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1-24 07:59:52
中国最近几年经济发展迅猛,以前还在意的英国法国意大利等国如今早已不在话下,这几年主要是跟德国较劲。本来是经济较量,最后惹得默克尔连藏独疆独分子都请去做客,可见德国上下面对中国经济赶超德国态势的焦虑。跟跑多年,最近的官方数字显示2009年中国出口额终于超过德国跃居世界第一,GDP总量当然不可能第一,但也早已超过德国。
现在西方国家对中国制造并不陌生,而德国对中国制造尤其敏感,因为不同于美国制造业的衰落日久,德国一直重视制造业,是一个制造业大国。“德国制造”一直是世界市场上“质量和信誉”的代名词,其机械制造业、化工、电器、光学等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这次经济危机让美国的西方国家的经济遭受沉重打击,因为人力成本高工会权力大等原因缺乏竞争力的制造业更是雪上加霜,逼的布什和奥巴马不得不暂时实行美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出钱救大公司,美国通用汽车公司的缩写GM因而被讥为从General Motors 变成 Government Motors 。德国制造业也受到冲击,但情况好得多。德国《焦点》周刊去年曾有文章指出,中国机械制造业销售额全球第一,并不说明中国机械出口的地位。德国机械产品出口仍将是世界第一。在机械制造业的31个部门中,德国有17个占据全球领先地位,例如机械搬运、电力传输设备和印刷技术等。而中国只有纺织机械等若干部门有竞争力。中国在高端制造业方面与德国的差距是巨大的,比如中国50%以上的高端机械产品仍需进口。德国《法兰克福汇报》也认为,德国与中国的机械制造业并不在同一竞争平台上。客观的说,这些德国媒体固然有一些酸葡萄心理,但说的基本还算公允,中国制造与德国制造还存在巨大的差距,德国老爷车不是那么容易超越的。
面对国家经济危机以及中国制造的压力,德国早已确立了“绿色制造”、“信息技术”和“极端制造”等三大发展目标,而中国制造还在一拥而上,埋头制造。中国制造的高铁技术设备已经出口海外,但磁悬浮还在用着德国制造。望着越来越步履蹒跚但依然坚定地跑在前面的德国老爷车的背影,我们要认真思索。
目前我们制造业(不是实验室)在精细化工,精密机械和精密仪器上与德国鬼子差距巨大,尤其体现在工艺和材料上。例如传感器,精密陶瓷,材料表面热处理等等。在装备制造上,精密模具,量具,刀具差距巨大。此外一些重要的核心产品我们无法大规模高质量生产,例如数控机床的伺服系统,大功率柴油机的高压共轨系统都必须进口。实际就是德国在二次大战就开始使用的电喷发动机目前我们也没有核心技术,仍然是进口组装模式。而且上述技术在10年内不可能缩短差距。化工领域的核心技术掌握要好一点,但是精细化工仍然缺少许多核心技术。所以目前不能说赶上,只能说缩小一点点差距。就是英国,他们的发动机技术我们目前仍然是馋涎欲滴的。想搞RR公司的技术已经处心积虑10几年了,还是没得手。
好像说这次吉利是100%股权收购,包括多款满足欧6欧7排放的先进发动机,还有正在研发的新能源发动机技术。如果是这样,吉利就赚大发了。
不知德国对瑞典有多大的影响力。感觉吉利这边把福特基本搞定。这是奇怪福特花40多亿买的,卖出不到18亿,不知打得什么算盘。
再加上欧洲内部的复杂格局,真的没有人说得清楚结果如何。例如tcl当年收购施耐德,都以为会有点核心技术,结果就是一堆破烂。根据双方协议,只收购施耐德的生产设备、研发力量、销售渠道、存货及多个品牌,其中包括"SCHNEIDER"("施耐德")及"DUAL"("杜阿尔")。同时协议租用位于Tuerkheim2.4万平方米的生产设施。
打一个比方,日本,日本战后技术落后于欧洲北美也是比较多,但是他们一下子就赶上去,并且在很多领域中实行了超越
比方说数控机床的数控系统,发那科一家的市场份额就达到了世界的百分之50
我说的体制主要是说工业法律制度以及企业制度
从法律制度的角度上来看,德国等国家对违约责任的惩罚很严厉,导致德国的各级制造商都不得不小心翼翼,如果你的质量出了太多的问题,人家可能根据法律来实施高额索赔---我知道兄弟船厂就有一家被高额索赔了,那是没有吃过他们的苦头
从企业制度的角度来看,德国等等国家在上个世纪世纪初,就实现了垄断,依靠大型垄断企业的强大的研发实力来推动技术进步,避免了规模过小的企业彼此之间进行剧烈的恶性竞争(这充分体现在中国的家电产业中,实际上是中国由自由竞争朝向垄断的发展阶段的一个体现)
如果不用垄断这个不太好听的名词,可以说中国目前缺乏产业集中度,产业协同,这是中国这个目前陷于市场崇拜教的包围中最需要的东西
先发的国家都知道垄断的重要性,所以他们想方设法的来破坏其他国家的垄断,好用自己的垄断集团来打击对方的分散的企业群
民营企业基本走的是山寨路线,而且为降低成本(这是他们最主要的竞争优势),偷工减料,想控制技术核心或主导技术潮流不太指望得上,这点大家都心知肚明。国企实际由于体制问题,资源高度分散,例如一个发动机,有多少单位在搞,其实很多都是重复劳动。兵器、航空、船舶都在搞高压共轨发动机,都在搞燃汽轮机。这种资源浪费才是真正的问题。目前体制根本做不到。这是悲哀的地方。我们实际N多技术就差一张纸捅破就全面突破,但是国内各单位间还互相封锁,生怕被占便宜。只能花大价钱出去买技术,其实相关技术国内早就突破了。(不过国内的确不保护知识产权,专业知识偷窃情况得不到遏制也是原因)法律都有,就是没人执行:人情大于王法。这是文化弊病还是体制弊病我也不知道。
惭愧惭愧……
订购一批国产数控机床,结果所有数控系统,伺服系统等等核心部件都是进口的(实际上占总价的60、70%左右)。
吉利10年前造出来的车什么样子,发动机,变速箱什么的那个能造?现在如果你去开开吉利现在的EC718, 就会感叹这进步的速度。EC718绕桩成绩仅次于宝马330和萨博的一款车,底盘调教这种技术活吉利居然能干的这么好,超过了国内所有合资厂的现成的车。
如果你看10年前的吉利手工敲出来的车的破烂样子,你能相信他几年后就能自己造发动机,变速箱吗?
什么是核心技术,我们干不了的就是核心技术,干的了的就不是核心技术。70年前洋火(火柴)对我们来说就是核心技术,我们造不了。而2000年的时候,预警机对我们来说是决定核心技术,结果被米帝和以色列卡了脖子,结果没出10年, 阅兵的时候我们自己大预在前边领头了。
发动机对我们是核心技术不假,一方面这东西需要积累。另一方面,也和被体制内的一群人的水平有关系。国家当初投入巨资搞变速箱工程,最后不了了之,结果反而吉利没几年搞出来了。是吉利比国家计划的资源多还是人厉害? 都不是,徐斌宽还是徐斌宽(国家变速箱计划负责人,项目失败后去了吉利带头搞变速箱),只是领导不同了。李书福没那么多钱,但确可以让徐斌宽放手去干,自己去试,去实践。而不是今天去争论这个可能性大不大,明天要耐得住寂寞20年(好像5年前一气老总原话,意思是中国汽车要自主,还要20年以后)。
实际上,很多东西,无非就是一层窗户纸,捅破了就掌握了,桶不破就是核心技术。再复杂的系统,比如航空发动机,也必然是由无数层这样的窗户纸组成的,要一层一层的捅破。一个有激情,干劲十足,百折不挠的团队,从最简单最低级的窗户纸开始捅,不一定太长时间,就能捅的接近最高端,最核心的窗户纸。但前提,要自己捅,无论捅错多少次。
最后举个小例子来反对忙总,防弹衣也可以说是高科技,核心技术吧。 实际上我们国内没怎么报道,几年前英国一支部队在巴士拉遭伏击,多人阵亡。结果一个穿了宁波一家民营企业生产的防弹衣的哥们身中10枪而毫发无损。他的很多穿着荷兰产,美国产的战友确都去了天堂。当时英国国内也是一个大风波,很多军属不惜重金来买宁波这家民营厂的防弹衣(貌似价格不低)。生产防弹衣的纤维也是国内产的,这东西原先好像只有荷兰和美国能搞,绝不可能转让技术的。结果国内的民营小厂居然打进了这个市场,而且还在实战中经受了检验。
如果防弹衣上了国家计划,还真未必这么快就能搞出来。主管领导可能主观的就认为,这东西我们差距至少10年,要多少年以后才能接近人家美国,荷兰。
资格都没有。我的知识基本来自办公会交流,当然可能道听途说,错误百出。我们许多核心技术的确很多就差一张窗户纸,一旦突破将会全面升级产业。例如子午线轮胎生产技术和工艺在90年代初的时候,非常艰难,连意大利皮涅利这种二流货色都能用配方拿我们一把。大研究院投入巨大,也没起色,还是几个小年轻(与我年龄相当)突破了。所以体制问题使我们的技术突破成为瓶颈:都热衷于写论文,出国考察,找组织部勾兑,没人愿意呆在实验室或车间埋头苦干。实际就算你埋头苦干也得不到承认。因为目前所有奖励或升职升级都有所谓硬指标,所以只能让大家投机取巧。这就是我认为技术突破很困难的主要原因。例如汽轮发动机,某所快到突破了,沈阳某所想摘桃子,通过公关,让某领导一张纸条,就让这个项目后期研究转移到沈阳某所,结果这个所当然要留一手,不全部移交,结果10年过去,沈阳这帮笨蛋仍然无法突破。这就是悲剧。这个所重新另起炉灶,又搞一款,据说已经突破。浪费整整10年时间,可悲。我不看好目前体制对技术突破的支持。
很多事后看是一层窗户纸的事先看来可能是一堵墙。其实差距越大追赶起来有时反而容易。因为成功失败的路都很清楚。最后一步差距的时候技术路线也能并不明确,特别是没有一定基础理论支持时。这时就难免犯错误。但现在很多时候师负不起这个代价的。一段时间出不了成果后果很严重。所以大家也不傻,很多项目除了发论文,没有任何实际意义。
的,但说90%是臆造出来的可能不算冤枉。为什么会是这个结果?都是糊弄,都是用纸人纸马来建立军队,并且梦想能够打胜仗。全国其他单位情况类似。制度是一方面,投机取巧心理是一方面。
这厢给您拜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