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12-16 21:36:17
看了忙总的
我接触的国内知识工人的近期思想动态观察,及里面一些河友的发言,其中有些帖子提到了出国二十多年的老留学生以及对他们的看法,感觉有些看法不够客观。我作为他们中的一员,愿意谈谈我个人的一些感想,不代表这个群体,但也许有那么一点代表性。
首先我想总结一下这批人的特点:
一,这批人大部分是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出国的,很多人是文革后恢复高考后头几年入学的大学生。当年的入学率是非常低的,能在那样低的入学率下考上大学,说明这批人不仅聪明好学,而且也普遍下得了苦功。这批人很多有过“上山下乡”经历,所以论起吃苦精神,这批人应该比现在的年轻人更能吃苦。
二,这批人由于中小学期间正值“文革”,虽然上大学后学习非常刻苦,但对本专业以外的知识掌握得非常不系统,文理分家非常严重,理工科的不了解地理历史,文科的缺乏科学常识等现象非常普遍。
三,这批人出国后大多进入了国外的工业界,在大学当教授的比例极低。因为工业界的发明创造属公司所有,所以这批人发表论文的数量很少。但由于这些人的聪明和勤奋,现在多数人都是公司里的技术骨干。但由于文化隔阂,这批人进入公司高层的极少,所以大部分人吃的还是技术饭。
四,这批人的政治倾向性比较复杂,因为他们经历过太多的历史变故,有文革、有改革、有[**]、有炸馆、也有奥运。但总的感觉是:这批人既欣喜于中国经济上的进步,又痛心于中国全面的腐败。很多人在政治上很幼稚,不能接受TG犯的错误,迷信于免煮柿油。但真正反共的人极少,更多的人只是有一种洁身自好的清高,反感国内不明不白的“灰色收入”,满足于在国外“挣一份干净的工资”。
五,这批人在技术上有一套,但极端缺乏应付复杂人事关系的能力。
六,这批人中,男的很多愿意回国闯一闯,男人嘛,总希望事业能更上一层楼。除开那些自己开公司的,在一个公司里干得再好,除了利益上有所回报以外,其它就都谈不上了,成果是公司的,不是自己的。但回国干,干出的成果除了经济效益以外,还有社会效益,毕竟是在给祖国工作,那种自豪和成就感,没出国的人因为没有对比大概也难以体会得到。
七,但是,这批人中女的基本都不愿意回国。我对此的解释是:女人天性追求安定,多数讲究物质,事业心不强,民族感也弱,所以女人嫁老外的比比皆是。而这批人因为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缺乏,民族意识更弱。这些人不仅自己不愿回国,也基本都反对丈夫回国。在我认识的朋友圈子里,跟着丈夫回国的只有一个,而她不是搞技术的,在国外没有专业工作。另一个不反对丈夫回国的则是家庭妇女。三个丈夫想回国的家庭,都被妻子拦住了。最后一个则是离婚,男的回国了。
前面说过,这批人中男的想回国发展的很多,但回成的人很少。为什么?除了家庭因素之外,国内的许多因素也阻碍了他们回国发展的决定。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国内的人事关系太复杂。这批人出国时都还年轻,当时国内的环境也相对单纯,所以他们处理复杂人事关系的能力没有得到过锻炼,出国后由于一直在做技术工作,而国外技术部门的人际关系相当简单,这就使得他们在这方面的能力不但得不到提高,甚至更加退化了。
二,国内搞技术的得不到尊重。这批人对中国最大的价值就是他们手里掌握的技术和多年在国外工作的技术经验。国内现在的形势似乎是肯花大价钱买技术,但不肯花大价钱雇掌握技术的人。但这样对海外中国人来说就有困难了。这些人掌握的技术,属于所在公司的资产,如果泄露给国内,就等于是技术间谍,会面临被起诉的危险。这些人必须辞掉公司的职位,才能免于这样的追究。国外彼此竞争的公司常常互相挖对方的技术骨干,这是公开的竞争,谁也没办法。国内如果想得到这些人掌握的技术,只有花大价钱挖这些人,才能使这些人免于后顾之忧。但至少到目前为止,我还没看到国内有这么干的。个别大学有花百万年薪聘校长的,但我觉得这里作秀的成分居多,绝对是费力不讨好的事。大学校长不过是个管理职位,没有技术机密可言,完全没必要这么干。但工业界的科技人员不一样,那是掌握技术窍门的关键人物。技术窍门就是层窗户纸,不捅破你就无法看到窗外的景色。
三,国内“官本位”现象太严重。肯花百万聘校长,却不肯花同样价钱聘教授,因为校长比教授“官”大。其实,真正能提高学校水平的是教授们。当一个学校有一批高水平的教授,自然就能带出一批高水平的学生和研究生,整个学校的水平也就自然得到了提高。校长是“伯乐”,教授是“千里马”,二者根本不是同类,伯乐需要的是相马的能力,而不需要具有跟马一样的速度。教授需要学术水平才能教学生,考虑到中国还落后于发达国家,因此有必要从国外引进学术水平高的教授。但校长是管人的,能不能把人管好需要的不是“先进”经验,更多的只是人际关系的常识。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文化,早把这些研究透了。很多时候,做的不好并不是能力问题,而是愿望问题。
究竟中国应该如何吸引海外人才,我个人的观点是:
一,是技术人才,就要按技术人才使用,没必要非得给个官衔,但要给予技术权力,使其能够充分发挥作用。行政管理和其他事物性工作还是由国内的人做更合适。要从体制上形成彼此尊重和协作的团队。
二,要求他们一下就下决心长期海归,扎根国内,这确实很难(因为家庭原因)。但可以寻求签数年合同的方式。这种合同期限不必很长,但也不宜太短。我个人认为三、五年比较合适,可以根据项目而定。既然是合同性质,价钱就不必参照国内的工资标准,可以灵活决定。只要价钱合适,期限合适,再加上一些适当的补贴,比如租房、探亲等,我相信很多人会考虑辞掉国外的工作回国干一番的。在北美,人们三、五年换个工作很正常,所以回国干几年,就和在北美换个工作差不多的感觉,下决心就容易多了。
三,以特殊的方式聘请这些人,给他们特殊的职称,使其不与国内同行形成职位竞争和工资竞争的形势,便于彼此的合作。一旦这些人决定彻底海归,进入国内体制,则职称、工资、待遇等自然也就按照国内标准而定了。
四,以这种合同的方式,这些人应该明显有经济上的好处,但也应该明显有其它方面的不足之处,比如不能参与高层决策,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方面没有发展前途等等。以这种方式,吸引他们彻底海归,成为体制内成员。
总之,使海外人才在回国方式上有一个缓冲区,让他们在参与国内项目的同时熟悉国内的环境,为以后真正海归创造条件。
举例来讲,我们以前在搞物流中心时,接触过一个1984年去美国的,他在物流领域是权威,但我们愿意高薪(不低于美国水平)聘请他时,他提出一个问题,就是现代技术系统都不是一个人可以操作和开发的,需要一个团队。我们问大约多少人,答30多人,而且大多是白人,不可能到中国长期工作。所以引进海外技术人才很困难,因为要引进一个系统,而且一个环节走不通就不行。不是我们不干,是干不成。
我不信国内的人就干不了他那30个白人的活。是找借口婉拒吧。
其系统根本不让我们接触,全部要从英国派人来管理,最后只好分手。而当时基建已经完成,设备到位,没有时间再培训新人,必须立即上手。最后还是与日本人合作,日本人在5年内转让技术,收取高额技术转让费,才解决。比引进人才贵得多。国内很多项目都不是有时间给你准备人才储备的,往往是某一个政策一出来,立即批资金,立项目,上马,验收,运营是非常紧张的,哪里有一两年让你来准备。象我们物流项目从政策出台、申请立项、批准和资金到位、基建完成一共才一年多点,其间还与N家合作伙伴讨论运营模式,等发现需要培训人,已经没时间,而且项目中也没有这些资金安排。在企业中,招聘和培训一批专业成龙配套的运营队伍,是非常花时间的庞大系统工程,而且经常是I成活率不到50%,(淘汰、跳槽等等原因)。一般企业不愿意干这种费力不讨好的事情,愿意花钱买。本人曾经亲自培训一批内部审计人员,历时几个月,每天亲自上一节课,结果一年后一半人员离开,去了更能发挥其作用的地方,(内部审计是个金领职业,跳槽能够大幅改善自己的待遇和位置)
30+个老外,每人派两老中去跟着,跟半年总学会几成吧?
例如意外情况的处置,除非你经历过,否则光看运营手册是做不了的。例如物流系统配送过程中出现车祸,货物无法按时到达,这时就需要立即调整配送计划,重新安排整个运营流程,迅速补货,这些具体排程、计算工作机器可以完成,但是下决心以及何时动手,以及从什么地方动手,调配怎么安排,从那个节点调配,都需要经验,这玩意短期内是学不会的。如果这么容易学会,我们的总裁就可以批量生产了,哪里会从里寻她千百度,10万人都成才不了一个。我们不是要技术工人,是要运营专家。
我今年进入了一家会计师事务所,前些天刚刚通过了CPA考试,可感觉自己对审计的领悟仍然差的很多,在许多项目上仅仅停留在填表格的阶段,恳请忙总能将您的审计心得分享给广大河友(像职业经理人工作笔记那样),相信在西西河的课堂上,有许多像我一样的学生,渴望选修您的课程。
内部审计本质是从流程和任务执行入手,稽核检查管理人员是否渎职,是否越权,财务问题只是其中一部分。其实唯一相同的地方就是对企业内部控制风险的评估和测试。但是内部审计还有堵漏的任务。内部审计很像政府部门的监察部+纪检委+检察院+审计署部分职责的混合,而不是仅仅查账。所以国际内部审计师(CIA)与CPA是平行的职业,相对而言,CIA 难考的多,但在企业的待遇和地位比会计师高得多。
内审师成最有前途金领职业
http://www.esnai.com/news/showdoc.asp?NewsID=33865&uchecked=
最值钱的五大国际资格证书
最值钱五大证书之三
国际内部审计师资格(CIA考试)
我国第八次国际内部审计师资格(CIA)资格考试举行。对于许多人来讲,“内审师”也许还是一个相当陌生的名词,而人力资源专家及企业界却认为:内审师在国内企业中的地位日益提高,从职业前景看,它正默默地演化成一个最有前途的金领职业。
现代企业的“警察”与“高参”作为审计专家的中大教授李学柔是这样评判这份职业的前景的:“现代企业中的内部审计部门绝对是高级管理人才的摇篮。”而普华永道会计师事务所张力则更直白地说:“现代大企业中,总裁、副总裁基本上都要从内审部门干起,换句话说,优秀的内部审计人才如果不是总裁、总经理的苗子,起码也是副总裁、副总经理的苗子。”
目前举行的国际内审师(CIA)是美国内审师协会(IIA)推出的一种全球性的资格考试,CIA不仅是国际内部审计领域专家身份的标志,而且还是国际审计界唯一共同认可的执业资格。1998年,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开始与IIA合作,在中国推行CIA资格考试。
据统计表明,自1998年我国推行国际内审师(CIA)考试以来,4年来全部通过其4门考试的考生仅有2200多人。专家指出,我国目前从事内审的人员队伍虽达30多万人,但许多人员并不符合现代企业对审计人员的素质要求,高素质审计师的缺口极大,而且这缺口还在增大之势,因为跨国企业不断进入中国,越来越多的和改制后要上市的国企、民营企业要设立内部审计部。
http://www.examw.com/acca/zhinan/60368/index-3.html
另外,我曾经服务的企业有专门的稽核部门,直属于董事会,同级员工薪酬标准高于财务部门30%。
内审是个尴尬的职位,出差比外审更频繁。金领在我印象里,工资还要高很多吧,年薪达到100万左右。
一般内审部门出身的部门负责人,一定是未来的经营团队成员(例如管财务的高级副总裁,CFO,甚至总裁等等)。工资收入与他的地位挂钩,例如某央企的内审部门负责人就超过你说的100万,但是让一个刚入门的内审人员期望100万是不是太夸张?世界上也没有任何职业是一入门起薪100万的,甚至包括象抢英格兰银行这样的职业罪犯都做不到。你说的的内审实际可能不是标准内审,而是领导的耳目,当然价值就低了。目前国内标准内审很少,大多是领导身边的公公(万科王石的语言)或锦衣卫。
我总觉得现美国企业在内控上的成本有点偏高了.
对于很多中国企业来说,领导说了算,内控就是扯蛋.银行例外.
1、在美国上市企业
2、资金密集型央企,例如金融、电信、投资、能源
3、香港上市民营企业
4、海龟管理的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