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2-03 22:20:27
天下文章一大抄,就看你敢抄不敢抄。这个定律用在网络时代肯定是最合适不过的了。上个星期突发奇想,上网搜出"云海玉弓缘"又看了一遍。遗憾的是整部书缺了不少页,我不甘心这种缺憾美,上网再搜,连搜了几十个,缺页竟然全都一样!该死的网络抄手,真是不用心!
上次看"云海"还是小学时候的事了,那个时候武侠刚刚进入大陆,热的烫手。我看的第一部武侠是"七剑下天山",头一天去书店问是2元(西翠路口东北角的晓筱书店,一对残疾夫妇开的,20多年过去了,前几年路过竟然还在。现在不知如何了,愿这对不向命运低头的夫妇好运),第二天几个小孩凑了2元去买书,谁知道告诉我们涨价到2.2元了。那时候的武侠不按照定价卖,都要加价。可怜我们几个小孩还不懂事就体会了供求关系对价格影响的深刻道理。正在我们急得要哭鼻子的时候,突然发现柜台下面地上竟然有2毛钱!如果我当时相信上帝,肯定会变成坚定的神的子民;可惜我当时是少先队员,相信共产主义……不管怎样,七剑给我留下了美好的回忆。说来也奇怪,最早进入大陆的武侠基本都是梁羽生的天下,后来才听说了金庸以及全庸等等。那时候的盗版制作还是蛮精心的,初中的时候看了一部射雕前传,包装精美,印刷考究,隐约记得写的还可以。直到后来天底下的人都知道"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全庸们才金盆洗手,改名古龙,再战江湖。谁让古龙写的书那么多那么乱呢。人家梁羽生的作品人物、时代都连着,想插一部进去都没缝儿;金庸有个防盗版的对联……后来武侠还没过气,流行音乐又来了。我们这个时代的人真是幸运,打一开始就站在齐秦罗大佑崔健这样的高度上,以至于后来的明星基本都看不上眼。但是不幸的是冒名顶替的人很多。那时候买了不少伪齐秦王杰的带子,模仿的让人听不出来。有个唱京戏的屠洪刚,那时候就出过仿齐秦的带子,间奏的时间不好掌握,竟然还打着拍子数1,2,3,4;被灵敏的麦克风记录了下来……看来叫板的习惯不好改啊。还有个伪王杰,竟然连歌词都换了版本,害的我唱了很久伪歌词,还以为是正版。好在后来有了双卡录音机,那些有关系能出国的人带回来绝对正版,再被人翻成儿子版流传出去,轮到我这里基本都是孙子版,重孙子版了,不过好歹也是真的。有时候为了抢时间,中午还要大老远的赶回家,翻录完了下午上课前给人家送回去。哪里像现在啊,网络上随便就能找到一堆mp3,而且数字化了,copy多少遍都没问题。Mp3 player小的跟手指头那么大,随便就能揣兜里,走哪都能听。现在还可以用手机外放,到哪儿都像个小喇叭一样叽里呱啦,宛然就是20年前穿着喇叭裤,拎着四喇叭,留着长头发,带着有商标的蛤蟆镜的不良青年。
大讲最近看的武侠小说(好像是温瑞安的),吴先生立即从随身挎包掏出一本,说:你说的是不是这个版本?一桌人皆倾倒。实际上华罗庚先生也极喜欢看武侠小说,当年梁羽生每出新书,必定送一本。后来华先生去世后,这些书一部分捐献给数学所图书馆,放在藏书楼一个很隐蔽角落,不幸在1983年秋天被本人发现,经常躲在此处席地而坐观看,经常被图书馆的阿姨、老师夸奖,这小子真是用功,一上班就来,下班才走,风雨无阻。大约看了一个多月,从此再也不看。
我看的第一部武侠小说,鉴于我父亲当时在数学所工作,极度怀疑出处和你看到的那批一样……当时很惊讶,还有这么好看的书啊,后来被爸爸妈妈没收了,到了大学才看第二遍。确切说,上了大学之后,我把所有同龄人都应该看过的武侠小说+红白机游戏都彻底的完了一遍。
包括吴文俊先生也是这样迷上的(他的夫人是图书馆馆长),最早好像还是他的儿子吴天娇告诉我们说图书馆有武侠小说的,然后大家就去到处挖掘,终于发现。当时在这两个所里是看武侠蔚然成风。对,有萍踪侠影、云海玉弓缘、冰山天女传、七剑下天山等等,非常之多,我估计有上百册。
看武侠书的历程,前后超过了15年,浪费生命啊!
当年,同学3人去租书。我从下册开始看,看完后换着看中册,最后看上册。书倒着读,也挺有意思的。
古龙的书不能倒着读,读完了结局,种种峰会路转的情节就没法看了。
温瑞安的书大部分和古龙有点像,但萧秋水那个系列写的引人入胜。
金庸的书值得从头到尾一气呵成的看完。记得鹿鼎记就是小学5年级花了整一天的时间,一边大笑一边看完的。
梁羽生的大作,看得不多,七剑下天山系列很好。但如果先看过前面金,古,温的书之后,梁先生的大部分作品就似乎不那么吸引人了。
后期的黄易大侠,写的书结合历史的部分也满不错。
现在网络武侠盛行,不乏优秀的写手和大作,却再也找不到当年看武侠的心境了。
的机会,可以完全放松的机会,可以完全没有功利的机会,来审视我们自己的道德感、价值观和幻想能力。看武侠很少有人不想象自己是其中某一个人物,或者获得奇遇,获得经过苦行,或者经过遗传,获得一种与众不同的能力,在虚拟的世界中实现自己的价值、梦想。最妙的是武侠中的女子都是冰雪聪明且气质若兰,沉鱼落雁而又雍容华贵。可是我们在生活中看到的全部是二律背反。
好多年前去南开,葛墨林教授说了个故事
原来一帮留学生在美国时候,听说杨振宁(还是李政道)有一套金庸,有个人跑去借,杨说别的书都能借,这套金庸不借,说你们这帮人我还不清楚,借了就不还了。
写得太差还是见多识广了。好像90后也不怎么看。
义薄云天情深似海,可是我们在生活中看到的全部是二律背反~~~~~~~~~~~~
就不存在的动物。现在还有人在幻想,非什么什么不娶,非什么什么不嫁。问题是什么什么它就只是什么什么而已。
武侠中那些流光溢彩的人物的背面是现实中人所无法忍受的痛楚和坚守。十几年或几十年的等待,家庭民族之间的血海深仇,别离、伤残、死亡、杀戮...........或许不是那样的人物不存在,只是没有什么人愿意去付出代价寻找或成就:
“For the best is only bought at the cost of great pain。”
的事情就是有一个相知相爱的人携手相伴,相依为命。
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可那毕竟只是在别人的书中。人生的书还是要自己写吧
实则可遇不可求:想这时空淼茫,千千万万人,得遇一相知已是不易,何况能够相爱?相爱亦难,更兼能够携手?一时携手已算幸事,更兼能够相依为命?这四个“相”字,每成就一字或都要五百年的苦修。到最后真正识得人生素颜不过平淡从容,大抵是曾至水穷处,会得云起时了。
想来杨过苦等16年跃下悬崖得见小龙女之后也一定会说,最幸福的人生就是平淡从容,如果一切可以从来,他愿意只和小龙女在古墓中携手相伴,相依为命。
价值观要掺和。
当年我在家反思,居然开电梯的阿姨都会问:你怎么不去上班呀,这么年轻的就游手好闲。
自己选择平淡而不是心惊肉跳的生活,就有儒家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出来干扰:你就这么甘心一事无成?
至于价值观就更麻烦:衣锦还乡和光宗耀祖是我们这一代的座右铭,要想对抗,先过心理障碍这道坎。
其实人一入红尘就深似海,后悔已是百年身。能从里面出来,真正认识生活的本来面目,真的要脱好几层皮。
“许多人过着平静而绝望的生活,而所谓的放弃,正是肯定的绝望。”
我想我目前还勉强算得上“少男少女”的年纪,关心的也是“嫁什么什么”这样的话题。但就像mang总说的,什么什么也许根本不存在。
我常常在想,现实中我们在某个群体的位置构成了现实的“我”,我们的思考、愿望、幻想……这些东西是否也是“我”的一部分?如果是,那么我们在面临人生抉择的时候,这个部分的因素应该占多少比重?怎样才能在尊重现实的前提下保有一些憧憬,而不是“守株待兔”或“刻舟求剑”?
都没有。我自己是直觉+莽撞+激情+幻想走过来的,实际回首一看,觉得似乎也是最优路线,但是这种选择不具有重复实验的可能,所以你自己认为是最优就是最优,自己认为不好就是不好。外人没法判断。一切随缘,一切率性吧,太多的世俗计算反而会有更多遗憾。人生以无遗憾为最高境界。
天天唠叨着让我赶紧回去工作。耗了两个月,结果只能还是回来边工作边反思,结果同事又不理解了:我们一个个忙的热火朝天,你一个人瞎琢磨什么呢?
吐舌头,你小子游手好闲,晃来晃去,还评头论足,真不像话,你不能干点事情,我看见你就气不打一处来。实际上也没人让他累得像条狗,都是自找的。人是群居动物,都要求别人生活模式与自己一样,一旦发现一个与众不同的,不是疯子就是傻子,要不就是革命党。
B型血的人吧,浪漫的游牧民族
后天的,再说人的血型也可以改变。我想我是干活很认真,不干活比较懒。
回家一个月,翻了一遍中学时代淘的一些小说。其中重读有新意的是吴越《括苍山恩仇记》,王宗汉《马贼的妻子》。
说到武侠的祸害,《马贼的妻子》中主人公的悲剧可算一例。中国自古以来就不缺乏行侠仗义快意恩仇的民间思想。如果说金古小说还可以消磨时间,那么现在泛滥的网络文学简直在谋杀时间。
建国后还是有很大一批好的小说作品,比如我上面提到的两部。尽管用阶级斗争学说做主线有简单化脸谱化的缺点,但“文艺为谁服务”是每一个严肃的作者必须考虑的问题。
我见过一些作家,他们在年轻的时候都想写出《战争与和平》或《追忆似水年华》之类的传世之作,没有成功我个人觉得是我们的教育制度和文化环境有问题:浅薄和浮躁。
趁机给忙总拜个年,新年快乐,万事如意!
(把全身血都换一遍)你可以上网搜索一下具体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