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6-27 20:23:39
激荡三十年
中国企业1978-2008
本书作者:吴晓波 ISBN:978-7-5086-0771-9
这个系列主要讲的是对这本书的理解,包括一些回忆等等,因为我本身出生于1979年,对于小时候一些事情有一些清晰而又模糊的记忆。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很多事情你经历过,但却没有看明白过,现在一个人把往事提起,从头到尾将来,你终于明白当时看到听到的到底是什么。
作者说1992年前后,商业银行对私营企业的贷款规定为不得超过5万元。这个钱是什么概念,六几年月工资一般30块钱,七几年50块钱,到了九几年月工资大概是二百多块钱。5万块钱就是250个月的工资,等于是20年的工资。按照今天,年薪10万来算,就是200万。这个数字其实是很小的。
那个时候到民营私营企业干活是一件很丢脸的事情,另外干个体也是如此。其中主要的原因就是中国的文化,强调的是一个群体性,个体脱离组织是不被社会所接受的。当时北京的个体一个是干餐饮,一个是干服装。当然这只是我所见到的,其他各类的相信还有很多。到了今天在广东等等地方的冲击下,原来干服装的那批倒爷纷纷退出市场,餐饮业更是一片战场,北京人就更少。
我认识的人中,干餐饮的有,干服装的不用说,就是连当时岁数大的,去摊煎饼,也是挣了相当可观的钱的。更不用说当时去做一些经营商品的公司做真正老板的,现在千万身家应该是没问题的。但在当时他们这些人都是统一不被接受,甚至瞧不起的,另外有大部分人没有延续性,在继续改革的过程中掉队,从很有钱变成赚不到钱,然后到和普通人一样。
作者说了一件事情,说当时的大型国营企业是一些可怕的庞然大物,具有一切的社会功能,一个工作岗位都是世袭的制度,手段就有要求父母提前退休,儿子顶上。
我说一个实际的事情,我父亲的单位,有台球室,卡拉ok室,乒乓球室,有一个场地,有一些简单的单双杠之类,加上巨大的观赏用养鱼池,上班闲暇时候可以几个人凑到一间屋子看录像带。如果换到今天,可能不是很确切,但不就是google吗?当年一件很普通的事情,今天要炒到这么高,整个地球只有寥寥几家企业可以做到这个程度,外界人留着口水羡慕这种工作环境,内部人也是颇为自豪,其实在我小时候,我看到的很多企业都是如此。都说社会进步了,现在如果有一个时光机器,说让你一生就在当时一个大企业这样渡过,又有多少人会拒绝?这也是当时个体会被瞧不起的原因,你拼死拼活,可以享受到这种生活吗?当时社会的风气好,和这种情况是有很大关系的,手里的钱不是用来挥霍的,而是保证温饱的,具体娱乐等等都是组织安排的,大家一起体育,一起看电影一起开会吃饭。
20世纪80年代初,日本公司开始进入中国。我印象当中,一个是丰田车,一个是东芝电视。丰田车留下了一条名句:车到山前必有路,有路必有丰田车。我感觉一个是说丰田车什么路都能开,说的是车本身的质量,一个就是说的企业的所谓野心,将来一定把丰田车卖到只要有路就能看到。在当年,谁能想得到北京早晨起来这么宽的路能堵上一个小时,日本人就想到了。还有一个是:toshiba, toshiba,新时代的东芝。可能也是在那个时候,在电视上最早出现日本的女演员。那个时候其实普通家庭还是以家里有一台日本电视为荣,反而不像现在拒买日货的比较多。一个原因也是当时国产和日产质量相差还是太远。我家当时是一台日立彩电,国外的朋友帮着扛回来的,用了十年八年几乎没有质量问题,从颜色上甚至还比后来几年后出的康佳自然。
回想一下就觉得那时候日本商人的厉害,在当时的情况下是怎样把产品一步步打入中国的,如何同政府打交道,如何同中国普通民众打交道。甚至最后做到全球的强势,这些都是非常值得研究的,比在网上说一些骂日本人的段子要有用的多。
再看中国这边,历经了30年,大企业其实有不少,但大家很多时候都感觉这些企业并非是靠经营做大的,而是有其他的原因在里面,所以看到世界企业排名,看到自己国家企业上榜却不以为然,这个也真是够怪。
我自己的经历有限,只是根据所见的事情说一些自己的看法。中国的企业一大特征就如中国其他事情,很多时候是在折腾,里面有很多的偶然性。说的好听就是奇迹。中国是一个可以发生奇迹的地方,原因就在于各方面有漏洞。正常情况就像我在澳洲所见,应该是从小做起,一步步的走,按照规矩缴税,按照规章制度经营,慢慢发展成为中型企业,然后再做大。国内光我听说的,有些就是一两年就翻好几倍,里面违法倒不一定,但投机成分经常是有的。
我也听公司老板等等说手下人浮躁,其实员工的浮躁更多是来自于企业的浮躁,有些老板就是为了挣快钱,因为感觉公司一旦做大就可能有一些东西是自己控制不了的,所以索性就趁着还能赚钱杀鸡取卵,或者就之后干脆卖给别人。原公司里的员工他们又何必去关心?然后员工也学精了,不要和我说未来两三年的战略规划,谁知道你们一年后还在不在。再甚就是老板偷税漏税,员工倒卖公司机密。这个也有好听的说法,就是招聘有客户的资深从业人员。说白了就是挖墙脚,让你直接带着现在公司的客户过来,就给你开高薪。
外国人经常给我的感觉就是并不如国人精明,但外国人对于很多问题的深度都是很让我佩服的,这个就像是龟兔赛跑一样。人家就是顺着一条线,慢慢往前爬,你问他怎么过来的,他说我5分钟前在草丛那边,然后我穿过草丛又过5分钟到了树林。之后如果有第二阶段比赛,第二只龟上场,前面这段路第一只龟简单说一说他就知道怎么走了,然后又可以多走一段。国人虽然爆发力强,跑的快,但一会儿就到岔路上,又往回跑,或者干脆躺草丛里先睡一会儿。好不容易到了终点,你问他怎么跑过来的,他可能自己都不太清楚。第二只兔子上来,又是自己摸索着跑。
他最感叹的事情就是懂行的人总是当不领导,当了领导总是不懂行,典型的事情我还记得几个:
我父亲是学材料出身,老总却总是搞机械的出身,新换领导上来都是先喊口号,然后定一个大目标,比如“三年脱困”我父亲傻乎乎和我讨论“三年”这36个月是怎么算出来的,算到最后他也算不清。
有年领导要搞新产品,找我父亲去商量,领导问:要是投资XX万能不能达到国内一流水准?我父亲老实回答:我们没那个能力,钱不是万能的。领导想想,把我父亲打发走了,回去写报告,:决心在某某年之内,一定达到国际一流,国内领先。
还有一年,我父亲单位搞技改,贷了2000万,结果工程开展了一半,财务的人给我父亲打招呼,现在2000万还剩300万,工程进行不下去了。
我父亲退休之前,领导提拔亲信来接我父亲的总工职务,新来的总工大概是工农兵大学生出身(我父亲对这类大学生很不感冒),上来就责备我父亲和一帮老家伙都不行,要改产品配方,我父亲客气和人家谈话,报告说我们这个产品在目前的原料和工艺情况下,这个配方是最佳选择云云。结果新总工根本不给面子,没几天就把配方给改了,过了几个星期听说产品次品率太高,最后又给改回来了。
现在我一看电视上那些专家,就想起来我父亲的那些领导和接替他的那个总工,我就奇怪了,那些人为什么敢用那么轻浮的语言去讨论严肃重大的事情。
要说中国没有踏实研究的人肯定是不对,不过话说回来,为什么当领导都是那些喜欢夸夸其谈的家伙?
14年前我在一个生产工人3万多人的大型国企做总裁(当时还叫厂长),总工是国内这个行业的第一牛人(后来成为工程院院士),但是从经营管理的角度来看,就是个绊脚石。例如巴基斯坦有一批军品订货,技术质量指标均低于我国军标,这位老先生居然就不签生产许可,理由是不符合企业标准。当时企业已经亏损3年(不然以我一个投资银行的专家,是不可能接管这种企业的),工资都要每月到银行申请安定团结贷款,而巴军订货的利润足够发3月工资(这种企业除了火葬场没有,全由,幼儿园N个、小学10个、中学3个、大学;文工团;车站,电视台,煤气站,医院(2个);电厂,水厂,预备役炮兵团,公安局,检察院,法院,消防局等等。),全部要依靠企业吃饭的大约有15万人。我反复说服,就是对抗,甚至破坏(把配方锁起来),只好请他休息。然后这位老先生就四处告状,从经贸委、化工部到国务院、军委,理由是本人破坏生产。所以不能一概而论。本人是科大78级毕业的,绝对不仇视科学家。
曲求全,领导人负起的是责任,不是负气,既然你是国企的,还有别的招数可以先搞倒这个总工再说,不管是财务还是莫名其妙的绯闻,反正"在最高道德下不择手段",这种喜欢负气的书呆子很容易搞倒的。
你一不能委屈求全,二不能狠下杀手,被整得焦头烂额是正常滴
接管第一年就实现盈利,第二年高额盈利,第三年上市,我们顺利完成任务,撤出,等股民们去折腾,不过好像股民没赚到钱,国有企业不可能让散户赚钱。
国有企业机构臃肿也不是那个总工的问题,我不知道你扯上这个问题干嘛。
工程和销售总是互相牵制的。这个是正常情况。工程师的保守是绝对有道理的。工程上面出了问题 严重的话 总工和老总都是要进班房的。我不知道你这个银行家有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1、该企业固定资产30亿左右,负债45亿,累计亏损12亿,被接管前一年亏损1.36亿,已经8个月无法发放工资。接管后当年盈利6300万,第二年盈利3.26亿,第三年上市,我们顺利完成任务,撤出。
2、企业被接管的主要责任就是总工在改扩建中贪大求洋(不排除有腐败问题):全部设备从欧洲进口(包括锅炉),厂房全部按欧洲标准建设(全空调、全自动,这是在90年代初),结果投资22亿(全部银行贷款),投产之日就是亏损之时。同样的装置在其他企业改扩建,只花了3.8亿。
3、他们的确是科学家而不是工程师,因为其主要兴趣是在国际一流期刊发表论文,例如IEEE。并不操心生产,质量控制一塌糊涂。
4、本人不是银行家,是银行聘请的职业经理人。
所以你就为了这帮子混蛋而不喜欢所有技术专家? 那我们是不是可以因为牛根生而不信任任何民族企业家,因为成思危而不信任任何经济学家,因为马明哲而不信任任何职业经理人?
反过来,您倒说说看,难道这个工厂面临的困境就是因为这帮“技术专家”?
看来我的用语错误被你抓住了。10多年以来,我一直在接受银行委托,接管大型国有企业,对他们进行债务重组和管理改善,最后或者上市、或者破产、或者出售、或者合资。实际上就我管理过的10来家企业来看,装备水平、员工素质、管理水平、工艺流程都不是民营企业可以望其项背的,但是就是要完蛋。实际上同样的国有企业也有好的,所以用体制问题显然不能解释。
就我在实际工作中的体会,企业工人是极为拥护市场化改革的,因为可以增加其收入,多劳多得。销售部门、财务部门因为吃够了苦头,也很支持。真正捣乱的就是生产、研发、技术部门。这里不包括一般工程师,因为他们实际上与工人没有区别,而是那些总工、技术处长、研发中心主任等等这些所谓的技术人员,这也是我讨厌的。他们有几个特点(可能我运气不好,在10多个企业碰到的全部都是一样的,也可能是这些企业需要接管的原因):
1、自己认为自己是官,很有点官架子和官场习性,欺上瞒下,弄虚作假:例如明明质量不合格,伪造文件,结果造成企业巨大损失,最后还到处推卸责任。
2、人格卑微,为了一己私利,不惜牺牲企业利益,甚至到了丧心病狂的程度:例如让不合格原材料进场。
3、不管是经过文革洗礼还是新一代,都有拉帮结派,诬陷告状的天才。
4、为了争得自己一点利益,可以寡廉鲜耻:例如为一个高级职称,就可以把自己的同事包装成混蛋。
5、等等
不知你在国有企业工作时间多长,实际上只要参加几次他们的办公会,就会知道国企搞不好不全是体制,而是多年来的精英淘汰机制,使一群人格不健全的,道德有缺陷的人掌握了领导权,结果就是被接管、宰割,真正哭泣的是那些无辜的、勤勤恳恳的工人,而这些复合型人才(有理想没道德,有能力没良心)还会找到合适的位置,因为还有地方需要他们。
你看过他帖子里面的东西了么?我认为你表达了你的真实想法。 所以才在这里和你探讨一下。
如果你坚持认为那些弄虚作假 让不合格原料进厂 让不合格质量的产品流出的是“技术专家”的话 我也无话可说。
我认为你这个是偏见。事实上从财务 采购 市场走上领导岗位的 人渣的例子同样很多。
我在国有企业带过的日子不长,但是看过的国有企业不少。
从某种层面上讲,我个人不认为你前面为自己说的3年扭亏为盈 盈利上市有什么好夸耀的。投资银行的把戏很多,分割 转制 报表 上市。一个企业改制当年扭亏的例子太多了。但是10年后呢?30年后呢? 当然我不是说这是你的问题。但是我认为你的位置局限了你的思维。或者更直白些 资本的逐利性 局限了你的思维
不要误会,本人从未认为让一堆垃圾企业上市骗股民是自己的业绩,相反是耻辱。但是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因为天天在与一批国有大型企业的领导打交道,我不得不跳出来指出不要对这些人有任何指望和幻想,即使他们披着工程院院士的皮。实际这个回复与楼主的帖子无关,只是借题发挥,有感而发。他讲的是企业内部的微观情况,而我讲的是国有大型企业的整体情况。如果你见过能源巨头、通信巨头们打作技术专家的旗号营私舞弊的乱作为和胡作为,你大约可以理解我的问题:为什么都是人渣在当政,而且还都是所谓的技术专家。
例如巴基斯坦有一批军品订货,技术质量指标均低于我国军标,这位老先生居然就不签生产许可,理由是不符合企业标准。1、合同中的交货标准是什么?是巴方的标准?是我国的军标?还是你们家的企业标准?当时企业已经亏损3年(不然以我一个投资银行的专家,是不可能接管这种企业的),工资都要每月到银行申请安定团结贷款,而巴军订货的利润足够发3月工资从战略高度讲,一个企业能够存在的根本是它能够给用户提供满足其一定要求的产品。当年我们的领导说的话和你这个差不多,后果是干了一堆一锤子买卖。
合同按巴方需求交货(巴军要的是一次性产品,所以标准低)。这个企业的特点不存在一次性买卖,只要企业不关门,系统就必须持续运营,偶然停电都会导致巨大损失:管道报废。所以有自备电厂和三回路电网保障。而且军品与民品的控制体系不同,不存在损害自己质量体系的问题。不知我说得明白不,只能说到此,再多就涉及企业名声了。
[QUOTE全部设备从欧洲进口(包括锅炉),厂房全部按欧洲标准建设(全空调、全自动,这是在90年代初)
][/QUOTE]关于空调厂房,一要看你现在干的是啥活;二要看你将来打算干啥活(肯定不是小厂房,今天盖了明天扒掉也不算啥的),空调厂房并不仅仅是用来改善工人的操作环境的,事实上有些产品按照技术标准必须在空调厂房里制作,没厂房你就拿不到订货。至于设备,干个粗拉活国产设备倒也行,干个精细点的活那国产设备可就有点吃力了。
要做欧洲订单,必须用欧洲标准。但是我们都知道量力而行,看菜吃饭,一个没有隔夜粮的家庭,如果要去借钱来,甚至因为借钱而破产(即使全部生产欧洲订单,一年也就至多3亿欧元,税前利润率6%--8%,利润至多1.2亿人民币,而固定资产投资超过20亿,每年贷款利息近2亿。往年的累计亏损已经8亿。实际上从来没有拿到过一个哪怕100万欧元的订单,原因很简单,订单是忽悠你买设备时用的,真正下单时问题就多了,各种贸易壁垒。而且德国自己就是精细化工大国,会拱手相让市场?你的质量、成本并无优势,精细化工并不靠人海战术竞争,本质还是技术密集和资金密集)你会干吗?未来也许很光明,但等不到这一天,一群如狼似虎的银行家就已经扑上来了,这就是现实。
1、自己认为自己是官,很有点官架子和官场习性,欺上瞒下,弄虚作假:例如明明质量不合格,伪造文件,结果造成企业巨大损失,最后还到处推卸责任。这种情况好像多数是厂长找到总工施压:“你给弄弄吧,还能打不良(报废)吗?”得,基本上是总工低头的时候多。2、人格卑微,为了一己私利,不惜牺牲企业利益,甚至到了丧心病狂的程度:例如让不合格原材料进场。这个明显是采买的问题,从程序上讲是材料买回来了才做材料的入厂复验的啊,采买拿了回扣买些不合格材料回来,分点回扣给质检的就糊弄进厂了,要是厂长买的连打点质检的钱都可以省了。
3和4说的倒是差不多。
1、不是伪造某一批产品质量合格证,而是伪造设备试车合格文件,后来监察部门确认的确就是总工和技术处干的。原因跟选型时的拍胸脯有关,骑虎难下。
2、企业原料进场流程是需要实验室出合格报告。这个报告总工有最后签字权。这个企业原材物料进场是多层把关,根本不是质检可以单独左右的。(另外曾经有过质量责任事故判刑的例子)
我觉着我认识的老工程师没有一个真的会干这种事情,工程师们其实都“实际”着呢。当年老爸参加的一个技术项目得了国家表彰,他提都不提,还是上了新闻联播我才知道的(差不多接近二十年前的事情)。结果老爸对我说——这东西没用,国家下的科研项目,但是市场对这种产品没需求,对厂子没有任何现实的经济效益,白搭功夫不挣钱。
至于您说的这位,不客气的说,他这明摆着跟您对着干——拆台呢。这种事情在国营单位实在太多了。
如您所言,您根本不是这个专业或者系统的人——没有人脉。就仿佛您说的,这类企业总有安定团结贷款的,所以效益不效益无所谓,就算下岗也轮不到管理层。那么这些“无事一身轻”的人儿那许多精力还能干嘛?斗呗!您这外来的“空降兵”不正好是个天然的斗争对象么。再说句不好听的,这种企业通常都是从系统内部提拔自己人做干部,您这外来汉突然跑来拿走厂长的“宝座”,那些早就看好厂长这个位子等着接班的本厂副厂长总工们只怕要恨的眼睛窜血!
前几天看中央六频道上电影“袁隆平”的访谈,主演谈到了里面一个细节的具体背景——袁隆平担心大雨冲了自己的稻子,雨水里跑去查看,结果只发现一个大泥坑,什么都没有了。电影的主演解释说影片中不好明说,其实那些都是让人偷偷给扒光了,这人眼红老袁要出成果而已。现在人都知道老袁千里迢迢去海南种稻子是因为那边一年可以繁育好几代,却不知道老袁在那个偏僻的海南农场里就不用担心有人拔他的稻子,就可以睡安稳觉了。
另外,科研所领导,工厂总工什么的听起来虽然像技术干部出身,但其实能捞到这种位置的一般也不是善人了,做事绝对不会像技术人员那么“单纯”。我认识一个沿海开放城市下面某局的总工,没有任何学历,从没去过工地下过现场,就是白天黑夜的在办公室里召集人马打扑克赌钱玩。我在这个局干了五年,因为我不打牌不赌钱,结果到我离开我都不知道这个总工长啥样!
我有感而发的目的一是是想说明目前所谓的技术专家并不是50年代那个概念了,已经被精英淘汰政策污染;二是想说明目前部分装备精良的国企的困境主要是组织部造成的,并不是市场、技术、资金或人才原因。
另外,我们这种书生,的确低估了企业里面人心的险恶和关系的复杂。本来以为是来帮他们忙的,三年以后上市就离开,根本不会占他们一点点利益。但是没想到一批以前受压或竞争失败的人会利用这种外来力量,重新掀起一场夺位战,结果我们成为双方交战战场利用的掩体,后果可想而知:两面不讨好。
好像做你这行儿的人在那儿说的都是一样的话。其实在那儿都一样,要是有一个很强的技术队伍,管理层差一点也不会出大问题。可要是技术队伍出了“质量”问题,很少有企业能够活的过去的。估计是管理层再乱不过是饼怎么分的问题,而技术层乱了是做不出饼的问题。
组织部并不懂企业的生命不是掌握在组织部手里,而是掌握在生产、质量、技术、物流等部门手里,没有他们的正常运转,根本就没有可以销售的东西。我碰到的常见问题是产不出,试运转时一切正常,一旦正常运转,不是产能不达标,就是质量控制不稳定,要不就是计划成本或标准成本永远达不到。实际上是系统运营涉及的所有环节大家都在放松约束,导致设计的最优技术经济指标只成为理论上的可能,而且所有人都说不清根本问题出在何处,总觉得有无限潜力可以挖,实际上都在麻估估。没有人真正可以准确找到瓶颈环节,所以TOC这种工具实际上是很难使用的,因为这种瓶颈是认为制造出来的,甚至是心理瓶颈。这里的产能不达标、质量不达标、成本不达标不是指企业自己报告的,而是系统设计的最优指标。企业一般从来不报自己不达标,但同样的装置,德国企业的产能、质量和成本等等指标都是比你好得太多时,你就只好这么想:这个技术队伍真是饭桶。
牛皮太大了。
算错了。您是78级,也就是82年毕业。应该是13年后,95年当上厂长。不过还是不信。
如果你对90年代初一些事情了解,也许就不会奇怪。海南航空的第一任总经济师只有28岁,这个不是吹牛,你可以找人核实。
总感觉像是包装。化化妆,一个美女就推出来了。能否透露一下这个企业现在的状况。
军品部分全部关门
上市就是换了一块牌子,换了一个骗钱的来路,里面原来啥样,还是啥样。
所有公立机构,不管是机关、银行还是国企,都是糊弄大师。所以我从不建议别人买股票。不过就是另外一种收集老百姓财富的工具,另外一种最著名的就是商品房了。而我们只能人在江湖身不由己。
我从事过一段时间的质量认证工作,现在的工作也比较类似。虽说都是蜻蜓点水,但接触过企业也有几百家跨了很多行业。以我的观感排除掉行业内的顶级企业(这样的企业总归是各方面都做得很好无论国企民企),一般的企业里面国企和民企相比,装备水平国企略好但整体差别并不大,国企总是在生产、研发、技术、质管等环节全面胜出,但在销售、市场等环节处于全面劣势,在工人这一环节素质是国企胜出但效率方面是民企更好。似乎和W总的经验正好相反。
也许就如W总说的
也可能是这些企业需要接管的原因
因为我接触到的企业最低限度也是能够正常运营的,而且在产品质量上多少还是有点上进心的。
我的工作基本属于捡破烂,从中找点可以换钱的东西,降低银行坏账比例。基本选择的企业都是死马当成活马医的,但凡能够按时付息的,都不在我的工作范围内。所以我说我工作的对象在国企里面也属极品:设备极好,(因为当年骗了银行一大笔钱搞技改,也是被接管的原因),管理混乱(组织部干的好事),市场不要,只有等死。
这些吃里扒外的,虽然是技术人员上去的,但实际上并不属于技术人员,无论是总师还是主任还是厂长,被提升以后,已经成为管理人员,进入官僚阶层,他们的利益与工人、技术人员的利益早已不在一条线上。普通技术人员,无论是分厂的,还是技术中心的,都是拿着微薄的工资,老老实实干自己的工作。在很多企业,管理层为了保证生产,甚至不惜压低技术人员的工资,技术员的工资比普通工人的还低!研发部门研发能力低下,根本原因也是这些管理层的官僚在作祟,几十年不进设备,研发空有立项,却没有经费投入,少数研发成果一出来,立刻被管理层瓜分,上报的研发团队名单,从来都是一把手团队负责人,大小官僚当组员,名誉利益全拿,而实际研发的技术人员,连挂名的机会都没有了,一次次搞下来,谁还去做研发?对研发部门的内部管理,更是混帐到了极点,往往勒令研发部门完成每年数额不不等的创收任务,结果是所有研发部门一律不搞研发,全搞经营去了,几十年搞不出产品一点不奇怪,但这并不是研发人员不好。我觉得M总对工人比较偏袒,大概是您出身工厂的原因,而我在工厂和研发部门都呆过,现在是基层管理,对中高层管理也看得比较清楚,企业搞不好,完全是中高层的管理层在作祟。
请看[URL=][/URL]url=http://www.ccthere.com/topic/2361110/8]【原创】讲讲我对工厂中层的看法[/url]