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8-12 02:14:12
由于我们接管企业只能带相对通用的财务副总和人事副总,其他专业的副总都必须留用企业原来的管理层,这就成为一个极为艰难的融合过程。
这些人,能够在几万人中脱颖而出,自然不是笨蛋,而且很多人开始从事这个行业时,我们还没出生。这是一个完全没有悬念的沟通。面对这些老法师,你根本没有机会搞什么阴谋,耍什么手段,编什么谎言,一切都是坦诚相待,直言相告,一是一,二是二,讲清自己的任务、目标、打算,提出要求配合的清单,理出企业的好处和大家的好处,请求支持。
经过反复讨论,一般会达成互惠互利的合作方案。如果不成,我们就根本不会介入。
一、管生产的副总
我接触到的几个管生产的副总都十分留恋企业过去的辉煌,有一个曾经跟我说:你没出生,我就在这个企业,现在你来了,就像把我的闺女拐走一样。可想工作的难度。
跟他们最大的问题是他们习惯的生产优先(或者叫为库存生产)和现在的订单驱动生产之间巨大的矛盾。
他们习惯是按照设备产能,根据已有产品配方,进行产品配置,制定生产计划,排出组织生产列表,然后确定物料采购清单,开始采购生产。而产品配置是否优化,市场是否有需求,有竞争优势,资源配置是否优化,他们并不考虑,他们决策是单目标的,只考虑产能利用最大化。
而订单生产他们不喜欢主要原因是要根据订单要求,不断调整产品结构,调整生产组织计划,调整物料采购清单,会极大的降低设备使用效率,降低产能(实际就是降低企业产值,这是政府以前最主要的考核指标),使他们完不成政府制定的工业生产计划。
可是我需要的是现金流量,是真实利润,而不是库存。
这个分歧是一直贯穿工作始终。有的企业我们一撤走,立即回复原来运营模式,立即陷入库存困境。有一个已经上市的企业因此而挂掉,壳被人收走。实在可惜。
二、管销售采购的副总
企业的营销副总都是见过大世面的人,跟他相比,我们不但是小毛孩,甚至是土老帽。
跟他的冲突都是硬碰硬的正面冲突:直销体系和询价中心。
原来国企承接计划经济时代的遗产,都靠固定的体系调拨产品,例如化肥靠供销社体系等等,所以他们的市场销售能力极弱,销售队伍也小,一个年销售4、50亿的企业,销售处有时只有不到100人。进入市场化后,原来的销售体系解体了,他们就开始依托各种经销商、代理商,但当经销商销售规模大到一定程度,例如一家可以销售企业20%到30%产品时,这个经销商就反过来控制企业了,要求出厂价格不断优惠,压缩企业空间,不断要求提供授信规模。实际看一下国美、苏宁对家用电器生产商的干法就很清楚是怎么回事。
企业因为压价和应收账款的利息,基本是赔本赚吆喝,当然销售人员是有利益可分的。
询价中心问题我已经在中层人员部分讲了,不再重复。
这场战争是从头打到尾的。很多企业是我们一撤,立即就取消直销体系和询价中心。也许大家可以明白国企为什么会完蛋了!
三、行政副总
他一般兼任党委书记。最大的冲突在党管干部原则上。也就是我们想任命谁做中层干部,首先得党委同意,然后才能在总经理办公会上讨论。
这种生活就是妥协、战斗、妥协的循环,需要耐心,智慧和说服力。
刚才有河友说我不尊敬工人,那是误解,向你道歉。我可能表达方式有问题,只想用最短的篇幅描述事实,把更多的说明舍弃了,请原谅。因为我打字实在太慢,以前就没怎么打过字。
忙兄,可否做个链接,方便大家查看联系紧密的文章
侏罗纪公园一日游啊
补充几点。个人经验来看,好多国企的人思想早就与时俱进了,但是却拿“僵化思维”做掩护。比如忙兄提到的生产副厂长。靠山吃山,这帮家伙很多人吃的就是生产,靠采购原材料和外协件吃饭的。生产一停,外快就停了。他们恨不得工厂天天加班加点拉动GDP。所以人家根本不愿意搞啥“以销定产”。所谓现代生产的理念连个学生小P孩都一学就会,难道这些人精学不会?很多时候他们假扮老古董,实际上精着呢。当你以为他是思想问题然后开始做他的思想工作,那就上了他的当了。
三、行政副总
他一般兼任党委书记。最大的冲突在党管干部原则上。也就是我们想任命谁做中层干部,首先得党委同意,然后才能在总经理办公会上讨论。
他是党的书记,党的干部他能管,不是党的干部他就管不着了吧。任命总经理助理呗。生产助理,销售助理,财会助理等等,需要什么简单任命一下就行了,能把权抓过来就行了。俺还见过提拔民主党派的。
二、管销售采购的副总
企业的营销副总都是见过大世面的人,跟他相比,我们不但是小毛孩,甚至是土老帽。
跟他的冲突都是硬碰硬的正面冲突:直销体系和询价中心。
原来国企承接计划经济时代的遗产,都靠固定的体系调拨产品,例如化肥靠供销社体系等等,所以他们的市场销售能力极弱,销售队伍也小,一个年销售4、50亿的企业,销售处有时只有不到100人。进入市场化后,原来的销售体系解体了,他们就开始依托各种经销商、代理商,但当经销商销售规模大到一定程度,例如一家可以销售企业20%到30%产品时,这个经销商就反过来控制企业了,要求出厂价格不断优惠,压缩企业空间,不断要求提供授信规模。
这块是国企里面最肥的,也是最黑的。
搞国企没后台不行,没能力不行,没实力不行,没运气也不行。
陈国君比较倒霉。东北那个地方很恐怖,打人讲究打死。行凶的人不想被指认,不打则已,一旦开打往往就想把人打死。
所有副处级以上干部,必须先让党委组织部进行民主评议和考核,合格后,才能上行政办公会讨论,任命。与党派无关,就是任命个技术处长也要组织部走程序。
垄断的不要紧。那些要在市场中拼杀的,到底是怎么混过来的,以后怎么混?
包装上市可能捞到不少钱,撑了一阵子。再可能是银行贷款不停续,又能撑一阵子。还可能是市场整体红火,能过几年好日子。但全国各地产能不停上,这种“好日子”应该不会太长。撑也不是办法。
如果上万人的大企业有这么多的问题,这么多“人精”在捣乱,管理将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M总这么有办法的,似乎也只是以突击上市为目标。现在还有人在想根本问题么?到底是破产、私有化,还是MBO,M总能谈谈这方面的观察么?
我想基本可以这样判断:
1、涉及国计民生和安全的行业,绝对垄断,用垄断利润和政府补贴支撑,因为现在高层已经形成共识,保持国家稳定和继续执政的核心是钱,有钱才可以说明执政的合法性,控制或吸引各种利益集团拥护执政,尤其是地方势力。至于垄断和补贴导致的社会资源配置的低效率和社会的不公平,这就是获取执政权应付的代价。(只是这个代价好像是老百姓付)所以现在国资委在调整央企规模,进行高度整合,进一步加强对垄断行业的控制。
2、一般的国有企业,尤其是竞争比较激烈,市场供给能力明显过剩的行业,基本放开(我从事管理的企业基本属于这类,只是化肥和农药行业受到一定的价格保护),逐步从各种角度逼这些企业进入市场,例如减少国家订货(化肥还有一点国储订货,但在逐年减少。其他就完全没有了。),减少价格保护,减少指令性贷款,减少贴息,减少各种补贴,等等。这是赶的一面。
拉的一面是鼓励行业整合,例如中化对化肥行业的整合,国投对化肥行业的整合。而且是采用完全市场化手段,例如某央企在整合某大型化肥企业方案中,采用的就是社会上招聘的职业经理人,接管并购完全市场化,结果当地省政府不干,因为下岗人员太多,结果又坐下来谈补偿条件,但是只是时间问题和补偿多少问题,一定会成。所以以后化肥将就是三家或四家央企控制,世界最大的氮肥、磷肥和很快就会世界第二大的钾肥企业将在这几家央企产生。而这只是他们的一个事业部而已。
这是可以赚钱并可以生存壮大的企业。
3、对国企完全无法竞争的企业,例如汽车轮胎,聚酯切片、油漆、不上规模的钢铁、小石化等等之类就决定逐步放弃了,或者去合资,或者MBO,或者上市后成为一个纯市场公司,生死由自己竞争力决定。国家将完全退出,只收税。但是这个过程将十分痛苦和残酷。因为以前把企业所有剩余价值全部上缴拿走,企业基本没有隔夜粮,现在进入市场,需要精简淘汰,而安置责任政府完全逃避,让接手的企业承担。如果接手的是央企,那就还是政府在承担,没有问题。如果接手的民营企业,他就必须尽可能降低安置成本,结果就是通钢事件。
4、国企市场化后,或者凤凰涅槃,烈火重生(我目前尚未见到一例),那没有问题。如果被民营企业掏光吃尽,又扔回来,(极有可能),政府仍然逃脱不了安置的责任,不然社会动乱不可避免。所以我认为目前国退民进的结果很可能是仅仅推迟了政府大规模处置失业危机的时间,而不是根本解决。如果过几年经济复苏好,可能这个危机就渡过了,如果运气不好,几件坏事同时遭遇,就比较危险。
5、中央现在基本考虑就是用财政转移支付、国退民进、企业IPO、央企整合等等手段,先拖一拖失业危机这个炸弹爆炸的时间,为彻底处理赢得时间。当然这只是我的猜测。但是是否可以卸掉这个炸弹的引信,可能没有谁有把握。
我是从企业第一线看到情况体会的,大型非垄断企业是很困难,很困难的,用危在旦夕形容并不过分:产品没有市场竞争力,成本没有市场竞争力,体制没有市场竞争力,以前有的设备优势、技术优势和人员优势,经过10来年的停止不前,而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逐步壮大,已经没有发展的机会。
最近以前我接管过的一个企业的当地书记和市长找到我,希望我再去帮忙。我去看后,不敢接手,回答他们的就是:10年来元气已经消耗殆尽,无力回天。可想他们的失望,这是当地第一利税大户。其他企业情况类似。
我在近国企风格的民企和跨国外企做过。没有在大国企做过。
但是家乡就是一个大型国企主导的城市,基本上,我是没有信心的。
我了解的一点制造业国企,失去了国家政策的倾斜,依靠现有的人员,技术,设备,和管理,还有工作状态
在成本,效率,质量,利润上都是和我的工作经历过的企业无法相比的。
但是mang老师也说过某些国有企业的水平很高,所以我很困惑。
大量人才流失,设备老化,有经验的老师傅不断退休,已经衰退得很厉害了,很多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已经大幅赶上并超过了。
1.发帖子时,有个[特殊效果],如下所示蓝字部分,点击[特殊效果]
正文(可空)上限16000字节。 [特殊效果] 排版美观很重要!
2.点击[特殊效果]之后会出现 一行蓝字,再点击其中的 链接,在输入框会出现下列代码
[URL=链接文章URL]链接文章名称[/URL]
例如,【讲讲我对工厂高层的看法】 这篇文章的URL为『http://www.ccthere.com/article/2361219』
则把上面【链接文章URL】部分换成【http://www.ccthere.com/article/2361219】,把【链接文章名称】部分 换成【讲讲我对工厂高层的看法】
同一系列文章,例如工厂低中高层三篇文章,在每篇开头或结尾都可以加上其他两篇的链接。
效果如下所示
陈经,当年以国有“官办经济”系列文章名动西河,收花满楼,人称“西河政委”。
他问您国有经济的事儿,估计是在考您呢。
这也是大牛们切磋武功的好机会,擦出个火星撞地球的大火花最好不过了:)
我只讲我看见的真实情况,一就是一,二就是二,至于理论解释是其他专家的事情。一个人不能什么都干,哪有这么牛的家伙。如果考我企业运营,我也只限于流程型企业,离散型咱们也不懂,不敢进考场。
我认为无论国企、外企还是民企,其差别只在起点上,而不是在过程中,更不在终点。体制只是一方面更多的还是管理问题,不过这也许书生了一些,毕竟我的职业就是指手画脚而没有实干经验。
石化行业里面我想用海南富岛还有内蒙天野作为浴火重生的例子是否合适?当年海南省对富岛已经喊出了不求所有但求所在的口号,现在已经是印钞机了。天野是信达接手再转给中海油的。
有个观点不知道是否正确,即银行资本接手企业是否过多了考虑了短期效益问题,而实业资本会更多的考虑长远利益一些。这种考虑是否是导致这些企业是否能够浴火重生的一个因素?上面两家企业对外宣传,后续不断的资金投入以及上下游的整合是成功经验之一。
不当之处还请M总多多指教。
实际上是在管自己的存款人利益,这就够了,这是他的本分。企业能否长期生存与他的定位、职责无关。我们去接管企业,把他弄活目的也是回收贷款而不是让他长期健康活下去,那是产业部门的事情。所以信达转让大量优质资产给产业部门,是他的职责限定的,他不能长期持有,就算他想长期持有也不行,法律规定。
那是因为他的那个“硬着陆”搞垮了一大批民营经济,包括老爸自己的那个。但不管怎么说,您能举个比他懂经济的决策者吗(仅限国内)?
别人的意见,兼听则明。克林顿也不懂,但听得进意见。李世民估计也不懂,但谦虚。这位老人家的特点估计你也知道:自己认为自己是地球上最聪明的人。
这个不是听得进听不进的问题,而是选择的问题,z相的选择,大局来看,很优秀的一个选择。但世界上没有完美的选择,z相的选择,缺点自然有,你记录的,阐述的,就是(起码我觉得是),不过兄台这个“自己认为自己是地球上最聪明的人。”,诛心了,不好。
换了别人,会怎么做?能做的更好吗?
历史无法重演,假设也没用。不过,接班人说,至少在J core领导下,中国在发展,顺利交班。
90年代后半段,5000万工人下岗分流,压力太大。
印象中96年左右上海纺织业先垮的,然后是Z压锭,北京东郊的三个棉纺厂全停了。竞争性行业的国企在当时的日子都不好过。
记得03年前,北京的出租司机基本都在骂政府。现在这样的情况少多了,十不足一。
现在有人情绪激动反对,有人支持,实际上时间都还太短,都没有足够的理由证明自己的观点。看看张居正的评价,刚死时是一面倒的祸国殃民评价,现在客观了,功过分开。当然也有偏激的,说明朝就亡在张居正手里,一家之言而已,大家认为公允的评价还是个对国、对民族有贡献的人。所以现在我认为各人因为经历不同,背景不同,评价不同,可以允许。不要试图说服某人接受自己观点。时间会说明一切。至于有人说的假设:当时不这样,是不是不行,我们都没有资格回答这个问题。而且我认为没有确切答案的问题属于伪问题,不应该讨论。讨论应该基于事实,基于发生过的历史。不要依靠假设讨论现实问题,这样的结论没有意义。当然纯理论问题除外,例如物理、数学等等。
M总应该是接管后的一把手吧。
企业的原一把手都是怎么安置的呢?
他们对接管后的企业还有什么样的影响呢?
担任我们顾问,甚至董事长。一般不会干扰管理,因为他们有把柄被抓住,自己也很清楚,安安稳稳过下半生是他们唯一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