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7-08 21:07:02
1、国际政治中追求提高国家综合实力的行动是国家利益的中心内容。国家利益包括战略安全利益(生存和稳定)和战略经济利益(全球市场资源瓜分的份额)。
2、国际政治的最终目标不论是什么,但追求提高国家综合实力的行动总是其最直接的目标。争取追求提高国家综合实力的行动的斗争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是普遍存在的,是不可否认的经验事实。
3、追求提高国家综合实力的行动和国家利益的关系不仅是理论分析,而且是政治实践的基本内容。民主、人权、全球一体化和自由贸易是最重要的战略武器。
4、在国际政治中,最高事实是用追求提高国家综合实力的行动表述的利益概念,各国均以自己的利益为目标展开政治活动。利益是国际关系中的永恒立场。政治行动应根据它来判断和指导。
5、国际政治是一个无休止的追求提高国家综合实力的行动斗争。在这个斗争中,各国的利益一定要从追求提高国家综合实力的行动的角度加以确定。
6、国际社会是不断冲突或冲突威胁的领域,其唯一的法则是弱肉强食。国家必须寻求追求提高国家综合实力的行动,因为,只有追求提高国家综合实力的行动才能够保卫自己的国家,促进公民的福利。
7、在国际政治关系中,民族国家的道德原则都要经过文化和社会环境的过滤。这就导致通用的道德原则的不同运用。
8、军事和经济力量不应用来实现分散的、普遍存在的人道主义使命,而应根据国家利益的需要来使用。
9、国际政治应当避免理想主义、感情用事和完美世界的乌托邦梦想;应当把道德问题留给神学家和哲学家去研究,而把注意力集中在为国家生存、提高国家综合实力和扩张而斗争的严酷现实上。
10、国家综合实力主要包括:地理条件、自然资源、工业能力、军备状况、人口状况、民族特征、国民士气、外交能力以及政府要素。
11、争取追求提高国家综合实力的行动的斗争,无论在国内还是在国际,都表现为三种基本形式:维持权力、增加权力以及显示权力。
12、各国都有大于共同利益的利益。共同利益依赖于各国利益,在紧要关头,共同利益必然被牺牲。战争是集团间的利益冲突造成的。利益冲突存在,世界和平就不可能,“全面的彻底的裁军”也不能根本地解决问题。因为人们只要愿意,用棍棒、石头或赤手空拳也能战斗。
13、只有力量均等的敌对双方才不愿意进行战争。因此,力量均等是国家综合实力分布的理想形式。
14、人性本恶,人有权力欲望,在政治上表现为权力的意志,追求提高国家综合实力的行动便是这种权力意志的扩大。
15、国际政治应遵循实证原则,在社会和世界的实际现状下工作,而不应把注意力放在社会和世界应该如何上。
16、国际政治表现为不同国家利益相适应的过程。
17、一国的外交政策应以国家综合实力限定的国家利益为准绳,不能把普遍的道德准则抽象地运用于国家行为,个人和国家遵循的道德原则是不同的。
18、主权国家既是国际体系不稳定的根源,又是维持国际体系生存的唯一角色,在主权国家长期存在的条件下,要想建立世界政府以取消追求提高国家综合实力的行动求得和平是不现实的,争取把国际冲突降到最低限度才是现实的。
19、追求提高国家综合实力的行动的斗争只能由追求提高国家综合实力的行动本身加以控制,势力均衡能阻止一国国家综合实力的无限扩张,是保持国际关系相对稳定的基本原则和手段。
20、主权是一国享有的、 统一而不可分割的、凌驾于法律之上的最高权力。主权即权力的行使不受另外一种权力的限制,当一国不受任何别国控制而处理内部事务时就表现为主权。主权观念为国际关系和国际法奠定了理论基石。主权原则成为国际关系的根本准则。
21、主权是国家固有的属性,具有不可转让、不可分割和不可侵犯的神圣地位,具有排他性。
22、主权是国家独立自主地处理内外事务的最高权力;主权具有两重性:在国内有最高的对内主权,在国际上有独立的对外主权,二者是统一而不可分割的;主权的内容包括领土完整、政治独立、经济自主和与别国的主权平等。
23、主权国家是国际法的主体,也是国际关系唯一的行为主体。由于各国追求的利益和目标不同,导致国际冲突,因此主权的消极作用大于积极作用。
24、国与国之间最重要的政治差异,不在于政府统治形式的不同,而在于府统治程度的高低。政治发展是“现代化的政治性后果”,这种后果可以是积极的,也可以是消极的,它既可能有助于社会经济文化的现代化,也可能导致政治的衰败。政治现代化取得成功的关键,在于政治的制度化。强有力的政党制度的形成是提高制度化水平的核心。只有大力提高政治制度化的程度,才可能缓解现代化中国家在社会经济现代化过程中必然出现的大众政治参与压力,从而确保现代化进程中的政治稳定,最终实现社会的现代化。
25、一个政治体系的组织与程序的适应性、复杂性、自立性和凝聚性,是界定其制度化程度的 4个主要变量。人类可以无自由而有秩序,但不能无秩序而有自由,权威的确立先于对权威的限制。政治稳定同政治民主有同等的价值地位。
26、政治与行政应分离,因为政治是表示国家意志的领域,而行政是实现国家意志的方法和技术,行政不应受政治权宜措施及政党因素的影响。
27、法律体系最基本的东西是被社会大多数人所接受的某种假定(基本规范)。国家是由国内法律秩序所创立的法人团体,法律秩序是由基本规范和从基本规范中获得效力的所有规范组成的法律规范体系,国家即法律秩序。一群人之所以构成国家这个共同体,就在于他们的行为是由一个法律规范体系所调整的。纯粹法学理论等同于纯粹的国家理论。国家的基本职能不是立法、行政和司法三种,而是法律的创立和适用两种,这两种职能既不平等,其界限也不是绝对的。
28、按公民同法律秩序的关系可以把国家划分为民主和专制两种。民主意味着国家的法律秩序中所代表的“意志”符合国民的意志。专制指国民被排除在法律秩序的创立之外,法律秩序和人民意志毫无协调的保证。
29、国家主权原则具有相对性,一国的法律秩序不应该违反国际的法律秩序,只有服从国际法的国家政权,才是唯一的有主权的政权。
30、公共行政学不是以法律和司法制度为主体,而是以管理为主体, 管理有普遍的适用性和普遍的原则。人事管理(公务人员招聘、解职、工资标准化、考核、晋升、行政道德等)和财务管理(预算、核算、评估、审计、计划等)是行政的中心。
31、民主的社会是政府依靠被统治者自由地表示同意的社会。没有经济民主就不可能有真正的和普遍的政治民主,而经济民主必须以某种形式的社会所有制和计划作为前提。财富分配的不平等不利于平等的发展机会,并有害于民主本身的存在。新闻与批评自由对民主极为重要,民主社会对英雄人物必须永远加以提防。
32、通讯在政治生活中具有重要作用。政治系统与获取、收集、传递、选择和储藏信息的过程和机制紧密相连。所有的政治系统都是相互联系和开放的,这些系统还具有利用人和机构的机制来调整它们的结构和行为的能力。社会中政治权力的内在根源取决于社会沟通的工具,即储存和传播记忆和价值观念的工具。这一工具有助于使一民族成为社会沟通的共同体。为了增加一个政治系统运用已获信息的能力,必须使政治系统具备 3个条件:①扩大它的公开性,疏通它的沟通渠道,以便接受信息;②增强它对环境作出有效反应的能力;③增加目标的多样性,便于追求和争取。
33、人的思想、概念、理论等不是对客观实在的反映或摹写,而是人们为达到某种预期目的而设计的工具。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开始时曾给予每个人以新的机会和自由,现在则变成压制大多数人的东西,它不仅破坏了真正的机会平等,也破坏了大多数人的自由。
34、社会控制特别是对经济力量的控制是促进个人解放和保证个人自由的必要条件,要用积极自由代替消极自由,用发展个人潜在能力并为社会作出贡献的自由,代替在不妨害他人同等权利的条件下为所欲为的自由。自由没有绝对性,安全和经济机会平等是民主社会的首要目的。民主的目的只能用民主的方法(即普选权、定期选举和对选民负责等)来实现。
35、知识必须通过不断的计划而应用于公共福利,以科学的方法进行社会工作将会带来巨大的社会变化。
36、民主的实现不仅取决于宪法体制上的分权制衡原则,更重要的决定于多元的社会体制。在这样的社会体制中,基于不同的价值观和经济利益组成的各种利益集团,构成了各自相互独立的多元的权力中心,它们之间相互分裂、冲突、竞争与妥协的结果,有效地防止了权力被集中到任何一个联盟集团、机关或官员手中,从而保证了民主的实现。独立组织的自主性对于建立多元民主有极为重要的作用,也可能造成的消极影响,如会巩固政治的不平等,使公民意识发生畸变,歪曲公共日程,使最后的控制权异化并加剧政治的保守性等等。多元民主的根本问题,在于使社会组织具备某些独立性的同时,必须使这些独立性得到控制。
37、后工业社会的主要特征是:从制造业经济转向服务性经济;专业和技术人员阶级处于社会的主导地位;理论知识居于中心地位,成为社会革新和制定政策的源泉,对技术的发展进行规划和控制;新的智能技术兴起并成为制定决策的工具。传统的资本主义竞争原则已经过时,市场决策让位给非市场性政治决策。经济职能将从属于政治秩序,政治秩序将成为社会的支配体系,社会上组织活动的首创力主要来自政治制度。在前工业社会里,统治阶级是以财产和军事力量为基础的地主和军人。在工业社会里,统治阶级是企业家,他们的阶级基础是财产、政治组织和技术。后工业社会是一个知识社会,理论知识居中心地位,具有指导作用,政治决策具有技术性质,知识取代土地、机器成为最重要的战略资源。在这种社会条件下,以专门技术为基础的科学家和研究人员就成为统治阶级,人民的参与意识也在增长。人民参与意识的增长与专业知识统治的需要之间、平民主义与精英主义之间,能者统治原则与平等原则之间的尖锐冲突,将是后工业社会的主要问题。一个社会如果不能使优秀人物处于领导地位是荒唐的。能者统治的社会尽管不是一个平等的社会,但却是一个公正的社会。
38、政治系统由相互作用的政治结构组成,如选民、利益集团、立法机关、官僚机构等。它依靠合法的强制力量支持,并与国内和国际环境持续发生相互作用。各政治结构又由各种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角色组成。政治系统在政治过程中有 3种功能:①系统功能,指系统的维持和适应功能,包括政治录用,政治社会化和信息交流。②过程功能,指政治要求与政治支持转换成权威性政策的过程,包括利益表达、利益聚集、政策制订或决策、政策实施等。其中政策制订或决策是政治过程的关键性阶段,决策规则将决定什么人能在政策制订和决策实施中从事何种活动,包括授予或限制当局的基本权限。③政策功能,指政策的实际作为,包括政策输出和政策结果。政策无论成功与失败,都通过政治文化反馈到政治系统,对下一轮的政策过程产生影响。政治发展就是在社会经济现代化较为广泛的环境中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的一系列相互关联的政治系统、过程和政策的变化。政治现代化的标志,一是文化现代化,如人们的参政倾向增强;二是结构分化,如出现了新型的专门化的结构和角色。政治发展的基本动力是社会和经济的现代化,但政治发展也越来越成为社会经济现代化的原因。
39、贸易(指商品输出)立国的国家,必须控制海洋。夺取并保持制海权,特别是与国家利益和海外贸易有关的主要交通线上的制海权,是国家强盛和繁荣的主要因素。要夺取和保持制海权,必须具有占优势的海上实力,即强大的舰队和商船队以及发达的基地网。一国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领土范围、人口数量、民族性格和政府政策(包括发展海上实力的政策)等因素对海权的战略性控制有决定性的影响。海军战略就是在平时和战时建立并加强海上实力,以实现国家的战略目标。夺取制海权的方法是舰队决战和海上封锁,而要完全夺得制海权,只有通过舰队决战,把集中兵力视为基本的作战原则和贯彻海军战略的主要手段。美国应建立强大的远洋舰队,首先控制加勒比海地区和中美洲地峡,尔后进一步控制其他海洋。还主张美国在太平洋同其他列强实行“合作”,以获取利益,并争夺中国市场。
40、随着陆上交通工具的发展,欧亚大陆的“心脏地带”成为最重要的战略地区。南亚是潜在的地缘战略区,而中东和东南亚处于超级大国的势力范围之间,各国相互对立,缺乏政治一致性,被称为破碎带。
是美国炸南斯拉夫大使馆后看的几本书:包括摩根索、基辛格、布热津斯基、马汉等人的外交战略方面的书,他们早就明确提出了美国利益至上,实际就是不允许任何其他民族有抢美国下一代饭碗的潜力,不管是中国、俄罗斯或欧盟,一旦发现,立即遏制,直至消灭。我建议你看这些书,展开得极为充分,另外看一本《联邦党人文集》,基本就知道美国外交政策从来就是以邻为壑,实用主义,从未变过。
我认为你把这些东西按照作者和顺序分类比较好,炒在一起很容易相互撞车。基辛格、布热津斯基和摩根索的理念之间都是有微妙差别的。有些内容直接搬书上概括比较方便,譬如摩根索那六条原则其实可以概括掉他那本书的一半篇幅的内容。
基辛格崇尚梅特涅,摩根索是德国那套权力政治理念的信奉者,也是第一个把权力政治的观念从欧洲带到美国大陆来的人。而布热津斯基热衷地缘政治。这些人都是现实主义的代表人物,在他们之外还有威尔逊为代表的另外一类人物。这些人出身都不是正统的美国人,多少有异类的嫌疑,并不能代表美国战略理论的全貌。说他们就是美国外交的理论基石太抬举了。
完全是当时南斯拉夫大使馆被炸后的激愤才去找几本书看,并无系统的目的,而且边看边随手记录,并无整理的想法。现在已经过去多年,本人又一直在企业运营一线,进一步整理力不从心。再加上是数学出身,考虑问题比较直接。这次是突然有大量时间可以上网(本人是第一次上网发帖),就随心所欲,想什么就发什么,本来也就当娱乐项目。
老兄显然对国际政治有精到研究,能否赐教,或者指导一下。例如你提到美国战略理论的基石以上诸人均不可代表,那我应该进一步读些什么著作,(就目前国内可以收集到的美国外交战略的基本上是上述诸人书籍),而且在何处可以找到,这些书籍应该如何阅读,例如先后次序,重点注意事项,相互之间观点比较异同,目前美国现实外交战略应该如何看等等。
摩根索的六条原则我仔细看过。例如:
第一,政治受到植根于人性的客观规律的支配。这些规律不能改变,所以要想变革社会,就必须首先认识这些社会规律,然后以这些认识为依据制定公共政策。
我认为这一条基本是废话,因为这是常识。
第二,权力界定国家利益。政治领导人是“从以权力界定利益的角度进行思考和行动的”,而且历史已经证实了这一假定。这一假定使不同国家看似不同的对外政策有了连贯性和一致性。此外,这一假设使人们有可能对不同历史时期政治领导人的行为做出评价。我认为
这一条实际上似是而非,因为环境变化,对手变化,自身实力变化,都会影响国家利益的界定。例如英国。
第三,权力界定国家利益是普遍适用的观念,是客观存在。利益的观念是政治的实质,不受时间和空间条件的影响,是判断、指导政治行为唯一永存的标准。但利益的内容不是永远一成不变的,要视制定对外政策时所处的政治和文化环境而定。(如何算符合利益,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我认为这一条有价值的就是:国际政治就是国家利益的博弈这么个概念。
第四,“必须依据具体的时间和地点,而不能用抽象和普遍的公式把普遍的道德原则应用于国家的行为。”民族国家在追求利益时所遵循的道德,不同于普通人在处理人际关系中所遵循的道德。政治家作为国家领导人采取行动时,评判其政策的标准是政策的政治后果。谨慎,即对不同政治行动的后果进行权衡,是政治中至高无上的品德。把个人道德同国家道德混为一谈,就是制造民族灾难,因为国家领导人的首要职责是保证民族国家的生存。
这条我完全同意。
第五,政治现实主义拒绝把特定国家的道义愿望与普遍适用的道义法则等同起来。所有国家都试图用全人类的道德原则掩盖他们的特殊的愿望和行动。只有从权力界定利益的角度,才能对所有国家做出公正的评价。
这条我也同意。
第六,政治现实主义强调政治学的独立性。政治行为必须用政治标准来判断。“经济学家们的问题是:‘这项政策如何影响社会福利或部分人的福利?’法学家们的问题是:‘这项政策符合法治精神吗?’而现实主义理论家的问题是:‘这项政策对国家权力有何影响?’”
这是我认为的精华所在。
我只是半桶水到处晃的水货死大罢了,在别人面前谈赐教不敢当。河里真刀真枪搞外交的人大把。
美国是多头巨兽的集合,这几位更多地是集中在行政机构里面,光看他们的话恐怕会忽略中情局、议会等在美国外交上起的作用。譬如伊朗门事件时候国务卿舒尔茨就大发雷霆说自己什么都不知道。基辛格时代也有密室政治的嫌疑。
关于美国现实主义和其他成分的争论基辛格自己的书也有讲,这篇文章谈过围绕基辛格观点争论的一部分
http://www.irchina.org/news/view.asp?id=1761
翻译过来的中文著作的话好像不多,因为国内有翻译过来的似乎也都是你读的那几位,也比较侧重现实主义流派,毕竟中国不吃理想主义那一套,基辛格的两本旧著作 选择的必要 核武器和外交战略可能现在不好找。以前内部发行的书似乎有翻译很多好东西。不过现在出的关于美国战略的中文著作很多,我倒没怎么看过也不好说那些好。如果不嫌理论色彩太重的话可以看看门洪华博士的这本。
http://www.amazon.cn/mn/detailApp?qid=1248703280&ref=SR&sr=13-20&uid=477-1064544-8576506&prodid=zjbk231908
如果你是在国外的话,不妨把这几篇社科院文里的引用文献都找来看下。主要都是讲冷战后的。我自己不是美国方向的,讲不出如何系统阅读这类有营养的东西。
http://ias.cass.cn/show/show_mgyj.asp?id=376&table=mgyj
http://ias.cass.cn/show/show_mgyj.asp?id=247&table=mgyj
这是讲核战略的,不过有点旧
http://ias.cass.cn/show/show_mgyj.asp?id=848&table=mgyj
————————————————————
一般来说我们把追求利益的人都当作现实主义者,不过严格一些的话现实主义者还要包括对国家冲突不可避免性的悲观态度、人性恶等其他的条件。摩根索是第一个把权力政治的理论带到美国的人,但是我们不会说摩根索之前美国是按理想主义行事。黑船这玩意就是赤裸裸的帝国主义作风了。
其实那六点到外国就不是常识的了,当年摩根索是一个人待在芝大自由派的包围之中生活的了。今天不认同的人也不少。
现实中发生的现实主义故事段子的看葡萄文章里的例子比较生动,村长的也是。
我也是服膺实用主义的,这可能跟中国文化传统有关。我们很少有理想主义色彩,要有一点,也是在个人挫折后,遁入老庄,寻找慰藉时。中国没有宗教传统,没有至高的最终审判,所以完全世俗化。现在受一点西方影响,有的人好像是有点理想主义,例如所谓的普世价值,但就我接触的人来看,都是假的,一旦涉及个人利益,一个个都像狼一样,联想主义的风度也不要了。为人如此之虚伪,生活如此之自欺欺人,真是可怜他们。
以前不知天高地厚胡说八道太多,现在多读了一点书,再补充一点水
战略这个词范围很大,随便塞什么都行,就不太限制范围了
莱茵霍尔德·尼布尔 这个人的著作似乎国内出版很少,都是基督神学类的东西,时间多可以翻下,战略方面的应该只有英文版没有中文著作了。毕竟脱离哲学谈战略多少有些空。
王立新《意识形态与美国外交政策》
美国对外关系史散论 王晓德
美国大学中的国际战略研究述评 于铁军 美国研究2009 02
这里面提到的人和著作基本上都是经典著作,很值得找来翻翻。例如沃尔福斯对当时实际政策的影响力恐怕比摩根索还要大。
社会科学研究与美国心理冷战战略——以“学说宣传项目”为核心的探讨
于群;链接出处
沃尔特·拉塞尔·米德 美国外交政策及其如何影响了世界
这书在国内似乎还创造了不少期刊灌水文章潮?
美国政治精英和公众在对华政策上的共识与分歧 现代国际关系 2008 10
美国文化渗透战略及其影响 佟军 现代国际关系 2008 09
美国的战略性对外援助:一种现实主义的视角 舒建中 外交评论 2009 03
(这文章的援助排名似乎有点问题,可能是统计口径不同)
美国国家安全战略与民主国家协约——基于对《普林斯顿报告》的解读
赫尔姆斯的“道德外交”
外交评论 2008 01
离岸制衡与选择性干预——对二战后美国大战略的理论思考 世界经济与政治 2009 10
我认为西方战略很清晰,很一贯:对盟友以外的对手,不惜一切手段保护并扩大自己的既得利益,包括消灭;盟友内部用利益平衡手段,以免力量过于失衡形成独大。(这方面英国是老手,利用欧盟制约美国,利用美国制约欧盟,北约只是其工具之一)。由于中国近年的快速崛起,且中国有自己的游戏规则:渗透法,也即不管你说什么,干什么,我都不管你,只是各个击破,诱之以利,只要你因为利益原因给我开个小口,我就能够渐渐把它变成大门。目前我们这种传统战略已经使西方意识到打击有点来不及了,想设法拉进去,再用他们的游戏规则控制,遏制,减少抢占世界资源、世界市场的步伐,使他们的后代仍然能够在人类生态龛上占据顶级食物链。目前看来WTO也好,G8也好,G2也好都是这个判断的产品,中国好像在将计就计,打进去,拉出来。借用北平和平解放前傅作义谈判要价时毛主席的一句话:傅作义什么条件都答应他,进了北平城,就由不得他了。好像傅作义后来(50年,51年)告诉老毛说他在绥远还有若干枪和电台,想交出来,老毛说:你自己留着用吧。傅作义全身冷汗狂出。
我以前小看当局智慧,最近因为缅甸事情不得不与有关人士交往,发现大国游戏根本不是我们意淫的那么简单。当局里面有一批比你我经验丰富得多的老愤青,汉文化至上的理想主义者。所以我不太悲观。
:)
请问忙总:
西方为所有人种后代?或不得已划分范围?
东方为所有人种后代?或不得已划分范围?
地球村,资本联合,干电池多数居民?
地球村,汉文化更包容?
据我观察,目前决策层的思路就是尽可能多的获得全球市场份额和资源份额,甚至不惜放低身价,卑躬屈膝。其他倒是没有什么远大、崇高或要拯救人类文明等等伟大理想,某种程度就是一些土财主。英国人早就看出来了,我记得布朗说过:中国人不要过于重商,应该承担起领导世界的责任。在忽悠我们到炉子上当烧烤呢,你说中国人会象印度人吗?
忙总回答很尽言了,多谢!
当局低调务实,现代社会的变局因素日多且复杂,
忙总印度人一问,俺倒不明因由呢?
特别感谢忙总百忙中批准俺的发言还有恳切的回复!:)
大国地位和领导地位吗
是国际政治、外交等方面新书的书评,或许可以按评索书。
关于美国,除《联邦党人文集》外,托克维尔的《论美国的民主》也蛮好的。另都说丘吉尔的《英语民族史》非常有助于了解英美,不过我自己还没读过。
所以如果海外的河友有时间写点类似梁启超《欧游心影录》和《新大陆游记》这类以小见大,深刻观察美国、欧盟国家文化、社会、经济、政治等等环节的细节,并辅以适当分析,对我等坐井观天的土老帽就会非常有帮助,就知道自己与榜样和目标的距离了。
忙总说的正是中国高调反对G2的缘由。不过随着商业利益的扩大,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必然需要提高政治话语权和军事力量,提高影响力并承担相应的义务,到时候有些责任也是不得不承担的。某种意义上中国发展的道路倒是很像当年英国走向帝国的道路。
历史学家、经济学家和政治学家(也有部分海外华人学者)去讲英国的政治策略和国家战略,要点好像就是学习英国人如何用力量平衡理论操纵欧洲政治几百年,并从中获得崛起的机会。
当局里面有一批比你我经验丰富得多的老愤青,汉文化至上的理想主义者。
这大多是什么层次的?部级?科级?
不用太怀疑中国人的民族自信心和文化自信心,也不要怀疑中国人的自尊感。至于个别象郭京毅、邓湛、杜宝忠、刘伟、许满刚之类的汉奸,大家是看不惯的。这个案子也是内部人举报的。而且早就立案了,只是在等时间,用来与洋人交换利益。最近澳大利亚铁矿案也是如此。
中国人出汉奸是历史惯例,但是好像更多的人没当汉奸吧,至少你我没当吧。
当年南海舰队一批青年军官在南海舰队司令部门口要求武力收回南沙群岛,烧军服,写血书一幕至今还历历在目(当时我代表某航空公司去谈租用某机场事宜),后来这群军官全部被就地转业。前几年某人来应聘,我一看简历,立即要求见面,他就是当年烧军服的军官之一,学越南语的情报军官,尽管专业非常不对口,我还是聘用他做市场销售主管。目前还在接受我的培训,已经好多年了,他自己也开始创业。
“自信心自尊心自豪感”这个早就在政治课本里反复说了,根据目前社会文化大多数人当然是不愿意说自己多自豪,免得像“乖孩子”一样。
我实际见到的,能说爱国说的很自然的,大都是年龄在25到40之间的人,而且多从事基层技术工作。你说的司局级官员能直接跟你谈那些事情,实在有点意外。
另外,“汉奸”当然都是中国人,不然“汉”不起来....
讨论这个问题是起于缅甸项目,我们搞了一个小范围的咨询会议,请了一些与外交有关的司局长。在会上我质疑政府在果敢的软弱行为,结果引起了大家一番诉说,解释,可以说是群情激奋(内容不敢透露,怕AA找我麻烦)。结果就是我的判断:都是一群老愤青。
奥巴马明显的意图有三:
1.阿富汗是不是要派兵维和?
2.伊朗核问题你要站在“正确”的一边哟;
3.大气减排你们中国要担当起国际重要责任!
被胡总温总明确拒绝了,可见虽然他们有些好大喜功,但还好没有大头到名令智昏的地步,不知道是集体决策机制在起作用,还是老头们最后把了关。
,我记得布朗说过:中国人不要过于重商,应该承担起领导世界的责任。在忽悠我们到炉子上当烧烤呢,你说中国人会象印度人吗?
偶就问外交部的同学,说你们外交部的领导怎么这么软骨头?
他说这个不是唐想媚就能媚的.事实上如果唐是真的亲日,他也不可能表现出来,甚至是尽量的相反方向表现.
感觉顶层还好,中层(市级/副省)烂得比较厉害.
大骂卖国者,最后某人不得不在候机大厅作了一个简单演讲,其间博得青年军官多次掌声。我只能说TB 的传统是做的不说,说的不做。不能光听他说什么,而要看事实。而外交很多都是桌下甚至水下交易,老百姓是不可能知道的,所以他们只能挨骂了,谁叫是干这个职业呢。不过如果从20年来的事实来看,说我们在外交上明显吃亏的情况好像还没有。(经济就不说了,吃亏太多,也算是交学费)
有极强的大局观和平衡感,有极强的洞察力和判断力。
至多算预备菜鸟。只是激愤导致来关心这种与我专业18万公里的东西。现在我是一有机会就宣讲美国鬼子的战略观和战略选择,也影响了几个从不关心政治、外交的家伙。满清失败在目光短浅,盲目自大,我们不能再犯盲目信任,自卑自怨的错误。
老实说,在外交战略这种实际上关于国家整体利益和民族长远利益的东西,跟任何个人来说都是专业外的东西,毕竟现在早就不存在什么贵族世家和天生的统治者了。
现在的国际关系专业除了培养考试能手背书专家,没什么大的用处。恰恰是国际专业关系以外的很多高手能看出问题,体制内的很多庸碌之辈都忙着制造概念,指望在学术体制内吃一辈子概念饭呢。
自己一天商没经过,居然敢讲营销学,教学生怎么忽悠江湖骗子,从未下过生产线的,居然敢教我怎么优化运营流程。可惜那些年轻人了,都成为真正的废柴,什么事情都干不了,还失去独立的判断能力。西西河有的帖子就是这样,我感到特别悲哀。一个人失去独立判断能力,会是什么呢?连复印机和录音机都不如,因为机器干得更出色。
企业招新人也不会立马就用
招管理培训生不错
先下生产线轮岗
然后给管理人员做副手
然后再给点小权
表现好的提拔
没提拔前途的走人
不过这样要几年才能成材
小企业玩不起
心急计较的玩不起
也得给我个部门总监吧?怎么还不在总部办公?那多没面子,不去。此处不留人,自有留人处,大家都不留,我当啃老族。
我觉得理论不是没有用,关键在于中国现实社会情况和书本上描述的情况差异太大。譬如营销,书上写寻找差异化细分市场,但是那个必须是在自由竞争市场下才有效的理论。国内由于政府反垄断监管的不利,我看到的基本都是垄断市场的行为。用这种细分方法打市场,即使能在短时间内切出一块蛋糕。但是一旦有垄断集团对你动手,依靠技术、资金、渠道、品牌的优势,三下五除二,瞬间就能把你打得片甲不留。(我在市场营销的实践中,曾经有数次惨败的经历,都是和国内国外垄断集团竞争的下场)
所以光看书学习,不了解社会实际,是一点用都没有的。现在大学教育的问题就是和实践严重脱节,普通学校的MBA出来没几个马上能用的。毛主席当年的教育思路就是希望能够边干边学,用学徒的方式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这种培养方法效果比较好。
我觉得对我最有用的经济理论书籍还是三卷本的《资本论》。特别是金融危机的今天,愈发感到它的伟大,能够让我看清很多东西。譬如您提到的品牌问题,说品牌比制造价值更大。还有些人说营销、渠道管理这些也都比制造的价值更大。但是根据老马的理论,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在生产中产生的,流通过程不产生价值。所以实质的问题是,现代的商业竞争不再是产品竞争,而是产业链竞争。西方国家控制了整个产业链,然后把生产环节丢给中国。中国的很多企业其实只是西方国家的生产车间,西方通过垄断产业链,把利润从生产环节转移到了其它环节,才造成了今天的局面。中国每生产1元钱的商品,美国人只要搞点虚拟的概念,就能增值到7块钱,这才是现实经济的本质,所谓的虚拟经济。品牌本质上一定是依赖于商品的使用价值的,它其实是商品使用价值的一种信用保证。什么时候商品的信用垮了,品牌就完蛋了。
被山寨的东西都不是核心竞争力,都不是金刚钻。企业赚钱在两点,一是增值环节的增值效率和增值幅度,但这只提供平均利润;二是创新程度,创新才能提供超额利润。而创新一旦被复制或被山寨就失去超额利润的来源。所以保持持续的创新和长久的不被复制是企业保持长期竞争力的主要手段。
从技术角度讲,生产环节是最容易被复制和山寨的,相反品牌由于有知识产权和商标保护,复制或山寨门槛很高。另外销售网络也很难复制和山寨,因为需要时间和金钱来打造。且销售网络资源具有独占性和稀缺性,例如城市中最好的位置就是那么几个,你占了,别人就没有机会了,不管你复制能力多强,都没有用。
所以我认为价值链上最能够保证企业超额利润的环节在品牌、研发和销售网络,生产是次要的,只能提供平均利润。但是生产运营是一切活动的基础,所以也很重要,但不是寻找超额利润来源的地方,不能竭泽而渔,过于降低成本,导致运营系统很寒酸,很简陋。
我从大学毕业来美国直到27岁前一直也是浑浑噩噩没多少独立判断力,知道不对却不知道错在哪里。现在30出头了,看看身边的一些洋博士们很多还是那个样子,真的想穷其一生变成炒卖概念的一方学霸么?其实在学校里待长了也实在是可怜,连经历真正的挫折,长大成熟的机会也不太有。
这是您自己的总结吗?还是参考了其他的资料?若是前者,是什么促使您得此结论?
这些文字都极尽冷静与理性,可是读来却感觉冷冰冰的,看来我还是不够成熟,有点受不了缺乏脉脉温情的道理——即便清醒地认识到这些道理的正确性。
不知您是在三大哪家?
最近空军大校的演讲很热啊,不知以后会不会晋升为少将。
当年南沙的事情麻烦您给讲讲。俺感兴趣的不是事实,是看法。据说当年收复是好时机,真的么?恐怕当年养不起老打仗的海军。没有大船,也没有飞机,人家跟咱们玩海上游击队,咱也占不了啥便宜。当时也没能源紧张这回事。
当然,俺不是秦桧那一伙的。
就地转业啥的也太过了吧。
不打听与军事有关的信息的,这方面太敏感,容易出事。而且我对军事也兴趣不大。
“后工业社会是一个知识社会...以专门技术为基础的科学家和研究人员就成为统治阶级"
但是,没有组织起来的群体,即使再强大,也不能有效行使权力啊?
以及您对这句“新的智能技术兴起并成为制定决策的工具”怎么具体看。
谢谢。
你如果用过SCM,就知道组织是非常高效和严密的。
后者典型代表就是DSS。
知识的交易平台也许能起更大作用,而知识能达到接近于一般等价物的水平的时候也许就差不多了。而且,还有一个产生原因我认为是,科研的突破达到了大面积、预测它的机会风险难以用场外力量(风险投资等)克服的地步。另外,如果科研人员成为主导阶级,那必然伴随着成为高度分层分化和自组织的生态系统,好像不能纯粹靠外部喂钱养大。
至于DSS等,复杂性的问题不解决,质变的时代真得来临了吗?
如果知识社会是一个公正的社会的话,会是一个好的社会,如果这是一个历史大势的话,我们又该做些什么?
拍脑门。
知识社会目前只是假设,而且官僚群体会抵制的。这是一场革命,而且会以相当多的知识分子生命为代价的革命。
平衡感。
她奋斗吗?甚至这可能会与某些民族利益相冲突。
一直相信,公正应该是人类社会的阳光。
也相信,“A man will die for something, or die for nothing”永远有其价值。
便宜也在所不惜。说我是帝国主义思想信奉者也可以。反正早就被洋人骂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