了很多空炮,让苏联觉得形势比实际更加严重,采取了相应的军事措施,反过来又促使中国的反应升级,从而造成振奋民族意志和独立心态的结果。
至于苏联解体,归根结底是因为苏联成立和崛起手段过于暴烈,其继承的俄罗斯历史经验和积淀又不够丰富、连续和长远。因此其领袖集团整体上也是刚而不柔,疾而不舒,燥而不宁,察而不周。斯大林那一套外交手段又后继乏人,斯大林最好的继承人莫洛托夫,在斯大林最后时刻一直遭猜忌,最后被赫鲁晓夫彻底排挤。斯大林49年就已经认识到了中国将首先在亚洲起主导作用,在朝鲜战争爆发后,斯大林在中苏关系中还是相当尊重中国的感受的。
中苏中俄关系的本质就在于平衡,失衡就是最大的危险,不管是心态失衡还是力量失衡都是如此。如果在中亚和蒙古问题上失衡,中俄关系未必会一帆风顺,到时候又是美国坐山观虎斗。
至于中国搞垮美国,我看想都别想。以现在的战略意志和理想、国家的软硬实力,能守住自己的一亩三分地,闷声发大财就是最好的结局了。
有时间来研究苏联了。不过你倒是可以多写写,向我等普及一下常识。
其实大国关系都是有共通之处的,所谓人性、利害关系与权力结构都是普天一致,易地皆然的东西,很容易举一反三,闻一知十的。搞通了美国,其实其他国家也不在话下。
盎格鲁新老二帝国,在政治、经济和外交上的大局观、平衡感与技巧性是人类历史上空前绝后的,对美英两国研究得越深,知道得越多,就越佩服这两国精英胆气坚忍豪壮,心计深沉精密,更憎恨其行为厚颜无耻,唯利是图。
我现在写东西开的口子很窄,写东西多结合我个人在思想史上的感悟和兴趣写点外交史上擦边的东西,也是挂一漏万,贻笑方家。普及常识说不上了,我自己现在最需要的就是补充常识和材料。
胆子大是指敢于胡说八道,敢说自己不懂的东西,然后通过大家教育、指点、甚至嘲笑,就懂了,效率极高;脸皮厚是要不怕犯错误,知道就改正,争取宽大处理,获得谅解,并获得知识。前一段时间我经常胡说八道,甚至有人说我神棍化,我也坚决不为所动,继续乱提问,终于搞懂一些事情。你不提出问题来,就没人指导你。这是我在西西河混了半年多的秘籍。所以你如果时间允许且精力充沛,无妨撒开了写,写得不对,自然有专家出来教导,写得好,自然有粉丝捧场,不亦乐乎?
其实我也算是互联网上的老鸟了,网上生涯十年,收获巨大,电脑加互联网已经成为我学习工作的首要的平台。
天涯的关天茶社自从自青团中央率领的一群自儿团员进驻以后,学术水准和讨论气氛每况愈下,差不多就是一个喊口号贴标签的地方了。
相比而言,西西河的确是个好地方,虽然立场偏见与其他地方并无二致,但讨论气氛还是极好的。
也不右,实事求是,一切以事实说话。有人来讨论,欢迎,有人来切磋,欢迎,有人来挑衅,欢迎,有人来吵架,欢迎,一律欢迎,反正电子砖头又打不死人,怕什么,还生什么气,真是好笑。所以一般情况还算平和,交流中也有收获。
“我国已进入只有调整经济结构才能促进持续发展的关键时期。”
说明对目前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增长潜力已经失去信心。
调整结构应该从改革教育入手啊,否则怎么调整?从劳动密集型产业过渡到技术密集型产业最根本的就是技术劳工资源的丰富与否啊,从本质上来讲,大家争来争去,争的也不外乎就是人。
是因为觉得现有教育体制足够好,可以有效完成为转型培养人才的任务,还是对怎么改没谱?如果是后者的话,调整结构基本就是空谈了。
设想(这几天这在网上争论),教育部越来越糊涂,越来越搞不清楚自己的目标。
中国搞垮美国,我看想都别想。以现在的战略意志和理想、国家的***软硬实力,能守住自己的一亩三分地,闷声发大财就是最好的结局了
It is very sad that you will have that kind of idea in mind. Even the top cream of Chinese elites like you grossly underestimate your counterparties.
As I said before, Chinese are too much of themselves and could not calm down to learn carefully other people's history.
我早说过, 中国体制内没真正懂洋务的人才,少量懂的也说不上话。
中国的徐文英太多了
170年过去了,咱们的谈判代表还在洋大人面前耍猴 (ZT)
作者:本性如此
写这篇文章之前我一直在思考关于题目的问题,简单来说,我并不想在这里对徐文英其人说三道四些什么,因为她已经尽力了。我们经常说,万事只要尽力就好!但是就从她所干的这些事儿的背后我们去好好分析一把,让我们痛心的问题是很多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这不是徐文英的错,恰恰相反,如果没有徐文英的这次笑话,我们恐怕依然觉得中国在国际贸易上的地位依旧如同CCTV和新华社等鼓吹那样的受到尊重。
在美国的辩述会中,徐文英尽了她最大的努力,展现了一个当代中国“行业领袖代表”的最高水准。虽然这个水准在美国成为一个新时期关于新中国的笑话。可是我们从这件事情当中开始慢慢发现,中国的国际谈判代表竟然水平如此“厉害”。在中国各路“权威”媒体的特别报道当中,我们还能依然看到诸如:“轮胎辩士发言铿锵有力、不卑不亢、咄咄逼人、极富热情……” 这样的报道。而大洋对面的那群黄毛或许正在偷笑又一次的胜利。在各种媒体的报道中我们发现,徐文英讲到一句话:“我们拜访了商务部,还将拜访劳工部、财政部,然后是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我们去商务部的时候,他们也认为我们的观点挺好的。听我们讲完以后,他们也表示,要慎重考虑。”且媒体又引用某位黄毛的 “诚恳之言”来告诉国人中国人在国际上是多么的长脸。这个黄毛大概的意思是这样讲的:“他们(指徐文英和其率领的代表团)做得不错,很好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看到这些让我想起李鸿章的故事,当年李先生在签署马关条约后立誓“终身不履日土”,出访途经日本需要换轮船时他都没有忘记自己的誓言,命令手下在两只轮船之间搭建木板以实现自己换船之目的,很好地履行了自己“不履日土”的誓言。如果当年清政府要有“新清社”或者中央台的话,李先生就得成为全中国人民的英雄。那将是一件十分不得了的事情,比今天徐文英要有骨气得多。你徐文英今天还在美国吃喝拉撒嘛,人家李先生宁愿走木板也要与敌人“划清界限”的行为那更有得全面报道,深入学习了。
接下来让我们看我们的“行业高水准领袖”的高水准答辩:
(以下是郎咸平教授评中国轮胎卫士徐文英女士)
你记不记得去年的9月12 号,奥巴马总统签署了轮胎特保案,同志们,有些战争是不能败的,轮胎特保案是美国过去第七次特保案,前六次都被美国总统否决了,只有第七次,9月12号通过。经过调查的结果,他们提出,2004年到2008年,中国出口到美国的轮胎市场份额增加了12个百分点,而期间美国本土轮胎的份额刚好也减少了12个百分点,中国的增加就是美国的减少。美国人要我们答辩,当时我们派出一个代表,(徐文英)女士,最后发现首席谈判代表不太会说英文。我想告诉各位,这真是遗憾,百年前的北洋水师全部的舰长都会流利的英文。不会说英文还好啦,提出三个答辩:
答辩一:美国的市场份额下跌12个百分点所导致的 4400人失业,那都是金融海啸的错,她讲了这句话之后全场愕然五秒钟,接着哄堂大笑,你知道为什么吗?因为美国国际贸易协会提出的数据就是,2004年到2008年,那是金融海啸之前,你那是什么回答,牛头不对马嘴,瞎掰。
第二个回答,我们竟然发现徐文英发挥河东狮吼的威力,咆哮公堂,痛骂美国国际贸易协会,说你是美国的机构,有什么资格调查我们。
我想告诉各位一个简单的故事,你去翻阅一下2000年中美关系法案当中的4·21条款,它是怎么说的?4·21条款是这么说的:中国 Z F 同意美国国际贸易协会对中国出口进行调查并制裁。是我们同意的,各位听懂了吗?因此美国国际贸易协会的调查权利不但是美国的授权,也是中国的授权。你作为谈判代表竟然不知道这一点,还想咆哮公堂;我觉得美国人还是比较善良的,没有当场判你藐视司法,把你抓起来,就不错了。
第三个答辩,她说你敢制裁我们中国,我们就不卖便宜轮胎给你,然后美国买不起,然后就不换轮胎了,所以开着旧轮胎上高速公路了,所以高速公路的车祸就增加了。全场愕然10秒钟,因为大家以为她在开玩笑,最后发现不是,哄堂大笑。这就是我们的水平。
然后把这三个答辩送给奥巴马总统,我相信他嘴角肯定闪出一丝微笑,立刻签署了。
有的人讲郎教授不要偏激,如果是你的话你怎么回答呢?不是我吹牛,我英文好,这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你要把事情告诉美国人。
第一个答辩,我告诉美国朋友,你晓不晓得美国的份额为什么下降12个百分点?那就是因为你们美国的四大轮胎公司,包括固特异、米其林等在2004 年到2008年四年间把美国工厂关掉,所以你们减少了12个百分点,造成4400人失业,他们去了哪里?他们通通跑到了中国,在中国生产回销美国的结果,因此中国的份额增加了12个百分点,其实都是你们四家美国公司干的事儿,和我们中国的轮胎完全无关。这第一个答辩。(全场听众掌声)
第二个答辩,如果你制裁中国的话,这四个大宝贝不会回美国,他们会去印尼和泰国,那儿不但人工低,而且还生产橡胶,他们会在那儿继续生产更便宜的轮胎回销美国,因此你们所失去的12个百分点的份额不但拿不回来、4400万的失业不但解决不了,而且还会继续恶化,因为那儿的橡胶便宜。但是我们没有这样回答,为什么?我们根本没有做功课,我们根本不把战争当成一回事,最后后患无穷,掀起了一场前所未有的贸易战。
最近我们 Z F 决定对美国的鸡肉进行报复,我对 Z F 所有政策都是支持的,但是你报复的时候怕不怕美国来个反报复?报复鸡肉从鸡开始,美国的鸡肉为什么特便宜?在美国做鸡是很爽的,鸡与鸡之间的距离必须隔开,中国的鸡是不可 以的,全部挤在一起,蹲都蹲不下来,中国的鸡是充满怨气的鸡,甚至中国的鸡自己都不正常了,因此做鸡要到美国去做。(全场笑声)
美国鸡为什么便宜?因为美国的饲料特便宜,美国的饲料为什么特便宜呢?因为美国的玉米特便宜,美国的玉米为什么 特便宜呢?因为美国 Z F 在过去十年补贴多少钱?听清楚了,290亿美元,你看人家是什么样的国家,对一个产品竟然能够补贴290亿美元,这不可想象,所以玉米便宜、饲料便宜、鸡肉便宜,倾销中国。你想报复美国鸡肉,可以,我赞成,但是我担心什么?我担心美国通过玉米进行反报复,只要美国能够控制中国玉米,就能控制中国饲料,控制中国的饲料就能控制鸡、鸭、鱼、牛、羊、猪,进而就能控制中国消费品CPI。(以上是郎咸平教授评中国轮胎卫士徐文英女士)
。。。。。。
让我们再来看看当时媒体是怎样吹嘘的:
轮胎卫士徐文英
2009年08月19日 国际金融报
[click to view fullsize image]
短发、银边眼镜,纤秀中略带强硬气质,一身干练的白色套装,面对两米外的美国 Z F 五部门联席听证会代表,语调平和而铿锵有力。在中美 “轮胎特保案”交锋中,令中美业界侧目的女性,就是今年不到40岁的中国橡胶工业协会副秘书长徐文英。(确实让美国人侧目!!但让国人无语。)
在商场如战场的今天,徐文英的身份已经不再代表一个协会,而是代表20家中国轮胎企业的20万中国产业工人。她开创了中国工商界人士第一次在美国特保案听证会上出庭作证的纪录,柔弱肩膀挑起的是一个行业的重担。
据理力争
她的英文略为生硬,而传达出的意义,令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上百名听众洗耳静听。“我从中国远道而来,是为了证明这个案子对中国的重要性,并在这里表达中国轮胎业的意见。”徐文英说。
8月7日的那场听证会上,她紧随工会代表之后上场。与她同行的是中方委托律师司布纳,尽管上阵人数不敌对方,但徐文英一开口,就语惊四座。
“中国轮胎出口的增长不是美国轮胎工人失业的原因,而是结果。不是我们中国轮胎出口影响了美国轮胎工人的就业问题,而是全球经济下滑导致美国的一些轮胎企业关闭。”徐文英反复强调这一观点。
徐文英是橡胶专业科班出身,1994年大学毕业后即进入橡胶行业,先是在原化工部的橡胶司供职,3年前加入中国橡胶工业协会。她的言论有严谨的数据支持。
“中国对美轮胎出口率已经在下降。ITC声称加收55%的关税会使中国对美轮胎出口减少40%至 50%的水平,从而回到工会所要求的2005年水平。但事实是,如果加收55%的关税,中国轮胎将完全失去美国市场。”
她让各位中美高级代表清楚地看到中美轮胎业的利益与共。“如果这一‘特保案’成立,中国有10万人可能因此失业,而美国则有2.5万人要失业,加上轮胎销售、仓储、运输、装卸等环节,受影响的也将近10万人。”徐文英指出,这和奥巴马总统最为关心的增加美国就业岗位的初衷不符。
有一说一
“我还是太紧张了,陈述做得还可以,但是回答得不够好。”听证会结束后,徐文英略带遗憾地说。
如果说徐文英的美国之行还有什么不尽如人意的地方,语言障碍恐怕是根源。在论辩过程中,徐文英遭遇到了语言障碍,当美国财政部代表米尔斯代表审判席提出第一个问题时,徐文英发现自己不能完全听懂他的提问。但这并不妨碍她诚恳、务实地传递出“中国声音”。
美国劳工部经济学家苏汉谈到徐文英的表现时说:“我尊敬她,和她的所有中国同事。她看起来咄咄逼人,但她对这件事情充满热情。”
学工科出身的徐文英,语言风格“有一句说一句”,这种诚实沟通的态度赢得了部分美国内阁成员的肯定。他们出于公正办案的考虑,不能评价中方陈词的内容。但是对双方会面情况评价甚高:“他们做得不错,很好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
正是因为心中有正义,徐文英的声音才具有力量和说服力。“我们就是希望他们听到我们的声音,听到中国产业界的声音,让他们了解更多情况,而不是只有一面之词,美国 Z F 的制裁威胁,对中国轮胎企业来说是相当不公正的。”徐文英说。
--------------------------------------------------------
我的妈呀!
这就是我们的“行业权威领袖代表”的高级水平。而首次披露这个消息的,竟然不是中国的各路“权威”媒体,当然这是我妄想出来的,他们怎么会披露呢。而是百姓经济学家郎咸平。若否,恐怕我们国人还只在那里大骂黄毛鬼子混帐王八蛋呢。想“我们中国多么牛逼,派出一位不到40岁的行业内的权威到美国大闹公堂,大骂了这群洋鬼子没有文化不讲规矩的举措依然没有能让这群洋鬼子改变策略,特保案依然给奥巴马签掉了。我们泱泱大国如今在国际上的地位已经今非昔比了,如今可以在黄毛中的超级黄毛的公堂上铿锵有力、不卑不亢、有理有节地大骂超级黄毛们了,虽然最后超级黄毛死不要脸依然通过了特保案,但是我们尽了最大的努力,虽然我们这一次短期失败了,但是从某种意义上我们又一次充分向全世界展现了大国风采……”
回过头来,目前的中国经济环境面临各方面的挑战和压力,从前以东印度公司为前导,以炮舰为后盾的黄毛侵略策略,如果变成了以国际化为前导,以金融战为后盾的新黄毛侵略策略,我们需要的是什么?我们需要的是林则徐,但是我们更需要真正能干的人才。否则,我们拿什么去跟黄毛对抗?我们又如何能对抗得了他们?中国的徐文英太多了,单凭当今总理一位鞠躬尽瘁的老人一人之力去对付那群龇牙咧嘴的黄毛,我等良心何在?
我们在国际上不光需要铿锵有力、不卑不亢。更需要智慧与知识。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好听的名声,更需要实质性的胜利。
也如此,就如人的生命有周期。当然瓦解后再凤凰涅槃的可能目前只能指望中国。美国一定会瓦解的,只是时间问题和瓦解的方法问题。而且从以往经验来看,瓦解一定是从内部开始。中国西汉的瓦解表面上出一个王莽这种野心家,实际是社会有普遍的期望改革制度,避免兼并和贫富差距过大;唐代的瓦解表面是边疆势力的过度膨胀,尾大不掉,实际是社会的高度腐败和精英淘汰。以后中国再也没有机会恢复汉唐规模,宋朝只是南方政权,明朝北方一直是心腹之患。美国现在就有许多不安定因素,虽然其制度有一定的自我修复能力,但是并不足够。当年罗马元老院一开始也是有制约能力的。所以钱穆说得好:没有永远合适的制度,制度必须靠人来执行。
至于举的轮胎特保案,实际上这是美国国内政治游戏的一部分,已经先就跟我们协调好的,答辩只是作秀,不管谁去说,结果都一样。所以国内没人当回事情了。郎咸平这么嘲笑,第一不厚道,第二也是外行,中美贸易摩擦的本质不是微观问题,更不是他说的固特异在中国建厂理由这种雕虫小技就可以糊弄得了的,美国政治家如果这么弱智,美国早完了。美国人想干的事情是遏制中国的快速发展,所有敲打都是漫天要价,等我们就地还钱:交保护费,买国债,主动自己套上一些枷锁:劳动保护法,人权保障等等。
忙总阅人无数
可以写一篇当代的《中国社会各阶层的分析》了
“主动自己套上一些枷锁:劳动保护法,人权保障等等”---芒总如何看待老美早就给自己套上的这些枷锁?在国内这种现实环境下,这些枷锁对于某些阶层来说是可有可无的,但是对最底层来说我觉得还是必须的,能就这点深入说一下您的观点么?
对于产业经济本身来说,怎么强调效率都不为过,但是对于社会阶层和各阶层的利益分配来说好像不能这么简单的下定义。其实现在的社会底层在整个国家生态中俺个人感觉比不上改开之前,经济地位和政治地位几乎都丧失了,说句犯忌讳的话,感觉就如同一节节的电池。。。 。。。
但对我们就是毒药,就像有人吃腰果是美味,有人会要命。其实他的制度带来的后遗症他已经体会到了,只是无力改变,例如医保,例如工会组织。现在用各种手段:公开强制,建议,忽悠和代理人,把一些东西给整进来。我是一直提倡机会公平、赏罚公正和利益公开的,但是我不赞成杀富济贫,也不赞成损一补一。因为人的能力是有差别的,绝对的公平必然导致不公平:能干的人或者磨洋工(就像1978年以前),或者逃离(1985年以后),最后社会整体利益受损。
分配理论上是政府调节公平与效率的杠杆,应该与时俱进,在效率低时,可能要适当放弃公平;在过于不公平时,可能要适当放弃效率。这是管理者的权力,也是责任。不能变成僵硬的制度,或超级上帝来监督,这个管理就玩不下去了。
美国鬼子现在就想当这个超级上帝,让我们听他的指挥。这样下去,用不了多久,我们的竞争力就会消失殆尽,对他没有威胁了。
鸡和鸡肯定是不同的,就像山鸡虽然也漂亮但是像孔雀那样开屏肯定是做不到的。
相信“天生我才必有用”,但是知道自己的才在哪里更重要。在上个世纪大部分的时间里,浙江鸡和湖南鸡一直是两个可以比较的对象,但是这两个鸡的能力和水平差别实在太大,虽然浙江鸡也勉为其难地站在房顶上,但是他自己和别人都觉得他太累。
每只鸡都有用不假,但不是每只鸡都适合指点江山的。
但是可能你适合在下面建鸡窝,或下蛋。各尽所能,没有人比谁更强。如果所有鸡都站在房顶上瞭望,那他们吃什么,还不被饿死了。
至于持久战,实际上是很多人的共识,只是没有能力执行和坚持。例如蒋百里比毛主席提出还早,只是他没有能力执行,所以是个笑话
这个网上批驳的文章很多,蒋百里只是说了一句话,只有毛将这个完全变成一种战略战术。
辩论双方都没有像样的一手证据。我说蒋百里说过持久战,是在他的《国防轮》中,有基本的观点:中国不怕日本鲸吞,只怕蚕食,因此对日策略不能后退,而要主动实施全面抗战,化日军后方为前方,使其无法消化占领区;要主动出击上海方面的日本军队,迫使日军进攻路线由东北向南的南北路线改为沿长江而上的东西路线,从而充分利用地形,抵消日军方面的优势;要以空间换取时间,进行持久作战,通过时间上的消耗拖垮日军。具体做法就是将日军拖入中国地理第二线,即湖南、四川等地,和日军进行相持决战。蒋百里的结论是:抗日战争必须以国民为本,打持久战。此外,在1937年9月还发表了《日本人》及《抗战基本观念》,也是类似观点。至于他的只是书生之见那是大家共识。
毛主席的伟大不用多说。只是我们还是得实事求是。毛主席能够提出持久战(我相信没有抄袭蒋百里的可能,因为当时环境基本被封锁),是毛主席的伟大。蒋百里能够提出持久战,说明有有许多人对日本都有同样正确的认识。不能因为毛主席伟大,就不许说别人有正确认识,这是不符合实事求是的。
美国人想干的事情是遏制中国的快速发展,所有敲打都是漫天要价,等我们就地还钱:交保护费,买国债,主动自己套上一些枷锁:劳动保护法,人权保障等等。
怪不得这么多人哈美!原因出在这啊!呵呵
对老百姓带来的损害你也去调查一下。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好多事情本来不该在西西河讨论的,点到为止吧,不要把西西河给弄关闭了。
缺公平多点?抑或两者都缺?
杀富济贫,我倒觉得不存在,倒是目前制度安排和现实中太多的杀贫济富(不仅仅指国内)。个人的无力感很强烈,既然改变不了只好适应这种状态,为了自己不做被人使用的电池只好可着劲的使用越来越多的电池,精神上的犬儒避世成了我的真实状态,这个世界于我个人来说无法根本改变,也许这个一直以来存在的现实就是历史的终结吧
芒总进入网络虚拟世界是因为孤独,我则是对这个现实世界的驱动规则的失望,您进入虚拟世界能解决您的问题,而我的问题在虚拟世界也无法解决,精神上我是属于一种精神认同,而实践上却走上了精神面的对立面,而且越走越远,回不去了。。。 。。。
诸侯经济条件下的资源配置大锅饭,例如本来比较优势是贵州的矿产放到沿海加工,效率最高。但是不是,贵州政府要求沿海企业到贵州建厂,这个成本可就不是一般高了(最近海西想与台湾化肥建企业,想从贵州进原料,贵州不同意),但是各省地位平等,国家发改委都没办法协调。
在微观层面,我们目前贫富悬殊,制度性的不公平已经很明显,例如个人所得税,例如遗产税,都有大问题。但是一般人的简单想法就是杀富济贫,想法瓜分其财产(贵州干过这种事情,导致一批企业家跑到珠海、深圳)贫富过度悬殊的社会是不稳定的社会,是要付出动乱代价的。
另外一个大问题是投机心理和浮躁,导致整个社会失去踏实做事情的环境和动力,把资源和精力浪费在不产生任何真实收益的投机事业上,而且导致垄断力量合法剥夺弱势群体的财富(理由很阳光:某某有风险,切莫轻易介入),实际上是一种绝对不公平的官办赌场(股市、楼市、期货无不如此),让浮躁的人走入不归路。这种人实际就像东汉晚期豪强土地兼并下的失地农民,只能或者依附豪强,卖身为奴;或者铤而走险,这种人多了,社会就不稳定了。
难度在于三十年前开始的改革潜力已经挖尽,经济政治外交国防上的难题越来越多,困难程度越来越深,除既得利益者外的各阶层对现状越来越不满意。
而威权的控制力和威望都在持续衰减中,体制既不能改变、也不可长久持续,仅仅起应付和救火队作用。因此也是非常危险的十年。
过得去国家实力上个大台阶,过不去,或者拉美化,贫富进一步两极分化,贪腐制度化;或者陷入长期动乱,民不聊生。
But America is different from Rome
1.First, Rome corrupted itself into a dictatorship with absolute power in the hand of Czars. Therefore, the good or bad decisions of one emperor can easily determine the fate.
USA will not convert from a republic into a kingdom because of the constraint of the constitution and its people. Never forget 40m Americans have guns in their hands and there is a long history of self-rule ever since colonial time.
2.Rome empire was crushed by constant attacks of various barbarians such as Huns,Vandals, Goths... Those barbarians wanted easy and comfortable life of Romans, but lacked skill in building up a city life, so the only option was to plunder Romans. Western Empire was defeated by nomads/horsemen and its own corruption.
In sum, geopolitically bad location and backward military technologies are the reasons.
Today's America is isolated by two oceans. Before any barbarians can attack America, they must first swim across two oceans or smuggle through customs. Not easy job at all.
Canada is actually part of America, languagely or culturally (Quebec as the exception, but do not expect them to side with Asians. Those are arrogant Frenchmen), therefore, the Northern border is secured.
Mexico is the only source of trouble, but the southern wall is building up and America can always use extreme tactics to completely shut off the southern border--and they are not shy of resorting those tactics.
The worst situation is that American goes back to its old status before WWI. With its human capital, capitalism system, meritcracy, rich natural resources (still a lot in US, esp., when you combine Canada), US is still a geopolitical power.
没有千年不瓦解的帝国--what America lost is only the military control outside its border, it is hard to change its down republic system. BTW, I have to emphasize several times here: US appears to be a democracy, but it is a republic system with the mask of democracy. I am not so naive as to believe that it is Greek-style popular democracy--it is also not the objective of those founding fathers.
没有千年不瓦解的帝国--agree, but will not be in your lifetime, as well as in my lifetime. My grandson will be lucky to see it in his lifetime.
当然瓦解后再凤凰涅槃的可能目前只能指望中国。--hehe, before that, one famous French scholar argued even in 2004 that "we are already in the post-(US)empire era". German finance minister can not restrain his pride and has declared in 2007 that USD-era was over. Europeans were so confident in 2006-2007 as if they will reclaim the global leadership again, despite ALL THE INSTITUTIONAL WEAKNESS in the whole EU political infrastructure.
hehe, now we will see whether it is Euro or USD that is going to lose global credibility first. A small Greece has completely embarrass the whole EU elites.
It is EASY TO SEE OTHER PEOPLE'S WEAKNESS, BUT IT IS DIFFICULT TO SEE ONE'S OWN weakness, because human beings suffer from overoptimism when it comes to themselves.
BTW, there have been several serious American publications on the rise and fall of empires. The American elites have busily studied the history of the British empires, German lessons and the ancient Rome. Every elite club member I talked to has studied Niall Ferguson's books.
As I said before, do not be blindly optimistic and do not underestimate your counterparties.
只是时间问题和瓦解的方法问题。而且从以往经验来看,瓦解一定是从内部开始。中国西汉的瓦解表面上出一个王莽这种野心家,实际是社会有普遍的期望改革制度,避免兼并和贫富差距过大;--yes, fully agree. Roosevelt rescued American through Great Deal. What I worry most is the everrising power of the financial elites. Those people have weak loyalty to America and they can be the Trojan horses of America.
In the long run, America must reverse its current trend of shrinking middle class and polarization between the super rich financial elites and the poor underclass.
To solve this problem, one has to cut off free global trade... therefore, Obama's tactic is not completely wrong (bad against exporters, but good for underclass).
美国现在就有许多不安定因素,虽然其制度有一定的自我修复能力,但是并不足够。当年罗马元老院一开始也是有制约能力的。--empirical question, history can answer that. Keep in mind, Rome has no constitution and 3 branchs. It is different now.
所以钱穆说得好:没有永远合适的制度,制度必须靠人来执行。--good point, America has declining civic education and the young generation know Britany Spear well, but had little knowledge about the civic tradition and republic ideal--very dangerous sign in US now--even the retired former Supreme Court Justice Sandra O'Connor showed serious concern on this issue. The only good point is that the civic traditions are still strong in New England, the bedrock of American democracy.
至于举的轮胎特保案,实际上这是美国国内政治游戏的一部分,已经先就跟我们协调好的,答辩只是作秀,不管谁去说,结果都一样。所以国内没人当回事情了。郎咸平这么嘲笑,第一不厚道,第二也是外行,
--答辩只是作秀,不管谁去说,结果都一样。hehe, but at least can you send somebody who can speak English well and who at least showed some logic in debate? Now I understand your logic--that might explain why some senior diplomats in North America can not even speak English or French well... anyway, they do not matter and their incompetence is not an embarrassment to China, right??
郎咸平这么嘲笑,第一不厚道,第二也是外行--hehe, you keep your opinion. I have mine.
中美贸易摩擦的本质不是微观问题,更不是他说的固特异在中国建厂理由这种雕虫小技就可以糊弄得了的,美国政治家如果这么弱智,美国早完了。
--If you can present a solid legal argument, at least the court still might rule in favor of you. Before the rubber case, there was one case in which one Chinese nail maker fought in US court and did win (other chinese exporters never replied, thus faced all penalty customs rate).
If you can not even build a solid case, of course, it is easier to trade your industry off politically--because America does not have to bend its own law. America played fire against European exporters before and was hit back badly: European exporters use law firms which employed former senator and administration officials as partners to fight in court. They are using American elites to fight against the current political elites.
Of course, those retired senators are not cheap--but it is still cheaper to engage those law firms since you keep your US market share.
美国政治家如果这么弱智,美国早完了。--this is not China, court is separate from the executive system. You can play dirty, but you can not play too dirtily in the court. MOST COURT DOCUMENTS ARE AVAILABLE TO PUBLIC VIEWING.
主动自己套上一些枷锁:劳动保护法,人权保障等等- if you call labor protection, better pay, better labor right protections as 枷锁, THEN I STRONGLY DISAGREE WITH YOU.
Chinese have been cheap 苦力 for more than 100 years. There is one specific English word refers to the dirty cheap chinese labor--IT IS GLOBALLY FAMOUS. The sad thing is that the chinese elites also share the same perspectives when they deal with THEIR OWN COMPATRIOTS.
If you believe that average Chinese deserve to work so hard and still get 500RMB+ every month without 劳动保护法,人权保障, then I can only give you my contempt.
In china, 劳动保护法,人权保障 are TOO LITTLE, TOO LIMITED AND NEVER SERIOIUSLY ENFORCED. Where can you find a nation on the earth in WHICH THE HARD-WORKING LABOR NEEDS TO burn himself, or threat to jump off the building or commit suicide just in order to get his due salary before SPRING FESTIVAL???????????
In the last 30 years, China's labor productivity has been growing at a rate of around 5% due to capital investment and technology improvement. But the labor wage as a percentage of national income keeps on declining over the last 30 years.
The benefits of growth goes mostly to the economic/political elite classes and average working class did not enjoy the fair share of cake they deserve--nobody represents their INTERESTS in the political system and their voices were crowded out.
Now Chinese middle-class was pulled down due to high real estate prices and inflation.
That's why China's consumption/GDP ratio is as low as 38% these days and China has no domestic purchasing power in relation to its production capacity.
That's what you call 枷锁:劳动保护法,人权保障等等!!
Nike's Asian suppliers totally abused their Asian workers (many were Chinese) with insufficient labor protection, insufficient toilet facility, poor cafe. Those Asian managers did not change until Nike sent out labor practice compliance teams to constantly check their labor practices.
I do not understand why some Chinese believe that 劳动保护法
is 枷锁---do Chinese deserve to be treated as pigs? Do not they deserve higher pay in line with productivity growth, better toilet facilities? My God. Can not believe your last comments.
为这个目前的地位付出了多大的代价,基本上是所有人,无一例外。你以为中国今天的地位是老天爷赏赐的,是天上掉下来的。就算我认识的央企的高级管理人员(ceo,cfo,coo等等),10多年来基本上是星期天休息不肯定,星期六肯定不休息,在办公室彻夜不眠经常的事情,40来岁积劳成疾的有的是,为什么,不就是为了追赶吗?我们能够这样,民工也能够这样。洋人就不高兴了,觉得你们没人性,是该鄙视的经济动物,应该限制你们劳动的权力,这才是滑天下之大稽,可耻。你知道劳动法导致多少人失业吗?有饭吃的人指责没饭吃的人不应该干那些脏活,累活,是不是很荒唐。我还是要用汶川地震时农民兄弟的话:美国是不是不干活就有饭吃?在家里等着就有汽车开?政府发房子发老婆?
我们今天的进步和地位是两代人心血和汗水的结晶,这是强调极端个人主义的西方文化所永远不能理解的。我们目前问题巨多,前途凶险,但是我们这个民族有坚韧不拔的精神和疯狂追求幸福的动力,20年前,民工为能够获得血汗工厂的位置都要打破头,今天他们的后代已经不屑于进血汗工厂,这就是我们的进步。我相信再过20年,他们的下一代,就可以在升级的产业链上与美国鬼子平等竞争了,那个时候美国鬼子千万不要说:你们还是回去当奴隶,办血汗工厂吧。
当然瓦解后再凤凰涅槃的可能目前只能指望中国。
when you have multiple players in Euro-Asia and they are of equal size of powers, the Euro-Asia landmass will not have peace.
Trust me. That's lesson from history.
The collapse of Western Roman empire brought the once civilized Europe into the famous dark age with different lords fighting against each other constantly between 5th century to 11th century.
Post-empire era is not as colorful as you imagine. If US power is completely withdrawn from the middle-east, Iran might change from China's strong partner into a potential regional competitor. Russia can also lean toward competitor rather than a cooperator.
China is far from taking over the whole Asia as well as the middle-east threshold now. Good luck if you believe that you can single-handedly handle the Islam fundamentalism problem.
反而成为中国安定团结的救星,没有美国在外面行使霸权,我们中国还活不出来了。这个逻辑倒是一大创新,可惜我不相信。
尤其最后一段与我有特殊意义,您说的也是我所思考的。
实际微观意义上的投机与个人的所得而言并非坏事(但是对绝大多数人是坏事),您说的官办赌场的观点,俺一半赞同一半不赞同,这个就不多说了,俺不是理论专家,就和芒总一样,上战场以后俺眼里只有利润没有其他的东西,虚头八脑的东西从来都是被扫在一边的。
俺很佩服您,不仅仅是您的经历以及人生态度让我感叹,更重要的是您在经历这么多看了那么多之后,仍然保持着激情。为官在商的现实规则,实际上很难让一般人保持这么久的激情,更多的是精神上的失望(和收益成绩无关)。去年下半年,国安因某人卷走两个多亿问话,那个某人在我印象中一直是个富有激情富有理想勇于实践并取得巨大成绩对社会有很大贡献的人,这不仅仅是物质利益的问题,何至于此。。。 。。。
到失去生命的勇气(日本这么多大企业ceo自杀就是例子)。有的岗位需要你有激情,例如ceo,不然就是缺乏道德的,因为你的悲观和消极可能会让成百上千,甚至上万的人失业,断掉养家糊口的希望,把成千上万的家庭推向深渊。所以做企业领导并不容易,承担太多社会责任。要从个人舒服来讲,最好是做顾问而不是ceo,在一线实在太残酷。所以我一直很佩服并尊敬在一线作战的人,他们非常不容易,有时是强颜欢笑,谁知道他们心中的痛楚。
如果党内还有人记得太祖的阶级分析法,那么这是个生死攸关的问题。
大资产阶级?肯定不是他们,因为一个弱政府更符合他们的利益,国家管制越弱,他们就有更多机会占据国计民生的关键行业和企业,牟取更高的利润。政治越开放,选战越激烈,他们就更容易背后操纵政治,将如今“资本依附政治”的格局改变为一些皿煮国家那样的“政治依附资本”。一个权威政治体系并不符合他们的最高利益。我党如今对他们采取赎买政策,用利益把他们安顿下来,“调整收入分配”的刀子暂时还扎不到他们身上。
地方小资产阶级?他们面子上对地方官员曲意逢迎,攀附巴结,背后骂这群狼怎么才能喂饱。他们对党有感情吗?何况现在进行时的“调整收入分配”,接下来第一刀就要砍向他们。
中高级雇佣劳动者即所谓白领以及知识分子?本来他们能够继续做“白”领的条件与安定的社会环境相关性最高,但这些年高投资/高通胀/低消费的经济政策,他们是最大的受害者。房价高涨,存款被货币扩张所侵蚀。现行税费体系下昂贵的高端消费品使他们的绝对生活水平无法向欧美同行看齐。所以这个阶层现在骂娘骂的厉害。
城市下层劳动者包括农民工?这些年他们的绝对生活水平在上升,但受中国传统“不患寡而患不均”的心态支配,在温饱线上徘徊的他们,对日益扩大的社会贫富差距不会有太多好感吧。
真正仍在从事农业劳动的农民阶层,数量并不大,对社会政治问题不热心者居多。本届政府在路线调整上最鲜明的一点就是农村政策,因此他们的生活水平改善较多,观点相对正面。但普遍对农村地方官员的胡作非为及其反感。
所以我党现在的阶级基础到底是什么?如果说只剩下体制内的官僚、国企和事业单位人员才对党忠心耿耿,这是非常危险的。
在经济上升期,每年高增长,搞得不好今年赚10万明年赚12万,搞的好的今年50万明年100万,那么大家都高高兴兴,当然是社会和谐,人民安居乐业。但如果全球进入一个萧条期,各种被掩盖的社会矛盾就有可能表面化。这就容易理解为什么年年“保八”,不是经济问题而是政治问题。
依靠谁、争取谁、反对谁的问题,是关键问题。
和威望不足,下不去。我想作为政治家,不会意识不到自己的政权基础在动摇,但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现在已经无心恋战,只等以后再看。不过这种工作搞得不好就是全国混乱,文革第二再现江湖并非不可能。
就算我认识的央企的高级管理人员(ceo,cfo,coo等等),10多年来基本上是星期天休息不肯定,星期六肯定不休息,在办公室彻夜不眠经常的事情,
--I am talking about LOW-level labor, not senior management. DO NOT CHANGE THE SUBJECT.Their pay is much higher and they aspire for political powers, thus they should feel free to work as long as you like. You should not expect/require LOW-level workers to work 24/7 EVERY DAY. They are human beings, not your disposable machines.
--Senior management in States also have much longer working hours. It is normal for some of them to work like this--that's their responsbility. I know one senior banker always meets his children in the New York airport. Nothing surprising.
就算我认识的央企的高级管理人员(ceo,cfo,coo等等),10多年来基本上是星期天休息不肯定,星期六肯定不休息--I do not meet many of them, but I can tell you that I only respect two of them I met before: the Merchant Bank CEO and the China Aluminum CEO. In my opinion, some of others are jerks: managing a firm like a military officer.
Most others work long hours with tons of meaningless office meetings, they do not work smartly. Many are politicians, not competent managers.
觉得你们没人性,是该鄙视的经济动物,应该限制你们劳动的权力
--AGAIN, I REFER TO LOW-LEVEL WORKERS, not senior managers.
--I think average Joes work to earn a living--NOT BECAUSE THEY ENJOY WORKING or WANT TO DEVOTE TO CHINA'S GREAT RISE. AND YOU SHOULD NOT COMPEL THEM TO SACRIFICE THEIR NORMAL LIFE FOR YOUR ASPIRATION.
That's true in both US and China as well as Europe. They need enough rest to recover from hard work. 5-working day is normal for family men/women. Keep in mind, child-raising is also a time-consuming investment.
--I asked friends with middle-manager level jobs(not senior management level--some of them quite enjoyed that life style) in Shanghai--ALL OF THEM COMPLAIN about unpaid overtime and related peer pressure. They do not share your aspiration--for them, an everrising China has only contributed to a house that is way non-affordable and an inflation outstripping their pay rise.
They are the majority--THEY DO NOT ENJOY UNPAID OVERTIME AS YOU DO, so please do not speak on their behalf.
你知道劳动法导致多少人失业吗?有饭吃的人指责没饭吃的人不应该干那些脏活,累活,是不是很荒唐。
--你知道劳动法导致多少人失业吗?there is short-run effect and long-run effect. When FDR first implemented Great Deal law on labor regulations, so many RICH Americans hate him.
While when a middle-class gradually came into existence later, people started to realize the long-term benefits of better labor protection.
--Under the current low labor rate in China, no serious capitalists shall have incentives for capital investment: because it is more profitable to use labor to replace machines. That's exactly what happened in J&J Shanghai in 1990s.
--Labor law in Europe helps to improve the living standards of the poor working class. What the law did is the SQUEEZE SOME profit out of the capitalists and fat pay of managers to feed those poor guys.
有饭吃的人指责没饭吃的人不应该干那些脏活,累活,是不是很荒唐。
--You are changing the subject again here. While the work can be dirty, but why there is no fire alarm in the working facility? Why there is no enough toilet system? why the capitalists(like the coal mine owners from San Xi) earned super high profit, sending their spoiled kids to US/Canada/Australia to enjoy super nice life while still refused to invest in the minimum safety facilities for those coal miners? Can you tell me how many Chinese coal miners died in the last 5 years DUE TO TOTAL CARELESSNESS OF THOSE mine owners?
Chinese elites only know to squeeze BLOODY PROFIT FROM their compatriots and continuously compete on the cheap side, then blame their compatriots for no purchasing power--if you pay the slave rate, eliminate minimum safety facilities and do not give cafe or toilet, how can you expect your compatriots to have purchasing power and live WITH DIGNITY?
我还是要用汶川地震时农民兄弟的话:美国是不是不干活就有饭吃?
--yes, some of the disadvantaged people (old pensioners, disabled workers, some unemployed people) do still have food on their table. BECAUSE GOVERNMENT USES TAXATION FOR wealth redistribution, so that some of your compatriots do not have to live like slaves. That's the progress under the Great Deal.
Mediaid is financed by tax money and it is free to disadvantaged people. Medicare is open to senior and also financed by public finance--it is called wealth redistribution.
在家里等着就有汽车开?
--Welfare payment is too low for that. Most welfare is paid through food coupon, for food purpose only.
政府发房子发老婆?
--while it provided limited public housing and subsidizes rent and has rent control regulation--therefore, rich people can not do whatever they like to some poor tenants.
发老婆?--you need to date out yourself, right? China's gov. actually managed that once through Dan Wei.
20年前,民工为能够获得血汗工厂的位置都要打破头,今天他们的后代已经不屑于进血汗工厂,这就是我们的进步。
--20 years ago, China does not have so many sweat shops. NOW, China make almost all low-end consumer products for the whole world (not just US or Europe), which means an explosion of job positions.
Not comparable.
--今天他们的后代已经不屑于进血汗工厂,这就是我们的进步。It is not progress, it is because of ONE-CHILD POLICY and a sharply shrinking young labor pool! It is also because the government purchase program boasted farmer income and sweat shop owners refused to raise pay in the last time years, THUS MAKING THE GUANGDONG SWEAT shop jobs no longer attractive.
Give me a break, those 民工 are exactly 极端个人主义 and cold-blood economic man: they weigh costs and benefits and make their move. THEY DO NOT SHARE YOUR ASPIRATION.
Chinese are lip-servicely collective people and inherently 个人主义 people. Do not listen to what they say, watch out their career choice.
我相信再过20年,他们的下一代,就可以在升级的产业链上与美国鬼子平等竞争了,那个时候美国鬼子千万不要说:你们还是回去当奴隶,办血汗工厂吧--BTW, the European post-war recovery exactly went through an industry upgrading process as well as the quick increase in living standards and labor rates. The Euro-US relation is quite harmonious in the golden 1950s-1960s.
Americans are rational animals: they fear your competitive capacity, but they also LIKE YOUR BIG CONSUMER MARKET. Ever since 1990, the main appeal of China to the west world is its enormous market potential.
But if China still compete on the cheap labor, what will happen is that China will build up big capacity in all new industries, but Chinese still live under high inflation and similarly low living standards, while bringing down the living standards of all European and American workers.
Is that the lose-lose result we want to see from this globalization comedy?
IN THE LAST 10 YEARS, CHINESE ENJOY TREMENDOUS GDP NOMINAL GROWTH, while most benefits of growth STILL GO TO A LIMITED GROUP OF POLITICAL AND ECONOMIC ELITES, while the majority of Chinese just see their living standards stagnating like in 2000.
IS THAT WHAT TODAY'S MAJORITY OF CHINESE WANT FOR TODAY AND THE FUTURE?
This is not a question for you, this is a question for other average Joes on this forum.
理解宏观看法和微观看法的区别。在微观上,我比你更清楚工人的悲惨生活,比你更同情工人的处境,也实实在在的做过努力和有所行动,并因此与最高层冲突,得罪前任总经理,被扫地出门。所以在这种微观层面,我想一般人不会比我知道更多,我毕竟是在工人圈里混过这么多年。
在宏观上,我们这一代是有理想的,是希望国家尽快从草鞋换成跑鞋的,所以我们在努力工作,甚至超负荷工作,并没有想从中得到什么例外的经济报酬(例如在1995年,我管理上百亿人民币资产的企业,每月工资不过6000元人民币,并且再无任何补贴和奖金。以后虽然逐年增加一点,但是绝对无法跟外资企业或民营企业相比),而且也没有因为报酬想跳槽到外资或民营企业去(曾经有的企业开出的报酬是我当时实际报酬的10倍还多,并且有期权),不过就是觉得自己在做有意义的事情。并且这种人不少。
这些年美国人在干什么?不过是在遏制我们。10年前,在说,你们赤脚来参加比赛不行,必须穿鞋,没钱买鞋?我们可以让你打工挣钱买鞋,于是血汗工厂产生了。等我们挣点血汗钱,美国人又说了,你要这多钱干什么,借给我花,这样你的血汗工厂的产品就有销路了,这样你们就有工打了。金融危机来了,美国人又说了,谁叫你借这么多钱给我的,搞得我都快破产了,你有钱为什么不买双耐克鞋穿上,以后不穿耐克鞋就不许你参加比赛了。。。。。。你觉得美国鬼子这样做公平吗?你觉得你替美国鬼子的辩解有意义吗?
至于基层员工愿不愿意高强度劳动,他们肯定不愿意。但是中国从赤脚到穿上那耐克鞋,都是他们高强度付出的结果。就像当年走上淮海战场的战士,你问他们愿不愿意送死,可能没有人愿意,但是他们的牺牲换来了胜利。你能够用他们不愿意就否定我们的进步和成就?一个时代的进一步总是靠一批人牺牲换取的,我们都在牺牲。当然必须除去那些逃跑并指责这个国家进步的人。
“全球化”语境下的国际竞争,对国际资本来说是竞优,可以将投资转向具有“比较优势”的地区,提高利润率。而对于劳工阶层来说就是竞次,看哪个政府能榨出更多本国人民的利益,来供国际资本吸食。开发区白给的土地、税收减免、保证没有工会组织和工人运动,这就是我们给开出的对价。国际投资的蜂拥而至,带来了技术、市场和资本,也就带来了繁荣。在一个后发国家工业化的起步阶段,这是国际资本和本国劳工的一个win/win,或者说血汗工厂是不得不(暂时)承受的代价。但问题在于,这种政府主导、招商引资、公共投资拉动、压抑劳工权益,高投资率低消费率的模式,在我国工业产值已经接近全球第一的时候,即将到达极点,这个极点,就是资本论里说的消费和生产能力的不匹配,你不可能让美国人民继续向他的第一大债主举债去消费,这样继续下去就要变成lose/lose——中国大众的消费能力无法变得足够强大,而西方产业空心化(由于新兴市场的竞争),累积的经常项目逆差和财政赤字,居民和公共负债过高,消费能力下降。结果就是资本论里描述的“生产相对过剩”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我们现在的表述,叫做全球产能过剩(参见林毅夫的文章)。可我们对这种模式现在像吸鸦片上了瘾,下层官僚从中受益,政治家们都是局内人,害怕动荡的后果,没有勇气去改变。福特给工人5美元工资,让工人们买得起福特的汽车,这个产业才能做大。推而广之也是如此。
话说回来,1930年代的全球经济危机,又何尝不是工业产能从老欧洲向美洲、日本、苏联这些新兴市场转移所导致的呢?
也就是说中国能不能走出自己的政治道路?比如中央集权下的人民民主
试图学习毛主席在1963年开始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解决腐败和政权基础稳固问题。但是威望不一样,能力不一样,环境不一样,就成为南橘北枳了。我想下一任也还得来这一出,只是不知结果如何。如果能力超强,也许会有好的结果,如果能力不行,不过又增加一筐不是桔子的东西。
效果怎么样不重要,关键是通过媒体让大家知道我在干活哦~
维护了全球化框架下的世界贸易的安全。而中国从中作为一个主要的参与者,完成了一定的积累,获益匪浅。一旦美国的威慑力消失可能会重现春秋战国般的乱象吧。而中国的外贸经济引擎可能深受打击。
其实我倒是觉得很难讲,一旦出现乱世,世界秩序洗牌。世界上,工业体系完整的国家不多啊。而且中国好像更像一个战时体制的国家。当然,美国的王者地位,工业机器的实力,二战的日本应该是很有体会的。。。
所以就算真的世界乱一乱,总比现在被欧美卡住脖子出不来气的处境强得多。
献花给忙总。
忙总是实际工作的人。
血汗工厂模式未必可持续下去,但是即使是血汗工厂,当年也是有重大意义的。
它让众多农民多了个改善处境的选择,虽然血汗工厂糟糕,但是困守土地的农民处境更糟。
劳动法的争议总是有些,这点我不好发表评论。忙总知道劳动法的负面影响,但是正面长远来说,也有意义,血汗工厂模式在当前也面临着升级的需要,新劳动法出台的早了些,但是我还是赞同其内在含义。
没人愿意血汗行路,我们总想做出更好的选择,但是即使是今天看来更好的选择,20年后很可能还是被认为是血和泪的路,中国人民的生活确确实实在不断变得更好,虽然我们的贫富差距也确确实实的在拉大
但是饭的一口一口吃,进步也得一步一个脚印才行,否则就是何不吃肉糜的笑话。因为珠三角和长三角20多年的血汗工厂历史,不但给我们积累了巨额外汇储备,也给我们积累了国际贸易经验,更跟我们培育了一大批敢上战场拼刺刀的人才(现在已经在低端领域所向披靡),这些都是血汗换来的成果,应该自豪。而且当年我们并无选择,实际上当年为了荣幸的引进血汗工厂,我们的地方官不知陪了多少小心,做出多少笑脸,才获得血汗工厂进来的机会。这就是我们的历史。不能说现在吃第三碗饭吃饱了,就不承认前两碗饭的作用和价值,甚至诋毁他,说他没人性,应该打倒。这是不实事求是的。
今天的问题巨多,但是中国30年来就是在问题中进步的。8平方后,全世界不都说我们在1年内崩溃吗?今后我们也还是会大踏步前进的。办法总比问题多,慢慢来。
我的观点:
中期看空(5-10年),长期看好:)
中期看空是客观分析。无论怎么看拉美化也罢,产业升级成功也罢,都有一个阵痛的过程,只是各个阶层的走向有些差别。比如说钢铁,水泥产业矿业建筑纺织等传统行业不可能再像之前这么发展了,能保持现在这个产能就很不错了。而一些高科技产业还有可能继续发展。如果拉美化高科技产业则胎死腹中,如果产业升级成功则这些行业会上个台阶。
长期看好是主观愿望和一些朦胧的感觉。
也有一些储备,但是欧美不会让我们顺利实现产业升级的,成为他们直接的对手他们很不爽。以后将摩擦越来越厉害,只能走着瞧。
文革不就是一个典型的失败作品么!
当年俺听说这个东西南北的事的时候也崇拜了好久,等到读了这个蒋百里的《国防论》才发现他书里根本没讲这东西南北的问题,纯属后人造谣。而且,清灭南明的路线和日本揍国军的路线大体是一致的(少了河南,不然就完全一样了),什么南北灭还是东西灭没区别。中国历史上东西灭,南北灭的都有。光头当初揍上海日军,不是什么改南北为东西,只是上海离南京近且日军非常少(印象中是2千多),想先下手为强尔,没想到国军战斗力太不济了。
下面是国防论的链接:
这是TG的法统。
要是太祖来做,思想教育必然伴随着政治和组织上的动作。
下一任的班底,貌似还不如现任。
不露牙,当然不咬人的狗也可能不露牙。
日本走上彻底不归路的起点是226兵变
假如没有兵变后带来的皇道派被清洗, 日本的基本战略将是围绕如何消化满州来进行的. 而发动兵变的皇道派的高层,恰恰是反对对华战争扩大化的
从国际形势来讲,当时的国际社会也基本认可了日本对满州的控制. 假如不是侵华战争扩大化, 日本未必会威胁到美国在中国的核心利益地区.
在1939年以前,即使日本闹得那么厉害,而且做了很多灭绝人性的事情,美国仍然在与日本做生意. 真正的日美翻脸是在德国开战之后, 日本国内迅速倾德. 1940年之后的日美谈判里, 美国恢复对日贸易的一个重要政治条件就是日本推出轴心同盟.
可能真还成功了。
好的方面是国内科技比拉美国家好太多,
坏的方面是房地产的泡沫比当年日本要高(房价收入比的指标来看)。
脓包比较大,同时身体基础也比较好。
几年以后就有答案。
危机感也是一个优势(从喜欢存钱就可看出来),绝对不会今日有酒今朝醉,而且一旦发现危机可能来临,是能够上下同欲的。改革开放刚开始时讨论的是不改革就要被开除球籍,《第三次浪潮》这种忽悠书居然当成中共中央文件下发,要求学习和讨论,这才有了后来的大胆想象的开放。我们民族凝聚力还在,这与拉美没有归属感的民族是不同的。
不能说现在吃第三碗饭吃饱了,就不承认前两碗饭的作用和价值,甚至诋毁他,说他没人性,应该打倒
马后炮一下,能不能反思做得更好一些呢?
自己能够更客观的时候,如果还有精力,想把从1990年开始到现在,我看到的中国国企(民营不熟悉)的发展,衰落,蜕变,重生等等过程来一个真正的反思,看看我们什么地方做错了,什么地方做的比较好,那些是必然发生的问题,不可避免,那些是错误付出的代价。目前由于还是在庐山中,很难客观,深度力量都不够。
中国目前的问题异常之多,但只要能够解决一点,就是如何平衡权贵与平民之间的利益分配问题,我想,包括政治问题,经济问题,都可迎刃而解。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勇气,更需要能力,也就是控制力,否则,一个火星,就会引发巨大的灾难,但是如果不解决,那这个巨大的灾难迟早会自己爆发。接触一些官员,接触很多商人,唯利是图是主流,但未必不是被这个时代的潮流所裹挟,他们中的很多人,心中还是有热血,还是有阳光的。
在电视上看到,我都很吃惊,因为他们的经营状况并不好,而且他们捐的可不是口号,是物资:建材,车辆,大米。
7-11这样的便利店,有什么好书是对它的管理、策略等等进行介绍的。
另:忙总对中国加油站建便利店的实际状况是否有了解,成绩和问题,内部组织保证,业务管理,可否介绍一二。
最近工作要用到做参考,先致谢了。
他的运营手册,这样才能准确知道。7-11的运营手册我见过,以前一个台湾人带来过,来找工作,但当时我没看上他,不知去那里了。我翻过,非常详细且有操作性。
加油站便利店管理水平比7-11差远了,你如果找不到7-11的,上海的那些便利店(例如联华快客便利)的管理手册也行(他们基本都是拷贝7-11模式)。
具体介绍没法在西西河实现,因为便利店的核心是商品配置清单,物流配送体系设计和选址流程,以及连锁管理(品牌、装潢、结算、订货、促销、陈列、呈现等等),这都是硬技术,需要运营手册才能说清楚,不是概念性的东西。
种地。人要是怕竞争的残酷,最好就是皈依宗教。有的时候,取巧是成不了事的,不蛮干,但要有蛮干和硬干的胆色。
再牢骚几句。现在国内的很多管理,不看实际,张口规定,闭口流程,要么提西方经验,要么说要有痕迹,在创业和跋涉阶段,失去了面对现实实事求是因地制宜这些东西,拿来了一堆国外抨击了几个来回的东西,而且奉为圭臬,这种盲目的风气从学术泛滥到管理经营。迟早会有一个重新认识,但必定要为此付出代价。
信集团。
我父亲年长忙总十岁,在95年那时候也是如此的,他管理一个200人的小工厂,长年不休息,从没有双休日,只拿几百元的局里定的基本工资,有一次去要债还差点给人杀了,我记得那时候家里经常吵架,因为有时候得求人,打业务麻将,但是是不能报销的,财政很困难,于是只能设法让准备求他办事的那个人赢,但自己不输,最好其他两个人输,但是这样是很难的,经常还是自己输,输到一点钱也没有,回家问我妈动存款,结果两个人吵架。可是他最后结局非常惨,给同事出卖,几乎是净身出户的,结果不久国企就改制了,原先给他搞的起死回生的企业就给鲸吞了,我父亲后来郁郁不得志,他的性格不会拍马屁,去民营企业还喜欢顶撞老板,几次下来后一度工作也没有,在家赋闲了很久。
那几年给我的人生也影响很大,一度变得很自卑,在学校里同学经常开玩笑说你爸是厂长,怎么你打完篮球买饮料从不请客,其实那时候我家真的很穷,说出去也没人信,我也觉得很丢脸,不敢说。我妈为了这个每月都和我爸吵架。
哎,牢骚发的有点跑题了,不过像我爸和忙总这样的人那时候在国企还是很多的,我的姑父,做了十年供销科长,数年管销售的副厂长,家里比我家还困难。。。。。。。。。。,说实话我当时是很不理解的,但可能这批人中的很多人这样坚持下来,我们国家才渡过那阵经济困难期吧
例如我的价值选择就是干什么事情一定要过瘾(也就是我认为要有价值,利国利民),单纯为赚钱的事情不感兴趣,当然又过瘾又赚钱最好(可是到目前为止我还没有遇到过)。道德底线是绝对不恃强凌弱,坑蒙拐骗。也很喜欢钱,但是当钱是需要用自尊或良心换取时,绝对不干。我理解他们。他们实际是幸福的,没有遗憾,睡觉安稳,不用胆战心惊,惊恐不安。
finds such info useful in managing the foreign currency reserves. I can not short-message you, so post below your post.
We disagree on issues, but you still have my respect.
*AGAIN, WHAT WE LEARN BELOW IS THAT HUMAN BEINGS AS A WHOLE, do not learn from the history.(from new book of Rogoff)
Table of Sovereign External Debt Crises.
There is one Table called "Cumulative Tally of Default and Rescheduling Since Year of Independence to 2008"
Shares of years in
Default/Reschedule Total No. of Defaults
Since 1800 or independence
***Greece 50.6 (top1) 5
**Russia 39.1 5
**Hungary 37.1 7
**Poland 32.6 3
*Spain 23.7 13
*Romania 23.3 3
Austria 17.4 7
Turkey 15.5 6
Germany 13 8
Portugal 10.6 6
Nederlands 6.3 1
Italy 3.4 1
UK and all other Anglo-Saxon nations--all 0
Nordic nations also have perfect record, so does France.
Lessons,
1. *History always repeats itself. So I guess 井底望天 could not blame CDS for the past 50 years of debt default or restructuring in Greek history. Hehe, Greece is the source of civilization, as well as CHAMPION OF NATIONAL BANKRUPTCY.
2. *200 years later, this explosion started from P..Gs again. Thumbs up to Italy for better record. Ireland is not there since it was then part of UK.
Germany used to be the financial wasteland, now it shook off the bad image and was the pillar of European stability.
说不定刚写下题目 就文思泉涌了。。。
而且 好像忙总该开个新帖了 O(∩_∩)O~
又需要大段的时间,我也难。我实际只懂管理企业,其他都是半瓶子晃荡。
现任的风格太女性化:感性温血,细腻爱面子,爱打扮(非指本人外表),重眼前。
(他前任则太男性化:理性冷血,不畏人言,有担当,铁腕硬干,重长远)
其实现任接手的家底很厚,但一有风吹草动就沉不住气,只能过好日子。
最近和一个建设部搞规划的朋友聊了聊,各地近两年普遍是号称响应中央政策,大肆扩张,普遍突破规划,财政上寅吃卯粮(可不是仅仅百分之几十的超),全是一副任后哪怕洪水滔天的架势,反正最后全是银行或后任兜着。现在提拔上任前先问前任欠了多少亿,多了给官也不能干!
虚拟便利店。所以,还是希望能推荐概念、理念、策略书籍。麻烦了。
虚拟的可能找阿里巴巴的东西来看或京东商城来看更有意义。便利店的理念本质是商业房地产+物流配送。
中华儿女云多壮志 敢叫日月换新天啊
想到这句了 不知道对不对 呵呵
把美国鬼子熬垮的。
以这次打黄来看
某人 开黄色网站赢利广告9000元 被判11年的结果来看
(虽然说矫枉必须过正一点。但是不是这么极端的吧)
一旦开始整顿 又肯定是 一抓就死。。。 悲哀ing
肯定比文革惨烈,这帮人已经有经验,上手就肯定不留活口,不然又会被秋后算账。这样就真是民族浩劫了。所以我是坚决反对极端势力掌权的。
主要在其能力。世界上天才很少,也没有天生的政治家。一个好的政治家应该是层层磨砺,脱颖而出的。温在当总理之前,连一个一级党委一把手的经历都没有,这是很成问题的。他在中办那10年,如果能下来当上两个省的省委书记,现在情况应该能好些。
的人,是不能担当大任的,一到山崩地裂的场面出现,就会惊慌失措,手忙脚乱。
苹果的app shop,就是完全没有物流的电子零售店,它的itune,就是虚拟的唱片店啊。
和物流配送,你学习它对你的虚拟电子商店没有任何帮助,只会帮倒忙。你选择的老师选择错了。
我父亲还算有点小权力,免不了有人送礼。记事起我就经常在沙发边缝等等犄角旮旯的地方发现别人送的信封,然后他第二天再给人还回去。印象最深的是有次有个老太太送来一篮子鸡蛋,送来的时候我不小心打碎了俩,他再从冰箱里掏了两个放进去还给人家。别人来我们家往往会很惊讶的说,这就是你们家啊,言下之意装饰家具什么的也太老旧了。我父亲经常跟我说,哪怕少赚点钱,图个睡觉安稳,不怕人戳脊梁骨。有些人穷,但是穷的可敬。有些人富,但是富的可耻。这就是区别。以后这种有正气的人恐怕是越来越少了。
笑贫不笑娼的价值观,年轻人已经受害很深了。他们目前唯一的追求就是钱了。这是教育的失败,也是治国者的失败。
“我国已进入只有调整经济结构才能促进持续发展的关键时期。”
说明对目前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增长潜力已经失去信心。
有没有考虑过转型后,一旦企业转型为技术密集型,对于企业高端技术人才的管理策略如何改变的问题?
目前国内的政策还是以高薪聘请领头羊为主,但配套的人才梯队没有,相应的制度也没建立起来.
如果企业发展,特别是技术类,这必须要比较有层次的人才梯队体系才行,大体说来,从技术这条线上下来,要有搞研发(包括基础研究与技术创新)的,要有搞技术更新的,搞配套技术服务的等等,此外,配套制度是否健全,特别是知识产权保护到底会不会切实实施.
有没有研究过如何根据技术人才的特殊性对其进行管理?有没有考虑过企业与大学在研发,在人才培养等方面的互动合作?
我想从国家层面上来讲,想产业转型,正确方向上的教育改革是必须先行一步的,否则下面的企业想转也发现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而对于企业层面来说,如何先行一步,为自己成功转型布好局,就需要考虑这里提到的这些问题.
最后我想说一点就是,在我看来,(科学)技术创新不是"集中优势兵力就能消灭敌人",而是恰恰相反,应该是diversity.
知识产权保护,实际上这时产业升级必须过的第一道关,没有有效的保护,就没有人敢投入资源,产业升级就会成为口号。但是在目前诸侯经济下,一定不能有效保护,例如上海的技术被贵州山寨,贵州会拼死保护自己的山寨企业的,而上海司法系统并没有能力管辖贵州的事情。至于人才队伍培育、梯次配置、分工和激励这方面,反而从两弹一星,神舟等项目上有一点经验,估计搞一两个举国体制项目问题不大,但是想全面开花不行。所以产业升级现在就是几个央企主导,不是全民参与的事情。就算这几个方向,能否成功,也不好说。
目前民营企业很少有考虑产业升级问题的,至多考虑自己的企业水平提高一点,山寨更多的新产品而已。
央企在考虑(国家目前有巨额配套资金投入,每年上千亿),至于具体怎么弄,各家有各家的干法,谁也在整体上说不清楚。央企干的东西,民营企业是无法山寨的,因为有政策准入门槛,也有投资规模门槛。
就算是靠家底干耗,撑个10年问题也不大
真正可怕的是2030年左右
那个时候老龄化应该到了一个高峰,
民族--计生--养老这三个问题本来就是三位一体的,而且矛头直指财政。
单纯的贪污腐败和贫富分化不可能让一个政权灭亡
但财政崩溃绝对是任何一个政权都不能承受的。
我总感觉朱以后,政府手里能打的牌基本就没有了。现在唯一能动应该是农村土地,不过这属于大杀器,不到万不得已,看样子上面也不会动。而除了土地,就剩下房地产还有点“余热”,所以现在只能靠房地产硬撑,不过房地产看样子也撑不了几年。
不出意外的话,小强上来之后就该打土地的主意了
一个医保就搞得鸡飞狗跳,我们未来的养老那可要严重的多。所以这次想改革分配制度,动税制和财政制度,可能就是这个考虑,只是能否如愿真的很难说。只能看着了,没什么办法。
这次两会硝烟四起的。。。
文革。。太可怕了。。上次的阴影还没散去呢。。
稍微整整风就好了。。我不想经历那么可怕的动乱。。。不是一直说发展是第一要务么 不是说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的么。。
另外 我们那儿年后下禁酒令了 中午不得饮酒 违者政治处分
但是诸侯经济为什么愈演愈烈呢?这是政治上权力不断下行的必然结果。而政治上权力不断下行也是这个政治体系运动的必然结果。还是那句老话,现在中国发生的一切,没有什么偶然,绝大部分都是必然。至于某些人想要怎么做,那是无关大局的,这不过是博弈的一部分过程而已。只有随着矛盾的日益尖锐,才会让人意识到中国的问题真正在哪里。
这三十年他们被压制的很厉害,在社会矛盾凸显的现在,如果出现一个有政治魅力的强力人物,借助于中下层的不满情绪,是完全可能翻身的。
回想起当年看万言书时只当成笑话,形势却也一步步走到今天。
不满官员特权搞的文化大革命,真的振臂一呼,山川河流都响应。目前民情比文革还严重,野心家也有,一旦有个导火索,再来一次文革类似的动乱,顺理成章。我们假设,现在再来一个8平方时代的学生运动作为导火索,结合上医疗,教育和住房三座大山压迫下的老百姓,加上今天决策层的优柔寡断,会是个什么结果:不可收拾。东南互保之类的场景就可能出现,美国、欧洲、日本再加把火,不敢说到处糜烂,大部动荡是可能的。那真是我们民族的大劫数了。
100多年前康梁要是能成事,极可能孙大炮就是孙医生了,后边也未必有光头什么事了。
结果被那老婆娘斩了六君子,后边的一切,就只能一声叹息了
中国人脑子里大一统的思想还是很重的,东南互保这种类似藩镇的割据政权应该是很不得人心的。野心家会有,但是分裂国家,我想应该没人敢有这种胆量
在现实利益面前,中国老百姓首先考虑现实利益。义和团想进山东,袁世凯当时是山东巡抚,一声号令,山东民团是参与剿杀义和团的。
左派这些年之所以能被如此压制,关键还是在于台上的这一批通过保证经济增长实现了去意识形态化,大部分人的共识变成了要在平稳的政治环境下各自求财。现在就看民众对于这一方式的信心还能维持多久,我们历来的特点是极其能忍,要不就没事,有就是超级大的。
行政不行就告状,司法不行就上访,连上访都不行了,就只有自爆了.
这次两会的感觉就是官僚资产阶级作为统治阶级的专政利牙开始露出来了.
呵呵 想听听
他们创造机会。这不是你个人所能阻止的。就是中国现在正在走向最坏的一面,难道形势会比1937年更糟糕?现在只能这样想。也许把问题充分暴露出来以后,才有解决的可能。
让俺眼睛里面,立刻迸发出金子的光。
最近持有厦门国贸,虽然狂跌,我也不慌。
现任是不要指望了,他的麻烦太多,没时间管海西了,甚至滨海都没心思管了。
把能花的钱都花了,过两年拍拍屁股走人,只是未必想管而已……
前几天在一个QQ群里我极其罕见地极度无聊地打了很多字,教训那些刚开始读社会契约论还没读懂的脂油小屁孩,他们那帮人真的就是这么想的,用我的话归纳就是,中国人是自我作践?
曾经有很多中国人真的试图羡慕西式免煮脂油,但被无情的国际现实和国内一帮精蝇媒体恶心得又掉过头去。这孩子只不过是还没开始真正用自己的大脑思考问题就先中毒了而已。
比如刚才看的搜狐网一位南方系达人的博客:说温州的皮鞋就该让西班牙都放火烧了,人家是促使你提高工人权益呢!。。。
这样的义正词严的话很容易忽悠一些人,微观上抢占了道德制高点,逻辑上似乎夺理,虽然有点强辞。但其实只要用宏观的思考,这样的屁话一文不值。
估计这位南方系人马到时候也会像焦国标一样夹道欢迎美国大兵进入北京替天行道给中国人带来免煮人权。
我大学一个校友就是这样,当初在国内折腾得起劲,恨不得中国人都死了才高兴,我们都不理他。后来不知是怎么混出去了,还搞过个小团体,小杂志,再后来就没音讯。若干年后,见到我,跟我讲,饿饭可以提高人的智商,他现在明白什么是人权了:就是吃饱饭。
话越说越重了,不知道是真能做还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只能抬高调门?
温家宝] 记者朋友们,大家好。过去的两年我们是在极其困难条件下走过来的。
人民是用坚实的步伐走过了不平坦的道路,这将会在历史上留下印迹。
今后几年,道路依然不平坦,甚至充满荆棘,但是我们应该记住这样一条古训:行百里者半九十。不可有任何松懈、麻痹和动摇。
但同时我们要坚定信心,华山再高,顶有过路。解决困难唯一的办法、出路和希望在于我们自己的努力。我深深爱着我的国家,没有一片土地让我这样深情和激动,没有一条河流让我这样沉思和起伏。
亦余心之所向兮,虽九死其尤未悔。我将以此明志,做好今后三年的工作。
有些心有余而力不足了,不说别人的评价,他自己对自己这些年的作为可能也不会有很好的评价了。
中央台的问得问题还是挺有水平的
:请问总理关于宏观经济政策走向的问题。根据官方的数字,去年新增的贷款投放量是9.6万亿,全社会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量是30%,部分大城市的房价是居高不下。因此有人担心出现经济泡沫。请问总理,您有这个担心吗?在考虑通胀预期的前提下,我们应对国际金融危机采取的一系列经济刺激政策有退出或者部分退出的可能性吗?
温家宝:
你提到一个让我非常感到担心的问题。我曾经讲过,如果发生通货膨胀,再加上收入分配不公,以及贪污腐败,足以影响社会的稳定,甚至政权的巩固。
-----说明不能容忍通货膨胀,今年的货币政策还是决定于cpi,总经理很想继续放水,但是担心cpi
处理好经济发展、调整结构和管好通胀预期这三者的关系,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方才我说我们可以走出一条光明的路,但是这是很难实现的,而且必须实现。
-----还想走钢丝
温家宝:
我们必须注意三点:第一,货币政策。货币政策就是要保持货币流动性的合理充裕,要保持利率的合理水平,同时要管好通胀预期,处理好这三个问题是货币政策的精髓。
第二,高度重视农业,千方百计使今年农业有一个好收成。农业不仅是整个经济的命脉,而且就今年来讲,关系今年经济的平稳较快发展,关系是否能够管好通胀预期。
---一月份cpi的上涨最主要是粮食蔬菜价格的上涨 从这个意义上讲,农业的好坏起着决定性作用。
第三,我们必须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也就是说要继续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以巩固来之不易的经济企稳回升的大好形势。如果经济再出现反复的话,那么带来的损失就太大了。但同时,我们要根据形势的变化增强政策的针对性和灵活性,把握好政策的方向、力度和效果。
-----还想放水
温家宝:
我们必须密切关注今年国内外经济形势的走向,因时而动,就是说时进则进,时退则退,动静不失其时。这需要十分谨慎和灵活。我相信明年的记者招待会我还是满面笑容的来对待你。谢谢你。
-----对于国外可能的二次探底,总经理还是有认识的
-----综合来说,还想放水,问题是资本充足率,存贷比等等客观条件决定了不能再放了,同时cpi的上涨也决定了不能再放水,未来还是cpi决定了财政政策
野村的说法,可能五月份加息。
我还是很相信他这句自我表述的。可是治国道路上遇到的具体情况一次次的告诉他这个世界距离理想的自由贸易越来越远。面对具体的问题往往要用和自己理念不符合的方式去解决。
从这个角度而言,他有强烈的挫折感、孤独感是自然地。
野村的预期是基于1月的通胀率,
现在2月cpi 2.7%
超过了野村的2月cpi预期
估计过两天野村会调整加息预期
都能看见,真走到那一步也怨不得谁了,其实来那么一次从长远看也不是没有好处的
我同意楼上雾里看花水中月和腾格里的说法,我们很多都是在当事后诸葛亮,而且是站着说话不腰疼。
毕竟在总理位置上的人做任何决策都是非常困难的,正确的决策需要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还要有成大事不谋于众的心理素质。后者这个东西前任总经理有,现任就缺乏。两个人的后台不同嘛,因此趟地雷阵更多的是“人挡杀人,佛挡杀佛”的威胁,而九死不悔就是给自己壮胆了。
高瞻远瞩、老谋深算的人经常有吗?就算是有,一定能因缘际会站到总经理的位置上吗?这两种小概率决定我们人类群体根本没有可能有最好的决策,我们只有相对的最优,甚至是相对的最差,决策错误在所难免!
尽管所有人都有抱怨的权利,但是我们没有必要悲观,一般的决策错误导致三十年积累化为乌有的可能性不大,再说了日本鬼子二战后一穷二白,但是人才的底子还在,很快就站起来了。中国三十年积累的知识和经验是不能被剥夺的,就算是有个大动乱干扰一下前进的速度,并不一定根本改变我们前进的方向。因此我说,没有必要悲观,也没有必要过度地担心犯错误!
忙总也说自己从来不悲观,但是我觉得您有时候还是从过高的标准去要求人和事,总是要求符合您的预期的结果和过程。有这种倾向的人是难免悲观的,这是性格问题。您的不悲观是鼓励自己不要悲观的主观愿望,是对自己经常感到失望的情绪进行调整。
面对惨淡的人生,面对淋漓的鲜血)还能一如既往的努力完成自己的任务,达成自己的目标,而不会有任何动摇。至于那种不知道真相的盲目乐观是靠不住的,也许一旦知道真相,可能精神瓦解得比谁都快。
中国目前处于转折点上,极端的情况也是可能出现的,绝非耸人听闻。看看苏联的瓦解过程,老百姓的积累和国家的积累是如何消失的,可以想象。当然我认为目前我们还有机会,不至于一定是最坏可能。我们个人只能做好自己的事情就行了。
看忙总、葡萄等高人对中国前景都很悲观,我却有不同看法
目前世界格局大势如此,中国面临的困难不比美欧日多多少,二次探底主要还是说的国际局势,可以说,现在就是一个比烂的时候,看谁先烂
看谁先烂下去吧
而是资源储备,技术储备和人才储备。大家都不好时,比的是基本功。我们并无优势。而且越困难,对我们遏制越厉害。而我们从上到下都没有做好准备应对危机。还在梦想天上掉馅饼。美国人走在我们前面了。
中国宏观经济学会秘书长王建称,由进口商品价格上涨所构成的输入型通胀,以及由以粮食为核心的食品价格上涨所推动的结构型通胀,已成为中国目前通胀的两大主因.因此用加息治理当前通胀会适得其反.
他在中国证券报上撰文建议,应对中国通胀的宏观调控手段也应相应改变,其核心就是如何在不伤害增长的条件下,把通胀的不利影响压抑到最小.建议中国采取货币保增长财政保稳定的举措.
"从长期看,至至少在未来20年,由粮价所推动的消费物价上涨将是一个长期趋势,这是由中国人口要增长,耕地却不断减少的国情决定的."王建称.
他指出,加息既不可能抑制住中国的人口增长,也不可能增加中国的耕地供给,更不能帮助改善农业的'边际报酬递减'.因此用加息治理结构型通胀行不通,且加息在国际资本流动条件下,不仅已经不是传统货币理论中所讲的,是减少货币供给的因素,反而成了增加货币供给的因素.
他解释称,如果加息使得人民币的利率水平高于国际其他主要货币,就会引起人民币在美元、日元乃至欧元之间的套息交易,从而放大资本流入规模,迫使由外汇占款增加而形成人民币供给量增长.
目前欧元、美元、日元都已对人民币有较大利差,且自去年11月份以来热钱流入又开始明显增长.在这样的背景下,如果继续拉大与主要货币的利差,收到的效果就是政策出发点的反面.
**货币保增长,财政保稳定**
王建认为,由于通胀性质的变化,货币政策也得跟着变才行,否则宏观调控就不可能有好的效果.建议货币保增长,财政保稳定.
他解释称,货币保增长是指在输入型与结构型通胀将长期存在的条件下,必须使货币增长率充分反映由于食品与大宗进口商品价格上涨所引起的国内物价上涨.因为货币增长率是经济增长率与物价上涨率的乘积,所以如果物价上涨率具有刚性,就必须为物价上涨留出必要的货币空间,否则就会由于银根偏紧而窒息经济增长.
同时,货币增长要考虑物价上涨需求,就是给企业向市场释放物价上涨压力,从而保住合理利润水平留出了空间.货币政策要考虑输入型通胀,要求货币供给增长率要跟踪进口物价指数的变动,以及追踪粮价上涨的情况.
此外,货币政策不仅要考虑经济增长的要求,还必须考虑资产价格上涨的要求.为防止财富流失,中国才有必要以拉平国内外的资产价格水平为目标,让国内资产价格水平逐渐上涨.
王建表示,财政保稳定,就是主要依靠财政的转移支付功能来消化通胀的不利後果,对约占40%的城市中低收入人口进行财政补贴,以使得这部分人的消费水平不下降,是比用加息等货币政策来抑制通胀有更好的效果.
流动性,房地产和大宗商品泡沫会达到可以最后吞噬整个经济成果的地步。现在还要继续吹泡泡,说明存货还没有出清。
足坛打黑。足球-赌资(黑金)-地产(股市)-贿赂。拿一些人开刀,敲山震虎?
现在自己看的想的多一些了。觉得他的言论多少有些问题,但是还是没想清楚问题在哪。
二是按照他们的建议谁受益,谁损失;三是他们在什么山唱的什么歌;只要这样一比较,就都原形毕露了:都在为自己的利益说话。
大部分晚上都黑着灯的房子?把子子孙孙的钱都提前几十年花掉了的豪华厅堂楼馆、车流稀少的高速公路和三天不见架飞机的飞机场?还是东南沿海那些血汗工厂?亦或是内地地方政府积极引进给天空、土壤和河流湖泊造成严重污染的各类工厂?
可以坚韧不拔,漂洋过海,上刀山,闯火海,吃得比猪差,干得比牛多,以晚上回家数钱为乐。
表示怀疑,也很担心
比较极端,例如有的17、8岁的目标是嫁给财政部长)
建议有两点:加息和升值。。。 。。。
唉,真TMD的屁股决定脑袋
真是不要遮羞布了。
存货还未出尽,是否还包括地方政府的相关利益团体的存货呢?
自己反倒。。。
忙总给我推荐几本书吧 浮躁的我都好久没静下心来读书了。。。
就是可以培养宏观思维的 以各个朝代为背景的都可以的。。。。我想提高一下自己判断历史发展趋势的能力
文字最好不要太艰涩 有些文采就更好了 (*^__^*)
勇于敢当地王呢?
我想他们也许有发财的原始动机,但是他们也是理智的经济人(个别一两个不理智的也是有的),因此一定是认准了折合3万元的楼面地价不贵(北京前两天连续产生了3个地王,都是这个价位),或者他们有能卖到4万、5万、甚至6万的信心才敢买吧?
我就是不能理解他们这样做的动机。
(现实版的房地产操作手法非常复杂,已经高度分工,专业化,而且交叉掩护,圈外人很难完全了解他们的操作细节)例如我有200万平米房产(现房期房都算),成本价2万每平米,当时市场价格2.5万每平米。如果我想套现,以2.5万出手,因为房地产市场买张不买跌,再加上打折,各种关系的照顾,很可能是可能要亏损的。那么我必须拉高出手价格。那我就投入50亿去炒块地王,把市场楼面成本价炒到4万,然后我以3.8万出手我的200万平米存货,尾盘甩卖掉,按平均3.5万成交,除去成本400亿,50亿炒地钱假定被政府没收,那我还有毛利250亿。这就是地王的价值。(当然现实比这个隐蔽复杂)
请教忙总:资金回笼以后,他们有更赚钱的买卖可做吗?难不成交回去填窟窿?
你要赚这么多钱干什么一样,他们唯一的目标就是贪婪。
采取集体行动以增加其收入的分利集团不会关心社会总收益的下降或公共损失,因而分利集团的活动不是增加社会总收入而是减少社会总收入,与其说它们是“分蛋糕”不如说它们是有破坏性后果的“抢瓷器”。
这是奥尔森写的国家兴衰探源-经济增长、滞胀与社会僵化那本书的核心思想。奥尔森在书中对特殊利益集团对经济的破坏进行了丝丝入扣,抽丝剥茧的分析,尽管是以西方国家举例,但同样能适用于中国。
您所说的精英淘汰,应该是分利集团排他性的表现之一。
实际上目前的中国,分利集团的存在已经比较明显了,国家利益产业化,产业利益部门化,部门利益企业化,企业利益个人化,与之相对应的后果就是社会分裂。
而社会分裂的可怕之处在于,到达一定程度后,会呈指数变化,而不再是线性变化,关于这点吴思曾经提出一个崇祯死弯的概念予以解释。
所以如果那20年是以现在的情况,进行线性预测的话,实际会更悲观一点,一个大的经济衰退或恶性通货膨胀都可能提前触发。
能给人一点安慰的是,现在国家对社会分裂的事比较重视,off the people是肯定的了,fool the people马上就行不通了,开始有buy the people的迹象了,如果做不到of the people, for the people, by the people,可能这就是最优解了。
三是这个政党有处理危机的独门绝技:参照286,386上台模式;四是这是获得民心与权力合法性的捷径。只是需要大智大勇。
能否始终保持精诚团结。
就像股市里面,经常有机构联手坑害小散户的情况。但是能够这样做的前提是,大机构之间在这段时间内就某些事项能够结成利益共同体,一损俱损一荣俱荣。但是就像吕梁演绎的那个恢宏的中科系少不了朱焕良之流的釜底抽薪一样,任何大机构的合作都是有限度的,并且是短暂的。
可是目前这种每个城市的土地招投标,都有部分国企奋不顾身地去做地王——然后给别人挡抢眼,这一定是有非常非常牛的人在背后运作才行的。可惜我认为这样的牛人是上帝!
准备再仔细研究一下清末的历史,看看历史为什么没有给清廷进行政治改良的时间。
以后,那一批人才实在值得研究,很有眼光,可惜没有成功。李鸿章,张之洞自不必说,就是二流的郭嵩焘,魏源都大有可观,对政治的理解都不是现在一般业余人士可以望其项背的。今天在庙堂之上的有几个能够相比。就算连拥有梁启超这样见识的人没有见到。至于到袁世凯(我认为这是一个执行能力极强,但是缺乏大局观的人),人才就走下坡路了。只是现在资料实在太少,时间又有限,可能不容易做好这项工作。
从南方上去做官的,大部分都还可以,对大局趋势有正确的看法。但是老呆在北方的,一般有点问题,容易犯头昏的错误。
老袁如果能够在广东、上海一带做做官,可能好一点。北京天津倒是能够见些洋人,看些新书,但是身边的旧人物旧事物太多了。
的董事长,大事可成。
魏源 明永乐四年进士
李鸿章 1847 进士
郭嵩焘 1847 进士
张之洞 1863 进士
梁启超 1889 中举
这就是差距,您说科举对人才的筛选准不准?
能铁砚磨穿考上科班的官,基本上都是精英中的精英,当然也有个别书呆子,但大多数都是人精。这是万恶的封建社会给底层人民打开的上升通道,也是统治阶级给自己注入新鲜血液的办法。
如果皇帝一上朝,满朝都是太子,格格,驸马,阿哥的走狗,贝勒的代言人...............
清史好就好在,史料丰富而且被篡改的次数相对少
实际现在也是,如果不是精英淘汰,某些钻营小人发现某个上爬的狗洞,实际上仍然是高考精英的天下。只是这个道路从386开始彻底打断了。
晚清的失败,就好像是上帝在试错一样,人类文明不同方向上的两个系统碰到一起。注定需要从衰弱倾颓走向极弱。形势比人强。个人努力敌不过时代大潮。
等到各种方法各个阶级都不能挽回败局的时候,TG出现,认识和利用万千草民蚁民的力量,收拾旧山河。又是一个由极弱到振兴的过程。改革开放之后的发展,必然要面对的问题是经济危机。只有危机才能让人才脱颖而出。让斗争来得更猛烈些。
这是看道德经时候的一些感想。
本来对这地王我是看的稀里糊涂,我想很多人都这样。您这一说,简直是拨开迷雾见青天。太令人佩服了。
小虎所说的肉烂在锅里,反正央企是国家的,北京市政府国家的,央行也是国家的!即使地王大亏特亏。银行可能在政府压力之下债转股。北京市政府在给予某种优惠,比如加强附近交通建设。国家给予注资。总的来说,亏了是国家的,赚了个人有收益。利润高,高管分钱多吗
中国政府限令85家国有企业退出房地产,但是有多少国有企业插手房地产,这85家占多少分额,没有讲,算是一个姿态吧。
有多大效果,偶表示怀疑。
昨天夜里日本经济新闻发布的消息--很正规的一个节目--不参与政治评论。
但是效果表示怀疑?例如你写的工具公司问题。
圈地是其主要任务之一。这些利益是不可能退出来的。几十万号下来的地,现在值4、500万,你让他们按什么价格退出?
李源潮说,党和国家的各级领导机关承担着领导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重任,领导机关的干部只有熟悉基层才能制定符合基层实际的政策,只有经过基层历练才能具备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只有在基层摸爬滚打过才能深刻地了解群众、对群众有深厚感情,成长为一名自觉执政为民的干部。因此,领导机关的干部需要从基层来。
似乎在直接批温,是不是意味着宽松政策马上退出
各人的孩子各人抱走。
不知道这个“狗洞”是说什么?
忙总说的这一点:“明朝的科举可以选出真正的牛人”我也注意到了,只是不明白是什么让高考失去了这样的作用?后面那个彻底打断,是说教育产业化吧。
今天看到他在中国经济五十人论坛上的一篇文章,里面有这么一段:
我不同意因资产价格上涨而加息,乃至进行数量型紧缩,理由很简单,由于国际资本有很多流入中国的渠道,而中国的资产价格与国际比较便宜太多,比如中石油与美国的埃克森·美孚石油公司的生产经营规模相当,但是美孚的股价是100美元,中石油却只有不到2美元,因此如果允许发达国家用衍生金融工具制造的货币资本泡沫来大量购买中国的实物资产,就会导致我在前面所说的中国财富外流。
咱姑且不论他的论点是对是错,拿这个例子做论据就简直是Joke。因为事实是中石油的市值大于埃克森美孚(3531亿 V.S. 3237亿),是目前全球市值最大的能源类公司。
2块钱的股票比100块钱的股票便宜,这是卖菜的老大妈炒股时才会有的观点,即使不用任何估值模型,你也得看总市值,而不是每股价格,一个公司做一个1股拆10股,股价变为1/10,这就可以说它便宜了10倍吗?这就是堂堂的宏观经济学会秘书长,在号称国内顶级经济学家论坛上发表的观点......
也比较关注,但是发现此人好像不但宏观经济学不太好,连常识都不太够,只能认为是代表某些利益集团睁眼说瞎话。
这个周末去了一趟上海,跟同学和前同事聊天,听说了几个事情,对国家的前景真的没有信心了:
1、上海某郊区楼盘,开盘2.4w/平,开盘一天全部卖完。7-8天后二手房就有人开卖,3w/平。房地产也开始做短线了。
2、一个前同事的妹妹在广东打工,2口子年收入2w。09年初借了一屁股债,买了一个18w的门面。现在已经值28W了。炒房1年,抵得上5年的辛苦收入。
3、现在各地收入很低。还是以前同事为列,四川一个二线城市,老百姓收入一般在800-2000,房价已经跑到4000-6000。做什么行业利润都低的不像话,除了房地产是暴利。现在什么的资金都跑入房地产,他也准备跳槽到一个房产公司做财务总监,准备捞一笔是一笔。
我觉得如果总经理再这样搞下去,房价再疯狂不是不可能。不过我也记得一句话“上帝若要使他灭亡,先令其疯狂”。
现在感觉是百业凋零,房产疯狂。难道中国可以靠着暴炒房地产进入先进国家。有时候想想,国家就是一个大船,如果沉没了,你我谁都跑不掉。就算我们跑掉了,难道我们的亲人,朋友跑的掉吗?
恩,悲观一下,忙总莫怪。
善始善终。我想北京上海的房地产还是有支撑的理由,其他地方支撑不了多久了。就北京上海而言,如果有泡沫,也可以消化,但是其他地方就很难说了。
深圳,海南这些房价虚高,是比较容易看出来的。其他地方,就我知道的,武汉,福州,成都等地,好房子也就万左右,如果北京上海能3,4万甚至更高,这些地方的房子维持个缓步上涨,是有些合理的。我严重怀疑会这些地方会眼红北京上海,跟着拉高,当然,怎么高也上不了两万,就是苦了房奴了,那需也拉动不了。
地方普通老百姓想置业是比较痛苦的,受到剪刀差的绞杀。(收入与房价的落差)这些地方老百姓的优化选择是不要置业,租房子,存钱到其他地方享受生活。日本东京的年轻人也是无法置业的,香港也类似。(所以他们把钱用来消耗名牌)这是基本规律,按任志强的话说,京沪普通人想买房子本来就是不切实际的幻想,自讨苦吃。
比如北京,不买房子就不能落户,孩子都不给出生证,这不是前门有狼后门有虎,叫老百姓如何是好呢
武汉东湖渔场450亩要被填掉做什么欢乐谷
背后是华侨城
网上说水很深
因为武汉的网民觉得东湖被填是不能接受的
但现在连长江日报的网站都禁止讨论这个话题了
也要填海造大项目,都不准报道,讨论,网上议论一律删除。这个背景我清楚,不说也罢,你也猜得到。
至少现在的氛围下,没房子想找本地女孩子结婚还是很困难的。
回忙总:
在高房价上,北京有政府、央企总部、外资撑着,上海有央企总部、外资撑着,你觉得深圳也有支撑吗?深圳高房价泡沫能挤掉多少?
深圳除本地农民、本地官员、本地经商者外,深圳其他户籍人口收入不高(基层公务员月薪7K),但是深圳有临近香港和本地成功商人、来深创业成功者、外资商人(这里也许是中国隐形富豪最集中的地区,因为有太多根本不在国内销售产品的大型企业),房价也是起起伏伏(08年曾跌了20%-30%),去年深圳涨了75%,现在价格微涨但是成交量大量萎缩,比08年最疯狂时房价顶峰更高,你觉得深圳今年下半年房价会跌吗?
市场定位和目标客户,京沪明显是没把普通百姓当成目标客户。深圳我的印象是高不成低不就,有点把香港人当目标客户嫌疑(至少几年前万科的市场定位如此),但是香港随着经济空心化,是支撑不了这种定位的,香港会迅速内地化,而超级富豪不会在深圳置业,因为附加值不大。炒家可能对深圳市场空间已经有到顶的判断。由于目前大量炒家存货并未出清,短期内拉高出货是有可能的,所以价格涨跌应该不会太大,但是空间都有限:大跌银行会出来阻止甚至拉抬,大涨没有太多资金支持。
我是无所谓,不得已的男同胞们多的是啊。
要不结婚前住集体宿舍,要不结婚后等排队分房。反正你没得选择,操心也没用。不过就这样,我的同学,同事与北京姑娘结婚的极少,(数学所有一例,系统所没有,大约3%)大多还是选择外地的。
也是为了拉高出货吗?那样似乎应该造舆论啊,呵呵,估计我猜错了。
我有一个同村的大哥,比忙总年龄略小,因为下手早,在北京四环内已经有三处房产了。
只要能够保证温饱即可,有精力时间干点有价值事情。
如今这丈母娘钢需,越是大城市的越厉害,小地方的倒还就不是问题了
删的不是很全,搜了一下,网上新闻报道还有,不过讨论可能确实没了。
追求的是动态优势,有自己的曲线在里面
看了这么久,头一次发帖,看着北京房价一天个样,现在真是心慌啊。以前不确定是不是在北京发展,对房子需求不大,现在已经确定,留在北京对家庭父母才是最优选择,行业比较特殊。错过了这么多次,真是一点经济头脑都没有,最害怕现在不买以后更买不起了,能给个意见吗。非常感谢。
也不是为普通老百姓准备的,但是总会有波动的。世界上没有不散的宴席,没有不死的人。
不过老兄,东京市区房子600万,郊区300万。北京四环内500万,125平方米,郊区200万。东京的家伙是年青时候不能置业,要等到年纪大了点,30多岁。东京去年人均收入36万5,北京有没有6万5?日本人都想去东京,中国人都想去北京?不对,还有上海,杭州等地。 去年,中日国民总值差不多。只能得出一个结论,泡沫飞上天?等外资解放军是不可能的。
就不杀了,主动得很,哪有什么灰飞烟灭的可能。
如何判断拉高出货的情况?看拍下地王的开发商的楼盘销售情况? 可是不是有些是新杀入地产的央企吗?难道他们的协同作战配合得这么好?
另外, 这种出货会持续大概多长时间?一个月?半年?是不是要等他们出货完毕才会有真正有效的地产调控出现?
圈地,等待时机出货。现在是地方政府不愿意房地产被调控。
中国还没有到变的临界点,但是到这个点也就是10年内的事,用不了20年。可惜这10年的形式对中国会极其艰难。可能每一步都是无可承受的重。
人类6000年以来发展历史说明了一个根本,什么科技啊,宗教啊,人文啊都是皮毛和表面,核心的根本就是对能量的开发和利用,掌握了这个的民族一定是世界霸主。
中国近代的黑暗100年实际上是对3000年来封建形式下的能量利用方式的终结。美国近代的百年称霸实际上就是新能量利用方式的胜利。美国人牢牢的把握了这一点。
什么金融战争啦,科技竞争了、商业竞争啦,都不过是为了争夺能源开发和能量利用的枝节所在。日本是个很好例子,想不明白的同学可以想想为什么日本是必须依附大国?核心原因就是掌握世界的能量利用形式已经自然而然的淘汰了日本这种size的国家。
目前的美国始终是最接近全面控制世界的国家,如果再考虑911的必然性,美国的上层精英实在是魔神一样的存在。中国的上层精英可以说是同美国上层是一个层次上,策略上还要高一点点。现在就看最近3年内了。
重工业和农业不行了,搞血汗工厂;血汗不行了,搞山寨工厂;山寨工厂不行了,可能才会设法升级。不到万不得已,不会挪动利益分配椅子。
但是我没看懂那些地王们的利益交换模式。
下次再来,可能不但合作方式会变化,连团伙成员都会变化。所以没有固定的利益交换模式。最早仅仅是借名,现在已经发展到交叉掩护。
现在关于房市的技术分析太多,有从宏观经济入手的,有从政治层面分析的,倒是很少看到从国人心理、价值观念的角度去分析的。为什么丈母娘一定要房子?为什么那么多年轻人觉得没房子就不能结婚?其实这个社会心理的形成很有趣。
中的不断进步。我自己的体会是20多岁和40多岁在能力,人品,眼光,胸怀上那可是差得不是一点半点。选女婿应该选是潜力股而不是套现。
毕竟地王的标是它投的,那些钱当然可以先从银行圈,但是最终也要它自己承担利息和本金的,这与负责人的业绩恐怕有矛盾。
哄抬市价,拉高出货而已。
啥样的年轻人可以算做潜力股?
不然没有成功的机会,那种口若悬河,信口胡吹的没有机会,因为一旦被人看穿会死得很惨,而且一定会被人看穿;其次是心理素质好,坚韧不拔,稳定深沉,吃苦耐劳,投机取巧的人,过于敏感的人,患得患失的人都很难成功;三是有理想,有目标,有上进心,那种终日无所事事,游手好闲,好吃懒做的不会成功;第四是受过很好教育,爱学习,不断进步,那种不读书不看报的混混没机会;第五是家庭负担不重,不然会急功近利,病急乱投医。。。。。。我认为以上可称为潜力股。先写这些,其他等想起再补充。
还是摆在那里的物质和资产立竿见影:)
套在无指望的未来上。实际上现在套现的都是父母一辈子的积蓄,父母一辈子的愿望和对未来的怨言。何苦自讨苦吃?
我发现我bf几乎具有所有的特性,而我则具有很多的不利条件。
哎,看来我找了潜力股,而没有把自己变成潜力股。
努力靠拢,互相包容。实际上好的夫妻不但气质相近,连面貌都会相近(我自己就是例子)。
可惜的是,选房子和富二代的丈母娘更多。忙总之所以这么看,估计一部分也是因为没有女儿吧。
所以我刚刚和不被家人认可的bf隐婚了,选择双方谁都不告诉,只是跟几个好友讲了。不要结婚照不要仪式(至少是暂时)啥的,估计在别人眼里也是半个疯子了吧。
的例子实在太多了,至多送几颗糖给同学同事而已。很多人直到生孩子才去买双人床(单人床是政府配置的)。实际上生活是自己的事情,与他人无关。没有自信或自寻烦恼的人才在乎别人评价。
群众的眼光有时候不是那么雪亮的。
我要把这段背下来,以此为据找男朋友。。。
放跑了黑马王子。所以要以自己的第一感觉来判断,这个不会骗你。
http://cpc.people.com.cn/GB/64093/64094/11370461.html
温家宝:再回兴义忆耀邦
前些天,我到贵州黔西南察看旱情。走在这片土地上,望着这里的山山水水,我情不自禁地想起24年前随耀邦同志在这里考察调研的情形,尤其是他在兴义派我夜访农户的往事。每念及此,眼前便不断浮现出耀邦同志诚挚坦荡、平易近人的音容笑貌,胸中那积蓄多年的怀念之情如潮水般起伏涌动,久久难以平复。
1986年年初,耀邦同志决定利用春节前后半个月时间,率领由中央机关27个部门的30名干部组成的考察访问组,前往贵州、云南、广西的一些贫困地区调研,看望慰问各族干部群众。耀邦同志想以此举做表率,推动中央机关干部深入基层,加强调查研究,密切联系群众。
当时,我刚调任中央办公厅副主任不久,耀邦同志让我具体负责组织这次考察访问工作。2月4日上午,耀邦同志带领考察访问组全体成员从北京出发,前往贵州安顺。由于安顺大雾,飞机临时改降贵阳。当天下午,耀邦同志又换乘面包车奔波4个多小时赶到安顺。晚饭后,耀邦同志召开会议,把考察访问组人员分成三路,分头前往云南文山、广西河池和贵州毕节地区。
第二天清晨,耀邦同志带着我和中央办公厅几位同事从安顺出发,乘坐面包车,沿着曲折的山路在黔、滇、桂交界处的崇山峻岭中穿行。耀邦同志尽管已年过七旬,但每天都争分夺秒地工作。他边走边调研,甚至把吃饭的时间都用上,每天很晚休息。离开安顺后的几天里,耀邦同志先后听取贵州镇宁、关岭、晴隆、普安、盘县和云南富源、师宗、罗平县的汇报,沿途不断与各族群众交流,了解他们的生产生活情况。他还在罗平县长底乡与苗族、布依族、彝族、汉族群众跳起《民族大团结》舞。2月7日傍晚,耀邦同志风尘仆仆赶到黔西南州首府兴义市,入住在州府低矮破旧的招待所。
时已立春,兴义早晚的天气仍然阴冷潮湿。由于没有暖气,房间里冷冰冰的。我们临时找来3个小暖风机放在耀邦同志的房间,室温也只有摄氏12度左右。经过几天马不停蹄地奔波调研,耀邦同志显得有些疲惫。我劝他晚上好好休息一下,但他仍坚持当晚和黔西南州各族干部群众代表见面。
晚饭前,耀邦同志把我叫去:“家宝,给你一个任务,等一会带上几个同志到城外的村子里走走,做些调查研究。记住,不要和地方打招呼。”
到中央办公厅工作之前,我就听说耀邦同志下乡时,经常临时改变行程,与群众直接交流,了解基层真实情况。用他常说的话就是,“看看你们没有准备的地方”。所以,当耀邦同志给我布置这个任务时,我心里明白:他是想尽可能地多了解基层的真实情况。
天黑后,我带着中央办公厅的几位同志悄悄离开招待所向郊外走去。那时,兴义城区只有一条叫盘江路的大路。路旁的房子比较低矮,路灯昏暗,街道冷清。我们沿着盘江路向东走了10多分钟就到了郊外。这里到处是农田,四周一片漆黑,分不清东南西北。看见不远处,影影绰绰有几处灯光,我们便深一脚浅一脚摸了过去。到近处一看,果然是个小村子。进村后,我们访问了几户农家。黑灯瞎火的夜晚,纯朴的村民们见到几个外地人感到有些意外,但当知道我们来意后,很热情地招呼我们。
晚上十点多,我们赶回招待所。我走进耀邦同志的房间,只见他坐在一把竹椅上正在等我。我向他一五一十地汇报了走访农户时了解到的有关情况。耀邦同志认真地听着,还不时问上几句。他对我说,领导干部一定要亲自下基层调查研究,体察群众疾苦,倾听群众呼声,掌握第一手材料。对担负领导工作的人来说,最大的危险就是脱离实际。多年来,耀邦同志这几句语重心长的话经常在我耳旁回响。
2月8日是农历大年三十。耀邦同志一大早来到黔西南民族师范专科学校,向各族教师拜年并和他们座谈。接着,他又兴致勃勃地赶到布依族山寨乌拉村看望农民,并到布依族农民黄维刚家做客。黄维刚按照布依族接待贵客的习俗,把一个炖熟的鸡头夹放在耀邦同志的碗里。就这样,耀邦同志和黄维刚全家有说有笑地吃了顿团圆年饭。
随后,耀邦同志又乘汽车沿山路行驶一百多公里,赶到黔桂交界处的天生桥水电站工地,向春节期间坚持施工的建设者们致以节日的问候。当晚,耀邦同志在武警水电建设部队招待所一间简陋的平房中住下。不久,他开始发烧,体温升到38.7度。事实上,从午后开始,耀邦同志就感到身体不适。不过,他依旧情绪饱满地参加各项活动。
除夕之夜,辞旧迎新的鞭炮在四周响个不停,但大家没有心思过年。我和耀邦同志身边的工作人员一直守候着他。2月9日,初一早晨,耀邦同志的体温达到39度。这里远离昆明、贵阳、南宁等大城市,附近又没有医院,大家都很着急。好在经过随行医生的治疗,耀邦同志到晚上开始退烧,大家的心才放了下来。
2月10日上午,身体稍稍恢复的耀邦同志不顾大家的劝阻,坚持前往广西百色。经过320多公里的山路颠簸,耀邦同志于晚上6点多到了百色。在百色期间,耀邦同志带着我们参观了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旧址,并与百色地区8个县的县委书记座谈。2月11日晚,我们赶到南宁。随后两天,耀邦同志在南宁进行短暂的休整。我根据耀邦同志的要求,又带着几个同志到南宁市郊区就农业生产、水牛养殖、农产品市场等问题进行调研。每次回到住地,他总是等着听我的汇报。14日和15日,耀邦同志经钦州前往北海市,先后考察了北海港和防城港的港口建设。2月16日,耀邦同志又折回南宁,与三路考察访问组人员会合。接着,他用两天半的时间听取了考察访问组和云南、广西、贵州的汇报。
2月19日下午,耀邦同志根据自己 13天沿途调查的思考并结合有关汇报,在干部大会上作了即席讲话。他特别强调,中央和省级领导干部要经常到群众中去,到基层去,进行调查研究,考察访问,密切上级与下级、领导机关同广大人民群众之间的联系。这样,不仅可以形成一种好的风气,产生巨大的精神力量,更重要的是有助于实现正确的领导,减少领导工作的失误,提高干部的素质,促进干部特别是年轻干部健康成长。
1986年2月20日下午,耀邦同志率领考察访问组回到北京,结束了历时半个多月的西南贫困地区之行……
时光飞逝。耀邦同志当年带领我们在西南考察时的情形历历在目,仿佛就在昨天。今年4月3日,当我再次来到兴义市时,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原先低矮落后的小城已发展成为一个高楼林立的现代化城市,兴义城区现在的面积比1986年拓展了4倍多,城区人口增长近3倍。
睹物思人,触景生情。耀邦同志派我夜访的情景又在眼前,一股旧地重寻的念头十分强烈。当天晚饭后,我悄悄带了几个随行的同志离开驻地,想去寻找那个多年前夜访过的村庄。灯火辉煌的盘江路上,商铺林立,十分热闹。原先那个村庄早已不在,取而代之的是一幢幢拔地而起的高楼。我坚持要再夜访一个村庄,仍然只带随行的几个工作人员来到郊外。在远处几片灯光引领下,我们走进永兴村,敲开农户雷朝志的家门,和他及他的邻居们聊了起来……
耀邦同志离开我们21年了。如今,可以告慰耀邦同志的是,他一直牵挂的我国西南贫困地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竭尽毕生精力为之奋斗的国家正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阔步前行。
1985年10月,我调到中央办公厅工作后,曾在耀邦同志身边工作近两年。我亲身感受着耀邦同志密切联系群众、关心群众疾苦的优良作风和大公无私、光明磊落的高尚品德,亲眼目睹他为了党的事业和人民的利益,夜以继日地全身心投入工作中的忘我情景。当年他的谆谆教诲我铭记在心,他的言传身教使我不敢稍有懈怠。他的行事风格对我后来的工作、学习和生活都带来很大的影响。1987年1月,耀邦同志不再担任中央主要领导职务后,我经常到他家中去看望。1989年 4月8日上午,耀邦同志发病抢救时,我一直守护在他身边。4月15日,他猝然去世后,我第一时间赶到医院。1990年12月5日,我送他的骨灰盒到江西共青城安葬。耀邦同志去世后,我每年春节都到他家中看望,总是深情地望着他家客厅悬挂的耀邦同志画像。他远望的目光,坚毅的神情总是给我力量,给我激励,使我更加勤奋工作,为人民服务。
再回兴义,抚今追昔,追忆耀邦。我写下这篇文章,以寄托我对他深深的怀念。
挺在意诸如 一见钟情。。。怦然心动。。
慢慢的 却发现这种心动 带有许多臆想的成分。。。
可能会把自己喜欢的那种类型寄托在某个人的身上。。。
表面上看 日久生情和一见钟情好像是相对的 。。。
但是长久相处的过程中 却又会有心动的感觉 真的挺奇怪的
许多人来讲是永远不可能得到的。
我们的文化实在太实用主义了,太现实了,中国人在现实面向前是不可能有什么理想的,包括我自己。
在宏观上,我们这一代是有理想的,是希望国家尽快从草鞋换成跑鞋的,所以我们在努力工作,甚至超负荷工作,并没有想从中得到什么例外的经济报酬(例如在1995年,我管理上百亿人民币资产的企业,每月工资不过6000元人民币,并且再无任何补贴和奖金。以后虽然逐年增加一点,但是绝对无法跟外资企业或民营企业相比),而且也没有因为报酬想跳槽到外资或民营企业去(曾经有的企业开出的报酬是我当时实际报酬的10倍还多,并且有期权),不过就是觉得自己在做有意义的事情。并且这种人不少。
--http://www.ccthere.com/article/2765652
个人感觉,有理想的人还是有的,中国的进步和这些人有很大关系。要能真的做到心行一如,知行合一,那是很难的,但是总有希望。
行动指南,这是上一段的理想这个词的意思:就是我们在思想上没有上帝,没有限制。
下面一段说的是我们对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的关系的看法。还是更看重国家利益,没有小肚鸡肠鼠目寸光到只打自己的小算盘,这是下一段理想主义的意思。
这是在不同情境下说的,理想这个词的含义在不同情境下不同。不过确实应该找个不同词来区分。
而超级富豪不会在深圳置业,因为附加值不大
,社交区和娱乐区吗?如果有一定是变态的富豪。富豪有富豪的圈子:面子。
感觉会形成这么的圈子的
都不会有,同样香港的要素深圳也不会有。不是硬件问题,是文化和品牌问题。底特律绝对成不了时尚之都。
专制/政国家的统治者无例外地一代弱(不是弱智的弱)于一代,怎么期望李能解决朱、温都没能解决的问题呢?
海口什么的不能再填了,对生态影响会很大的。
国家海洋局和地方政府管海洋使用规划的,就是群垃圾。
1、几个核心问题没有讨论:例如金融安全问题(目前的地方融资平台导致风险);养老金体系入不敷出问题;能源安全问题;财政赤字问题;外汇资产风险问题等等。不知是没考虑成熟,还是没有办法。但这几个问题是绕不过去的坎。
养老金问题:要保持物质生产能力的旺盛,剩下的就是如何分配了,包括在在职和退休之间的分配。如果技术进步能保证物质生产的旺盛的话,退休人员的实际收入(不是货币的名义收入)是能够调整保证的。有问题的可能在服务上。毕竟服务需要人,在职的少了,服务的价格必然上涨。要保证服务的低价,要么放开生育,多养孩子,要么就得输入劳动力了。不过,提高服务的效率或许能解决部分问题。比如:养老院多些自动化设施,服务机构多些有效的组织(如规模效应),一名服务人员负责的对象能增加些。
金融安全、能源安全、外汇资产风险问题: 都主要是MD问题。
财政赤字问题主要是转型费用问题,关键也在于产业结构调整。
对于是基于市场优先理论,所以可能国进民退政策会反转,做大国家队政策会被放弃。, “国进民进”比较好,只是进的领域不同。。。
把握节奏的执行和落实很重要,还需要打心中有意的太极,意念坚定有力,却徐缓不急躁。。。
了,今年是王八拳开打年。
统计局总统计师证实已启用新CPI权重方案
2011-02-14 17:54:20 来源: 网易财经 跟贴 96 条 手机看股票 网易财经2月14日讯 国家统计局总统计师鲜祖德证实,年初起确实按照惯例启用了新CPI权重方案,新方案更客观。
针对市场关于新权重方案将拉低CPI的传言,他表示,并不会存在这种情况。
据新华社的报道,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盛来运介绍,2011年起我国将采用新的CPI权重。2011年CPI编制的新权重方案中,居住类,医疗保健类,娱乐教育文化类价格权重将上升,食品类权重将下降。
规则。。。
这纯属掩耳盗铃的行为。
说到王八拳,我这正在推行针对某一部分人的养老计划,从此次计划的出台到现今的执行,和以往有极大不同。
这次通过电视,老人子女,上门串访做工作,不明身份的正反双方大小字报,其推行力度绝大与以往,几乎上升到了政治高度。甚至当遇到某些人缴不起时(没有足够钱),基层组织甚至出钱借给当事人,也要完成任务。
个人拿大头,一次性付清,且七老八十的也要争取。
有个2012的目标,难道开始做总结了吗?
的,必须完成多少。
东北一些玉米加工企业已经被要求停产或限产,饲料企业除外,一石几鸟。
心都在抓紧。
理想,但成本又上涨,化肥企业开工率似乎不高吧?
忙总你觉得湖北宜化怎样? 这几年扩张的厉害,去年还成功实现了管理层MBO,为何它能成功MBO呢?
化肥企业的销售情况能说明哪些问题?
在哪能看到?
化肥库存量和销量说明今年的春播准备情况,在往年现在各级代理商已经开始准备春播销售,而今年还没有明显趋势。春播是一年粮食产量的指标因素。粮食如果预期不好,通胀预期就要上浮,王八拳就得加大力度,后面连锁反应就是必然的:水涨船高,泥沙淤积,就算以后水退去了,也不可能再是原来的河床了----经济结构和价格体系都会变化。
其实上面一段话是感觉以往在处理企业遗留问题时,经常采取挤牙膏+拖 的方式来处理某些具体问题,待一代人自然凋零后问题自然解决。而这次明显带有指标性的解决方式,是以往所未见的。
此次的前期宣传到后期预案准备充足,某些方面势必突破以往解决问题的极限。
就像挤牙膏,以前是某一时段内单向,现在和以后则会出现双方互挤的现象。
感觉是在国家大方向的目标下,基层得到了处理某些牵扯稳定问题的尚方宝剑(或者是默许)。此种处理问题的思路,近20年历史上曾几度出现过。今后是否会籍此为范本拓展到医疗保险,住房,工资改革等领域,而一般来说,此种问题都会几经反复。
预祝忙总仲秋快乐,多发几个做菜心得,我已经偷师做了水煮肉片,虽样子难看,但入口尚可。
粮大大少于寅吃,这是最大的问题。我们60后,70后进入养老期后,目前的养老体系是养不活的。
今年春播不及时,是因为种粮不赚钱吗,还是因为干旱?按说国家粮食工作抓的也很紧啊,南方雨水还是挺多的。。
甚至有的地方连口粮都不种了,农民买粮食吃。北方不太了解。
前几年就听亲戚讲,很多地不种了,荒着。
今年过年回老家,看到以前农民在山丘上开荒的地长满了荒草。山上的植被反而比前些年好很多。
不过,一些适宜耕种的土地也是荒着,年轻的劳力都出去了,农民种够自己吃的就行了。
这是江南,雨水充沛的地方啊。想想北方那些干涸的土地,家乡这些土地荒着真是可惜。种粮收益不大又太辛苦,或许只有增加补贴才能提高农民耕种的积极性?
不知道我们的张居正在何处?
2010年春节,我回了湖南中部地区的农村老家,我老家是典型的江南丘陵地带,全是水平高度500米以下的小山和一两平方公里的小盆地。
尽管国家种粮补贴是实打实的给了农民,每家一个政府发的小存折,按照分地面积实打实的发钱,但我发现大部分良田都没有种粮食了,也就是小盆地中央灌溉条件极好(不需用抽水机,直接用河流自然流水可以灌溉)的良田都没有种水稻,也没种其他作物,就是长草。靠住房边的稻田才种点自家吃的蔬菜,也是稀稀拉拉,说明没有用心种植了。
原来蔬菜和旱粮(红薯、玉米、小麦、马铃薯等,一般用来做家养猪的饲料)都是种在山上的旱地里,现在绝大部分全变成草长半人高的草地了,说明荒了好多年了。原来需要引水灌溉的山上稻田基本上也荒芜了。山上的树木倒是多了,很少有人去偷砍偷伐了(无他,每天花每人管吃管喝工资100块以上的工钱雇工去砍树还不如买木料呢),山上的野生动物也多啦,很多绝迹多年的野生动物又出现了。
不过奇怪的是,山上植被多多了,河流里的水量却比以前少多了,原来可以划小船的河流现在只有中间一点像小溪的水流,很多小河小溪冬天干涸了,前些年山上没啥树等植被时小溪小河倒是有水的。此外,农村基本没企业,各种河流却全是污水,也许全是生活污水吧。
村村通工程搞得不错,新修的水泥村级路甚至通往了山区的山顶小村,因为小公共和村里的摩托出租(甚至还有汽车出租,当然是没出租牌照的)很多,很少有人走山路了,山路基本上因为没人走全被灌木和草封死啦。
绝大多数青年劳动力都在外地务工或者经商,壮年劳动力也只有少量留在本地务工或者经商兼带着做点农活,村级小学已经缩减到原来四分之一大小(原因是缺乏生源,不是因为失学,而是没那么多孩子留在村里了)。
农村的大部分居民是买粮和买蔬菜、买肉类吃,每个村基本上都有一个像城里一样的小菜市场,每天可以去买粮、菜和日用品。
靠近路边(从村级路到国道)的稻田,很多用来盖农民自住的新楼房,尤其是是处于村级路交叉路口的稻田,全用来盖楼了,远离县城的村级路交叉路口地价大约是4万一亩,150平米地基的三层小楼大约造价20多万(不含地价),四层小楼造价大约30多万(不含地价)。
另外,我看到县城当时的商品房大约是1200元一平米,2011年春节据说已经涨到了3000元一平米。当时地级市是2500-3000一平米,目前据说是6000左右一平米。
(PS:深圳的民工荒今年可能真会出现了,今年初八至今深圳可见到的民工好像比往年同期少了60%以上,很多中小企业都因为大量缺人没能初八或者初十开工。)
真的来了。如果今年老天爷再不开眼,明年才是大问题。1972年国际粮食歉收,导致多少大事情发生?
行政性调配力量不能控制价格的时候,就是飙涨的开始。萨苏几年前有一篇关于解决猪肉涨价的帖子。我倒要看看粮食涨上4块后怎么处理,怎么潇洒得起来。
国际市场抢购导致的全球动荡。真的不乐观。
最近也挺关心粮食,不过从来没从化肥这个角度去了解粮食问题。不知忙总具体看的哪个?google了一下,化肥网真不少,而且产销数据都是收费的,只能看看评论。
我父亲是个中医,特别喜欢看线装书。有回一家人出去旅游,父亲从家里的一套《四部丛刊》中抽出这本《管子》带着在路上看。不曾想,上了火车发现这本书落在了候车室……结果自然是没有找到,于是一整套书就缺了这一本。
效率高,后遗症也多,也就慢慢放弃了。
感觉儒家的东西多为空对空,应用性比较差呢。
想想也是,赏也有高到给不了的,罚也有鞭长莫及的时候,还是让人自己管着自己最有用啊
公正中和,不偏不倚;聪察强毅。这是修身;然后齐家,然后可做事情。
人家信任你,放心你,尊重你,是你能够做事情的唯一机会,也是你能带领大家如臂使指的唯一可能。
其实《大学》和《中庸》已经讲得很透彻了。
温家宝现在正在给老朱补尾巴,手忙脚乱,但是商鞅的尾巴是谁给补上的?历史课本(我的主要来源。。。)商鞅死了以后没有人亡政息,秦朝一直在继续商鞅的政策啊
不会就是因为没人补尾巴,所以才秦朝统一以后不久就挂了吧?
军事手段统一和治理的大国。
秦国那么多代领导人没有一个是个善茬,看家风也不像是能培养出扶苏这种忠厚爱人的人的环境。搞不好是始皇帝想搞政改搞转型,坏事他自己做尽让子孙去守成,没想到被赵高给害了。
我觉着秦朝主要还是死在志向太高远。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使命感太强,老想把孙子的孙子的难题都解决了,最后导致投资过热把自己搞死了。他要不是搞郡县制剽悍地把所有痛苦都自己扛,他的前途会很美好。想想俄罗斯能靠军事手段从一个公国发展成控制这么大片土地的国家,如果秦朝能有节制一些未必就不可以。
汉武帝理解了,所以儒家才算真正登上政治舞台。
您别这么说呀!您就不想想主意,卖卖力气,别叫大家作亡国奴?
其实目前农村情况比20年前好,稳定得多。但是与整体比,有差距。上面的判断是农村问题天塌不下来。
杀钩弋夫人这种事情,没有胆略是做不出来的
福特给人5美元是个创举,但同时他也让与马车有关的业者彻底完蛋,那些人可能连5美分都没有了。
收入分配的调整是肯定要搞的,但让人人收入5美元,都买的起福特车只是口号,能量守恒的道理决定了逻辑上不可能出现福特自己的利润可以支撑起那些支撑自己利润的消费。
终究,只能给一些人加工资或者说先给一批人加工资,而给他们的目的是带动新一轮洗牌,剥夺那些赶不上趟的人,领工资的权力。
跟不上时代就是别人的盘中餐,这就是现实的残酷。我们最终都是下一代的盘中餐。
只要能保证对社会对组织对他人有利用价值,都能产生正回馈,就不会被淘汰。
或者善于设置篱笆和障碍,让外界淘汰自己付出的成本,高于所能带来的收益,也能避免被淘汰——比如现在欧洲人就是这样。
了吃财政饭的癞皮狗式的国有企业的活路,逼迫他们提高效率;但是现在的高度垄断模式和股份模式又把我们这种东西消灭了。社会进步就是消灭老一代的心血。所以我们发明一个模式,就是为了下一代来消灭的,这样社会就进步了。
跟不上时代就是别人的盘中餐,这就是现实的残酷。我们最终都是下一代的盘中餐。
花你的胸怀!
作为一个主动让自己成为下一代华裔移民“盘中餐”的老“打工仔”,我们的心是相通的。
如果不识时务,就是不知趣了。我们可能比年轻人有经验,但是更保守,创新动力不足,体能不足,而很多东西是需要勇气才能完成的。我们还恋栈不去,就是不知趣,就是当绊脚石了。就从正面作用变成负面作用了。其实扬长避短,进行经验指导或咨询才是最佳的资源配置方法。效率才最高,才不会年轻人看你不顺眼,你看年轻人不对头。
衡阳和郴州地区,打工、撂荒
政权瓦解了。
国内有人做这些事情的话,应该打压一下。
忙总您看下届谁像居正那,据传闻推断克强不太像。
我也认同人品好最重要 但是男女之间 很可能最重要的是价值观一致吧 这样才能相处愉快
的愿望,不然就是磨砖成镜了。
价值观不可能是相同的,如果以这个标准,可能只能失望。但是相处久了就可能一致。
那个手段如果推广开来 全国都是一片血
看到忙总的评价开心的嘞,不过感觉自己再心里素质(遇事紧张),人情练达,交际口才方面还有欠缺,再者就是技术知识型的内功还不够。多多努力,我会成功的!!
我家是湖南北部的一个产粮县的。
清明节回家的时候才知道,县里面今年明确要求,水田只允许种水稻,而且,只允许种双季,连一季都不允许了。之前改成藕田了的都要改回来。另外,严格禁止将湖田改成鱼塘或者鳝鱼塘。甚至严格到了我家里本来计划在水田里面弄一块菜地出来,不到2分田的一块面积,本来连防鸡的篱笆都装好了,村里都要求我家把篱笆拆了,说是县里面有蹲点的盯着。
我听我父母说这事的时候,感觉是,恐怖——如果不是粮食缺口很严重,只怕不会严格到这个份上。然后想,亡羊补牢,不知道晚不晚。不知道其他的粮食产区是不是也能控制这么好。
谁讨论就让谁喝茶,网站拔插头,绝不姑息,也没有道理可讲。
所以我也顺便建议大家最近不要涉及这些内容,监控实在太严,这是涉及政权基础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