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8-24 18:48:53
如果是真的,必须重新评价建龙,说明其战略布局极为深远,志不只在钢铁。。。。。。
2007年12月,建龙参股佳木斯电机(哈尔滨电站设备集团公司子公司)42%,成为第二大股东。
2008年9月17日,建龙控股四川川锅锅炉有限公司,持股比例达到了80%。选择川锅,建龙主要是看中了其生产资质。川锅拥有A级锅炉制造证和三类压力容器制造许可证,国内拥有这些资质的企业不过二十余家。
建龙有意涉足核电,在川锅厂区内,随处可见“进军核电”的蓝色宣传牌。
核电站三大装备为锅炉、汽轮机和发电机。建龙之前已入股黑龙江佳木斯电机厂,还有意收购青岛汽轮机厂,加上川锅,就具备了完整的核电产业链。
文献出处:
http://www.ceconline.com/strategy/ma/8800053446/01/?click_from=1000002196,8947273710,2009-08-25,CECOL,CHANNELALERT
根据公开报道,我们知道建龙已经是一个多元化的企业集团,至少有钢铁、造船和电站设备等行业。但是从纯粹管理技术的角度来看,这种产业结构却非常难于管理,理由如下:
风险平衡不易:这几个行业都属于基础投资行业,中国的宏观调控5、6年必来一回,大家应该对2004年宏观调控导致江苏铁本垮台的原因应该记忆犹新:银根紧缩导致市场萎缩。所以一旦再来宏观调控,建龙的经营风险将转化成系统风险,整个集团内部将没有避风港。实际大型多元化集团必须建立产业水密舱,避免一损俱损,一荣俱荣。
2、现金流量平衡不易:这几个行业都属于自己密集型,资本的回收都很长。而中国目前缺乏获得长期资金的机制和平台,例如我们没有长期信用银行,没有产业投资基金,没有企业长期债券市场,所以建龙必然短融长投,面临极大的现金流量压力,一旦银根紧缩,银行收债,又没有可以平衡的短期现金收入来源,可能面临资金链断裂的危险。
3、投入产出效率平衡不易:目前这几个行业的高毛利是建立在环境红利基础上的,一旦环境政策改变,企业必须为污染和温室气体排放买单,几个产业的毛利都讲同时下降。这时建龙将无法平衡投入产出,甚至连缓冲余地都没有,只能束手待毙。
4、产业链互补平衡不易:这几个产业没有互补性,也即一个产业的增长可以带动另外一个,例如金融可以带动制造业;服务业可以带动制造业等等。这几个产业虽然有一点上下游关系,例如钢铁为造船、电站提供原料,也仅仅起到理论上降低一点成本的作用。但是产业之间互补更重要的作用是扩展市场需求和提供资金、技术等等。
参考美国通用电气的主要产业板块:核电站、飞机发动机、医疗设备(核磁共振等)、消费类(GE照明、GE家电等)、GE金融等等,会发现他的产业配置要合理得多。例如有投资类,也有消费类,不会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有长期回收的项目,也有短期现金流回收安排(例如飞机发动机70%是波音等订货,30%是作为备品备件租赁给各航空公司,有非常稳定的短期现金流量);有短期融资,例如商业贷款,商业票据,更多的却是GE金融发行的长期债券或滚动票据等长期资金;更重要的是,GE由于其技术优势,产品毛利高的惊人,发动机、医疗设备毛利都高于50%。
所以,相比而言,GE的运营管理比建龙容易。
核电站三大装备为锅炉、汽轮机和发电机。
也许您把核岛算在锅炉里面了? 存疑。
但是有时也能看出一些真相。建龙进入造船就是真的。他的背景是什么?为什么要这么干?这是揭开这些谜的关键,是否是某一个系统的一个模块?
建龙? 什么背景?普普通通的私营企业,是不可能搞这么大的。
普通民营哪里来这么大的能量。
忙总省下一篇文章~~~
折掉卖废钢铁还便宜。
看到那些意淫着只要给缅甸军政府好果子吃,就能够换来战略利益的家伙,就来气。
这不,报应来得快。
虽然有了产业链,但是要成为核电的产业链还有漫长的路要走。要有批准的资质、过硬的技术、稳定的质量等等。现在排在前面的制造企业都还没弄明白呢。这几个二三流企业从能力上还够不上。
显然他们不会不知道游戏规则和常识,但结果却是让人摸不着头脑。核电央企都没入门,他们来掺和,不是要积累经验,然后把中核给通钢化吧?
差不多也是03/04年,偶爸也想投钱建个锅炉厂,偶那时去查了下相关资料.
1.重工业的利润并不差.
曾经有一个时代,大约90年代初吧,重工业的效益极差,全行业行业性亏损,给我的印象很不好.但是03/04年偶去摸底时,发现行业环境已经完全不同了.当时锅炉的利润,竞争最激烈的小锅炉,用来烧水烧饭的,净利润也有20%,大点型号的利润往上能到50%.
主要原因,一是极高端的进口货实在是太暴利了,给我们留出了广阔的利润空间,二是国有企业的冗员水平和管理费用还是没法和私企相比,三是当时经济过热(所以当时才会一刀切,砍了不少钢厂项目).另外高压容器,和高压电一样,实际上是存在技术上的进入门槛的,限制了中小额私人资本的进入.
2.重工业的利润周期和整体经济周期相一致,稍滞后一些.
看上去是五年回本(按最低20%计),但是中国的经济周期实在太没准了.私人资本的特点,本来就是船小好调头,这一堆的重工业设备买来,万一经济调头了,或者调控了,或者再次发生行业性的全行业亏损(90年代初那一波给我的印象实在太深了),现金流就会出问题.如果他们手头的现金足够,倒是不怕这样.只要对中国整体经济的成长有信心,是不怕没生意的.
3.付款和工程款一样
就是先付30%,造到一半/安装时付30%,调试完毕,验收,正常运转了,付20-30%,一年后没问题,再付尾款.
问题是这个尾款经常会收不到,回款困难是中国国情,而且这种工程,可以编造理由寻找小毛病,然后拒付尾款的.
如果是做核电配套设备的话,回款是不成问题的.
4.关于造船,不知他们是买的船厂,还是租用船台.
我觉得中国在总体上是运力不足的,所以铁路会那么挤,公路也老塞车.船也应该是不够用的,去年危机影响,无非是海船不造,造河船而已.
大型船只/船台我想他们还不至于去碰,风险太大了.
5.我觉得他们只是觉得某些资产过于便宜,所以才会买下来.
他们的核心竞争力,是对重工业资产的估值.
不必事事和GE相比,各自的定位不同.
6.关于资金,如果是涉及到大量就业的话,政府应该还是会支持的.
小企业贷款难,规模做大后,只要报表漂亮,资金应该不成问题的.
在2001年,这个央企看中了一个特大型化肥项目,经过一年多程序(无非评估,国资局报批之类),对方省政府开价56亿,50%股权(这个央企以前已经获得20%股权,另外股权属于建行,后来转给信达),经过讨价还价,50亿成交。当时所有知道交易信息的银行都找上门来,主动提供贷款。也签订了授信文件。正在这时,宏观调控开始,再也从银行贷不到款,授信作废。企业自有资金不足,只好暂停。结果省政府自谋出路,引入外资,现在已经是国内最大的矿石化肥企业。就像一台印钞机。后悔不已。所以,不管什么企业,一旦宏观调控,无一幸免。中国没有长期资金市场,是制造业投资最大的问题。
中核是国之命脉,谁也动不了。要不他怎么能排老大呢。现在核电是唐僧肉,都在打主意。建龙也不过是喊喊而已。
GE是典型的短期利润驱动型,白话说就是什么赚钱做什么,什么利润高做什么,而且都是快钱。
核电站、飞机火车引擎、医疗设备、消费电子(这一部分由于核心技术已经被山寨大国吃得差不多了,利润率越来越低,目前应该不算GE的核心业务了吧)、金融这些都是高技术门槛高利润的行业。
不过这些行业一旦被敌人突破了技术门槛,利润率就会大大下降。
而建龙涉足的钢铁、造船和电站设备貌似着眼更长远的战略布局。
无论科技如何发展,未来相当长的时间内还是制造业的时代,钢铁是基础原材料。造船代表物流,是贸易的基础。而电站设备则是新能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原材料、新能源、物流,建龙吃的都是工业社会的刚性需求啊。
无论何时,领跑的都比追赶的要相对困难一些,站在这个角度,GE和建龙谁更容易一些还真不好说。
也即行业选定后,一个总裁如何进行资源配置,如何平衡风险,是技术问题。战略问题难度从来大于技术难度。但是建龙到底如何考虑战略的,我们必须再等等更多的信息出来,才可以判断:是仅仅因为捡便宜进入呢还是预先布局?
只是运营层面您说的几个问题汇总起来,归根到底就是资金周转的问题。
而且我觉得如果单以网上流传的小道消息为准的话,资金周转对于建龙来说也许并不是问题。
不过混到能开自己的银行和信托公司地步的央企,一般也不缺小钱了,缺的是数百亿美元的大钱。现在中国的产业资本越来越觉得中国的金融资本是累赘了。
而且还有人申请开长期信用银行,这是想搞第二个国家开发行,那么第三个就有理由期待了。
绝对比啥中投投黑石再投国内强。
但政治玩的就是平衡。
政府里很多人不希望N个工业部重现江湖的。
你想如果中石油发金融债,或移动发金融债,用销售收入账户作为偿债基金担保,在世界上会是什么情况,估计全球金融界都得疯狂。现在就是批哪家不批哪家困难,也不能都批,否则工农中建就要喝西北风。手心手背都是肉,也不好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