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索引页

【原创】三峡流域水资源方面问题

wxmang

2009-10-28 22:37:58



最近本人被拉去干与三峡有关事情。

贴一点有关信息。

随着气候变暖,青藏高原雪山融化,从中长期来看,上游来水将急剧减少,同时洪水频率显著增加,而随着下游用水迅速增加,导致水量供需严重不平衡,绝对供水能力下降和水质迅速恶化压力加大。具体有:

(1).防洪压力:水库蓄水导致水位上升,使洪峰遭遇模式和河道潮流模式发生变化,以前水文资料和预测模型无法有效预测洪水,导致提前弃水腾空库容,使水资源浪费。

目前已经发现,受上游梯级大型水库工程影响,长江流域下游河道泥沙组成发生显著变化。长江中下游河道及江湖关系变化导致水文水力学特性改变,对防洪管理提出新的要求。

所以对洪水精确预报和多水库联合调度有紧迫要求。

(2).来水不足:数据表明,长江上游岷江、沱江和金沙江从汉代到元代1500年中,共萎缩了17.89%,从元到1950年,上游九条江河萎缩近30%(29.97%),从50年代以来,长江上游的20多条河流平均萎缩了37.1%。一些河流虽然径流量变化加大,枯水期断航甚至断流,汛期洪峰却十分凶猛,这是危险的趋势。

所以受自然因素影响导致来水不足,且导致中下游两湖水位下降和生态恶化,中下游航运也受影响。同时库区后靠开发式移民导致水土流失加剧,库区水位上升导致地质灾害增加,生态压力加大。

所以对生态环境演化预报和控制有紧迫要求。

(3).水质恶化

目前长江流域总体水质良好,但流域整体水质呈恶化趋势。每年排入长江的污水达220亿吨,占全国总排污量的1/3。干流由于水流浩大,对污染有较强的稀释作用,因而水质还好过其它很多河流。但大城市下游,都可以看到污染带,总长超过550公里。流域内湖泊富营养化趋势明显,有些已非常严重,例如上游的滇池、下游的太湖。

长江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逐步增大,目前已建成大中小水库4.4万多座,总库容1180亿m3,占到多年平均径流量的12%。大量的闸坝破坏了水系的连通性,导致河流的纳污能力大幅度下降。同时,为了保证灌溉等经济用水,部分闸坝在整个枯水期基本关闭,排入河道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在闸坝前大量集聚,当汛期首次开闸泄洪时,这些被称作“死亡之水”的高浓度污水集中下泄,极易造成突发污染事故。  大坝蓄水还导致水流流速趋缓,河道径流减少,水体自净能力降低,水体污染加剧。如三峡大坝蓄水,库区水体的纳污能力随着三峡水库蓄水位升高而不断降低。蓄水前,三峡库区水体的自净能力较强,纳污能力大于现状污染物排放量,水质能够满足水功能区的相应要求。但随着蓄水位的增高,水流流速降低,水体自净能力下降,纳污能力变弱,当蓄水位为135 m时,三峡库区水体能容纳的COD就已小于现状排污量;而当蓄水位达175 m时,三峡库区水体能容纳的NH3-N(氨氮)也小于现状排污量。这充分说明,尽管闸坝本身并不产生污染物,但闸坝会降低水体自净能力,从而使污染问题凸显。此外受水库调度运行的影响,也会引发库区局部缓流区或支流回水区出现水体富营养化,甚至“水华”现象的发生。如三峡水库蓄水运行过程中,支流回水区受水库回水顶托的影响,在135 m蓄水过程中香溪河发生水华。

目前在约8.8万km评价河段中,Ⅰ、Ⅱ、Ⅲ类水河段占83.4%,V、劣V类水河段只占9.6%。但局部地区,特别是经济发达、人口稠密的地区污染严重,如太湖水系近85%的评价河段水质劣于Ⅲ类;长江湖口以下干流近30%评价河段水质劣于Ⅲ类。长江沿线部分城市近岸水体污染已相当严重,干流存在岸边污染带已达600多km,城市居民生活用水供给受到水质恶化和水生生态破坏的威胁,已形成了水质型缺水的局面。一些湖泊、支流的污染也很严重,90%以上的湖泊呈不同程度的富营养化状态。由于流域废污水排放量逐年增长,长江流域整体水质仍呈恶化趋势。

同时省界水体水质恶化非常明显。对长江流域开展监测的58个省界断面2005年和2003年的监测结果进行分析,2003年超过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Ⅲ类标准的断面百分率为41%,2005年达55%,呈上升趋势。主要超标项目为氨氮、总磷、高锰酸盐指数、粪大肠菌群和石油类,是由于近年来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排放以及农田化肥的使用所致。

所以对水污染预报和控制有紧迫要求。


通宝推:张声语,

12 条留言

bayerno
2009-10-28 22:39:59
我看到了好久不见的wxmang...

不过这个话题太专业了,不大适合论坛讨论了..


目前三峡流域危机导致如果不立即解决,今后30年

长江中下游2.4亿人将没有干净的水喝,是涉及每一个中国人的大事,需要知情权。


2009-10-28 22:53:24 回复
wild007
2009-10-28 23:11:53
这个问题的麻烦就在于——知情权不重要。。。

泼点冷水请别见怪。三峡和水文这样的事,老百姓无能为力,至于解决的方案,每个方案的推行者都有自己的一面之辞,普通人无法分辨,即便科普得彻底,有绝对优势的方案需要推行,貌似决策人怎么可能还会不去选?

所以唯一可能与老百姓相关的是优势区分不够明显的方案,那么得到民意一方自然可以占据上风。可问题是,百姓怎么可能分得清自己选的那个方案一定是优势相对多的呢?于是结局往往就是吵得天翻地覆,最好的方案就是不做而已。话说三峡开建时,不就有很多人要打民意牌,阻止三峡工程嘛~~~


情况比较乐观

这次启动这个大项目(900亿元以上),就是当政者要弥补当年决策中的疏漏,亡羊补牢犹未晚也。知情权与参与决策权还是两回事,但是不能自己没有决策权,就没兴趣知道跟自己切身利益相关的事情,这样就怨不得某些利益集团说:他们不关心,所以可以不考虑。这实际上与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原理是一样的。按老兄逻辑,天下兴亡与小老百姓有何关系?何必去掺和。我觉得需要大家关心,才会有改变的机会。这次启动这个项目的根本动力就来自于库区老百姓17年来坚持不懈的上访。


2009-10-28 23:24:26 回复
夏侯
2009-10-29 08:33:04
忙总好久不见

最近身体可好,又要为了国家的事业辛苦忙碌了啊,花


水下
2009-10-30 01:08:30
首先花一下,然后提一个疑问?

“数据表明,长江上游岷江、沱江和金沙江从汉代到元代1500年中,共萎缩了17.89%,从元到1950年,上游九条江河萎缩近30%(29.97%),从50年代以来,长江上游的20多条河流平均萎缩了37.1%。”—— 数据从何而来?

中国现代水文系统的建立对于全中国而言,我相信是49年以后。应该讲建立了完备水文站 雨量站等等。现代水文是从西方科学体系引入中国,从洋务运动算起,也不到200年。我印象中现代水利技术最早在黄河流域引入(过去黄河的洪水是中国统治者的心腹之患,有专门的管理机构及官员——河督)。流域流量的检测是在现代才实现完备的,在历史中缺乏精确计量。唯一的证据就是类似长江中白鹤梁上的刻度以及历史典籍中文字描述,所以精确地估计流量减少多少,相信是相当困难的。

而且,现代水利的发展成就是建设了一系列的水库,用于灌溉、工业、生活,所以计算河水的来水量通常考虑这些引水影响使用还原来水量。这样是否相对科学?

气候变暖,对于人类的影响可能很大,不过,人类的历史在地球的生命周期中基本可以忽略不计。

拜读过忙总的多篇大作,深感佩服,一点疑问,哈哈。。

另外,一个BUG,"上游的滇池、下游的太湖",太湖应不属于长江流域,中国有七大流域管理机构,长(江)委、 黄(河)委、 淮(河)委、 海(河)委、 珠(江)委、 松(花江)辽(河)委、 太湖局。


数据来自长委会的一份内部报告,

方法是田野调查(主要是发现了一些历史上干涸的支流痕迹)和历史水位遗迹分析(主要是岷江、沱江、乌江流域留在悬崖上的洪水痕迹推断),具体方法类似考古。我不是这方面专家,只是引用一下。至于是否有说服力,目前尚未看到专业机构的判断报告。


2009-10-30 20:29:15 回复
zxz221
2009-11-01 05:29:07
领导还是想搞会战来解决问题

领导还是想搞会战来解决问题,希望投入资金进去,所有的问题就消失了。

洪水除了受大型水库影响,主要还是因为上游城市化和土地过度开发造成的,长江上游城市(包括乡镇)除了成都附近是建立在平原上,其它多数建立在河谷平缓地带,面积狭小,卫星图片上看就是一片片水泥板块,城市对降水没有迟滞作用,基本下多少流走多少。

而山地,这些年的滥砍滥伐,植被破坏、水土流失,这个恢复可不是十年、二十年能搞好的。现在的植树造林只能算恢复植被,要恢复森林对水源的涵养作用,这个时间相当长,现在的领导是肯定看不到这一天了。(树林在降雨时通过枝叶和林下的灌草丛减缓雨水的下落速度,靠地下含水的土层保持水份,基本上就是一个立体水库;如果上面的树木被砍伐掉,雨季,雨水直接冲刷土层,造成水土流失,只留下裸露岩石层,这个时候种植树木是很困难的,即便在一些水土流失不严重的地区,恢复的植被只能是减缓水土流失,要恢复以前的水平,得需要相当长时间)

生态恢复很漫长,还需要持续投入,上游多为不发达地区,难以承受。见效快的还是工程措施,领导容易看到成绩,下边操作官员容易得到实惠。城镇污染是点源相对容易控制,不管是吸收民间资本或者国家投资,见效比较快。农村的面源污染难控制,而且农业收入低,很多措施难以实现。

环境保护其实很大程度还是经济和管理上的问题,比如内陆城市都要发展,完善市政治污设施或者投入生态恢复,所得水环境效益自己享受较少,还不如开辟新的水源。

具体说三峡工程吧,这个工程所造成的后患这么多,为啥不把电站收益大部分用来做生态补偿,为啥用纳税人的钱给他们擦屁股?


老兄说的太对了,这是我们梦寐以求的结果:政府回购三峡电力

股份,以此为基础成立三峡流域管理基金,库区各级移民局按大小持有基金股份,每年从电站利润中分红,为解决长期的生态恢复和移民安置提供稳定保障。但是目前利益集团反对。

三峡生态恢复和移民问题将是今后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任务,根本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工程措施可以解决的。本质是个综合管理问题而非工程问题。但是现在最高既然认为有问题,愿意搞一些补救工程,已经是很大的进步了,与以前死活不承认有问题已经是翻天覆地进步,一切只能慢慢来。

我认为最终解决还是要靠流域综合管理立法,然后加上真正的管理控制措施。只是这一天我们这一代是看不见了,依靠下一代或下两代人来完成。


2009-11-01 05:59:11 回复
匆匆而过
2009-11-01 19:34:12
这事得从两方面来说

政府可以用这钱来提高补偿,建立基本社会保障,标准高一点。移民本身也要转变观念,也要动起来。不能不管不顾,钱花光了就找政府要。每天的工作就是要钱那也不正常。


所以我说是管理问题,不是工程问题。但是工程师们

只懂工程,不懂管理。所以需要时间。


2009-11-01 19:40:27 回复
吴者
2009-11-02 04:34:38
流域综合管理 - 依欧美的教训这是唯一出路

他们也是花了血的代价才认清这一点的。

中国也要等局面实在维持不下去了才会走这条路,相信领导层也清楚这一点。


目前流域立法在人大就吵成一锅粥,地方政府不同意,

因为减少其权利地盘,水利部不同意因为限制其权威,交通部不同意,电力部不同意,卫生部不同意,环保部不同意。。。。。。以下N个部委都不同意,省、市、县也不同意。。。。所以有时我觉得说中国是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好像是个幻觉。


2009-11-02 05:02:19 回复
zxz221
2009-11-02 04:56:25

其实肯投入,解决问题也容易,还是要推进城市化进程,在上游流域发展一批百万规模的城市,吸纳农业人口。人一集中起来,污染就容易控制了。从生态脆弱地区迁移大量人口,依托城镇建设农副业生产基地。

不知道国家在政策层面可以像搞特区一样区别对待不,将长江上游地区分成不同功能区,各区实行不同优惠税费政策,比如对污染较少、基本不产生废水的产业优惠税收政策,鼓励其发展;对就业压力较大的地区,鼓励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同时完善市政处理设施,减轻对环境压力。

农村应该鼓励发展小型、微型水利设施,一可满足农业生产需要,雨季也可截留部分雨水,减轻下游防洪压力。南方光热条件好,对一些丘陵山头开发很有搞头,我爸十年前就想承包山地种树,但是这种承包合同没保障,也就是收入没保障,所以没成。如果有持续性的政策扶持,吸引民间资金去搞绿化,前景是很大的。


通宝推:吴者,
最理想的办法是实行流域生态补偿机制,也即把生态环境

容量(实际就是可污染指标)给下游发展经济条件更好的地区,然后通过转移支付,由下游受惠的地区补偿上游。例如重庆可能1万人民币GDP产出就要产生1吨污水(因为产业结构问题),而中下游处理这1吨污水可能需要投入2万元,实际净产出负1万。但是如果把这1吨污水指标给中下游,可能会产生5万元GDP,补偿重庆1万,处理污染2万,实际净产出还剩2万。上游发展低污染的制造业和旅游业等服务业。当然这是书生之见。重庆无论如何不会放弃发展重化工业的。这就需要整个国家的管理协调水平大幅提升。我们国家管理能力上与西方的真正差距在于此。


2009-11-02 05:10:03 回复
pkhelen
2009-11-02 10:16:52
这个项目叫什么名字?

非常关注这个项目。97年在武汉上本科就非常关注三峡工程。

现在更是读相关的博士,很想知道最新进展。

觉得上马还是仓促了些。生态,环境,地质,泥沙等方面没有充分认证。

想知道这个项目更多的信息。

要麻烦忙总,时不时到河里来给我们透透风。

多谢~!


AItom
2009-11-02 23:06:04
从建立检测系统入手

全流域的水质,水量的检测系统。积累10年左右,有了大量的实际数据,对政策的制定将是巨大的帮助。

现在中国建立水权交易时机不成熟,但是等到社会达成共识的时候,却会因为缺乏数据,只能拍脑袋解决问题。这件事情技术上,经济上困难不大,主要是如何搭架子,结构设计的问题。可以先找一个省试点,在县界上安装检测,再推广到全流域,经费和数据都在中央。。


这次项目最大一块就是建立流域动态监测系统,包括

社会、经济、生态、水文、环境、地质、地震、移民等等20多个专业。


2009-11-03 18:14:43 回复
zxz221
2009-11-03 08:43:18
排污权的交易还是比较难实施

排污权交易概念倒不是很新,但实施起来问题很多,我一个项目火电厂,是排污大户,通过脱硫设施改造,削减了大量二氧化硫,但排污指标,地方环保部门直接就收回了,这个排污权的归属究竟是地方拥有还是企业拥有,真要实施起来,会争的很热闹。

对于这类重点污染源监控是比较容易的,要实施精确的数字管理不存在问题,但数目众多的中小企业就难以监管了,我们在工作中就遇到,就算是最基层的管理部门,也很难完全掌握所管辖区域的企业排污情况。如果实施排污权交易的制度,肯定是限制了守法的大型企业,限制不了小型企业。呵呵,在国内还是要搞制衡的一套,庞大的基层干部素质提高也不是一天两天能改变的,管理方式还是简单的好用。

W总能否透露些这次处理长江上游问题的政策动向,当然是在不涉及保密的内容,呵呵,很快会派到四川工作,多了解些政策会有帮助。


这次项目重点在三峡库区,重点在重庆段。上游有一点

动态监控项目,但工程措施很少。因为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2009-11-03 18:16:25 回复
zxz221
2009-11-04 05:08:53
这些设置不是跟很多职能部门的业务重合?

难道这次投资还有体制改革的作用?


返回索引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