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索引页

【原创】从食客的意境推广到我对人生的根本问题的看法

wxmang

2010-01-21 18:34:03



本来是讨论吃,结果大量的回复涉及到了人生的根本问题,我说说我的回答。

1、真我是什么?从何处来?到何处去?

2、宇宙或世界是什么?从何处来?到何处去?

(这两个问题是哲学的核心问题。我是在科大选修《西方哲学史》时,从康德那里知道的,基本包括人生观和宇宙观的核心问题。但是康德没有说清楚,后来看休谟和斯宾诺莎也没有说清楚。再后后来看海德格尔、雅斯贝斯和萨特,也没有弄清楚。再后来看儒释道等文献,慢慢有所体会。尤其是禅宗说的最简洁明了。

当时我认为,人类知识的边界是无限的,所以除了有限,我们不会知道其他。由于人类有限的生命力,人类一旦灭亡,所有知识便将不复存在。所以从逻辑上讲,没有永恒无限的知识。

我们面对的也许是永恒和无限,但我们注定不会真正从逻辑上理解他。永恒和无限是我们的上帝(神学家认为),彼岸(海德格尔认为),道(道家认为),大一(佛家认为)和绝对真理(康德和黑格尔认为)。。。。。。,这就是人类,会反思自己在无限永恒中。

西方文明的本质,一是理性,也即思辨和实证。思辨意味着逻辑化、程序化、标准化、科学化(古希腊文明)。而实证意味着存在就是合理的,表明可重复核可证伪才是实在的。

二是平等,也即民主和自由。民主意味着在上帝面前人人平等,无人比别人更伟大。自由意味着除了上帝,人不需要被任何奴役。

西方哲学认为人类就三个问题:人是什么;为什么要做人;如何做人。本质对应中国哲学的三个问题:如何超越(信仰和修养);如何审美;如何共处(道德、伦理和礼法)。

例如超越的概念可以描述成:明明德(来自《大学》),本体(康德),绝对存在(黑格尔),良知(王阳明),自由意志(尼采),心性(朱熹),涅槃(佛教),得道(道家),真人(道家),无限永恒等等。)

快乐时的我不是真我,悲伤时的我不是真我;年轻时的我不是真我,年老时的我不是真我。哪个是我的究竟,哪个是真如?只有自性是真我,是永恒不变,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真我。

(这一段是我回答什么是真我的体会。前面说明从逻辑上我们无法认识无限永恒,就只能从非逻辑上----直觉上来感受。真我是本质,不会随时间空间变化而变化。那么上述描述的就不是真我:因为随时间,年轻会变老,年老会死亡;谁空间,快乐会变不快乐,悲伤会变不悲伤。所以真我不在表象中。)

春天不是真世界,冬天不是真世界,我心悲所见不是真世界,色受想行识所反映世界不是究竟、真如,只有自性才是真世界,才是永恒、无限、绝对的真世界。

(这一段是我对真世界的体会。道理与真我一样)

任何相对,变化的相均是虚幻,因变前变后那个是怎无从判断,若一个是真,另一个为何不是,只有均虚幻。

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这一段是《金刚经》的精华。见离相寂灭分第十四)

真我是绝对的,中性的,与相无关。

但万相中真我必蕴。找到真我,但不会迷失于万相中,无常中,有限中,挣扎在变幻无穷的虚幻中,受贪、嗔、愚、痴的折磨,受生、老、病、死、爱、恨、怨的左右,自由而又平静。

无相、无念、无住是开悟的结果,也是入门。谨守不欺人、不自欺、不妄想、思无邪,便可找到入门的契机。因能谨守,便不会有挣扎,上无愧于天,下无怍于人,行事无不搛于心。便可以不动于心,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找到虚静空灵,不偏不倚,不执不滞,和谐中正的境界。这可能正是入手之处。

(这一段是我读《坛经》的体会,如何开悟,如何保持不自欺,不欺人,如何进入虚静空灵境界的方法。)

春在那里,在在枝头里,在芳草里,但却找不到,只在人的心里。无处不在,无时不在。

该吃饭就吃饭,该睡觉就睡觉,不牵任何一丝其他想法。不沁不染,纯洁空灵。世界上有几人是该吃饭时只吃饭而不思虑千般万件闲事,该睡觉而不做梦。有几个人是怀不贪,不嗔,不愚,不痴之心去吃饭,睡觉有几人是无相,无念,无住。

所以,只要该干什么便只干什么,而无染无执其他任何外相,便是物我两忘,于相而离相,于念而离念,不染不执了。

无念为宗:目的

无相为体:表现形式

无住为本:基础入手处,不执,不染

善护念:不欺人,亦不自欺,不妄想,思无邪

(这是我对禅宗修炼的理解。)


通宝推:一无所之,积吉,游识猷,山远空寒,jcdh836,钓者任公子,唵啊吽,无事忙,

48 条留言

物格修齐
2010-01-21 18:46:38
远无忙总的博览,亦不深思,但这篇似还没有找到真我

真我好像有自己的真我,还有普遍,抽象的真我。这是个理论和亲历,亲证的关系。自己的真我也许容易找到,但这个真我就是真我吗?也许这个要和世界的本质是一脉相承的。


实际我的感受我觉得用语言无法描述,因为本身就没有因果关系

就像一句话:你已经进来了,或你已经进去了,或你已经在此了。或者按《心经》说法,你的心我已经替你安了。都没有逻辑性,自己体会到了,就体会到了。就像我喝水,别人是很难看出来谁是不是甜的,水是不是冰水。只能自己知道。这就是人类精神的奇妙之处。没有两个人看到的同一个世界是同一个世界。


2010-01-21 18:51:20 回复
燕庐敕
2010-01-21 18:49:15
师兄这个读书倒真的是从厚到薄的典范了

呼唤衲子师弟,淡淡微风,雪太傅等一干对佛学有研究者和应。


我到不是研究佛学,而是对只要探讨人生根本问题的书

一概当成原材物料,加以消化,对我来说,《金刚经》,《心经》,《道德经》,《中庸》,《纯粹理性批判》,《判断理性批判》,《新约全书》等等都是一个东西:为我解惑人生是什么?生命价值是什么?为什么活着?


2010-01-21 18:58:07 回复
青石崖下
2010-01-21 20:04:51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这句话觉得很好,不时浮现。浮现自性。貌似忙总那三个瞬间就是禅宗的顿悟。


我很小的时候,(应该在5岁左右),我一个亲戚去世,

我与母亲去参加葬礼,我就问:人死后是什么感觉?什么都没有了。什么都没有是什么?不知道。

从此很长一段时间我都经常一个人发呆,一直在想什么都没有是什么?长大后,经常想的又是人活着是什么感觉?什么都有是什么?只有当物我两忘的一瞬间,才会知道有和无实际都是有,都是时间的存在方式(实在无法用语言描述出来)


2010-01-21 20:10:31 回复
淡淡微风
2010-01-21 20:49:33
呵呵然也,本来就是一类:)

都是对生命的根本加以研究。

所谓佛学,只是个名词,后人加的而已。

所谓的“佛”,面对的是什么问题?回答的又是什么?

忙总是有慧根的人啊。


其实这种内容根本不适合写成文字,因为实在写不出背后的感觉

所以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写出来就是以指代月了。


2010-01-21 21:15:37 回复
快乐是什么
2010-01-21 22:06:50
还需要修炼

大师兄的悟性和思考都很厉害,我要学习。不过看您的经历,似乎也还没超脱啊。

师兄的话把我的ID也解释了:快乐其实就是认识到本我。能做到物我两忘,自然是大快乐,就是可以拈花而笑的境界。如果做到能随欲而安也可以小快乐,一杯茶,一枝烟,一壶酒,甚至傻傻地发呆,都可以安详的快乐着。就是伤心、痛苦、暴怒也没什么,存在就是快乐。


吃饭睡觉是道,经世济民也是道,无相才能不着相。滚滚红尘

与我何干。我是我。关键是本心如何,见地如何。虚静空灵之人就算在烟花柳巷也无一丝波澜,在纸醉灯迷之间仍然一心澄明。不刻意,不做作,无相,无念,无住。


2010-01-22 00:05:05 回复
快乐是什么
2010-01-22 00:13:50
所谓大道隐于市啊

看来师兄是禅宗多一些,儒家不会说滚滚红尘与己无关,一般道家不会经世济民。要能做到

在烟花柳巷也无一丝波澜,在纸醉灯迷之间仍然一心澄明。

仰慕敬佩中。


中国传统知识分子都喜欢禅宗,原因一是其理论最系统

容易与内圣外王的传统结合起来;二是最容易上手、入门;三是最具有诗意,最有审美价值;四是文献最多,容易进修。


2010-01-22 00:23:15 回复
月色溶溶
2010-01-22 04:46:39
非常哲学。

就如宇宙,所谓的“奇点”之前,究竟是什么?是什么包围这那个“奇点”,这些,其实还是以地球“人”的概念,以“时空”的观念在思考问题,而那时候,其实根本就没有什么“人”,也没有人的思维,所以不要看宇宙浩瀚千百亿年,既然没有“人”,那也只是一瞬间而已。。。

人死后是什么?什么都没有是什么?也许就是个人回归“奇点”之前吧,我们以“人”的观念去思考,对“悟”了的,一偈即了然,对有“人”的执念的,那真是死也不明白了。。。


实际从人类来讲生死概念容易定义,从个体体验来讲

生死玄关可是很不容易堪破的,它基本不是个逻辑概念,一下就可以进去。我碰到过生死一线时,一刹那什么声音都听不见了,只有透明的世界在面前,直到转危为安,才又听到喧嚣的尘世。


2010-01-22 05:13:13 回复
月色溶溶
2010-01-22 05:27:56
这种体验。。。真不是每个人会有的。。。

透明的。。。天堂。。。


跟个人性格和神经类型有关系。当时是飞机起落架放不下来

有的人惊喊呐叫,有的人顿足捶胸,有的人满地打滚,有的人痛哭流涕,有的人长吁短叹,也有人默默无语,我可能属于比较内省的神经类型,顿时觉得一片安静,一片空灵。其实生死往往只是一线之间,生或死对当事人的心灵感受来讲,那个更有意义谁也没结论。我们看到的都是外人的感受。


2010-01-22 17:54:29 回复
金门桥
2010-01-22 13:31:53
禅宗不是循序渐进的东西,他讲究慧根,讲究明心见性

讲究当下悟入。我觉得看《坛经》入门比较好,我就是看《坛经》才感兴趣的,后来看了《碧岩录》,《五灯会元》等等。


2010-01-22 18:22:27 回复
篷舟
2010-01-23 21:09:08
一向景仰忙总,不过这次...

有点不同意见。

要说真我,快乐的我是真我,悲伤的我也是真我,年轻气盛的我是真我,年老恬淡的我也是真我。 我对于我即是真我。人生是河,真我是舟,非要找一个永恒不变的绝对真我,接近于刻舟求剑,好像已经背离禅宗不执着的本意。

要说真世界,本不存在。存在的是一个世界,只是有了人,才有了求“真”的需要。 因此“真”是人的判断,因人而改变。 人只需要满足于现世局部有效的“真”即可,执着求一个绝对的真世界,恐怕是夸父追日。


suqier
2010-01-23 23:28:09
禅宗<经>有很多么?

除了<坛经><金刚经><心经>外还有哪些是禅宗主修的经文?那一堆的<传灯录>不算,<菜根谭>之类的也不算.

我一直很怀疑从迦叶到达摩之间的传承.禅宗究竟是印度传来,还是达摩所创?达摩到慧能之间是不是有一个本土化的过程?或者是发展成熟的过程?

少林寺的传承断掉过,所以今天的少林寺都是铜钱味.南少林和闽南佛学院似乎还不错,但是我分不清禅宗五家的区别.


禅宗是中国本土士大夫融和道家,儒家和佛教的精神自创

的,其实你看朱熹就深受禅宗影响,陆九渊等人,王阳明等人简直就是禅宗高人了。(朱熹可以参看《朱子大传》束景南福建教育出版社)《坛经》我认为是文化水平不高的人记录的一些传道过程,本身哲学意味不浓,带有中国传统的老百姓部分迷信特点。禅宗理论上讲得比较好的一是《中国佛教哲学讲义》方立天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二是《禅宗思想渊源》,《禅宗哲学象征》和《禅宗诗歌境界》吴言生中华书局,此外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也有涉及。可能不必对学理分得太清楚,直接悟入更重要。


2010-01-23 23:42:27 回复
江天无尘
2010-01-23 23:42:27
朱熹就算了-- 系统屏蔽 --
老兄厉害,朱熹的理论反正我是一头雾水。不知对《近思录》

如何看,我觉得还不错。有点入门书的感觉。


2010-01-24 06:41:37 回复
一军
2010-01-24 05:48:49
现代作者禅宗学理讲述得最好的是徐梵澄的《陆王学述》

借忙总帖子的人气,郑重推荐一下。


篷舟
2010-01-24 06:39:52
也对

我看邓公的“不争论”,倒有几分禅意呢。


因为内心体验很难用语言描述,只要写出来就落下乘

而且也根本写不出来。如人饮水,冷暖自知。这个玩意可能是人类的最终感受了。


2010-01-24 06:43:32 回复
富柜
2010-01-25 17:12:39
这个题目,太大太复杂了。

人生每个阶段,对这些问题都会有不同的认识。



最后于2010-01-27 05:10:49改,共1次;
这是一个人人能讲,人人必讲,但又没有一个人讲完

另外一个就可以听明白他在讲什么的题目,极端适合忽悠,把人搞得云山雾罩。


2010-01-25 18:03:38 回复
一军
2010-01-26 05:28:45
我曾在西西河介绍过

该书作者徐梵澄先生,或可供参考。


朴石
2010-01-26 12:29:14
河里能见此类话题,难得

河里能见此类话题,难得!

想跟着说点什么,怕又是妄谈,还是再放放吧。

感觉核心问题楼主都点到了,但似乎还缺层纸没捅破,

也许就是“我”和“空”(或“无”)吧。

也许用“不二”两字能更接近些。


虚静空灵这个境界,无法语言描述,每多说一点,反而

好像又给本真蒙上一层纸,看得更不清楚。犹如指月的手动作越大,看到明月的机会越小,看到手指的机会越大。在其他技术领域某人如果说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我会说是胡说八道,是你自己本来就是蒙查查。但是在精神领域的确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如果能够说清楚,我会说这人一定是轮子大王。


2010-01-26 17:12:35 回复
一军
2010-01-27 04:38:38
我那些玩意简陋得很

纯粹只是个人的一点笔记,以及几个好友的交流,其他都谈不上。


aasszz
2010-02-03 04:29:08
我的一点看法,第一次回忙总的文

忙总说"只有当物我两忘的一瞬间,才会知道有和无实际都是有,都是时间的存在方式"

我的个人经历是"当物我两忘的一瞬间,才会知道有和无实际都是无(或者非有),时间和存在只是人意识的产物"

推敲一下文字:有和无如果是对立的,必须默认排中律,使用"非有"可能更贴切


我想我们描述的是一个东西:就是虚静空灵的境界。

既然可以描述,或者说我们试图描述,那就是预先假定它的存在,既然是存在,从逻辑来讲,就是有(我理解:有=存在)。


2010-02-03 04:42:58 回复
aasszz
2010-02-03 16:57:53
再回忙总,并附自己大学的故事

忙总,关于您说到的虚静空灵的境界,我还想表述一下我的体会:

在这种境界下,无主体/客体之分,亦无表现两者之间关系的谓词.个人表达思想时需要的最简单的一般语法结构--主谓宾--都没有办法使用.

附:看到忙总说的故事,我也想说一个我自己的故事:

我本科学的是理论数学,大二忽然想到一个问题:如果人类不存在,我所学的数学理论存在吗? 我自己得到的答案是否定的,这让二十岁的我郁闷了很久.


对的,在那个境界里,实际是没有自我,也没有他的,没有

时间,也没有空间。无论用任何语言都无法描述。说是无也可以。但是从逻辑上来说,无本身说出来就是存在的概念,就是有了。我想我主要还是经常需要平静自己,反思自己,所以才愿意进入这种境界。仅仅是修身养气的手段。


2010-02-03 18:17:03 回复
aasszz
2010-02-04 17:11:04
我是觉的那种境界里,人能够快速休息

从那个境界退出后,可以发现之前思考中的一些错误假设,或者说是一些自己都不知道的偏见.

忙总经历丰富,谈这种境界让我这样的晚辈得到一些指点.谢谢.


其实,即使不能进入入定状态,每天如果能够静心

内省,也是非常好的修养,静下心来,很容易发现自己的偏激、恐惧、一厢情愿、放肆、无知、愚蠢等等,这时自己可以作为一个客观的旁观者,梳理自己的思想,释放自己的心理包袱,减轻自己的压力,这样不但可以修养自己的心灵,也会改变自己的气质。我有幸见过几个大师,那真是如沐春风,心平气和,心旷神怡。


2010-02-05 05:21:37 回复
万兹
2010-02-09 06:46:26
忙总一些观点是错误的

  我这种乌鸦嘴要在现实生活中早就被人打死了。幸好现在是网络时代,忙总就算想追杀我也要费点劲。FF

  其实总体上我是佩服和尊敬忙总的。

  忙总的如下观点是错误的。

  1. “西方文明的本质,一是理性,二是平等”

  这只是表面而已。实际上,西方文明的本质,一是欲望冲动强,二是奴性强。如果进一步归纳,就是执着于“有”。表现在外物上,就是对所谓“客观”规律和“实在”执着追求,给人造成“实证”的印象,并形成科学理论和形式逻辑体系。形式逻辑为什么叫“形式”逻辑,其实它某种程度上看就是一些表面化的东西,未必真正符合广泛的自然之道,只是在一定范围里实用性还比较强。中国传统的周易式辩证逻辑倒更符合宇宙运行规律。西方人对“实在”的执着追求的内在动力是欲望冲动强,靠这种冲动发展了科学并到处拓殖和扩张所谓的普世价值。这种扩张肯定是无法永续下去的,冲动受伤对自身损害也会比较大,所以西方文明的衰落是一种必然。西方人真的讲理吗?不,他们讲欲望,讲实力,讲尼采的权力意志。中国人才真正讲理。

  执着于“有”表现在人心,就是尽力去寻求一种外在的精神支柱,比如上帝,普世价值等。而上帝是可以由人来装扮的,所以西方人的英雄情节其实比中国人强。西方人想方设法都想找个人来崇拜。他们的平等自由只是一种口号,其实大众内心充斥着敬畏和奴性心理,所以再怎么喊平等自由也没有什么损害。中国人内心其实都是“帝王将相宁有种乎”,所以拼命讲规范。中国人才真正具有平等自由思想。

  从内心征服中国人的办法只有一个,就是讲理修德。外力征服只是一个辅助手段。

  从内心征服西方人的办法只有一个,就是展示权力意志。而不是哄他们。怀柔只是辅助手段。

  2. “禅宗目标是寻求真我和虚静空灵”

  实际上,真我和虚静空灵只是境界,不是禅。有那个境界当然也算是一件好事,但任何好或不好或玄妙的境界都不是禅。

  禅不可说的意思,不是说有一种神秘玄妙的虚静空灵的超出普通经验的境界不可描述(实际上那很可能只是自己表达能力不够而已),而是说任何经历的境界都不是禅,所以不可说。

  禅宗就算勉强说,也只是说平常心是道,而不说神秘经验是道。

  什么是平常心,当你对那些神秘经验不羡慕,对滚滚红尘不排斥也不贪求的时候,就差不多了。

  关于中西印文明对比以及禅,我从一个老师那里受益良多。他创立了一种易仁哲学



最后于2010-02-09 17:14:34改,共1次;
先简单回复一下,正在努力学习易仁哲学,等我有心得后

再来讨论。其实每人心中的境界都是不可说的,但是人人都想说,这是一种悖论。我看到的月亮不只是不是你看到的月亮,因为这无法证实。所以探讨精神问题远不如探讨技术问题轻松,因为那比较容易取得共同的定义,在一个公认的语言体系内讨论。精神问题却没有公认的平台,就像每个人对美、对秋天、对热的感受都不相同。所以我想先把你的理论体系理解后再来讨论,就不至于产生太多歧义,就可能容易得到一些共同看法。


2010-02-10 23:54:26 回复
九霄环佩
2010-02-15 22:18:53
个人的看法

这些东西很多人一谈起来就玄乎玄乎,其实有一个很实在的标准,能大致评判你是否“悟"了.

那就是对待死亡的态度。可以说没有不怕死的,绝大多数人选择不去想,不想就是回避这个问题。这是个办法,直到死的那一天那么就死掉好了,横竖一死,想不想也没有什么本质区别。

但是如果你偏偏要想呢?可能你会很害怕,这个就是没有开悟的。如果你能够深入地去想像死亡,而又不害怕,而是很平静,心态很祥和,而且不是偶然的一闪念,而是很牢固的感受,那么这样就可以说你开悟了。

信奉宗教是对大多数人来说一个比较简便的通道,虔诚地信奉宗教是能够达到那个境界的。但我感觉不信宗教应该也可以。我自己自然是还没有达到那个境界的,远远没有,但是我有一个观点,关于怎样才能达到那个境界的方法。

大家都说修行,怎样修行,我个人认为无论读经书还是哲学著作都只是次要方面,至多只能起到辅助作用,关键还在于在“行为“上修炼。修炼的本质是改变中枢神经系统(应该也包含身体的整个生理系统),你的主观观念的改变的原因主要由于是你的生理系统的改变。这事情没什么质疑的,修炼是可以的,但是基础是唯物主义。比如学习任何一种东西,光啃书本只是很小的一方面,你必须在实际当中去“实践”,你才能产生真正的属于你的认识。修炼、修道等等,也是如此,必须在行为当中取得成果。

所以我讲半天的意思还是“知行合一”。一般人说“知行合一“常常从其它的角度来讲的,似乎不大从”面对生死“的角度去看。但我觉得这个角度也是可以的。

至于什么是“行”,怎样去“行”,我讲不好,但我觉得人活一世,不必追求造福人类、报效国家这种宏伟志向(你有心自然不错,只是希望不志大才疏就好),而是人活一世,你得做些事情。最近还和抱朴仙人谈“做事“。我个人的看法是,事情是很广的概念,不是说工、农、政、经那才叫事情,其次,你做事情,不必想着“我这是为别人、为国家做的”,而是说,你做事情是为你自己做的,只是为你自己心安理得、平平静静的过完一生。

过完一生又如何?理论上说,没什么可怕的,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最后于2010-02-15 23:18:33改,共1次;
实际上我面对生死选择已经不是一次两次,每次都很平静

只是会问,难道今天一切就结束了而已,没有任何紧张或惶恐。我觉得面对生死一线时没有逻辑,一个人的本性是最能充分暴露的。许多所谓的大师和大师的高门弟子,在飞机要迫降时,照样屁滚尿流。别看平时一个个道貌岸然,高谈阔论。生死玄关是不容易堪破的,不是光说说就可以的,一定要真正的试一下才知道自己真的时候堪破了。

下面是我在西西河与别人讨论时的旧答复。

实际从人类来讲生死概念容易定义,从个体体验来讲 [ wxmang ] 于:2010-01-22 05:13:13

生死玄关可是很不容易堪破的,它基本不是个逻辑概念,一下就可以进去。我碰到过生死一线时,一刹那什么声音都听不见了,只有透明的世界在面前,直到转危为安,才又听到喧嚣的尘世。

跟个人性格和神经类型有关系。当时是飞机起落架放不下来 [ wxmang ] 于:2010-01-22 17:54:29

有的人惊喊呐叫,有的人顿足捶胸,有的人满地打滚,有的人痛哭流涕,有的人长吁短叹,也有人默默无语,我可能属于比较内省的神经类型,顿时觉得一片安静,一片空灵。其实生死往往只是一线之间,生或死对当事人的心灵感受来讲,那个更有意义谁也没结论。我们看到的都是外人的感受。

看了这帖,我的眼泪就下来了[ wxmang ] 于:2009-08-22 05:46:58因为有一年我大病(心脏方面),当时自我感觉不行了,但看到妻子的愁容,我当时唯一的决心就是一定要活下来,陪她走完一生,不然她在凄风冷雨中多么孤苦无依。那种面对死亡的辗转反侧和不想离开的心灵煎熬,真是生不如死。所幸在她的支持下,终于挺过来了。现在我们对名利、生死都看得很淡,只想珍惜当下每一天,保持生活的平和和安静,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其他就由他去了。


通宝推:风中笑,Levelworm,游识猷,
2010-02-16 00:30:24 回复
小波勒山
2010-02-16 04:51:17
谢宝

忙总的时空观真是发人深省


小波勒山
2010-02-16 04:51:24
赞一下忙总

大智大勇啊


实际上是当时觉得没有选择,你做什么都是听天由命

运气好就活下来,运气不好就算了。所以反正什么也做不了,也反而放松了,等待吧。只是问一个问题:结束就这么简单吗?


2010-02-16 04:56:38 回复
九霄环佩
2010-02-16 08:51:52
平安是福,平淡是真

生死之间,还是生才更有意义,现在也不要人去炸碉堡了。

忙总生了一场病,心态更平和了,是好事,这是高寿的心态。


其实人是需要环境来认识自己的。在中学,我们都是

上山下乡后备队,都是预备农民,所以谁也没把自己当回事,经常呼朋引类,招猫逗狗,甚至偶尔还打架斗殴,家长老师都没指望有什么出息。1978年可以高考了,一不小心考了全省前茅(我是高一参加的高考),加上好事者一吹嘘,自己就找不到北了。进了科大,老师又有意无意在培养或放纵我们的狂妄自大,到中科院,这是一个狂妄自大和目空一切的大本营。结果到我真正走上社会,才发现自己是个什么都不会的废柴,除了一张嘴。当时的痛苦那是用煎熬来形容一点都不过分,因为10几年建立的自信一夜间就崩溃了。但是也就明白人的价值是什么了。只好从最初级的东西开始向所有人学习,工人师傅,小会计,出纳大妈,一点一滴的积累,慢慢找到自己的位置,知道自己吃几碗干饭。实际我的体会是人并无本质区别,只是有的人学习意愿更强一点。

所以我认为一个人不能把自己太当回事,给自己加上什么光宗耀祖和衣锦荣归的枷锁,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做事,能做什么就做什么,知道什么就说什么。不要自我包装,自我催眠,自欺欺人。这样生活就轻松了,价值也就出来了。我是付了巨大的心理代价才明白这个道理。以前为了别人的一句夸奖,去做不是自己愿意的事情,包装自己,吹嘘自己,装腔作势(其实心虚得很),真是愚蠢之极。

现在有人说是绚烂归于平淡,其实不是,从来就没有什么绚烂,那都是幻影,是包装。真正的生活从来都是平淡的。


通宝推:势如虹,GWA,双虎,
2010-02-16 19:16:00 回复
游·鱼之乐
2010-02-16 17:37:19
个人觉得这里还有个“觉”、“悟”之分

对待死亡的态度只能说是“觉”了

我也经历过死亡,而且不只一次,但我只敢说我“觉”了,“悟”则不敢言。

“悟”是需要行为,需要时间,需要实践去“证”的,去超越自己,就像你这篇后半部分所说的那样

不过你的最后一句总结不好,哈哈,挑个小毛病。既然已经归结为行的问题了,就没有必要再去回到一般理论的说法了

新年第一帖,

虎虎生威啊



最后于2010-02-16 18:12:26改,共1次;
水风
2010-02-16 18:29:51
内无内容,多谢大家
最后于2010-02-25 19:50:06改,共1次;
我想禅宗本身是开放和包容的,允许个人不同的理解

和修行方法,也许随着每个人的进步,他的境界或观点都在变化。所以我觉得不必着相,也不必强求每人一致。子非我,焉知我所见。至于一定有什么固定的标准才是真理,这本身就违反禅宗的原则。无相,所以不能以我度人。所以我只是说我自己的感受。你也可以说你自己的感受。至于我是看见月亮还是手指,我自然知道,如果没有看见月亮,我自然还会努力,如果我看见了月亮,我自然不会垄断月亮不许别人看。我只说月亮真的很圆而已。精神世界本来没有绝对的对错,因为没有对错的标准,是见仁见智的事情。我们已经见到伊斯兰教和基督教因为观点不同导致的门户之见悲剧,不希望中国文化也有这种下场。各说各话吧,我们文化有这种包容性和胸怀。非白即黑不是中国文化的传统。


2010-02-16 19:39:00 回复
万兹
2010-02-16 20:16:37
花。但是,我的经历怎么刚好和你相反。

高中、大学及以上包括中科院,反正学习期间,我老是觉得自己这也不行那也不行,实际上学习成绩是名列前茅的,但感觉上就是觉得自己什么也不行,整天垂头丧气的。

到社会上去了以后,发现自己居然还是可以的嘛,比周围多数人要好一点。当然由于过去的惯性,一般表现得比较谦虚,不过心里确实不得不屈服于事实而产生一定优越感。

从我的经历看,我对于否定填鸭式教育等传统教育方式,强调所谓素质教育相当的不以为然。明明是自己本来就笨读死书,不从自己找原因还要怪老师教育方法有问题,那都是找借口而已。


可能我们走上社会的原因不同,我是被当成人才引进的

别人有非常高的期望:能够点石成金。结果是什么都不会,被事实鉴定为废柴。当然我不会去与别人比写文章,如果那样可能还是自信的。


2010-02-16 20:22:11 回复
九霄环佩
2010-02-16 20:37:15
你是说

“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这一句总结得不好?

这句话我自己觉得很有深度的。我在写这一句的时候,背后是一大段潜台词,都是我自己的感想。在网上不好讲得太深,否则人把你当神经病。


游·鱼之乐
2010-02-16 21:37:21
实际我是指的最后一段

我隐约能明白那“背后是一大段潜台词”的含义,

我自己也走过了一大段曲折的道路才若有所悟

过完一生又如何?实践上说,没什么可怕的,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理论上似乎是无法言传的,实践上放下就行

生生不息,是之为人也


万兹
2010-02-16 22:04:37
包容不等于可以自立规矩

  包容不等于可以自立规矩

  包容的意思是,可以有不同意见,不会因为不同意见就象基督教和伊斯兰教那样追杀异端。还是可以辩论的,可以讲道理的。双方虽然不一定能说服对方,但讲都还是可以讲的,反驳也是可以反驳的。

  禅宗的开悟有没有标准?

  若说没有标准,每个人都可以声称自己开悟了,都可以自立开悟的规矩,显然有问题。若说有标准,标准是什么?这个正面不太好讲,但反面讲不是什么,还是可以说的。

  你说的那个境界,的确是真正存在的,这个并不怀疑。但在平时显然并不处于这个境界中,这个境界也不能和平时的工作状态同时持续呈现,就是说不能兼容世俗状态,那么这个境界的包容性就不好,所以说它不是开悟。

  这种境界比较吸引人,虽然由于忙总本身素质比较好并没有太向往这种境界,但难免偶尔希冀一下,同时对于世俗的东西偶尔不满一下,这就是欣上厌下,这个显然就不是开悟。


同意,我认为禅宗开悟是有标准的,这个标准是由已经

开悟的大师们掌握的。我认为自己离开悟还相当的遥远,甚至还没有看见门墙。但这不妨碍我们去追求那个境界或那个目标。开悟的人开我们芸芸众生就像看一群在闭着眼睛晃悠的进行布朗运动的醉鬼,只是要想睁开这个眼睛,只有靠自己的努力,任何人都没有办法帮你。


2010-02-16 22:48:00 回复
九霄环佩
2010-02-16 22:31:39
我的意思是理论上好说,做起来难

凡事都这样,有一千种理论可以让人超越生死,可是真得了绝症,有几个不难受的呢?(除非活到一百多岁,太老,老得脑子迷迷糊糊的无所谓生死了。顺便说一下,真正的自然规律是这样,老得不能再老了,不知不觉中死掉,也就是说,所谓得道,其中一条大概就是能做到真正的老死吧)。

所以凡事都是嘴上好说,做到很难。


面对生死玄关,不同神经类型的人反映是不同的,就像

不同神经类型的人喝醉酒后的反应,神经比较敏感的会发酒疯,把平时的压抑发泄出来;神经比较迟钝的会晕乎乎的傻笑;神经比较脆弱的不是哭哭啼啼就是嘻嘻哈哈,神经比较强壮的一言不发睡觉。所以嘴上说什么并不重要,关键看真实表现。在那种极端情况下,人的一切自我控制和包装都去掉后,真实的自我就表现出来了。真的能够做到不动心的人很少甚至没有,但是能够比较理性对待的人还是很多。我的先生是胰腺癌,北京医院的医生明确告诉他:6个月。在去世前3个月我去看他时,还是非常平静,主要还是关心我下面该怎么走,不要急功近利,要坚定自己的人生目标,不要为世俗的舆论左右。给我同去的另外一位学生讲的是君子爱财取之以道。


2010-02-16 22:44:00 回复
投入
2010-02-16 22:51:30
成长的代价:

我是付了巨大的心理代价才明白这个道理。

忙总现在的状况,也是放弃了很多以前的既得利益吧。 呵呵


其实现在想来,放弃(有的是主动,有的是被迫,有的是

被剥夺,当时还颇为愤愤不平)的一些东西真的只是人生的包袱,例如一个头衔,一个级别,或者一个位置。但是一开始并不理解,只是按世俗的标准(或者说光宗耀祖和衣锦荣归的标准)去拼死拼活争取,想方设法去争夺,结果把生活就彻底搞成一场持续不断的战争,每天都在处心积虑的考虑更快更高更强(我33岁就算是进入高级管理层了),根本没有时间和机会来想想自己的人生目标。似乎这些东西就是目标。但是当这些东西真的得到然后又失去,才开始体会到是把过程当成目标了。人绝对不能为了得到外人的夸奖而活着。


2010-02-16 23:33:15 回复
投入
2010-02-16 22:58:18
老先生这是因材施教啊:

在去世前3个月我去看他时,还是非常平静,主要还是关心我下面该怎么走,不要急功近利,要坚定自己的人生目标,不要为世俗的舆论左右。给我同去的另外一位学生讲的是君子爱财取之以道。

最后的时刻,还关心自己的学生。 

节操、品德,深为感动。


我真正见到的人格上最高尚的人(也许是所有认识他的人的评价

所以我觉得特别幸运,不然自己身上的劣根性的东西永远也清除不掉,还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小人。现在不敢说一定是个君子,但是至少知道君子的标准,也知道随时检讨自己的行为是否卑劣,提醒自己身上的劣根性不要冒出来。实际上要求每一个人在功名利禄面前完全不动心是不可能的,但是有的人能够把持住自己的道德底线和良知,有的人就不顾一切了。


2010-02-16 23:24:07 回复
水风
2010-02-17 08:07:06
对于禅宗的理解

当然是因人而异。但不是每个都是对的。不要看到禅宗的形式各异,就认为禅宗是开放的。如果禅宗真是开放的,就不会一花开五叶,只得四十三人了。条条大路通罗马不错,但不是每一条路都能到罗马。不是么?

精神世界本来没有绝对的对错,

那是对于个人而言,你自己怎么想,怎么理解这个世界,对于你来说,是无所谓对错的。你写出来给大家看,那也无所谓。

但是 你说到“这一段是我读《坛经》的体会,如何开悟,如何保持不自欺,不欺人,如何进入虚静空灵境界的方法。”就是牵扯到了讨论禅宗的修行手段了,那就有对错了。我并不评价你对于世界的理解,我只是说你对禅宗的理解,很明显是偏颇的。

禅宗的原则是什么?无非是见心明性。这个,看到了就是看到了,看不到就是看不到。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这一步迈出去了,就是迈出去了。没迈过去,就是没迈过去。这就是一个是否选择,就是一个非黑即白。无关乎民族性,无关乎文化。

至于我是看见月亮还是手指,我自然知道,如果没有看见月亮,我自然还会努力,如果我看见了月亮,我自然不会垄断月亮不许别人看。

FFFFF

明心见性,你见你心,我见我心。你的月亮就是只有你一个人的月亮,我的月亮也只有我一个人可以看得到。

————————————————————————————————

妖道我在这里有一个习惯,就是很少正儿八经的写回复。一旦写了,那说明,我是被感动了,真心的想认真写点东西,对人有益。我绝对没有故意刁难您,或者显示自己的意思。只不过人生寂寞,想找几个能够说得上话的人而已。

些许浮名,过眼云烟,您认为我会在意么?

破例解释一次,信否,在您。



最后于2010-02-18 07:41:11改,共1次;
你说得对,我看禅宗的东西不过是见上善而心向往之

并无一个一定的目标,有见地固然欣然,无所得也算可喜,因为毕竟把自己的精神进行一次梳理,有所陋见或有所自以为是的心得,自然要拿出来给人点评,与人分享。如果不对,通过交流,能够改正,那就是幸运了。我是从来就不怕把自己的错误或偏见展示给别人的,也喜欢别人的批评和指教,因为我就是这样才学会许多东西的。没有人能够完全无师自通,就算是慧能大师这样的天才。而且一个人的谬念是需要经过磨砺才能改正。


2010-02-17 19:10:49 回复
九霄环佩
2010-02-17 08:20:36
你老师心底平静不平静你是不知道的

他在学生面前还能嚎啕吗。都是一把年纪的,能做到临死前都维持风度的也不是很少。夜深人静之时想到死亡能象明天的太阳那样平静?我觉得普通人是很难做到的。所以你说的那叫风度,包括你自己在飞机上的表现,那叫维持了风度和体面,有足够的自我控制能力。有时候真的临头了,也许反而是一种认命的心态,那也不算了悟。

我所说的了悟是不论是否生病,不论是否发生意外,都能够深入地理解死亡,都能够平静地对待死亡,都能够在心理形成一个坚固的理念秉持始终,并且在行为当中取得一致。

反正我是没悟的,让我自己和我的任何家人没了,我是很难受的。事到临头大概也能维持体面,但是不代表自己真的很平静,真的很安宁。这其实也是自然现象,也是正常的。


你说的状态我没经历过,不敢说什么。我不去设想自己没有

真实体会的情况,因为这没有意义。


2010-02-17 19:12:43 回复
蘑菇菌
2010-02-17 18:22:59
这个做起来可真难

我们总是自觉不自觉的寻求外界的认可~似乎没人相信只要解决了内心的问题,外在的世界便自有答案~扑腾多了,便是自己也不信了…


人是需要时间和经验来判断自己行为对错的。人生就是

一个连续试错的过程。会总结的人进步快一点,不会总结的人,可能就不断在一个地方摔跟头。


2010-02-17 19:25:37 回复
蘑菇菌
2010-02-18 00:26:47
身边的长辈们都希望我们就过个

安稳日子,少扑腾,少犯错~


人是不可能不犯错误的,聪明人只是善于吸取别人教训而已

其实你越想安稳,可能越安稳不了。在牢笼中的人是最有幻想能力的。


2010-02-18 00:48:12 回复
庄汀
2010-02-19 22:48:47
君子?

  允峨见李绂辞了出去,丢了手中的书站起身来,说道:“我觉得此人才学好,良心也不坏,八哥你怎么尽打官话?”话音刚落,十四阿哥允禵已挑帘进来,见允禟斜倚在窗前,允禩和允峨在这边说话,因问道:“这早晚才散了?方才我见李绂出去了——这个人如何?”一直没言语的允禟手中拽着一根线,小心翼翼地抽着,手伸到窗外猛地一提,一条二尺多长的青鲢鱼被钓进了书房,鲜活欢快地蹦了几下,鼓着腮在青砖地下延息。

  “李绂不是我这池中之物。”允禩盯视着窗外荡漾的碧波,对岸一片桃林映在水中摇动着,像是地中燃着粉红的云火。允禩眼中也是波光幽幽,良久方徐徐说道:“外形于强,中必有不足。你们留心没有?这书房中摆着这么多的珠玉古董,李卫进来看了这件看那件,啧啧称羡,却又漫不经心地放下。李绂却是目不邪视,从头到尾正襟危坐——看着是不为物欲所诱,其实用的是克制功夫。这种假道学,我收过来能派什么用场?”说罢深长叹息一声,“论起用人,毕竟我们逊了老四一筹——你看看李卫就知道了,一个地道的叫化子,硬是调教得成了伟器!我们昔日笼在袖中当成宝贝的人,如今倒戈的倒戈,避难的避难,真正指望得上的有几个人?


我想你如果把二月河的小说当真可就是在不好说什么了

我认为二月河的见识只能写出:皇后娘娘种地都用金锄头。


2010-02-19 22:55:48 回复
流年似水
2010-02-21 07:33:08
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做事,

知人者智,知己者明,这就是明智。知道了自己的能量,不要把手伸得太长,也不要老看着他人的生活,这样人就会轻松自在些。和周围人比,我挣得钱不多,但前两天领女儿去省图书馆,女儿提议步行去(我家连辆QQ都没有),于是父女俩手拉手走了四十分钟的路,路上给她讲着三国演义。冬日的太阳懒洋洋的照在身上,站在省图门口突然觉得自己好幸福:别人还在上班,我却可以领着女儿如此平静的享受生活,在窗明几净的地方,找本闲书,晒着冬天的阳光,要知道如此这般就是儿时曾经的梦想。我的同学、我的好友却没有这份心性去享受了。


龙华树下
2010-02-23 23:18:46
其实吴信如先生有个简易提法~~

自证用的(当然这不算绝对保险),就是看心中的我执是否已经被破掉了,如果心中时时刻刻不再“我的,我的”了,那才有可能是开悟了,否则的话,八字还没一撇呢~~~~


谢谢,这个境界虽然简单明了,但是也是很难的

我觉得,在没有利害冲突的事情上,做到还是容易的:忘我。但是在切身相关的事情上,比较难,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我是没有找到顿悟的感觉的。有时自我反省时可以进入一种物我两忘境界,心境平和而空灵。但是一旦俗务缠身,就很难做到心静如水,红尘不染了。看来还属于八字没一撇的水平。


2010-02-23 23:32:04 回复
龙华树下
2010-02-24 01:40:54
顿悟对出离心的要求也是很高的~~

在途径上,“言语道断,心行处灭”的境界中的“一念回光返照”,这境界和这一念说起来轻松,但要是真照方抓药,没有几次大生大死是办不到的,除非是想六祖的那样的大利根人~~~~~~~


所以我想我就只能跟绝大多数人一样,心向往之而不能

登堂入室。不过经常能够自我反省我觉得已经对身心都很好了。不能太贪心,也不能太勉强。


2010-02-24 02:18:47 回复
不懂中
2010-02-24 05:56:29
【讨论】针对忙总最后一句话

喜欢忙总这句话,从来就没有什么绚烂,那都是幻影,都是包装,真正的生活从来都是平淡的,但想问忙总,人又在追求什么呢?


生命是一个过程,就像我们从甲地到乙地,有的人游山玩水

有的人紧张赶路。有的人选择走平坦大道,有的人选择走崎岖山路。有的人为贪图财富的充盈而奔走,有的人为欣赏生命的宁静而漫游。有的人着急,很快就结束自己的旅程,有的人悠然,100多岁还在半路看花。有的人喜欢停下来看云起云消,有的人喜欢看路上行人打架。有的人一生轻松满足,有的人一生沉重后悔。。。。。。实际上这条路是你自己选的,一旦选择,结果就已经确定。至于你选什么路,那就是人的追求。


通宝推:十万朵莲花,
2010-02-24 06:04:11 回复
云中飞
2010-02-24 10:08:36
面对生死

当死亡就在眼前的时候,其实当时根本没有害怕,因为我们甚至都未必知道所面对就是死亡。所谓的害怕只是事后的回忆,然后自己吓唬自己。所以,人最幸福的事情就是不知道死亡会在那一个时刻出现在自己面前,而我们要做的就是在这茫然(对死亡而言)的时间里以积极的态度来充实自己的生活。


实际上每个人当时怎么反应,完全是本能。根本没有说

要想怎么样,根本不会想了。有人说是在装,是在保持风度,实际不是。实际上是大脑一片空白。


2010-02-28 17:54:55 回复
道孙吴
2010-03-13 00:53:37
mang总

你看的西方哲学史是谁编的??罗素??你竟然没有提到叔本华,对于人是什么;为什么要做人;如何做人,《作为意志与表象的世界》写得最深刻,推荐一下。

斯宾诺莎是泛神论的提出者,他的《伦理学》刚刚入手,还在看中。不好评述。

kant太难理解,他的三大批判不结合《论永久的和平》等政治哲学著作,不结合《宇宙发展史概论》等自然哲学著作无法理解。

禅宗的精髓就是《金刚经》和《心经》吗??

你对易经怎么看,它号称是中国的自然哲学鼻祖啊


西方哲学我比较喜欢存在主义,自然叔本华尼采都是要看的

但是主要还是看海德格尔。禅宗精华还是《坛经》。易经看过几年,有一些收获,但是觉得还是皮毛,不值得一说。


2010-03-13 01:55:09 回复
墨里荀
2010-03-15 17:36:46
看了“食客的意境”,觉得放在这里合适。

在“食客的意境”中的最后一句是:“我们能够超越的只有时间”。这句话有些说法。如果改为:“我们不能超越的只有时间”就是另一个世界了。“我们不能超越的只有时间”说的是时间是我们的依据,“我们能够超越的只有时间”说的是以无我境界作为目的的超越。无我境界是超越的目的却不是我们的目的。无我境界是我们的本源,即从何处来的问题,探寻本源有其必要只是因为我们遗忘了本源,而遗忘本源的是在路上的我们,所以超越的目的是探寻本源,而探寻本源的目的则是在路上的我们,使得在路上的我们知道我们是谁,在做什么。简单地说就是:“超越不是我们的目的”。


老兄说得好,超越的确不是我们目的,我们也不是要

永远沉浸在虚静空灵的境界里,那样与直接自杀没有本质区别。我们寻找本真,寻找自我的目的,还是要安慰当下纷乱的心境,找到一个精神终极的家园,好安心。就像我们必须有一个终极的价值观和道德观一样,不然无法判断我把我自己的位置,自己在干什么,自己生命的价值,是否如行尸走肉还是真的在意识到生命是什么。

所以我觉得无限永恒和有限无常在没有精神坐标的世界是无法分辨的,这也就是我的困惑,也许是所有没有参悟到大道的人共有的困惑。


2010-03-16 02:50:24 回复
天之边
2010-03-16 06:34:28
一孔之见

世界上不存在无限永恒的事物,所谓永恒的必然无边界,必然无处不在,既然无处不在,则就只存在永恒的事物,有限的有边界的事物就不存在了。事物以有限的形式存在,就会有边界,有边界则事物和事物之间就有相对性,相互性。石头和石头相击,产生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是一种相互性的体现。太阳辐射给水加热,也是一种相互性的体现。我觉得意识是事物演化到生命阶段的关于相互性,相对性的体现。生命的特殊性是有意识,就是一种关于相对性的存在,生命的意义就是这种相对性存在的意义。我把生命的意义理解为相对于自我存在的解释存在,解释包括思维和实践。由于生命是有限的,有边界的,站在自我的立场总是向外扩张,如果没有向外性便会消失于无,就不存在了,这就是自由的来源。所以于有限存在的自我的解释一直是存在的。


返回索引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